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4-26

江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江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江南》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识):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2、能力目标(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

3、思情目标(品格):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4、合作探究目标(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表演能有感情地朗读诗的后五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发展目标(创新):通过欣赏腾冲美景图并夸夸家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识写本课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对象分析及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时,居于一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对于古诗的韵律及古诗描述的意境不能很好的体会,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存在一定困难,对直观的东西较感兴趣等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文构成的板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把知识简单化。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境,多媒体课件再现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用朗读感悟诗意,在读中感悟,丰富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古诗。用背古诗这一环节来积累学生语言,教给学生背书方法。用腾冲的美景图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好的多媒体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教学,能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本。因此在设计教学媒体时,我做了周全的考虑。下边我就本节课的教学媒体设计做一个简要的阐述。首先,我想一年级学生对图片、声音等直观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因此在前提测评后,我用一段优美的语言创设了情境,说是要带着同学们到美丽的江南去玩玩,在学生兴趣盎然时,便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江南的美景图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对江南的美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荷叶茂密的荷塘图,让学生看图较直观的理解“莲叶何田田”中的“何田田”一词。然后又出示采莲图,让学生感受采莲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带着快乐的情感读出“江南可采莲”一行诗。而后我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小鱼嬉戏游玩的动画,让学生感受小鱼的高兴、快乐、自由。紧接着课件出示说一说让学生说江南,最后课件播放腾冲的美景图片和出示“家乡真美”的填空题,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媒体设计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的看听想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江南

莲叶何田田

西 鱼(戏)东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带着你们到江南去游了,这节课还想去游吗?(想)要想到哪里去,先要过两关,有信心吗?(有)

1、第一关:听写关。(请同学们拿出听写本,师听写词语,同时纠正坐姿,后大屏幕出示集体核对!)

2、第二关:朗读关。(请同学准确地朗读课文,后齐读)

【评析:一年级的儿童好表现,本环节设计了闯关的测评题,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斗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积累了字词,检测巩固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认定目标

师:恭喜同学们成功地闯过了两关,现在老师将带同学们到江南去看看。大家先把要去的地方喊两遍(齐读两遍课题)。走出发吧!课件播放江南美景图,让学生欣赏。

【评析:通过看江南的美景图,使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使学生对江南的美有了初步的印象,为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做了铺垫。】

师:刚才老师听到同学们哇、咦的声音,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会发出的声音吗?是啊!江南实在是太美了,不光水多、船多、鱼多,荷塘也很多。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到江南的荷塘去看看。

三、导学达标

(一)构建知识平台1(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二行。

(1)看图,理解“何田田”,有感情诵读第二行“莲叶何田田!”。

教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就是江南的荷塘,你们看荷塘里有什么?荷叶长得怎样?看着这满塘的 荷叶你们想说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荷叶长得旺盛,挨挨挤挤的,层层叠叠的,多么多啊!相机理解“何田田”的意思。(当学生不能答出来时,可启发看荷叶的颜色、数量,一片跟一片怎样?)

师小结:是啊!荷叶们谁也不甘示弱,一片一片地从水中探出小脑袋(贴荷叶),它们争着向上长,去享受那温暖的阳光。它们呀,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热闹呀!莲叶何田田,就是讲荷叶很多的样子。

现在谁来读读这一行,读出荷叶的多美。(指名读,评价鼓励,读不好的师范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

(2)指导读“江南可采莲”。

师:听了同学们的读,老师觉得荷叶真多,真美。其实,荷塘里不光有碧绿碧绿的荷叶,还有粉红粉红的荷花,等荷花谢了,就会长出硕大饱满的莲蓬,莲蓬里面的莲子可好吃了。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不想去采莲蓬。(想)许多人跟你们一样有同样的的想法。瞧!他们划着小船来了。看!他们脸上挂着笑容,可高兴了。

谁来高兴地读读“江南可采莲”这一行。(指名读、范读、男女生分别读。)(3)读第一句(第一、二行)

师:下边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高兴地美美地读读。①、看课件听录音读。

②、指名读、同桌读、师生一起读。

【评析:为了让学生理解“何田田”的意思,先让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说荷叶的样子,接着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的多美,最后进行多种方式的有感情读。就这样在看中说,说中理解,理解中读,读中感悟,很快学生就感受到了荷叶的多而亮丽,体会到了采莲人的快乐,感受到了江南人的幸福。】

