浅谈对盛唐诗歌的理解

2023-02-02

第一篇:浅谈对盛唐诗歌的理解

浅谈对微课的理解

什么是微课程?之前自己一直对这个新事物有种极大的陌生感。通过这次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网络学习才知道微课是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在课程、课时中融入特色微课程,比如语文课中会引入硬笔书法、新经典阅读,美术课引入动漫启蒙等,充分丰富课程特色。微课程可分为:主题微课程,细节微课程和故事微课程„„微课程其实也是有具体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它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内容不同之处就是它的教学目标小,教学目标很明显,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时间短,教学方式灵活。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执行者,职责是教书育人,需要不断的研究。微课程,简简单单做研究。微课程“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的独特魅力,同时也给如何做一个研究型老师指明了方向。

简单的说,我认为微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剪短精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方便省钱。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程的运用也可以很广,我们教师可以以教材知识点为出发点,精讲内容,也可以讲解一些习题之类的作为课外辅导材料,教师还可以运用微课程的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讲解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比以前的辅导方式更加简便高效。

语文教学设计中,将课堂内外沟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也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和利用。汉字很有趣,发现规律,就要根据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这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无疑都大有促进。我想这大概就是主题微课程吧。在短短的时间里,让孩子们见识到汉字的魅力,书法的魔力。原来,这样的一个主题微课程,使同学们通过看图体会到会意字的形式,感知到会意字的构字规律。能在字与文的对照中感受到一种识字方法,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微课程,微而不微;微课程,小而精致。正是‚小课程蕴含大智慧。

第二篇:浅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影响,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在课堂中的创造性和灵性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学习中被消磨,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少应有的创造精神。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关于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然而,十几年过去,不少地方素质教育还只是停留在“素质教育口号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行动做得扎扎实实”。很多学校由于缺乏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担心素质教育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因而不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全面推进势在必行。只要我们对素质教育做到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大胆尝试,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诸项素质必将得到全面提高。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和反思

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很难推进,表面上看,是因为学校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实质是缺少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认识不到位,必然行动滞后。那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是否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怎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摆在我们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只有

理解和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才能正确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

要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掌握“素质”的含义。心理学上的“素质”是指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它强调的是一种先天的素质(如某人先天就具有军事家的素质、体育素质、音乐天赋等)。教育学上的素质是指人们在先天生理、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接受环境、教育的影响,从后天获得的相对稳定的属性(或特性)。我们更倾向于教育学上的素质的定义是更客观、更全面的。对“素质”的理解与思考:

1、肯定了人的素质是自然基础,即人的身体、心理特性,尤其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的特性有先天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对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我们就应该对不同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其成为有专业智能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2、强调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就告诫我们:一个好的育人环境,一所好的学校对提高学生素质是何等的重要。

3、明确了人的素质是一种良好的稳定属性,即:人的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品质都是人们终身或长期受益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是最长久、最有价值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思考: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不但要求有目标而且是全方位的目标(应试教育的目标是单一的智育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具有比应试教育难度更高、更全面的目标体系。

2、在教学方法上,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3、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育最具有长久性,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与素质教育相比,应试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使学生的负担过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试教育存在着俞来俞突出的弊端。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它面向的是少数尖子学生,却忽视了多数学生,不适应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它是考什么,教什么,只注重智育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和谐全面发展,不合乎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它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缺少应有的创造精神,不合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环节上,教师统治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健全完美的发展。这种教育的结果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学生的两极分化,造成学生的厌学、辍学。这诸多的弊端,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化进程中日渐突出,基础教育由应使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历史的必然。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为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材的更新和命题方向的改变,要求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群体化教育的个性化管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应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尖子生。旧的教育观认为:在一名教师对一个班的群体教学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只占群体的20%。这种旧的教育观多年来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教师的教育行为,过分强调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而忽视后天教育功能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则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为此,我们认真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并将其整合借鉴,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新的教育观告诉我们,在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个别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和学生的成绩几乎无关,98%的学生能获得原先只占20%学生能获得的成绩。就是说无论学生能力的强与差,在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个体教学中,都能获得优良的成绩。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套使群体化教育“个性化”的教育系统,实施了群体化教育个性化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亦即实施了教学过程的“六个到位”:

一是课堂教学主导到位。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想

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当堂达标,使学生尽可能不留或少留知识尾巴。

二是课任教师指导到位。各学科教师在新授课结束后,利用自习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对知识点有疑问同学的个别指导,包括作业的面对面指导。

三是同学间帮助到位。充分利用同学间相处时间长的优势,让学生当小老师,帮助有问题的学生清理疑难问题。

四是班主任、课代表督促到位。班主任、课代表充分利用晨读、自习等时间及时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特别是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五是家长协助到位,要求家长做好一对一的个别管理,经常过问、检查学生在家的作业完成情况并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六是单元测试到位。各学科在单元课程结束后,通过测试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根本补救。

群体化教育个性化管理模式的实施 真正体现了我校“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有一个智慧的人生”的办学理念,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二)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课堂教学来进行,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能带来学生思想的僵化,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一定的

教学方法下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观念影响教学行为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行为的四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知识化身”的架子,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尊重、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放弃传统教书本的观念,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向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能力的促进者转变。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被动听老师讲的学习模式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四是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由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为德、智、体、美的综合评价。多渠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采取了如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心理学认为: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者的大脑才能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出现,是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可见,和谐、欢快、民主的气氛,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多种感官,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和学生平等对话,积极营造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在我们的课堂上,允许学生随便插嘴,回答问题可以举手,也可以不举手。回答对的给以鼓励,不对的也不批评,而是用“对吗?”“再想一想!”等语言,给学生营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允许他们说错、思错、写错的空间。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不会为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或回答错了而羞愧。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有效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发挥的“润滑剂”。持续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不竭动力;浓烈而又稳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政治的保证。因此,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教与学处在情与境的有机融合的放松、欢愉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老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首歌、一个问题、一个小品等都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渲染课堂气氛,唤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巧妙设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一个精彩的提问,往往能在一开始便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因此,老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也可以从教材出发,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或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跃跃欲试,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进而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4、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一方面可以自主地探索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多地体验到互相帮助、互相启迪,共同分享的快乐,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式学习,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和有趣。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会精心编排小组,好学生与差学生,爱发言的与

不爱发言的进行有效搭配,每一个小组可自行取得名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合作学习。有时,根据教学内容,分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在这些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自己的价值,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精心设计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效

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我校教师大力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重视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把现成的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采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在教学中,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是辩论赛,知识竞赛,小品表演,模拟法庭,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等。老师在组织这些活动时,要精心准备,不能流于形式。

6、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结构。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更广泛地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培养他们的

创新精神。运用多媒体技术,课堂容量大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可见,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亲自体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了,才能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摒弃那种“考什么,教什么,只注重智育教育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错误做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重视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非智力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把强化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办学理念,广开渠道,对新教育形势下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各年级各班开展“净、静、竞、敬”的活动。多年的德育教育工作实践使我们对“净、静、竞、敬”有了自己的理解:净就是干净、靓丽、心灵纯洁,静就是环境安静、行为规范,竞就是追求卓越、直面未来,敬就是尊敬师长、倾心学习、关系融洽、互相帮助、好学乐学。我们在班级管理让“静、净、竞、敬”四种境界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效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①静能生慧。我们的班级管理从保持安静的学习环境入手,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入则静,出才动”的好习惯,学校要求教师尽可能采取单独交流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同学们更乐于接受,往往会收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室安静了,同学们的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即使再浮躁的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打开课本,开始学习。这种安静的学习环境,成为了我校班主任努力追求的管理境界。②净能生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正是爱美的年纪,我校班主任和政教管理部门合理地利用学生的爱美之心,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追求美、创造美——身体力行地净化卫生,美化环境。从日常生活讲起,从细微小事入手,从珍惜劳动成果着眼,从不乱丢一张纸片做起,教育学生自觉地保持环境卫生,主动地创造美好环境。教室布置得干净整洁、宽敞明亮,学生的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愉快。在净化环境的同时,也能净化人的心灵。保持教室卫生的整洁,并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③竞能生优。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组织全班同学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挖掘潜力,奋勇争先,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和积极地鼓励,从而激发起学生刻苦学习的强烈欲望,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比、学、赶、帮,教育、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④敬能生德。尊老爱幼、尊师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通过主题班会、行为引领、纪律约束、教育培养、细节感悟、学习体会、社会实践、自我教育等切实可行的有效

