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2024-04-22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精选8篇)

篇1: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些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旧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束缚,使我们面对这门新课程时感到有一定困难。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积极地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现实生活为重要题材,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鉴于此,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找准生活中切入点。《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一上)第一单元组“我上学了”,由《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朋友、新伙伴》、《校园铃声》、《平安回家》五课组成。孩子们告别了幼儿园生活,走进学校大门。他们的生活和上学前不一样,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老师会喜欢我吗?”“同学愿意和我一块儿玩吗?”“我能找到老师的办公室吗?”“上课铃响后,我应该怎么做”?“下课铃响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放学了,我能与不认识的人一起走吗?怎样过马路?”这些都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学生自己面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校生活实际,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如:引导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交往、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不安心理;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亲自找一找校

园的每一处地方,熟悉校园环境;结合学校一日常规教育要求,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件事;模拟交通规则情景,做交通安全标志识别的游戏;放学组织路队回家时,告诉他们怎样过马路平安回家等。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懂得珍爱生命,使之健康、安全、愉快积极地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体验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所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体验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所以在教学中,唯有凸现活动,引领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去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链接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如在教学《秋天在哪里》一课时,要求让学生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而秋天的变化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呈现出来的,更不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或呆在家中就能观察体验到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到秋天的变化,都能参与到探秘秋天的活动中去,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观察、活动的场地扩展到了校园、田野、市场、商店、公园、花木园林之中,让他们在动物、植物、人类生活等大千世界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去获取。他们在秋风中奔跑,和落叶低语,在草地中寻觅小生灵的足迹……在这片广阔的开放天地中,秋天毫无保留地向孩子们敝开了胸怀,绽放了它的美丽,大自然也悄悄地向孩子们诉说了自己的秘密。在与秋天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对自然的热爱不断地积累、延伸。这种超越了时空的形式让孩子们忘我地投入到了发现的快乐中,获得的快乐中,参与的快乐中,体验的快乐中。此时此地,已经不是活动激励了他们,而是他们转动了这块最广阔的生活舞台。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

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又如:《平安回家》这一课,可以和当地交警大队联系,和交警同志在一起将学生带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体验。学生可以一边走,交警同志在一边向同学们介绍沿途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再将学生带到最近最繁华的十字路口,让学生观察行人如何过马路,怎样行走才安全。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交通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体验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课间使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转变观念,实施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中,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总之,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1)探究 教学 实践——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 作者:李伟

(2)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前参与的策略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小学 彭松梅(3)浅淡《品德与生活》教学

桦甸教育网

篇2: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尤其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

一、回归生活,找准切入点

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自我”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外部的灌输和行为的塑造来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发现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儿童从书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儿童的真实内心,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的道德认识,能否得到现实生活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的冲突所在,这就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切入点。从这一点切入,通过展开生活化教学,引发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我应该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使之逐渐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观念,自主建构起个性特色的内心道德标准,也就实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

二、回归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设计,评价方法的多元构建:让孩子在过程中感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明确的显性目标,又有模糊的隐性目标,而儿童又具有喜欢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编儿歌,师生共同表演,做游戏,讲童话故事等方法,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 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

如设计《繁忙的商业街》一课的教学,可以与生活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郑州二七商业街实地考察,收集有关的新闻,在课堂上发布。学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出结论:郑州二七商业街作为郑州市的窗口,那里有许多购物商场,人们从四面八方来这里购物、休闲。商场里还开辟有各种休息与娱乐场所,设有餐厅,使顾客感到非常方便、轻松与愉快。

其次,设计一项调查活动,了解我们身边的家长和友邻最爱去的购物商场是哪,为什么?大家心目中二七商业街最繁华的地方在哪?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二七商业街?从而把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到图书馆、到网上查阅,收集有关的图片和报道,或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访、调查等等。

再次,指导学生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搜集、整理、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自悟的过程。同时将这一活动扩展为图片展览活动,在校园内外宣传。

2.学科之间有机渗透:实现综合性体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综合性学科,客观上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综合性体验。

3.在生活化的片断、情景中提炼主题:在体验中思辩,在思辩中内化

依据特定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片断式的话题、范例、情景,引导学生思辩和提炼其中的主题,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如设计《我懂事了》一课,让大家了解调查爸爸和妈妈的工作的情况。围绕“我的父母”片断式的话题进行交流,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同学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尊重与感激之情,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回归生活,艺术化地运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简洁、实际

把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地进行处理,将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2.教学目标设计:激发兴趣、涵养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参与意识

