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传播“碎片化”的负面效应

2024-05-16

广播传播“碎片化”的负面效应(共3篇)

篇1:广播传播“碎片化”的负面效应

广播传播‚碎片化‛的负面效应

一、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作了许多探索,其中包括对新闻传播‚碎片化‛的研究。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

有研究称,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

反映在新闻传播上,就是:

——传统媒体不再处于垄断地位,任何媒体以至个人都可以随时发布新闻信息;

——传播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渠道,包括新媒体、自媒体等都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渠道;

——新闻发布不再有完整意义上的新闻版面和新闻体裁,全部新闻都表现为一种信息的‚碎片‛。

顺应这种变化,不少广播媒体的新闻节目也在调整。主要表现在:

一、强调新闻节目的密集,意在与新媒体抢时效。

羊城交通台《朝朝早,精神好》90分钟的节目,就以‚朝朝早要闻‛、‚时事快报‛、‚资讯服务‛、‚财经热点‛等栏目经营7个新闻版块,换言之,每隔10分钟左右就有一次新闻播报。

二、强调新闻的条多面广,意在与新媒体抢信息量。《朝朝早,精神好》最长的一个新闻版面播发了14条新闻:

1、广州大部分洗车费涨到30元起步;

2、广州65岁以上老人有4.81%患痴呆症;

3、佛山拟扩大限制汽车污染区域;

4、厦深铁路汕头段复工;

5、云南昭通灾区重建工作全面启动;

6、香港成立调查机构调查南丫岛事故;

7、两航班接威胁电话,经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

8、西安举行阿房宫重建评审会;

9、湖南一交警在查处肇事货车时被辗牺牲;

10、包头空难索赔案开庭;

11、陕西两家机构拒绝公布‚微笑局长‛的工资;

12、故宫博物馆导游图错漏百出;

13、新疆对上班下棋等干部作诫勉谈话;

14、武汉车展拒绝裸露。(例1)

三、强调新闻播报的节奏,意在与新媒体抢受众。

节目主持人的播报都在‚提速‛,不要再说什么重音、顿歇、口语化等播报技巧,总之把语句‚碎片化‛地扔给听众,追求一种快捷、轻松的流行风格。

请细读《朝朝早,精神好》的例子——

‚预示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前景走趋势是悲于趋于悲观的‛。‚周二美国股市收跌到只是下跌110点‛。

‚朝鲜警告将以核回应——核以导弹来回应导弹‛。(例2)

其实,不同媒体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有各自的弱点和局限。‚碎片化‛是新媒体的一个特征,同时也是新媒体的一种通病: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加速了思维的碎片化。字数的限制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为用户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同时也产生了些许负面效应。因为微博发布传播内容的碎片性,就导致它很难体现出汉语深厚的文化精髓,更无法像报纸那样去深入挖掘事物的内涵,使受众去思考新闻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曾毅《从传播学角度谈微博的传播》

由此,我们应该思考:在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的优势体现在那里?目前广播应对‚碎片化‛的改革思路是否正确?广播新闻传播作‚碎片化‛改革以后的传播效果如何评价?

二、在哲学的意义上,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此时的优势,彼时可能是劣势;曾经的劣势,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是优势。

具体到广播来说,相对于平媒,广播的快捷是一种优势,因此,广播的新闻传播尤其强调时效。但当广播处于与新媒体竞争的环境下,显而易见的是:‚快捷‛不再是广播的优势,广播再快也无法与网络媒体、自媒体比较。因此,试图通过密集版面、‚碎片‛报道与新媒体竞争,不仅是徒劳的,而且由此所形成的传播效果是失范和低劣的。

一、‚碎片化‛传播销解新闻的权威性。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由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异地高考新政。根据新政要求,各地须在年底前交出异地高考细化方案。广东省考试院透露,教育部门正在对外来工子女就读情况进行摸底。从统计需要的数据来看,政策或将在粤连续就读年限作为随迁子女能否在粤异地高考的重要参考。而关于‚连续年限‛的界定大概有以下几个标准:首先,就读年限只包括小学一年级至高三的连续就读部分,不

