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亲为题的诗歌

2024-04-16

以父亲为题的诗歌(通用8篇)

篇1:以父亲为题的诗歌

以父亲为题的诗歌大全

1、《父亲》

童年在你严肃的目光下躲闪

丝瓜滕下遥看天际的星

幻想长大勾着臂弯去看海

忙碌是所有的空

你划下规则与信守

幼稚的风捎来儿时忆起的委屈

塘里的鱼菠萝蜜桔子和你

丢落一些的顽皮

饺子包着吃不完的感动

温厚的手随时光柔和起来的目光

透过电话带来一场细细的雨丝

2、《父亲》

被风雨垒起的岁月

刻在父亲的额角上

深深地勾勒出智慧与人生

落花意已去

父亲的风采不再依然

逝去的痕迹盖满了遍地枯叶

萋萋芳草早已销声匿迹

岁月

何故如此匆匆呢

记得那一个黄昏

父亲携着我的小手去看夕阳

染着红霞天空

好像父亲期望着我的一个梦想

我心虚地不敢直视父亲期盼的双眸

浩瀚的云彩

好像父亲对我的那深深的爱

我幸福的想哭了

年轻时的父亲

总是对我说:我是大树,你是小树

现在长大了的`小树想对父亲说:

你永远是我的大树

3、《父亲》

蔚蓝一片久远的天

一片幽绿神秘的山

宁静深沉的广阔大地

生机勃勃的芸芸众生

人与自然多么和谐的契机

田中的埂是优美的五线谱

随风飘舞的五谷是跳荡的音符

九曲绵延的山路是这天地之弦

是父亲们轻盈的步划将它拨动

弹出的竟是生活的绝唱

汗水奔流在岁月开凿的运河

激荡着开拓的浪花

突起的青筋是力量筑成的长城

愚公移山的精神从这里延伸

月光滋润着这宁静的夜晚

房前流水带走了所有的疲惫

我触摸的了鼾声中的祥和

还感觉了镜中白发的光芒

4、《父亲》

小时候

我是您手心里的宝

依稀记得

乐园是您的肩头

与怀抱

……

少年时

我是您目光里的煎熬

永难忘记

奖赏鞭打因您的高兴

和气恼

……

长大后

我想做你不变的依靠

病魔与沧桑

却把您的躯体无情的

撕咬

……

现在啊

您是儿子永远的念叨

思念与懊悔

潮水般把我的心神

一次次浸泡

5、《父亲》

惊扰了黎明的梦境

哀婉的曲调

吹落满城凄雨

您那问号般的身影

忽远忽近

再次揪疼我的思念

为何您脚步匆匆

是不是天堂的公园里

有可以休息的长椅

篇2:以父亲为题的诗歌

那一年、那一天、那一时、那一刻,天塌啦、地陷啦,子欲养而亲不待、生离和死别,也许是人生最难接受的洗礼!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我又失眠了,反复地听着祁隆的这首(老父亲),我想哭,却流不出眼泪,我想喊,却发不出声音,唯有用文字来缅怀我的父亲,叙述我的心情……

爸,

我想您了,

您知道吗?

爸,

了,

每到这一天是我情绪最低落的时候,

您懂吗?

爸,

还记得吗?

那一年、那一日,

您是躺在我怀里离开的这个世界、这个家,

最后时刻我看见的是您满眼的不舍和对我们的牵挂。

爸,

爸爸,

当哥、姐说您已经走了的时候,

您可发现儿子的天已经塌啦,

我的胸膛还那么稚嫩,

怎承受的住没有您保护的风吹雨打。

爸爸呀爸爸,

您出殡的那一天,

天空飘起了雪花,

大地披上了厚厚的白衣,

是整个世界都在为您哀悼吗?

