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

2024-05-17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通用14篇)

篇1: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

边滩教委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根据《互助县教育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的精神,用三年时间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重点的新一轮培训,经教委会研究决定从5月17日开始在中学计算机室对今年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培训。具体安排如下:

1、主讲教师:

(《信息技术教育教程》第一册)、(《信息技术教育教程》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

2、培训时间:

小学教师每周星期日、上午8:30—12:30,下午2:30—5:30(如遇特殊情况做另行调整)。中学教师培训时间由教导处具体安排。

3、培训方式:

(1)中小学分别办班。本计划培训两批,每批至少培训62学时。培训人员见培训花名册。

(2)培训形式以集中培训为主,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以离岗和在岗自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上机操作相结合。

(3)教委信息技术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培训人员。中学具体负责培训和管理。

4、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必须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

5、收取培训费标准:每学时为2、00元,每批每人收取120、00元。

附:

1、边滩教委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花名册

2、边滩教委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制度

3、边滩教委信息技术培训主讲教师职责

边滩教委

2003年5月13日

篇2: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

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正确使用班班通,提高课堂效率,做现代化的新教师

二、培训设计

(一)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使45周岁以上教师大致了解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了解word和excel的基础操作,会上网查质料,会复制、粘贴、删除文件,比较熟练使用校训通发送信息。

2、通过培训,使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熟练掌握word和excel的基本操作

⑴会使用word文档进行文字编辑。

⑵会使用excel进行数据的整理、统计及一些日常公式的设置使用。

⑶会申请电子邮箱并会用电子邮箱发送、接收信息。

⑷能上网下载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素材上百度网搜集素材。

⑸用ppt制作较复杂的课件。

(二)实施办法:

1、参培人员:全体教师

2、授课人员:张九庆(信息技术专管员)

3、时间安排:20xx年4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地点安排:网络教室

三、培训思路

培训分三阶段实施:讲座、实践操作、上传作业。

第一阶段,讲座。请信息技术专管员张九庆教师进行讲座培训。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要求全体教师在系统学习后,在规定时间内自己练习,教师指导。(由于老教师可能学习起来较慢,到时有不懂的可以向年轻教师请教)

第三阶段,上传作业。在规定时间内自己练习,并上传每次布置的练习作业。

四、纪律要求:

这次培训是由学校统一布置安排的大规模、全员参与的学习、培训活动,既是信息技术培训,同时也是本学期校本培训内容(要算继续教育学时的),学校非常重视,为了使本次培训活动能够落到实处,让大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学到教多的、有用的知识,特别提出以下纪律要求:

1、按时到达规定地点,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请假

2、学习时要签到,不代签

3、上课过程中不随意走动,不大声交谈

篇3: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

一、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分析

1. 培训的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

教育技术培训的关键是培养教师把技术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能力。教师参加培训的过程就是寻求运用教育技术解决自身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

2. 培训方法陈旧单一,缺少互动交流。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单纯采用讲授式,受训教师参与机会少,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同时,培训中缺乏交流,培训教师无法掌握培训的真实情况。

3. 培训难以满足个别化需要。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仍普遍沿用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操作方式,试图用统一的教学内容、需求多样的教育对象,不能满足个别化的学习需求。这种模式往往容易对教师重复同一层次的低水平操作技能培训不能促成教育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

4. 只注重培训本身,不注重培训绩效。

目前多数教育技术培训功利性明显,为证书而培训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忽视了培训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即培训的绩效问题。培训的绩效不仅包括培训的行为,还包括培训的价值。

二、信息化环境对教育技术培训的适应性

当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造成培训效果不佳的现实:教师教育技术意识淡薄;追求技术上的形式化;缺乏信息技术环境下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缺乏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1. 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培训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进行教师培训,有效解决在职教师学习的工学矛盾问题,提高教师培训效率。

2. 有利于满足教师的个别化培训需求。

信息化学习环境中教师使用教育技术有三种不同方式。一是教师仅仅会使用教育技术的一些操作;二是熟练掌握操作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始把IT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三是把IT作为学生认知工具。

3. 有利于实现学习过程的互动协作性。

单向传输的传统培训模式不利于有效培训的实施。信息化学习环境造就了双向互动,实现同步或异步交流研讨,并可借助适当软件工具进行协同创作。

4. 有利于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

教育技术培训是学习教育技术,同时又是利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多感官的优化组合,有利于构筑开放型学习环境,为任务驱动学习等培训新方式提供可能。

5. 有利于形成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感性认识。

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最直接的案例,实现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的统一。“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要比“基本技术技巧”的培训对教师更有帮助。

6. 有利于跟踪评估与绩效改善。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一定的信息平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培训,完善培训效果评测制度和激励机制,推进培训的应用成果分享与后续跟踪评估的一体化进程,对教师终身教学体系的建立起推动作用。

三、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

在培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整个教育技术培训方案进行了设计,并在学校师资培训中进行实践探索,以期能够切实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1. 培训目标。

从信息化社会需求、教师教学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理念。转变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培养教师树立科学的、基于教育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加强教师改革传统课堂的意识。

(2)基本知识。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教育技术工具知识的掌握水平,了解现代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3)应用能力。使每位教师获得实践层面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师课件制作能力,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形成教育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能力。

2.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设置需要考虑学校需求、教师发展要求和教育技术学科特点。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包括教学论、学习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方法,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等。