2、学习古诗后五行(第二句)

过渡:看到这美丽的荷塘、小鱼也赶来凑热闹了。瞧,它们在干些什么?多媒体课件播放鱼戏图(1)指名交流。师小结:是啊!小鱼象小朋友们一样,正在和小伙伴游戏作乐呢!(板书:戏)它们一会在荷叶中间玩耍,一会儿又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又钻到南边,一会儿又滑到北边。想到哪就到哪,十分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读中感悟。①小组内比动作读第二句。

师:现在我们也来作一回快乐的鱼,比上动作把后五行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听。要求:小组内一个同学读,其余同学认真听,评出小组内动作优美、读得快乐的同学。

②指导各组的朗读小能手竞赛读。③全班同学起立比动作齐读。

3、全班同学一起高高兴兴地美美地齐读全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群小鱼在莲叶丛中东游西逛的,可高兴了。现在让我们再去游一游美丽的江南,做一回采莲的孩子吧!请同学们齐读全诗。

【评析:在让学生看鱼嬉戏游玩的多媒体课件后,学生感受到了小鱼的快乐,自由。就在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来做快乐的小鱼分小组比动作读诗的后五行,这样的表演读既起到了动静转换的作用,又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二)构建知识平台2(背诵课文)

1、尝试背诵。

师: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不光能读好诗,还能背诗呢!现在就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课文。

2、抽生背诵,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背诵课文。(看图说、根据重点字词记、想象记、表演记„„)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下去背。

【评析: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一年级的学生知识贫乏,还不懂得学习的方法,因此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教给了学生背书的方法。】

四、目标测评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江南的美丽荷塘游了一翻,你们觉得那里美吗?喜欢江南吗?那我们来说说江南吧!

课件出示:我会说:我喜欢江南,因为江南有(),有(),我觉得江南真()啊!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再次感受江南的美。】

五、发展目标

师:其实,不光江南美,我们的家乡腾冲也很美,下边我们就一起走进腾冲的景点去看看。课件展示腾冲美景图,请同学们边看边记住你去过或图片中你喜欢的两个地方。

1、欣赏腾冲美景图(课件展示)

2、夸夸家乡。师:腾冲家乡美吗?喜欢家乡吗?我们一起来夸夸家乡吧!

课件出示:腾冲真美,我喜欢腾冲,因为腾冲有(),有(),我觉得腾冲真()啊!指名交流。

教师出示:我喜欢腾冲,因为腾冲有(火山),有(热海),我觉得腾冲真(神奇美丽)啊!师领生读。

4、进行思情教育

师:同学们,腾冲家乡的美景不光这些,还有许许多多,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一定会把家乡 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有决心吗?(有)好!那我们一起加油吧!

【评析:让学生欣赏家乡腾冲的美景图,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作者:保山市腾冲县腾越镇洞山完小教师辜艳华)

篇2:江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课时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二、精读训练

1、第一行:江南可采莲(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义)

2、第二行:莲叶何田田(理解莲叶的样子)

3、第三至七行: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通过看电视来看鱼儿嬉戏的情景。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小结

五、作业:

篇3:《船长》第二课时教学

抓住“英雄”一词,从哈尔威船长下达的四次命令入手,紧扣一个“情”字,着力体现一个“悟”字,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相关语句,通过对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的揣摩,并运用联想、质疑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在层层剥笋中突破难点,并通过课后写话训练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体会作者运用描写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等方法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仍然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句子、段落,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英雄”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船长》。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位船长的名字叫哈尔威。(板书:哈尔威)

3.文中有一句话对哈尔威船长的一生作了一个高度的概括。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把这句话找出来。

4.出示最后一小节,指名朗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5.归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板书:英雄)

二、学习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一)初读课文,理清船长指挥自救时下达的四次命令。

1.自由朗读课文第3~28小节,思考: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船长依次下达了哪些命令?把它们画出来。

2.学生自学,交流。

3.过渡:这些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读这些震撼人心的文字。

[设计意图:由整体感知文章的重点部分入手,让学生紧抓哈尔威的语言,为接下来深入感受他的品质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3小节,感受船长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1.当灾难突如其来,人们乱作一团时,船长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出示句子:“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解读,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3.指导朗读,评价。

4.小结:灾难面前方显人性本色。面对危难,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做人之道,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三)学习第4~14小节,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1.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们并没有按船长说的那样去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

2.出示句子:“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指名读。

3.引导想象说话:读了这句话,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呢?

