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影碎片作文

2024-04-21

淡影碎片作文(共9篇)

篇1:淡影碎片作文

淡影碎片作文

淡影碎片

记忆太多,记忆里的空白也太多,筛下片片碎影,让无奈蔓延。

昔: 小时候上住在外婆家,欣是外婆邻居家的孩子,因而我们便成了很好很好的朋友。 外婆家住在半山腰上,这里的人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像这山一样,淳朴厚实。我和欣本是两个女孩子,却和山上所有的男孩子打成一片。上脑畔,打野火,在坡坡上滚铁环,在河里打水仗,捉蝌蚪……男孩子玩的我们都玩,玩的疯的时候,就拼命的大喊大叫,似乎要反转整座山。欣总是爱把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然后高高地仰起头,似乎很神气。一见到那的孩子就大呼到:“瞧!这是我哥们儿,你可别欺负她呀!”这时,我们就都“咯咯”地笑了。说来也怪,小时候,我长得总比她低,因而,我常常抱怨她:“都怪你,老压我,害得我长不高。”然后她就一脸正经的走过来拉着我跳,一边跳还一边嘟囔:“跳跳跳,长长长……”“这下你就能长高了。”我信服的点点头。

现在想想这些觉得很幼稚很可笑,但也觉得很亲很切可爱。

在我心目中,欣是个很厉害的人,她很好强,从不让人。而我在家里也向来是被惯着、宠着,便有一种大小姐脾气,很娇气。因而,我们俩也常为一些小事情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最后不欢而散,各自回家。然而到了第二天,却依旧好的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当玩到红火时,又突然想起“我昨天不是和你恼了吗?”“对呀我也忘了。”又是一阵银铃般的笑声,缓缓的散开在山里。

山里的男娃娃们,可爱又活泼,不做作。玩乐了就笑,打疼了就哭,谁也不记谁,哭玩一场就没事了。然而,我就没见欣哭过,不高兴她也只是埋着头沉默。又一次,上脑畔,她不小心摔了下来,擦了一块大皮。血都渗了出来,她疼的直叫唤。我把她扶起,分明看到泪水在她眼眶里打转,却被她硬生生地挤了回去,事后,我问她,你当时为什么不哭呢?她说,哭有什么用,哭了还不是照样疼。其实,那时还小,我并不懂得这就叫所谓的坚强,直到后来我知道了欣的身世。

欣,是一个弃儿。她从小与外婆生活在一起。其实,那也不是她外婆,而是一个亲戚。这位老人,看到欣一出生就被抛弃,便收养了她,并让她叫自己外婆。这样一位特殊的“外婆”奖欣抚养长大。当直到这些让我震惊的事时,我心中满是感慨,又同情,对欣被抛弃的同情,然而更多的是折服,欣的.勇敢欣的坚强让我折服。她守着自己的身世长大,独立而坚强。当我问她时,她眼中闪过一丝哀伤,虽然很短暂很轻微,但还是被我捕捉到了。她淡定的说:“妈妈不在我,但我有外婆。外婆疼我,我也爱外婆。?

从那时起,欣在我心目中已不仅是个玩伴,她在我心目中的位置是任何人都不可取代的。

影:

十一月的天,冷!

我缩在被子里裹得圆圆的,只露出一颗脑袋,大瞪着两只眼盯着窗子上的冰花,好漂亮啊!这时一个人影闪过窗子,是欣!

“快起来啦!”欣披着一身冷气走到我身边。

“干嘛呀!这么冷。”我扭过头,把被子裹得更紧了。

“下雪了,我带你去个好地方。”

我一听下雪了,激动地坐了起来,三下两下穿上衣服,戴上帽帽和手套,出发喽!

灰白的云弥漫了整个天空,清寒的风爬在我们身上,又调皮的下落,我们两奔跑在这个白色的世界里,身后是一排脚印,还荡漾着欢乐的笑声。

“去哪呀?”我边跑边问,呼着白气。

“去山谷,我有好东西给你。”

我一听好东西,便好奇的和她飞奔到了山谷。

雪花又在天空这个舞台上自由的跳起了舞。我忘了一眼苍白的天空,忽然见黑影影般的碎片飘落下来,躺在我手上。我托起它们,仔细地看了看,这些碎片犹如黑夜般深邃,分明的棱角让我有种被它们割伤的错觉。

“这是什么?”

“影子的碎片,送给你。”

我不解的看了她一眼,欣轻柔地看着我。

“上初中了,我们就都是小大人啦,你不能再呆在山里贪玩了,该努力学习了,而我,也要被我妈妈接回去了。”

“妈妈还是妈妈,接我回去还是好事。我们以后恐怕不能在一起玩了,这些碎片,保存好,这是我们之间永不逝去的美好。”

我使劲的点了头,紧紧地攥着碎片,生怕它们从指缝中溜走,生怕它们消失在我明亮的眼中。

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抬回了家。

我打开记忆匣子,把它们一片一片放了进去。

三片,现在共有三片。

一片:

上了初中,我们仍在同一个学校,只是不再同一个班,即使在一个班,我们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玩了。学习很重要,每天填充在脑海中的是功课,作业。我不敢再贪玩,那些游戏也渐渐离我远去,我知道,我在长大。

学校,偶尔也能碰到欣,相视一笑之后便是擦肩而过小学作文 ,听说他学得不是很好,我在心里默默地为她加油,但却又一种失落感,我似乎觉得我们之间有了距离。

我回到家,怯怯的打开记忆匣子,我看到其中一片碎影的颜色在变浅变浅变浅变浅……

此时脑中一片混沌,我迅速闭上匣子,不敢再看。

学习越来越紧张,我沉浸在一次一次的考试中,却忘了我已经好久没有见到的欣了,终于,当我感受到“失去”时,我开始拼命的找,发疯的找她,去每一个地方找她,然而,答案是,她退学了、她走了。却没来和我道别。为什么呢?是怕不舍?是怕伤感?是怕我挽留吗?为什么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走了?我忽然想到了什么,狂奔回家,打开记忆匣子,两片,只剩两片了,是的两片。

欣就这样带着她的一切消失在我十四岁的仲夏中,我望着高高的天空,望着那座古老的山,感到那些晕眩。

又一片:

欣,你在哪?