(2)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各种工具软件的应用,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开发技能等。

(3)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包括教育技术应用方法与案例与课程不同层次整合的方法与案例等,旨在形成并逐步提高教师融理论于教学、用技术于实践的意识与能力。

3. 培训方法。

教师培训具有成人学习的特点:学习自主性、协作性强,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宜采用任务驱动、专题讨论等适合成人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方法,面授、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相结合。(1)案例教学法。典型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学习者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培训者与受训者直接参与,共同对教育技术各层次的教学应用案例进行讨论、反思,促进交流,同时激发实践的兴趣。(2)自主探究法。受训教师以自学为主,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参加网络专题讨论,交流经验,展示自我。(3)任务驱动法。培训者根据受训教师对教育技术学习的实际需求,实现教育技术+学科内容+实际问题+自主探索+专家引导=具体学科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4)协作学习法。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协作,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通有无;探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4. 培训考核。

培训不仅要注重教师学什么、怎样学,更要关注培训的效果,即教师将新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的能力。培训效果往往通过培训考核加以考查和保障。培训考核是整个培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是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反复的绩效跟踪反馈与改进过程。

5. 支持服务。

要顺利完成培训过程,完备的支持服务必不可少,包括为满足受训教师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而提供的学习条件等各种学习资源及全方位的帮助与服务。信息技术为更有效地实现培训支持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依托环境。

摘要:本文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出发,分析了信息化环境对教育技术培训新需求的适应性,结合学校培训实践,从培训目标、内容、方法、考核、支持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方案。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育技术,教师培训

参考文献

[1]]杨平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自主训练模式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篇4: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育技术;教师培训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对全球信息化宏观背景下的教育现代化挑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被视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因素,成为各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对策之一。

一、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分析

1.培训的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教育技术培训的关键是培养教师把技术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能力。教师参加培训的过程就是寻求运用教育技术解决自身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

2.培训方法陈旧单一,缺少互动交流。目前的培训方式多单纯采用讲授式,受训教师参与机会少,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同时,培训中缺乏交流,培训教师无法掌握培训的真实情况。

3.培训难以满足个别化需要。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仍普遍沿用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操作方式,试图用统一的教学内容、需求多样的教育对象,不能满足个别化的学习需求。这种模式往往容易对教师重复同一层次的低水平操作技能培训不能促成教育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

4.只注重培训本身,不注重培训绩效。目前多数教育技术培训功利性明显,为证书而培训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忽视了培训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即培训的绩效问题。培训的绩效不仅包括培训的行为,还包括培训的价值。

二、信息化环境对教育技术培训的适应性

当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造成培训效果不佳的现实:教师教育技术意识淡薄;追求技术上的形式化;缺乏信息技术环境下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缺乏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1.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培训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进行教师培训,有效解决在职教师学习的工学矛盾问题,提高教师培训效率。

2.有利于满足教师的个别化培训需求。信息化学习环境中教师使用教育技术有三种不同方式。一是教师仅仅会使用教育技术的一些操作;二是熟练掌握操作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始把IT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三是把IT作为学生认知工具。

3.有利于实现学习过程的互动协作性。单向传输的传统培训模式不利于有效培训的实施。信息化学习环境造就了双向互动,实现同步或异步交流研讨,并可借助适当软件工具进行协同创作。

4.有利于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教育技术培训是学习教育技术,同时又是利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多感官的优化组合,有利于构筑开放型学习环境,为任务驱动学习等培训新方式提供可能。

5.有利于形成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感性认识。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最直接的案例,实现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的统一。“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要比“基本技术技巧”的培训对教师更有帮助。

6.有利于跟踪评估与绩效改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一定的信息平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培训,完善培训效果评测制度和激励机制,推进培训的应用成果分享与后续跟踪评估的一体化进程,对教师终身教学体系的建立起推动作用。

三、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

在培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整个教育技术培训方案进行了设计,并在学校师资培训中进行实践探索,以期能够切实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1.培训目标。

从信息化社会需求、教师教学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理念。转变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培养教师树立科学的、基于教育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加强教师改革传统课堂的意识。

(2)基本知识。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教育技术工具知识的掌握水平,了解现代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3)应用能力。使每位教师获得实践层面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师课件制作能力,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形成教育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能力。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设置需要考虑学校需求、教师发展要求和教育技术学科特点。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包括教学论、学习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方法,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等。

(2)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各种工具软件的应用,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开发技能等。

(3)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包括教育技术应用方法与案例与课程不同层次整合的方法与案例等,旨在形成并逐步提高教师融理论于教学、用技术于实践的意识与能力。

3.培训方法。

教师培训具有成人学习的特点:学习自主性、协作性强,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宜采用任务驱动、专题讨论等适合成人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方法,面授、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相结合。(1)案例教学法。典型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学习者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培训者与受训者直接参与,共同对教育技术各层次的教学应用案例进行讨论、反思,促进交流,同时激发实践的兴趣。(2)自主探究法。受训教师以自学为主,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参加网络专题讨论,交流经验,展示自我。(3)任务驱动法。培训者根据受训教师对教育技术学习的实际需求,实现教育技术+学科内容+实际问题+自主探索+专家引导=具体学科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4)协作学习法。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协作,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通有无;探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4.培训考核。

