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生活,碎片化思考作文800字

2024-05-14

碎片化生活,碎片化思考作文800字(共20篇)

篇1:碎片化生活,碎片化思考作文800字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碎片化,“碎片化”这个词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变的四分五裂: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阅读……

碎片化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的就是生活中的娱乐活动,购物,吃饭,工作都分成了一片一片的,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以碎片的形式同时进行着。

人们的生活变的越来越便捷,也越来越舒适,就比如说:你和同学聚会以前需要坐车,再碰面,聊天,可能要花上一天的时间。然而现在,我们可以用微信、电话、视屏聊天等等。其中,微信是最方便的,你给朋友发去一条问候,在等待朋友回复的时间里,我们可以继续读还没读完的小说,可以继续看还没看完的电视,还可以同时做很多我们想做的事情,等到对方回你了再继续朋友间的聊天。这样,我们在和朋友互相问候的同时也做了其他我们想做的事情。

碎片化的生活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效率,但是,如果我们一味的以这样的方式和朋友家人进行沟通和问候,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我们忘记了家人间充满爱的温暖的拥抱,我们忘记了朋友间交换着最爱的小说书嬉笑打闹的乐趣,“碎片化的生活”虽然在时间上拉近了距离,节省、缩短了时间,却在人与人的感情上拉远了距离,不再像以前面对面那样的亲密。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科技去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但不能完全依赖网络,不能忘记对家人的关心,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要让网络冲淡你们的感情,所以在繁忙中一定不要忘记抽出一点时间去关心关心家人,多与朋友见见面,把你们的亲情、友情持续下去。

在这个网络时代,有太多事情吸引着我们,又有太多事情要做,这使我们的生活、时间四分五裂,一件事情要分几个时间段来做,又有很多事情需要同时去做,这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了。网络对这个社会来说就是一把锐利的剑,用得好,可以给你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如过度使用,这把剑就会狠狠的反伤你,使工作学习和生活失去平衡,千万不要让我们对家人的爱和关心也变得“碎片化”。

篇2:碎片化生活,碎片化思考作文800字

人们的生活似乎变得“碎片化”了。

在以往,读完一本书是件费力的事,你得安排足够的空余时间,还要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可现在,就算你在公交车站,你也可以随时拿出电子书,阅读起来。看不完怎么办?你也可以在公交车上看呀。车上太挤没法看怎么办?你可以回味一下刚才看过的内容,就当是再读一遍,实在无趣了,你还可以拿出手机打扑克、玩游戏,打发时间嘛!就这样便捷,这种事放在几十年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呀。

“碎片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大家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拿出电子书,拿出手机,看上一会儿,玩一会。在几十年前,人们可没有这么丰富的生活,就算有空闲时间,也只是看看电视,发发呆罢了。

人们的生活因为“碎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碎片化”生活的普及,人们的心情变得浮躁了:往往沉不住气,静不下心,去阅读,去思考。要知道知识是有横向的宽度和纵向的深度的,经典总是厚重的,生活也是需要咀嚼和思考,其实,每本书背后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系统。在当下所谓的轻阅读、浅阅读甚至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们还是要要沉下心来,化大片时间阅读经典作品。

由于“碎片化”的生活,人们的心也更肤浅了:几十年前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些中外名著,现在也被丢弃在无人问津的角落,现代的“城里人”们也只会关注一些肤浅的娱乐新闻:比如某某明星出轨了呀,某某明星开演唱会了呀……真正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东西都没人感兴趣了?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其实,那些无趣的肤浅的新闻在数日后就会被人们遗忘,只有那些经典的东西是会永存的呀!

篇3:碎片化生活,碎片化思考作文800字

一、存在“碎片化”问题典型课题及分析

1. 版面“碎片化”

在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的性质部分, 正文只2页 (P113~115) , 共有597个字, 包含有实验4个, 表格4个, 图片5张, 段落15个, 平均每段不到40字;从版面上来看, 由图片、表格和不同的字体, 以及独立占行的化学方程式作为分割, 整个课文可以大致分割为12块 (加上页面分割) , 显得过于分散。

2. 课文知识呈现方式“碎片化”

如“二氧化碳的性质”, 第一个实验是物理性质;第二个实验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三个实验为物理性质, 然后带出了化学性质, 算是显示出较好的转接关系;后面三个化学性质;紧接着又是物理性质。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交错安排, 但缺乏比较外显的逻辑关系。

二、课题内容“碎片化”所带来的教学问题

1. 课堂教学“碎片化”

一节好课应该有一个鲜明而连贯的主线, 如果教材将知识点分散成几个相互独立 (起码是相互逻辑关系不外显) 的实验, 课堂教学只能被实验牵着鼻子走, 把一个课堂变成了一个“实验——记录现象——呈现结论——实验……”教学过程的重复, 课堂也就变成了几个实验“碎片”的混合。

2. 学生阅读“碎片化”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的阅读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部分。但由于课文排版“碎片化”, 阅读的时候感觉课文分布零碎, 内容四分五裂, 学生很难在这样的“碎片”中找出一条能串联所有知识点的主线, 不容易进行一个连贯流畅的阅读, 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理解也难免变成了“碎片”, 也不利于学生课外自学和探究。

三、课题内容“碎片化”问题的原因探究

1. 教材编写者放弃了以知识系统为教材编写主要逻辑线后, 没有找到更好的编写思路

教材的逻辑结构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主要设计思路, 与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老教材编写主要是按知识体系来编排, 侧重于对知识内容的识记与再现, 如物质性质知识, 总是严格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顺序呈现。这种编排思路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但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分享思想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不利。新教材编写更多考虑了单个知识点的呈现方式, 基本只是简单地使用实验作为知识的载体, 而对于每个知识块或课题中各知识点的串联和逻辑线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式, 就容易让人感到零乱, 表现出“碎片化”问题。

2. 大课题编排思路

以前面所举的课题为例, 相同的内容在大纲版教材分为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一氧化碳两个课题, 两个课题起码要3个课时才能授完, 而现在的内容虽然比老教材稍有删减, 但知识容量绝对比原大纲版教材的两个课题相加的内容要多, 硬塞进一个课题内, 这样就使一个课题知识容量过大, 又不能让单个课题所占的篇幅过大, 就只能将陈述尽量简略, 把所有进行知识串联或将知识点形成外显逻辑关系的“次要”文字省去, 就变成了知识点以实验的直接方式呈现, 因此课文的“碎片化”也就成了必然。

