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负数表示事物教学反思

2024-04-10

用负数表示事物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篇1:用负数表示事物教学反思

《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事物》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活动探究课,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活动探究的结果是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的结果。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出现能力障碍,因此教学设计的活动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广泛地参与数据收集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学设计创设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研究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等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渐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张庄小学

张如胜 2012年12月

篇2:用负数表示事物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7页。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认识负数,初步体会用正、负数可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并会运用。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结合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实例,经历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简单事物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正、负数表示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说出正、负数所表示的意义,并会应用。

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周家庭收入支出情况,并制作记事卡。

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00:05-06:30),前两天我们学习了正数和负数的认识,今天我们来学习《用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齐读,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要求学生表演,鼓励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表演活动,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一步,向后一步,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三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教师指名说一说用正、负数表示这次活动。课件出示正负数,再指名说一说,把正负数和活动相结合,你发现了什么?(正数表示向前走,负数表示向后退,学生意思对即可)

(教学意图:通过师生活动,初步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实际意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个环节打好基础。)

二、我的学习我做主(生活中的正负数)(06:31-13:24)

1、师:同学们,通过前面活动和前两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们对负数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用到了负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页,自己读一读例4上方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教师使用101教育ppt手机拍照功能把自学练习题拍照到交互式白板上。)

(1)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大约低155米,记作()米,这里的0米指的是()。

(2)地下室可以用()表示,那么0表示()。(3)前进()米,记作+50米;()50米,记作-50米。(4)()80元记作+80元;亏损80元,记作()元。

(5)水温上升10摄氏度,记作();下降10摄氏度,记作()。

2、通过自学你体会到什么?

。先完成第一题,让学生来说一说,体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的事物具有相反的意义。在记录到导学案上。

(正、负数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正、负数能表示的量是相反的量,学生只要能说对意思就要给予肯定。)

(教学意图:通过学生自学,达到了解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正、负数的必要性)

三、我做小管家(设计记事本)(13:25-28:34)

1、师: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用正、负数表示,上周我们提前布置了调查自己一周的家庭收支情况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的举手。

2、教师指名几名学生说一说。(教师使用101教育ppt手机拍照功能把学生实践活动成果拍照到交互式白板上展示。)

下面,请大家着一看李亚芯妈妈做的3月份中一张家庭收支记录。

师:从她的记录中,有日期,收支事件,金额,我们了解到这么多信息,但这仅仅是一周的,那里一个月,一年……你们能一目了然看清吗?

同学们想一想,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学过的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看一看有没有更简单、更清楚的记录方法呢?

预设:(1)、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

(2):可以用正数来表示收人的钱,用负数来表示支出的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用正、负数表示收入、支出的钱,教师可参与交流,加以引导。)(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接下来,小组合作,试着为亚芯妈妈这一周的收支记录设计一个记事卡。学生合作设计记事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法,并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完成了没有?好,下面我们来把李雨轩组设计方案展示下,并试着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教师使用101教育ppt手机拍照功能把设计方案拍照到交互式白板上展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通过看图,我们发现这一组算出来结余,那么结余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举手回答,教师引导点拨。得出结论:

结余:(总收入)-(总支出)=结余(元)

3、小结

我们通过制作记事卡,我们知道了正数表示收入,负数表示支出,收入和支出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板书:正数表示收入,负数表示支出。

四、问题讨论(28:35-32:02)

1、课件出示问题讨论

师:奶奶从自动取款机取出1000元,屏幕上显示“结余-200,”“结余-200元”是什么意思呢?

生1:“结余-200元”是说奶奶的银行卡超支200元。

生2:“结余-200元”是说奶奶把银行上的钱取光了,还欠银行200元。

生3:奶奶的卡上原来有800元。因为奶奶一共取出了1000元,其中里面有200元是银行的,所以奶奶卡上原来应该有800元。......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时评价,必要时教师可参与讨论。

(只要学生对计算结果作出正确解释,教师就应给予表扬。)

2、拓展提出“结余+200元”时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参与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时评价,最后得出结论:结余+200元”表示奶奶银行存款余额是200元!