培训不仅要注重教师学什么、怎样学,更要关注培训的效果,即教师将新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的能力。培训效果往往通过培训考核加以考查和保障。培训考核是整个培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是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反复的绩效跟踪反馈与改进过程。

5.支持服务。

要顺利完成培训过程,完备的支持服务必不可少,包括为满足受训教师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而提供的学习条件等各种学习资源及全方位的帮助与服务。信息技术为更有效地实现培训支持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依托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平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自主训练模式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篇5: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广大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教学实施能力,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特制定上街实验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自培、自修为主,集中培训为辅,做到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自学提高相结合,真正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为教学服务。

二、工作目标

(一)通过集中培训,促使教师基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技术、PPT多媒体操作、微课制作等信息化教学基本技能。

(二)通过集中培训和日常研训,促进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课堂信息化教学基本技术应用技能等,并能熟练运用微信、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

(三)建立全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师人才队伍。

三、培训对象

我校全体在职在岗一线教师全部参加培训

四、培训内容

(一)移动学习的工具、应用、设计;

(二)翻转课堂和微课的相关理论知识;

(三)素材的搜集与整理和PPT制作技巧;

(四)录屏软件的安装和基本使用。

五、培训方式及时间

1.分散自学:要通过自学,基本了解和掌握微信、QQ使用方法,对翻转课堂、微课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集中培训:根据课程内容及参训教师的实际,采取集中讲授、操作练习、小组研讨、互相交流等方式,主要培训PPT制作、素材搜集与整理、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的安装和基本使用,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训时间及培训地点:

培训时间:具体时间为10月份第二周起每周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培训成果

(一)在集中培训期间,每名教师要高质量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并写好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基本技术技能培训测试达到合格以上水平。两个月内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汇报课。

(二)日常教学工作期间,学校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在日常课堂教学应用的普及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周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典型课例的研讨交流培训活动,教师运用博客、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形成习惯,研训成果能及时发布到网站上共享。

(三)做好评选初中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能手、优质课的推荐上报工作,要求教师一定要积极准备,力争取得好的成绩。

七、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教务处等相关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我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校本培训工作。

八、培训具体要求

(一)按照要求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益。

1.制定相应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切实可行的各种应用培训管理与评价机制。

2.在培训之前进一步检查、维修培训硬件环境和网络,确保顺利开展培训。

3.将认真组织、严格管理,将日常研训纳入学校教研计划,切实保证培训时间。

4.建立完备的培训人员考勤和监督检查制度,保证参训人员数量(要求全体在职在岗一线教师全部参加培训),确保提高本次参训教师课程整合技术应用水平。

(二)认真收集、积累培训资料,搞好培训档案建设。1.及时将应用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应用培训管理与评价等各种制度入档。

2.及时收集参训教师理论学习笔记、上机操作笔记和学习体会文章,要求学习笔记(包括上机操作笔记和学习体会文章)1本/人,其中学习体会文章集中培训期间4--5篇/人,并将其中的1―2篇发至博客或学校网站,以备学习交流应用。

3.细化过程管理并形成完整的培训记录,包括培训教师登记表、教师培训记录、讨论的照片等。

篇6:骨干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媒体设备操作技能,借助多媒体工具来完成教学工作,现拟定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在每个学校培养3-5个骨干电脑教师,再由他们带动,辅导其他教师进行多媒体操作,从而快速提高全体教师的多媒体操作水平,加快农垦教学信息化步代,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一,培训对象:各农场学校教师,每学校3-5人.二,培训地点:海口市海秀路87号新南洋大酒店办公楼六楼百灵电脑培训中心

三,培训时间:每期8天.四,培训内容:(具体内容见附件)

教学课件制作,常用工具软件的操作,网络知识,各种电脑外接设备及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日常维护知识,基本的多媒体设备维修知识.五,培训目标

会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会利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日常电脑维护,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会使各种多媒体设备,能懂得日常多媒体设备维护常识,能够对多媒体设备进行简单的维修.六,每期人数:每期48人.七,培训方式:实践为主,教学理论为辅.八,培训费用:400元/人(包括教材及办证费用)

九,培训食宿安排:60元/人/天(包住宿及一日三餐)

住房标准:二星级双人标准间伙食标准:中餐,晚餐八菜一汤

十,证书颁发: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颁发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十一,培训环境及实验场所:

电脑培训教室一间(教室装修豪华,铺地毯,4部新空调)

教学设备:学生机:人手一台(配耳机)服务器:2台

教师机:1台网络教学软件:1套

海南百灵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附件:

骨干电脑教师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内容

一,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1,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2,格式设置和美化演示文稿.3,动画效果和超级链接的设置.4,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形,视频和音频对象.5,其他高级功能应用.二,操作系统及电脑日常维护

1,电脑硬件基础知识,原理及选购,硬件组装.2,电脑日常保养.3,软件的安装:包括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一般应用软件的安装.4,操作系统的日常维护.5,常见电脑故障和处理办法.三,常用工具软件使用

1,硬盘分区格式化,常用DOS命令.2,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刻录软件,压缩软件,网络下载软件.3,常用维护软件的使用:系统优化软件,杀毒软件,硬盘克隆.四,网络知识

1,网络基础知识.2,网络硬件产品性能介绍.3,综合布线理论讲解及实践操作,包括布线标准,布线技术规范,水晶头制作,模块打线等.4,局域网的维护:网络配置,网络故障处理,网络安全.五,常用多媒体设备操作及维护

