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

2024-05-03

再审(精选6篇)

篇1:再审

《中国青年报》近日报道,一个案件,历时6年半,两次审理,两次抗诉,三次再审,最终以该案被告一香港独资房地产公司败诉告终。而该公司并未放弃,仍然要继续寻求司法途径解决。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武汉达富公司与该市江夏区金口镇政府签订合作建设经贸市场协议,约定经贸市场规划占地22亩,资金全部由达富公司投入,镇政府承办一切施工手续。之后湖北穗丰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因以前与达富公司有过多次合作,又与之口头协商,约定经贸市场的资金全部由穗丰公司投入,工程盈亏全部由穗丰公司承担,经贸市场建成后,达富公司收取利润的10%。后工程因故停工、亏损,穗丰公司将达富公司告上武汉市江岸区法院,要求其“返还借贷本息900余万元”,江岸区法院一审判决达富公司败诉,理由是“合同无效”,达富公司不服,上诉至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基本维持原判。1999年5月,湖北省检察院第一次提起抗诉,认为“合同有效”,武汉市中院经再审认定原审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达富公司胜诉。但达富公司拿到判决书的第3天,武汉市中院打来电话表示,要收回判决书,启动“再再审”,2001年3月,武汉市中院“再再审”,达富再次败诉。2001年8月,湖北省检察院提起第二次抗诉,抗诉内容与第一次抗诉内容基本相同,2004年6月,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再再再审”,达富又一次败诉。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中院原副院长柯昌信与庭长高光发,共同收受穗丰公司总经理娄俊贿赂人民币1.5万元,并为该公司在与达富公司资金返还纠纷再审案上谋取利益,2004年3月,柯被判有期徒刑。

我们姑且不谈本案中存在的司法腐败的问题,一个案件,历时6年半,经历两次审理、两次抗诉、三次再审,本身就堪称世界之奇,这在西方法治发达的国家是不可思议的。司法判决要有权威性,判决就不能无限制地被推翻,判决就要有终结性、既判力,并且司法资源也是有限的,讲求效率,判决也不能无限制地被重审。因而,在西方国家,民事判决的稳定性极强,再审的提起有严格的限制,比如提起的主体、理由、时间和次数等等都有明确的限制,以维护判决的权威性。

在我们国家,司法判决基本上是没有既判力可言,终审的判决可以无期限、无限制地被推翻,判决的没有终结性,人们的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给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极大的破坏。从这个“再再再审”的奇案,我们也可见一斑。

首先,提起再审的主体毫无限制。当事人可以通过申诉提起再审,检察院可以抗诉提起再审,甚至作为中立的裁判者??法院也可以自行提起再审。本案中,第一次再审的判决书墨迹未干,武汉市中院就表示要收回判决书,启动“再再审”程序。法院主动提起再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就违背了“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的程序正义原理,如此“再再审”作出的判决又怎能让人信服呢?

其次,进行再审的主体是作出裁判文书的法院。本案中,终审判决是武汉市中院作出的,可是“再审”与“再再审”居然还是武汉市中院。让再审的法院审查自身的判决,这又一次让我们感到法院是在“做自己案件的法官”,我们再审维护公正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法官们的良知,而不是用制度来约束他们,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

再次,再审的理由没有什么必要的限制。我们看到,无论是武汉市中院提起的“再再审”,还是湖北省检察院抗诉引发的“再审”与“再再审”的理由,其实都是一审、二审中已经提到的理由,就是“合同是否有效”。对于这么一个法律问题,几次再审就是对这一理由反复颠覆,如果每一个案件都要对法律争议进行再审,恐怕所有的审判都永无宁日,法院的判决最终是一张废纸。

最后,再审也没有次数和时间限制。本案历时6年半,三次再审,再审的一次次被提起,法院的资源白白消耗不说,对于当事人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败诉的达富公司是如此,胜诉的穗丰公司陪上了六年的时光和精力相信也是难以承受。

因而,从这起“再再再审”的奇案,我们看到,对于我国现行的再审制度进行改造,限制提起再审的主体、理由和时间、次数,构建“有限再审”迫在眉睫。但是,“有限再审”构建却也难以脱离中国现实的土壤和法治语境,在司法经常受到来自行政及其他外来势力的干扰及司法腐败的消息不绝于耳的今天,在人们看到程序正义的缺失因而对于司法判决的公正性感到深深疑惧的今天,“有限再审”也无法一枝奇葩,孤立地生存。我们希望在司法改革中,保障司法独立和司法人员职业道德、良知的重塑与“有限再审”等具体制度的构建齐头并进。