我对欣的情况一无所知,自此,便开始了可怕的遗忘、遗忘……火热的中考,来了,又走了。我再也没有去找她,似乎在我过去根本没有这个人。步入高中,我又结交了许多新的伙伴,却再也找不到当年和欣那样唯美的友谊了。我漫不经心地笑,抱着“学业为主”的态度,不再重视友谊的纯真度,只是过着所有高中生向来两点一线的生活,自我烦闷。我把自己塞进一大堆一大堆的参考书里,目光,只窄到了大学门上。

平静的一日,我无意间碰触到已落了厚厚一层灰的记忆匣子,打开,然而我看到一片碎影正在消融,消融,消融,“不要消失呀!不要消失呀!”我紧紧地捧着匣子,祈祷着,颤颤的声音流露出我的害怕和无助。终于,碎影化作了一丝轻烟,销声匿迹了。

我笑了,笑得挺苦。

现在呈现在眼前的,只有最后一片碎影了。最后一片,它躺在匣子里,显得格外珍贵。同红绒盒子里的钻戒相比,它们都十分宝贵。但碎影是无价的,这一点,是所有昂贵的珠宝的都无法做到的。是的,无法。

最后一片:

我的十七岁,十七岁的冬天,冬天的十一月,十一月的寒冷,寒冷的雪。

惨白的天空飞扬着雪花,清晨的街道除了匆匆的行人只剩下两边枯朽的树,寒风在耳边凛冽。我缩着脖子,哈着气,急急的赶去补物理。忽然,我的脚步僵硬地停下,目光锁定在一个久违的身影上,一股热浪不觉涌出眼眶,却依旧熄灭不了眸中零下一度的寒光。是她,没错,是欣,她也一步一步向我走来。

三年了,三年没有见,成熟了许多,也长高了许多。没错,现在,我终于长得比她高了,终于可以把手搭在她肩上,说:“哥们儿,我罩着你。”

我又问到了她的情况,她说她在外地打工,现在放假了,回家了。我点了点头。其实她只比我大一岁,就出门自己打工挣钱,她依旧像以前那么独立而坚强。

简单聊了几句,便匆匆散了……

街上行的人很少,雪依然下着,风一次又一次灌进了我的衣领,我却忘了寒冷的滋味。为什么?是不舍,也是惆怅,是伤感,也是无奈。

回到家,我打开记忆匣子,最后一片碎影也不见了。我从容地闭上匣子,其实这已在我的意料之内。

我们再也不是曾经的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尾:

叶子离开树,

是树的不挽留?

还是风的追求?

一夜长大,

用一只眼看到了梦的可爱,

却用另一只眼看到了现实的灰墙。

淡影碎片,

来不及说再见,

也已隐去……

留下寂寞的尾声,

和邂逅的伤痕。

欣,祝福你,我会永远永远祝福你!

篇2:淡影碎片作文

时代变迁,物象更新,夫妻、子女、朋友相处模式的不断更迭,彰显了社会的变化。他们还是在改变的,我们习惯的将他们放在那个老旧的时代,他们变得太慢来得太迟,我们走得太快离得太早,却渴望他们亦步亦趋,跟上我们的步伐,如此两相情愿,最终不过是遥遥无期。

时过境迁的改变的是悦子,接受不了战争带来的噩梦的佐知子,两者是一者,因为颠沛流离所以愿意放弃女儿,成就自己,不顾一切的来到美国,当一切风平浪静,后悔愧疚之意袭来,在没事的日子心事重重,自以为是的改变,给的是别人,一切都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错误的发生,景子的死亡一切照旧。

篇3:主题读写——让作文课不再碎片化

关键词:主题读写,序列化

写作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的重要程度无需赘言, 但是一直以来其却存在着碎片化、无序化等的各种问题, 比如临时选一个作文题就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出示题目——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讲评修改”, 这样的传统结构不仅让作文指导流于形式, 还会导致作文的零碎化从而致使教学变得低效。笔者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研究, 力求改变作文教学这一现状, 并确立了“主题读写”这一小课题来进行研究。

一、小课题解读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题读写, 本来是一种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方式, 倡导读写并重, 而我们的小课题加了一个限制语“写作教学中的”, 就更加局限了阅读的选择范围和目的。实际上这属于写作教学的范畴, 意在强调读文章的关键在于对写作方法、写作构思等的借鉴。通过精选主题阅读文章, 比如那些简明短小的名家散文和考场作文, 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 在给学生提供内容、情感的丰厚盛宴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 自然而然地学会写作。

