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活起来

2024-04-11

让品德课活起来(共9篇)

篇1:让品德课活起来

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向阳中学任倩

思想品德课应该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学生兴致、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等。而“活”是有效实施政治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

第二、切实做到转变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体现“活”。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在新课改新形势下,教师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而不是“死记硬背”。

第三、让课堂小结“活”起来。

在学完一课后,让学生画一株“知识”树,将知识的主干和分枝全部画下来,学生针对“知识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归纳。这样可以促使其对知识进行梳理识记,并将知识系统化。

篇2:让品德课活起来

初中思想品德课非常重视实践性,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丰富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作 者:杜忠强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南县苏村初级中学 刊 名:新课程(中学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3:学生动起来,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一、创造活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教育

著名教育家顾冷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对思想品德课来说尤为重要。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蕴涵的道理,从而接受教育。如果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那么让他们明理不就容易多了吗?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把思想道德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 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强教学活动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教育。

如教学《在公共场所》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大礼堂上课,事先在礼堂模拟设置“图书馆”、“公共汽车”、“轮船”、“影剧院”等公共场所。 每一个场所里都有“服务员”,会给学生的表现打分、评判、写意见,然后请学生自由选择进入各场所进行活动, 最后请学生出示自己的“成绩”,谈感受。

又如《送温暖》,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市聋哑学校,听听聋哑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介绍,现场让学生参观,自发地与聋哑孩子做朋友、交流、送礼物。经过这样的交互活动的学习,学生接受教育将水到渠成。

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接受教育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可见课堂舞台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在思想品德课中,如果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探讨、明理,则将比教师说教效果显著。

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 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从活动的步骤, 活动的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等方面增强主体的自由程度,使活动主体处于积极的追求之中,提高其对此活动的吸收水平。

在高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科学地利用网络,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等各种感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因为在计算机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

如《保护环境》一课,教师先设置好主界面(美丽的地球), 再设置几个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如各种动物等),点击一个画面,就出示一个问题。在每个问题后,教师都提供丰富的信息, 让学生自己获取。最后留有自由时间,让学生写下本节课的感受,发回给老师,师生共同交流收获。这样交互的环境,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既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灵活性,又让主体充分地动了起来。

三、尊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接受教育

如何学好思想品德课? 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重点是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理”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思想品德 课的教师 应深深认 识到“问 题是从学 生中来”,让它回到学生中,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明理。

在思想品德课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提出困惑。解决了这些困惑,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会提高。而解决这些困惑的最好方法是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由争论。在不断的争辩中,这些问题的真正面貌自然会浮出水面。

如教《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我事先做了调查,把学生认为自己做过的事“是不是真正勇敢的行为”感到不能确定 的,都记录下来。在学文后,再把他们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发表看法。学生对这种环节非常感兴趣,不但会解决老师出示的问题, 而且会不断提出新的困惑, 再由学生争论,教师从中点拨。课上完了,学生心中的疑惑由他们自己解决,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让学生自由争论的空间。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以文档、留言簿、电子白板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看法,与老师、同学交流。这样的方式更自由,更容易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明理更快。

四、积极创设实践阵地,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接受教育

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体现于人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对学生而言,“知”并不难,难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因为这才是思想品德成熟的标志, 而只有生活实践才能感其情, 磨其意,检其行。

思想品德课应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引导学生合作、创新,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参观、访谈等,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得到更好的延伸和发展。

如教学《做个文明的小游客》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上学、放学坐公交车的机会,调查记录车上学生的各种言行,并由学生自己作出评析。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实践行为,提高他们的实践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的喜悦。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评判周围人坐车时的各种言行, 认识到做个文明游客和乘客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又如教学《家乡的巨变》时,教师可事先给学生联系好宣传部或其他历史部门,然后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写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交流。

开展这些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在活动中明“理”,在人群中做完美的“人”,在社会中做合格的“公民”。

加强小学德育是时代的呼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坚持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由浅到深,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领悟,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动起来。

