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文与政论文的区别及

2024-04-16

策论文与政论文的区别及(共3篇)

篇1:策论文与政论文的区别及

策论文与政论文的区别及范文

策论文和政论文是申论文章中最重要的两种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属于申论文章,因此都是“官味”议论文,都要求有鲜明的观点、完整的结构、清晰地逻辑、流畅而规范的表达。它们的区别在于,策论重点是写对策。而政论重点是分析原因、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问题。下面是两篇范文,也是2008年陕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三题的答案,都是围绕“潜规则”的主题展开的,分别是策论和政论。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收获。

政论范文:破除“潜规则”刻不容缓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潜规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品质”,是讲诚信、公平、秩序和法治。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或服务的个别市场主体,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上,而是“走捷径”,通过金钱或提供其他利益的方式,打通关节,从而使自己的利益通过非正常的渠道得到实现。这不仅践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公平、法治的“品质”,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交易的秩序,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合理的竞争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市场的基本情况,企业将根据市场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的生产,并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但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不仅不能使市场准确地发出“信号”,而且经常“反映”出一些“假象”,使得企业无法根据市场的“晴雨表”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势必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阻碍生产发展。可以这样讲,不从根本上破除“潜规则”,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起来。

“潜规则”是诱发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的温床。“潜规则”的一方如果是不法经营者,另一方往往是政府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潜规则”的通常模式是:公权力与不法经营者相互勾结,公权力“寻租”,不法经营者“买租”,二者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利益均沾,但牺牲的往往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这也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在我们查处的许多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和经济犯罪案件中,很多涉案人都与“潜规则”脱不了干系。原本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经营活动,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使得企业经营人员、采购人员、供销人员、公关人员,以及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工作和职务上的便利,“官商勾结”,假公济私,不惜一切手段,不计一切后果,唯利是图,暗箱操作,搞不正当交易,得实惠、捞好处,使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变为行贿受贿、人情世故和关系网的恶性较量。如此,势必滋生腐败歪风。

“潜规则”败坏了社会道德,毒化社会风气。“潜规则”为法律所不容,自然为道德所不允。在“潜规则”的作用下,在市场上博弈的不是质量、效率、技术和服务,而是看“规则”运用得如何。如此,导致的将是物价虚高,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损;假冒伪劣商品盛行,消费者受害;少数人因得利一夜暴富,贫富差距加大,人们仇富、仇官等。上述现象的存在,不仅败坏了社会道德,也将使公平、正义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保障和实现。长此以往,人们必将对道德评判标准发生颠覆,对公平价值理念的认识发生错位,歪风邪气将盛行于社会。“潜规则”不除,不仅社会难得和谐,社会稳定的大局恐怕也难以保障。

破除“潜规则”,刻不容缓!2006年1月6日,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指出:“要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这是向“潜规则”吹响的开战号角,我们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采取行动,展开一场围剿“潜规则”的攻坚战。

策论范文:破除“潜规则”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所谓“潜规则”,相对于显规则而言,大致有隐蔽性、违规性和功利性三个特点。“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维护显规则权威,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潜规则”流行,贻害无穷。首先,它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相应的制度、秩序基础上的,社会公正要靠制度、秩序来维持。而“潜规则”恰恰破坏制度、扰乱秩序,严重败坏党风政风民风,诱发消极腐败现象,侵蚀社会肌体。其次,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劳动安全、坑农害农、违法违规征收征用土地、教育乱收费、破坏环境资源等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是按显规则办事,而是按“潜规则”乱作为。再次,它严重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潜规则是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恶手,扰乱市场秩序,导致不正当竞争,引发权力“寻租”行为,扭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决破除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对领导干部来说,要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头树正气,自觉抵制包括“潜规则”在内的各种不良风气。特别是要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坚决按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办 事,守规矩,讲政策,不给“潜规则”留下可乘之机。

