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修炼守则作文

2024-05-23

碎片修炼守则作文(精选4篇)

篇1:碎片修炼守则作文

碎片修炼守则作文

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今天,紧张的生活节奏逐渐使我们的生活碎片化。人们利用排队等候的时间用手机刷着新闻,利用上班路上的时间阅读小说,又或是利用上厕所的时间进行碎片化的购物……这些无疑都是节约时间的不二选择。

但是,不同的人管理碎片化时间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在地铁上,我大多会低着头,刷刷QQ、玩玩游戏。抬眼看看周围的人们,他们似乎也在和我做着相同的事情。但在澳洲旅游时,我惊讶的发现澳大利亚居民还会带着传统的口袋书在公共汽车上阅读,他们那种积极的管理碎片化时间的态度让我的心灵为止一震!我们是不是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管理我们的碎片化的生活呢?

记得电影《怦然心动》中女主角说过这样一句话:“局部之和大于整体。”是的,其实不要小看那些碎片时间,假使我们阅读一本著作,每天读十页、理解十页,那么日积月累,我们就能将该著作理解透彻。亦或是对待“背单词”这样的枯燥学习,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每天学习一小部分,那么就能从量变到质变,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只要我们善于管理碎片化的`时间,那么就能提高我们的知识效益,不断积累并获得进步!

碎片化的意义对与认识一个人也是如此!可能这个人乍一眼看去平淡无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慢慢发现他身上的特点,拼凑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整体的形象。所以碎片化可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事物的本质!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一把双刃剑,有时过于支离破碎也会带来不利之处。

当我们以碎片化的方式看待一件事情时,我们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它的客观判断,以至于产生消极的影响。学习也是如此,碎片化的学习有时会让我们一知半解,当我们以为全部学会时,其实只学会了一小部分,这会误导我们的认识和学习。

因此,在这节奏紧凑、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有自己的选择,我们要学会挤压、管理碎片化的时间,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篇2:碎片修炼守则作文

从前慢的生活已经逐渐离去,生活被快节奏取而代之。“碎片化”正是快节奏生活最大的产物,碎片化生活虽然在发展中存在着弊端,可它也同样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这一切无时不刻不在影响我们的心态和认知。

只有通过修炼我们自身,提高自己的忍耐力,减少弊端带来的不利,才能最大限度的体会到“碎片化”带来的利处。

过去的老人们常说,要做一个勤奋刻苦,爱好学习的孩子。自古以来,秉烛夜读,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也不在少数。相比于现在,对于物资充沛的我们来说,听起来总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在学习上,碎片化生活总要求我们有更强的自制力。即使不如古人那般刻骨铭心,起码也得完成作为学生的本职工作,然而有手机在身边,一心一意的学习总有些困难。微信上的消息,qq上的空间,无论是微博还是朋友圈,总能让人刷的忘了时间,等回过头来看时间,才发现时间转瞬即逝。

当然,碎片化生活带来的好处也不少。手机上的学习软件,遇到难题扫一扫,过程解析一目了然。相比较过去的人们,只能找老师或是焦头烂额要好得多。有些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手机里也能普及。每天花个十几二十分钟,背背单词,做做题目,长此以往,积累的知识储备也不在少数。

因此,只有提高我们自身的自制力,修炼自己,放下手机,放下电脑,不被外界所诱惑,能做到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这不仅仅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也能起到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

碎片化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改变了我们的休闲方式,过去的人们感到无所事事时,只能找人聊聊天,或是公园散散步。现在的我们,利用碎片化,可以在闲暇之余读读小说,看看漫画,甚至在家中健身。倘若我们对呆在家里不满足,大众点评,小红书,时时刻刻向我们提供最佳去处,在娱乐休闲的同时,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碎片化生活给了我们一点一滴的积累,让我们一点一滴的收获知识和文化。碎片化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不该改变它,应该学会如何使用它。有人也许会说,碎片化的阅读不能读好书,碎片化的生活不够完整。我觉得不然,书本和电子阅读并不冲突,同一种阅读,不同的形式。它为我们提供了选择。