篇7: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全面推进“数字化教育应用工程”,结合我市的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我校的校本培训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是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通过本次培训,力争基本达到学科教师能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教学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同步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促进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三、参加人员:

全体教师

四、培训方式:

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培训主要以讲授和实例练习为主,做到讲练结合,基本掌握当天所学内容。分散学习以个人为主,练习学习内容,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问题。

五、培训地点:

小学微机室

六、培训时间:

具体安排见《培训时间安排表》

七、培训内容:

按照市教委和市电教管的安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培训的内容如下:

1、设备的日常使用与简单维护;

2、信息化教学常用技能培训:

(1)网络搜索:培养教师利用互联网准确搜索、下载教学资源的能力;

(2)素材处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原始素材的能力,能够利用word处理文字材料,用excel处理电子表格,用photoshop处理图片。

(3)课件集成: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篇8: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

IT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简称, 也叫信息技术。它是由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信息等相关技术结合生成的新型科学技术的总称。IT或者说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结合意义也越来越被更多教学人员重视。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逐渐形成紧密的联系, 而这种有利的资源整合是建立在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教育哲学意识之上的。在小学语文具体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科技元素, 将进一步优化教育工具, 从而为更好传递观念、熏陶感情、创设高效学习场所提供平台。最终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 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的步伐。

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 伴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的现代化, 基础教育教学与IT教育有效结合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而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组合已成为一个颇受大家关注的课题。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 研究目标

通过具体研究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 小学语文和IT技术有效组合的策略和技巧, 为有效增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效率提供些许有益借鉴。

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过程中涉及了材料的选取与阅读、材料的分析与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深度分析以及对亲身经历的进一步思考。

(1) 文献研究法

即通过选取与小学教育和IT技术有关的资料, 仔细研读、进行反思来进行主要研究。

(2) 成果分析法

即在运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 对现有研究结果进行深度分析, 从而得出自己的认识。

(3) 行动研究法

即在运用以上研究方法的同时, 对自己亲身经历和看到的教育现状进行反思来辅助这一研究。

三、教学实践中,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基础的深度探析

随着科技进步和教学观念的不断优化,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IT技术的加入与运用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而对二者之间实现有效的组合的研究应当建立在以下三种组合理论基础之上。

1. 基于奥苏贝尔教育理论的组合理论

奥苏贝尔主张教育工作有用性, 而教育工作是否有用, 是由教育者的教学是否能为受教育者有意义受教以及新旧认识间搭建桥梁。所谓桥梁的搭建则是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寻求和造就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认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借助信息展示造就特定的联系的环境是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2. 基于罗杰斯教育理论的整合理论

在罗杰斯的看来, 学习是从学生开始和进行认定的过程, 知识的需要性是由学生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而学习活动是外界环境对学习者生内部产生刺激而学生内部积极改变的过程, 它充分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位置。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 教师起到引导与辅助的作用;而如今这种作用就体现在通过教学用品,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外部情景的设定过程之中。

3. 基于皮亚杰教育理论的组合理论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自我设定重置的特定程序, 知识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 利用相应的学习用品通过自我意义重置的方式得到的, 而要重塑学生当前的知识框架, 教学者只能为学习者设定其自我重置的环境, 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自己的知识框架不断进行设置。而在小学生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是借助相关理论和技术为学生造就进行自我重置的情景。

4. 基于莱夫教育理论的组合理论

莱夫的理论是对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实践化应用, 它主张学习者在类似真实化背景下的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与升华。他讲求老师引导学生加入类社会性的场景中进行自我发掘与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 老师处于诱导的地位。在小学生汉语教学与教育技术的组合过程中, 教师起到设定类似社会真实环境的情境并诱导学生进入情境的作用。

四、正确整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方法研究

通过研究教学与信息技术组合的理论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现代教育教学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 而是一个教师建立外界刺激与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

1. 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拓展

小学生在学习把握常规知识点的同时, 应进行适当拓展训练, 从而有效更新知识;而在此过程中应当有效合理的基于多媒体乃至更多信息技术;如汉语字母“a”的学习, 可以运用多媒体教授与教师口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有效保证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而学生学会字母“a”的基础上, 对“an”“ang”的拓展, 也通过IT技术所提供的平台展开资源的展示, 从而提高教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对于字词的学习更应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 以便学生更准确地识记字词;这是由于字词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形象化展示, 传统的教学会借助一些卡片图像帮助学生认识, 而借助IT技术, 将图片动态化或与声音引导同步准确进行, 其效果必当有所提高;因而, 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学习与拓展是将小学语文教学和IT技术组织在一起的有效对策。

2. 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学习的意境设定

科学的教学组合理论讲求通过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知识营造意境, 而运用教育技术对语文片段的训练进行意境设定渲染就显得相当必要。如讲述丑小鸭因为长得太过丑陋丑陋而被其他动物嬉戏和欺负, 直到丧失生命的勇气与活力的时候, 可以运用多媒体声音和播放视频来渲染当时的情景, 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直接与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文章, 而这种做法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口头渲染的效果, 也是一种有效的组合方案。

3. 借助教育技术顺利设置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受, 并有效塑造学生个人本身, 其对增强受教育者感受与体会人物心情具有些许必要性;传统的角色扮演实际上是过于简单与直白的, 其对学生和教学的作用也不能很好体现;而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动态图像及其他信息技术元素, 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扮演的积极性, 进一步增强角色扮演的效果。因而,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参加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组合策略或方案。

摘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整合的方案的理论来源和具体对策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拓展、进行语境渲染、辅助进行角色扮演等具体方案, 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整合,方案研究

参考文献

[1]严菊华.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识字教学[J].新课程学习, 2011, (6) .