手段,帮助每一名学生树立起尊师敬长的正确观念,养成尊师重教的良好习惯。同时,我们深刻挖掘“敬”字的内涵,使每个同学认识到学生阶段的敬业就是对自己的学业负责,要求大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而这也正是一个学生道德素养的体现。

第二,健全主题班会课制度。班会课是我校德育工作落实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提高我校班会课质量,我们制定主题班会课制度。我们根据《中学生德育大纲》规定的德育基本内容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要求,紧密配合学校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需要出发,针对学生中的一些倾向性问题,确定班会课的主题。做到每次主题班会集中培养学生一种品德、宣传一个观点、歌颂一种精神,明确一个道理、讨论一个问题。班会课的主题鲜明、贴切,富有教育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用较强的感染力吸引学生,以达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目的。每次班会课前我们都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班主任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住学生的思想状况,使班会课做到有的放矢。对班会课主题所需要的理论、事例、数据都有充分的准备,对班会的程序、形式精心设计,并认真写好班会课教案。同时,在会前发动和组织班干部、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使全体学生明确班会的主题、目的和意义。班会课组织形式生动活泼,富于新意。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会议主持人引言得法,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同学参与面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校按计划确定内容,统一主题,统一时间,统一检查,要求班主任备好课,写好教

案,并做好工作反馈。

第三,双关”教育,让全体学生感受到温暖。开展“双关”教育,实施“零差生”管理是我们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做法。我们提出了“关注、关爱,让家长放心;细心、耐心,使孩子成功”的指导方针,把控制辍学“一个都不能少”、学生管理“一个也不处罚”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们用新课标的先进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和发展学生,应用科学的管理艺术,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潜能,尽可能帮助学生克服负面影响,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每个班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图书角”,每个“图书角”都拥有自己个性化的名称。每个班都选出了自己的图书管理员,制定了严格的借阅制度对图书进行管理。学校统一规定了阅读时间和阅读课开展的具体办法,印制了统一样式的“阅读活页”来展示学生阅读后的收获。

第五,开展了新生入学教育宣传月 、养成教育专题会、安全教育专题会、住校生家长座谈会 、向“三厅”网吧告别 、建立成长足迹档案、队列比赛(艺体处负责)等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扎扎实实并独具特色的德育工作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创造了优良的育人环境,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发展。

2、把特长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

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发展个性特长,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的一技之长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我校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专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施展和提高才能的广阔空间,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①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教师彻底改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给学生自由的选择空间,由他们自主选择喜爱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方式上,按班级活动(文艺会演等班级组织的活动)——级部活动(年级部集体活动)——校级活动(校级兴趣小组等)的层次开展活动。我们广泛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按照教学有特色、学生有专长的思路,突出艺术教育的位置,本着普及提高的原则,在加强音、体、美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设舞蹈、声乐、美术等兴趣小组;另外,通过举行学校艺术周,开展各种文艺演出、竞赛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体育方面, 在保证学生体育达标率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专长,选拔骨干队员,成立田径队、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常年坚持训练,并以上级部门举行各种比赛为契机,适时组织集训;科学技术方面, 学校成立科技制作、微机兴趣小组,除在校内按时活动外,科技小组经常开展到野外、社会上采集标本、调查考察等活动,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情趣,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写作方面,学校成立写作兴趣小组,经常组织作文竞赛,奖励优胜者并将优秀作文打印装订成册,激发了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我们还经常激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看者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学生写作的信心大大增强。