五、学以致用(课堂练习)(32:03-39:44)

(一)、填空

1.如果水位下降3厘米记作-3厘米,那么水位上升1厘米记作()厘米。2.一只蜜蜂从蜂房出来采蜜,向东飞了2千米后,没有找到蜜源,又继续向东飞了1千米,仍没有找到蜜源,于是又飞了-5千米,终于找到了蜜源。此时这只蜜蜂在蜂房的()方,距离蜂房()千米?(如果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3.以小亮家为起点,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如果小亮从家走了+30米,又走了-30米,这时小亮离家的距离是()米。

(二)判断:上升一定用正数表示,下降一定用负数表示。()

(三)拓展:

1、一艘潜水艇所在高度为-60米,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20米。请你表示出鲨鱼的所在的高度是()米。

2、红红到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取500元,结果屏幕显示“结余+200元”,他的意思表示()。

六、课堂总结(39:44-41:30)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1、负数和正数是以0为界线而划分的,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两种量。

2、现实生活中,收入就是增加,用正数表示,支出就是减少,用负数表示。

3、总收入-总支出=结余

篇3:用负数表示事物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兴趣指向, 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 是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关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有目的地设置疑问, 吸引学生积极动脑, 主动学习, 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观察的角度不同, 结论也不相同。由此, 让学生感受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接着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 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 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 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最后, 用充满激情的结语唤起他们的民族责任感, 激励他们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 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可见, 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 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定教, 学案导学, 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要学会“给”: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 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 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 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 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中, 以学定教, 学案导学。在学案导学中, 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 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 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 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指语文的形式, 人文性则是指语文的内容。所以在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紧扣课文, 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 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教育的作用就是将人类的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 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所以从教学的基本价值看,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 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 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 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总之,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应该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 因而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使每个学生适应其能力水平、社会需求, 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 关注学生发展是生本课堂的根。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综合性”从学科的角度来说, 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选择性”则是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提出来的。本文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的教学实践, 谈谈个人的理解。

篇4:用负数表示事物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实现鱼和熊掌兼得,这是摆在老师们面前值得探讨、实践和反思的难题。

【课前思考】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九册的内容,课前我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分数来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的大小,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公平的游戏规则?

2.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分析判断能力?

3.在本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促进其正直人格的形成?

【课堂实录】

一、课前游戏,引入新课

抢“6”游戏,规则:⑴由学生先报数; ⑵师生轮流报数,每人每次最多只能报2个数;⑶谁抢到“6”,谁就赢。

学生发现秘密:谁先报数就一定赢。问:用什么办法决定让谁先报数才算公平呢?

二、研究游戏,学习新知

(一)研究抛硬币,体验等可能性事件

1.猜想

师:你觉得抛硬币公平吗?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我们可以用数来表示。谁来猜想一下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XXX猜想:、50%、0.5)

问:为什么可用这些数表示?如果用表示,那么分母2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2.验证

实验验证XXX猜想是否正确,实验要求:

①用1分钟时间抛硬币。

②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好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算出总次数。

③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分别除以总次数的商。

汇报实验结果,填写表格,问: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吗?

发现1: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基本一样。

发现2: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分别除以总次数的商,大约都是0.5或。

师: XXX猜想是说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为什么我们的实验结果却只能说大约是呢?(存在误差)

出示一组数学家研究的数据,问: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

问:现在大家认为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先报数公平吗?

(二)研究转转盘,探索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飞行棋游戏,请3人来玩,谁先走棋子呢?现在还用抛硬币的方法行吗?为什么不行?

出示转盘:

游戏规则:每人选一种颜色,转动转盘,指针停在谁选的颜色区域上,谁先走。

问台上3人:你选什么颜色?为什么你们都选红色?用这个转盘来决定谁先走公平吗?怎么改进?