包括学前班和幼儿园;其次,只认可与2012年相连续的就读年限。与2012年不连续的不予统计;最后,春季入学就读学生的连续年限从下一学年开始计算。

节目采用的是某报一个记者的稿件,报道中所称‚在粤连续就读年限的界定标准‛是记者根据‚统计需要的数据‛所分析的,就是说是该报记者的个人看法。‚碎片化‛操作使节目编辑删去了电头,‚界定标准‛就变成似乎是‚国务院办公厅‛或是‚广东省考试院‛发布的了。

其实,事隔一个月,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11月1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在广东读书年限肯定是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多少年合适?现在仍在多方论证,征求意见‛。事隔两个月,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月30日《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中,规定:2013年,‚通过积分入户我省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其随迁子女不受入户年限、就学年限等限制,可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并可与我省入户地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媒体人云亦云,受众姑妄听之,这就没有了新闻传播的权威性。

‚海南三沙市昨日在西沙永兴岛揭牌成立,菲律宾、越南提出抗议。菲律宾外交部已把抗议文本递交到中国驻菲大使手中;越南外交部说,中国设立三沙市违反国际法,要求中国立即停止和取消错误行动‛。(7月25日)

据查,这条消息来自《环球时报》,但该报在刊发时标明是转引《菲律宾星报》和《越南青年报》的报道,清晰表明是菲方和越方媒体的态度。节目编辑把这个背景删去了,节目的立场不说错误,起码也含混了。

二、‚碎片化‛传播销解媒体的导向意识。

任何国家的大众媒体都存在舆论的导向意识。当广播新闻传播在‚碎片化‛语境下操作时,大众媒体规范的背景被弱化了,新闻学、传播学等新闻传播的重要理论基础被扬弃了,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意识也就弱化了,由此出现的导向偏差、乃至导向错误的报道屡见不鲜。

‚海关对需要征税的商品的品种和数量都有明确要求,不过(网购)店主各出其招,往往可以顺利过关。店主梁先生:‘化妆品就容易带一些,因为不大。就算两三万、几万元的化妆品也不会查的’。店主李先生:‘手机啊、ipad这些,基本

上是要拆包装,电子零件另外放,就可以带过来’‛。(9月6日)

宣传纪律规定:稿件不能披露违法犯罪的手段和细节。播音员是在引导走私。

今年5月底开始,广州水费上涨后,洗车价已经几步跳到现在市区洗车起步价达到每次30元,很多车主说‚顶不顺‛。日前有市民说,为了省洗车钱,近期在二沙岛多个公厕旁出现自助洗车街,在晴波路等多个公厕旁,有不少车主下班或晚上用公厕自来水临停马路自助洗车。

节目报道‚为了省洗车钱,近期在二沙岛多个公厕旁出现自助洗车街,在晴波路等多个公厕旁,有不少车主下班或晚上用公厕自来水临停马路自助洗车‛。

这里就有一个行为导向的问题。占用公共用水、违反交通规则,这些都不用考虑了?即使是报道客观事实,媒体也不用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

三、‚碎片化‛传播销解新闻的价值观念。

新闻学强调新闻的报道价值。当一切信息都作‚碎片‛处理的

时候,媒体不再作价值的判断,全由受众自己选择和领悟,反映在广播新闻节目,就是内容的芜杂。没有报道价值的内容,自然也就谈不上传播的效果。

在《朝朝早,精神好》一个新闻版面的14条报道中,有一半不属于新闻,或者是贴近性、针对性不强、类似于网络媒体供‚浅阅读‛的‚新闻‛:

3、佛山拟扩大限制汽车污染区域;

4、厦深铁路汕头段复工;

5、云南昭通灾区重建工作全面启动;

6、香港成立调查机构调查南丫岛事故;

8、西安举行阿房宫重建评审会;

12、故宫博物馆导游图错漏百出;

13、新疆对上班下棋等干部作诫勉谈话;

在《朝朝早,精神好》节目‚资讯服务满路途‛这个板块,一共播发了6则‚服务资讯‛:

1、近日路面发现有蓝牌车伪装出租车宰客;

2、十月下旬国内油价有望下调;

3、前天晚上,广州发生乘客刀捅出租车司机事件;

4、省物价局推出出租屋用电收费征求意见稿;

5、海珠区相邻纠纷权案上升;

6、广州举办艺术展览。

什么叫‚服务资讯‛?这6则信息,有哪几条为受众提供了‚服务‛?