篇3:主题读写——让作文课不再碎片化

关键词:主题读写,序列化

写作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的重要程度无需赘言, 但是一直以来其却存在着碎片化、无序化等的各种问题, 比如临时选一个作文题就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出示题目——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讲评修改”, 这样的传统结构不仅让作文指导流于形式, 还会导致作文的零碎化从而致使教学变得低效。笔者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研究, 力求改变作文教学这一现状, 并确立了“主题读写”这一小课题来进行研究。

一、小课题解读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题读写, 本来是一种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方式, 倡导读写并重, 而我们的小课题加了一个限制语“写作教学中的”, 就更加局限了阅读的选择范围和目的。实际上这属于写作教学的范畴, 意在强调读文章的关键在于对写作方法、写作构思等的借鉴。通过精选主题阅读文章, 比如那些简明短小的名家散文和考场作文, 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 在给学生提供内容、情感的丰厚盛宴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 自然而然地学会写作。

二、确定读写主题, 使之序列化

以寒假后的一个学期为例, 笔者经过一系列反反复复的论证 (征求学生的意见) , 确定每两周确立一个主题来作为读写主题。一学期的主题设计如下 (可以根据传统节日、学生发展阶段适时调整) :

告别假期——向着太阳奔跑 (谈人生目标)

酸甜苦辣咸——我爱家乡的 (填食材名称)

春天不会忧伤——来到花季

五味人生——我和我的嗜好

乐山乐水——与自然的邂逅

我爱我师——我的老师

母爱如水——永不褪色的爱

直面人生——走过那个拐角

之所以这样设计这九个读写主题, 主要基于以下思考:读写主题要力求接近学生的生活, 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之后, 才会有丰富的写作素材, 写作起来才会游刃有余。先前, 选一个作文题就是一节作文课, 导致会出现同一篇作文套不同题目的现象, 让学生误以为这样很好, 而一旦出现没有涉及的素材时便束手无策。

三、写作教学中主题读写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原则

(一) 围绕主题, 精心选择主题阅读材料

寒假后的第一次作文课, 主题读写的主题是“酸甜苦辣咸——我爱家乡的 (填食材名称) ”。因为刚刚经历了传统假日春节、元宵节, 而年节之际正是学生回到家乡大饱口福的时节, 所以安排美食文化这样一个主题, 应该算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况且学生这个年龄, 对美食也非常感兴趣。

“主题读写”, 意味着要精选与主题相关的几篇文章。我们通过筛选, 选了四篇文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及学生习作《舌尖上的家乡》《家乡的泡馍》《咀嚼生活的真味》。

之所以选这四篇文章, 主要目的有三:第一, 这四篇文章, 分别是三类文、二类文、一类文和名家散文。学生在读赏文章时会区分不同等次文章的优缺点, 在这个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作文的层次。第二, 这四篇文章, 从四方面确立了自己的中心:一篇是“吃喝”中的节日文化, 一篇是“吃喝”中的典型形象, 一篇是“吃喝”中的浓浓亲情, 一篇是“吃喝”中的人生感悟。学生读后, 会理解文章是在借写“吃喝”来写人生, 而不仅仅只停留在“吃喝”上。第三, 从阅读的量上, 四篇文章能够丰富学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引起美好的回忆。

(二) 从选文章开始, 主题读写正在慢慢推进

用于阅读的文章有主有次, 有的要在课堂处理, 有的可以课下阅读, 且课下的文章往往也可以拿到课堂上来印证。比如在“我的老师”主题读写教学实践中, 在学到《藤野先生》抓住典型事例和特点来塑造人物时, 我引导学生适时回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让学生理解在写寿镜吾老先生时, 主要写了两件事:问“怪哉”虫时老师的严厉;老师投入读书时的轻松好笑。我问学生:“两件事能颠倒顺序吗?它们又是怎样过渡的?”学生通过思考, 加深和拓展了主要文本的厚度, 从而使得课堂和其自身的学习更加丰富了。

(三) 强化主题解读,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明确写法

以主题读写“五味人生——我和我的嗜好”为例, “嗜好”指特别的爱好, 具有浓厚的兴趣并能积极参加。而有的学生却写成了“爱好”“喜欢”, 比如“我爱上读书”“我喜欢随遇而安”“我觉得应该做家务”, 这些虽然很有意义, 但都不是嗜好。“读书”其实可以是嗜好, 有的人疯狂读书, 极爱读书, 其他都无可替代, 若写好了、扣好题也可以。但是, 很多学生写自己喜欢读书, 太过普通, 根本达不到“嗜好”的程度。