[2]杨志敏.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小学电教, 2011, (6) .

篇9: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 4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1-0011-03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如何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及进行科学地考核与评价,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近5年来我系主办了多期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部“园丁工程”中的国家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班,结合培训工作,我们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与研究。

一、培训内容的优化选择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科学选择包括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两方面。

1.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信息技术硬件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等条件差别较大,因此培训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仅是根据本地区甚至是本学校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但不管使用何种教材,我们都应该从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如基本概念与原理)和技能作为培训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更重视能力的培养。知识会陈旧,会被更新,但能力一旦形成,将时时处处有用。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培训中,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中的许多内容看作是“教学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实用,也无须死记硬背其中的细枝末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模型”发展培训者的智力和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其信息素质。据此,可将一些过时的、淘汰的或将要淘汰的知识及时舍弃,适当增加实用的知识、实用软件、实用工具等知识比重,以形成崭新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如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系统、Access数据库、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及教学应用、Internet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应用、智能拼音输入法及常用杀毒软件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如果按常规培训教材的结构体系,一开始就学理论,对于刚入门的初学学员,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据我们的多期培训经验,若坚持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先学习一些具体的操作,使学员建立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学习理论,效果就要好得多。因此,我们近期的培训,无论是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还是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安排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即操作技能在前,理论在后,少数内容也是理论与操作技能同步,也就说先让学员接触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内容,有了直观的操作技能,然后再让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归纳总结出基础理论,这样可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帮助学员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比如: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可先讲键盘指法操作,再讲计算机的组成、特点、发展、数制及应用等相关基础知识;对于视窗操作系统可根据其“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先讲基本界面的基本操作,再讲资源管理器和控制面板及磁盘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后讲多媒体技术;对于网络知识内容,可先讲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及教育网站的浏览,再讲广域网、局域网的构成、Internet的TCP/IP协议、IP地址、域名及Ftp、Telnet应用等抽象难懂的内容……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不仅深受广大培训学员的欢迎,而且能使培训成效事半功倍。

二、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

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即多模式教学,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经过多期培训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归纳采用了如下四种结构稳定、操作程序清晰的授课模式,颇具实效。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可以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于巩固旧知识,比如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等理论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边讲边借助直观教具(我们通常是采用视频展示台)或实物演示就事半功倍。

2.以CAI为主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信息技术内容的CAI课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其培训的显著教学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感官优化组合能提高培训效率;二是优化教学策略,实施自主、创造和多层次的学习目标。

采用该授课模式关键要有优良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I课件,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合理地选用或剪辑现成的信息技术内容的多媒体软件,比如三晨影库、 翰林汇、科利华及众多的计算机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均有许多相关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I课件;二是从教育网上下载,比如K12、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各大学的网站,也有很多非常实用的信息技术CAI课件;三是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多媒体CAI课件。

3.以操作为主的机训模式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际上机的操作,不上机操作学不会,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同时,在培训中,上机操作也是检验学员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以及教学效果的具体手段,是培训的最终目标。

为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采用这种模式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教学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并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一般来说,键盘指法及汉字输入等技能型的内容要多练(讲练比例为1∶3.5~1∶4.5);对于Widows、Office、Internet的使用、电子邮件及常用教学软件与课件制作工具等操作型的内容,宜上机边讲边练(讲练比例为1∶1.5~1∶2);对于各种程序语言及数据库等思维素质型的内容应写、练、调(调试程序)相结合(讲练比例先1∶1后2∶1~2∶1.5)。二是做好上机课前预习,提出上机的基本要求,明确上机目的和操作规程,给出上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对上机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英文提示、执行过程及出现异常结果的常用处理方法给出提示,这样才能保证上机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

4.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培训模式,适用于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

为全面提升我校各完小教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结合我校实际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根据《新泰市中小学专任教师教学应用电脑配置及使用管理办法》,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实现我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人人会”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

从2015学年至2016学年,使我校所有专任学科教师接受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升各完小教师利用学校标准化建设“校校通”、“班班通”等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达到“人人通”,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培训对象

全校所有一线学科教师。

四、培训内容

3、培训教材:多媒体设备安装方专家提供的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培训组成员编写的教案教辅材料。

4、参训人员:全校一线教师。

6、培训安排:

(1)由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到一所石莱镇中心小学进行多媒体应用的两学时的集中学习。

(2)集中培训2天,每天2学时,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一线教师参加专家直接培训。

(3)分别培训。学校每周一、三下午5:00到6:00分别组织一学时培训。

7、考核方式:培训笔记与现场操作相结合。培训笔记基础分50分,现场操作基础分50分。其成绩与考核方案挂钩。

六、组织管理

成立我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实施领导小组,校长马继金任组长,教导主任陈成水任副组长,各教研组组长为成员,负责培训实施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

篇11: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

培训实施方案

根据河间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能力培训的通知》文件精神,为了确保我乡教育信息化及远程教育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广大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的整体信息素养和远程教育的能力,强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按照河间市培训工作整体部署,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目标要求,现制定我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能力培训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培训范围

