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29

摘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着国家的教育改革、教育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文章概述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历程,分析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运用创客教育的理念,从教师创客的视角构建培训方案,通过“问题-协作-行动-创智”的创客培训模式实施培训,使教师获得创新的培训成果,提升了培训质量和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篇1:

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存在着学员参训的主动性不强、培训缺乏吸引力两方面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学员心理准备不够、培训体验不佳、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师对中小学教学一线缺乏了解、培训模式单一、培训管理不到位和服务滞后等。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提高认识,合理安排,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深入调研,了解需求,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内容;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交流互动;分层次,多样化,积极探索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完善机制,精细管理,为学员提供人性化服务等。

[关键词] 信息技术;培训;翻转课堂;慕课;对策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主力军,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创新的成效,进而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就总体而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为此,教育部于2013年10月颁布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其总体目标与任务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与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1]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有效开展。本文着重探讨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新一轮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作为一名培训组织者和培训师,笔者一直致力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工作。在“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有3000多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笔者负责的“课件无忧”系列培训。通过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网络上发放了《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浙江省范围内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共729人填写了问卷,其中有效问卷717 份,问卷有效率为98.4%。该问卷调查涵盖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现有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满意度等。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好,但能力较弱;②中小学教师有强力地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④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结合十多年的培训经历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主要存在着参训学员主动性不强、培训缺乏吸引力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强

1.心理准备不够导致教师参训主动性不强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普遍比较重视升学率,而对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则相对不太重视,致使参加培训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的目的和意义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普遍把获得学分作为培训目的,因而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强。客观上信息技术培训与教师专业关联不大,不能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主观上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因而信息技术应用体验不佳,如此恶性循环,也使得教师缺乏学习兴趣。

2.不快乐的培训体验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

从培训过程上看,不快乐的培训体验是降低学员主动性的主要因素。快乐学习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提倡的,保持学习兴趣才能让学习者学得更有成效,对中小学生如此,对成年人也是如此。培训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安排,给中小学教师造成了不快乐的培训体验,影响了他们的主动性。[2] 这些不合理的安排主要体现在时间安排、空间安排、经费安排上。

在时间安排上,难以选择。如果培训安排在工作时间,工学矛盾突出,容易引起学校方的反对。校方比较重视升学,相对轻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这样的氛围里,教师客观上和主观上都不重视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注重实践,并且知识技能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需要保证培训的连续性以及充足的参训时间。如果培训安排在周末和假期,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容易遭到教师的反对。众所周知,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已经使教师异常忙碌和疲惫,还要让教师抽出时间来参加培训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无疑是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因此培训不管是安排在工作时间还是安排在假期,都会显得尴尬。

在空间安排上,培训地点的设置缺乏服务意识,大多设在各省、市、自治区和地区的培训机构,离中小学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为了参加培训,学员们不得不在工作单位与培训场所之间来回奔波,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影响工作、生活、家庭,给学员带来参训压力。

在经费安排上,教育经费有限,行政部门虽然投入了专项经费,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有些费用如交通、住宿费和餐饮费需要由学员个人承担,有些学校甚至连培训学费也不给报销,这给收入微薄的中小学教师造成不小的经济压力。

(二)培训缺乏吸引力

1.培训内容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尽管已经是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但是就培训内容看,还是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实际能力相脱节。培训内容理论偏多,实践偏少;学员听得多,做得少;实践操作内容倾向计算机专业,学起来难,遗忘容易。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机构在审查培训内容方面缺乏严格的运行约束机制,培训者往往是根据现有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而不是根据需求调查来确定培训内容。

2.培训师对中小学教学一线缺乏深入了解

其他学科的培训很大一部分培训师直接来自于中小学教学第一线,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经验,他们的言传身教,容易引起共鸣,深受学员喜爱。信息技术培训的授课教师大多是来自高校或培训机构的专家,这些专家热衷的是信息技术的前沿问题,对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现有基础、实际能力水平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所以教授的内容专业性太强,重理论、轻实践,专业术语连篇,适合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对其他学科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则难以理解、记忆和掌握。

