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碎片化作文700字

2024-05-02

再见,碎片化作文700字(共14篇)

篇1:再见,碎片化作文700字

再见,碎片化作文700字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斥着资讯,处处离不开手机。上学、回家、排队、睡前、休息,短短的几分钟亦或是半小时、一小时,现在我们通常习惯于掏出手机。然而比起以前,人们常抱怨与自己的.时间不够用,那么,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我们好好利用了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以其珍惜时间闻名。数学史上的著名难题“1+1=2?”曾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爱好者,陈景润终于在其晚年解出,带领中国数学登上了另一个高峰。陈景润就是巧妙利用了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书中记载,他曾在排队是脑中演算着数学题,以至于结账时报出93、5≌5,吓坏了店员……大文豪巴尔扎克曾把时间比作生命。时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反观现在的我们……。

生活处处是碎片化。“碎片化”一词最先出现自新浪的微博,意指移动时代的背景下被离散的东西。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那些原本看似需要一段完整时间的日常现在全部都被碎片化了。

同样是碎片化的阅读,有的人选择利用这些时间浏览八卦新闻,阅读网络文学,而有的人却下载名家名著,翻阅政治经济杂志,掌握一手资讯。在选择如何利用后碎片化的同时,也恰恰是有效与否的最佳诠释。

在移动网络快速普及的当下,在碎片化生活普遍的今天,我很难去定义“何为碎片化”,去评判“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才最为高效”。因为人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行为习惯,从而选择在碎片化时间做不一样的事情。

但我想对于每个人而言,有效整合碎片化的时间是统一的。

现在的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使其和一片完整时间相差无异,就像不同的人联合起来向着统一目标前行。

篇2:再见,碎片化作文700字

生活中零零碎碎的小事如碎片般飘渺存在,世人们对这些事情不屑一顾,做着他们本该做的事,从未想过利用碎片式的生活方法进行规划人生,而是极力想将一件事做的完美无瑕。

什么是碎片式人生?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非常陌生。碎片?难道不是一件完整的事物破碎才有的吗?难道是想让我们学着破碎的知识吗?

其实不是的,破碎式生活指的是在学一个完整的知识时,可以利用碎片式的时间来学习碎片式的另一个知识,从而在短暂时间内可以同时学习两个知识,大大增加了学习的效率和时间。

利用碎片式的生活可以增加我们学习的效率。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第七子,充分利用了碎片式的生活。钱惟演平时特别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着的时候就读小说,上厕所的时候就读小辞,片刻都不将书放下,走到哪里,就把书带到哪里。因而读了非常多的书,变得博学多才,善于写作,优待百姓,赏识才子。连欧阳修这样的大人物也非常钦佩他,并以他作为榜样。

利用碎片式的生活可以时生活多增一份情趣。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利用碎片时的时间读一本你最喜欢的小说或者一篇短文,可以缓解你的压力并且放松你绷紧的神经,再陪上一杯热茶或者一杯咖啡,可以为生活多添一份情趣。

利用碎片式的生活可以使我们生活更加有规律。在空闲的时候,当你读到好词好句时,不妨可以将他们摘抄下来,形成一本专门摘抄的本子,久而久之,你的词汇量将越来越大,字也变得越来越好看了,最重要的是你的生活将变得富有规律,秩序的生活着。

篇3:主题读写——让作文课不再碎片化

关键词:主题读写,序列化

写作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的重要程度无需赘言, 但是一直以来其却存在着碎片化、无序化等的各种问题, 比如临时选一个作文题就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出示题目——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讲评修改”, 这样的传统结构不仅让作文指导流于形式, 还会导致作文的零碎化从而致使教学变得低效。笔者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研究, 力求改变作文教学这一现状, 并确立了“主题读写”这一小课题来进行研究。

一、小课题解读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题读写, 本来是一种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方式, 倡导读写并重, 而我们的小课题加了一个限制语“写作教学中的”, 就更加局限了阅读的选择范围和目的。实际上这属于写作教学的范畴, 意在强调读文章的关键在于对写作方法、写作构思等的借鉴。通过精选主题阅读文章, 比如那些简明短小的名家散文和考场作文, 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 在给学生提供内容、情感的丰厚盛宴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 自然而然地学会写作。