篇4: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改;活力课堂;构建途径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充满活力的场所,也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阵地,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只有让课堂“活”起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提升思想品德课实效性之目的;只有让课堂“活”起来,才能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让课堂“活”起来,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目标与任务,构建充满人文情怀,闪烁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的活力课堂。

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是由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决定的。首先,中考“指挥棒”严重影响着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是开卷考,决定着师生对待思想品德课的态度及重视程度,这让学生产生了不用背不用记可以查找课本和资料的思想。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学好思想品德课,不光在于“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还要结合时政知识,更重要的在于理解、梳理、归纳知识,提高分析、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思想品德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教材改革频率相对较高,教学内容调整更新幅度较大较快,这给教师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教材带来挑战,许多“老”教师,靠经验教学,没真正“吃透”新教材的精神和实质内容,造成了教学上有一定的“真空”地带。多年来,笔者对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结合一些成功的课改经验和模式,探索出了一些自己的教法和主张。

一、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让教师观念“活”起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智慧和激情,新课改形势下思想品德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适应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活”,不能一成不变,延续老思路与老办法。

首先,教師要以人为本,端正教学态度,重视课堂效果,努力采取各种教学措施来打造活力课堂,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要调整姿态,放下身段来关注学生,不但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最后,教师要结合时政,把当前的时政热点、难点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做到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创新,为构建活力政治课堂架设双驱动,生成活力课堂。

在教学中,笔者引用中医的理念:“病人是最好的医生,医生只是来帮助病人的”!同理,“学生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只是来帮助学生的”!老师是引导学生的,是为学生解惑的,克服学生依赖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每学期初,笔者安排三人一组负责一个课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准备,把讲台留给学生,让学生来上课,老师只做引导指导和点评概括,甚至教学公开课“尊重和维护隐私权”都让学生来完成,这样既挖掘了学生的潜能,锻炼了胆识和口才,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有效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让教学手段“活”起来

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成果展示、交流质疑,合作探索的模式。

比如,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同时它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可以很好地使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手段进行教学。在讲“善用法律保护自我”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制作视频向学生讲述一些当今社会出现的关于同龄学生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对这些事件产生共鸣。在视频中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我们身边有哪些方面的侵害?(2)我们身边有哪些保护?(3)为什么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进行主动先学。学生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课堂上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集中解决重难点问题,这样的教学更活跃、更有效。又如,在讲“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这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课堂氛围,举行模拟法庭活动,为学生创设法律案例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提高教学效率。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习兴趣“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转变自身在课堂上的角色,将课堂的平台交给学生,将自己由课堂主导者和表演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成者,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途径,自我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我检测,自我总结,自我构建知识体系。比如,在教学“财产留给谁”这一内容时,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身边亲属邻居的财产分配情况,并让学生谈体会和感受,甚至困惑,这种教学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对遗产分配有了新的认识。而课堂上,学生又提出非常好奇的问题,例如,被剥夺政治权利判死刑的人财产能不能继承?一个人突然死亡,财产归谁?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从压抑的学习氛围中解放了出来,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注重课堂师生互动氛围,让师生交流“活”起来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不仅有利于消除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让学生更加尊重和喜爱老师,更加喜爱思想品德课,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在学习中能充分展现个性、发挥天性,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中可渗透游戏、辩论、竞赛、情境再现等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扮演好参与者和同伴角色。在“爱在屋檐下”的教学中,采用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给家长写信,然后在家长会时将信件交给家长,并嘱咐家长也给孩子写信,并选几篇不公开姓名的“佳作”,进行朗读,产生共鸣,把平时不敢说的、不敢表达的都写在纸上,很多父子之间从未有过书信往来,通过这一模式,加深了亲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增强了亲人之间的感情,更增强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总之,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而且还要做学生的益友,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利用QQ、微信等交流工具与学生交心,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与他们谈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五、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课外学习“活”起来