四、课题内容“碎片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首先, 更多以生活中的事例或活动方案作为知识呈现方式, 解决课题内容缺乏比较外显的逻辑的问题。课题内容要符合以下观点:“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3点) 。

其次, 应采用大章节小课题的编排形式, 最好能做到一个课题用一个课时完成。因为一般老师在课时安排上更倾向于将一个课题内的内容在尽量少的课时内授完, 这样更利于练习的处理、实验的准备和安排。比如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分为2~3个课题进行授课, 将有关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变红的探究实验独立出来, 在时间上这样更能保证学科过程的完整。

最后, 如果可以的话, 最好能适当减少九年级化学知识量方面的要求。

篇4:碎片化美好生活

碎片化罪魁祸首好像是微博。不再需要完整的想法,更不需要逻辑性的论点论据论证。刚开始的时候还喜欢写系列,结果很快就被转得支离破碎,产生更多歧义。微博的世界里,长篇大论是老土的,叙事完整是傻冒的,人们需要的只是抖些小机灵、小闪光,这才是最受欢迎的。

很多写作者最有感触,有一点感想即时就抒发掉了,马上被各色人等评论、转发、发酵,那仅有的感触与激情迅速在跟大家的互动中耗完。

紧接着又有微信,因为朋友圈的存在,微信更小众、私密,有亲如一家的亲密感。微信的设计理念是图片先行,文字不过是图片说明,更要机巧、要一下子吸引人,不然朋友们根本不会打开全文来看,因为他们需要的也是捕捉你碎片式的现状和感情,看看你碎片式的快乐。

我们叹口气:是这些数码产品把我们碎片化了!这样一说,浑身就轻松了,因为我们只是被动使用嘛,责任不在我们嘛。

真是这样吗?

看看城市中,我们的生活变得无限复杂。工作不再是埋头苦干就会出成绩,得智商情商财商身体商全用上才应付得来;以往社会中简单的事如今都变得十分复杂,比如看医生,比如孩子上学,如果你不打醒十二分精神自动变身有关专家,吃亏的将是你自己。就算没有微博,我们还有时间去梳理自己的感觉与思想吗?多亏微博和微信啊,两分钟闲暇,动动指头,马上发出,即时收到反馈,闲可玩乐减压、忙可联络工作,聚合资源,真是天赐的神器啊!

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工具,正如古代简单生活中人們只需要竹简就能把事写清楚,要写的内容多了,就发明纸张笔墨,要让很多人看,又发明了印刷术。及至数字时代,那简直就是人们迫不及待要和整个世界发生联系。

不是工具造成人的状态,而是人的状态催生了工具的出现。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是退步吗?我看不见得,每一次的社会变化,都会有人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可是历史总是在往前,即使有时退步,也是退一步进三步。什么都是会变的,无论你是否适应,变化总是—件好事。

篇5:关于碎片化生活作文800字

在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逐渐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生活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和认知,同时也严重影响着我这个在大人眼中处于叛逆期的初三毕业班孩子。 读过初三的同胞们都知道中考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赢得胜利,必须全力以赴。所以我现在的感觉就像一个陀螺一样,在老师父母的鞭策中不停地奋力旋转,感觉已经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了。但是万幸的是我生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我会利用一切在等车,在公交车上这些无处不在的碎片化的时间,偷偷看一些我喜欢的新闻资讯、电子书等,这些时间加起来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对目前的我来说已经很是奢侈了。妈妈对我这些小动作很是不屑,觉得我的这些都是轻松不过脑的东西,充其量就是消遣,浪费时间而已。在她看来我这种类似“碎片化的阅读”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的,会导致我缺少思考,也不可能完成深度阅读。她总是觉得应该像她们小时候那样安安静静地读完一本本类似红楼梦那样的名著,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细地加以推敲思考,捕捉写作者的真正用意。她总是建议我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来背背英语单词或者诗词古文,然后把时间攒起来静静地阅读一本经典好书。有时候和妈妈闲聊的时候她也承认我知识面广,可是她也总说我思想没有深度,她一直认为长期的碎片化的阅读会让我注意力难以集中,虽然掌握的信息量大但是也会影响我到创造力和想象力。 哎!没有办法,都说父母与子女之间会有代沟,我和我妈妈在这方面的认识估计不是一条沟的问题了,应该是一条海。当然我和妈妈在碎片化的生活上也有共同的认识,一致认为世界上一切存在即合理,碎片化的生活有利也有弊,在生活中不管看什么做什么,自己不会思考,什么都没用,会思考,任何情况下都是在学知识。我们生活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还有一件非常温馨和重要的事情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就是给亲人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我们一家生活在上海,最关心我们的人无疑就是生活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和外婆,我和爸爸妈妈经常利用等车和睡前这些时间给他们打电话或视频聊聊天,让他们知道我们过的很好,也让他们看着我跟着这个时代的步伐慢慢成长……

篇6:生活变得碎片化作文800字

如今的大多数人,会选择买砖头厚的百科全书,遇到问题就翻寻吗?当然不!百度一下,输入关键词,搜索,问题便解决了。

如今的大多数人,除了必要的工作时间,还会有大片大片空余时间任他们安排吗?当然不!空余时间越来越少,但拥有空余时间的频率却越来越高,看似时间总量差别不大,但对于时间安排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如今的大多数人,会专门定一个时间,一个固定不变的时间,去赶集吗?当然不!缺少什么物品或是心血来潮想购物,随时随地都可以掏出手机,选择物品、下订单并付款,然后等着快递送货上门,事情就完成了。

而交友这事更别提多快多方便了,微博、微信或是QQ等社交软件早已在民间普及,或是关注一下,或是摇一摇,或是匿名聊天,反正距离根本不是问题,交友就是如此简单。和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聊天甚至已成为一项闲暇时的娱乐活动。而且也无需花费过多精力,靠一封封信件维持感情。

由此可见:我们的阅读变得碎片化,时间变得碎片化,购物、社交、学习等等的一切都变得碎片化了,即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生活变得碎片化。而人们所要做的,便是适应这样的生活、掌控这样的生活从而使生活更加美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这句流传千古的警示格言在生活变得碎片化的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意义与价值。在这样的时代,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的碎片化时间,不要因时间过短而随意挥霍,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把握好时间便能适应这样碎片化的`生活。