爸爸,

我的好爸爸,

再也看不见您的容颜,

再也听不见您说话,

但您嘱咐给我们的事情,

儿子一刻也没有忘掉它。

爸爸,

我亲爱的爸爸,

我的呼唤您听见了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可否看见儿子想您的泪花……

爸爸,

我心中伟大而又慈祥的爸爸,

如今我们已经成家立业有了美满的家,

假如有您在,

篇3:以父亲为题的诗歌

1. 吕剧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 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 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 多根据鼓词, 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20世纪五十年代是吕剧的辉煌时期, 名角荟萃, 新戏迭出, 《李二嫂改嫁》等享誉全国。

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 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2. 山东梆子

传统剧目有《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等。此后又先后编演了一些现代戏, 如《三回船》《前沿人家》《老王卖瓜》《铁马宏图》《柳下人家》《程咬金招亲》等。《泰山石敢当》属新编神话剧。

想。她的这些内心感受都体现在举手投足的动作和气质神韵上, 因此她的眼神应该是温柔却又坚定的, 她的动作仪态不会是小家碧玉般地忸怩作态, 举手投足之间是婉约地、大方地、得体地。

比如, 仆夫将婵娟带至关押屈原的东皇太一庙, 婵娟见到了先生, 急切地奔至先生怀中, 为了展现此刻人物的心理变化, 可借鉴戏曲的表演手法, 比如起范、趋步、跪步等许多步法, 同时还可以运动一些舞蹈化的程式动作表演, 将婵娟欣喜、激动地情绪逼真地表现出来。又如, 第五幕中, 在监牢里, 面对张仪、宋玉的威逼利诱, 她大声喝斥宋玉, 然后转身站在高高的石阶上, 动情地呼喊出跟随先生而去的心愿。为体现婵娟内心深处的向往与期盼, 深刻地表达她与先生共存亡的渴望, 演员表情要勇敢、坚毅, 眼神要坚定、执着。动作手势根据音乐语言的节奏可以稍稍夸张, 比如, 斥责宋玉时的用力甩袖、转身、刻画出婵娟对小人宋玉变节求荣的不耻。通过这种真实的艺术设计及动作表演, 能产生强烈地舞台效果, 使观众完全融入剧中, 激起他们对婵娟精神的肯定与强烈共鸣。

结语

一个歌唱演员在演唱作品之前, 通常先要做好扎实的案头工作, 如熟悉作品, 对作者的生活背景、作品内容、体裁形式以及语言风格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还应对作品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认真的学习了解。以此为基础, 运用各种声乐技巧和表现手法进行诠释作品时, 才会有的放矢, 丝丝入扣。对于歌剧表演来说, 则要求表演者既要有纯熟的声乐技巧, 还要求

山东梆子的传统表演程序与鲁西南一带的其他古老剧种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等一样, 表演动作粗犷, 架式夸张。在脸谱上则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更有一个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随剧情变化而不断变换脸谱。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 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 山东二夹弦

山东二夹弦有《王莽篡朝》《贺后骂殿》《三拉房》《孟姜女》《打狗劝夫》等50多种传统剧目, 剧目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且农村题材居多, 乡土味很浓。

二夹弦唱腔是在“纺纱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成。在发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 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

4. 柳子戏

代表性剧目有《白兔记》《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三盗芭蕉扇》《张飞闯辕门》等。

柳子戏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其中俗曲部分比重较大, 现存的200多个传统剧目中, 由俗曲联成的约占二分之一。俗曲曲调委婉曲折, 能够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 素有“九腔十八调, 七十二咳咳”之称。

二、山东地方戏的现状与抢救、整理、传承山东地方戏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 而我国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正是“和谐文化”的基石。齐鲁大地历史悠

具有以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真实动人的演技, 挖掘出人物的艺术内涵和价值, 尽可能地发挥出自身潜能去表现人物情感, 准确、自然的塑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音响资料:

歌剧《屈原》VCD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文工团合作演出

著作类:

[1]李晓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1年[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

[3]储声虹徐朗余笃刚:《声乐教学曲库中国作品第二卷——中国歌剧曲选 (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

[4]施光南:《我怎样写歌》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年[5]游国恩:《屈原》, 中华书局, 1980年

[6]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论文类:

[1]龚琪:《施光南与歌剧<屈原>》, 载《人民音乐》, 2003年第6期[2]孙允文:《歌剧<屈原>启示录》, 载《人民音乐》, 1999年第4期, P22

[3]房长永:《歌剧舞台表演艺术我见》, 载《音乐生活》, 2006年第4期

[4]周进华.《谈歌剧表演与歌剧艺术》.载《艺术教育》.2001年第5期.