3.培训模式过于单一

尽管是在“互联网+”形态下,授课过程可以放在网上,培训模式仍然是由“信息传递”“消化吸收”两个依次展开的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即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理论讲授和实操示范,学员耳听,眼看,手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学员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员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第二阶段是“消化吸收”,即在课后,由学员自己来完成对课堂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复习、巩固与提高。由于学员平时要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他们的“消化吸收”时间是非常零碎的。而且,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课后“消化吸收”时常常会产生挫败感,最终使学员丧失学习信心。

4.培训管理不到位,服务滞后

笔者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相当多的学员认为培训组织者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效果不佳”,培训服务让人“不满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培训组织者比较重视培训项目的研发和开展,不太重视培训的管理,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培训组织者习惯于管理者的身份,缺少服务意识,不重视培训的后勤服务工作,不注重培训细节。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力途径。各级领导、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教师都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目前,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出现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有效开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提高认识,合理安排,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

各级领导以及中小学教师都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重要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开展信息化教学必备的信息技术,熟悉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式,提高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与能力。为此,应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培训,杜绝只为获取学分而参加培训的功利思想,切实把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促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的有效途径,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各级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培训组织机构和学员所在中小学校三方应该加强协作,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地点,并为受训教师提供必要的经费补助,让广大中小学教师愉快参训。首先,要多方协调,确保学员的培训时间,缓解工学矛盾。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加中小学师资配备,使中小学校在保障日常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能够安排教师轮流脱岗参加培训,或者能够减免参训学员的部分工作任务,使参训学员轻松上阵;培训机构也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将培训安排在假期、周末等非工作日进行,避免工学冲突;参训学员本人也要做好统筹安排,做好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准备。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培训地点走出培训机构,方便学员。培训机构可以选择“送教进校”“送教下乡”等方式,缩短培训和学员之间的空间距离。笔者组织的“课件无忧”培训课程,有半数以上的培训班采用了“送教进校”方式,虽然组班教师和任课教师辛苦了点,但是方便了学员,降低了培训成本,深受学员和学校的欢迎。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应给参训学员提供必要的交通、住宿、餐饮等补助,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受益于新政策,在浙江省,教师参加培训所产生的学费、餐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全部都是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支付的。参训学员没有了培训的经济负担,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涨。

(二)深入调研,了解需求,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内容

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要以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纠正只根据方针政策、领导意志、现有的教学资源来设置培训内容的偏向。培训内容的遴选应遵循简单、实用、有趣三原则。由于参训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相差很大,培训内容应尽量通俗易懂,培训师应尽量化繁为简,使参训学员有学好的信心;培训的内容强调实用性,密切联系参训学员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参训学员能学以致用,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训内容还要强调趣味性,设计简单有趣的实例,选择轻快活泼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让参训学员在快乐中学习;每天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给参训学员一定的压力和成就感,每天都有看得到的进步和收获,改变他们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消极看法,不再是忍受培训,而是享受培训的过程。

(三)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交流与互动

信息技术培训师要走出培训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实地参观、考察、座谈、交流、调研,充分了解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有基础以及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同时,培训机构还可以邀请中小学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教师,来培训机构给学员上课示范,通过案例教学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容易引起学员的共鸣。同时还可以让培训师观摩学习,通过加强与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交流互动,帮助培训师突破专业壁垒,使培训师的教学贴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能力,紧密联系实际的工作需要。

(四)分层次,多样化,积极探索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培训组织者要根据学员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合理确定学员的学习起点,开展分层次培训。仍以笔者的“课件无忧”培训为例,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把培训分为四阶段展开,每阶段的培训从学员的实际需求出发,专家引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培训开始前,先对学员进行训前测试,准确了解学员的现有基础与能力水平,以此确定学员的学习起点,然后让学员进入相应层次的班级开始学习。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培训者要根据培训内容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把专题讲座与参与式研修相结合,面对面研修与远程交流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理论诠释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员,让学员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帮促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培训课堂焕发勃勃生机。[3]