然而,如果说把握时间是基础,那么追求效率便是关键,这对一个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斯特菲尔德曾说过:“效率是做好工作的灵魂。”只当一个人做事极有效率时,他才会领先于他人,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完成碎片化的阅读、购物、社交等,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一个人要想有效率,他必须保持忙绿和紧张的状态,全神贯注并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做事有效率便能掌控这样碎片化的生活。

篇7:碎片化生活作文800字(语文)

可以说碎片化生活是节省时间的。生活当中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杂事。如果假设每件小事都需要用10分钟完成,那4件小事就需要40分钟,相当于中学生的一节课。如果用做一件小事的时间去做两件事,那是绝对节约时间的。例如,我们在地铁上亦或者在车上的时候可以用来背背书,思考思考这一天该做的事,并且做一个规划。这样来看,在坐车的过程中不会无聊,同时也干掉了一件事,那时间肯定相对应地省下来了。

碎片化生活也是省力的。作为中学生的我深有体会。每当作业做到深更半夜,精力肯定会下降,思想也绝对不会集中,但如果在着中时候趴上10分钟,精神肯定好很多。毫无疑问,这种生活方式也是胜利的。

碎片化生活也可以为我们带来新鲜感并且提升我们的兴趣。就如上课而言,连上两节相同科目肯定比分开上更加的枯燥与乏味,从而学生们的兴趣下降,学习的质量也必定会直线下降。因此,在我看来碎片化的方式更独特。

两“省”一“感”的碎片化生活在某些时候可以说是比较有意义的。

可这世上真的存在“完整”吗?

就读书而言,可能有些人觉得“碎片化”就不是很方便了。因为每当继续看的时候还会回忆上次看过的内容思绪是不连贯的。可是当我们真的想用整块时间去看书,那也是不可能的,中间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小时来打破这块时间。

而且,每个人对“完整”的概念是不同的。就如同游戏,可能有的人认为,一局游戏算“完整”,有的人认为,赚够一定数额的金币算“完整”,甚至可能有人认为,一个级别算“完整”。到最后会发现,等到真真正正地完成结束这段所谓的“完整”,会破坏之前计划的另一个“完整”。那说白了,生活、计划还是被我们给碎片化了。因此,可以说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整”。

篇8:碎片化生活,碎片化思考作文800字

一、高校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现状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将日常生活中间歇交替的碎片时间得以激活并被加以利用。阅读,这一人类特有的获取真知、汲取讯息的行为方式也前所未有地呈现出了可移动、跨时空的特征。过去的阅读,形式单一,次数受限,花费时间较长;现在的阅读,则呈现出了形式多样,次数激增、耗时较短的多元结构特征。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这样一种阅读方式进行精准的定义,在此,笔者根据其特征典型和概念的接受程度将其称作“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天然的移动性、便携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满足了大学生读者阅读视野多元化、阅读需求个性化的要求,不仅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无形中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为安徽工业大学的在校师生。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形式,共获取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97.5%。根据此次调查,笔者发现,时下,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呈现以下显著特点:

(一)“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有93.6%的学生每天会涉及以下至少两项“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浏览网页、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刷“微博”;逛贴吧;查阅电子邮件;观看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图片及文件;使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浏览朋友圈、QQ空间,关注新闻资讯。“碎片化”阅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以及数字化阅读广泛普及的延伸型阅读形式,其操作简洁易掌握、文本信息量大,常伴有配图和视频,这些特有的阅读形式吸引着大学生们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作为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大学校园内,在行走的路上、食堂、教室,狂刷手机的低头族、戴耳机听“有声读物”或手捧“电子书”的学生比比皆是。可见,“碎片化”阅读的价值已经不局限于作为一种新型的流行的阅读方式,更是一种新兴的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多维度地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大学生阅读存在娱乐化和“浅”阅读倾向

数据显示,有67.8%的学生每天会花超过5个小时在玩游戏,听歌,看电影和网上聊天。50%以上的学生用手机浏览新闻推送、用即时通讯软件与朋友聊天沟通,时不时地刷朋友圈机械式地关注他人的动态。这样的一些行为似乎本身就是一种阅读行为,或者说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阅读行为的出现。然而,这样展开的阅读活动很大程度上是“蜻蜓点水式”的,是浅尝辄止的。笔者看来,这些行为与其说是有意识地阅读,倒不如说是不自觉地浏览。除此之外,除了阅读相关的专业课书籍,有56.8%的学生喜欢在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上阅读都市、言情、科幻等通俗读物,置于古典文学、哲学、史学等人文社科类的电子书则很少被人问津。凡是冠之以“微”字的,诸如微博、微信阅读等,其往往提供的阅读内容也是微小的、破碎的、支离的、杂乱的。长期的阅读“碎片化”导致大学生读者的阅读心态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焦虑感、浮躁情绪不自觉地产生,心理负荷加重,阅读心理状态受到消极影响。阅读也少了知识积累价值本应有的厚重感,大学生的阅读也开始追求娱乐化、变得浅薄化。调查中,尽管仍有60.6%学生表示能够通过“碎片化”阅读进行自主学习,但也只有20.8%的大学生养成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可以通过获取相关信息,加以记忆和归档。此外,有63.4%的大学生读者表示在阅读“碎片化”的信息时,几乎不会去考虑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说,多数大学生读者的媒介素养尚未形式。带有功利性的阅读目的使得大学生读者身陷信息的累积导致的信息超载之中,根本无法进行阅读思维的有效锻炼,阅读水平下降,阅读状况堪忧。

二、“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碎片化”阅读背景之下是大学生阅读需求多样化、阅读形式娱乐化和阅读内容浅薄化的发展倾向,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应当如何调整并改进自身以迎接挑战。

(一)积极发挥“舆论领袖”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

“舆论领袖”是指那些交际广泛,同媒体的接触频度远高于一般人,并且乐于创新,观点能对普通受众的态度和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一类人。他们的知识面、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大众传媒的忠诚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领袖”,积极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力,使得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技术娴熟地利用新媒体,针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采取“结合性”的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努力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里发声,让大学生读者能够听得来自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的、积极的、正面的声音。这样一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会比以往具备更为生动活泼、内容广泛、形式翻新且力量强大的说服力,从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