篇5:让品德课活起来

同样是“H[,2]O”,如果是一阵劈头盖脸的冰雹,就会摧残生灵;而如果是春风化雨,则滋润万物,带来 春光无限。对中学政治课,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看法:既折服于它深刻的道理,又无奈于它的晦涩难懂,一副 虽“五官端正”却“冷冰冰、干巴巴”的面孔。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就有一个究竟是给学生“冰雹”还是“ 春雨”的问题。为此,教学中我们应多一些“春风化雨”,让政治课“活”起来。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也符合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

一、把语文“嫁接”过来,让政治道理通俗化

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把它们“ 嫁接”过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哲学道理。比如在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这一知识点时, 可用学生熟悉的“智子疑邻”的故事,学生能够从“不筑”、“智子”、“疑邻人之父”中理解“从实际出发 ”的重要、“主观主义”的危害;讲“内外因关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会自然地谈到《六国论》中“灭六国 者,六国也,非秦也”这一名句。学生从语文课上已知道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教师只要一提,学生便活跃起 来。他们从六国灭亡的内外因,顺理成章地归纳出哲学上的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不仅哲理故事可以用,名诗、名句也可以信手拈来,巧助政治课教学。例如,在讲解“市场对资源配置的 作用”这一知识点时,用“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等来形容我国近年来市场调节下出现的人才、资源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的现象;同时,可用“水往低处流”的必然性和“引水上山”的必要性,给学生谈市 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的重要性;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诗句,通俗地揭示物质运动的 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哲学道理;等等。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语文知识辅助政治课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 对知识的贯通能力,也使深奥的哲理容易理解。

二、大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政治理论形象化

“说教”,是人们对政治课的一种带贬义的评价。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说教”这一名词从政 治课中永远消失。例如,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可以使政治课更加形象化。在哲学常识教学中,为了 生动地说明“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道理,我们制作了 “宇宙速度示意图”课件。学生从屏幕上看到,当人造卫星发射后,运动速度逐步加大(量的积累),一旦达 到第一宇宙速度,就克服地球引力成为地球的卫星(质变);接着继续加大运动速度(新的量变),而当速度 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时,卫星就会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太阳运行(新的质变)。如此教学,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 ,而且选用的事例都是学生熟悉的知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哲学道理。

当然,也可以把同学们喜欢的漫画引进课堂,增强政治课的形象性、趣味性。例如,在讲授“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这一知识点时,我展示了一幅漫画。这是一幅由南北两个半球构成的漫画, 北半球(一头肥猪)正在南半球(一只盆)里“大吃大喝”,北半球夸张的肥大,南半球夸张的瘦小,由此形 象、尖锐地揭示出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是造成南北之间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漫画一展 示,学生们兴趣大增,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老师再加以引导,并提供确凿的数据,道理就不言而喻了。

三、适当构建活动课,让政治课生活化

1.真理越辩越明――辩论课中得结论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讲,学生有时很难接受,但如果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 生自己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内外因的关系”等知识点时,均采用了辩论式的授课 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政治理 论的传授。

2.“走进直播室”――“实话实说”得结论

在政治课上,如果老师仅讲一些陈旧的事例,学生听多了,难以产生共鸣。组织新材料固然是个办法,但 采用让学生“现身说法”的方式,则更有说服力。例如,我在讲“国家应指导公民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 ”时,了解到学生中的一些情况,于是,上课时就把他们作为“佳宾”请上讲台。有个同学讲了自己的爷爷生 病时,为了不让子女多花钱,不肯住院治疗,不久便去世了。可是,他家迫于农村的旧风俗,办丧事时前后请 客竟花了一万多元钱。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爷爷住院时,给爷爷多花点钱。还有一个同学,讲了自己的哥哥 在结婚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结果不顾家庭实际,欠了一大笔债,以致家庭经济紧张。“小佳宾们”兴致勃 勃,各抒己见。此时若趁势得出结论,自然而然,也容易使学生理解。

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政治道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政治课自然受欢迎了。

