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行为视角下的教学内容碎片化研究

2022-09-1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从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多个层面取得了众多的成果和长足的发展, 这些研究成果的涌现为一线教学带来了大量的理论指导, 但落到实处来看, 课堂教学环节却并未真正跳出封闭式教学模式的圈子, 实施中仍由教师占主导地位, 制定、讲授和评价教学内容,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处于接受者的位置, 在教师单方所制定的教学范围内被动的接受知识并最终以完成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为评价标准, 即便在理论研究上强调师生互动, 但在实践操作中也仅仅表现在课堂教学的问答模式和信息化手段上。在教学改革从传统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型的背景下, 国内外教育学者与高校展开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成果主要集中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创新和信息技术对开放式教学的辅助研究层面。王丽珍等在《“基于融合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混合研训模式构建》中提出基于融合理念创新课堂教学的混合研训模式。钱旭初在《高等职业教育开放性诉求及实现途径分析》中提出构建高职教育中融入开放教育的模式和学习方式、教学手段。赵越在《远程教育在高职开放式学习中的运用》中提出将校外实训类课程进行远程教育,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王觅在《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中提出由于学习时空的分割、学习媒体的多元化和学习注意力稳定性变弱, 人们需要微型学习资源以适应新的学习文化和学习方式。但对于基于学习行为习惯层面的教学方法论研究较为稀少, 本文将从学习行为习惯的角度来讨论开放式课堂教学实践的新方法, 提出课堂教学内容碎片化这一开放式教学方法论的新尝试。

一、碎片化学习行为成为常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人们习惯于在交通途中、闲暇时通过手机新闻、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种新媒体手段来完成5-10分钟的信息获取和提炼, 碎片化学习已然成为了人们追求知识满足和学习满足的常态手段, 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培育出的新型学习行为习惯。

这种新型学习习惯同样盛行在校园中, 微课就是碎片化学习理论下最为常见的教学辅助手段。碎片化学习以时间周期短为基本特点, 碎片内容之间可以是无序的, 无关联性的, 同时单一碎片本身必须具备明确而完整的信息目的和目标。碎片化学习的诞生既符合人们所处的高速社会生活节奏的特点, 同时也是人们对爆炸式信息环境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对于碎片化学习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上进行诠释, 一是时间维度, 单位学习时间是短小的, 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 但从信息获取的角度来看, 单位学习越短越容易被学习者接受, 时间越长, 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消退的越快。二是内容维度, 单位学习内容必须是独立的, 碎片化学习必须通过单位学习内容来实现一个完整的目的, 这个过程是逻辑完整的, 这个目的也是具现化的。三是学习人维度, 学习人是主动诉求学习的, 而不是被动接受, 学习人通过主动寻求合适的碎片内容来完成学习, 实现自身的学习期望。只有具备这三个特点的信息交互才能称之为碎片化学习。而与之相反的是, 课堂教学时间是长而有序的, 系统的,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是清晰和连贯的, 初略看来这和碎片化学习的特点相悖, 也是人们对碎片化学习能否放入教学课堂的最大疑问。

二、教学内容碎片化的内涵和方法

教学内容碎片化指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对应性,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碎片化处理, 要求每个教学碎片具备完整的目的, 保持碎片间的相对独立性, 并提供多种碎片组合的可选路径, 让学生自主选择碎片内容的学习路径, 从而完成整个课堂的教学目标, 强调将教师从讲授者的角色转变成教学设计者和教学过程的管理者。把碎片化学习引入课堂教学, 并不意味着对既有教学秩序的破坏, 而是指把碎片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过程快速性和目标明确性等优势和课堂教学模式相融合, 在确定的教学时间内, 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两个维度展开的教学内容进行拆分以及归类。