“碎片化”阅读背景下,阅读的互动性是当前大学生阅读状况的呈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之一。互动行为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我主体性意识。大学生读者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其行为在独立性、创造性、自觉性、自主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也只有以人为本,方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培育他们自觉有效的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知识、倡导阅读价值、充分挖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个体思维能力、培育并发展学生的自学潜能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意识发展规律、个体的接受能力及行为特点,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切他们的真实感受和心理诉求。

(三)切实聚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碎片”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整体而非局部、开放而非封闭、动态而非静态的生态系统。“碎片化”阅读”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割、切离散成“碎片”状,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功能被分化了。《信息烟尘》(Data Smog)一书的作者戴维·申克(David Shenk)认为“我们享受了超级联结状态的种种好处,但是碎片化、压力、注意力涣散也将如影随形,个体在不间断接触片断性信息和世界时感到自己被切断了与一种整体感之间的联系。”[2]“碎片化”阅读呈现出来的碎片化特征可能会导致阅读的分化,但与此同时也恰恰促进了阅读群体的重新聚合。这样一种基于相似相近的阅读志趣和相通的阅读价值认同感的阅读群体可以视为若干虚拟网络数字化阅读空间里的阅读社群。一般来说,社群指的是由众多粉丝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一些骨干分子和意见领袖建立起的更为聚集及目的性明确的小圈子。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加以细化,以社群的形式进行类化,并加以聚合,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输出和个性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篇9:樊春雷:电子消费让生活碎片化

我们曾做过一个让年轻人评价手机的实验:分成两组,一组在评价手机之前首先看些美女图片,另一组是看风景画,看两组有什么差异。结果很明显,看风景图片的人,对手机的功能要求很高;看美女图片的,对手机功能要求下降了,但对手机独特性要求很高。这其实就是,看美女图片的比看风景的有更多幻想、更多兴奋。不同兴奋度情况下对手机的要求是不同的,而年轻人更偏向于兴奋型。苹果的产品一直走的都是兴奋型路线,界面交互、庞大的软件下载量等等,都是很独特、有新鲜感的,很受年轻人喜欢。

应当注意的是,中国人的深层心理机制具有独特性。国外是重视技术、重视科学,以规则为基础,我们是重视感觉,以关系为基础,喜欢以关系维系的多样性。中国粉丝不太具有排他性,喜欢奢侈品,但会买不同的奢侈品,不会单追一个品牌,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品牌忠诚度仍是极不稳定的。在我看来,苹果粉丝这种现象并没有特别的意义。我担心它怎样持续,兴奋总会有个衰竭的时期。

目前,我们的生活已经电子化、虚拟化。电子产品可以提升效率,对我们的某些能力会有促进作用,但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会让我们的情感变得技术化、心理体验碎片化,不像以前那么丰富、细腻。人们缺乏耐心、不求甚解。长期依赖电子产品还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等。而且,由电子产品带来的生活方式(比如虚拟生活方式),也对我们处理一些情感问题和社交问题时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简单粗暴等等。★

篇10:碎片化生活作文800字(语文)

当今社会,网络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原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因手机的打扰而无法完成,它将我们的时间分割开来,引诱我们去上网,导致无法集中心思完整做完一件事。

不仅如此,网络还是不是推荐一些时事新闻、娱乐新闻等。然而在推送时,我们看见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这些文章多少加入了编者的主观思想,有些甚至将事情夸大,吸引热点。这些消息却让我们认为事情的原委我们完全掌握,阻挠了对真相的认识。微博中还有一些小标题,人们只是在浏览,并不是在阅读,久而久之,人们交谈时只会说出几个短句,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真正的观点。

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而且也带给我们许多困扰,这些问题应该被解决。

在生活中,如何不因网络问题使生活破碎成了主要问题。首先应做到自觉、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必须在时间限制内完成任务,提高效率。不能因网络将时间破碎形成得过且过的心态。在阅读新闻热点话题时,我们要去主动认识事情,不能做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人。做到真正理解事情发展,对事情有着自己的思考,自己对事情的态度,不能被别人的观点左右。少去浏览,多加思考,深入研究对事情的认识,远比只看不动脑来的好。

篇11:碎片化生活作文800字(语文)

我们本以为碎片化的时间和生活可以给予我们很多时间完成更多的事情,甚至可以节省一些时间,然而在我们尚未察觉的时候,碎片化却带走了我们的专注力,和进行深入思考探索的能力。在没有发达的网络的时代,我们可以埋头看书好几小时,不被外界打扰。现在即使想认真地写一篇文案,手机上的信息会不停地跳出,提醒和干扰着我们正常的做事的时间,结果发现,时间很快过去了。时间都到哪儿去了?猛地回想,发现自己好像什么也做成。

现在的社会中有十分强的竞争关系,爱慕虚荣成为了当代人证明自我的表现。不落伍是虚荣心作祟的一种方式。我们去关注一些热点,人云亦云地“跟风头”,因为我们担心和恐惧自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太过爱慕虚荣,害怕被别人看作是“井底之蛙”。所以,满足于和他人知道相同的事件,形成了一种潮流。

因迫于当前社会的各种压力,以及阅读多样化的特点,碎片化时间的深度阅读方式正逐渐被提倡。纵然碎片化阅读信息也是一种开拓眼界的方式,可是因为碎片化的信息太多,而且大部分的碎片信息只要浏览即可,无需深入阅读,这种不思考的阅读方式会不由地进入死循环,容易让我们在阅读中失去深入思考的机会。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会使人们产生思维的惰性,失去了有效地筛选信息的能力。碎片化的阅读,尤其是社交媒体的讯息,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阅读。我们浏览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被巨量的信息所环绕,却没有想去进行深入的探索和了解,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知道一些皮毛,始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篇12:遇见碎片化生活作文800字

如今,手机读书软件大量出现,又方便又快捷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但其中的文章多为连载,字数少,情节多,看一遍就可以过足瘾。记得在暑假的一天,我做完作业,坐在书桌旁,小心翼翼的拔下正在充电的手机,娴熟地打开软件,一边看一边翻。一个抬头,一本用书签夹着的《肖申克的救赎》进入我的视线,将手机放在书桌上,仔细打量着这本已经落满灰尘的书。想起来了,这是暑假之前读的,而现如今已经到暑假中旬了,我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没动过纸质书了。看看这本名著,再看看我亮着的渐渐变暗的手机屏幕,我犹豫不决地拿起了后者,安慰自己,反正都是阅读,也没什么区别。睡觉前,望了一眼我那已经被打入冷宫的书,转过身睡了。日复一日,那本书的灰越来越厚,也直到今日才重新翻起书。其余时间,被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的快餐类文章淹没。