按照河北省教育厅的要求,这次全员培训的范围包括高中、初中、小学全体教学管理人员、各学科任课教师,网管、电教人员。对以上人员中现年龄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的,全部按计划分为三参加该项目培训。

二、培训方式

1、以网络学习和自学为主,面授辅导、网上咨询为辅。集中辅导主要以县级单位统一安排,辅助本乡为单位的集中辅导。

2、培训人员要每天登录一次河北网络培训专修学院网

(http://.cn)查阅资料、咨询答疑、交流学习心得。

3、学员要精读文字培训教材和网络培训讲座;利用家庭或学校计算机进行操作练习;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由县级培训管理部门统一组织面授或上机指导。总的学习课时数不低于50学时,面授

时间一般不低于18学时。但因每个人基础不同,实际学时数因人而异,以学习时间服从质量为原则。

4、为做好这次大规模培训工作,充分发挥2008年10月份参加省级该项目骨干教师培训人员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提前选拔培训一定数量的主讲辅导人员。

三、培训时间安排

自2009开始到2011,全体应参加培训人员分为三年全部培训一轮。每年计划培训人员总数的25%至40%,2009培训时间为6月份开始启动,至10月份网络考试结业为止。

四、考核办法

1、理论、应用、技术三部分综合一张卷,满分100分,60分及格。第一次考试不及格者允许补考。

2、经培训和考试成绩合格者,由省教育厅统一认证、颁发培训合格证书。由师教部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作为教师上岗、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五、培训费用

按照冀电教[2008]7号文件要求,参加培训人员费用为每人70元(其中教材费40元)。本培训由沧州市教育局每人负担50元,学员所在单位承担20元。用于购置培训教材、考试和辅导等费用。

学员培训费用在学校公用经费中支出。

六、培训人员指标分配

备注:

1、此计划为第一次培训计划,本次我乡共培训50人。以后第二次、第三次全部培训完毕。

2、表中第一类培训人员为各学校管理人员与学科教师(学科教师不含信息技术人员),第二类培训人员为信息技术教师、网管人员、电教人员。

西村乡教委 二〇〇九年六月四日

西村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

应用能力培训领导小组

组长:胡永进

副组长:陈书奎高洪峰

成员:刘欢迎冯伯茂高艳辉

篇12: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分课题实施方案

2002年9月

一、立题背景

“九五”期间,为了推动全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在各地遴选的基础上,批准了962所中小学校作为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启动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程。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现“校校通”工程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己具备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探索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和条件。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活动。美国于1996-2000年成功地实施了面对信息素养挑战的五年计划,目前已制定了本世纪前十年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新一轮规划,力图实现数字化内容与课程的整合。1995年,日本开始实施“百校计划”,日本有111所中小学参加了基于网络的学校间的共同学习计划,为创造全国性共同学习和由各个地区或学校产生的自发的共同主题学习提供保障。此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国内,我国已建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平台。全国有近万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进“校校通”工程。但从目 1

前开展的学校教育技术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看,还没有真正发挥技术的潜力,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何把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和学习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追求的目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发达国家,新兴发达国家和世界人口大国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应用情况的比较性研究,面向世界,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和应用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和地方实际需要实行本土化,对于跟踪国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性比较研究,分析、评价国内、外中小学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水平、方式、效果差异,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提出解决方案,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2.开展学校层面比较和借鉴国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功模式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本土化的新型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重点是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的研究,使一批实验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上跟踪国际发展趋势,起到实验学校的示范作用。

3.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通过实验,确定评

价的标准、原则和可操作方法,为“校校通”工程的评估验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三、课题研究基本内容:

本课题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子课题。

理论研究按不同发展水平的三类国家,即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 新兴发达国家,如韩国,新加坡,香港;和世界人口大国,如印度,埃及,巴西等三类开展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内容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着重对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开展比较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配置政策,通过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政策,信息资源建设政策,教师继续教育政策,课程改革与信息化的关系,农村中、小学作为信息中心为当地社区服务的实践比较,教育技术服务机构或主要执行机构的职能和运作模式比较等。微观层面着重对各国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的比较研究,筛选出代表国际发展先进水平,又切合我国实际的成功模式,为在学校层面开展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实验研究重点是开展国际成功学习模式在我国学校层面移植、筛选、改造,最终实现本土化的实验研究。根据预研究的成果,第一批确定的实验专题是:

 网络环境下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应用的实验研究;

 国外研究性学习模式比较实验研究;

 理科互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实验研究;

 网络环境下互动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 数字化技术在教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课堂教学录像研究)。

四、实施方法

(一)由上海教科院,北师大等单位的有关专家主持课题的研究设计,并承担理论研究任务。

(二)国际国内专家与实验学校相结合,开展国际技术与课程整合成功模式的筛选、借鉴、评价和实验研究,形成一批实验案例。

(三)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与APEC国际组织合作,聘请外国专家,并与我国专家相结合,通过开展参与式培训及现场指导,在实验学校培养一批能独立承担本校实验研究的学科骨干教师。

(四)课题研究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结合,课题组将委托上海市教科院等有关单位开发一批反映国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新进展的教育信息资源提供给实验学校,作为课题研究的信息支持。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2年1月--2002年 8月