四、‚碎片化‛传播销解编播队伍的工作态度。

新闻传播失去了它严肃的品位和严格的管理,新闻编播队伍的工作态度也就会变得随意和松垮。

——播音员:‚中国......中方坚决反对中国政府维护钓鱼岛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意志坚定不移的‛。(9月10日)

据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没有讲过这样的话。

——播音员:‚广州市检察院公布一批商业贿赂案件,增城市原副市长刘照荣涉嫌受贿一千几万被提起公诉‛。(8月14日)

——播音员:‚被控滥用职权参与土地出让,收受开发商贿赂近1千5百万元。广州增城原副市长刘荣熙今日受审‛。(9月17日)

一错再错。‚刘照荣‛、‚刘荣熙‛均为‚刘荣照‛之误。

——播音员:‚华西机场的法人代表是华西村委书记吴协恩‛。(7月8日)

‚村委会‛的领导职务为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没有‚村委书记‛一职。

——播音员:‚深圳市城管管理局昨日明确表态:深圳不会取消城管外包服务‛。(8月14日)

‚城市管理局‛可以简称‚城管局‛,但没有‚城管管理局‛。

——播音员:‚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十年来年轻僧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八十后所占比例高达五成以上‛。(8月14日)

‚八十后‛为‚80后‛之误。‚80后‛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八十后‛是什么?

——播音员:‚公安部、省公安厅已经分别发来贺电和嘉令奖‛。(7月16日)

‚嘉令奖‛为‚嘉奖令‛之误。

——播音员:‚刘震云说,书名看上去很荒谬,其实比《一句顶一万句》更逼真现实‛。(8月7日)

四、广播新闻传播进行‚碎片化‛运作的探索既缺乏理论的依据,探索的效果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由此,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广播在新传播时代的特点和优势,重新探索广播新闻传播改革的思想和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我们认真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研究成果。比如:

零门槛的信息发布不仅会带来信息视角的空前繁荣,更会使辨别信息真假的成本提高,舆论的离散效应让接收者在感到恐慌的同时,易产生对信息的厌倦和漠然。

传统媒体虽然不能比拟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和新鲜感,但在理论水平和信息真实两个层面都远远超出了网络信息的评价指标。传统媒体如果要在信息碎片化时代重新占据‚议程设置‛的高地,就需要增强自身的话题把关能力,一方面主动聚焦网络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针对难点问题

从理论水平高度进行深入解惑,才不至于‚网‛云亦云。

——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

高度决定价值,思想决定影响力。如果我们的判断标准,我们的意义解读,我们的重要性排列能够成功地帮助人们减低对于不断变化的世界的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使他们能够轻松便捷但又不乏深刻和周到地把握周围世界的变化,进而对于他们社会认知、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起到‚资讯支点‛的作用,媒介的力量和媒介的价值就尽在其中了。

——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

什么叫媒体的立场、态度和责任?

媒体立场,指媒体在观察客观事物和组织传播活动时所处的地位; 媒体态度,指媒体在传播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倾向;

媒体责任,指媒体在传播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职责。

作为主流媒体,我们国家的广播电视都是党领导下的宣传机构,由此决定了我们在传播活动中的立场、态度和责任。比如:

——党领导的各种大众媒体不得出现与党中央的精神和当前政策不一致的内容;

——要积极主动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正确理解这些方针政策;

——舆论中如果出现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地方,各媒体要做好引导工作,将舆论引导到党的精神的轨道上来;

——当出现新闻报道和宣传上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时候,要及时提醒,努力防止错误倾向可能的蔓延;

——对于不利于我国的信息,必须抵制,不得擅自发表; ——以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来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无误; ——提倡记者打好专业知识的根底,研究宣传技巧,增强宣传引导的效果。

这些要求,既是技术层面的,也是思想层面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作品写作采制技术的分析,也要重视作为媒体的立场、态度、责任等问题在作品中的反映。

篇2:论新媒体微博传播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微博传播,虚假信息,谣言,社会危害

微博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由于用户庞大众多, 微博的使用也是简洁方便, 改变了传统媒体单项传播的缺点, 而且改为双向传播, 加大了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快捷性。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但是, 微博也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把关”信息能够不断的发布、复制和转载, 快速扩散谣言。甚至有些传播者由于不良心情, 借助情绪化的言辞, 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使得微博成为了泄愤的场所。