二、确定读写主题, 使之序列化

以寒假后的一个学期为例, 笔者经过一系列反反复复的论证 (征求学生的意见) , 确定每两周确立一个主题来作为读写主题。一学期的主题设计如下 (可以根据传统节日、学生发展阶段适时调整) :

告别假期——向着太阳奔跑 (谈人生目标)

酸甜苦辣咸——我爱家乡的 (填食材名称)

春天不会忧伤——来到花季

五味人生——我和我的嗜好

乐山乐水——与自然的邂逅

我爱我师——我的老师

母爱如水——永不褪色的爱

直面人生——走过那个拐角

之所以这样设计这九个读写主题, 主要基于以下思考:读写主题要力求接近学生的生活, 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之后, 才会有丰富的写作素材, 写作起来才会游刃有余。先前, 选一个作文题就是一节作文课, 导致会出现同一篇作文套不同题目的现象, 让学生误以为这样很好, 而一旦出现没有涉及的素材时便束手无策。

三、写作教学中主题读写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原则

(一) 围绕主题, 精心选择主题阅读材料

寒假后的第一次作文课, 主题读写的主题是“酸甜苦辣咸——我爱家乡的 (填食材名称) ”。因为刚刚经历了传统假日春节、元宵节, 而年节之际正是学生回到家乡大饱口福的时节, 所以安排美食文化这样一个主题, 应该算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况且学生这个年龄, 对美食也非常感兴趣。

“主题读写”, 意味着要精选与主题相关的几篇文章。我们通过筛选, 选了四篇文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及学生习作《舌尖上的家乡》《家乡的泡馍》《咀嚼生活的真味》。

之所以选这四篇文章, 主要目的有三:第一, 这四篇文章, 分别是三类文、二类文、一类文和名家散文。学生在读赏文章时会区分不同等次文章的优缺点, 在这个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作文的层次。第二, 这四篇文章, 从四方面确立了自己的中心:一篇是“吃喝”中的节日文化, 一篇是“吃喝”中的典型形象, 一篇是“吃喝”中的浓浓亲情, 一篇是“吃喝”中的人生感悟。学生读后, 会理解文章是在借写“吃喝”来写人生, 而不仅仅只停留在“吃喝”上。第三, 从阅读的量上, 四篇文章能够丰富学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引起美好的回忆。

(二) 从选文章开始, 主题读写正在慢慢推进

用于阅读的文章有主有次, 有的要在课堂处理, 有的可以课下阅读, 且课下的文章往往也可以拿到课堂上来印证。比如在“我的老师”主题读写教学实践中, 在学到《藤野先生》抓住典型事例和特点来塑造人物时, 我引导学生适时回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让学生理解在写寿镜吾老先生时, 主要写了两件事:问“怪哉”虫时老师的严厉;老师投入读书时的轻松好笑。我问学生:“两件事能颠倒顺序吗?它们又是怎样过渡的?”学生通过思考, 加深和拓展了主要文本的厚度, 从而使得课堂和其自身的学习更加丰富了。

(三) 强化主题解读,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明确写法

以主题读写“五味人生——我和我的嗜好”为例, “嗜好”指特别的爱好, 具有浓厚的兴趣并能积极参加。而有的学生却写成了“爱好”“喜欢”, 比如“我爱上读书”“我喜欢随遇而安”“我觉得应该做家务”, 这些虽然很有意义, 但都不是嗜好。“读书”其实可以是嗜好, 有的人疯狂读书, 极爱读书, 其他都无可替代, 若写好了、扣好题也可以。但是, 很多学生写自己喜欢读书, 太过普通, 根本达不到“嗜好”的程度。

作文语言有如下基本要求:第一, 叙事清楚明白, 让人能够读懂;第二, 描写贴切, 能把事、物的本来面目描写出来;第三, 鲜明生动。生活丰富多彩, 事物千姿百态, 情意多种多样, 要如实地再现它们, 就须选用新鲜的、具有形象性的、绘色绘声的词语, 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历其境的生动感觉。

在这些要求的基础之上, 我们根据上面选择主题材料的方法, 选择好了八篇文章, 分两个晚上引导学生阅读、作批注、写小练笔。在作文指导课上, 又精心确立了扣题立意这一训练重点, 在课堂阅读材料中引导学生关注一类文的新颖选材和二类文由嗜好到人生的多角度立意的思考。