1.制订总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实验学校审定并批准实验子课题;

3.组织开题和培训活动。

(二)研究阶段:2002年8月--2003年12 月

1.2002年底提交宏观比较研究报告,完成应用模式初步筛选工作;

2.实验学校按照子课题方案,全面开展实验研究;

3.开设本课题专题网站(或频道),实施实验研究的网络管理,并对实验学校提供在线培训和资源支持;

3.有目的地组织各种研讨、交流、培训、评估等活动;

4.组织专家现场指导课题学校的实验研究活动。

(三)、总结阶段:2004年 1月--2004年 6月

1.组织验收子课题实验的成果,对子课题开展结题活动;

2.总课题组总结本课题的最终成果,形成比较研究最终报告和实验案例研究报告,接受课题下达单位的鉴定、验收;

3.宣传、推广比较研究的成果,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

六、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包括宏观比较研究报告与实验案例研究报告,并正式出版;

2.建立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的标准、原则和方法;

3.编辑在线研究简报和论文、报告摘编;出版专著和有关论文、报告集

七、课题组组成人员名单

课题组长:郑大伟,蒋鸣和

课题成员:由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专家、中央电教馆有关部门及有关省、市、自治区电教馆负责同志、部分实验学校校长组成。

八.研究经费

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主要由各研究单位自筹解决。

篇13: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

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是关键, “校校通”工程是否能发挥其效用, 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是否能服务于教学, 在于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教师的信息化。

2.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接受新的知识, 不断扩大知识面, 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教育水平等同样也离不开自身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在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 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就要不断地更新知识, 充实自己, 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构建自身的终身学习“体系”。

3.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 信息技术课已是学生的必修课, 必然要求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教学, 必将引起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变革, 如果教师不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迫切性

1.2001年教育部“校校通”工程开始实施, 卫星宽带网已在鄂尔多斯市许多学校落户, 部分学校已建起了校园网, 但是许多学校利用不充分,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甚至有些成为供人参观的摆设。

2.2002年鄂尔多斯市开始建设以光纤方式连接的计算机教育城域网, 教育城域网提供的大量优质教育资源, 需要广大教师进行筛选、整合、加工、提炼, 所以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

3.鄂尔多斯市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 硬件装备条件较差, 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匮乏, 全市教师整体IT素养很低,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弱, 现有的设备不能充分利用, 大量的教育资源发挥不了作用, 严重制约着我市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 必须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和资源应用能力的培养。鄂尔多斯市在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过程中, 坚持“建网、建库、建队伍, 队伍先行”的原则, 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力度, 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 使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大幅提升, 使全市教育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为此, 对广大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使他们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抢占教育技术的“制高点”。

鄂尔多斯市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一.制定科学、可行的培训计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有关规定, 结合我市的具体实际, 市教育体育局规定, 从2001年开始, 全市45周岁以下的所有中小学教师都要接受信息技术培训, 其中, 城镇 (旗、区政府所在地) 以上中小学教师要接受高级模块的培训, 农村、牧区中小学教师要接受初级模块的培训, 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1.对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培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是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骨干力量, 肩负着学校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网络机房等设施的管理、维护和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肩负着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整理、下载、分类等工作;肩负着帮助各学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学术和教学活动的重任。为此, 我们把对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培训作为我们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市教育局在市电教馆建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 把全市各学校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分期分批集中到市电教馆进行培训。

2.对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每个学校都有一些积极上进、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 而这些教师平时由于教学任务重、学术活动多等原因, 在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方面有诸多困难。因此, 我们有计划按比例、分期分批地对骨干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的培训, 把他们集中到市电教馆, 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保证培训质量。从2001年5月开始已培训17期共784人, 这些骨干教师经过培训后, 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他们经过培训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 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教学, 大量地吸收教育信息, 进一步开阔了眼界, 扩大了知识面, 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地区优秀教师的差距, 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更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二是这些骨干教师经过培训后, 可以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 如制作课件、幻灯片、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 不但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增加了单位课时容量, 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 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 可以调动广大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从而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逐步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在较短的时间提高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本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对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全员培训。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 要通过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仅仅依靠极少数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和部分骨干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 如果不用也只能是摆设而已。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只有在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手中, 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威力, 才能派上用场。所以, 我们在培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基础上, 采取“典型引路, 示范引导,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办法, 对各学科教师开始了全员培训。

首先是转变教师观念。先期经过培训的骨干教师回到学校后, 运用所学的工具软件, 如P ow er P oint、Auth orw are、P h oto Sh op、F lash、几何画板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 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到学生的欢迎。许多教师的内心自然而然受到了现代气息冲击, 观念开始转变。这就是“典型引路和示范引导”的作用。另外, 教师观念的转变, 还需要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 让广大教师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 让他们明白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消除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畏难情绪, 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是合理安排培训的地点、时间。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紧, 各有各的教学任务。在培训地点的安排上, 我们主要以旗、区为基本培训单位, 一是充分利用各旗、区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馆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 初级模块由各旗、区选派经市电教馆培训过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承担培训任务, 由市电教馆指导教学。高级模块由市电教馆派专任教师“送教下旗、区”授课进行培训。这样既扩大了培训的范围, 又节省了教师到市里培训的大量费用。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轻教师和学校的经济负担, 我们又进一步推开了校本部培训。进行校本部培训的具体要求是学校的微机室要符合培训的要求, 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必须是经过市电教馆培训。校本部培训的课时不能少于规定的课时。以上所有的培训都由市电教馆统一组织考试, 并且严把考试关。考试分为理论测试和上机操作, 分别占40%和60%的权重。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 为了解决教师“教与学”的矛盾, 一是安排在假期进行集中脱产培训;二是安排教师利用晚上和双休日进行业余培训。尤其是开展校本培训以来,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既能够大面积地培训教师, 又给教师和学校节省了几乎所有的培训费用。从2001年到2005年培训12518人。