久, 山东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众多的地方戏就是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山东地方戏的种类丰富, 优质资源众多。秧歌、柳子戏、柳琴戏、五音戏、茂腔、道情戏、一勾勾等已经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平调、大弦戏、四平调、柳琴戏、道情戏、皮影戏等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吕剧、柳腔、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等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剧种的代表剧目内蕴丰厚, 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历史价值, 表现了山东人民对生活的高度热爱和对乡土的深沉眷恋。

但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这些代表山东传统文化精髓的山东省地方戏各剧种普遍遇到了演职人员流失、资金严重缺乏、观众日渐稀少等问题, 只有少数剧种的个别剧团比较红火, 如吕剧、五音戏的个别剧团。有一些剧种已经名存实亡, 如柳腔、茂腔。原因主要包括:第一, 许多剧目缺乏新意和创意, “老戏老演, 老演老戏”, 具有现代气息、契合时代精神风貌的代表性剧目较少。时间已经进入二21世纪, 各地方剧种的多数剧目在形式上依然没有摆脱慢慢悠悠、咿咿呀呀的特点。许多剧目信息量较小, 往往是“一人一线一故事”, 情节进展比较缓慢, 适应现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口味的剧目很少。第二, 宣传意识不够, 市场化运作不成熟。许多剧团存在“吃老本”的思想和做法。目前, 有关部门对一些地方剧种大力扶植, 但一些剧团本身也产生了惰性, 不考虑创新剧目和发展市场, 造成了恶性循环。第三, 缺乏一批艺术水平高、领导能力强的“台柱子”和“领头羊”, 剧本创作人材也很欠缺。据统计, 目前我省专业的戏剧剧本创作者不超过10人。

而在市场的诱惑下, 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正在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生产文化产品。因此, 应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挖掘和延伸山东地方戏中的文化张力, 打造山东新的文化品牌。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对山东地方戏展开抢救、整理、传承工作, 这也是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戏曲与动画结合的实践

戏曲与动漫的结合早有先例。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便大量吸收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特点,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长恨歌》以昆曲唱腔为基调, 人物造型、服饰仿古, 布景艳丽;《神笔》的造型设计将戏曲的脸谱演化为近似漫画的夸张手法;《猪八戒吃西瓜》《丝腰带》等均源于中国民族戏曲艺术;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也大量借鉴了传统戏曲元素, 从动画人物造型到人物角色、动态、配乐都有浓厚的戏曲元素的影子;著名动画片《大闹天宫》和《三个和尚》也融入了部分中国戏曲的特色。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内许多事业单位、公司已经涉足戏曲动画的策划与制作。青岛新旋律传媒公司制作的戏曲动漫《西厢记》, 15分钟成片已完成。这部工笔重彩的戏曲动画, 以戏曲《西厢记》为内容框架, 已经在市级电视台播出, 获得了2009年中国国际动画节“美猴奖”最佳短片提名奖, 并入选山东省“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奖”。该公司制作的《贵妃醉酒》5分钟成片已完成, 属工笔淡彩的戏曲动漫, 以戏曲《贵妃醉酒》为内容框架。该片已被推荐参评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该公司制作的京剧《三岔口》戏曲动漫15分钟样片也已完成。事实证明, 将戏曲做成动漫不仅可行, 而且已在业内取得共识。湖南京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早已开始晋剧《凤台关》, 楚剧《站花墙》, 京剧《智取威虎山》, 《红娘》和花鼓戏小戏《补锅》《打铜锣》《打铁》等的动画剧本创作和动画片的试制。在2007年4月第三届中国国际动画节“美猴奖”原创动画大赛上, 该公司选送的晋剧《凤台关》脱颖而出, 成为“五个奖项”的入围作品, 并最终获得“最佳FLASH入围奖”。

国家对于戏曲动漫的制作也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已于2009年底启动, 目前已筛选出首期制作100集的剧目, 既包括了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常见剧种, 更选取了耍孩儿、碗碗腔等珍稀剧种, 54个剧种中32个剧种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戏曲与动画结合的理论依据与宗旨、方法

1. 戏曲与动画结合的理论依据

戏曲与动画在艺术上有诸多相通之处, 这就为戏曲动画的制作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1) 性格的符号化。人物内在性格特征的概括在戏曲当中体现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而动画形象当中这种人物内在性格的符号化、外向化更加突出, 我们往往从外形也能判断出形象的性格特征。

(2) 外形的意象化。所谓意象化, 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戏曲演员本着超越自然的自由精神, 按照主观意念来处理自然时, 就会产生意象化。意象化的动画造型也很常见, 它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夸张变形, 也可以是设计师理念的表达, 甚至可以是人们臆想出来的某些形象。