改进转盘:

问:现在转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多少?转到黄色、蓝色区域呢? 现在公平吗?如果更多人参加游戏,你又会怎样设计这个转盘呢?小组合作,设计好后组内开始游戏。

2.选择一个作品,问:转到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停在红色区域?

(三)研究掷骰子,继续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长方体骰子游戏,规则:每面分别写着1、2、3、4、5、6。任意掷出骰子,朝上的数是几,就在分行棋上走几步。

问:你同意这个游戏规则吗?为什么?怎样改进?

改成正方体骰子,掷出每个面的可能性是多少?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阅读下面几句话,你有什么话想说?

A.福利彩票中头奖的可能性是。

B.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

C.张大爷买了一些稻谷种子的成活率是。

2.学校门口有个小贩摆了一个摸球抽奖游戏的地摊,他制定的游戏规则是:在10个球中抽中红球,奖给你10元钱;抽中白球,则你给他3元钱,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四、抽签下课,研究总数发生变化,可能性的大小也随之发生变化

出示A、2、3、4、5、6六张扑克牌,代表1~6个组,老师抽到牌几,就第几组先走。

第一次抽:每组被抽中先走的可能性是多少?

第二次抽:现在剩下5个组,每组被抽中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每组被抽中的可能性发生了变化?第三次抽、第四次抽……每个组被抽中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课后反思】

1.游戏贯穿始终,激发兴趣

整堂课把知识融于游戏当中,从导课的“抢6”游戏,到新课的抛硬币游戏、转转盘游戏、飞行棋游戏、掷骰子游戏、到练习的摸球游戏,再到下课的抽签游戏,设计都非常新颖,独具匠心,充分激发了学生高昂的兴趣和高度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2.冲突贯穿游戏,启迪思维

“抢6”游戏发现谁先报数一定赢,3人玩飞行棋发现抛硬币不再适用,3人玩转盘发现转盘4等份不公平,掷长方体骰子发现大的两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大,抽签下课发现总数变了可能性大小也变,这种种的矛盾冲突,撞击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之玩出了高度、深度和广度。

3.活动贯穿冲突,体现主体

每现冲突,都是让学生自我解决,从猜想到验证,从实验到汇报,从改进到设计,诸多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思想。

4.规则贯穿活动,培养人格

教书必育人,规则的制定与改进,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促进其正直人格的形成。

篇5:用坐标表示平移的教学反思

2.板书问题:PPT虽然可以显示重要内容和结论,但翻页就没有了,因此,一定要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重要内容,而且板书一定要清晰,字体要大,不能太依赖课件。

3.整堂课前松后紧,这是很不好的,应加强对课堂每个环节时间的掌控。

4.教学设计方面:第一,难点缺少了练习,而且难点讲解不够详细,应让学生多画图来验证两个“思考”;第二,前面重点内容花时间太多,可设计成让学生同时画出四个平移后的点,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这样会节省时间,教学设计缺少了灵活性,被课件所束缚。

篇6:《用坐标表示平移》的教学反思

我在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部分让学生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是什么?通过思考,学生可以验证观察后的推断。然后把点A分别向左平移2个单位、向上平移6个单位、点A向下平移4个单位。

通过以上环节,大多数学生都会发现点平移的规律,进而归纳出点平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其他同学的帮助得到点平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在这一分层递进教学环节中,四人学习小组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改变了以前有少部分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做“观众”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四人学习小组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互助精神,好生辅导差生,学生用他自己的语言教学生,可使部分学生比听老师讲更容易接受,可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最终归纳总结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就相对简单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我还在结论的后面总结了一句口诀:左右平移,左减右加纵不变;上下平移,上加下减横不变。通过口诀的记忆,学生在运用的时候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解决问题。在这个知识点后,我设计了5个有梯度的练习题,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解决了这5个习题。

在这个知识点我还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1,3),要使它平移到点(-2,-2),应怎样平移?说出平移的路线。这个问题的出现这个问题的出现就是为了使学生发现斜向平移可以分解为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将点平移的知识提高了一个层次,也体现了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过程,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也为图形的斜向平移埋下伏笔。但显然,部分学生不大理解我的设计意图,有的学生通过绕很多路线才平移到点(-2,-2)。故在这一问题上,我认为我处理得有点不当,引导得不够好。