二、确定读写主题, 使之序列化

以寒假后的一个学期为例, 笔者经过一系列反反复复的论证 (征求学生的意见) , 确定每两周确立一个主题来作为读写主题。一学期的主题设计如下 (可以根据传统节日、学生发展阶段适时调整) :

告别假期——向着太阳奔跑 (谈人生目标)

酸甜苦辣咸——我爱家乡的 (填食材名称)

春天不会忧伤——来到花季

五味人生——我和我的嗜好

乐山乐水——与自然的邂逅

我爱我师——我的老师

母爱如水——永不褪色的爱

直面人生——走过那个拐角

之所以这样设计这九个读写主题, 主要基于以下思考:读写主题要力求接近学生的生活, 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之后, 才会有丰富的写作素材, 写作起来才会游刃有余。先前, 选一个作文题就是一节作文课, 导致会出现同一篇作文套不同题目的现象, 让学生误以为这样很好, 而一旦出现没有涉及的素材时便束手无策。

三、写作教学中主题读写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原则

(一) 围绕主题, 精心选择主题阅读材料

寒假后的第一次作文课, 主题读写的主题是“酸甜苦辣咸——我爱家乡的 (填食材名称) ”。因为刚刚经历了传统假日春节、元宵节, 而年节之际正是学生回到家乡大饱口福的时节, 所以安排美食文化这样一个主题, 应该算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况且学生这个年龄, 对美食也非常感兴趣。

“主题读写”, 意味着要精选与主题相关的几篇文章。我们通过筛选, 选了四篇文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及学生习作《舌尖上的家乡》《家乡的泡馍》《咀嚼生活的真味》。

之所以选这四篇文章, 主要目的有三:第一, 这四篇文章, 分别是三类文、二类文、一类文和名家散文。学生在读赏文章时会区分不同等次文章的优缺点, 在这个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作文的层次。第二, 这四篇文章, 从四方面确立了自己的中心:一篇是“吃喝”中的节日文化, 一篇是“吃喝”中的典型形象, 一篇是“吃喝”中的浓浓亲情, 一篇是“吃喝”中的人生感悟。学生读后, 会理解文章是在借写“吃喝”来写人生, 而不仅仅只停留在“吃喝”上。第三, 从阅读的量上, 四篇文章能够丰富学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引起美好的回忆。

(二) 从选文章开始, 主题读写正在慢慢推进

用于阅读的文章有主有次, 有的要在课堂处理, 有的可以课下阅读, 且课下的文章往往也可以拿到课堂上来印证。比如在“我的老师”主题读写教学实践中, 在学到《藤野先生》抓住典型事例和特点来塑造人物时, 我引导学生适时回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让学生理解在写寿镜吾老先生时, 主要写了两件事:问“怪哉”虫时老师的严厉;老师投入读书时的轻松好笑。我问学生:“两件事能颠倒顺序吗?它们又是怎样过渡的?”学生通过思考, 加深和拓展了主要文本的厚度, 从而使得课堂和其自身的学习更加丰富了。

(三) 强化主题解读,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明确写法

以主题读写“五味人生——我和我的嗜好”为例, “嗜好”指特别的爱好, 具有浓厚的兴趣并能积极参加。而有的学生却写成了“爱好”“喜欢”, 比如“我爱上读书”“我喜欢随遇而安”“我觉得应该做家务”, 这些虽然很有意义, 但都不是嗜好。“读书”其实可以是嗜好, 有的人疯狂读书, 极爱读书, 其他都无可替代, 若写好了、扣好题也可以。但是, 很多学生写自己喜欢读书, 太过普通, 根本达不到“嗜好”的程度。

作文语言有如下基本要求:第一, 叙事清楚明白, 让人能够读懂;第二, 描写贴切, 能把事、物的本来面目描写出来;第三, 鲜明生动。生活丰富多彩, 事物千姿百态, 情意多种多样, 要如实地再现它们, 就须选用新鲜的、具有形象性的、绘色绘声的词语, 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历其境的生动感觉。

在这些要求的基础之上, 我们根据上面选择主题材料的方法, 选择好了八篇文章, 分两个晚上引导学生阅读、作批注、写小练笔。在作文指导课上, 又精心确立了扣题立意这一训练重点, 在课堂阅读材料中引导学生关注一类文的新颖选材和二类文由嗜好到人生的多角度立意的思考。

(四) 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转换

在写作讲评完第一篇学生习作后, 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转换、另命题训练、举一反三, 让“主题读写单元教学”的功效有一个广阔的延伸。比如写完“我的老师”后, 可以二次作文“难忘的一课”。随着小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平时写作与考试相脱节。想想也不难理解, 平时学生总是在大量的阅读交流之后才自主写作, 而到了命题作文时, 学生所依附的拐杖没有了, 就不知所措了。因此, 我引导学生进行二次作文, 探究平时作文的转化, 为应考做准备。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和外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 “主题读写”作文指导课的课堂基本模式逐渐清晰

“主题读写”作文指导课的课堂基本模式是本学期小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核心所在。通过两个月的实践反思, 这一课堂模式也逐渐清晰起来:“审题选材——精读作文——赏析美点——交流总结——小小训练”。

篇4:淡影碎片作文

在当前的作文课程教学中,常常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碎片化”现象,简单地说,就是零碎,想到什么就说些什么,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如何实现从碎片化教学走向课程化的作文备课教学,这里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树立作文课程意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对作文教学给出严格、规范的界定与要求,只是在理念上做了指引。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文备课、课堂教学、作文批改就呈现出严重的“碎片化”。学生的写作随意而又盲目,教师对作文的评价空洞而形式化。因此,教师要树立作文课程意识,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树立作文课程的开发意识。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作文课程创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建构者,要时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作文课程中的体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程教学。改变传统的、狭隘的、碎片化的教学观念,针对传统模式下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整合的、实践的作文课程意识,把握作文课程目标,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经历和科技发展结合起来,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二、整合作文课程教材