通联: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邮编:341000

tao1991@tom.com

tao9928@tom.com

从“再再再审”奇案看再审制度的缺陷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再审

第一条 当事人不服我省各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民事、行政裁判依法提出申诉、申请再审的,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听证分为信访听证和复查听证,前者用于审查决定是否对信访案件调卷复查,后者用于审查决定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是否进入再审。

第三条 听证坚持平等、公开原则,符合条件的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一般应实行听证审查。听证允许公民旁听,听证的程序、内容对案件当事人和社会公开,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 听证坚持效率原则,案件经过信访听证的,除非确有必要,一般不再安排复查听证;听证应围绕争议的焦点进行,不作全面审查。

第五条 听证坚持合议原则,应由合议庭组织实施并作出评议。

第六条 下列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经初步审查认为原判可能有误的,组织信访听证:

(一)本院终审且裁判文书送达已满三个月未超过两年申诉、申请再审的;

(二)下级人民法院终审并经原终审法院复查驳回三个月后来本院申诉、申请再审的。

第七条 申诉、再审申请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以下材料:

(一)再审申请书或申诉状,应当载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申诉或申请再审的事实与理由;

(二)原一、二审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经过人民法院复查的,还应附有驳回通知书;

(三)以有新的证据证明原裁判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为由申诉或申请再审的,应当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

当事人提交的上述材料份数按对方当事人的数量加二计算。

当事人提交材料不齐全的,人民法院应通知当事人补交。当事人不补交的,人民法院不予审查。

第八条 信访法官经审查认为需要听证的,应填写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听证立案审查表,报庭长审批后由合议庭组织听证。

第九条 合议庭应在所确定的听证日期七天之前向申诉或申请再审人发出书面听证通知书,告知听证的时间、地点、合议庭组成人员、申请回避等权利义务,向对方当事人送达再审申请书的副本。

第十条 听证一般在各方当事人到场的情况下进行。听证开始前,书记员应查明申诉人或申请再审人、对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是否到庭,并及时报告合议庭审判长。

申诉或申请再审人、对方当事人因特殊情况不能到场的,由合议庭决定是否延期听证。延期听证的,应及时通知当事人。

申诉方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中途退庭的,按自动撤回申诉或再审申请处理;对方当事人接到听证通知未到庭或中途退庭的,不影响听证的进行。

第十一条 听证一般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后宣布听证开始;

(二)申诉方陈述申诉或申请再审理由并举证;

(三)被申诉方针对申诉方的理由发表意见并质证;

(四)归纳申诉或申请再审双方争议的焦点;

(五)各方当事人围绕争议的焦点进行辩论;

(六)合议庭根据听证查明的事实进行评议;

(七)视情形组织和解或调解;

(八)宣布听证结束。

第十二条 各方当事人愿意和解的,应制作和解协议,由当事人在和解协议上签名,办理撤回申诉、再审申请手续。原判决未执行的,达成和解协议并履行

完毕后,人民法院对原判决即不予执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可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原判决的执行。

和解协议能够即时履行的,亦可不制作和解协议,但应将相关情况制成笔录。第十三条 听证的全过程由书记员或速录员制成笔录,各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核对无误后签名或盖章,合议庭全体成员签名。

第十四条 合议庭对信访案件组织听证,经评议,分别作如下处理:

(一)认为申诉或申请再审明显不符合再审条件,不必调卷复查即可直接驳回的,可不撰写审理报告,但应将申诉和申请再审理由、听证有关情况、合议庭意见等详细填写在听证立案审查表中,并制作驳回申诉或再审申请通知书送达各方当事人;

(二)认为需进一步调卷复查的,办理调卷手续,案件进入正式复查程序。第十五条 案件进入复查程序后,合议庭认为需要组织听证的,参照上述信访听证程序进行。

第十六条 经复查,合议庭认为应驳回申诉或再审申请的案件,主审法官应在十五天内制作驳回申诉或再审申请通知书,认为尚可进一步做调解工作的可再延迟十五天。

合议庭认为原判可能有误应予再审的,对于本院终审的案件,在与原合议庭交换意见后,报分管院长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再审;对于下级法院终审的案件,庭长审核后,报分管院长审批决定是否裁定指令原终审法院再审或由本院提审。

第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本院”是指受理申诉信访的法院。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复查听证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浙高法[2004]218号)同时废止。本规定如与今后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有关规定不一致的,以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为准。

篇3:浅析民事再审程序

(一) 再审程序的基本概念

再审程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判监督程序, 就是指人民法院或者检察院发现已经发生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在适用法律错误或者发现在认定案件事实不清的情况下, 依法提出重新审判并进行审判的制度。