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平移与坐标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学习图形平移与图形个点之间坐标变化的关系就相对简单多了。在这一知识点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增强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熟悉。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听课、练习、等环节学习知识并在课堂上找到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我在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分层的练习,保证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只有有成功感才能对学习有持续的兴趣。但在操作过程中本人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因为在评讲各层次学生的练习时,基础差的学生根本听不懂,或无事可做,或在做练习,但因为老师在讲课,所以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这时候这些同学的时间就呈一个轮空状态,那究竟如何操作才能使得这些学生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呢?

篇7: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教学反思

本节课难度较大,一方面显示了数形结合的抽象性,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学生对于知识迁移力不够。上节课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关于X、Y轴的对称点的表示,及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学生表示易于接受,但是把对称轴换成为X=1、Y=2等等学生就表示成在问题,我认为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力不够。不是一两个学生还是一个较大的面,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时,从具体的简单的问题入手。

例如学生对于X=1,Y=2表示什么意义入手,逐渐的深入下去。

首先学生对x=1表示的是什么不清楚,有些认为是线段,有些人为是射线,甚至有些认为是一个点,通过取点引导之后学生基本上能理解x=1表示的是一条直线,关于直线x=1,x=2和x=3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学生能总结出来,但是过渡到一般的直线x=m,绝大多数学生想不到,就是优秀学生总结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的引导必须非常细致到位,即使得出规律后总结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涉及到坐标中点问题,坐标中点以前有作业中提过,不过没有细讲,很多学生已经没印象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理解中点公试。从具体例子中让学生理解两点关于直线x=m对称,那么他们中点的横坐标就是m,两点关于Y=n对称,那么它的中点的纵坐标就是n。我们引导到这个时候,学生也要经过一番探究和思考才会明白,所以这节课的知识点虽然很少,但理解解起来很有挑战性,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耐心的慢慢的指引和等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理清思维,整节课下来,还是有些学生很混乱,可能讲得还是不够细致,由于时间问题,练习的设置也很少,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认为这节课对于我们的生源水来说。

篇8: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活动贯穿始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终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其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3.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挖掘。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提出如果任意摸一个球,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么装球?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2

在学生学习了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这时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用描述性语言说出事物可能性大小,而是会用分数描述可能性的大小,体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和客观性。

1、能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先从“猜左右争夺发球权”的游戏活动展开,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对可能性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有意义地接受“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是1/2”。

2、教学过程中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摸球的游戏这一情境让学生有目的深入研究、逐步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使枯燥的知识趣味性,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就要为其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让学生去经历、去研究。

3、借助摸牌游戏情境,让学生收集数据,并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并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学习过可能性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所增强。

4、通过练习,让学生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经验,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通过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标,特别是对于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还是较落实到位的。但课堂气氛以及老师调动性的语言可以增加一些,使师生之间能感觉到一种热烈的交流。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3

本课题我曾教学达8次之多,因为要参加市教研会赛课活动,所以在本校一遍遍地试上、反思、修改,到最后决定。期间,有许多困惑与茫然,对领导、专家、老师的建议难以取舍。但正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才终于不负众望,获得了一等奖,而且是第一名。我想说感谢团队,感谢大家!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辛酸和感慨。现对本课最后一次执教作以下反思: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整合信息

在备课中,我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由“狄青百钱定军心”故事导入,通过教材例1教学用 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通过往布袋中放球,教学用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通过例2摸扑克牌教学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再通过“幸运大转盘”、“小小设计”活动进行了挖掘、拓展、延伸,使整节课有跌宕起伏,有出彩之处。