其次要切实建立健全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就是显规则,它与“潜规则”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潜规则泛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度的缺失或者失灵。因此,破除“潜规则”,不仅要加强思想教育,更要从制度上着手。要不断建立健全针对“潜规则”的制度体系,“潜规则”在哪里出现、在哪里盛行,就要对症下药、针锋相对,设立相应的制度规定,从源头上堵塞“潜规则”的黑洞。“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最怕“阳光”和曝光,所以,破除“潜规则”,要坚持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等各项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知情是监督的前提,人民群众享有监督权,就意味着他们同时享有知情权。越是容易出现“潜规则”的地方,越应该加强公开性和透明度,特别是在有关财务、干部选拔任用、公共事务管理、审批、决策等方面,更有必要公开透明。有实实在在的公开监督,就能不断减少和破除“潜规则”。

总之,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和抓手,切实破除行业“潜规则”,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真正实现“四保”目标,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政论文与策论文

政论文命题:1标题里带有《论......》《评.........》《谈.........》

2标题有两个主题的 要先指出 后评论 例如:《海洋的开发与保护》

3非命题 无主题 但明确提出写成议论文的 政论文格式:开头两小节 一 先交代积极意义 200字左右

二 交待消极影响 这种影响造成的结果 200~300字

接下来写对策 格式为 结论+步骤(不需要写原因)

策论文命题:题目中明确要求提出对策 解决办法的

策论文格式:1.标题 正标题:修饰词+事件+水平,管理等动词

副标题:提出论点 要有针对性 可行性 切题

2.第一小节 140字左右 要求短,评,快(一般为四句话)

①交待问题(现象)

②问题的现状

③坏的现象推出的后果(可能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④提出论点

3.二,三,四,五小节提出对策

结论+原因+步骤

(提出对策原则:开头不言钱 宣传教育写最后,尽量不要

用“我们要........”的句式)

以摆地摊为例:

① 要求长远规划的 写成政论文

(摆地摊有何好处 有何坏处 取缔之后会有何坏处 如何利用他的好处 如何避免它的 坏处)

② 要求提出如何驱赶的 写成策论文

(现象 坏处 论点 就如何驱赶提出几条切实可行的对策)政论文

策论文

各位对申论高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朋友们,请收起你那幽怨的眼神,也请那些奋战在中政申论和中政行测及某一旮旯的埋首倒腾的同志们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要知道一品公务员的俯身种粮,仰首筑墙,天天读报看文章时间到了(可以呱唧呱唧)。

其实,不管是申论的学习还是行测的复习都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很遗憾,公务员考试中被无限放大的趋利性有意无意的阉割了这一特点,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复习的折腾、繁琐及最后结果的生硬。

很多人都说,公考复习的战线不宜拉的太长,一般只需两个月!对于行测,我不怀疑两个月的冲刺能够来一次“凤姐变凤凰”(不知道大韩民国的医生们有木有信心),但是对于申论,基本上可以用两个字进行完美的概括:扯淡!

虽然行测与申论所涉及的面都很广,但相对而言,申论与国家行政、社会、民生结合的更为紧密,因此要想学好申论,绝不是玩命的冲刺冲刺就能解决的。申论的提高取决于很多的因素,但简单的来讲,其实就是个人对于行政特点的领悟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某些手攥两块钱,心怀五百万的同志确实能够野猫邂逅死耗子,但趋于成熟与稳定的公考体制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决定了每一位应试者必须具有“真才实学”。

我们都不是爱好解牛的庖丁大师傅,但今天,同样可以磨刀霍霍,解解“政论文与策论文”这两头让很多考生头痛的蛮牛。

在解牛之前,需要明确的是,很多人申论的难以提高其实就在于弯路走的太多,或者说黑灯瞎火的没有摸到登堂入室的门。今天,我们就摒弃条条框框,简单的倒腾倒腾政论文与策论文,毕竟用得着的才是好的。

政论文。

1、概念。单纯的背概念其实百无一用,最为重要的是能够透过问题的表现形式看到实质。举例来讲,所谓的政论文就是奥巴马就人民币要不要升值这一坚挺的命题所写的一篇议论性文章。所以,政论文是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和评论重大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文章,凸显其“议论”的特点。