四、把严肃的音乐请进政治课堂――使政治道理由情感化实现神圣化

强调政治教育要“润物细无声”,并不是不敢理直气壮的讲政治道理。相反,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讲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挖掘政治理论与实现人生理想之间的内在联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方法分析社会问题,以树立思想政治课的威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远不仅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为了强化政治理论教学,在上 课时适当引入严肃音乐,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的心声,召唤学生,教育学生,引发其对科学理论的共鸣 ,可以使理论神圣化。

例如,我在进行理想与奋斗教育和逆境与成才教育时,播放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并及时讲解了贝 多芬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事例,同学们听得严肃认真、群情激昂。明白了一个人要成才,就得像贝多芬一样,要 扼住命运的咽喉。

又如,在讲“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们熟悉并吟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其自尊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在歌声中,党的形象高大起 来、神圣起来。

篇6: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解读

【关键词】:善于架梯 乐学教育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课堂变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在教学中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倡导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感受教学的魅力和快乐,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我们共同的主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结合学科课堂变革的要求,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新型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未来为重点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组织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呢?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重要特征。鉴于这个,我大胆提出并尝试以下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无论如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构建“乐学”课堂,让课堂成为乐园,让学习成为乐事。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

《中国农村教育》

2010年08期 2011年03期 2010年01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篇7:让作业活起来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所学知识,老师们总是习惯于布置一些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传统的作业布置往往是让学生背背课文,抄抄生字,做一些练习题等机械重复的作业。长此以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厌学,不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的形成。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应让学生作业“活”起来。

一、作业设计力求体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会主动地去完成好某一件事。因此,作业设计应体现趣味性,这也是学生爱学习,能够树立终身学习愿望的基础。如低年级学习生字比较多,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巩固。老师没有必要让学生将学过的生字抄写3遍或5遍,再让家长听写一遍。因为这样学生会很被动,他认为是在给老师完成作业,不但效果不会好,久而久之学生还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样要记住这些生字,我们可以换一下方式,如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做猜字游戏,跟爸爸妈妈比赛看谁记得生字多而快。再如要让学生记住新学的英文单词,可让学生把学过的单词说给爸爸妈妈听,用英语说实物,自制实物加英文单词的卡片。爸爸妈妈不会英语,可让学生当老师,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滋味,同时体验成功的感觉。这种游戏的方式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而且在家庭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作业设计力求体现开放性。

作业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作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多样化,让学生有所选择,让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作业。如学习了《做什么事最快乐》一文,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你来当小小播音员,把课文用最美的声音读给你喜欢的人听。

2、你来当小画家,把你知道的课本中没有讲到的小动物为人们做事的情景画下来,给老师同学看,比比看谁的画艺最高。

3、你来当文明小使者,把快乐送给人们--帮别人做一件好事,试试心情是怎样的。

4、你来当小作家,你一定行!把你知道的课本中没有讲到的为人们做事的小动物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给老师同学看,比比看谁写得最有趣,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这些开放性、实践性作业,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又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作业设计力求体现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课外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最佳场所。如:学习了口语交际《打电话》,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让学生回家练习给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打电话,再回学校交流自己是怎样打电话的。再如:学习了《认识钟表》一节,可让学生回家记下自己起床、刷牙、吃早餐、上学校、中午放学、晚上睡觉的时间,自己看时间,同时让家长监督对错。再如:学习了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老师大可不必让学生做大量的计算练习,进行纸上谈兵,让学生回家计算自己的小床、写字台、房间的门、房间地面;计算家庭居住面积,看售房公司有没有给自家算错面积等。这样的作业把数学知识溶入生活中,学生喜欢,不但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作业设计力求体现自主性。