(四)提高教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基于这种认识,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大家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大胆改革创新,从政治与业务两个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学校党支部始终把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全体教职工把“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发善、勤勉自强、敬业奉献“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准线。具体到工作上,也就是“关爱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那些政治上要求进步、业务上勇于创新、综合素质高的同志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方面,我们按照思想上高定位、业务上高标准、目标上高起点的要求采取多元化培训措施,对教师进行跟踪培养。学校组织理论学习、强化校本教研、启动名师工程,为每一位教师追求成功,实现个人价值搭建了一个稳固的平台。

通过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我校涌现出一大批教学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水平高、专业基础深厚并有一定教学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这为我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应该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篇:浅谈对后进生有效教学的理解

现象一:“两苦”现象——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两苦”现象是我们现在教育的真实写照。 现象二:“两重”现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心理负担过重。这里重点讲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现象三:“拖堂”现象。前不久,在我的博客上,有位老师给我留言:“”拖堂现象至少有两个弊端:第一损害师生双方身体健康,第二教学效果几乎为零。 原因两方面:两个了解:“教材、知识点理解透彻”“对学生学习基础,思考习惯方式方法‘学习态度的了解,家长期望值和家庭教育方式”

有效教学=学生学到的有用知识学生形成的有用能力学生养成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学生的脑力负担就咱们学校的现实谈谈我自己的几个观点:

课前:了解您的学生

(一) 了解您的学生

看了这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一天,青蛙跳到岸上,看到了一个庞然大物——一头奶牛,青蛙仔细观察了很久。回到池塘以后,小鱼儿问:“你到外面看到了什么?”青蛙想到了奶牛,于是详细地向小鱼描述了一番,小鱼认真地听了以后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拿出纸和笔,画出了它心中的“牛”。 看了小鱼画的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哪位老师能谈谈你的看法? (互动)

这是“建构主义”中“鱼牛”的故事。由此,可以想到有关教育方面的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习是怎样实现的?

从画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的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小鱼的“奶牛”形象只能通过自己获得。它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意义在于: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追求,根本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第二个问题:小鱼对“奶牛”的形象是怎样建构的?

是根据小鱼自己的经验建构的。小鱼生活在池塘里,没有其它动物的形象,没有看见奶牛,它的经验就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所以,当它听了青蛙对奶牛一些形象的描述“有两只脚,四条腿,吃草,身上有花纹”以后,就在小鱼身体基础上,建构了“鱼牛”的形象。实际上,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没有经验的基础,学生很难完成建构。它对教学的重要启示在于:教学能否找到原有经验的起点,实际上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第三个问题:教学需要什么?

从“鱼牛”的故事可以看出: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如果小鱼不说出来,不画出来,青蛙知道小鱼的“鱼牛”吗?肯定不会。建构主义有“问题情境、会话、协商、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会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建构者抛出自己的理解和建构,大家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教学实践中,也需要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需要学生把自己问题抛出来,可是很多时候教师没有这份耐心,不给学生机会,或者对学生的错误建构冷嘲热讽,消极的评价使学生闭口不言,这样,老师根本不知道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学生似懂非懂,教师糊里糊涂,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第四个问题:教师的作用何在?

教师的作用在于有价值地引导。一方面要看到学生意见的独特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学生是不成熟的人,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还很有限,而且他们的思路和建构方法也需要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价值的引导方面。 第五个问题:怎样避免错误的建构?