2、标题。从奥巴马同学写文章的标题来看,绝对不出《论人民币升值对于美中两国人民所带来的福音》《评人民币升值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作用》《谈人民币升值对于提升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影响》等范畴。可见,政论文的标题应充分凸显议论的特点,基本上与“论”“评”“析”“谈”等词语“青梅竹马”“形影不离”。

3、行文内容。政论文的行文注重议论的说服性,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自己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所以,奥巴马的文章中首先应直观的表明自己支持人民币升值的态度,然后着力分析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当然是有利影响),其行文应突出主旨、结构简明、行文流畅,重点是分析原因(提出观点的原因,而不是人民币升值的原因)、目的、必要性、迫切性。当然,奥先生如果有兴趣,也是可以友情提供一些促进人民币升值的措施的(注意:是简要的涉及)。

一般来讲,在实际的考试中有两种情况都应写成政论文。一种是报考国考副省级及以上职位的考生,另一种是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的试题。

策论文

1、概念。策论的概念很简单,举例来讲就是总理就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所写的一篇文章。所以,其基本特点在于就什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凸显“对策”。

2、标题。在拟定标题的时候,其基本的要求在于直观的表述论点,一般可采取“采取什么措施,以解决什么问题”的方式来命题。如《以人民币适度升值为契机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建立健全稳健的货币政策 有效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可见,策论文的标题应充分的凸显“提出对策”的特点。

3、行文内容。策论文的行文内容很简单,其基本呈现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总结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所以,总理在具体的行文中首先应提出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的观点,然后应结合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客观的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着力提出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的措施。其行文凸显综合运用国家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职能来处理问题的特点。

一般而言,国考中的地市级及以下职位的考生及没有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的试题,最好都写成策论文。策论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议论文和策论文的最大区别,在于策论文的主体在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应对措施,而议论文则的重点则在论证,包括要提出论点、论证观点、论证对策等。

例如: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的答题要求是:“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由于没有限定写作文体,考生既可以把这一题写成策论文,也可以把这一题写成议论文。策论文和议论文的提纲可分别如下:

策论文结构

一、提出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脉的观点,指出当前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和严峻形势(前言部分)

二、提出当前保护土地资源(命脉)的具体对策(主体部分)

1.…………………………………..2.……………………………………

3.……………………………………

4.……………………………………

5.……………………………………

三、总结全文,简述保护土地资源(命脉)的意义(结尾部分)

议论文结构

一、提出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脉的观点,指出当前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和严峻形势(前言部分)

二、当前保护土地资源(命脉)的意义和作用(主体部分)

1.……

2.……

3.……

4.……

三、总结全文,简述土地资源(命脉)的措施(结尾部分)

议论文的评分标准和写作要求

议论文的评分标准与策论文的评分标准相同,其评分标准见第六章的相关表格。如果以50分为满分,一般分为基础等级(45分)和发展等级(5分)给分,申论文章写作的评分标准如下表:

从这些评分标准可以看出,议论文写作要求有如下几个方面:

1.标题要立意深刻,简洁明了

撰写议论文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要拟定一个既简单又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题目,题目的设定必须要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较高的立意和深刻的意涵。

2.观点要鲜明具体,新颖深刻

一方面,议论文的中心观点及各个分观点要明确具体,切忌出现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模棱两可的观点;另一方面,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有新意,新颖深刻,要避免出现那些过时、陈旧的观点。

3.论据要翔实典型,有针对性,有说服力

为了论证议论文的中心观点及各个分观点,文章中必须展示一些针对性强、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论据。论据的展现必须是典型而且翔实的,必须是能够解释和说明某一方面的观点和问题的,要避免采用那些个别的、极端的、难有说服力的证据。

4.论证要论证深刻,逻辑性强

议论文中用论据论证观点的过程必须合理而深刻,论证的推理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逻辑性,必须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切忌出现论证逻辑不清、思维混乱的情况。

5.结构要完整严谨,层次清晰

论文的结构就是文章的谋篇布局。考生在考试中撰写的论文,无论是有否明确的要求,都应该按照文章的完整结构撰写,即必须有题目、开头、主体、结尾,同时文章段落的层次必须清晰,要考虑中心观点与分观点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精心安排好各部分、各要素在整个结构中的位置。