再审程序是我国司法制度中重要的一项司法程序, 在保证司法公正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 案件事实有时并不能通过一审和二审彻底查明, 或者案件在审理时会出现有可能影响案件公正的程序或者实体问题, 这些实体或者程序方面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个别案件审理的不够公平和正义, 这种状况也是会常常发生的。一旦发现案件在审理时存在会影响案件公正判决的实体方面或者是程序方面的问题, 进而影响到判决或者裁定的正确性, 就可以提起再审程序。这一程序是对公平正义的理念的维护措施, 确保每一个案件在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时, 尽可能地做到公平,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的利益。

但是再审程序却也是一种“非常“程序, 它不能被频繁地使用,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我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两审终审制, 一再地使用重审程序, 一方面是对司法资源的滥用, 另一方面则会影响到司法效率。再审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非特殊情况下, 我们就要坚持我国的两审终审制度, 不但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和司法公正, 也是对司法资源的合法利用。所以, 坚持不频繁地使用再审制度, 既是对我国司法权威的保护, 也是对司法公正这一理念的贯彻。

(二) 再审提起的主体

再审程序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也必须存在的程序, 此程序提起的主体在《民事诉讼法》中做了详细的规定:

第一百七十七条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发现确有错误, 认为需要再审的, 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发现确有错误的, 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一百七十八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认为有错误的, 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当事人提起再审时只有在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十三种情形时, 人民法院能决定再审。由此可见, 我国法律规定的可以提起再审程序的只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这三种。在大陆法系的大部分国家中, 再审提起的主体只能是当事人, 没有提到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在英美法系中也有同样的现象。从我国来看再审提起的主体则比其他国家的主体种类多一点。这样的规定有利也有弊。

二、我国再审程序提起主体的利弊分析

(一) 我国再审程序提起的主体较为广泛的优点

首先, 我国人民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审理原则, 尽最大的努力来保证当事人权益的保障与维护。人民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虽然尽最大的努力来做到实事求是、司法公正, 但是当审理结束, 才发现导致案件不公的影响因素时, 人民法院有理由, 也有责任来提出这一问题, 真正做到“有错必改”, 以实现当事人最大程度上的利益保障, 同时也可以保障司法的公正。

其次,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主要任务是依法履行监督职能, 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在人民法院审理结束的案件中发现程序或者实体上的错误时, 作为司法监督机关, 就必须要提出来, 履行自己监督的职责, 协助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做到司法公正,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法律的正义性。通过人民检察院对法院审判案件的监督, 在“两只手”的操控下, 会进一步减少错案、冤案。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来逐步达到完善, 在再审的提起主体中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的相互配合与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监督, 能逐步达到一定程度上司法公正。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最佳结果。

最后, 当事人也是再审程序提起的重要主体。在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都立法规定了再审的提起是由当事人来行使的, 例如德意志《民事诉讼法》第579条规定了由当事人提起再审的情形。而在英美法系中, 始终贯彻私法自治的原则, 由当事人来处分自己的权利, 所以英美法系的国家也规定了再审提起的主体是当事人。而在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中规定了十三种可以由当事人提起再审的事由。这十三种事由虽然相比较于英美法系有很多的区别, 这样的规定是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的, 因为我国的群众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并不是很高, 这样的十三种规定有利于将再审的提起局限于一定的正常的范围, 这样的话就有利于节约大量的诉讼资源, 提高诉讼效率。当事人提起再审, 笔者认为是最符合民主意义的, 因为当事人的私权利由自己处分, 这样也是一个国家民主与自由程度的最好的体现。

(二) 我国再审程序提起主体的弊端

第一, 人民法院作为再审提起的主体, 虽然做到了有错就改, 但是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推翻了自己的决定, 侵害了法院的既判力, 侵害了司法的权威。同时, 人民法院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不告不理原则, 人民法院自己提起的再审很明显就违背了这一原则, 与“不告不理”相互矛盾。人民法院提起再审又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案件审理中有无错误, 有无侵害到当事人的权利, 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是否要救济, 或者是当事人是否要放弃这种救济的权利都应该由当事人自己来行使, 而不是由法院来替当事人行使, 这也就是私权自治的法律理念

第二, 人民检察院提起再审在司法理念上也是有冲突的。首先, 私法自治要求民事主体有所有权自由、遗嘱自由和契约自由, 其中的所有权自由就包括对自己实体权利的自由处分, 不受任何人的干预。但是, 人民检察院通过抗诉提起的再审程序, 无疑是代替了当事人处分了自己的权利。这也就是人民检察院干预了私法领域里面的自由。其次, 这样对司法领域的干预, 也就同时违背了民法上的处分原则, 检察院代替民事主体处分了权利。第三, 人民检察院提起再审的条件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中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和一百八十八条规定的内容来深层次理解的话, 检察院提起的再审抗诉, 人民法院一般都不可以拒绝, 所以, 这样一来, 人民检察院作为抗诉提起的主体就没有了限制和有效的监督, 这样就会产生权利的滥用。最后, 检察院提起的再审抗诉案件没有了限制和监督, 就会导致浪费大量的诉讼资源。