(四) 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转换

在写作讲评完第一篇学生习作后, 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转换、另命题训练、举一反三, 让“主题读写单元教学”的功效有一个广阔的延伸。比如写完“我的老师”后, 可以二次作文“难忘的一课”。随着小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平时写作与考试相脱节。想想也不难理解, 平时学生总是在大量的阅读交流之后才自主写作, 而到了命题作文时, 学生所依附的拐杖没有了, 就不知所措了。因此, 我引导学生进行二次作文, 探究平时作文的转化, 为应考做准备。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和外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 “主题读写”作文指导课的课堂基本模式逐渐清晰

“主题读写”作文指导课的课堂基本模式是本学期小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核心所在。通过两个月的实践反思, 这一课堂模式也逐渐清晰起来:“审题选材——精读作文——赏析美点——交流总结——小小训练”。

篇4:再见,碎片化作文700字

在当前的作文课程教学中,常常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碎片化”现象,简单地说,就是零碎,想到什么就说些什么,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如何实现从碎片化教学走向课程化的作文备课教学,这里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树立作文课程意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对作文教学给出严格、规范的界定与要求,只是在理念上做了指引。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文备课、课堂教学、作文批改就呈现出严重的“碎片化”。学生的写作随意而又盲目,教师对作文的评价空洞而形式化。因此,教师要树立作文课程意识,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树立作文课程的开发意识。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作文课程创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建构者,要时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作文课程中的体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程教学。改变传统的、狭隘的、碎片化的教学观念,针对传统模式下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整合的、实践的作文课程意识,把握作文课程目标,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经历和科技发展结合起来,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二、整合作文课程教材

教师树立了作文课程意识后,就要整合作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教材虽然只是个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必须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没有固定的作文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自己整合教材。在整合教材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教科书扔在一边,但又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它,必须有一定的创新,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优势。集中大家的想法,既要紧密联系教科书,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其中选取素材。

例如,针对作文单元的教学,可以选择在寒暑假,由集体备课教师中的一人给出某个教学单元的一个预先设计的方案或设想。教学组内的其他教师也对该单元进行全面的理解并作出设想。随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确定最佳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案,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优化教学设计。

三、关注学生写作状况

在作文课程化教学中,除了课程设计,还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实际。针对目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内容缺失、教学方式不当等问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只按照成人的思维让学生感悟生活,要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学生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改善学生对写作的认识。

了解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设计调查问卷,教师可以调查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写作情况,知道学生到底缺少什么,对写作感觉困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四、注重课堂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和探究过程中学习。在作文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成长。写作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教师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如在一次写作教学中,写作主旨是“闪亮登场,展现自我”。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意识到本次的主题是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来展示自己,介绍自己,使班上的其他同学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后搜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照片,挑选出几张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并为这些照片配上文字,最后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讲述给大家听。或者,对自己身边佩服的某个人或偶像,写出自己对他的了解,设计表格,展示给大家。这些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操作性极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作文提前布置给学生,给学生一到两周的时间去写作,这样不至于让学生感到一时写作找不到话说,能够调动学生对生活经历的积累和知识的储备。对于学生作文的评价,教师要确立评价的原则,设计具体的评价量化表,做到定性、定量评价,要考虑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综上所述,在作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逐步摆脱过去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课程化的作文备课。教师要不断反思,对作文教学效果和反馈信息进行总结,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

篇5:闲说“碎片化生活”作文700字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碎片化,人们碎片化阅读,碎片化购物,碎片化交友,碎片化娱乐。

候机厅里,电梯内,甚至大街上行人中,低头一族比比皆是,有的刷微信,有的忙着购物,有的忙里偷闲打个游戏。

在高度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日益依赖便捷的网络来应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但也不得不经受着碎片化带来的冲击,它打碎了原本用于工作和学习的大块时间,取而代之的是零零碎碎,很难利用的小块时间。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平均一天中除去睡眠的大块时间有10小时,而人们能够利用到的只有可怜的6小时。这其中的4个小时究竟去哪儿了呢?答案只有一个:被碎片化“蚕食”了。边读书边刷微信,一些人经常这么做。这样的话,他可能在读完书后,对书中的人物、情节一无所知,囫囵吞枣,没有思考,人云亦云。碎片化的另一大坏处就是它减少了亲情的陪伴,现在随便造访一个家庭,年轻父母在一旁刷手机,小孩自己一人看电视的场景并不鲜见。