6.语句要通畅,词汇要丰富

这是文字功夫上的要求,要求考生撰写的语句必须符合文章的要求,流利通顺。在使用语言方面,必须在用语规范的基础上,采用较为丰富多彩的词汇,切忌犯用语上的千篇一律。

7.文面要整洁,字迹要端正,无错别字,标点准确

这是对考生卷面上的要求。为了达到上述要求,考生要事先多做仿真练习,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工整美观文字的能力,同时在练习中还要注意尽量减少出现错别字,避免犯标点符号上的错误。

8.字数要符合要求

申论考试都会有比较严格的字数限制,多于或少于规定字数的10%,都会被扣分。

篇2:策论文与政论文的区别及

1、什么是政论文

申论文章首先是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其次是议论文中的政论文,是从政治和政策角度分析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它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进一步做如下说明:

1、政论文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既然是议论文就应该就论点、论据、论证。要有论点,还要以论据论证之。论据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种: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2、政论文要有说服力。文章都要论证有力,说服有力,就要有无可置疑的道理或事实依据。但是论证不足恰是很多考生文章的致命问题!

3、政论文的角度是政治的角度。政治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简单的说就是站在公众的立场,而不是个人或者某个利益集团的立场来写文章。绝大部分官方评论都可以说是政论文。

4、政论文没有固定形式,是具有开放性的。文无定法,政论文的写法是各式各样的。很多考生一提到写政论文就以为是写作用、危害等这些虚的东西,不能写对策,这是一种很呆板僵硬的看法。政论文中也可以写对策,严格地说,策论文本身就是政论文的一种。

政论文一词从来没有在国考和联考中出现过。在公务员考试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出要写政论文的是2007年广东省的考试:

以“论新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政论文。

这篇文章的标题决定了这篇“政论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主干部分应该说清楚两大问题: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为什么必要?又为什么紧迫?为什么必要呢?因为它很重要,因为它值得去做。为什么紧迫呢?因为农村文化建设有很多问题,并且问题非常严重。现在清楚了,这篇文章主要要谈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就知道这篇文章应写成综合性的评论文,而不能写成策论文。但其中也可以写对策,只是篇幅应该相对少一点。

1、什么是策论文 策论文: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文章的正文部分要以对策为主。策论是从汉代以来就有的说法,现在申论考试中也是广东省的命题最喜欢用这个词。

策论文需要注意三点:

1、以写对策为主不等于只写对策,也要适当的分析问题、阐述理论,只是这些东西不能作为文章主干。

2、以对策为主也不等于罗列对策,要做到有策有论,即对策都要有相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3、有的`题干没有要求写策论文,但是文章的正文部分要写对策。比如2006年国家考试的题干中有“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篇文章”的要求。如何提高能力就是对策。

篇3:清末报刊政论文的发展及影响

随着西学渐入, 报章需要传递讯息及新知识, 因此会涉及重重超出中国时空范围的外界新事物;而且报刊文章往往具有时效性, 也有版面篇幅等的限制, 而读者则是普及社会各个阶层。新语境对报刊提出了新要求。

王韬提出了“佳文”的“纪事述情”、“自抒胸臆”的标准。他说:“知文章所贵乎在纪事述情, 自抒胸臆, 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 斯即佳文。于古文辞之门径则茫然未有所知, 敢谢不敏。”在实践方面, 在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下, 王韬开始尝试一种见诸报端的新文体——“报章文”。与冯桂芬、薛福成式的变法散文相比, “报章文”特色更为鲜明, 以至于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

所谓“新民体”, 是指梁启超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等报刊上的政论性散文的风格, 是梁启超对冯桂芬、薛福成式的散文、王韬式的“报章文”, 以及戊戌期间的“时务文”的一种综合性的改造与发展。

“时务文”的作家群主要是维新人士, 比如梁启超、谭嗣同和康有为等人。“时务文”也即是因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而得名, 它是“新民体”的早期形式。维新失败后, 梁启超逃亡日本, 在那里, 梁启超深受“日本文体”的影响。梁启超对“时务文”进行了更为大胆的改造, 在他主持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 由此形成了特色更加鲜明、为世人称赞的“新民体”。