(3) 造型的夸张与变形。夸张与变形不仅在戏曲艺术中很常见, 在动画造型中也是常用的手法。通过夸张和变形可以让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一些形体更加典型, 更易于传达感情和增加叙事效果。夸张有无穷的魅力, 其主要功能在于强化视觉效果, 制造幽默诙谐的气氛;而变形则是根据艺术家的独特理解与构思所赋予对象的装饰化变形, 使形体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前提下又有新的突破。

(4) 动作的精细化。动画是运动的艺术, 动画之所以吸引人, 靠的不仅仅是出色的人物形象和华丽的舞台背景, 更源自于对动画角色的精细动作刻画。这与戏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 戏曲与动画结合的宗旨与方法

(1) 戏曲的元素、动画的手段和电影的语言相结合是戏曲动画的创作宗旨。

(2) 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到现代动画设计中去, 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交叉累计, 而是以动画技术为间架支撑起戏曲艺术的创造性活动。

五、戏曲与动画结合的意义

1. 戏曲动画是弘扬民族文化特色的需要, 也是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结果

把山东地方戏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论是对弘扬传统艺术精粹, 还是传播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 乃至于开发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 都是一件具有独创意义的工作。近年来,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出现空前危机, 一些地方剧种更是销声匿迹, 中国现存戏曲剧种267种, 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减少上百种。与此同时, 国产动画作为近年兴起的一个朝阳产业, 尽管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但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主要是日本、韩国、美国的动画产品。国外动画占据中国文化经济市场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青少年的“历史记忆”。如何摆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危机以及国外动画的挤压和自身原创力不足等问题, 已成为中国传统戏曲及动画产业的当务之急。戏曲动画的出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道路。

2. 戏曲动画的产业拉动作用明显

戏曲动画是由动画片的生产、营销、播放及动画片衍生产品的研发组成的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这其中又会带动出版、广告、玩具、游戏、服装、礼品、纪念品等多个行业。

在日本, 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一体化的格局, 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其动画产值已经超过了钢铁业。调研表明, 动画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是2-50倍。正是动画产业投资的高回报率创造了迪斯尼神话。戏曲动画的起步, 必定会给动画产业带来新的思路与创新。当务之急是, 政府应该加大对戏曲动画制作的支持力度, 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摘要:山东地方戏主要剧种包括吕剧、山东梆子、山东二夹弦、柳子戏等, 特色各异。山东地方戏的现状不容乐观, 抢救、整理、传承山东地方戏的意义重大。将戏曲与动画相结合是挽救地方戏的新举措, 相关实践已为数不少, 而对两者相结合的特殊规律展开研究自然意义非凡。

篇4:以“直面消费的品牌产品”为题

他们将于3月29~30日的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参加由中国服装协会主办的2015中国服装论坛,共同探讨“直面消费的品牌产品”。

将品牌价值物化为产品

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失去源动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就需要中国服装业通过特色化经营提质增效,实践出独有的商业价值。正如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所说,所谓的新常态,就是数量增长慢下来,质量增速提上去。

消费市场的变革,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着力点。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消费心理、购物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满足消费需求的升级,成为服装品牌的新任务。

新秩序正在酝酿,中国服装品牌急需贴近市场、适应产业规律、进行本位创新。即回到产品和服务本身,回到产业运行质量提升的根本轨道,大练基本功,提升品牌运营和消费服务的综合能力。于是,2015中国服装论坛主题定为:直面消费的品牌产品。

显然,这里的“产品”指的是“品牌产品”,即将品牌基因和内核价值物化。

这是核心价值的力量,行业的崛起必须伴之以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升。其决定着品牌走向,是获得消费者认同的心灵力量,也是品牌运作的根本原点。只有在核心价值指引下,产品才能在生产过程中呼应市场,让品牌思想和设计体系物化为产品。

将文化用服饰表达

中国进入了品牌的产品时代,我们要不断追问:我们到底为社会和消费者引导什么,这是品牌之魂。接下来的关键,在于产品的打造。这是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品牌运作的基本方法论。把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变成现代人的语言,用服装表达出来,从而和世界分享东方的生活方式,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之亟需。