教师树立了作文课程意识后,就要整合作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教材虽然只是个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必须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没有固定的作文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自己整合教材。在整合教材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教科书扔在一边,但又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它,必须有一定的创新,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优势。集中大家的想法,既要紧密联系教科书,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其中选取素材。

例如,针对作文单元的教学,可以选择在寒暑假,由集体备课教师中的一人给出某个教学单元的一个预先设计的方案或设想。教学组内的其他教师也对该单元进行全面的理解并作出设想。随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确定最佳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案,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优化教学设计。

三、关注学生写作状况

在作文课程化教学中,除了课程设计,还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实际。针对目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内容缺失、教学方式不当等问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只按照成人的思维让学生感悟生活,要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学生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改善学生对写作的认识。

了解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设计调查问卷,教师可以调查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写作情况,知道学生到底缺少什么,对写作感觉困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四、注重课堂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和探究过程中学习。在作文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成长。写作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教师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如在一次写作教学中,写作主旨是“闪亮登场,展现自我”。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意识到本次的主题是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来展示自己,介绍自己,使班上的其他同学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后搜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照片,挑选出几张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并为这些照片配上文字,最后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讲述给大家听。或者,对自己身边佩服的某个人或偶像,写出自己对他的了解,设计表格,展示给大家。这些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操作性极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作文提前布置给学生,给学生一到两周的时间去写作,这样不至于让学生感到一时写作找不到话说,能够调动学生对生活经历的积累和知识的储备。对于学生作文的评价,教师要确立评价的原则,设计具体的评价量化表,做到定性、定量评价,要考虑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综上所述,在作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逐步摆脱过去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课程化的作文备课。教师要不断反思,对作文教学效果和反馈信息进行总结,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

篇5:关于《远山淡影》读后感

《远山淡影》是作者的处女作,但我是先读的《被掩埋的巨人》后再看的这本,虽然这本书也很棒,但是没有《被》给我的惊艳大。这本书和《被》有相同的气质,全书笼罩在一篇烟雾缭绕的恐怖气息下。

故事发生在日本战后,以“我”的角度写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母亲接受过西式教育,向往去美国,交了一个美国男友。女孩性格孤僻,与猫为伴,不愿意去他乡。平静而阴冷的情节发展下,母亲离开,女孩自杀。结局时读者会猛然惊醒,“我”便是“母亲”。在记忆的修饰下,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开始模糊。

篇6:关于《远山淡影》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现在甚至忘记了书中主人公的名字,但记得主题是关于忏悔。得知这本书是诺奖得主的作品,我更加充满期待。但整体看完之后,有种被骗的感觉。仿佛准备盛装出席一次宴会,一心要艳压群芳,结果去了才发现其他人都是随意着装。自己不仅不合时宜,还有一丝失望。此前,我在阅读本书之前,知晓作家国籍之后,我会为他烙上一个标签:日本作家。我所了解到的日本作家是川端康成那一代的,正如川端自己所说,他致力描绘的是二战后日本破败山河下的残照之美。因此,我在未阅读本书之前,以为日本作家的行文该是淡淡的悲伤与中国古诗式的含蓄,川端笔下的雪国美丽、哀伤而又易碎,它美的让人心碎,更多无法言表的东西像一首诗一样从心间流淌,它太美了,美的让人自惭形秽。以至于后来我读日本作家的作品时,总是被这个影响左右。日本的作家天生都带着点忧郁,这其实也算是一块短板,我见识了一根胡萝卜,总不可能指望所有的胡萝卜都是这个样子。

但在这里,我想说明的不是石黑写的不如川端,也不是呼吁人们去读川端的书,当然他的书确实该细细品读。但我更想说明的是,如同时间的匆匆流逝,那种川端式的优美文风与淡淡的忧伤或许正被另一种东西取代。我失望的原因也在于此:哀叹自己曾经欣赏过的,无奈即将到来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世界静止不变,就会变成一滩永不流动的死水,变化是无可厚非的,我既赞美曾经也拥抱将来。同时,我发现这本书中属于世界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属于日本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也是让我最惋惜的一点。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我不知道这样的趋向是好是坏,但我仍旧自我的醉心于川端那一代作家的文字。他在描绘的是日本人,而非人性,石黑更倾向于是探讨人性的问题。(这可能也与石黑是日裔英国作家有关。)相比较于文中的主线,我对文中所涉及的一对父子的相处态度更感兴趣,因为我感觉的这时的故事属于日本。我承认民族文化要向世界传播,须得找到与其他民族的共通之处,但这个世界文化又是以哪种民族的文化为标准呢?如果真的属于世界,民族文化之间可能会有许多相互矛盾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世界化,我不太喜欢天下大同的文章,更希望带点民族特色,哪怕你跟我讲一个西方吸血鬼的故事我也乐意听,而不愿意去听那些虽然正确但乏味的大道。这种情形在以前也有过,莫言得诺奖的作品是《蛙》,但我老师向我们推荐过莫言的《生死疲劳》,我看过后也觉得写的不错,因为后者属于中国的东西很多,开卷即知这是中国作家写的书,这样满溢着本土情怀的书让我百读不厌。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时代,可我依旧喜欢独具民族特色的东西。香奈儿女士和她创造的品牌如今享誉世界,也正是她一番话启发了我:身为女人,你可以没有奢侈的名牌衣服,也可以没有多余的资金与时间花费在打扮自己身上,但你必须有一件不能丢弃的衣服,那就是自我。这也是我对文学的一个基本态度。坚持身为一个作家的本心,坚持自我,全球化虽然不可避免,但文学总归得为人们的心灵留一方净土。王小波在他的杂文中谈过,他不喜欢让人越看越烦的小说,而现今中国这样的小说却有很多。儒家思想浩大,无法求其全貌,我抓其凤毛麟角,总以为作家该是一个君子固穷的职业,太喧嚣或者太过亲近政治都没有什么好处。朋友说我有时候写文章离题离的厉害,但管他呢,我写的只是一己之感想,又不是千秋万代流传百世的圣人言,表达一个小老百姓的看法,这样也足够了。关者自己取舍吧。