二、教学流程清晰,环节衔接自然

由于是赛课(要借班),心想只要按教学预案正常进行即可,所以尽管下面几百人听课,我也无暇顾及,完全进入了状态。借班自然少不了课前沟通,我让学生介绍自己学校,并播放我校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幻灯片,相互了解,并通过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再通过让学生判断某一种现象是“可能”、“一定”还是“不可能”,并用它们说一句话,引入今天要探讨的课题。

上课伊始,播放““狄青百钱定军心”的故事,激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同时抛100枚铜币有没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从而引出“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新知时,通过猜球、摸牌等活动认识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实现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然后通过幸运大转盘的直观演示,让学生体会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接下来的“小小设计”活动(按要求在盘子中放棋子),学生积极思考、操作、交流、汇报,体会到有很多种不同的放法。拓展延伸部分呼应开头,为学生释疑解惑。课堂小结简明扼要,板书完善适时、适当。总体看,教学流程清晰,结构完整。

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幸运大转盘”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明红色区域为什么是一等奖,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能力,体会两种极端可能时,由猜想——发现——逐一逼近,学生感到非常开心,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操作中,人人参与,各有各的放法,逐一汇报,达成一致结论,体会到数学多元化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语言有待进一步锤炼,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风趣幽默,又要简洁精炼。尽管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都进行了精心预设,过渡连贯、流畅、自然。但总感觉到临时性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不够灵活、多样,态势语言也显得稍有欠缺,语调单一,语速还是有点快。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有凝聚力的教师,必须在语言上千锤百炼,必须关注一些小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总之,本节课教学效果还不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学之路长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立志做一名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智慧型教师。只要坚持不懈,梦想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4

本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原来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猜想、观察、分析、验证等思考方式亲自体验、感知,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可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11月份,我试教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节课,课后数学科组围在一起进行了评课,各位老师都分别提出了优点作为鼓励,也很诚恳地提出了一些值得我思考的不足之处。本以为试教完这节课,我会轻松许多,可是恰恰相反,心里闷闷的,在回家的路上,我反复反思自己,感觉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感觉自己对数学本质性的东西缺乏深度的理解,感觉自己理解数学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感觉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过于肤浅。例如:(1)例题的呈现,我原本是设计了让第一行学生拍掌传球而没在电脑上呈现,结果一开始学生都没能数清几个男几个女就结束了。邝主任听了就提建议把在电脑上呈现情景让同学们数一数几个男几个女,这样清淅明了。(2)例题中,我把男女人数设计了6:2,原本想着让学生从例题中分析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体会当游戏不公平的时候怎样修改。经试教发现这样的设计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应该把难度进行分散,因此把设计修改为例题是4男4女,公平的,然后再从“做一做“的练习中体现不公平情况。这样修改后,经试教,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及怎样判断一个游戏公平的知识点理解得很好,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在练习设计上,考虑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每一个环节,我都设计成生活中的游戏,例如引导学生设计“转盘实验”,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经课后检测反馈,学生掌握得相当好。回顾一节课,反思优点如下:

1、层层深入设置环节,环环相扣、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分散解决了难点。

以复习旧知唤醒经验,用可能性相等的知识与新知识自然衔接,同时又可与本课内容形成对比,突出新课内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例2探究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多人发言,教师板书,小组交流,对比发现,自主小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突出了重点(1)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重点(2)怎样判断一个游戏是否公平;重点(3)如果不公平,怎样修改会变成公平。突破了难点(1)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难点(2)怎样判断一个游戏是否公平。紧接着安排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巩固新知。最后总结全课,从总结中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较好。

2、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中取素材,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堂课我设计了“拍掌传球”“抽奖活动”“设计实验”等情景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加活动,学习感受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因为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本课对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进行了充分挖掘,既有修改也有补充。如例练习一,设计让学生摸数字卡片、让学生设计实验等,不仅让学生想、听、说、读、写,还让学生设计规则,把教材提供的素材变静为动。使课堂更加生动,学生学的更加有趣。

4、关注学生发展,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从例题到练习设计,都是让学生猜想、讨论、分析、汇报、评价等活动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