一、微博信息零碎化传播造成信息误解

微博字数有限制, 不能长篇大论, 滔滔不绝展开论述, 而太短, 又会使得微博的内容过于简短, 无法叙述清楚、完整阐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这就导致微博内容零散、不够完整、全面的去看待问题、事件的发生。

微博用户的发布信息, 被删减, 被任意的歪曲现象, 使得信息被人为分解, 而接收信息的者会得到一个片面的认知。而人们要全面认识事物的目的就是要减少, 或者说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认识事物, 做出自己的判断。关注事件动态发展的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完善的信息结构, 能够明白真实的对事件进行真实报道, 详尽分析。

微博的发送地点、时间是没有限制的, 微博用户接收信息、处理信息, 进行对微博的转发、评论或者发表微博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微博用户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微博信息发布的内容和意义。理解有误差或者偏差, 这些都是碎片化信息下的产物。

二、微博传播虚假信息泛滥

微博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中, 已经无处不在, 而大量虚假信息充斥泛滥在我们的微博中, 使得信息大量的围绕在我们生活之中, 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有些传统媒体也会通过微博这种方式, 去寻找新闻线索。但是有些记者为了获得收视率, 为了出名, 利欲熏心的去编造假新闻。欺骗观众, 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 以微博上的内容为素材, 大量的去编造, 去蒙骗观众。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 违背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反而助长了假新闻的不正之风。

近些年在微博中流传的假新闻较多, 比如名人被传死去消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这盆脏水倒到谁身上都觉得晦气。曾经微博上传出金庸去世的假消息, 甚至还有一些实名制验证的微博用户也纷纷转发此消息, 不仅仅扩散了假消息的传播量, 而且对传播中的主人公的名誉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没有求证过的信息, 就没有说服力, 就不能让这种假消息, 在微博中站住脚跟。就是有一些被利欲熏心的人, 去想些歪门邪道想出门、挣黑心钱, 违背道德去传播一些假消息, 破坏微博信息环境。有些人为了凑热闹, 盲目转发假消息, 也是助长不正之风, 这种行为应该予以遏制。

三、猎奇心理造成微博围观态度

大量微博用户去对事件的关心, 不乏有的围观只是凑热闹, 实际上对事件的态度是冷漠的。这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只是为了引起轰动效应, 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微博用户对事件进行讨论、在微博平台上进行评论, 参与进去,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 这样做虽然会引起舆论, 但是却忽略了现实生活现状。

郭美美事件迅速传播, 从炫富到2014年的赌博, 让全国人民认识了这个拜金女。然而大量的围观并没有起到约束郭美美的作用, 现如今越来越张狂的郭美美已经因为聚众赌博蹲监狱, 去反省改过自新。而大量的围观过后受众或许去谩骂郭美美咎由自取, 活该这个下场。这些舆论导向很有可能被幕后黑手操控。受众对微博的传播信息产生巨大的怀疑。

微博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 眨眼间在世界各地都会发生不同的新闻事件。我们每天打开信息都会收到最新的微博消息。而人们更喜欢追求一些新鲜刺激的新闻, 或者爆炸性信息。当然这些新闻很快就被更大更新的新闻给覆盖过去, 人们就会追求更新鲜的信息, 转移自己的目标。比如, 宁财神吸毒事件, 张国立儿子张默吸毒事件, 高虎吸毒事件。娱乐圈最不缺少的就是话题。一条劲爆新闻过后, 谁知道明天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而旧的信息会渐渐被人们忘却, 直到再也无人提及。成为过时的新闻。

四、微博传播内容社会危害性

微博发布的信息中应该有一种机制去对发布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与管理。有些信息不适合微博大面积的去发布。比如微博中直播割腕等自杀行为, 这种事情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的做法, 将轻生的文字和血淋淋的照片发布在网上, 会对接收者很大的负面影响, 造成的悲观厌世的情绪, 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行为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模仿, 小孩子不懂事会觉得新鲜刺激, 效仿此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生命的一种蔑视, 一种极大的不尊重。

微博中血腥的、色情的、暴力的文字、图片等为了吸引别人眼球, 迎合低级趣味的做法, 是不可取的。看似自由的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自由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这种行为不考虑社会影响, 是个人极端行为。

微博用户可以隐藏自己的姓名、住址等个人信息进行消息的发出。这便给一部分人可乘之机, 在微博中暴露出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故意挑起事端, 做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使用微博时会发现, 微博谣言无孔不入。微博上常常有一些人发布谩骂, 人身攻击和使用不文明用语进行微博评论。

参考文献

[1]梁涛.从“抢盐危机”看微博与谣言传播[J].今传媒, 2011 (07) .