新民体的基本特点, 按梁启超自己的话说是:“……至是自解放, 务为平易畅达, 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竟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 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 笔锋常带感情, 对于读者, 别有一种魔力焉。”梁启超“别有一种魔力”的自评十分确切, 新民体的魔力是近代其它文体少见的。1902年, 黄遵宪致函《新民丛报》反映这种文体产生的巨大影响:“乃至新译名词, 杜撰之语言, 大吏之奏折, 试官之题目, 亦剿袭而用之。精神吾不知, 形式既已大变矣;事实吾不知, 议论既已大变矣。”

“逻辑文”随着报刊的不断发展而迅速发展, 并逐渐成熟, 逐渐广为接受, 以结构谨严、说理充分和文理密察而享誉政坛及文坛十多年, 大大改变了新民体主导的虚空文风。罗家伦在《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一文中指出:“这个时代普通出版品的倾向大大变了, 鼓吹新政的空泛文章, 进而为比较精密的法政议论, 如《富国强兵策》一类的东西已经减少, 出版最多的乃是《宪法古义》、《日本宪法解》、《日本法规大全》、政治原理论》、《列国政要》一类的书。”

清末政论文从“桐城派”散文到“报章文”, 再到“新民体”, 再到“逻辑文”的流变, 莫不是时代所需。首先, 政论文与时政极强的依附关系决定了其变革受到时政变迁的左右;其次, 清末政论文的流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文化背景, 即是清末是西学东渐最为激烈的时期, 政论文的流变有浓重的西学影响的痕迹。

总体上, 这三种文体对于中国文学和语言的革新以及启蒙民智、推进中国朝着现代化的方向上前进的意义都十分深远。当然, 三种文体带来的影响又各有突出, 如“报章文”突出于对中国语言文字格局的突破;“新民体”突出于响应时代感召、极大地开启了民智, 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而“逻辑文”由于创作上趋向科学严谨, 在客观上促成了论说文与狭义文学散文的相互剥离, 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方向影响很大。

报章文的出现和兴起成为戊戌变法时期令人瞩目的政治文化事件,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从1895年到1898年, 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 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 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与它们有联系的社会力量创办的报刊数量最多, 影响最大, 这些报刊的出版地区遍及全国沿海和内陆的许多城市, 打破了外报在华出版的优势, 它积极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一支主要力量。”

三种文体中, 要数以梁启超为代表作家的“新民体”影响最大。它不仅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 也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 而且这种影响还波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这样评价梁启超及其“新民体”:“二十年前的青少年……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人, 他的功绩实在不在章太炎辈之下。”甚至连反对它轻视它的严复也不得不承认:“任公文笔, 原自畅达, 其自甲午之后, 于报章文字成绩尤多, 一纸风行, 海内观听为之一耸!”

与“新民体”相比, “逻辑文”没有那么大的政治影响力, 其影响主要是文学上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 “逻辑文”在创作实践中自觉趋向科学严谨的方向, 客观上促成了论说文与狭义文学散文的相互剥离。

值得注意的是, 推动三次流变的因素中既有宏观的文化语境, 也有以王韬、梁启超和章士钊为代表的一代代学人们的个人因素。具体而言, 文化语境中既包括政治时事的变迁, 也有西学东渐的输入性宏观因素。最值得我们钦佩的恐怕要算是新文体的创造者们个人的对于西式新学问如饥似渴般的追求和他们在创新文体上孜孜不倦的努力。

摘要:清末是中国报刊政论文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报刊政论文在清末经历的三次重要流变, 不仅为中国近现代报刊带来了大发展的机会, 而且推动了文学革新, 引导五四新文学的到来;另外, 也启蒙了民智, 推进了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本文从三次重要流变入手, 浅析其重大意义。

关键词:政论文,报章文,新民体,逻辑文

参考文献

[1]、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自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1.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85—86.

[3]、黄遵宪.永苍雁红馆主人来简[N].新民丛报, 1902.第24号.

上一篇:以父亲为题的诗歌下一篇:久石让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