篇9:用负数表示事物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和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来探究如何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两个简单问题:一是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二是用坐标表示平移.地图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怎样“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呢?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得出在实际问题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方法,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坐标描述地理位置.此外,本节课通过探究具体的图形变化与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概括出一般结论,使学生通过由特殊—— 一般 ——特殊的认知过程,进一步体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平移变化,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相对轻松、有趣的活动中理解坐标系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好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学习函数、曲线方程、极坐标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具体情境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描述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境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数学思考

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坐标系来描述地理位置. 4.情感态度

通过用坐标系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不管是出差,还是外出旅游,只要到一个新的地方,人们都愿带上一幅地图,因为它会给我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这是一张我市的地图,(幻灯片放映),假如你在市政府遇到一位外地游客,他想知道林州十中的位置,你能根据这张简易地图描述出林州十中相对于市政府的大体位置吗?

(教学说明: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涉及到两个数据,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有序数对描述平面内点的位置,同样我们也可以用有序数对即坐标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那么怎样用坐标描述地理位置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设计说明: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得出在实际问题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问题:根据以下条件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市政府、一中、十中、市人民医院的位置,并写出坐标。

(教学说明: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用学生熟悉的环境设计问题,而通过这一问题,探究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以下五步:)

1、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建系的过程。

本问题是一个用文字描述的实际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学生首先要根据文字叙述画出示意图来理解题意,然后再结合示意图建立坐标系,用坐标描述地理位置。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到学生中间去,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说明:这样处理,意在让学生经历由文字语言到图形语言,再由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过程,感受数学语言间的相互转化,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对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顺利突破难点作好铺垫.)

2、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分析解法的异同和优劣。

(教学说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这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对建系的合理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3、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具有代表性的解法,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解法,经过分析比较,得出最优方案。

根据问题的情景,学生很自然会想到以市政府的位置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这样会比较容易找到其它地点的位置,但是学生在根据实际距离确定单位长度时可能有不同的情况,而且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平面直角坐标系,所以无论是在画图还是表述上都可能有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学生出现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位长度的选取不同。有的学生可能规定一个单位长度代表100米,(幻灯片展示),也有的学生可能规定一个单位长度代表1米(幻灯片展示),对比两种情况,让学生感受到第二种情况更直观明了接近实际,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坐标原点相同的情况下,单位长度不同,同一地点的坐标也不同。

(2)坐标轴方向的确定可能不规范或是忘记规定正方向。为了方便,通常分别取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样可以使坐标轴的方向与地理位置的方向一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各点后,学生可能忽视标出各点的坐标和对应的地点的名称。或者写出坐标时忽视横纵坐标的符号。

(教学说明: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以上几种情况,在学生介绍自己的解法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对不规范的解法予以纠正,对学生好的解法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学生反思,规范解题过程。

(设计说明:让学生反思修改可以完善学生的解题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

此外,由于本题的情景很容易使学生想到选择市政府作为原点,不易感受到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原点的重要性,因此,在学生修改完善后教师可以适时的设问:“本题中的原点是否可以选择别的地点,若选择一小作为原点会出现什么情况?”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以一小为原点的坐标系展示出来和学生简单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选择别的地点为原点,但在确定其它地点位置时非常麻烦(原因是问题均是以市政府为参照点进行的描述),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点选择的不唯一性和选择适当原点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原点选取的一般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是所要绘制的区域内较居中的位置,或是容易清楚地表明其它地点的位置。同时可以对比两个不同坐标平面内同一点的坐标,让学生认识到在单位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原点不同,同一地点的坐标也不同,但它们的相对位置不会改变。

5、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设计说明:通过以上的活动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但学生对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般过程认识仍然比较散乱,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总结归纳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一般过程,从而将知识系统化.)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补充,最后由一个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的结论,其他小组补充完善,从而得出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一般过程:

(1)选原点

(2)规定x,y轴的正方向(3)确定单位长度

(4)在坐标系中描点,并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地点的名称。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

(设计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两个练习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1、如图,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用坐标表示各景点的地理位置。