把情感作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具体地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活动,从相关的直观情景导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点的内涵。

3.教学情景设计:拉近时空距离,提炼真实主题

引入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生活热点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的主题,不能让学生产生虚幻、飘浮的感觉。

4.教师角色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欣赏者

用学生的语言、情感合成和演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心灵上产生触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形成体验。如:重视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感受、体验所认识到的学习对象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提升问题价值,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判断、失败与成功中积累经验与教训,使学生经常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再现——体验领悟——内化升华

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尝试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6.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注重情境训练

尤其要善于借助特定的情境进行行为训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行为养成。

篇3: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 主动创设情景, 丰富教学内容,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 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一、丰富教学活动, 吸引学生参与生活

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单纯地照本宣科, 而要更多地策划安排活动, 丰富教学活动,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生活, 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让学生走出学校, 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扩展兴趣, 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创设活动时,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内容, 使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生活, 更加直观地感受生活。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 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商场、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 学习如何判断商品质量的好坏,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又如, 教学《我生活的社区》时, 我策划了一个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学校所在的社区, 了解社区活动场所和服务机构, 了解这些场所和服务机构与人们生活的联系。通过调查, 同学们对社区的休闲广场、篮球场、健身步道等群众活动场所, 以及医院、卫生所、商场、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的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还有的同学们根据调查的情况, 画了一张社区生活示意图。通过调查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们对学校所在的社区有了新的认识, 也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二、充实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观察生活

《品德与社会》提出:“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 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尽量充实教学内容, 让学生走出学校, 走进社会, 在生活实践中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帮助他们参与社会生活中,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如在教学《我和规则交朋友》时, 我就带领学生到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 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车辆, 了解人行道、车行道的划分, 观察行人是怎样通过街道的、车辆是如何有秩序地经过十字路口的。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为了保障交通安全, 每个公民都应当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服从信号灯和交通警察的指挥。这样, 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 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拓展教学空间,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学生品德的形成, 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 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

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 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师在教育中, 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 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 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触及他们的心灵, 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 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拓展教学空间, 创设生活情景, 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体验社会生活, 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获得体验, 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在教学《我在学习中长大》时, 我设计了“向谁学”讨论会。讨论会前, 我先让同学在生活中发现“老师”, 去学习“老师”的优点。讨论会上, 同学们积极发言。“我要向环卫工人学习, 他们从早忙不到晚, 不怕辛苦!”“我要向交警叔叔学习, 他们顶着太阳指挥交通, 让人们出行更方便!”“我要向医生学习, 他们能够给病人治病!”……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介绍了自己发现的“老师”, 并表达了自己要向这些“老师”学习、要尊敬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的真实体验。通过讨论,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 培养了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促进了他们主体人格的发展。

篇4: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一、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

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而品德教育要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或者组织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在主体的亲历性活动中,真实而具体地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和创造生活,在熟知里发现新知。如果不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学生游泳。鲁洁教授说过:“儿童在自己能够理解、体验、也用到的生活中,才能构成自身的生命活动,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回归生活意味着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但并不是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水平,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距离。

例如,教学五年级《大米的来历》一课时,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没办法去实地考查这样一个生产过程。于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不再感到陌生,反而倍感亲近,学生说得多了,思维也开阔了。这时,我顺势把我课前精心剪辑的4分钟的稻谷生产过程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然后讨论稻谷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这此困难如何克服等问题,立刻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让教学面对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鲁宾斯坦在《心理发展的原则与方法》一书中说过,“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们提出对他们有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做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这比什么都重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应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己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我的兴趣和特长》一课时,我先把班上几名学生平时画画、跳舞、唱歌的照片做成课件,让这几位学生说说自己做这些事时的心情和感受,再让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爱好,面对自己生活的真实场景,有的学生讲自己的爱好时神采飞扬,感染了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学生也希望发展自己的兴趣,使其成为一门特长,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高潮。这时我话头一转,告诉学生一些不良爱好,把这些真实地再现在课堂上,学生面对生活中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的不同表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确定了自己的行动方向,使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要模拟真实,在回归生活中唤起学生的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一)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编排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都源自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与文本相互融合,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参与其中,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进行评判,培养学生的换位观、对话观、分享观、生态观等,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接受教育,培养能力。

例如,教学《我们的班规》一课时,我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平时学生的课间表现,事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摄制了几个学生课间活动的片段。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表演。学生表演得入情入境,再加上前面的视频,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与文本有机融合,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结束后,学生对班级班规的作用和意义,如何遵守班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二)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体验自我