此外,要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以“课件无忧”培训为例,采用的是O2O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借助于发布在慕课平台上的微课视频来授课,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培训师在慕课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单和微课;学员通过移动终端在慕课平台上选择课程,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观看在线微课学习知识,而且可以反复观看,自定学习步调,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看完视频后要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在线完成作业和提交多媒体作品;集中面授时,学员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并提出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供同伴们探讨。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中,学员变成了真正的主体,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而且必须积极主动,否则无法完成学业;培训师由主动变成了被动,由培训主导变成了引导者、导师,很多情况都是现场生成的,无法预设,这对其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合培训模式结合了在线培训高效率、优质资源、个性化学习的优点,以及线下培训有引导、有启发、可监控的优点,这两种培训方式完全互补,可以取长补短。

(五)完善机制,精细管理,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人性化服务

教育行政部门、培训组织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加强合作,制定完善的培训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在线学习的部分要求学习平台能监控学员的学习过程,能详细记录学员观看教学视频的情况、作业情况和测验成绩等,防止学员敷衍了事。线下学习部分要用培训考勤、培训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约束学员;要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并把参训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与职称评聘、年终考核等切身利益挂钩;要对优秀学员颁发奖状和荣誉证书,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完善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激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在培训管理方面,培训组织者应该体现出管理者的严肃性,做好学员的学习动员工作,有效地约束、激励学员;严格执行签到点名考勤,保障学员的受训时间;做好学员的培训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工作;做好培训档案的归类保存工作;严格按规章制度发放培训证书和学分,做到公平公正。

在培训服务方面,培训组织者应该体现出服务者的周到性,真心做培训,真诚对待学员。在“课件无忧”系列培训中,培训组织者注重培训的服务质量,在训前、训中、训后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培训开始前以短信、网络、书面通知的形式确保每个学员都收到培训信息。集中培训开始后安排好学员的饮水、课间水果点心、用餐、午间休息、住宿等;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好预案,对突发的事情能及时妥善处理;与学员多接触,多沟通,关心每一位学员,诚心对待,搞好关系。培训后关注学员的专业发展,关注他们在信息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困难,通过QQ、微信、电话等方式及时给学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培训作为一种服务产品,也应该加强“售后服务”。

三、结语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互联网+”形态下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参训学员主动性不强、培训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必须加强思想认识,通过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地点、经费,根据学员需求遴选培训内容,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完善机制、精细化管理等方式,充分调动参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按需培训,周到服务,确保培训质量。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力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S].教育部,2013.

[2]陈聪.影响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和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郭红霞.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养成[J].中国电化教育,2012,(5).

责任编辑 蓝光喜

作者:杜祖平

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篇2: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摘 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着国家的教育改革、教育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文章概述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历程,分析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运用创客教育的理念,从教师创客的视角构建培训方案,通过“问题-协作-行动-创智”的创客培训模式实施培训,使教师获得创新的培训成果,提升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培训;教师创客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1]。教师作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主体,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国家教育的未来,因此国家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由于培训理念、培训方法的不同,其培训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将创客教育的理念应用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激发了教师的创新热情,提升了培训层次,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一、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战略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2]。2004年12月教育部下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3],2005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2006年首次开考到2015年停考,共开考22次,报考教师规模累计超过200万人(2013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约1235万人),获得证书教师累计超过168万人,对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起到积极促进和引导作用[4]。

2.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一系列綱领性文件的推出,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2年2月,教育部发布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的专业标准,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要具备将信息技术手段渗透于教学实施的专业能力。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文中简称为《提升工程意见》),包括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等八个部分[5],开启了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每位教师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预计到2017年底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提升培训完成。