篇7:远山淡影读后感

由于我的腿受伤,减少了外出,省出了时间,终于全神贯注地把这本书看完了。

整本书都是在压抑的氛围中看完的,从一开始我就想到了真相,可偏偏真相如我所预想的那样来临时,依然震撼无比,甚至大脑空白,呆坐了几分钟。

《远山淡影》,又远又淡,却又越近越实。二战后的长崎发生了巨大改变,就像黄家驹在《amani》中写的那句歌词:“战争到最后伤痛是儿童”,而这部作品恰恰是母亲与女儿在对未来的追求上有着不同,母亲把自己想给女儿的生活强加给不想要的女儿身上,悲剧就这样产生了。就像小说中出现的革新派与守旧派,用方绪先生与重夫先生的对话展现。悦子想逃离长崎给女儿景子一个不稳定却安全的未来,作为母亲,这无可厚非。可是悦子却从未站在景子的角度想景子想要什么,强加给景子的一切后换来悲剧收场。即便在现在,这种情况依然大面积存在。悦子当着景子的面将装着猫的盒子放入水中,景子心爱的猫难逃一死。在我看来,猫是景子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希望,那是一种在黑暗和痛苦中让景子活下去的陪伴。悦子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景子的自杀。再回到现在,有多少家长在扼杀孩子的“猫”?

我记得小猫,我记得树枝,我记得缆车,我记得夜晚灯笼下的万里子……

篇8:淡影碎片作文

转战好莱坞是诺兰电影生涯里一个重要的拐点, 庞大的市场机制为他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更为便利的环境, 和众多因水土不服而惨遭失败无奈退出好莱坞的外国导演不同, 顶着继希区柯克之后在好莱坞发展最成功的英国导演之一光环的诺兰, 在视票房为首位的好莱坞并未被淹没, 反而是更显其风采。当然, 这和他早期的独立制片经验和先锋创作的意识有着莫大的关系。从早期的电影实验短片到后来的《追随》 (1998年) 几乎是零成本制作, 但这相对独立的环境更好地锻造了他的电影艺术风格:画面简单流畅, 叙事手法独特精妙。

在诺兰的几部具有艺术探索的影片中最明显的叙事特点就是非线性叙事, 它是与传统的线性叙事相对的。线性叙事“在叙事时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时间的连贯性、情节的因果性, 在这种叙事观念的背后包含着对世界的秩序感和确定性的信念和诉求” (1) 。而错置的时空、多条时间线并列发展以及碎片化的剧情则是非线性叙事的重要特征, 并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被诸多著名导演所热衷。在诺兰前期的几部影片中, 尤其是《记忆碎片》、《致命魔术》, 碎片化叙事作为非线性叙事的一种得到了明显和精湛的运用, 夹杂着导演的不可知论意味和虚无主义人生态度, 以及他对复仇和执迷的独特演绎, 使得影片别具韵味和风格。不同于分段式电影, 碎片化叙事的电影中的一个线性时间段落很短, 一般不会超过二十分钟, 而且时间线索交叉复杂, 因而更适合称为“碎片化的电影”而非“分段式电影”。在蝙蝠侠系列影片中传统的线性叙事居多, 《盗梦空间》在叙事形式上更贴近于套层式, 故二者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一、“碎片化”的缘起:地域文化、文学滋养以及后现代语境

(一) 地域文化的影响

剧本是电影的灵魂。诺兰的电影剧本都是自己和弟弟乔纳森·诺兰共同参与执笔的, 这在无形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欧洲艺术艺术电影创作的影响。虽然血缘上的关系把兄弟两个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但是不同生长环境和文化经历还是为电影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力。弟弟乔纳森在伦敦长大, 受着英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而哥哥克里斯托弗的童年时光则分散在伦敦和芝加哥。

对兄弟二人而言, 共同的英国成长环境为电影剧本创作注入了英国人独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文化气质, 追求故事的均严谨、缜密、丝丝入扣, 而美国的生活经历也让诺兰在表现英伦格调的同时, 融入了许多美国现代文化的元素。如影片《致命魔术》, 在人物塑造、艺术氛围与主题呈现上均透露出纯正、浓厚的英伦风味, 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该片将十九世纪伦敦的社会现状和魔术师带有神秘色彩的职业生涯描绘的栩栩如生, 符合二人反目成仇后那种诡异、剑拔弩张的情境, 社会氛围仿佛成为二人的心境外化。