学生作业一味的按老师的设计去做,一方面学生对此会失去新意,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设计作业,设计自己喜欢的作业。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一方面人格上得到了尊重,另一方面他自己的劳动成果会倍加珍惜,用心去完成。同时,学生设计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说,全班学生每人设计一个作业,这次作业一定是百花齐放。如果将这些作业再进行交流,那学生得到的将是什么呢?不言而喻。如学习了课文《夕阳真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夕阳非常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不想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分享呢?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老师接着说你想用什么方法?有的说:“让爸爸妈妈闭上眼睛,我读给他们听,让他们体会夕阳的美。”也有的说:“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时间亲自去看夕阳,我想拿起照相机把夕 2 阳的美景摄下来,给他们看。”还有的说:“我想找个时间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看夕阳,然后把看到的景象写下来。”还有要跟小伙伴一起拿起画板画夕阳的等等,学生设计了好多作业。老师说:“好,那同学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一周之后我们来一次作业展览,看谁的作业最棒!”试想这样的作业学生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五、作业设计力求体现探究性。

简单重复的作业,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只能让学生厌烦。作业设计还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学习了《海底世界》一课,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可借此契机让学生继续查找海洋的秘密,写一篇关于海底世界的研究报告。可以到图书室里去查资料,也可以到网上查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再如学习了课文《两小儿辩日》,好多学生对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不能解答,或者能简单的解答也说不出道理。连孔子都不能回答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这时设计作业:查资料研究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情况,看谁查到的资料最有说服力。这样设计作业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激发,同时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篇8: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一、课堂要立规矩, 管好课堂纪律

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动、好玩、好说、好问, 有些人一刻也坐不住, 很多学生不懂什么叫“尊重”, 什么叫“权威”。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 和他们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么做, 不能怎么做, 违反了, 老师要怎么处分等。在立规矩时要结合《中学生守则》、《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办法》以及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 这样才能被学生从内心接受, 从而实现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二、抓好课堂教学

1. 课前要“胸有成竹”

教师唯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 才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 才会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 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2. 上好第一节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第一节课, 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学生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 那么, 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 而且今后也不懈怠, 我敢说, 你绝对成功了。”是的, 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它往往左右了以后的好恶。因此, 第一节政治课必须煞费苦心, 精心准备, 争取“一炮打响”, 让学生从此“死心塌地”地爱上我们的政治课, 这便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3. 讲好开头, 引起注意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导语”。可以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并且要讲好该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 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节课的重要性, 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4. 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手段

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确立重点和难点。重点问题要详细讲, 千浆万染;难点问题要剥开讲, 丝丝入扣;疑点问题要明晰讲, 洞若观火;热点焦点问题要及时讲, 时风化雨;对新旧知识的连接要相互照应讲, 温故而知新;对一般的问题要精讲, 一叶知春;对不足问题要补充讲, 以拓宽视听。

5. 把握时代脉搏, 让政治课充满时代气息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脱离时代的政治课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所以, 时事教育应当成为思想政治课上的一个重要“卖点”。但是, 思想政治课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时政罗列和拼凑上, 更重要的是要化时政知识于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 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从天下大事引理论, 寓理论于天下大事,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和教育。

6. 及时“答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和他们关心的问题, 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否则的话, 学生就难以接受教材上的观点, 甚至认为教材内容与实际不符、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 进而对学习政治失去兴趣。

7. 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

著名的特级教师朱永新说过一句话:“我可以让一个教师在十年之内成为名师, 只要他在每天、每节课之后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努力做一个反思型教师, 可以获得宝贵的教学经验, 及时发现新问题, 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所谓“尊其师, 信其道”,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政治教师所教学生多则几百人, 少则几十人, 很难了解每一个学生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然而为了教学, 政治教师需要克服多重困难,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 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其次, 要了解学生。再次, 尽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最后, 记住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篇9: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拘一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的素质。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改造世界。”从这一角度考察,我们都应当十分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应用,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角色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情景陶冶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他们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

例如,

《马路不是游戏场》,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再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能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作贡献的情感。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辨析讨论深化明理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事件教学的要求出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以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活内容,设计是非题,引导学生在判断、辨析、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提高判断能力。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四、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合适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有必要开展的先决条件;恰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因此,思想品德课开展实践活动必须选准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现行。

(作者单位:江西萍乡市湘东区萍钢小学)

上一篇:马渠九年制学校扫黑除恶工作制度下一篇:以德修身正品行,履职尽责敢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