那么,“碎片化”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呢?也不尽然,中国古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说过:“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学习这个方法。在公交车上,地铁中,如厕时,或睡觉前读一读书;思考一下工作;乃至于做做白日梦,在紧张工作的空隙里放松一下心情。我们也可以在候机的时间里,给友人来一个问候,给家人挑选一个精美的礼物。这提高了效率,看似没时间做的事情就在这些碎片时间中完成了。还有一种节约时间的方法是在电梯间里订机票、火车票等。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节约出大块的时间,用于其它更重要的活动了。

总而言之,“碎片化”是一把双刃剑,主要看我们怎样利用它,利用得好,它就是丰富生活的捷径;利用不好,它也会使你变得效率低下,冷漠无情。

篇6:当生活遇上碎片化作文700字

不知何时。“碎片化”这个词已经慢慢进入了人们的现代化信息生活,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推广。

碎片化这个词,被认为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其中的内涵也很多:碎片化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信息等,综合到一起就成了人们当今的碎片化生活。

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是现在处于碎片化时代的没个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这其中最成功的应该就是听音乐了吧,不用刻意地抽空去做这件事,听音乐被碎片化成了极为细小的一件事。其余的像早上吃早饭,或者是等车时看看手机等,在我看来都是可取的,当然了,前提是不能打乱原本的计划,如果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听到聊天软件的信息声音,就条件反射地去点开,导致自己的时间被碎片化的话,这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然而,对于碎片化的阅读,我是抱着完全反对的态度的。

公交车上,碰到了一位老朋友,见面打了个招呼。见他一直低头看手机,我便瞄了一眼,问道:“在看书?”“嗯”他头也不抬。“这样不太好吧。”“有什么不好的,多方便啊看到哪里还能自动保存。”不过,我追求的是能在阳光和煦的午后品着下午茶,手捧一本书悠闲地看着,让身体和精神都能得以放松,沉醉在一个人的世界中,和书中人物作伴。也许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吧,我望着现在留级的`他最终也没说什么。

关于碎片化信息,就是争议比较大的地方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不过对于我这样的懒人来说,不用刻意动手去查最近发生的新闻大事,手机中的软件就能弹出信息,这也是极为便利的,不过并非弹出的窗口全是自己所需要的,而是要通过筛选,保留自己想要的信息,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篇7:遇上碎片化的社交作文700字

在这个现代化的大城市里,各式各样的人,各色各样的风采,各种各样的体验,让我们流连忘返,不舍离去。然而,你是否曾注意过那些捧着书静坐阅读的人?你是否曾注意过那些面带笑容与他人谈话的人?你是否曾注意过那些追着巴士狂跑千里的人?不,你没有!我们都没有!我们都被这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给迷得神魂颠倒,或者可以说是被这几乎万能的手机给吸引。随处可见一行人抱着手机,有说有笑的,又哭又闹的,仿佛有了手机,什么都有了,其实并非我们所想的,真正去感受和了解世界才是真理。

就说我上完小记者课后的感受吧――今年暑假,我上了为期10天的课,令我感慨的竟然不是记者行业的不易,而是社交网站的庞大与万能。每次我们需要编稿时,打开手机或电脑,口动输入就ok,根本不需要手来工作就可以搞定一切。交稿的方法有很多,邮箱啊,QQ啊,微信啊,公众号啊等等。除了采访,我们几乎就是在和手机交流。到了最后的结业式,我们竟然看不到人在现场观看我们的汇报,我们失望透顶,未曾想回到家后,爸妈竟目不转睛的盯着手机回看结业式,我不禁想:这样多的`简便方法,又有谁会亲临现场呢?又有谁会放弃手机面对面的交谈?有了手机仿佛就有了全世界。