练习

2、如果十中的坐标是(0,0),用坐标表示亨元国际、武装部、人民医院、人民公园的位置。

(教学说明:练习1是本节知识的直接应用。因为难度较低,所以让学生独立解决,它的解答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也解决了情景导入中所提出的问题,使整个课堂教学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练习2的特点是坐标系已经隐含在题目中,需要先通过两个已知点的坐标找出坐标系,进而在坐标平面内表示出其它地点的坐标。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解决。此问题主要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完成两个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在本节课开始描述麻大湖的位置时,有的学生说麻大湖在市政府的西南方向上大约7千米处,借助于这一说法,让学生了解到用角度和距离也可以描述地理位置,向学生渗透极坐标的思想,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一个铺垫.)

四、总结反思,情意发展

(设计说明: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先反悟,后谈自身的收获和疑问,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本节课你认为自己解决的最好的问题是什么? 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3.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还存在哪些疑问?(教学说明: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历程,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沉淀、吸收的过程。此外,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反思归纳能力不同,所以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学习资源。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倾听别人的想法、意见、收获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五、课堂小结

1.本节主要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2.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思想。

3.注意的问题:(1)建立坐标系时,单位长度的选取要适当(2)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各点后,要标出各点的坐标和对应的地点的名称,写出坐标时注意横纵坐标的符号。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课本54页第5题

(教学说明: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七、拓展练习

(教学说明:这是一个提高性练习,它实际是练习2的一个延伸,本节课中的问题都是借助于方格纸来解决的,这就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而这一问题脱离了方格纸这一情景,需要学生先根据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推算出单位长度进而推算出原点的位置,这对学生有极大的挑战性,因此通过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评价与反思】

篇10:用负数表示事物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学生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从形的角度理解平移),在本章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后,本节课学习用坐标来表示平移(即从数的角度刻画平移).这节课不仅探究了平移所引起坐标变化的规律,也探究了坐标变化引起位置变化的规律.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为今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其它几种图形变换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的平移关系,进而理解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并解决与平移有关的问题.经历探索点的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规律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了解利用图形的平移变换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发现并归纳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的平移的关系;教学难点是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坐标表示之间的转化以及应用.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教学.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根据班级学生基础较好的特点,我把这节课分为四个大环节,八个小环节:

(一)情境引入

本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在实际问题中引出本节课题.1.首先观看雪人的运动,然后提出问题:图片中,雪人正是在进行什么运动?

2.回顾旧知,什么是平移?平移后的新图形与原图形有何关系?平移的性质是什么?

若现将雪人的平移放入直角坐标系中来看,我应该用什么来表示雪人的平移呢?(引入课题:7.2.2用坐标来表示平移(1))

我们都知道,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研究图形的平移,其中技是研究点的平移,那我们来看一看下面这个图形中的点A.(二)探究新知1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点的平移到坐标的变化规律

问题1:如图,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在图上标出这个点,并写出它的坐标

把点A向左平移2个单位呢? 把点A向上平移6个单位呢? 把点A向下平移4个单位呢? 1)请同学在图中标出平移之后的点并写出它的坐标; 2)观察点的坐标的变化,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设计意图】通过描点画图,使得学生发现点的平移引起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在问题1的基础上总结规律,为了易于学生接受,规定a>0,b>0.此归纳上进一步指出可以简单的记为:

(三)知识运用(1)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1、已知点(A-1,-3)

1)若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所得的点的坐标为 2)若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所得的点的坐标为 3)若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所得的点的坐标为

在 4)若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所得的点的坐标为

2、若点N(-1,3)可以看作由点M(-1,-1)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则点M的平移方向是()A.向上 B.向左 C.向下 D.向右3、将点P(-3,2)先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Q(x,y),求xy的值.【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右加左减,上加下减”,并通过习题进行强化;

(四)探究新知2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坐标的变化到点的平移的变化的规律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对一个点进行平移,这个点的坐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能能否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呢?那我们来看一看下面这几个点进行了怎样的平移

1)请同学们通过点的坐标的变化来看一看这几个点进行了怎样的平移?