教育部2016年6月7日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将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6]。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现状

国家层面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十分重视,构建了包括国培、省培、市培、校本培训等不同层次,以及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等级的培训体系。但完善的培训体系不等于培训有着良好的效果,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差异大,数字鸿沟问题突出,培训层次差异明显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信息化区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数字鸿沟问题突出。2015年底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为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为80%[6],与国家提出的“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还有一些差距。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中小学在实现“三通”的基础上推进了智慧校园建设,一部分学校智慧校园已经初步建成并通过验收,比如2016年5月广东深圳市教育局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努力,分三批评选出智慧校园示范校100所[7]。相反,条件较差的农村及边远地区,网络、多媒体教室等基本条件都不具备,怎么会有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和动力呢?

2.培训观念、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主管部门及培训单位重视程度、主讲教师的配备、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认识程度不同,其培训内容的设置、培训方法的选择等也各不相同,有些培训点没有对国家培训标准进行深层次的研读,培训的内容只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浅层次的应用培训,如课件的制作、电子白板的使用等,缺少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课例与教学法培训;培训方法也是以专家、教师讲授为主,缺少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深层次互动和混合式学习等。

3.教师职业倦怠,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广大教师而言,一方面是知识爆炸带来的知识高效学习与知识更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教师不思进取、懒于学习的职业倦怠,培训学习中任意缺课、迟到、出勤不学习等现象比比皆是;考核也只是形式,作业、制作的作品拷贝、抄袭成为常态化,更不用说个性化和创造性了。很多教师因学历的高层次(如小学教师本科化、高中教师硕士化等)与教学内容的低要求,产生巨大的优越感,认为不学习也能“胜任”目前的教学工作,因此培训成为可有可无的事。

为了克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教学改革的要求,将创客精神与创客教育的理念引入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可起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创客、创客教育与教师创客

1.创客

创客是志同道合的、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群体。创客的本质是创新满足需求,协作实现创意,实践产生价值,创新、实践、协作、共享是创客的共同理念。创客通过协作、实践产生的最终创新产品,可以是能通过3D打印等获得的实物、模型,也可以是新文化、新思想、新方法等。笔者认为,无论是客观实在的发明,还是意识形态的创新,只要是从事创新、创造的人,都是创客。

2.创客教育

创客的发明、创新、创造能力要通过教育、实践才能获得,由此以培育大众创客精神为导向的教育形态[8]创客教育应运而生。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9]。其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习者解除课堂上带来的约束,包括认知约束、课程约束、才能约束、领域约束和变化性约束等[10]。

3.教师创客

教师的工作是教育人,是培养具有创客精神和素养的全人。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他们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等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基于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工具,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法,将自己的教学想法转化成教学现实,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协作,使学生的智能、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等产生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外在反映而得到认可。教师的教学与创客的本质是一致的,因此教师是创客,是创客教育中的特殊创客。

四、创客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既然教师是创客,教师培训工作就可以看作是培养创客的活动。将教师作为创客进行培训,则需要将创客教育的“创新、实践、合作、共享”理念,贯穿于“创客课题、创客模式、创客空间、创客资源、创新成果”等培训过程的始终,融项目学习、体验教育、创新教育等方法于一体,从而实现教师培训的目标和任务。

1.确定培训的创客课题

创客课题要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祝智庭教授认为创客课题的选取要注意“课题的切身性、課题的复杂性、充足的资源、互动和合作、高强度、合理的时间安排、分享教育、新颖性”等八个要点[11]。也就是要能从受训教师的切身需求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复杂性的技术问题、教学问题,激发教师的创新元素,在构建好的适合教师创客学习的创客空间中,通过小组协作和丰富的创客学习资源,进行高强度的、卓有成效的培训学习和创客研究,完成具有创新性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课例和资源包。