避免错误的建构,应尽可能让学生到现场,获得直接经验。正像池塘中的小鱼一样,跳出水面,有直接的感受,效果远远超过青蛙的仔细描述。这就是加强教学直观性的意义和价值。 “鱼牛”的故事的启示: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主动建构)。

☆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取中的结构性知识和非结构性知识)。

☆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每个年龄阶段的不同需要,同一年龄阶段不同学生的需要,同一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需要)。解学生的情感状态。 ☆了解学生在建构上的困难。

当然,只是了解还很不够,还要从感情上对学生充满爱。

一、爱和信任:

二、充分的接触

三、充分的了解

(对错误的重视了解。)

四、刨根纠底

五、对知识的深层把握

达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

1、在不同的情景下应用知识;

2、用自己的话解释;

3、解变式题,解相关问题;

4、解综合问题,实际问题。

六、计划、目标性

七、团体利益

八、能力和方法的教学

九、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好好学生的互助)

十、及时的反馈纠正改错和错误资源的积累 十

一、 班级课堂管理 十

二、 沟通

第四篇:浅谈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招商二局赵小岑

通过近五年来的招商工作实践和多次的理论、业务学习,使我对招商引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就我对招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一、 招商涉及多个不同的方面和环节

在我国,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已成为各省、市和其他地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为此,许多地方都成立了专业的招商机构,如招商局。但事实上,招商是一项跨部门的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招商的整个过程,招商涉及各个不同的方面和环节。如:在某一次招商活动实施之前,招商部门就需预先制定招商计划,确定本次招商的项目清单。而这些项目清单的确定,又必须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相吻合。招商的过程,同时也是宣传自已、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招商活动又涉及宣传部门的工作。在招商活动的后期,环保、工商、技术监督、国税、地税、发改、消防、土地、规划、卫生防疫、劳动安全等部门也都会介入项目的审批及有关程序。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可能还会更多。可见,招商不是一项孤立的、某一个部门就能单独完成的工作,它涉及的部门之广、环节之多是招商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特点之一。

二、 招商是一个各方面相互联系的整体

虽然招商工作涉及的面广、环节多,但其方向性和目的性却极为明确。招商就是要以积极可行的方式吸引外来资金、技

术和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以这一“目的”和“方向”为主线,就可以将其他部门和其他方面的工作贯穿起来,使其他部门工作起来能做到有的放矢,围绕这一主线来进行。通过招商的“目的”这一主线,将各自相互独立、相互隔离的各部门和各方面工作联结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在这一整体当中,如果各部门之间相得益彰,同心协力,则会共同推动招商工作朝着有利的方面发展。反之,如果在这一整体中,各部门各行其事,无疑不利于招商目的的实现,整体的、全局的利益也就会为单个的、局部的利益冲突所影响。因此,这也正是我们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所强调的要重视服务意识和软环境建设的原因。

三、招商需要策划和统筹

招商成功的大小取决于政策法规、区位环境、策划等多种因素,其中,策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在策划上舍得下较大的功夫,制定了较为周密而详尽的招商计划和策略,就能在招商活动中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策划上下的功夫越大,招商的效果就越好,在策划上舍不得下功夫,招商的效果就无法保证。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招商是一项时间跨度大、涉及部门广、牵扯环节多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而言,招商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运行有序,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就需要对招商工作加以策划。只有建立在经过周密、系统而科学策划基础上的招商,才称得上是成功的招商。如果事先没有策划,到了谈判桌上才临时抱佛脚,见什么就抓什么,这就会使招商工作变得十

分被动,也无法使招商工作获得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从事招商工作的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要对本地的区位、环境、能源、交通、资源、政策等各个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对国际国内形势、国情、省情、市情及本地的基本情况要有充分的掌握,并且要有较强的攻关能力和协调能力。

与策划相联系的一环就是统筹,如果说,对招商加以策划是为了获得一个满意的效果,那么,对招商加以统筹则是为了使招商获得更圆满的效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项目合约的签订并不是招商过程的终结,只有当合作双方或多方均实现了各自的利益、得到了合理的回报时,招商才算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因此,要完成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招商活动,需要与之相关的其他部门协调配合,互相支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专业化分工的不同,各部门往往会因强调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而在招商过程中各行其事。要将相对独立的各部门工作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围绕招商这一共同目标同心协力,必须将招商工作统筹起来。只有做好了招商的统筹工作,才能使各部门工作步调一致,全局一盘棋,避免互相推诿和扯皮。