作文语言有如下基本要求:第一, 叙事清楚明白, 让人能够读懂;第二, 描写贴切, 能把事、物的本来面目描写出来;第三, 鲜明生动。生活丰富多彩, 事物千姿百态, 情意多种多样, 要如实地再现它们, 就须选用新鲜的、具有形象性的、绘色绘声的词语, 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历其境的生动感觉。

在这些要求的基础之上, 我们根据上面选择主题材料的方法, 选择好了八篇文章, 分两个晚上引导学生阅读、作批注、写小练笔。在作文指导课上, 又精心确立了扣题立意这一训练重点, 在课堂阅读材料中引导学生关注一类文的新颖选材和二类文由嗜好到人生的多角度立意的思考。

(四) 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转换

在写作讲评完第一篇学生习作后, 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转换、另命题训练、举一反三, 让“主题读写单元教学”的功效有一个广阔的延伸。比如写完“我的老师”后, 可以二次作文“难忘的一课”。随着小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平时写作与考试相脱节。想想也不难理解, 平时学生总是在大量的阅读交流之后才自主写作, 而到了命题作文时, 学生所依附的拐杖没有了, 就不知所措了。因此, 我引导学生进行二次作文, 探究平时作文的转化, 为应考做准备。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和外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 “主题读写”作文指导课的课堂基本模式逐渐清晰

“主题读写”作文指导课的课堂基本模式是本学期小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核心所在。通过两个月的实践反思, 这一课堂模式也逐渐清晰起来:“审题选材——精读作文——赏析美点——交流总结——小小训练”。

篇4:碎片修炼守则作文

在当前的作文课程教学中,常常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碎片化”现象,简单地说,就是零碎,想到什么就说些什么,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如何实现从碎片化教学走向课程化的作文备课教学,这里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树立作文课程意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对作文教学给出严格、规范的界定与要求,只是在理念上做了指引。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文备课、课堂教学、作文批改就呈现出严重的“碎片化”。学生的写作随意而又盲目,教师对作文的评价空洞而形式化。因此,教师要树立作文课程意识,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树立作文课程的开发意识。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作文课程创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建构者,要时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作文课程中的体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程教学。改变传统的、狭隘的、碎片化的教学观念,针对传统模式下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整合的、实践的作文课程意识,把握作文课程目标,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经历和科技发展结合起来,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二、整合作文课程教材

教师树立了作文课程意识后,就要整合作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教材虽然只是个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必须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没有固定的作文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自己整合教材。在整合教材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教科书扔在一边,但又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它,必须有一定的创新,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优势。集中大家的想法,既要紧密联系教科书,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其中选取素材。

例如,针对作文单元的教学,可以选择在寒暑假,由集体备课教师中的一人给出某个教学单元的一个预先设计的方案或设想。教学组内的其他教师也对该单元进行全面的理解并作出设想。随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确定最佳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案,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优化教学设计。

三、关注学生写作状况

在作文课程化教学中,除了课程设计,还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实际。针对目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内容缺失、教学方式不当等问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只按照成人的思维让学生感悟生活,要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学生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改善学生对写作的认识。

了解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设计调查问卷,教师可以调查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写作情况,知道学生到底缺少什么,对写作感觉困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四、注重课堂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和探究过程中学习。在作文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成长。写作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教师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如在一次写作教学中,写作主旨是“闪亮登场,展现自我”。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意识到本次的主题是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来展示自己,介绍自己,使班上的其他同学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后搜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照片,挑选出几张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并为这些照片配上文字,最后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讲述给大家听。或者,对自己身边佩服的某个人或偶像,写出自己对他的了解,设计表格,展示给大家。这些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操作性极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作文提前布置给学生,给学生一到两周的时间去写作,这样不至于让学生感到一时写作找不到话说,能够调动学生对生活经历的积累和知识的储备。对于学生作文的评价,教师要确立评价的原则,设计具体的评价量化表,做到定性、定量评价,要考虑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综上所述,在作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逐步摆脱过去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课程化的作文备课。教师要不断反思,对作文教学效果和反馈信息进行总结,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

上一篇:检验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下一篇:债权转让合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