教学内容碎片化不同于以往的分知识点授课, 分知识点授课强调内容的连贯性, 课堂内多个知识点为同一个教学单元目标服务, 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所有知识点, 教学目标才算完成, 学生对知识点没有选择性, 学习过程有明确的顺序, 必须由浅入深, 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自由度较低, 教学方式还是走在传统单向灌输的老路上。而教学内容碎片化则强调每个碎片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反馈性,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学习若干碎片内容来构建自己关于这一教学目标的知识脉络和解决方案, 同时通过每个碎片获取的反馈来了解自身的学习结果。教学内容碎片化也不同于任务式教学, 任务式教学强调任务形式感, 通过任务形式感来促进系统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其本质还是灌输授课模式, 只不过灌输的形式更为人性化而已, 学生在知识面前被动接受的局面没有改变。

尝试教学内容碎片化的根本方法是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往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强调教学过程的设计, 而教学内容碎片化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准备中更注重做好学情分析和教学内容分解, 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庖丁解牛般的理解。要实现教学内容碎片化, 需要做好以下环节的工作:首先, 要确定课堂教学的能力目标而不是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系统的, 学习路径是唯一的, 而能力目标则是发散的, 学习路径是因材施教的, 同时能力目标的设定必须要符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需要;其次, 要为能力目标构建学习图谱, 绘制不同的学习路径, 这也是教学内容碎片化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每条学习路径必须是根据学情分析而得到的, 有些路径会适合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 有些路径会适合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有些路径会适合定位在技能岗位的学生, 有些路径会适合定位在管理岗位的学生, 只有分出不同的学习路径供学生选择, 才能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最后, 将教学内容以最小单元进行分解, 分布于学习路径当中。在课堂实施中,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学习现状, 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 自主完成教学内容碎片的选择和整理,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负责把控教学节奏, 帮助学生完成碎片的学习。

三、教学内容碎片化的难点与对策

教学内容碎片化的难点在于教学准备环节, 如何把一节课堂内的教学内容依据合理的学习路径进行分解, 这是没有统一操作模式的, 必须根据课程、学生学情等变量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也强调教师对所授课程的深度理解, 同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因为不同学生选择的学习路径不同, 如何在同一空间时间范围内完成多条学习路径的指导, 也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做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教学内容碎片化初期, 教师可以尝试传统授课和教学内容碎片化的融合, 提取一部分课堂教学来尝试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操作, 循序渐进的培养教师自身的对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深度理解能力、碎片化能力、学情分析能力。在课堂节奏和秩序的把控中,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 采用分组教学, 分段教学等方式,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组装能力。

四、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对课堂开放式教学提出了教学内容碎片化的新型方法论, 但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碎片化效果还缺乏统一的评定标准, 有待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碎片化学习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行为习惯, 必然会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而高校系统化教育和碎片化的自发学习行为之间如何融合的问题也存有众多的可能性和有待提高的研究空间。

摘要:开放式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进化一直以来受到学界的关注, 但对于学习行为视角的研究一直较为稀缺。碎片化学习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普适学习行为习惯, 把碎片化学习特点融入课堂系统教学, 通过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解等教学准备环节把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出多种学习路径, 再通过教学内容分解和适配完成教学内容碎片化, 是一种新型开放式教学方法论。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碎片化学习行为,教学内容碎片化

参考文献

[1] 顾小清.超越碎片化学习:语义图示与深度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3) :39-48.

[2] 王承博, 李小平, 赵丰年, 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5 (10) :26-30.

[3] 王丽珍, 武淑婷.“基于融合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混合研训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18 (2) :127-133.

[4] 钱旭初.高等职业教育开放性诉求及实现途径分析——嫁接高职教育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构想[J].江苏高教, 2011 (3) :117.

[5] 赵越.远程教育在高职开放式学习中的运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8 (5) :25-27.

[6] 郁晓华, 祝智庭.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的自主学习模型——层级式碎片化关联的设计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3) :103.

上一篇:盐城多式联运运营方案设计下一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过程问题分析及建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