2.设计培训模式

当前教师培训较为典型的模式有“导训研考思”[12]的集中培训模式,以及“问学践思行”五线贯通[13]的网络学习模式。为了使受训学员积极参与培训过程、充分体验培训成果,黎加厚教授提出了“参与-体验-观察-思考-分享”的培训思路,并于2014年在四川师范大学进行了实践[14]。笔者根据培训实际构建了“问题-协作-行动-创智”的培训模式。

“问题”是指创客问题,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中的技术应用、系统教学设计、学习行为及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而不是知识性或陈述性问题。

“协作”强调受训教师的“志同道合”,根据受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学科特点、创客问题及预期的创新成果等自由组合。

“行动”是参与培训的各项活动。美国学习科学专家索耶认为,“创造的源头不是意念,而是人的行动”[15]。同时行动不同于简单的“亲自动手做(Do it yourself)”,而是全新开放式创新模式“一起做(Do it together)”[16]。

“创智”是指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学资源作品、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创新课例等。

3.构建教师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有共享所有资源的环境层面的创客空间、促进技能学习和人类知识创新的功能层面的创客空间,以及精神层面的创客空间[17]。教师培训的创客空间构建主要考虑信息技术空间、协作空间、展示空间、人文空间等。

信息技术空间要高度的智能化、现代化,可在智慧校园框架内建立用于教师培训的情境自动感知的智慧教室,除保证教师新型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熟练操作外,还必须提供教学资源开发的各种软件,为教师创客的个性化学习与培训提供必备条件。协作空间包括实景和虚拟构建的立体空间,实景空间可以是上述的基于协作或探究所构建的信息技术空间,也可以是微信、QQ等虚拟空间,便于教师在线作业、交流、评价等;展示空间主要用于教师的创新成果展示;人文空间主要是提供高度信息技术的、符合教师创客特色的文化氛围,如优秀教师教学风采的互动展示等。

4.提供丰富的教师创客资源

无论是集中培训还是网络培训,资源是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专家引导的主题讲座、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教学资源开发方法与技巧实例讲解等方面的实况录像、视频公开课、微课、SPOC、MOOC等,为教师培训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结合培训策略、教师需求,系统化、个性化地利用资源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可促进教师创客的知识积累与技能提升。

除丰富的学习资源外,还必须提供创客空间相关的“设备使用指南”、“常见故障及排除”、“3D打印技术”等辅助资源,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可穿戴设备技术应用”等拓展资源。

5.共享创新成果

创客的目标是将创意变成现实,创客教育成功的标志是创新成果。创新成果的交流、展示与共享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教师的灵感,挖掘教师的创新潜能。作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资源的创新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课例。创客空间中的展示空间可用于创新教学资源的交流,利用录播功能实现创客教师的课例录制,可以利用网络展示平台进行交流、评价,也可推送到微信、QQ等微平台供培训教师进行研究、学习。

五、结束语

教师是核心的人力资源,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精神与热情,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变革。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将创客教育的理念引入到培训的整个过程,可提升教师善用技术、善用资源、创新学习、量化自我等信息化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高度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和社会发展,实现“全人发展”的创客教育终极目标[1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年5月24日.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9):6-8.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5-9.

[4]张潇. 2015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停考[DB/OL].http://news.163.com/15/0422/04/ANPG81GE00014AED.html.

[5]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2):3-4.

[6]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7]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广东深圳评选出智慧校园示范校100所[DB/OL].

[8]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7):5-13.

[9]楊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10](美)Ronald A.Beghetto James C.Kaufman.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6-89.

[11]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 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12]马仁海,吴颖.“导训研考思”五合一:教师集中培训的新模式[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8-90.

[13]奥鹏教师教育网[DB/OL].http://www.ourteacher.com.cn.

[14]王唯嘉.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6):21-24.

[15](美)Ronald A. Beghettod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14.

[16]克里斯·安德森.中国制造将属于“中国创客”[J].中外管理,2015(1):34-36.

[17]雒亮,祝智庭.创客空间2.0:基于020架构的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10):35-43.