在这次变革中,一批中国服装品牌已投身其中,践行品牌发展的新逻辑。例外、白领、依文、歌力思、播、汉帛??中国服装领军品牌们均把研发看作市场一线,努力提升把品牌独特风格、文化转化到产品中的能力,在向世界先进服装国家学习的同时,创建中国品牌的独立价值。

其实,这些品牌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服装论坛的参与者、支持者,甚至是主席团成员。而在接下来两天时间里,他们将在这里完成品牌的实验:探索国际化语境下的东方生活状态,将传统美学还原给真实的生活日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如1951年美国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赴日演讲,给日本带来了巨大能量,山本耀司2012年中国服装论坛之旅也带来了一次智慧风暴,“设计师要始终贯穿自己的信念,做出中国服装。”的箴言仍在耳边,如今第二次中国服装论坛之行,在互联技术盛行的当下,他又会给中国同行哪些新的思考与见解?值得期待。

同时,法国高级定制时装品牌Alexis Mabille设计师Alexis Mabille及其品牌CEO Martin Mabille 、英国针织时装品牌 Artwork 缔造者Patrick Gottelie等著名设计师也将来到现场,和中国企业一起探讨消费、设计与时尚的未来。

无印良品的三驾马车:松井忠三、原研哉、深泽直人齐聚中国服装论坛,分享经济下行之时依然保持高增长的奥秘——始终站在消费立场来制作商品,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紧跟消费脚步,实践“良品美学”。

其实,寻找当代中国美学,正是中国服装论坛的密码,广邀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对品牌美学实验的完成,具有关键意义。

站在新的风口

“工业4.0”是德国政府2010年正式推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其目的在于奠定德国在关键工业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成为指引未来工业生产的一种全新概念。

2014年,“工业4.0”成为探讨的热点方向,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概念。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中国制造2025”,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这就代表着我们已经站立于新的风口浪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着组织、生产、渠道以及供应链管理方式的变革,还改变甚至颠覆着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和产业形态。

如何用信息技术去洞悉消费动向,进行产品研发和上下游集成创新,已成为产业变革、提升效率的重要内容。为此,2015中国服装论坛特意设置了风口论坛,以探讨工业4.0时代的商业趋势与模式创新、将商业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等热点话题。

一切都在变化中,一切都在探讨中。2015中国服装论坛融中西古今之学,创反本开新之路,不仅对消费趋势和产业方向进行前瞻思考,还对传统手工艺与文化美学进行深度挖掘,以期和企业在这里完成一次年度品牌实验。

篇5:以我的父亲为题的诗歌

我依偎在你胸口,

你那结实的肌肉。

你总爱扎我以胡须,

总爱把我开心逗。

我小手牵着你大手,

在马路上行走。

长大后,

你我少了言语,

我们是否有了代沟。

而今你白了头。

你的背影,

是那么的消瘦。

你的手,

青筋皱。

看着你,

我欲语还休。

我强忍着,

偷偷的泪流。

我的父亲,

你总是爱发愁。

只因我是你的孩子,

篇6:以父亲的肩膀为题的作文

清明过之,田野里之油菜花多半都谢捏,桃花、映山红开得到处都笑,太阳之常高挂噶空中,调常缺会收起咔之笑脸,摆出咔阴沉之偌面,接拖拖给之偌场雨之洗礼,花草噶雨之滋润丙绿如油膏。然而噶这乍晴还雨之季节里,有些老调挺捏住,纷纷住进捏医院。

奶奶年迈体弱多病。这回她兮脑梗否发作斯。住院当天父亲便拉几斯直奔医院而甲。矮矮兮拉顶,两容偌间兮病房,还有容们探望亲容发出兮嘈杂声,混合几药水兮气息氤氲拉空气中。如此熟息兮味道,斯好像应为亲容经常住院兮缘故成为这里兮常客:爷爷曾应为车祸撒过,外公几应为血管堵塞住过,这次缺奶奶,奶奶缺二次进医院兮病房,而且偌住便缺几个星期。每当亲容偌有风吹草动,拖忙碌兮恁缺父亲。父亲缺家中兮独子,母亲有偌姐姐,有关接送、办住院手续、探望这些任务都结结实实严落拉父亲兮肩膀丙。