另外,在实际招商工作中,做为一个专业的招商人员还充分把握各行业基本情况,善于扑捉企业投资信息,谈判过程中要把握企业需求,对于成功签约的项目要做好后续服务和协调工作,使引进项目能够顺利达产达效,从而使招商引资工作达到最佳效果,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第五篇:浅谈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运用

根据现代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来看,语文课程的建设继承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让我重新确立了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文章,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以及唱读的腔调。

语文新课标还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等为原则。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也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我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应该让学生养成朗读课文的习惯,一些重点课文要熟读甚至背诵;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他们不畏惧阅读长篇著作,而且逐步对经典名著产生兴趣。

因为阅读、诵读是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积累,但是还要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并且引导学生在语文运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梳理,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边学习,边温习,并且将所学内容条理化,盘点领悟知识、经验和各种新信息之间的联系,逐步把握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规律。

新课程目标中还提到关于“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如何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一些教材中是从“我”的角度,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 ,展开讨论,引导拓展,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有一些教学方面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但利用教材里的“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认”等栏目图标,甚至还会创造出“我会背”、“我会说”、“我会做”、“我能行”等图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经过我的采纳与借鉴是我也取得了很明显的实效。

在教师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进一步强调了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

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还要尽快转变评价观念,调整角色意识,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艺术,充分发挥评价的点拨、反馈、激励功能,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发现学生不明显的优点,寻找可贵的亮点,换个角度给予积极评价。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多元的,他们的行为、态度、精神、语言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师评价的切入点。评价“有感情地朗读”方式,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要贴近生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实践上的偏差,这次修订特别提出要求予以改正,例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新课程强调重新认识教材的特征,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树立正确的开放的教材观。因此,我们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既遵循与教材,又不于囿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开放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我们在课改中努力的目标。

教材内容的完成是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教学态势,新课程改革要求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和个性。

有老师说:“一旦把自由和权力下放给学生后,学生不再怕老师了,课堂有时有点乱了,顺着学生不知会把自己的教学引到哪里去,不顺着学生又怕压抑了学生积极性,有时真感到左右为难”;也有老师说:“现在的课堂充满了丰富多彩、童趣盎然的课堂氛围,同学们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学习的欲望和冲动没有任何遮拦,有时甚至敢于向教师“发难”。,对此我们参加课改的老师褒贬不一,各有说法。

对此,我个人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对学生这种课堂学习上的欲望和冲动,应加以积极的保护与鼓励,保护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所以说,教师应适应这种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以保护学生体验和享受这种自由的权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不能也无法直接作用于学生身心,教师所能做的只是建构一个教师与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文本(也就是教学设计或教案),至于学生是否接受,这就需要学生主体的参与和学生自由的选择,说明白一点就是学生喜不喜欢听你设计的课,是不是跟着你的思路走)。所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参与,自由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就必须保证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过程能被学生所接受,能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乱课”现象,能悉心听取学生的陈述与意见,能捕捉契机,积极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为自己的教学留有余地,能与现实生活联系,体现学生特点;能突破课堂40分钟的时间界限,突破局限于教材的唯教材观界限,突破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界限。总而言之要打破过去备课中按部就班的有序状态,鼓励和欣赏学生的提问,欣然面对学生的发问,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知识的冲动性和活跃性。新教材中以信息为主线,任务为驱动,研究性学习等多样化案例和任务不正是我们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吗?

此次的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是以信息为主线,任务为核心,引入研究性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在的新教材,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和个性的理念。事实证明这些多角度、全方面的评价机制,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有提高。

以上只是我在参与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肤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呼和马场学校

翟培智

上一篇:前台接待服务礼仪培训下一篇:秋天的黄昏丁立梅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