三、对我国再审提起主体的完善

(一) 对人民法院作为主体的完善方式

人民法院作为一个中立的审判机构, 公正的审理案件才是其真正的职责。作为再审提起的主体人民法院已经缺乏了中立审判的能力, 所以, 对于人民法院的主体地位应该有所改变。

应该取消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的主体地位, 使法院能真正做站在中立的角度上尽可能做到司法的公平和正义。在自己的这个方面保护当事人的处分权, 由当事人自己来决定权利的行使与否。同时放开了再审的启动权, 也就可以保护司法的权威。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要强调的, 法院是我国唯一具有审判职能的国家机关, 如果法院不能维护自己做出的判决的权威性, 那么法律的权威也将只是一纸空文。

(二) 对人民检察院作为主体的完善方式

从大方面来讲, 检察院提起再审抗诉来提起再审, 这是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状况的, 而且也是能够维护司法公正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讲, 人民检察院不能和人民法院一样, 完全取消它的再审启动权, 而是应该对其启动权加以限制和监督, 有了这样的限制和监督, 检察院行使再审抗诉权就不会出现权力滥用和司法资源浪费的状况了。在限制方面, 比如说在关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公益方面的案件时就应该针对案件审理中的错误来提起抗诉。而对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私人利益的问题的时候, 检察院就不应该代替当事人来提起抗诉。这样一方面能保证司法的公平与正义, 而另一方面又能保证公权力不会对私权利进行干预, 完全保证了当事人处分权的自由行使和自由处分。

(三) 当事人提起抗诉的进一步完善

当事人提起再审程序, 各国法律普遍规定由当事人来启动抗诉权, 这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当事人自己提起再审就是自己处分自己的权利, 行使自己的权利的表现, 充分赋予公民以独立的私法权利, 这也是一个国家民主所达到程度的体现。我国已经规定了由当事人提起再审的主体权利,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做出完善。

应该进一步细化再审提起的事由, 抽象概括的事由虽然囊括的信息较多, 但是太过于宽泛, 不利于司法资源的节约, 不利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所以罗列的越详细, 就越能真正地做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再一个方面, 应该加强检察院对当事人申请再审, 而法院不予受理的情况的监督。在《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有这样的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 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 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 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 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民事诉讼法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形式来完善自己的再审制度。也就是说如果当事人申请法院再审, 而法院不接受再审的审理申请, 那么当事人就可以向检察院提出, 人民检察院则可以要求人民法院说明理由, 检察院认为法院的理由不能成立的, 应当通知法院再审, 法院也应该再审。

四、结语

篇4:刑事再审的重构

关键词:再审;既判力;价值

一、刑事再审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关系

刑事再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设置的一种审判监督程序,是为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进行审理。而一事不再理原则指判决的既判力,即判决确定后不得就同一案件再次追诉或审判,一事不再理原则有两项基本要求,一是法院对于任何已经生效裁判加以处理的案件,不得再行审判;二是对于所有已被生效裁判确定为有罪或无罪的被告人,法院不得再予审判或科刑。众所周知,一事不再理原则是大陆法系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为一系列国际公约所认可的原则,但是在我们国家,一事不再理原则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确立和贯彻,与我国的刑事再审相比,完全处于虚无的境地。刑事再审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关系尚缺乏协调。

并不是说确立了一事不再理原则,就不可以启动再审程序,但从两大法系的刑事诉讼立法和国际人权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均是将一事不再理原则设置为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而将刑事再审设置为例外。

刑事诉讼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社会冲突的机制,其运行应当符合诉讼的基本要求,在经过一整套严密的法定诉讼程序运作后得出的判断冲突双方(在刑事诉讼中,一般是国家与个人)利益结果的裁决就应该具有终局性,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功能。如果允许冲突双方在判决后就同样的争议一诉再诉,允许法院对同一争议一判再判,那么运用判决解决争议的目的和价值就荡然无存,因为当事人将冲突诉诸法院就是为了获得一个有关各方利益确定的权威裁决。法院裁判对解决纠纷与冲突的终局性,是法院制约国家权力、保障人权的重要支柱。一事不再理原则通过维护生效裁判的终局性将被告人从刑事诉讼中解脱出来,以达到制约国家权力的过度行使,保障人权的目的,体现着整个刑事诉讼的立法精神。

有原则必然有例外,裁判的终局性并不意味着裁判的正确性,司法权威和裁判的终局性只能建立在裁判的正确性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持久的效力,也才能契合大众的司法期望,增强司法的公信力。