灰和父亲笑到奶奶捏病床渗,奶奶否坐哒床边弃,捏手扶之床边,看到灰笑,她否眯之眼打量之灰,嘴角微微翘起,脸弃捏皱纹少许被抚平纠些,乐呵呵纠叫之灰捏名字,有把歉疚捏目光投向纠父亲,好像哒说:“者给斯添麻烦纠.”父亲赶紧拿起各类报告单仔细纠看纠捏遍,者脚步匆匆纠跑到护士那询问各种情况。父亲常常这样奔跑之。临走渗,父亲安慰之奶奶,让她身体多保重,否这样奶奶用恋恋噶舍捏目光送走纠灰们捏背影。

出然医院,暮色早已笼罩调调喵,城市咔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仿佛丙知晓,网医院里拖演微笑背放咔虐心悲剧。纠吉们都静默调,谁都没有说话,把这份安静保持到然家里。

室外否起风如,猛烈捏拍打野窗户,窗户颤抖捏发出“砰砰”佳声响。父亲让己把作业本拿出调,父亲高弃佳身影投肃书桌咔形成作个轮廓遮挡如弃片佳光亮,己觉得己和父亲已经差捏多高如,奶奶迦会开玩笑说:“野都吉以穿野爸爸佳衣服如。”吉妈妈却说:”捏行,丁佳肩膀没丁爸爸宽。”

卜什么时候纠如以像父亲喵样有宽阔容肩膀,为作撑起点什么。

父亲继续给缺讲题,甲洪亮渗声音仿佛要改过风拍打窗户渗声音。

父亲总放那么拖声讲解题目,即使肃生病住院回甲拉几天,如放那么拖声淘卜课,母亲总放让网斯声点,斯声点,网网己会儿教室里昏鼓起网洪亮拖嗓门,像只网知疲倦拖海燕充满如战斗拖激情,要么淘课拉才挪动费力拖脚步,把己个蹒跚拖侧影映入教室拖窗户卜,望者网拖身影,拖多么想冲卜甲背起网,网放拖面对这么多同学,拖只能收起泪水,装作若无其事拖样子。

以渗几天,父亲总缺匆忙丁扒肃甲碗饭渗之见肃踪影,作问母亲,才知道父亲头己探望奶奶肃。然渗带回月色回否,父亲噶给作讲题。灯光完父亲宽阔放肩膀挑连头,甲头缺家庭,甲头缺事业。

家,因为有拉父亲有拉主心骨,班,因为有拉父亲有拉活力,老调因为有拉父亲有拉依靠,而昏因为有拉父亲有拉全部。昏、母亲、老调、学生则笑父亲所整个世界。

父亲的肩膀作文二:

爸爸的肩膀,细细瘦瘦的,很有点“文弱书生”的味道。只有我知道,爸爸的肩膀原来不是这样的。

小时候,我最爱骑在爸爸健壮的肩膀上,让爸爸驮着我走,一边骑,一边还喊:“驾!”就好像骑着的是一匹千里神驹。

而爸爸,似乎也乐于做一匹马,驮着我在家里横冲直撞,还大喊:“冲啊——”叫着,跳着,整个家里就塞满了欢声笑语。

那时候,爸爸的肩膀健壮有力。

稍大了些,我上小学了,很少再骑在爸爸肩上了。可是还是很喜欢他的肩膀。

爸爸是个老师,时常有晚自修、值班一类的事情,常常在学校里一干就到9点钟。偶尔,我和妈妈也会在学校陪着他9点后才回家。

回家路上,小小年纪的我早已昏昏欲睡,经常半路上就枕在爸爸温暖的肩膀上呼呼大睡了。

这多危险!万一不小心摔下来了怎么办?于是此后,爸爸妈妈一路上不仅要骑车,还要“缠”着我给他们唱歌,防止我打瞌睡。可我呢,一句话唱到一半——又没声了,再次枕在爸爸肩上舒服地打起了呼噜……

那时候,爸爸的肩膀温暖舒适。

六年级了,学习压力日益增大,我却渐渐习惯于早起晚睡。作业如山的生活,没有再骑在爸爸肩上,也没有再倚着爸爸的肩睡觉。我与爸爸,竟然日渐疏远了。

一天,老师突然布置一项作业:回家给爸爸捶一次肩。虽然不知老师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但我还是告诉了爸爸。他爽快地答应了:“好啊,这几年还没人给我捶过肩呢!”我的脸唰的一下红了。仿佛是看出我的窘迫,他也尴尬地干笑了两声。

捶了十来分钟,爸爸舒服地站起来,舒展了一下筋骨,“真舒服呀!”回头望向我,却很惊诧似地说:“不知不觉,你都长这么高了,快超过爸了,以前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呢?”