读过之后,一点收获也没有,留下的只有对逝去时间的悔恨,这些看似被运用得完美无缺的大把时间,在碎片化中被消磨殆尽了。碎片化的生活带走的不只是时间还有耐心,感情等等。我们不因只看到碎片化的方便,更应该看见碎片化生活的危害:碎片化的社交带来的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淡,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没办法彻底领略作品的价值,碎片化学习引发的知识点的不全面这只是碎片化生活带来危害的冰山一角,碎片化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平庸,无趣,到最后,我们甚至可能发现我们早已没有耐心去细细地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没有时间去慢慢的享受人生。一生在被碎片化中度过,时间早已成为那匆匆过客,我想每一个人肯定不想这么庸庸碌碌地生活。

篇13:信息碎片化

知识以信息碎片化的方式在移动的互联网上流转, 无论你是生产者或消费者、学习者或教育工作者, 都需树立正确的信息资源生态观。正如王竹立老师提出的信息时代学习方式“零存整取”策略类似“金融理财观”。在学习型组织中, 日常学习交流中的零散知识、经验或智慧注入到“群体账户”中, 掌握群学习领导力的灵魂人物发挥银行协助储户理财作用, 可随时按需为大家整取之后使用。如银行资金的流转方式一样, 可设置其路径:从银行定点的人工服务拓展到分散的定点ATM机服务 (存折拓展到银联卡) , 再继续拓展到移动闪付POS机应用, 甚至可流转到微信支付或支付宝。这与PC学习过渡到移动服务终端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学习类似, 支撑的环境就是移动互联网。团队学习中零散存入的“碎片”与整取“重构”思维建立了新建构主义学习策略, 这与信息治理的行动策略不谋而合。

如果碎片化是“魔鬼”, 我们急需“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的应对利器;相信碎片化是“天使”, 我们则可找到“触屏健步如飞”的行动学习策略。

篇14:碎片化生活,碎片化思考作文800字

对孩子们,我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每一天,发生的每一件重要事件或者对他们来说有价值的信息,以日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而贯穿始终坚持的儿童立场的班级管理理念,在事件记录中作为底色存在。

一 传 承

班级是有前世今生的,不是单独的,而是一个连续的、生长的生命部落,有很多人在这里存在过,也有离开的,我们对待彼此的方式,也意味着一种精神的皈依向度。

孩子,请记住原来的老师们

教师节,孩子们送给我和几位任课老师每人一张贺卡,这些美丽的卡片以及上面工工整整的祝福语言,令人感到赏心悦目。有几个孩子在阳台上讨论如何制作贺卡,我出去和他们交流。有一个孩子提议要给原来的老师也送一张贺卡,有的孩子在犹豫,因为制作贺卡要花时间,另外一个犹豫的原因是那些老师已经不再教他们了,对他们没有“现实的影响”了。孩子们小小的心思里有时候也有功利的成分。

我和他们说起自己的老师:“虽然现在已经很少联系,但想起来都是充满感激的。你们或许要珍惜现在还在校园的机会,还来得及给原来的老师一个问候呢!”孩子们有点懂了,于是在课间认真地制作起来,并且商量好分送给几个老师,分别写上哪些话语,画上什么图画,每张卡片的文字事先写在黑板上,大家一起品读,再由写字好的孩子写在亲手制作的贺卡上,字迹非常端正,很用心。

孩子们让我也写一点文字,放在贺卡里一起送给他们的老师。我觉得确实应该写一点,于是构思以下的文字作为初稿:

因为有你,生命的轨迹如此明亮

今天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人为的界定,赋予它别样的含义,这样也好,一个日子有了意义也就有了我们言说的理由。

孩子们说要寻找自己在南园的生命痕迹,回忆起点点滴滴,真的不容易,你们的细节感动带给孩子们内心的体验是如此深刻,你们的一言一行,喜忧之间,都会被眼前的孩子们所捕捉,所记录,然后沉淀,生发出许多美丽的遐想。敬业而优秀的你们带给这群孩子的影响力是如此深远,我们从孩子们的言谈、眉宇之间可以感受出来:他们是如此地喜欢你们,你们是这些孩子生命链条中无比重要的一环。心的传动,从过去,到未来,永不褪色。

4年了,孩子们从一个个稚气未脱、唧唧喳喳的儿童,慢慢成为成熟、理智、优秀而洒脱的少年,这里面饱含着你们的生命浸润,在南园这个小小的天地里面,一群年轻的教师用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和这些孩子朝夕相处,言传身教,生命关照,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上,顺畅而优美地滑行。在那些困难和郁闷的日子里,你们或许曾经独自承受着重重的压力,而用自己羸弱的肩膀,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看得见蓝天白云的美丽新世界,以至于现在他们的眼里,依然可见阳光灿烂,谢谢你们。

现在,轮到我们和孩子们在一起,享受未来两年的时光,也许还会有艰难,也许还会有困惑,但回想你们带给孩子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回想你们的坚持和智慧,希望从中获得生命成长的密码,我会和孩子们一起“传动”到生命的下一个链条。

在贺卡里会有每一个孩子的名字,亲笔写下的名字,你们可以想见第一次见到这些名字的场景,那是彼此生命初遇的时刻,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都是可塑的;而现在他们庄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满怀敬意和真诚的祝福,生命存在的意义是如此贴切。

在孩子们祝福的卡片里,写上这些文字,送上我们的祝福,快乐幸福每一天!