人的品德基于自我意识的发展,积极地自我认同,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活动,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认真观察大街上的红绿灯,上课时,学生在课堂内模拟汇报人们过斑马线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体验行人和司机的角色,培养学生的换位观、双赢观和分享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以及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

四、将课堂教学延伸至现实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将课程的实施只限定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要善于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家庭生活问题,社会生活的结合点,搭建课程教学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桥梁。教师要联系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例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时,课前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城区学生,一部分为农村学生。我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行调查。城区学生发现居民街道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有许多下水井口被堵,剩菜剩饭和塑料袋成为垃圾的主要来源。农村学生发现他们生活的环境污染也特别严重,家庭做饭生火时冒出的滚滚浓烟,村民都把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倒在河沿上或村头,河水中不时可以看到死猪、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和许多的塑料、人们穿过的破衣烂衫,河水污秽不堪,散发着臭味等。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还大自然以绿色呢?我再次让学生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看看都有哪些垃圾,人们为什么会把垃圾倒入河流中,还有哪些污染源,想想有没有治理我们生活环境污染的办法,并让学生自由组合设计出治理生活环境污染的实施方案。在后来的交流活动中,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治理方案,如设置宣传窗口,发宣传单,向上级部门反映等。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始终树立一种“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和“回归生活”的观念,既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又要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让教学面对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模拟真实,在回归生活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篇5: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过程、消极的 评价体系,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笔者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呢,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那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回归生活呢?

一、思想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

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3、思想上避虚求实。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课堂上就要允

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

篇6: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了困境。笔者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

一、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让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在时间上发挥近距离效应。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教材中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在空间上舍远求近。

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的变化,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3.在思想上避虚求实。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二、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单凭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篇7: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首先是一种立场的回归,即从人的需要和生活出发,而不是从各种外在于人的要求、规范去厘定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4教学中如何回归“生活世界”

4.1面向学生生活,确立教学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回归生活,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向。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生活。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课标的要求,制定出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步骤,分层次地完成课标及教材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着眼于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需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要摸准学生的疑惑点、兴奋点、生长点。要摸准教学起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例如:教“学会合理消费”时,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消费的原则,让学生意识到“摆脱消费中的攀比、虚荣心理、确立节俭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观,努力做一个注重精神消费的人”。

我一开始用《我赚钱了》的短片导入,学生们非常兴奋,都跟着唱,这节课我有一个好的开始。教学中设计了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介绍材料”,放ppt。第二步:“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制定本组的消费方案,小组长代表本组介绍该组的消费方案,再由各组之间互评。第三步:“学生辩论”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辩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中是否需要节俭。正方观点: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中不需要节俭了;反方观点: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中仍需要节俭。第四步:“畅所欲言”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主要谈如何成为消费和理财高手。课堂教学设计面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讲,并能分层次的完成,教育、教学效果就大大提高了。

4.2引入生活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是对教材的死记硬背,也不是对教参的完全信任,更不是对教师的唯命是从。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的生命本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的是高深的理论,僵化的教条,学生的学习只能走进无聊的游戏,让学生毫无精神,毫无思维。学生没有真正学到知识,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能力。

因此,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取多样的形式,统筹安排。教师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开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质疑、竞赛、表演、自我教育、查阅资料、访问调查、学生讲课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如板书、挂图、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等要适时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要引入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教材中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气息,感受到生活场景给他们带来的学习乐趣,并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中的“游戏机的诱惑”,教材通过小兆沉迷于游戏,最终导致不良后果。我会及时引入生活的内容:同学们,你有玩过电子游戏的经历吗?你会沉迷吗?自己周围有和小兆相似的同学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真切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增,进而提高学习效益。引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在活生生的例子面前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

4.3创造青少年道德成长的支持环境,加强教师、家长、媒体、单位部门、企业以及民间团体之间的合作,多渠道开展积极的正面教育。

如我校每年请警察、司法所的干部到学校来进行一次专题讲座,他们都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正面引导,学生非常喜欢,效果也十分明显。

4.4不断扩大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公民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环境教育、消费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正成为当前国际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维度。今年底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以及引发的国人的爱国表现,美国大选及中、美、日的关系问题正好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思想品德课时绝不能错过。

4.5注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情境的建设,对教师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我校规定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每学期要搞一次品德教育活动。前不久,我带领学生到镇福利院去跟老人们洗衣服、打扫房间。

5回归“生活世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加强修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语言幽默。