(二) 文学滋养

克里斯托弗与乔纳森分别毕业于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 均是英国文学专业。对于电影的喜爱使他们从文学创作走向电影剧本写作, 进而转向电影拍摄。文学专业的背景为他们“作者化”的电影创作注入了活力, 尤其是对其后期的电影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 格外注重电影与文学的联系, 如《记忆碎片》、《致命魔术》均改编于同名小说。前者的作者是乔纳森·诺兰, 他曾立志做一个作家;后者的作者则是克里斯托弗·普里斯特, 该作品曾获得世界奇幻小说奖, 为影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框架, 并积攒了一定的观众。

传统小说史叙事的艺术, 作者可以在小说写作过程中尽情打磨自己的故事, 这对诺兰的影像叙事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他在叙事策略的运用上, 更加关注个人化、风格化的展现。巴赞曾说, 在表现手法上, “电影似乎比小说落后50年” (2) 。这个半个多世纪以前关于落后50年的断言在影视艺术已臻发展成熟的今天或许不太合适, 但小说在碎片化叙事手法上占有领先的优势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很多作家开始对故事的内在结构进行沉思。从修辞学的意义来看, 这一沉思的结果之一便是对故事进行拆解与重组。一个完整的故事被拆解成各个微小的部分, 然后按照作家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将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 (3) 。显然, 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形式在文学中出现得更早, 对文学熟知的诺兰兄弟二人也难以不受其影响。

(三) 后现代文化语境

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 反思工业技术革命带给人不利影响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开始兴起, 并日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一独特的文化思潮也被许多电影的创作引入其中。美国当代理论家哈桑认为, “后现代主义的两个本质倾向, 即不确定性和内在性……解构、消解中心、分裂、消解定义、非神话化、零散性、反正统化……” (4) 。解构中心, 强调局部, 在近乎碎片的片段中展示整体, 这种不完整的完整也正是诺兰电影最大的特点。如他的成名作品《记忆的碎片》以及后来大获成功的《盗梦空间》都是如此, 错置的时空线索引申出多条交织的故事情节, 而这种碰撞无形中强化的电影叙事的情节空间。

二、形式与策略:“碎片化”叙事的呈现

曾有人说电影的出现必然会取代小说的叙事功能, 当然这种说法略显极端, 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叙事对于电影的重要性。受生长环境、文学创作滋养以及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诺兰在电影最主要的叙事功能上逐渐显示出自己的风格——“碎片化”。这种“碎片化”的叙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形式即内容

1. 支离破碎的故事时间

影像被剪成许多零散的片段, 打破线性时间观念, 或碎片化逆向叙事, 或交叉拼贴。这在《记忆碎片》和《致命魔术》中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记忆碎片》中彩色影像的故事时间完全是逆时的, 运用超验结构的逆向叙事挑战观众传统的观影经验。《致命魔术》也是通过多个叙事层面和视角的交叉将时间组织在一起。

2. 多个叙事层面交替出现, 错综复杂

在《记忆碎片》中黑白与彩色影像分别代表两个叙事时空, 在黑白影像的线性叙事时空里又融入了倒叙、插叙的回忆片段, 与彩色影像交叉剪辑, 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和时间线索异常复杂。

同样的处理在《致命魔术》里也有体现, 三个主要叙事层面交叉出现, 而且均为彩色影像, 不同层面之间无明显的外在特征可供指认, 观众需凭借自己对影片剧情的认识和理解来辨认不同的叙事时空。最终不同的叙事层面均在时间上融合, 成为一个叙事时空。

3. 叙事视点的变换带来叙事层的转移

叙事视角可以分为三类: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纯客观叙事。非线性叙事一般较多采用限知视角。在诺兰的影片中经常会出现多重叙事视点的变奏, 这种视点的变化也契合了后现代的不确定性特征。

《致命魔术》中的第一叙事层面, 即安吉尔与伯顿在伦敦共同学习魔术的时期, 利用安吉尔与伯顿两人的视点来分别回忆;第二叙事层面主要是安吉尔的主观视点;第三层面客观叙述两人的最终结局, 采用的是全知视点。在三个叙事层面的穿插变换中叙事视点在不停地游移变化, 使得全片就像一个叙事的迷宫, 令人眼花缭乱, 稍有分神就难以理清故事的进展。在《记忆碎片》中, 黑白和彩色影像之间也存在着叙事视点的游移变化。

多个叙事层面、多元视点使影片更加扑朔迷离, 也使碎片化拼贴得不再呆板, 而是有机、有节奏地联系在一起。影片中限知视点的大量运用, 使得导演容易设置较多的谜团, 待故事逐渐推进谜底一个个揭开, 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和故事的趣味性。但谜团的数量和设置技巧对导演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尤其当观众的观影要求和经验不同时, 对影片的评价也就会不同。

(二) 内容策略:寓于生活化表现中人生哲理和普世价值

诺兰的影片是一个多元发散的思想体系, 很难用一点归纳出来。这种多元发散使影片具有深度和多种含义, 承载更多的思想信息, 将一个事件全方位、更有意义地呈现出来。我们所观看的很多影片大多是通过完整、统一的事件及氛围来表达普世价值。诺兰的独特之处在于, 他对人生意义、普世价值的解读和理解是碎片化地散落在影片的台词中, 以生活化的方式自然地融入剧情中, 不突兀, 不说教。

如在《记忆碎片》中许多看似普通平常的话语中渗透着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1. 记忆与事实的关系:

“相信事实, 记忆误人”——莱纳

“记忆只是一种演示, 不是纪录”——莱纳

然而, 莱纳最终选择相信已不再真实的记忆而非既成的事实, 体现了导演本人的暧昧不明和虚无主义态度。

2. 关于人生的意义、动力:

“你有仇报, 生活才有意义”——泰迪

莱纳选择杀死泰迪, 封存真相, 让自己永远生活在虚假的记忆中, 通过不停的复仇来证实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3. 自我确立、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我要相信世界不是我想像出来的。我要相信我所做的仍然有意义, 即使我记不得做了什么。”——莱纳

“我要相信即使闭上眼睛, 世界仍然存在……我们需要记忆去确定自己的身份。我并不例外。”——莱纳

在对时间没有了认知功能的情况下, 莱纳只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 没有未来, 也没有过去, 他的生活里只有现在, 和不停加在身上的纹身、照片, 作为一个被彻底孤立的个体如何再融入芸芸众生, 通过他人的认同来确认自己, 只有通过那早已不再真实的记忆。诺兰通过角色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虚无主义态度:在现实的宏大面前, 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难以和外界抗衡。

同样在《致命魔术》中:

1.特殊职业与生活的两难境地:

“你是魔术师, 谁会相信你的秘密?”——艾利

“我要你对我诚实, 不耍魔术, 不说谎, 不要秘密。”——萨拉

“两个人共享一个生活并不容易, 我们各拥有一半的生活, 自我牺牲才是精彩魔术的代价。”——法隆

2.真正的魔术:

“他们是魔术师, 表演者, 利用普通事物掩盖残酷真相。”——卡特

“你永远不懂, 我们为什么要变魔术, 观众知道真相。现实既残酷, 又悲惨, 没有奇迹, 没有魔法, 但是如果你能骗倒他们, 即使只有一秒钟, 就能让他们惊叹, 然后你就能看到非常特别的事, 那就是观众脸上的表情。”——安吉尔

正如安吉尔所说, 生活中充满苦难和残酷的事实, 即使是身怀绝技的魔术师也不能幸免,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尴尬和不可调和也许更多。就像一个踽踽独行在世界边缘的孤独者, 无法与他人沟通, 被外界理解、接纳。真正的魔术背后隐藏的是生活的艰辛和不为他人知的痛苦。

这种散落珠玑般的思想构成了影片宏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 揭示了生活中不同人群的特殊遭际和共同难题, 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为我们开掘出了不同于其他导演的新视野, 并对诸多古老命题实现了现代演绎和解读。

三、颠覆与超越:“碎片化”叙事的意指与诉求

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 对诺兰电影中“碎片化”叙事的解读具有实践和理论上的双重意义。这种独特的电影表达形式为诺兰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样也让观众在“碎片化”的找寻中更深刻地体悟生活了解世界。

(一) 打破传统, 艺术创新

独特叙事形式的诞生会直接推动电影艺术的前进, 对电影本体的发展大有裨益。形式与内容是一体的, 形式即是内容, 密不可分, 与形式相对应的是内容上的创新, 以及由二者所承载的主题、思想上的一系列变化。宏观上对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诺兰电影“碎片化”的叙事策略使得影片让人耳目一新, 打破了传统电影叙事中略显单板、恒定的思维定势, 以一种“碎片化”视听片段来呈现光影中的复杂、多变的世界, 审美陌生感和新鲜感相伴而生。不可否认, 诺兰电影对叙事创新和审美陌生化的追求, 无形中是对大众观影经验的颠覆与重建, 必然存在着对电影理解的困难。毕竟, 大多数观众观影的第一要求还是娱乐、消遣, 凌驾于多数人普通经验基础之上的影片一定程度上会让他们对其敬而远之。这也是一个在精英与大众之间一直存在的一个难以调和的问题。当然, 需要强调的这种创新是值得鼓励和尊敬的, 但过于复杂的线索和情节设置也很容易落入炫技、形式主义的口实。

(二) 积流成河:完善后现代叙事理论

“碎片化”作为后现代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诺兰的电影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也是后现代语境下叙事学理论的一次探索与完善。“后现代主义电影以体验与游戏的文化姿态, 在美学上张扬的也是一种异于传统电影美学体系的后美学, 这又具体表现在后现代主义电影主题意蕴、文化意蕴、风格意蕴和语言意蕴上” (5) 。在强调叙事的创新的同时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联, 长期的探索使传统叙事理论已经比较完备, 这是电影叙事创新中不能忽视的财富。所以, 在诸多独具特色的后现代影片中, 传统的故事元素:如激励事件、危机、高潮等元素虽还在, 只不过是后现代的语法规则使这些元素的运用发生了变化, 或继承, 或颠覆, 或创新。

在反对被定义的后现代语境中, 新出现的诸多叙事形式难以被一种统一的形式所概括总结, 尤其是在传统叙事学理论被解构的今天。但对后现代电影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碎片化的能指之上必然是以偏概全, 不能看到电影的全貌。在诺兰电影的结构中时刻注意吸收传统电影的叙事经验, 在“碎片化”的叙事过程中始终统一在一个核心之中, 如《盗梦空间》里虽然经历过几层梦境但是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而在结构的设计的板块处理的更高一层是一个相对封闭完整的结构。最后的家庭场景也让这个离家出走的人最终完成了自我的拯救回归自己的家庭。

摘要:在创作高度类型化、商业化的好莱坞电影导演中, 诺兰算是风格别具的一位, 这来源于他对电影叙事的精妙处理。交织错位的情节脉络、复杂多变的人物角色以及迂回曲折的悬念设计等等, 他的电影如万花筒一般包容多了重叙事元素, 不断冲击着观众的传统审美。当然, 纷繁却不复杂, “碎片化”的处理凝聚在一个宏大、完整而复杂的叙事时空里, 这也促使观众不断地去咀嚼剧情、感悟角色、理解故事。

关键词:诺兰电影,“碎片化”叙事形式,后现代思潮

参考文献

[1]杨世真.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法]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3]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美]伊哈布.哈桑.后现代主义转折.王潮主编.后现代主义的突破[M].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6.