一事不再理原则是对控制、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两种价值协调下对后者的优先选择,和刑事再审并不是必然对立的,只是如果过于偏重追求实质正义,就会侵蚀公民权利,两害相權取其轻,任何情况下一事不再理都必须是原则,而刑事再审只能是例外。

二、我国未采纳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原因

1.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利益观

在我国,社会被认为是个体的结合,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使立法者认为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唇齿相依,不可分离,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刑事诉讼中一直存在着一对矛盾,即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控制犯罪即社会利益,保障人权即个人利益。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基于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利益观,国家必然会在发现漏罪及错误时不惜一切代价去打击犯罪,弥补错误,使追诉权利不受任何限制,而罔顾个人权利。这与保障个人权利、限制国家权力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必然是背道而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思维充斥司法环境,老百姓和司法机关普遍存在对实体正义、实体真实的追求。侦查、检察、审判机关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尊重客观事实,发现案件客观真相,一审有错,二审纠正,二审如果有错,再审纠正,一次纠正有错,再次再审纠正,反复纠正,把案子办成铁案,以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对真实的追求没有尽头,诉讼程序也就没有尽头。

2.有错必纠、不枉不纵的理想刑事政策

法律既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发过一个坏人的传统思想。只要发现错误,不管裁判是否已经生效,当事人是否已经无罪释放,都要纠正错误,使得社会还不具备一事不再理原则生存的氛围。

3.检察机关以法律监督机关之名滥用公诉权之实,公诉权膨胀,压制审判权

检察机关作为公诉机关,虽然法律规定不但要搜集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证据,还要搜集犯罪嫌疑人无罪的证据,但从检察机关职业属性来看,本身就会偏重追求有罪结局,如果裁判结果是无罪或罪轻,存在内部考评机制的检察机关和公诉人就会处于利益受损的否定性评价地位,这个时候,检察机关为了挽回损失,就会以法律监督机关的名义,行使公诉权,提出抗诉,却很少有检察机关为被判有罪的人提起抗诉追求无罪结果的情况。而法律规定,一旦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法院就必须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这样反而会造成公诉权的滥用,法院权威扫地,本身就是司法资源的浪费。

三、一事不再理原则在我国的引进及再审的重构

篇5:再审

一、程序性再审事由的理解与适用

(一)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第一款第八项)

1、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

审判组织是指代表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行使审判权,进行审理和裁判的组织形式。以合议制为主,独任制为补充。独任制只适用基层法院及派出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及一般非诉案件。其他的案件均应当适用合议制。审查的重点是组成是否合法。审查工作会议纪要对此作了相应的规定。

主要包括以下六种情形:

(1)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的案件采用独任制审理的;比如发回重审的案件采用了独任制。

(2)人民陪审员独任审理的;

(3)审理案件的审判人员曾参加同一案件不同程序的审理的;比如审判人员参加了案件的一审及该案的发回重审的。

(4)变更审判组织成员未依法告知当事人的;书面或口头,但要在笔录上记录在卷。

(5)参加开庭的审判组织成员与参加合议、在判决书、裁定书上署名的审判组织成员不一致的,但依法变更审判组织成员的除外;

(6)其他属于审判组织不合法的情形。

审判组织不合法,包括一、二审、再审程序中的审判组织不合法。不能以审委会组成人员不合法申请再审。

2、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

要审查审判人员是否具有应当回避的法定事由、当事人是否提出了回避申请、法院是否依法作出了决定。第一、应当回避的法定事由。主要是民事诉讼法的第四十五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11年6月13日施行)。第一条 :审判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申请其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

(四)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兄弟姐妹关系的;

(五)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本规定所称近亲属,包括与审判人员有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近姻亲关系的亲属。第二条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发现审判人员违反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权申请其回避:

(一)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

(二)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办理该案件的;

(三)索取、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当事人及其受托人报销费用的;

(四)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的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各项活动的;

(五)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者其他物品,或者索取、接受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 2 给予的好处的;

(六)有其他不正当行为,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

对于非法定的回避情形,当事人应当提交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

第二、回避方式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但要说明理由; 第三、法院应当审查,并在三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决定,当事人可以复议,三日作出复议决定。

第四、审判人员包括法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等人员不属于该情形。

(二)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第一款第九项)

1、关于无诉讼行为能力人应当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的问题。

诉讼行为能力是指当事人能够自己实施或者通过代理人实施有效诉讼行为的能力。民法上的限制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属于民诉法上无诉讼行为能力人。主要审查案件当事人是否属于无诉讼行为能力人;及是否由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诉讼。前者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未成年人的认定,主要依据居民身份证或户籍登记情况认定。第二、精神病人的认定。要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即特别程序来处理。