4.这种场景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不可开交”。(板书:不可开交)

5.播放船上混乱场景的视频。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紧扣“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朗读描写混乱场景的句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们的慌乱与危险。如此设计,为下文的学习、为学生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品质做好了铺垫。]

6.引导探究: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

7.出示句子:“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女生齐读。

8.与刚才的“不可开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词?(板书:井然有序)

9.是什么让现场的秩序发生了这样根本性的改变呢?

10.你找到的是船长下达的第二道命令。(出示第二道命令)

追问:难道人们仅仅是因为害怕被打死而变得井然有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品读船长和船员的一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出示船长与船员的一段对话)

11.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船长的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做事果断、忠于职守。)

12.原来,让人们变得井然有序的不仅仅是这道看似残酷的命令,更是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镇定果敢的品质。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伟大的灵魂。(出示第22小节,齐读。)

13.出示教师修改后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相机渗透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简短的语言、简洁的形式正是为了凸显情况的危急,凸显船长的威严果敢。]

14.指导分角色朗读。

15.引读第26~27小节,了解船长下达的第三道、第四道命令。

16.小结:关爱儿童,关爱他人,这正是哈尔威船长做人之道的又一次体现。生死关头方显灵魂的伟大。面对死亡,哈尔威果敢从容,舍己为人,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设计意图: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这份感动源于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设计这一环节,正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领略哈尔威船长的风采,感受他伟大的人格,从而构建文本之情、人物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聚而成的润泽生命的语文课堂。]

17.过渡:第20分钟到了,“诺曼底”号沉没了,乘客和船员都脱离了危险,而我们的船长呢?

(四)学习最后两小节,通过说话写话训练,再次感受船长的英雄形象。

1.教师配乐范读第29小节。

2.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核心:船长为何放弃自救?)

3.学生理解后教师小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这是古老的航海传统。哈尔威作为一名船长,轮船是他的岗位,他把坚守岗位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他把轮船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用生命诠释了船长的尊严。

4.出示插图,想象说话。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你看,他屹立在舰桥上,从容地选择了死亡,平静地跟自己的船长岗位告别。在与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那一刻,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可是他的内心会平静吗?他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哈尔威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更是情感的流露、精神的彰显。]

5.由此我们联系到前文,在救援的一开始,哈尔威是把自己忘了呢,还是根本就没有把自己考虑进去?

6.想象写话。这是一位多么优秀、多么可敬的船长啊!面对着这无情的大海,凝视着哈尔威船长最后留给我们的顶天立地的形象,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哈尔威船长说。来,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的插图下边。

[设计意图:从感受课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上升到对自身的行为指导,写感言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7.交流所写内容,及时评价。

8.齐读最后两小节。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也许英雄的形象有许多种——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是英雄,地震中用生命诠释师德的谭千秋是英雄。而今天,我们又将记住一个名叫哈尔威的船长,记住他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面对灾难所谱写的一曲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赞歌。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写话练习:

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继续有条不紊地下达一道道命令。

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哈尔威船长根据当时船上的情况下达的一道道命令,以及当时船员、乘客的话语。通过对话描写,反映出船长伟大的灵魂和人们对船长的敬仰。

篇4:《祝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说《祝福》列在《彷徨》集的首篇,可见鲁迅对其重视的程度。分析这篇课文时,大家往往把目光集中在祥林嫂的身上,其实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对典型环境——鲁镇及鲁镇人们的“看客”心理——描绘的同样非常精彩。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能使学生们更深入地把握课文,对祥林嫂的悲剧的认识自然也就加深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鲁迅小说中“看与被看”的情节模式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2.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对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完成了两个小的任务,一是疏通了字词,二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清了主要人物祥林嫂的生平经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作者始终把祥林嫂放在鲁镇这一典型环境下来表现。今天我们就来着重探讨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看看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2.细节解读

(1)年末的时候,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准备什么?

明确: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活动,每当旧历年底,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祈求来年“幸福”。

(2)在小说中找一找,“祝福”主要是谁在忙?