[18]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3):8-13,20.

(编辑:鲁利瑞)

作者:张德成

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篇3: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研究

摘要: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已成为信息化进程中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重要举措。本文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培训工作实际,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与评价措施进行了有效地研究。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如何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及进行科学地考核与评价,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近5年来我系主办了多期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部“园丁工程”中的国家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班,结合培训工作,我们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与研究。

一、培训内容的优化选择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科学选择包括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两方面。

1.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信息技术硬件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等条件差别较大,因此培训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仅是根据本地区甚至是本学校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但不管使用何种教材,我们都应该从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如基本概念与原理)和技能作为培训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更重视能力的培养。知识会陈旧,会被更新,但能力一旦形成,将时时处处有用。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培训中,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中的许多内容看作是“教学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实用,也无须死记硬背其中的细枝末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模型”发展培训者的智力和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其信息素质。据此,可将一些过时的、淘汰的或将要淘汰的知识及时舍弃,适当增加实用的知识、实用软件、实用工具等知识比重,以形成崭新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如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系统、Access数据库、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及教学应用、Internet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应用、智能拼音输入法及常用杀毒软件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如果按常规培训教材的结构体系,一开始就学理论,对于刚入门的初学学员,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据我们的多期培训经验,若坚持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先学习一些具体的操作,使学员建立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学习理论,效果就要好得多。因此,我们近期的培训,无论是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还是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安排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即操作技能在前,理论在后,少数内容也是理论与操作技能同步,也就说先让学员接触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内容,有了直观的操作技能,然后再让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归纳总结出基础理论,这样可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帮助学员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比如: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可先讲键盘指法操作,再讲计算机的组成、特点、发展、数制及应用等相关基础知识;对于视窗操作系统可根据其“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先讲基本界面的基本操作,再讲资源管理器和控制面板及磁盘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后讲多媒体技术;对于网络知识内容,可先讲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及教育网站的浏览,再讲广域网、局域网的构成、Internet的TCP/IP协议、IP地址、域名及Ftp、Telnet应用等抽象难懂的内容……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不仅深受广大培训学员的欢迎,而且能使培训成效事半功倍。

二、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

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即多模式教学,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经过多期培训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归纳采用了如下四种结构稳定、操作程序清晰的授课模式,颇具实效。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可以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于巩固旧知识,比如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等理论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边讲边借助直观教具(我们通常是采用视频展示台)或实物演示就事半功倍。

2.以CAI为主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信息技术内容的CAI课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其培训的显著教学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感官优化组合能提高培训效率;二是优化教学策略,实施自主、创造和多层次的学习目标。

采用该授课模式关键要有优良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I课件,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合理地选用或剪辑现成的信息技术内容的多媒体软件,比如三晨影库、 翰林汇、科利华及众多的计算机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均有许多相关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I课件;二是从教育网上下载,比如K12、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各大学的网站,也有很多非常实用的信息技术CAI课件;三是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多媒体CAI课件。

3.以操作为主的机训模式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际上机的操作,不上机操作学不会,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同时,在培训中,上机操作也是检验学员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以及教学效果的具体手段,是培训的最终目标。

为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采用这种模式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教学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并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一般来说,键盘指法及汉字输入等技能型的内容要多练(讲练比例为1∶3.5~1∶4.5);对于Widows、Office、Internet的使用、电子邮件及常用教学软件与课件制作工具等操作型的内容,宜上机边讲边练(讲练比例为1∶1.5~1∶2);对于各种程序语言及数据库等思维素质型的内容应写、练、调(调试程序)相结合(讲练比例先1∶1后2∶1~2∶1.5)。二是做好上机课前预习,提出上机的基本要求,明确上机目的和操作规程,给出上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对上机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英文提示、执行过程及出现异常结果的常用处理方法给出提示,这样才能保证上机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