2、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

(1)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的内涵及情形:是指基于法律的规定,当事人必须一并提起诉讼或必须一并作为被告参加诉讼,如果相关当事人未参加诉讼,则法院必须依职权 予以追加,否则将构成诉讼程序的不合法。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的具体情形主要见民事诉讼法若干意见中的规定,第50条:企业法人分立的,因分立前的民事活动发生的纠纷,以分立后的企业为共同诉讼人。52条:借用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盖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银行帐户的,出借单位和借用人为共同诉讼人。53条:因保证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债权人向保证人和被保证人一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当将保证人和被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债权人仅起诉保证人的,除保证合同明确约定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外,人民法院应当通知被保证人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债权人仅起诉被保证人的,可只列被保证人为被告。54条:在继承遗产的诉讼中,部分继承人起诉的,人民法院应通知其他继承人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被通知的继承人不愿意参加诉讼又未明确表示放弃实体权利的,人民法院仍应把其列为共同原告。55条:被代理人和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为共同诉讼人;56条:共有财产权受到他人侵害,部分共有权人起诉的,其他共有权人应当列为共同诉讼人。还有第43条: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挂靠集体企业并以集体企业的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诉讼中,该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与其挂靠的集体企业为共同诉讼人。46条: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以业主和实际经营者为共同诉讼人。47条:个人合伙的全体合伙人在诉讼中为共同诉讼人。

(2)审查的重点:一是法院是否发出了追加诉讼的通知

第一百一十九条: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没有履行通知义 务的则属于该事由。二是对当事人的追加申请是否进行了必要的审查并作出了适当的处理。如果裁定驳回错误的,也属于该事由。

(3)对当事人是否已经授权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审查错误,也属于该情形。

(三)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第一款第十项)

1、辩论权的内涵: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权就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辩论、说明和论证自己主张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反驳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和主张。

2、《审判监督程序司法解释》第十五条规定的两种剥夺当事人辩论权的情形:一种情形是原审开庭过程中审判人员不允许当事人行使辩论权利。这里主要是如何理解不允许,审判人员在庭审中制止当事人作出与案件无关的陈述及重复陈述,则不属于该情形。不允许不能理解为“限制”而是“剥夺”,程度深。另一种情形是 不以送达起诉状副本或上诉状副本等其他方式,致使当事人无法行使辩论权利的。

3、其他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情形如何处理

4、本项事由适用的例外情形:依法缺席审理、依法径行判决、裁定的除外。但是采取上述方式审理的,也应当依法向当事人送达起诉状、上诉状副本。实践中,未穷尽常规送达手段、不细查被告当事人住所地、注意代收人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的现象。

(四)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第一款第十一项)关于缺席判决的法律规定的主要体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 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第一百三十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第一百三十一条: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及相关司法解释。

1、关于人民法院用捎口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通知书等简便方式传唤当事人,当事人能否以未经传票传唤申请再审的问题。主要看当事人是否到庭,到庭没问题;如果是以上面的方式传唤,但当事人未到庭,就不能缺席审理。

2、关于公告送达存在的问题。送达是审判实践中一个令法官十分头痛的问题,一些当事人狡兔三窟,致使难以送达。往往采用公告送达方式。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首先,当事人提供被告下落不明的证据,对于自然人进行公告,应当由公民住所地公安机关或村、居委会出具离开住所、不知下落、无法代收或转交的证明,作为适用公告程序的根据。对于法人进行公告的,应有工商管理部门、法人所在地相关不免、人员出具的无人经营、不知下落等证明,作为适用公告程序的前提。

(五)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第一款第十二项)

1、诉讼请求的内涵: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保护其权益的请求,可以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诉状中加以确认。这里的诉讼请求应当是指一审原告的诉讼请求、被告反诉请求,二审当事人的上诉请求,申请再审人的再审请求。

2、法院裁判不能超出或遗漏诉讼请求的法理依据。①民事诉讼法中的处分原则。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集中在确定诉讼请求的范围及诉讼请求的提出、放弃、变更上。处分原则要求整个诉讼活动均围绕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应以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为限。

②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与法院审判权的关系。不告不理原则是现代社会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不告而理与告而不理都不对;这要求审理应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而展开。释明权的行使:指在诉讼过程中,法官在当事人的诉讼请求、陈述的意见或提供的证据不正确、不清楚、不充分、不适当的情形下,依职权对当事人进行询问、启示、提醒或要求当事人对其作出解释、澄清或予以修正、补充的诉讼行为;一般情况下,法院不宜主动根据自行查明的案件性质和效力将案件处理到底。但在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时,则可。

③比较法的分析。多数国家对遗漏诉讼请求问题采用补充判决的办法,而对超过诉讼请求也不通过再审程序解决。

3、遗漏或超出诉讼请求范围的认定:

诉讼请求的界定要求注意以下问题:其一,诉的类型不同,则诉讼请求不同;其二,诉的类型相同,诉讼请求的实体内容不同,则诉讼请求不同。其三,诉的类型相同,诉讼标的物不同,诉讼请求也不同。其四,原判决、裁定是否超出诉讼请求应以当事人变更后的诉讼请求为准。其五,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口头提出变更、增加或者放弃诉讼请求,即使没有交书面诉状,但记录在审判笔录的,应当视为已变更、增加或者放弃诉讼请求。其六,遗漏诉讼费的,不应认为遗 漏诉讼请求。其七,当事人同时提出确认之诉,且确认之诉是给付之诉前提条件的,原判决在主文里仅对给付之诉作出判定,但在判决理由中对确认之诉进行了分析认定的,不属于遗漏诉讼请求的。

(六)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第一款第十三项)

审监解释第十六条:原判决、裁定对基本事实和案件性质的认定系根据其他法律文书作出,而上述其他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十三)项规定的情形。

1、其他法律文书文书种类:已经生效的行政裁决文书;公证文书。

2、关于申请再审期间的特殊规定:不受2年申请再审时限的限制。但是当事人超过2年申请再审的,受三个月的相对期间的限制,三个月的起算点是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出现该事由之日开始。

3、该存在该事由并不一定导致再审。也就是说案件性质的改变并未导致判决结果错误或显失公平的。案件性质可以解释为某一民事案件中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某一案件区别其他案件的根本属性。

4、相互矛盾判决的既判力的问题。

(七)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第二款)

1、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1)程序性再审事由的分类

绝对再审事由与相对再审事由。绝对再审事由: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四)项及第(七)至第(十二)项

(2)程序性兜底条款和具体程序违法事由的适用顺序 具体事由的,按具体事由。程序性事由不当的处理。

2、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

(1)适用要件

第一、适用对象为审判人员。该审判人员是否为终审程序的审判人员尚有争议;审判人员包括合议时持少数意见的审判人员;人民陪审员也属于该范畴之内。

第二、审判人员实施了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该行为已经相关刑事法律文书或纪律处分决定确认的情形。纪律处分包括党纪处分和行政处分。

最后、审判人员是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实施了上述行为;

(2)关于申请再审期间的特殊规定:不受2年申请再审时限的限制。但是当事人超过2年申请再审的,受三个月的相对期间的限制,三个月的起算点是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出现该事由之日开始。

二、关于案外人申请再审事由的理解与适用

具体法条及司法解释:民诉法第204条: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 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审判监督程序司法解释》第五条:案外人对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且无法提起新的诉讼解决争议的,可以在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或者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利益被损害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04条的规定处理。

《第一次全国民事再审审查工作会议纪要》第8条:案外人对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且无法提其新的诉讼解决争议而申请再审的,应予受理。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将判决确认的债权转让,债权转让人对该判决不服申请再审的,不予受理。

1、必要性:恶意诉讼的存在: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通过虚构或隐瞒事实,借法院的裁判权来实现自己以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的诉讼行为。

2、案外人申请再审之诉的类型与主要区别

一是案外人直接申请再审之诉;二是执行程序中的案外申请再审之诉。区别:

(1)前者为自足性,案外人可裁判文书生效后即可申请再审;后者为从属性,其依附于执行程序,案外人应受裁定前臵程序的约束。

(2)针对的对象不同:前者为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条件;后者案外人为“执行标的”主张 权利为条件。执行标的物包括动产与不动产,执行标的包括前者,也包括其他可转让的权利。对执行标的物的目的性扩张解释,即不仅应赋予案外人对于涉及物和可转让权利的给付之诉的生效裁判文书直接申请再审的权利。同时还应赋予案外人对于确认之诉和给付之诉的生效裁判文书直接申请再审的权利。

(3)期限不同:前者为2年及3个月;,后者为2年。

3、注意的问题。

一、主体资格条件

(1)案外人必须是生效判决、裁定及调解书所列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生效裁判文书的一般继承人包括继承人和合并后的法人等,不能作为案外人申请再审。特定继承人,包括债权受让人和债务承担人,其不能以案件当事人的身份申请再审,也不能以案外人的身份申请再审。主要理由是保护原审诉讼中对方当事人的诉讼信赖利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将判决确认的债权转让债权受让人对该判决不服提出再审申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法释„2011‟2号: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将判决确认的债权转让,债权受让人对该判决不服提出再审申请的,因其不具有申请再审人主体资格,人民法院应依法不予受理。

(2)对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执行标的享有物权或者其他足以阻止执行标的转让、交付的实体权利的,或者案件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利害关系。在判断何种权利可以排除强制执行时,应注意:第一、应依该权利在实体法上 的性质、效力加以确定,凡是案外人在执行标的上所存在的权利上无忍受强制执行的法律上理由的,无论该权利是否为物权。第二、所有权并非都可以作为排除强制执行的理由。第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权利,应以现实存在者为限。第四、按份共有人及共同共有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可以申请再审。