明确:鲁镇的女人们。

(3)那么当拜鬼神、拜祖宗的时候女人们干什么?

明确:“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女人们是没有资格的,她们不被看作是正式的家庭成员。

小结:其实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鲁镇是一个沿袭着男尊女卑性别秩序的地方,是一个封建思想浓重的地方,这就是祥林嫂生存的现实环境。

3.合作探究

(1)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都存在一种“看——被看”的情节模式,请你想一想,鲁镇的男女(鲁四老爷、四婶等)是如何“看”祥林嫂的?

明确:①祥林嫂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觉得是寡妇不吉利,而鲁镇的人们称赞的是她的勤快。

②祥林嫂被婆婆劫去,鲁四老爷的两个“可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四婶的抱怨只觉得失了大户人家的体面,人们很快像忘记孔乙己一样忘记了祥林嫂,没有人真的关心祥林嫂之后的命运。

③祥林嫂再到鲁镇,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鲁四老爷照例皱了皱眉头,与上次不同的是还禁止她参与祭祀活动,因为祥林嫂再嫁在他看来是“败坏风俗”,是不符合三纲五常的,四婶则严格地执行了鲁四老爷的吩咐。

鲁镇的人们也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来评判祥林嫂,“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善女人柳妈还间接给祥林嫂制造了巨大的精神恐惧。

(2)阿毛的故事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鲁镇的人们如何“看待”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明确:阿毛的故事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感动了四婶,四婶的眼圈红了,这里面有真实的同情成分。

第二次出现阿毛的故事,作者准确地描绘了鲁镇人们的反应:男人们本来是打算调笑祥林嫂,没趣地走开;女人们则瞬间以“宽容”之心怜悯起她;一些老女人“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最后还要“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们的地位其实与祥林嫂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她们却不自知地伤害着自己的同类,通过赏鉴别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空虚的精神需求。

第三次出现阿毛的故事,鲁镇的人们连赏鉴的兴趣都失去了,在他们看来,祥林嫂和她的悲惨故事完全没有了任何存在的价值。

小结: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对待这样一位死了儿子,又两次死了丈夫,精神上孤苦无依的女人,鲁镇的人们的表现是冷漠的、嘲讽的、助虐的,这对祥林嫂来说无疑是给她的生存之路制造了更艰难的困境。

4.能力拓展

通过之前我们的种种分析,请你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祥林嫂置于“鲁镇”这样一个环境下?

明确:环境和人物都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作者将祥林嫂置于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下,预示在鲁镇这样一个封建思想观念浓厚、“看客”云集的地方,祥林嫂一定不能逃脱她的厄运,从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认为尽管鲁镇的人们“正常”地按照他们所以为的准则来“看”祥林嫂的“失节”行为,但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中,他们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鲁迅曾称这些人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对于祥林嫂的死,这些人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作业设计

结合课文内容,试以祥林嫂的口吻描述一下她再次来到鲁镇以后面对鲁镇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

【板书设计】

看 被看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祥林嫂

鲁镇→“祝福”

→鲁镇的女人们

(四婶、柳妈等)

鲁镇的男人们

(鲁四老爷等)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的调动不太够,学生有所思考但是未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不能着急收尾。

(纵薇薇 安徽淮南二中 232001)

篇5:江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团电力希望小学:李湘花

教学内容

欣赏民乐合奏《江南好》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乐合奏《江南好》,感受乐曲优美而欢快的情绪和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

2.能够分辨民乐合奏《江南好》的乐曲结构。

3.能够选择民乐合奏《江南好》中的合适的音乐片段为杜牧《江南春》配乐朗诵。

教学重点

分辨《江南好》的乐曲结构 教学难点

了解与江南相关的音乐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点名. 2.师生问好 3.发声练习二.导入新课

1.复习二声部合唱曲《忆江南》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南方?那我们一起来说说。

生:人们习惯上把长江以南称为南方,我国的南方、有“水乡”之称,又以江、浙一带最为典型这里江河纵横、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

师:你们知道江南的历史吗? 江南的历史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创造了良渚和河母渡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物、遗址。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逐渐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就是“一郡丰收可供数郡使用”宋代时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彦。宋王朝的南迁使这里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师:同学们你们双知道哪些关于江南的风情?江南的特产江南的物产丰富风味小吃多著名的有太湖“三白”阳澄湖的大闸蟹莲藕鸡头米菱角橘子枇杷栗子白果糕团。”江南的文化艺术江南文化传承吴越文化的风采保有楚文化的余韵历代文学艺术繁荣发达学术著述宏富绵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代层出不穷诗歌、绘画等风格明秀绮丽自成流派。 二.欣赏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悠扬的笛声来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 感受一下音乐中描绘了江南怎样的景色 a)初听《江南好》

师听完这首乐曲你想说些什么?