4.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培训模式,适用于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施教过程是:在培训告一段落时,联系学员从事的教学或管理工作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比如计算机、Internet网络或多媒体设备等)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学员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比如让学员带着“教学论文的撰写与编辑”或“教案修改”等任务去学Word或WPS;带着“磁盘文件”或“教学软件”的交流等任务去学Windows中的磁盘管理或文件管理(如复制、拷贝或删除等);带着“学生成绩统计”、“学校经费开支计划”等统计表格任务去学电子表格Excel;带着“学校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或“校产管理”等任务去学Access数据库;带着“专题报告演示”或“教学幻灯片制作”等任务去学PowerPoint;带着“多媒体CAI课件制作”任务去学几何画板、方正奥思或JBMT等课件工具软件及扫描仪、数码相机、配套光盘等设备的使用;带着“教学动画设计”任务去学Flash、Photoshop或3D MAX等动画软件;带着“学校的主页设计任务”去学Dreamweaver或FrontPage等网页制作软件;带着“搜集最新最前沿的教学科研信息”去学Internet的使用;带着“电子邮件”去学E-mail的发送与接收;带着“故障计算机”去学计算机的维护与检修等硬件知识与技能。

在我们多期的实际培训中,由于学员的工作性质、任教的学科、任教的学龄段及任教的年级各不相同,因而在同一个培训时间里或同一个培训班中,形成了风格各异、内容不同的多个单元计划和任务,让学员有机会与不同学校或不同地区的同行实现结对共享。培训实践证明,这种任务驱动模式不仅培训目标明确、见效快,而且充分发挥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符合在职教师的认知规律,是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考核与评价方法的优化组合

考核评价是保证培训效果的激励机制。尽管培训学员对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的自觉性,但还是要有一定的压力,要通过规范的考核来进一步促进学员的主动积极性。为了使考核评价规范化,我们根据不同层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目标和设置的课程内容,对学员进行以下三种方式的考核评价。

1.终结性考核评价

终结性评价不仅要考核学员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更应注意考核其实际操作技能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对此我们采用理论考核和上机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理论考核,根据继续教育的特点,把重点放在引导学员将学到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自己工作、教学或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上。我们根据学员必须完成的必修内容,设计出若干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论题,考核时,由学员随机抽取一组,由专家组成的评委根据学员的答辩水平进行评价。

对于上机操作技能的考核通常是要求学员联系本职工作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题,通过计算机撰写一篇小论文,按教师规定的格式进行编辑排版,同时再将其制作成一篇图文并茂的电子演示文稿或课件,先拷贝到软盘上,再将电子文稿或课件压缩处理后通过E-mail发送到教师机上的电子信箱中,最后评委根据软盘和电子信箱中文稿的信息技术含量进行评价。终结性考核评价的成绩核定由理论考核和上机操作考核两方面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成绩评价采用等级制。

2.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员参加培训的态度、集中培训的到课率、完成规定的理论与上机作业、参加各种信息技术专题培训时的发言情况等项目进行逐项考核评价。

3.绩效性评价

绩效性评价主要是由学员所在单位,对学员的信息技术道德(能够遵循信息应用的道德规范、不用信息技术工具作非法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本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绩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

最后,根据学员以上三方面的考核评价成绩确定学员是否培训合格,合格者发给相应级别(省级或国家级)的信息技术培训合格证,对于成绩特别突出的(比如有信息技术教育作品或课件在地市以上级别评比中发表或获奖者)授予优秀学员荣誉称号。

通过规范化的考核评价,不仅客观地评价了学员的学习成效,而且也检查了教师的培训教育质量,同时也为下一期培训积累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总之,在当前日益升温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必须要有明确的培训目标、科学地设置培训内容、并合理的安排教学顺序、采用良好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和规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收到最优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根福. 发挥教师进行修学校职能,探索骨干教师培训规律[J] .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2.

[2]刘芳.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3]张志勇. 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李勇帆

上一篇:民事诉讼中财产保全分析论文下一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