其实我们应该放下手机,认真仔细的去看看未完成包装的世界,真的很美。而不是整天活在虚拟世界里去了解那个假的世界。你会发现,原来那些工人在拆老房子的时候有多少千言万语,你会发现,原来除了手机以外的世界是这么美好。在手机中社交,发现不了他人的美,只有亲身经历过,感受过,观察过,才懂得。

篇8:再见,碎片化作文700字

这是周六的.一天。

清晨,起订,按掉还在响的闹钟。刷好牙洗好脸,享用早餐,接着拎起昨晚就理好的书包出门。在地铁上拿出手机,边上“花生地铁WIFI”,看看微信有没有新消息,看看淘宝买的东西发货了没有,刷刷微博。

到站了,我步行到上课地点,开始学习。课间拿出小说看几页,上课了再收起来。

下午,终于上完了一天的课,乘地铁回家,在地铁上玩两局斗地主。晚上在家,写会儿作业,看会儿电视,洗澡准备睡觉。

如此,便是碎片化的一天。

当今社会,因为各种高科技的产品的出现,出现了与之前“白天看报,晚上看电视”的生活截然不同的方式,就是把一天分成很多小的时间段,进行不同的活动。

这样的生活方式固然有它的好处,它可以让我们在同一天做更多的事,生活的内容更加丰富,不再像从前的生活一样单调乏味,有了更多可变性。

所以它必然会有缺点。有些老年人会认为这样的生活不够规律,区别于他们已过了大半辈子的生活,他们当然会觉得不习惯。同时,这种碎片化的生活必然会带来快节奏,一旦速度快了,就肯定会降低原来的生活质量。

记得有一个故事。

上帝让我带一只蜗牛散步。我跟在它身后,看着它身子一伸一缩的悠闲样儿,心里替它着急,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欣赏起沿途曾经被我忽略的风景来……

试问,若不是那只蜗牛,那用来欣赏风景的时间会用来做什么呢?听音乐?玩手机?还是……

那个故事的最后,写道:“我发现了奔跑时从未发现过的美丽”。

篇9:再见,碎片化作文700字

阅读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生活中的忙碌却让我们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等电子产品取代了我们生活中的正式阅读。用电子产品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进行阅读,更可以通过电子产品搜索并下载对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省去了不少寻找资料的时间。

我们家每个人都习惯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爸爸妈妈每天上班特别辛苦,他们白天几乎没有时间阅读学习,只有在上下班的路上,在地铁上打开手机看看新闻,学习一些他们需要的知识。前段时间,妈妈报考了驾照考试,第一项考试就是考交规,她白天上班几乎没有时间学习交规知识,于是,爸爸帮她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驾考通”APP软件,每天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学习,妈妈顺利的一次通过了交规考试。

碎片化阅读不仅对大人有帮助,对我们学生帮助也很大。我弟弟虽然年仅七岁,但他的英语口语特别棒,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口语这么厉害,他指了指他手中的`PAD,告诉我有了纳米盒,再也不用担心英语单词不会读了,哪怕爸爸妈妈不会的我也会了。他说他会利用每天空余的时间预习跟读纳米盒里的英语课文,只要坚持一定会有效果。

再说说我的碎片化阅读,我的功课很多平时还要练习钢琴,课外读物基本上很少有时间去阅读,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一个IPAD,我开心极了,下载了好多我最喜欢的关于恐龙的课外书,一有时间,我就会拿起PAD沉浸在我的恐龙世界里,乐此不疲。眼睛看累了,就会休息一会听听音乐,然后再接着看。碎片化阅读真的是非常便捷。

篇10:再见,碎片化作文700字

碎片化阅读一定程度下满足了我们多元化摄取资讯的需求,但无论如何,碎片化阅读的环境绝对是弊大于利。

在一次坐轻轨回家的路上,我打开了随包携带却不怎么看的书。突然,我发现自己的大脑像转不动了似的.,注意力也涣散得可怕。我相信不止是我,很多人也会有相同的经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的答案是:手机和互联网,更确切点来说是多元媒体们所提供的“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弊端。

第一,碎片化阅读会形成阅读惰性,令我们不愿再在读书时主动学习和理解。以我自己为例,以前的我都能认真品味每一本书,而现在看任何文章都是迅速下滑,一目十行;文章看了三分之一就以为自己完全理解了,标题不够“震惊”的都懒得点。这表明了碎片化阅读会刺激阈值的提升,自以为理解就草草了事地翻过了。

第二,非系统性的知识会损害你原有的逻辑体系,造成价值观混乱。最近“……能彻底治疗癌症”“想要成功,先……”等鸡汤或公众号在手机上不绝于眼,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会如获珍宝似的一条条转发给亲人子女看,告诫他们小心这个,不要那个。

但实质上,这些肤浅的,矛盾的观念只会令你不断地在原地打转又或是陷入偏激,变得愚蠢!