生:„„小桥流水人家、烟雨蒙蒙、小舟摇曳、渔歌飘响、山清水秀。师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江南好》。这首乐曲是根据江南 丝竹八大名曲之一《欢乐歌》改编而成。旋律明快流畅不仅描写 了江南优美的景色更有江南人民的纯朴、豪放他们载歌载舞表 达对幸福生活的感受。我们再次来欣赏乐曲《江南好》感受江南美 景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乐曲分为几部分

乐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第二部分欢快

2.分段欣赏

师:同学们认真的感受第一部分音乐说一说音乐把我们带到了 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民族乐器把我们带到了江南 生潺潺的流水、幽静的小巷 生悠扬的笛声把我们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师为什么你认为有潺潺的水声、幽静的小巷 生速度中速、稍慢。情绪优美教师进行评价 师欣赏完美丽的江南景色不同的美景又印入我们的眼帘。生细听第二段师下面这一段乐曲又表现了什么 生水中的鱼儿跃出水面、渔民在愉快的撒网捕鱼、人们划着小 舟在水中采摘荷花、莲蓬、速度是快的、情绪是欢快的  师这一段音乐是如此的欢快。书上用三种颜色的小船把他们分

成了不同的三段请同学们看一看三种颜色的小船出现了几次我 们为它们排排顺序。

生做练习教师进行巡视并且进行指导。 3.完整欣赏乐曲《江南好》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从上两节课了解到了很多江南美丽的风景,复习完这首歌曲后也觉得江南真的是个好地方,那接下来让我带你们去欣赏一首赞美江南的乐曲,好不好呢? 2.导入―――欣赏《江南好》

师:同学们,在聆听这段音乐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这段音乐它描绘了什么画面?

第一部分中速、优美、婉转的旋律好像把我们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清风,绿柳,红花,小桥,流水,人家,使我们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它由段旋律构成.这一部分的结构是:引子、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转调之后重复的第一段。它发挥了竹笛悠扬的音色把我们带进优美的江南水乡.

B这段音乐它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感受?你们听到了什么乐器?(竹笛)这种乐器的音色具有怎样的特点?简单介绍竹笛的相关知识。竹笛(意大利语:IL flauto di bambù),汉族乐器名。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2.完整聆听乐曲

(1)学生完整聆听乐曲,并思考:这首乐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它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2)老师简单介绍作品《江南好》。

(3)老师提问:给你们印象最深的旋律是什么?请试着唱一唱。4.拓展欣赏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绘江南美景的艺术作品? 歌曲《忆江南》《西湖春晓》 古诗《枫桥夜泊》《泊船瓜洲》《江南春》„„

2.请同学们从《江南好》中选择合适的音乐主题片段为《江南春》配乐朗诵。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二.小小演奏家《颂祖国》

1.学生吹奏练习2.师生合奏《颂祖国》,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附:颂祖国简谱

三.课堂小结

篇6:江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在我国长江以南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小河一条接着一条,池塘一个连着一个,清清的河水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齐读课题)

3.“江南”的“江”就是指长江,它是一条很长很长的河流,自西向东,流经我国多个省市。(出示长江图)

4.过去的人们是这样写“江”字的(出示“江”小篆),我们把它和现在的“江”作对比,你发现你了什么?

预设:“江”的左边以前是甲骨文的“水”。

5.原来在过去,“江”的左边是“水”,后来为了书写的方便,我们把它简化成了“三点水”,包含“三点水”这个偏旁的字基本都和水有关。江南也是个和水息息相关的地方,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尤其是到了夏天江南到处是莲花,有花有水(相机出示江南莲花美景),江南美得像一首诗!你们听!(播放范读音频,生认真听读)

二、初读古诗

1.这么美的诗,想不想自己读读看?