5.2要正视学生的不良行为,鼓励学生讲真话,对学生的不好的真实想法切忌讽刺、挖苦。

5.3社会中的“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成为有益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要用高超的教育智慧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不能回避。

5.4生活与教育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所指和边界。要警惕生活对教育的僭越而使学校教育消解于生活之中。

篇8: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1. 积极提倡实施体验教育, 这是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良好途径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从当前学生的思想现状来看, 要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要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 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 结合于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比如, 可通过开展多层面的规范养成教育:以个人卫生、仪表仪容的检查和“文明生”的评比促进养成教育。还有“公民道德规范”的教育、法纪教育等等。在形式上则通过讨论会、报告会、辩论会等活动, 鼓励学生和教师平等对话, 向教师提问和发表异议。注意学生的心灵需求, 以学生能够平等参与的体验活动为主要载体, 把培养学生品德, 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放在教育目的的第一位。

除了通过生动活泼的正面思想体验教育外, 也可采用反面的体验教育, 也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开学初, 学生卫生习惯还未养成, 常乱丢废纸。单纯的正面说教效果不甚理想, 教师可利用班会课让学生把自己书包里无用的废纸清理出来并随便丢于地上, 可以想象, 不一会儿, 整个教室就像一个垃圾场。好多学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有的学生就反问说, 废纸不是应丢在垃圾桶里吗?教师反问, 这样不是很方便吗?对此, 很多学生提出反对的意见。这样, 不用教师讲道理, 这种反面的思想体验教育将会是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增强环保观念的新起点。

2. 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教材

遵从教材体系安排, 但教学内容、形式不能拘泥于教材。时代在变, 学生在变, 教法在变, 教学内容岂能不变?因此, 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 就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 既善于利用课本, 又敢于跳出课本。其实课本只是一个蓝本, 特别是思品课, 三分得于课内, 七分得于课外。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 又应充实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 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必须灵活变换。

(1) 将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尚处在“学会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养成最初的道德行为意识”阶段, 因此教育内容要由大变小。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十二册《让世界充满爱》一课, 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 对小学生来说, 白求恩、罗盛教这些英雄人物离他们生活实际太远, 因而目标太大。为贴近学生实际, 可补充现实材料。让学生通过看新闻、读报纸等方式, 关注了解重大国际事件, 关心世界各国小朋友生活状况 (尤其是贫穷落后的国家) , 珍惜、热爱世界和平。

(2) 把教材内容由繁变简。小学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决定了只有认知对象越具体, 他们的认识印象才会越深刻。如九册《神州巨变》一课, 课文从1949年-1990年我国钢、原煤、发电量、原油产量各增长了几倍等这些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内容繁多, 学生印象不深。在教学中, 可重点选其中学生较熟悉的一项———体育, 从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奥运会金牌名列第四, 亚运会第一位等相关内容作生动具体的描述。这种介绍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教育的作用。

(3) 让教材内容由虚变实。教学内容运用故事、寓言等的目的是:将抽象的道理通过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理解。但有时其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节。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 是用古人“头悬梁, 锥刺股”等刻苦学习故事作为教材内容的, 与我们现代的生活实际已经有较远距离。这可补充班内优秀生介绍是怎样合理利用时间刻苦学习的内容。再如讲尊重残疾人, 不如让学生坐上轮椅驱车爬坡;讲拾金不昧, 不妨让学生换位体验, 体验失主的心情, 这样更能增进对残疾人、失主的理解和同情。

3. 让学生积极参与, 产生连锁的反应, 做到学与行的统一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 才能得到巩固、深化, 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 教师还要使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 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 选择道德行为, 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时, 我特意离开教室一会儿, 让大家自习。上课了, 学生有做作业的、画画的、看书的、讲笑话的、做游戏的……然后我走进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当老师不在的时候, 我在干什么?对不对?谁在干什么, 值得我们学习?谁还需要改正?学生对自己的实际行为进行剖析, 非常乐于参与。教育也落到了实处。

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 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 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 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 景色之奇, 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由衷热爱。改变教学方法形式, 采用多媒体教学, 可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 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 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 深化了道德观念,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强调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基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思想;让思想品德课立足于课内外结合, 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 促进教学知行统一的有机结合。“回归生活”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能为广大教师所认同, 也能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只有这样实施教学, 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所有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较低,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学”与“行”的脱节。本文用新课程理念来反思现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不足, 并提出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林秀娟.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2]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果树工教学计划和大纲下一篇: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