[5]邱路.后现代叙述狂欢——解析影片〈记忆碎片〉叙事策略的修辞格运用[M].电影评介, 2011 (11) .

[6]王春平.建构与重塑狂欢与形变——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意蕴研究 (上) [M].艺海, 2009 (8) .

[7]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8]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篇9:碎片时间 碎片阅读

只爱经典阅读

只爱经典应用的小逸,在资讯类应用的选择上选择了Flipboard这款鼻祖级应用,“独特的界面与内容呈现方式相信是选择它的主要原因,当然在订阅源的本地化与数量上也是选择它的原因之一。”

初次进入Flipboard,系统会提升用户自行设置喜好的资讯内容,完毕后便可开启主界面。事先添加的咨询板块以图片宫格模式的栏目呈现方式。当然了,这其中包含了微博、人人网SNS社区的整合。与其他咨询应用不同的是,Flipboard将订阅成分降到了最低,并且将内容呈现与微博紧密相连接,这对用户速阅读以及碎片时间的填充有了很好的帮助,但过度依靠微博分享,在内容上没有很好地二次编辑和修改,部分新闻在文字上或是图片上的展示就不是那样的完美了,不过不影响阅读。

在手机上阅读Flipboard时,的确能够感受到应用的流畅与翻页的新颖。在内容显示方面,Flipboard的风格与传统的模式有较大的不同,内容缩略页的出现让阅读的节奏更加快,大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更加适合咨询的快速获取,在几分钟的碎片时间中就能浏览足量的新闻。

资讯就要大集合

刚刚学完驾照的乱哥,在资讯内容的需求上很长一段时间都与车有关。因此他只使用添加海量汽车资讯的ZAKER,“拥有Windows‘磁贴’界面的Zaker有着丰富的本地媒体订阅源,特别是对汽车媒体的支持,每天在地铁上看上一段时间,让我不知道选择那一款车作为代步工具。”

刚刚经历更新改版的ZAKER,首相干掉了Windows“磁贴”界面,新的宫格式界面相比其他的订阅应用,ZAKER仍旧有着不俗的排版效果,特别是宫格排列方式在订阅分类时显得非常方便,简洁的LOGO与文字叙述能让用户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需要的板块。

点击界面下方的“+”,在“内容库”中随便选择一项类别,就会发现ZAKER在提供了超过20个分类网站的订阅供你选择。当然,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在精品分页频道中,ZAKER将各类出色站点链接后,在通过自己的二次排版与修改,让我们能获得更加精细的文字图片内容。除了订阅的信息外,点击界面下方工作条中的“推荐”,在此分页中也能找到新鲜趣闻,提供的阅读体验与Flipboard很相似,绝对轻量化。

老不正经的人儿

作为编辑部最不正经的番茄,在资讯类应用的选择上也与其他人有所不同。“抽屉新热榜”是其常年保存在手机中的一款资讯应用,“其实现在的抽屉新热榜与不正经没太大的关系,如果你见过拥有‘公共场合不宜’的抽屉后,那你会和我的观点相同。”

按照传统思想来说,“抽屉新热榜”是一个不太正经的资讯应用,不过它对于喜欢分享和收看热点资讯和重口味段子的人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阅读窗口。“42区”分区板块是一个可以长期阅读的地方,应用的主方向是以新闻段子为主,但评论常常是比新闻更有看点的部分,特别是加推了“你问我答”这个互动交流的区域。如果你想在抽屉er中混得风生水起,那你得需要认识混迹抽屉大咖,比如从善如流马歇尔、郭芙蓉姐姐以及涔涔。

懒人听资讯

喜欢有声小说的小呆,在资讯类应用的选择上与他的阅读软件保持了一致,必须有播音功能。因此“窄播”击败了众多的资讯应用,出现在了他的手机中。“融合了收音机的功能到资讯订阅是阅读新闻的一个新尝试。”

从未听说过的窄播,霸占着挑剔的小呆手机如此长时间,的确有它的过人之处。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改变了用户对资讯类应用的固有印象,它将任何资讯内容都以简短文字概括,点击即可将更加详细的内容以播音的方式展现出来。在资讯的订阅上,窄播与其他的应用相差无几。第一次进入应用后,系统会给出提示选项,让用户自行挑选感兴趣的标签。选择完毕后,在主界面中订阅的内容以列表的形式排列在屏幕中,整个界面简洁且干净,选中任意一段,点击即可播放。

碎片时间说多不多,但是将其整合起来却能占据你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利用这段时间获得更多的新知识,那么拥有自定义功能的资讯订阅应用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看到这儿,相信你对《电脑迷》众编辑使用的应用有所了解,选择适合你的那一款,开始阅读吧!

上一篇:不在状态作文900字下一篇:群文阅读课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