2.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到第58页,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一读。3.哪个小朋友能试着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相机正音)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5.同学们读的真棒!诗中的几个生字宝宝都被吸引来了,让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吧(师指读生字,相机正音)。

6.“莲”宝宝最热情,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我们来拆开看看(出示“草字头”)哇!“莲”送给我们一顶帽子,叫草字头,你们还在哪些字上看过这个草字头?

预设:花、草„„(相机板书)

7.所以,有“草字头”的字跟什么有关?(生:植物)

8.认识了生字宝宝,相信大家把诗读得更流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诗里,再来读一读。(齐读)

三、品读诗句

【学习第一句】

1.太棒了!这首诗里藏了一个魔法通道,你们动听的读书声打开了这个魔法通道,现在每句诗都能带我们去看江南风光啦!谁再来读一读第一句。(指名读)2.出示莲花池图,引导看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预设1:莲花(荷花)粉红粉红的,有的开放了,有的才开了一半,有的还是个花骨朵。预设2:莲叶碧绿碧绿的,又大又圆„„

这里的莲叶能数的清吗?莲叶层层叠叠,一片挨着一片,感觉怎么样?(莲叶特别多,莲叶可真漂亮)诗人看到这满池的莲叶,心里的感觉和我们是一样的,于是他忍不住夸赞道:“莲叶何田田。”(师范读,再指名读)

3.让我们一起用诗人的话夸一夸莲叶吧,齐读“莲叶何田田。”

4.画面过渡到采莲姑娘采莲,引导看图:她们是谁?来干什么?(采莲)请仔细观察图片,采莲采的是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采莲”其实是摘莲蓬,它们就藏在莲花的花瓣里,莲花谢了,一个个莲蓬就露出来了,成熟莲蓬会冒出一颗颗的莲子,你们吃过莲子吗?

莲子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丰富,所以江南人采莲蓬时总是乐呵呵的笑,心情特别愉快!(出示采莲人劳作时得样子)你们能感受到这份欢乐吗?指名读第一句。5.让我们带着笑容,一起来高兴地读读这句诗,齐读第一句。【学习第二、三句】

1.看到大家这么开心,小鱼也来凑热闹啦!(出示“鱼”的古文字)老师带来的鱼其实是古人写的“鱼”字,你能从中看出鱼的各个部位吗?(指名上台指一指,说一说)演变成今天的“鱼”字,你还能找到鱼头、鱼身体和鱼尾巴吗? 2.指名读“鱼戏莲叶间。”

3.在这句诗中,小鱼在干什么呀?(小鱼在做游戏)它们在哪儿做游戏呢?(莲叶间)4.小鱼在跟我们玩捉迷藏呢!擦亮你们的眼睛,看看小鱼究竟藏在了哪片荷叶下。(课件播放动画)

5.这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在莲叶间到处游,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如果你是这些小鱼,你的心情会怎样? 6.小鱼多么快乐,多么自在。谁来读一读? 7.江南水乡真美,我们把小诗连起来,读一读。

四、指导书写

1.出示“可”和“东”,比较观察:这两个字有哪些相同的笔画? 2.认识“竖钩”,红线勾出竖钩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东”字的书写,边范写边说口诀:一横平平稳又稳,撇折折在横中线,左右两点齐对称。

篇7:《江南》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等 9 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 2 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 个字 和竖钩、竖弯 2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

2、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3、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三拼音节

加一加:氵+工=江。字谜:工人在水边——江。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2、学习“南”。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3、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2)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新|课 | 标|第 | 一| 网

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2)大丁遇小口。(可)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3、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

篇8:《水》第二课时教学

1.上节课, 马朝虎先生把我们带进了他童年生活的村子。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样的句式, 说一说作家童年时关于水的深刻记忆。

2.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缺水是乡亲们心中刻骨铭心的痛苦。 (板书:缺水苦) 但是, 在作者的记忆里, 水给他带来的快乐也是终身难忘的。 (板书:乐) 课文写了哪两件因水而乐的事?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课文写了村里人雨中洗澡和四兄弟夏日冲凉这两件浴水乐事。 (板书:浴水)