4.对局长、校长进行IT培训。对局长、校长进行IT培训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使局长、校长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局长、校长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 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力度, 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二是局长、校长通过培训, 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运用IT, 可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对于教师学习IT、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到目前, 市电教馆共举办局长、校长信息技术培训班9期, 共培训339名。经过培训局长、校长们都能较熟练地操作微机, 在W ord下做文章、制表格, 能从网上熟练地浏览、下载、储存信息, 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写论文。

篇14: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方案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教师;应用能力;现状;建议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要做好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就要了解目前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就能够帮助小学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现状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献查阅的方式来对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过程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培训情况、信息技术课堂应用情况、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情况以及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小学教师在近三年来参加的培训次数主要在1次左右,占到了34.12%,3次左右的只有13.34%,而有一半以上的教师1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也没有。这就说明,大部分的教师没有参与信息技术培训过程,而有少部分的教师存在着多次培训的现象。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90%以上的教师认为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非常重要,有30%以上的教师会经常通过制作电子课件来丰富课堂内容,而有80%以上的教师平日会在网络上搜索与自己教学学科有关的资源,有35%以上的教师会经常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来开展教学。但是同时也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表示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需要有硬件条件的支撑,而大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所配备的信息化硬件设备是不足的,认为缺少信息化教学软件的教师在60%以上。

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普遍不高,有70%以上的教师反映在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时候,最主要的困难是缺少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层次较低。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仅仅局限于office软件,而对视频、动画编辑、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却很少,迫切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再次,教师的教学资源制作能力比较弱。有60%以上的教师反映自己不能完整制作课件,而是利用别人的电子课件来进行上课,而从来没有制作过课件的教师占到了10%。最后,教师反映信息技术和学科的融合程度较低。因此教师就希望能够接触到更多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的案例,迫切需要专业化的指导。

4.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需求

(1)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有13%的教师想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理论知识”的培训,有59%的教师反映希望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法及课件制作”这方面的培训,而有36%的教师反映希望进行“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技术”的培训。这说明,目前教师主要希望的是进行技能方法类的培训。

(2)对培训方式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48%的教师希望有一级教师对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进行培训,而有45%的教师希望基于互动式课堂来进行案例培训,而27%的教师反映希望基于教研活动来进行分散式培训。这说明目前教师希望以应用培训、案例分析以及研训结合为主要培训方式,注重培训过程实践互动性,并且不拘泥于一种培训模式,希望能够开展混合式的培训过程。

(3)对培训资源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61%的教师反映在教学中缺少信息技术应用软件,而有64%的教师认为希望能够方便下载教学资源包,有65%的教师反映希望有信息技术和学科整个的案例资源。这说明,目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主要是集中在个性化学习资料和案例分析资料上,在网络资源的支撑下开展移动学习。

(4)对培训保障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有46%的教师希望在教学中能够配备信息化硬件设备,比如电脑等,有52%的教师反映希望在课件制作中能够有专业化的指导。因此就需要教育部、学校能够尽快落实信息化硬件设施的配备,确保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能够顺利进行。

二、开展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建议

1.优化培训理念

在对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培训的时候,应该树立“全员培训、专项培训、学科与技能衔接”的意识,注重教学骨干在培训过程中的领导作用,落实好培训的方案。

2.完善项目设置

小学信息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项目:首先,进行全员培训,保证培训的人数应该在总教师人数的20%以上。农村小学应该由省教育部提供资金支持,保证培训的顺利实施;其次,注重教师的骨干专项培训。主要是对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以及教研骨干进行培训。

3.确立目标内容

在培训的过程,需要准确定位培训的目标,“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培训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培训:首先是学用。需要教师学会对信息技术常识、基本信息技术软件(office、概念图以及博客等)、学会应用多媒体资源库、对素材进行分类整体、精确查找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软件下载、进行文件存储等;其次是会用。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以及获取教学资源;最后是善用。主要是从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获取、教学活动设计等。此外,还需要注重教师的专项培训过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典型案例分析等。

4.改善模式方法

信息技术的培训模式,主要是以混合式培训模式为主,这就需要强调情境体验。一方面是以网络为载体来进行专项培训,注重教师信息技术观念概念和能力的提升,注重返岗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开展全员培训。在全员培训中需要将网上学习和网下实践结合起来,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结合起来,推动移动式的学习方式,测评过程也是注重网络测评和实践测评的结合。此外,还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自学,在网络平台中,教师会将自己困惑写出来,由指导团队来进行回答。而对于一些网络条件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就可以由县级教师来开展送培送教活动。

综上所述,尽管说小学教师目前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是只要合理设计培训课程,扩大培训范围,注重技能的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就能够逐渐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余雅丽.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设计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张屹,马静思,周平红等.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15(1).

上一篇:分班作文400字下一篇:暑期政治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