五(2)班陈老师

写完,修改一遍之后,打印若干份,我用楷体写上自己的名字,交给孩子们夹在贺卡里。孩子们送完之后跑回来,气喘吁吁,“老师们都在,他们亲手收到了”。他们感到完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些体验都是独特的,生成的,孩子们眼里的今天是无比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把这种意义轻轻地留在底片上,显影在岁月里,而不是过度曝光,结果什么也不会留下。

第三课的时候,钱老师特意过来班上向孩子们问候,孩子们鼓掌,祝她节日快乐,场景颇为真挚而融洽。

——2009年9月10日《纪事》

一张真正的“全班福”

今天要拍毕业照了,我的孩子们除了邀请校长及一些行政人员之外,另外邀请了一到六年级教过他们的老师,南园里面第一次这样拍毕业照。被邀请到的老师也很讶异,在他们看来,教完了自己的阶段就和这些孩子的关系结束了,现在孩子们真诚地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的毕业照拍摄,在这张珍贵的合影上留下影像,让他们也很感动。孩子们还提前一天邀请,老师们都有充分的时间身着正装出席孩子们的毕业照拍摄仪式。

从孩子们的眼神里读到了对老师的温暖期待,我们之所以在早晨对新的一天感到好奇,因为教育生活的未来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甚至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孩子的变化也常常没有非常量化的路径可以直观地达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必须保持旺盛的精力去面对孩子们,以帮助他们解决未知的问题,即使不能解决,也需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呈现出来,表示我们的努力和对职业的敬仰。是的,每一个正当的职业都存在令人敬仰的地方,当教师或许更为充分一些,因为我们直接面对生命的成长,并且试图积极地影响他们。

这是一张真正的“全班福”!

——2011年6月14日《纪事》

或许,我们每每谈及班级文化都是宏大的,抽象的,名词化的,以上所列碎片化的记录意义何在?如果一定要小结出一段话,那就是班主任对班级存在的前因后果都应该有所考量,或许是一封信,或许是一张照片,或者是其他任何的方式以表明其存在的价值,对于身处这个班级部落的孩子来说,就会珍惜自己的成长历程,也就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当然这只是初衷,善良的祈愿罢了。

二 导 引

一只鸟儿学飞,一条鱼儿学游,一头野兽学跑,都不需要任何强迫。它们一旦觉得自己的肢体长得够强健了,他们会立刻就自行去做这些事情。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存在一切人类身上,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种和缓的推动和谨慎的指导而已。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2章

学会投票,信任自己的内心

下午,第三课。

孩子们对昨天的“经典诗歌诵读”做一个投票:每个人可以根据选手的实际状况有一个提名,每人可以自由提名两人,然后现场唱票计数。

我在他们投票之前简短地说了一个想法:“你的这一票将会选出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比赛的代表,因此必须遵循你自己的评价标准,而不被别人所左右,请记住,你即将写下的名字是自由的选择,而最终的结果也必将是公平公正的,因为相信你们的内心是公正的。”

孩子们开始写下自己提名的选手名单,这个过程很短,场面热烈,阿宁迅速地收取选票,然后到前面讲台汇总。

接下来推选如嫒、嘉敏、阿祥三人组成唱票、写票、监票小组,其他孩子亲眼目睹整个计票过程,苏敏的爸爸在门外同样现场直击,由于是海选提名,因此获得提名的孩子不少,最终统计为31名,超过半数的孩子获得了提名,获得提名的每一个名字被庄重地写在黑板上,其中家祥以29票高居第一位。

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家祥昨天的诵读确实很精彩,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这说明孩子是理性的,在一些需要做出判断的问题上,他们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一点丝毫不用怀疑。

有一个细节必须记录,结果出来前,有孩子悄悄地告诉我,刚才有几个孩子互相选对方,我问她:“你怎么知道的?”

“我看到他们使眼色,并且注意到他们写的名字,就是互相写的。”孩子觉得自己“证据确凿”。

“我刚才讲过,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是他的自由,他们的做法并不违反规则,而且他们的一票也会被记录,这是一个真实的过程,无法改变。你也可以自由地写下你提名的人,包括你自己。”

结果出来之后,那些互相写名字的孩子都只有一票,这是一个事实,不必回避。

“投票的过程因为是自由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提名,但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人才会被更多同伴公正的心灵念及,写下,因此,我们依然需要自由而不必追究。你要记住,你这一票很重要,属于自由,更属于内心的公正,如果你希望结果是公正的话。”

不知道孩子们是不是理解这些道理,但这个过程是他们亲眼目睹的,这就够了。

选择,有时候很简单,就是写下你内心自由的提名。

家祥很激动,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他是大家用选票支持的诵读王子,不是谁指定的,因此他更觉得意义非凡。

“昨天的激情诵读,今天的高票当选,这是有因果联系的,你在诵读上的努力和优秀大家看得见,这是最重要的。”我对他说。“必须有信心完成更大的挑战。”

家祥用力地点点头,大眼睛里湿润润的。

我抄录黑板上孩子的名单和票数,这应该是一个关键事件,对这些孩子来说。

——2010年4月22日《纪事》继续信任自己

“经典诗歌诵读”还有一个名额在今天下午角逐,得票在前六名的孩子每人诵读一首诗歌,因为有了昨天的基础,今天这几个孩子表现得格外出色,字正腔圆,感情色彩多了许多。接下来依然一人一票,孩子们开始静下来,认真地写下自己认为读得最优秀的同学名字。

结果,阿宁以17票当选,紧随其后的阿菁14票,其他人都在10票左右。每一个演讲者都很努力,这个结果显示出这些孩子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实力都很不错。相信每一次历练,都会给孩子勇气和信心。结果是唯一的,但过程充满了悬念,最后选票的竞争非常激烈,教室里只有唱票者洋洋的声音,非常安静。

——2010年4月23日《纪事》

限于篇幅,关于班级部落投票的事情,还有许多,包括投票选出“我们的大事记”,包括班级干部的选举等等。班级部落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公民,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者思维方式必然受制于现在的所学,如同鸟儿,如同鱼儿,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只需要稍加引导和推动,所呈现出来的积极变化常常令人惊喜。

三 播 种

回顾在班级生活的林林总总,这些文字,对于想要直接看到判断结果的读者来说也许是模糊的,零散的,究竟我要表达的班级文化观点是什么?罗列的这些事例有价值么?我想了许久,认为班级是一个生命部落,而一切生命都需要正能量的激励,不管是对待班级的前世今生,还是一些班级民主化的实际形态,都是在积聚正能量,都是在给孩子们一个直观的、积极的、美好的历程,身在其中,心在其中。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写出很多细节,或者完整的实录,也是想表达一个实在的场景。这些《记录》会反向渗透到我的班级管理实践中去,给我以触动,给我以提醒,给我以思考,让那些求真、向善的种子不但播撒在孩子心上,也在我的心中茁壮,以抵御生命过程中的风雨。

我引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开篇词句作为结束语吧:

我们所做的工作,

使男女青年,

毫无例外的

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

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

这样去学会现世与来生

所需的一切事项。

篇15:碎片化的生活作文800字

星期六早上,“叮铃铃”闹钟铃响了,莉莉伸了一个懒腰,睡眼惺忪地准备去刷牙,可是刚一到卫生间,挤了豆大的牙膏,清脆而响亮的电话响了起来,莉莉气势汹汹跑过去接电话,嘟着小嘴“谁”,莉莉无精打采地低着小脑袋,没有想到是妈妈的电话,妈妈快速地回答:“我要出差了,你要做的照顾好自己……”,妈妈啰嗦了十分钟,莉莉的耳朵都快出茧了,又过了十分钟,妈妈才挂掉电话。莉莉心里嘀咕:真啰嗦,我又不是小孩子,怎么这么不放心人呢?抬头瞄下闹钟,大喊着“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卫生间,把牙刷好了。莉莉坐到餐桌前,香喷喷的早餐让人“飞流直下三千尺”,莉莉刚准备把鸡蛋放进嘴里,可是门铃却响了起来,莉莉极不情愿地把鸡蛋放下,去开门了,原来是送报纸的“不速之客”。莉莉把报纸收了起来,放在桌上,可是早饭又凉了,莉莉只好三下五除二地吃上几口,心想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去写作业了。可是事与愿违,刚写没到几分钟,刺耳的电话又来骚扰她了,莉莉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可奈何地放下笔,拖着沉重的步伐接电话,原来是一个同学问她一道题目,虽然她所有的计划都打乱了,但莉莉还是耐心地教了他一遍,可同学没有听懂,莉莉压抑心中的怒火又再教了他一遍,那个同学终于会了,莉莉才能放下电话,继续去写作业。写完作业,莉莉兴致勃勃准备去看课外书,“嘀嗒”短信又来了,莉莉打开手机,屏幕上醒目的显示“你的银行卡收款10万元整。”莉莉疑惑不解地挠挠头,这是怎么回事,这可是一笔不小数目的钱呀,还是打个电话和妈妈确认下吧,接通了电话,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诈骗信息啊!这时,莉莉才发现忙碌的一天就这样无情地被分割成一片一片。莉莉被打扰了很多次,她的任务也没有一个一次性完成的。

每天我们必须度过16个小时(不包括睡觉),在这16个小时中,有多少是我们完完全全花在自定的目标上呢?又怎么会有精力和时间放在其他事上呢?

篇16:碎片化的生活作文800字

午后,我右手边冲好的茶水是提供给那本文字的天堂的,冒着热腾腾的气息。拿出珍藏已久的图书,打算趁着尚好的暖阳开始细细品读。可才翻开书,耳边就响起震耳欲聋的噪音,刺耳极了,隔壁不断的装修声让我无法静心,只好跑去关上窗,勉强减轻些音量。

而刚拿起书,电话又开始吵起来了——“您好,请问,您有房屋要出售吗?我们可以给你提供很好的交易平台……”,“没有,谢谢!”我没等她说完,就立刻止住了她如同机关枪一般不间断的话语,重新回到书中一波三折的情节中去。

出乎意料的是——电话又不听话的响了,是妈妈打来的,一股火气不住地向上升起,让我心中有种说不出口的难受、烦躁。

“什么事?”我对着话筒没好气地说。妈妈一听我这么跟她说话,她心中的火也油然而生。接下来就是停不下来的说教与没完没了的任务。

放下书本,拿起一打试卷,无助又无能地做起来。

窗外天气暗了下来,一阵风从我面前滑过,好像在嘲笑我的碎片化的生活。笔尖发出“刷刷”的写字声,时钟“嘀嘀嗒嗒”的催促着我。

我不禁想起了那首“从前慢”的歌——“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怀念的就是以前那种慢节奏,井井有条的时代。而现在,网络的发达把生活生生地分割。

漫无目的的忙碌一整天,结束之后才发现,原来一件事也没做好。花花绿绿的街灯不断闪烁——人们走走停停;清新的咖啡馆里是工作狂们焦急的一边工作一边回复着客户信息。

傍晚下起了雨,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雨点落在地上,发出嘻嘻哈哈的讽刺——讽刺我连欣赏一本书的时间都没有。

篇17:碎片化的生活作文800字

可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是多么有用的。要考试啦!每天就是一叠卷子和背大量的课文,还要一个小时来背英语单词,真的很头疼,而且背起来也非常无聊,感觉就是在浪费时间。当真的花了一个小时背,我估计半小时就睡着了。况且,我们又不身处古代,古人大多都是每天一连花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学习,不厌其烦。怎么办呢?我就提前20分钟起床,早上背英语单词最有效。课前也背一背,晚上睡觉前反复读几遍,就像这样,把一个小时拆成20分钟、10分钟、10分钟的。这样既不浪费了那些碎片时间,也不花太多精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反复读、反复背,加深印象。我们人类大脑会分泌多巴胺来集中注意力,正常人如果需要背一段文字,研究表明需要记忆7遍。另外还有一项研究表明,人在睡觉前反复思考一样物体,会更加容易记住。

但是,碎片化的生活也有它的弊端。我很不喜欢做一门作业。我把它分成好几个时间段来做。喔喔本来就不会做,现在又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的质量会更加差,甚至有些同学想:每时每刻都想做,就“走弯路”会去抄作业,这样一来,反而是更不好。

每天晚上,作业做完了,我都会有出门运动的习惯,我每天的目标是去操场上跑几圈,做100个俯卧撑。可是我呢,跑了两圈觉得有点累,就停下来,玩一会手机。结果本来打算跑步一个小时,现在跑20分钟,剩下的40分钟在玩游戏,做俯卧撑的时候,因为有些累,我就做20个,再做20个。不是连续的,这样虽然不算累,但是对我来说是不好的。运动讲究的.是长时间,大量的,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才是最有效的。当运动很累,累到一定极限的时候,渐渐地,会觉得很舒服,那个时候就不会觉得累了。就像是一路努力上山,到达山顶,接着就下山了。

篇18:碎片化,你回避不了!