【设计意图】用这样的说话训练, 既抓住了课文的关键句回顾全文, 为学习新内容预热, 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感受雨中洗澡之乐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小节, 画出描写村里人雨中洗澡情景的词句。

2. (出示“只有在下雨……长衣长裤。”) 交流画出的词句。

3.孩子们在雨中光溜溜, 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 仰头张嘴。他们的心情是——痛痛快快。孩子们是这样, 大人呢?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4.“只是”这个词告诉我们, 大人们除了不像孩子那样无遮无挡, 他们与孩子们一样也会在雨中—— (引读: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 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 ;也会—— (引读:仰起头, 张大嘴巴, 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5.读一读, 注意带点的词, 想象村里人在雨中洗澡的情景, 他们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用几句生动的话描述一下。

6.学生交流, 体会浴水之乐。

7.村里人说的做的不完全一样, 但一样的是他们都痛痛快快。这种痛快淋漓的场景也感染了我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再现这种情景。 (指导朗读)

8.下一场雨, 村里人就像过节一样。谁来说说我们过节时是怎么样的?

9.学生回忆过节时的感受。

10.过节时, 我们快乐无比。下雨天就是村里人快乐的节日。一起再读雨中洗澡这一部分, 读出那节日般的气氛, 读出那节日般的快乐。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句理解, 教学生会读书;利用教材资源,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通过这两个环节体会村里人雨中洗澡之乐。

三、感受夏日冲凉之乐

1.一场雨的感觉是痛痛快快, 一勺水的感觉怎么样呢?轻声读课文第4~5小节, 画出兄弟四人淋一勺水感受的词句。

2.学生自读交流。

3.一场雨使村里人痛痛快快, 一勺水使兄弟四人舒舒服服。请同学们把兄弟四人淋水时的舒服读出来。

4.默读课文第4~5小节, 画出你感到有疑问的地方并试着回答。

预设1:四兄弟淋一勺水, 水很少, 怎么会像一条小溪流?

学生交流, 理解:夸张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水的渴望。

预设2:作者怎么能听到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1) “吸吮”是什么意思?一般什么情况下, 可以用“吸吮”这个词?从“吸吮”这个词我们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交流, 理解:从这种感受中, 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水的极度渴望和淋水时的极度快乐。

(2) 在这种极度快乐中, 作者不仅感觉听到了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还感觉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读这两句话, 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作者淋水时的高峰体验对不缺水的学生来说不可思议。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也是课文的重点。采用质疑的教法, 既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又可使教学更有目标, 更有针对性, 更利于化解难点。

5.出示句1: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像一条小溪流, 滑过了我们的身子。

出示句2: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像一条小溪流, 滑过了我们的脸、脖子、胸、背、大腿和膝盖……

出示句3: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 像一条小溪流, 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 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1) 读一读, 比较三个句子一样的是什么, 不一样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 理解:三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 但原文让我们感受到水滑下的速度很慢, 感受到作者在尽情享受淋水时的快乐。原文表达更真切、更生动、更具体。

(2) 把“滑”换成“流”“淌”好不好?从“滑”这个词, 我们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 理解:“滑”更能表现水倾注而下时舒服的美妙体验。

(3) “倾注”是表示水流之快, 滑过了我们的脸, 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 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表示水流之慢, 矛盾吗?

学生交流, 理解:由于极度缺水, 作者迫不及待地想淋到水, 所以一点水也让作者感到倾注而下;由于极度缺水, 所以慢慢细细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凉爽与舒适。一快一慢, 并不矛盾, 体现了作者的心情和由此而产生的近似幻觉的美妙之感。

6.有感情地朗读第4~5小节, 体验作者的感受, 体会作者的写法。 (指名学生读, 师范读, 生齐读。)

【设计意图】理解三个“滑过”的表达效果与“滑”所表达的感觉, 是本文教学的最大难点。通过三个句子的比较可轻松理解原文表达的效果, 通过“滑”与“流”“淌”比较可容易理解“滑”所体现的舒服。

7. (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 理解母亲为什么把“渴”说成“饿”。

(1) 你听说过将“渴”说成“饿”吗?饥肠辘辘的人得到食物会怎样?从母亲将“渴”说成“饿”, 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交流, 理解:像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的孩子们有了水, 就像极度饥饿的人得到食物狼吞虎咽一样, 贪婪地享受着水带来的舒服与快乐。饿水反映了孩子们极度缺水。

(2) 一个“饿”字写出了一勺水给我们四兄弟带来的美妙体验;一个“饿”字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水真的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渴”与“饿”的区别, 帮学生理解“饿水”所蕴含的感情, 简单高效。

四、体会写法, 升华情感

1.取水的路是漫长的,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 挑回家的水是少量的, 饿水的经历是痛苦的, 但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一场雨带来的痛快, 一勺水带来的舒服。那么, 作者到底是想说“乐”还是“苦”呢?