第三,我们会产生一种获得了知识的错觉,因而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误认识,和自我麻痹。我们由于手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浮躁,注意力特别容易涣散,已经无时不刻不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不断试图寻找刺激的状态。

用心里咨询师风墟的一句话做结尾“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在裸泳的傻瓜”,意思是人最可怕的就是无意识之中逐渐被环境所改变。

碎片化阅读正在令你变得越来越愚蠢,所以我们要理智地看待碎片化所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被别人的言论忽悠,不要为了偷懒而自欺欺人。

篇11:再见,碎片化作文700字

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我认为那些碎片化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便会有很多。把这几段时间拼凑在一起便会变成一段很长的时间,就例如上学时的下课……周末去补习班路上……等。

每天上学都会有下课时间,而下课时间就是所谓的碎片化时间。一天有八节课,每次下课时间为十分钟,把这些下课时间拼凑起来就有七十分钟,长达一个多小时。在这些时间里,我可以把校内作业全部完成,甚至有时还能做做回家作业。你可能在十分钟里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你在一个小时里最起码你可以完美的做好一件事,甚至可以做好几件事。

每周末我都会乘公交车去补习班上课,乘公交车就会有等车时间、坐车时间,而这些时间就是所谓的碎片化时间。每周末我都有三节课,每次的路程大概是二十分钟,来回的话就有四十分钟多,把这些乘车时间拼凑起来就有一百二十分钟多,也就是有两个多小时。我在这些时间里,我可以做掉至少四项作业,甚至更多。我相信我能,那你为什么不能呢?

我们可以把这些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不要浪费这些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还有一种碎片化时间叫做被碎片化的时间。这是什么?就是,有的时候不能在一段完整的时间做好事情是被什么所“打碎”的,让这段本是完整的时间被碎片化。

其实,这些时间是被什么碎片化呢?我认为是手机、平板等这些在我们互联网时代不可缺少的东西。但也是这些把我们时间所“打碎”。

我们基本上所有拥有这些电子产品的学生,都可能在完整的做作业的时间里,经受不住诱惑,拿起手机玩上一会儿。就比如说可能做着做着数学题,就拿起手机,刷一刷微信,聊一会儿天,这些情况经常会出现。在完整的`做作业的时间里,被手机等电子产品所“打碎”,让完整的时间被碎片化,让完整的时间变得不再完整。这时间就是被碎片化时间。

可是,我们能使它不被碎片化吗?我们又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不被碎片化呢?其实,坦白地说我不知道。现在,很多人说:“我可以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不能没有手机、网络。”是啊,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这些东西确实少不了。可是,这些也让我们的生活被碎片化。

篇12:碎片化阅读作文800字

瞻望过去与现今,最大的差别之一正是互联网的出现。这个大发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不只是购物,学习和社交产生了很大变化,阅读也连带着变化万千。学生们也可以通过网上购书送货到家或直接购买电子书阅读。书的种类也纷繁多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任何事都有两面性。读书的方式变得如此繁多,就产生了一本书不能被一次性读完的结果。

受碎片化生活的影响,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购买的一本书的内容总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深深印在我的大脑中。谁会去读一本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书呢?因而,我毫不犹豫的放下这本书,任凭它孤独一“人”随意摆放在书柜的角落里。无所事事的我可不想让时间溜走。不久后,我又从书店里捧回了一本沉重的书。于上一次一样,刚开始热情洋溢,十分激动得翻开书,可又被泼了一次冷水,内容就是无法深入我心。于是,上次的悲剧再次上演。这样的例子在我身上不计其数。卧室里逐渐堆满了一本又一本被我遗弃的好书。这些书不是被卖了,就是被我募捐了。每当我看到书柜里一片乱糟糟的景象,心中总是五味杂陈。我自然清楚有许许多多的孩子过着十分贫穷的痛苦生活,哪有钱买自己梦寐以求的书呀!可我会如此浪费金钱,不只是源于我对书本内容的挑剔,更来自于我所生活的社会对我造成的影响。碎片化的生活,虽给人们以便利,但同时也给了人们带来贪欲,焦躁,自满,不满足,不珍惜等很多很多的恶习。