早在2011年,我在新建构主义第一篇论文中就提出“信息超载”和“碎片化”是网络时代学习面临的两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两大挑战是教育研究中的当务之急。

而直到今天,我发现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足够重视,尤其是对于如何应对碎片化学习挑战的问题,虽然已经有一些学者和硕士研究生在撰写相关的论文,但大都处在对碎片化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利弊阶段,对如何应对碎片化挑战尚缺乏应对良策。

当我们热衷于谈论最新的信息技术,如云课堂、智慧教室、VR/AR/MR的时候,当我们在孜孜不倦地推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时候,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种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媒体、碎片化空间学习碎片化内容的学习方式,正悄然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渗入我们的家庭、学校、课堂,甚至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让你欢喜让你忧。

它让传统课堂几近沦陷,看看课堂里的“低头族”就可以知道;它让教师精心构筑的课程体系显得大而无当,看看慕课的高辍学率就可以知道;它被指责为应对一代人的浅薄、浮躁、不愿动脑的方式,甚至被认为是避之不及的“恶习”。

然而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人们通过碎片化学习获得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要广泛、快捷、前沿的信息与知识,获得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要及时、便利、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它让学习真正走出学校、课堂、书本,走向无限广阔的时空;它让创新创造成为一种常态。

篇19:对学生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思考

大众阅读碎片化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阅读,只能抽零碎时间进行阅读,加上手机网络和多媒体的普及,让人们不得不把阅读时间打碎,而网络为读者提供了碎片化阅读的平台,使之顺理成章地进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所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不可逆转,而真正能充分利用此方式,又能提供系统化知识表达的工具,才真正有发展前途。

信息时代,不仅仅是提供概念信息本身,而且提供概念之间关联关系的信息,让复杂的知识系统变得一目了然,如同专家随时随地在身边一样。而在此基础上的新型专家,将是更高层面上的知识创造与发现者。碎片化阅读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深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

科技的发展一定会带来新的发展,总会有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东西,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方面。我们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工具,促进学生发展。

阅读层次越来越低,学生易产生思维惰性,孩子过度依赖网络信息或者低层次的书籍,不利于其培养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从知识吸收的角度看,“碎片式”阅读带来的仅是单纯的信息量累加,而且这种信息都是小朋友接收范围之外的。而深度阅读则可拓展心智,为阅读者带来更丰富的生命体验。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学生深阅读能力和习惯是我们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所要引导的内容。

第一,要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电子图书阅读软件。手机和平板等工具的出现给我们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要利用这些新有的功能。现在网络上好的APP有很多种,如掌阅iReader、QQ阅读、开卷有益等软件让我们的电子书阅读更方便。同时wps文字移动版、福昕阅读器可以使我们的文档能方便在移动设备上阅读。我们可以把一些需要阅读的书籍和文档传到手机上,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

第二,要利用好网络交流工具引导好学生的阅读方向。学生更多的是关注微博、微信、QQ空间等交流软件。如果我们学校可以建立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那么,我们就可以每日推送经典阅读内容,让学生每天完成一点经典阅读,还可以推送阅读书目介绍阅读书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第三,利用电子设备进行深阅读。电子设备阅读并不一定就是碎片化阅读,两者之间是有交集的。如果我们把经典的书籍放在电子设备中进行阅读同样也是深阅读。同时,我们也可利用手机中的《新华字典》等工具书把阅读中不认识的字进行查阅,可以利用“有道笔记”“印象笔记”“百度记事”把阅读的感想记录下来,让阅读更方便。

第四,让纸质读书更方便。碎片化阅读的兴起主要是移动媒体让阅读更方便。在校园内,教室、走廊、厕所、路边等都放置图书,让学生阅读更方便。学生获取图书方便了,阅读选择上就不再倾向于电子图书了。

第五,引导孩子读纸质书籍。经典书籍对于学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低年级要以故事阅读引导孩子读书。教师可以经常拿出纸质图书读给孩子听。给学生一个榜样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图书中有很多有趣的事。在阅读课上,让学生把自己喜欢读的书目推荐给其他同学,让其获得成就感,他们也就重视纸质阅读。在节假日也可引导家长带孩子逛书店,在重要的节日和活动中可以赠送图书。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可全面开展如“书香校园——经典阅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的两分钟,语文教师会带领大家吟诵古诗文,无需深入、细致地讲解,每天都能听到各个班级此起彼伏的诵读声,让人感觉非常舒心。古韵声声,师生们共同沐浴着经典文化的洗礼,其景融融。同时,也可开展这方面的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最后,在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学生阅读依然需要有效地引导人们以深阅读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浅阅读来替代深阅读。培养学生对纸质图书的阅读习惯,仍然是当前数字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猴嘴中心小学宋跳校区)

篇20:碎片化的生活作文800字

一个整体,被分成几个部分,就是碎片化。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是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可以提高效率。举一个常见的例子:不少的学生和上班族都依赖于公共交通。每天早晨上了车,即使路途再短,也可以把路上的时间利用起来,而不是把手机捧在手心里刷微博、聊天,因为每天早上人的思路是最清晰的。碎片化的时间虽短,却让人受益颇丰。

把时间碎片化,可以使繁琐的任务简单化。任务需要分步骤,这些步骤即是任务的碎片,应对碎片化的工作,我们需要碎片化的时间。以学习为例,在一项作业上遭遇了一时没有头绪的难题,我们不应该花费过多的时间,思考一段时间后仍毫无进展的话,我们应该先完成另外一项作业,回过头来再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主动碎片化”。

阅读是一种消遣方式,把阅读碎片化,可以使读书上升一个“层次”。碎片化的阅读可以使人快速地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写作目的一目了然。所谓上升的“层次”,就是简略性、快速性。这样无疑会带来弊端:不少的人都会以标题为一个文学作品的第一印象,通俗易懂地说,就是“看脸”。一些现代的新闻希望得到关注,因而用标题吸引人,收获了点击率,却也收获了指责,这就是浪费阅读者的时间了。

碎片化购物是如今反响最热烈的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上购物的安全与利益得到了保障,大大增加了网店商品的可信度与名誉。多渠道、低成本、快速便捷已经成为碎片化购物的代名词。身为大城市的居民,现在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只是动一动手指,几天内,我们想要的东西就会送上门。

碎片化的社交是互联网时代的著名产品之一。微信、QQ使社交更方便,却缺少一定的安全性。碎片化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我们总是会在这些社交平台上遇到一些陌生人。这不是说碎片化的社交就一定不安全,而是多了很多防范的步骤,正如现实生活中那样,无论社交怎么改变,社交依然是社交,我们不能因为能和距离自己方圆百里的人聊天而放下自己的自我保护措施。

上一篇:影楼营销策划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设计》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