学生交流, 理解:有水的快乐是短暂的, 稀少的, 要靠上天的恩赐, 要靠母亲的节省, 更多的是缺水的痛苦。作者以乐写苦, 反衬的写法更让我们觉得村里人缺水既痛又苦。

2.担水苦, 但村里人幽默道: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面对如晒干的狗尾草一样的孩子, 母亲轻轻一笑。从这儿, 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理解:苦难面前的乐观精神。

3.学到这儿, 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体会以乐写苦的反衬写法, 体会中华民族的乐观精神。

【板书设计】

26.水

缺水洗澡

苦乐

篇9:《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长城》-文文字简洁,却气势不凡,构篇也极具特点。我采取紧扣中心句,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长城这一伟大奇迹,奇在何处。力图通过资料旁证、合理想象、情景营造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情感体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长城的雄伟气势,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引发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吟诵词作,激情导入 1.教师朗诵:毛泽东1935年10月所作《清甲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口长缨在手,何口缚住苍龙?”

2.词句哪句提到“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已被雕成石碑立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和858米好汉坡处。这句话成为表达决心、抒发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的名句,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好汉”,到课文中去神游长城。

3.板书课题,提示注意“长”字笔顺。

二、紧扣重点,中心突破

1.引导:看到“花”,我们就会想到桃红柳绿、百花齐放等词语,看到“长城”,你会想到哪些词呢?(气势磅礴、雄伟、高大、骄傲……)

2.课文中有一句赞美长城的话,找出来,大声朗读,全班齐读。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教师强调:这句话非常重要,全文就是围绕它来写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这句话。

3.体会: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叹之情,自豪之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

4.理解:什么叫“奇迹”?(罕见的,少有的。)

5.自主探究: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把能说明这一问题的词句做上记号。

三、紧扣“奇迹”,逐层推进

(一)理解一“奇”——长

1.指名读第一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长,有气魄)

据宇航员报告,长城是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当我们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引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还有写长的句子吗?生读相关句子,体会一万三千多里是多长。

荆门——武汉有400多里,长城是这一距离的30多倍长。人步行要走270多天。所花的石料土方垒成一条2米厚、4米高的城墙,可以绕地球一周。

这个时候我们忍不住惊叹——

(引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比较写法。同样是写长城的长,你发现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吗?(打比方、列数字) 4.过渡:长城远看是这样的壮观,气魄雄伟,近看又是怎样的感觉呢?

(二)理解二“奇”——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1.指名自由说:从哪些地方看出长城特别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理解重点: “巨大的条石”,联系后文体会有多“巨大”——一块有两三千斤重,相当于全班同学的重量。

“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通过画结构示意图帮助理解,并探讨这些设计起什么作用?

“呼应”,补充古代靠狼烟传递信息等资料。

2.激情:看到如此高大坚固的建筑,如此精巧的设计,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是啊,不光同学们敬佩不已,每一个到此旅游的人都会发出由衷地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理解三“奇”——人工建成

1.课文中还有能说明长城是奇迹的吗?(单看这数不清……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透过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劳动人民的艰辛、艰难、凄惨)

2.拓展:“单看”是什么意思?(只看)那我们还能看什么呢?

看建筑的土方,一定无法计算;看14米高的城墙,远比我们城池的城墙高大坚固;看成千上万的劳工,没口没夜的辛劳;看这崇山峻岭的险要环境,使建筑甲添无数困难……

3.面对这用生命垒砌的奇迹,作者感慨万千。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体会“多少”,表示无数的,很多的劳动人民。

体会“才”,表示不简单,不容易。

再读这一句,体会建筑的艰辛,百姓的不易。

四、赞我长城,颂我中华

上一篇:你读书的影响下一篇:by用法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