2)由此,你得到了什么样的规律? 老师与学生一起归纳规律:

点A(x,y)变为(x+|a|,y)时,即将点A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 点A(x,y)变为(x-|a|,y)时,即将点A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 点B(x,y)变为(x,y+|b|)时,即将点B向上平移|b|个单位长度; 点B(x,y)变为(x,y-|b|)时,即将点B向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

(五)知识应用(2)

1、将某个图形的各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3,纵坐标不变,可将该图形()A.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 B.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C.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 D.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

2、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横坐标加2,纵坐标减2,点A的对应点恰好落在原点上,则点A的坐标为()A.(-1,-2)B.(2.-1)C.(-2,2)D.(2.-2)【设计意图】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六)实际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那我们来看一看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前些时间我们一直比较关注一架飞机的去向,它的名字叫MH370,在3月8日,这架载有249人的飞机在由吉隆坡去往北京的路途中突然失联,很多专家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它的信息,经过调查发现,这架飞机曾经在飞行的一段时间里,航向由原来的吉隆坡飞向北京变为由吉隆坡转向了伊高里并折返到瓦姆皮方向; 那们我们今天若把370的航线放入直角坐标系中来看,又该如何用坐标来分析其飞行路线?

已知原航线为吉隆坡(-2,-3)——曼谷(-2,-1)——重庆(-1,3)——合肥(1,5)——北京(2,6)

实际航线为吉隆坡(-2,-3)——伊高里(-1,-2)——槟城(-3,-2)——瓦姆皮(-5,-2)

此时,飞机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呢?

(七)课堂小结 1)左右平移

2)上下平移 点的平移——坐标的变化(数形结合思想)3)斜向平移

(八)作业布置 必做题

《学练考》47页1、2、3、8 选做题

《学练考》47页5、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究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的变化规律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经过点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

我在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部分让学生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是什么?通过思考,学生可以验证观察后的推断。然后把点A分别向左平移2个单位、向上平移6个单位、点A向下平移4个单位。通过以上环节,大多数学生都会发现点平移的规律,进而归纳出点平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其他同学的帮助得到点平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在这一分层递进教学环节中,四人学习小组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改变了以前有少部分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做“观众”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四人学习小组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互助精神,好生辅导差生,学生用他自己的语言教学生,可使部分学生比听老师讲更容易接受,可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最终归纳总结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就相对简单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我还在结论的后面总结了一句口诀:左右平移,右加左减纵不变;上下平移,上加下减横不变。通过口诀的记忆,学生在运用的时候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解决问题。在这个知识点后,我设计了3个有梯度的练习题,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解决了这3个习题。

通过以上知识点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对一个点进行平移,这个点的坐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能能否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呢?然后再给出几个点的坐标的变化,让学生去探索它们分别是进行了怎样的平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3,-4),要使它平移到点(4,-2),应怎样平移?说出平移的路线。这个问题的出现这个问题的出现就是为了使学生发现斜向平移可以分解为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将点平移的知识提高了一个层次,也体现了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过程,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也为图形的斜向平移埋下伏笔。但显然,部分学生不大理解我的设计意图,有的学生通过绕很多路线才平移到点(4,-2)。故在这一问题上,我认为我处理得有点不当,引导得不够好。

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平移与坐标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学习图形平移与图形个点之间坐标变化的关系就相对简单多了。在这一知识点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增强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熟悉。

后面,我再通过两道基本练习来检测学生对于后一知识点的学习,效果比较好,然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将马航作为了一道练习,通过观察马航航线中每个地点坐标的变化,来叙述飞机进行的平移,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因为自己引导的问题与语言的叙述问题,结果有些学生并未进入这一情景中来,于是显得有些枯燥。所以致使一些学生在听别人讲这题的过程中另外一些学生无所事事。

上一篇:图书馆义工感想下一篇:学校第一届体育节闭幕致词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