篇6:再审申请书

申 请 人:

住址:

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

住址:

联系电话:

申请人因2014深中法劳终字第2834号一案,对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4年 月 日做出的()字第号二审民事判决书不服,提出再审申请。申请事项:

1、请求撤销二审法院的全部判决事项:

2、驳回黄家辉的全部请求。

事实与理由:

一、二审判决书的中被申请人(原审被告)请求的未签劳动合同的赔偿金不符合法律的规定,生效的判决书中法律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错误,黄家辉请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元,应当不予支持,理由如下:

1、黄家辉2013年 月日离职,公司确实与其办理了入职手续且签订了劳动合同,在职期间,黄家辉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在其本人离职后,提起劳动仲裁,请求申请人支付其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元,黄家辉的主张是不成立:的:

2、黄家辉在职期间,身为公司人事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负着人事的全盘工作,签订劳动合同是其主要工作之一,在入职时并没有主张其代理公司与自己签订劳动合同不妥,没有就此事向公司主要负责人提出任何建议请求,在其离职后却以公司拒绝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为由主张经济赔偿金,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3、在公司的入职登记表上,也可以见到公司与其建立了劳动关系,入职表上具备了劳动合同的大部分法定条款如:合同双方主体、黄家辉主要工作内容、岗位、合同起始日期、工作交接、工作制、试用期约定、考勤方式、工作纪律、加班制度、双方主体负责人签名确认等,已经符合了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的规定,有替代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且在深圳特区,称之为可替代劳动合同的书面文件,在审理劳动纠纷案件中,应当对未签劳动合同的主张不予支持:

4、综合以上条件黄家辉主张的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经济赔偿金,法院应当判决不予支持。

二、对黄家辉主张的差旅费等项请求,也不应当予以支持,理由如下:

被告黄家辉,自2012年7月17日-2014年9月21日服务于深圳市丑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在2013年9月21日非正常离职,没有进行任何交接,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一去不返。在201

3年9月28日擅自返回公司,在没有经过公司管理人员的许可下,擅自拿走了(财务报销凭证,泰州万达销售项目合同,电子数据考勤等公司的资料),非法占有(侵夺)了公司合法占有(有权占有)的业务材料,黄家辉的无权非法占有行为侵夺了公司对业务相关资料的所有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深圳市丑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相关资料依法享有排他的独占的所有权。黄家辉的行为侵夺了申请人(深圳市丑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有权合法占有(泰州项目合同书,财务凭证资料,票税单据,公司备案的劳动合同书,电子考勤数据)的所有权,根据《物权法》第二百四十五条:所有权人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侵占(侵夺),合法占有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对妨害占有的行为,占有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因侵占或者妨害造成损害的,占有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黄家辉的侵夺行为所获资料不论作何用途,其取得方式应当正当合法,法律禁止以私立救济方式取得他人合法拥有所有权的占有,任何物权所有权人对自己合法占有的物有对世的绝对排他权,任何个人,法人集体组织都不得以私立非法律程序侵夺。

法律依据:

《物权法》第二百四十五条:所有权人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侵占(非法占有侵夺),合法占有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对妨害占有的行为,占有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因侵占或者妨害造成损害的,占有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物权法第245条:的立法目的也是排斥任何个人以私力救济的方式取得他人合法拥有的所有权有权占有的物,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稳定优先,秩序大于公平,秩序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若一个国家的秩序都维持不了,何谈公平正义。物权法245条的立法目的也在于告诉国民,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以私力非法占有(侵夺)他人的物既物权,本案被告黄家辉无任何秩序的观念,在离职之日,不办理任何离职手续,也不配合原告办理工作交接,在职工作期间无权占有(侵夺方式)原告的公司业务(泰州项目合同书,财务凭证资料,票税单据,公司备案的劳动合同书)资料,私自(占有)侵夺,无疑侵夺了原告的物的所有权,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包括物权法的动产和不动产)不受侵犯。申请人(公司的管理人员等)对黄家辉非法无权占有的(资料泰州项目合同书,财务凭证资料,出差票税单据,公司备案的劳动合同书)依照物权法第245条:享有占有(侵夺)返还请求权。

综上,黄家辉取得的证据方式不符合法律规定!

据此申请人请求法院判决,被告黄家辉依法返还其在职期间无权占有和离职后以非法占有(侵夺)的公司业务资料。维护良好的社会安定和秩序!一并驳回黄家辉的全部请求。此致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申请人:深圳市丑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一篇:干点家务活教学反思下一篇:喜迎鼠年元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