[2]孙卫华, 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 2008 (10) .

篇3:广播传播“碎片化”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负面报道 正面效果 负面效果 报道手法

任何社会都充满纷繁复杂的矛盾。在一个和谐社会中,矛盾总是被不断地发现又被不断地解决。新闻报道通过两种报道来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一是正面报道,二是负面报道。正面的典型代表社会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榜样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具有榜样作用的先进人物、先进经验的报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也是当前中国新闻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但负面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其比重也应该加大。在不少栏目中,那些正面报道、先进典型报道收视率普遍要比监督类、曝光类节目要低,这个现象让人深思。

美国《60分钟》是美国历史最长、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连续22年高居排行榜前十名,曾经五次成为美国收视率第一的电视节目,这五次“第一”跨越了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历史上很少有节目像它一样为几代人共爱。这正是揭露性、负面报道的竞争力所在①。

一、负面报道的正面效果

新闻传播要为大众描绘真实、全面的社会图景,应从宏观上保证社会生活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生活中所发生的新闻事件既有积极向上的,也有卑劣肮脏的。如果只报道正面的,必然会导致一种内容上的缺失,也就很难在宏观上和整体上保证其真实性。对于受众来说,某种或某方面信息的缺失,可能对其生活的各方面造成不良的甚至是严重的后果。

负面报道以社会腐败现象、犯罪活动,政府官员的违法行为内容,以及被某些特殊利益人企图掩盖的事实为主要报道目标,以暴露或揭丑为核心,引发人们对制度建设、政策实施、质量监督、市场秩序监管体制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负面报道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受众就会提高警觉、实施监督。可以说,负面报道能取得极大的正面的社会效果。

目前我国,许多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媒体与公众的监督很重要,负面报道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曝光,剖析其发生背景、原因,对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大有裨益。“中国质量万里行”就直接推动了两个法的出台,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两部法规的出台,填补了我国经济领域的法律缺席,不但明文规定了生产者应对产品质量负有的责任,规范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生产环节,而且第一次将消费者的权利写进了中国的法律。负面报道对我国的法制建设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验证了约瑟夫·普利策的一句话:“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二、负面报道的负面效果

负面报道所报道的事实内容毕竟是负面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要完全发挥负面报道的正面效应,消除负面效应确实有难度。

负面报道的事实本身毕竟是消极的,如:灾害、事故、犯罪等等。这些病态、灰色的现象威胁着社会的生存,阻碍社会的发展。从媒体角度而言,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良性运行是其主观诉求。但一旦把握不好,报道者善意的主观意向就会发生偏差。比如一些具有冲击力的负面信息,会造成受众对环境认知的片面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传播媒介。在受众心目中,传媒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媒体传递的信息会构成受众心目中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冲击力大的负面信息会在受众中产生巨大影响,使受众忽略一些客观信息或正面信息,进而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恐惧。

在我国,许多人将“负面报道”与“负面效应”等同起来。即使负面报道针对的是一个点,但由于晕轮效应的作用,受众仍可能将这个点的影响放大,从而影响对事物整体的看法。例如安徽阜阳曾发现100多例出现营养缺乏症状的“大头宝宝”事件,它就直接导致奶粉销量的整体下降,受众把怀疑的眼光投向了全国的奶粉市场。更有人将劣质奶粉事件与同样发生在阜阳的王怀忠腐败案联系起来,将伪劣产品、贪污腐败与阜阳联系起来,阜阳地区的形象大受影响。

新闻报道始终强调“度”的问题,假如把握不好适度的原则,报道产生的社会效果往往会超出想象。负面报道过程中,报道者过于细致的描写、大肆渲染技术手法,加上对新闻效果辩证制衡能力的缺乏,容易产生种种危害。激化矛盾、诱导犯罪、丑化报道对象等屡屡成为受众控诉媒体的罪证。所以负面报道过多、过分,也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更有甚者,有些负面报道把新闻当成审判,把报道变成训斥,甚至是责骂,更不可取。