篇13:碎片化人生作文900字

就因为这样的碎片化,我们的生活又涌入了很多新兴的词汇,碎片阅读,碎片购物,碎片社交。这些名词无一不在证明着我们的生活已经被碎片化,这些碎片化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和认知。

首先,这样的碎片化是适应人们的快节奏生活的。从前人们通过滞后的报纸来获取新闻,而现在不论身处何地,只要手里有一部手机,手指轻轻一拉,我们就可以知道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事。从前人们要购置些什么总要准备一番,去往商场,去往超市,现在我们只要隔着屏幕就可以完成愿望清单。这些碎片化,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更多便捷。在现今快生活之中,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于是碎片化快速风靡起来。

但是凡事都讲究这样的快速,碎片化就真的好吗?

就拿碎片化阅读来说,人们在上班路上,上学路上,有一眼没一眼的看着手机,有一句没一句的听着广播,人们得到了无数的信息。于是这些碎片一样的信息就会出现在同事之间,同学之间的谈话当中。每个人用自己的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事实的样子,但是这样的事实往往是片面的,带人们走入误区。久而久之,人们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就会把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反映出来。这样的碎片化阅读往往使人们停留在浅层次的知道上,远远不够理解,运用。就像现在的人们打开一个一个网页,草草的看了一眼标题就以为自己了解;读了哪本书的序言,就以为自己已经读过了这本书。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说比比皆是,正是因为这样,标题党,键盘侠的出现才不会让人意外。这样,慢慢的人们的阅读就变成了自欺欺人,对自身而言没有什么价值,到头来也还是一场空,白白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所以我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有时还需要回归原始,找找连续化的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比如全面地去了解一则时事新闻,搜集搜集各方面的信息,自己探索,这样你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象;比如在繁忙生活中把用在玩手机上的时间匀出来一些,真的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在书中蕴藏着的财富……

篇14:“碎片化”危机作文1000字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心也浮躁,通过虚拟的网络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使整个商业的一切都“碎片化”,而互联网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注意力更加分散。“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快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非常的.方便,如朋友圈等,在坐车、吃饭或午休时都可以刷微信,还能把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或随时随地关注的各种信息,“不用”话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真的是“不用话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吗?”举个例子,杨绛在20xx年5月25日去世,当有5000篇文章去缅怀她,她凌晨去世,不中午朋友圈开始文章刷屏,这信息传递太快了,是否让人瞠目结舌了?这个时代,我们从不缺少获得信息的途径或者方式,但在这海量的信息里,我们真正受用,且有价值的有多少呢?就拿杨绛去世这事说,中多悼念的文章几乎多提到她百岁时的感言,一夜之间,很多了,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来澄清说不是她说,手体写就更不是她老人家写的。那些疯狂传播的东西,连自谁之手都弄不清楚,还如此火热的悼念,是否有些莫名其妙?这反映了一个事实:我们并不能分辨真伪。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为了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而面对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现在的手机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器官“,每天阅读大量的方块字,获取许许多多不需要的信息,许多原本不是碎片化的时间――上学前、上班前、午间休息……如今已成为久而久之,除了必要完成的工作或学习,时间不能再利用,人变得懒惰,心情也变得浮躁,不仅节约时间没做到,还浪费时间,吸取了你的专注力,爱深入思考已失去了能力,更可怕的是他们为抢红包,手机都不放下,那种人怎么能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呢?就好比,所有人都叫外卖,那将来厨艺该怎样传递下去呢?

如今以前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宣布破产,当今各种各样功能炫酷的手机,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已成为人类的新宠,我们不得不承认以令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缓缓的落幕。虽然生活的变化,是时代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正如王开龄所说的,这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上一篇:手牵手心相约公益晚会主持稿下一篇:走远的记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