在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千方百计吸引受众的眼球本来无可厚非。但记者遇到问题新闻、得到材料后,唯恐别家媒体抢先,不加证实就急忙发稿却是不可取的做法。从河南省的“豫花面粉事件”、“高露洁牙膏有致癌成份”这两篇报道就可以看出:揭露性新闻如果不能体现客观真实性,将很难发挥其良性的社会功能。这样的报道只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起到副作用。

三、负面报道正面效果的提升

新闻来源于事实,事实都有矛盾的正反两面。新闻报道从事实出发,既可以作正面、中性报道,也可以抓住典型问题作必要的有力的揭露。因为揭露黑幕、披露事实真相的负面报道处理得好,其社会正面效应要比正面报道来得大。

可见,新闻传播的影响与结果并非绝对地限于新闻事实本身的好与坏。事实上,人民对适量、适度地报道“坏消息”是欢迎的。人民越重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越需要通过新闻报道来关注身边存在的各种危机,从而避免“坏事情”的发生。但是如何利用负面报道促进社会进步,负面报道如何避免负效果提升正效果,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不仅是新闻观念问题,也是新闻报道技术与艺术问题。

就整个社会而言,由于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突发性和非突发性社会事件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在社会问题得到恰当解决之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场街谈巷议的“耳语运动”,并逐渐发展为整个社会范围的猜测和议论。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流言”。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即使是有很强冲击力的负面报道,发也比不发好,早发比晚发好。因为发布是主动的,解释是被动的;发布是被信任的,而解释总是被怀疑的。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引导,不仅是媒体应主动承担的社会职责,也是公众知道事件真相和理解事件的心理需要。

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我国新闻从业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对于负面报道的认识已经不再绝对化、单一化。从非典到孙志刚、马家爵事件,负面报道存在的必要性慢慢成为媒体与社会的共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怎样进行负面报道,将负面新闻报道到哪一程度,仍然缺乏精确定位。遇到重大的负面题材,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政府的信息披露和媒体的报道总是犹疑不定。

只有一个开放的社会,才是真正具有免疫力的社会。因为负面事件的复杂性、信息的不确定性使得真实信息匮乏的公众,处于草木皆兵的状态,在人心动荡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缓报”、“晚报”会表现出传播制度在突发事件中的脆弱性。在突发事件中,哪怕是极短时间上的信息不确定都会对公众心理影响巨大,进而造成严重社会问题;而及时公开信息,有助于化解公众心理上的危机,有助于事态进入良性阶段。

新闻媒体不能只简单地披露负面事件,在对待社会负面事件和言论时,不仅应该实事求是地报道真相、提出问题,更应该对问题的发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强化正向舆论,壮大其声势,同时打击负向舆论,减弱其势力,启发公众从谬误舆论中摆脱出来,增强公众对负面舆论的抵抗力。在对待令人困惑的事件时,新闻媒体应当合理解释,提供指南或指示,使之易于理解。在对待混乱芜杂的事情的时候,要承担过滤、筛选和解释的任务,用全面、深刻、准确的意见校正公众思想的混乱,进而给读者多一点带有时代特征的思考,提供多一点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思路。

因此有人提出,要从负面事件当中努力寻求时代的典型特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特性。在新闻媒介的引导下,正确的舆论必然会为多数人所接受,进而形成一种意识力量,对立的、错误的舆论必然会被淘汰掉。

结语

媒体重点是监督领导干部和重大决策,特别要聚焦于制度建设,促进舆论监督向高端化发展,媒体同时也必须通过自律,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边界。社会中那些存有恶念的人会因为法律的惩戒而不敢为恶;因为道德素养的自觉而不愿为恶;因为制度健全周密而不能为恶;还因为无处不在的舆论监督而为恶不长。

传播学劝服理论告诉我们,受众文化素质越高,他们对正反、好坏都说的“两面之词”更感兴趣,对只说正面的、好的一面之词不感兴趣。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当他遭受挫折心灰意冷时,理应给他多打气,多鼓劲,当他一路顺风捷报频传时,就该适时适量地指出缺漏,提出警告。

新闻传媒是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共识和认同,协调社会全面、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揭露问题是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之一,负面典型代表了社会的丑恶现象,对其进行揭露报道是为了警示广大受众,维护公共利益。让负面报道发挥积极作用,是新闻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①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3

上一篇: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 监察部 审计署 国家统计局关于开展2006-2010耕保考核通知下一篇:山东省外派劳务考试题.(xinjia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