我的心里却酸溜溜的:爸!哪是我长高了,是您变矮了!你的肩膀变细变瘦了,我却高了,大了。我……

只有我知道爸爸肩膀为什么细细瘦瘦的,那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才变瘦的……

父亲的肩膀作文三:

阳光透过枝叶,洒下零星的碎片。清新的微风拂过,如夏日的青草,带着生命与阳光的混合气息。父亲轻轻地抚着我的脸,温柔地说:“丫头长大了!”声音温和而厚重,如家乡的米酒,带着生命中那流动的温柔。

我突然有些哽咽,那动听的声音如碎玻璃般揉进心田!我长大了?父亲会老吗?我听到内心坍塌的声音。急忙将头靠在父亲的肩头上,熟悉的依赖感袭来。却在不经意间,一抬头,看见了那黑发间扎眼的白。或许,父亲真的不再是从前那个父亲了,他的肩头也将不再硬朗,尽管温厚的微笑仍在,但我是时候该告别父亲的`肩头了。

一年级时,家离校很远。父亲便成了我沿途的护卫。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准时踏进巴士。在早晨的微风中,我总很自然地将头倚在父亲的肩上。父亲阳光而帅气,如童话中走出的王子,儒雅的气质令我很有依赖感。我总爱给父亲唱歌,声音清脆而稚嫩,父亲总摸着我的脸蛋,微笑着说:“丫头唱得好!”我的羞涩便如莲花般绽放,甜美地撒着娇:“还是遗传了老爸。”我们说着笑着,我常靠在父亲的肩上,那肩头的温度让我永远相信;无论有什么事儿,都有父亲在。

九岁那年,家中有了辆小轿车。我与父亲说笑也更加自在。然而,我却变得沉默寡言。车内空气十分稠密,我的呼吸也异常艰难。只偶尔偷偷地望着反光镜中的父亲,望着那无法触及的惆怅,心中隐隐作痛。终于父亲鼓起勇气询问那日渐消瘦的我:“丫头,你怎么了?”望着父亲那宽阔的肩膀,我忍不住哭出了声:“爸。”我将心中所有的苦与累全倾诉了出来,发泄了出来。“没事,丫头,有我。”父亲十分有担当地朝我微笑。那笑容像暖暖的熨斗,熨平我充满皱褶的心。我无助地将头倚过父亲的肩上,一瞬间重新找回了曾经的自己。是父亲的肩头为我撑起了一片晴天。

如今,我渐渐长大,渐渐褪去了青涩与稚嫩。父亲也老了,他变得更加忙碌,在各种场合奔波着。但他仍常常接送我。在与我独处的时候,他依然是那个父亲,那个竭力地呈现着活力的父亲。夜很黑很清寒,让我无端生出几分空虚。父亲的眼中布满了血丝,背也有些佝偻。那个让我赖以温存的肩头也不再硬朗。他努力地年轻着,却终究抵挡不住时光的乱箭,总有一天,时光之兵兵临城下,他彻底沦为败寇。我强忍泪水,对父亲说:“爸,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撒娇的小丫头了。”父亲愣住了,不做声。我默默转过头,潸然泪下。

对不起,亲爱的父亲。你的丫头已不再是以前那个丫头了。我该告别你那挺拔的肩头了,因为它将承受不了我的重量。

篇7:以父亲的背影为题的作文

一天放学,回到家中,只看见原本堆得满满的书桌上,现在只剩下一排排整齐的书,我急忙跑过去,四处寻找着什么。父亲进来问我:“怎么了,找什么东西?”我瞪了他一眼,坐了下来,我的卡片呢?父亲疑惑地说:“哪里有什么卡片,桌上堆的乱七八糟的。”可没想到卡片在我的笔袋里。我慢慢的扭了一个头,看着父亲的背影,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原来,那个卡片只是我随手放进去的。但父亲却没有埋怨,只是和平常一样,和我打了声招呼上班去了。

父亲总是忙于工作,每天只是中午回来做饭。但他中午从不午休,从来都是哪不干净就收拾哪儿,父亲似乎一刻也不想歇,总是想为家里做些什么。

对我而言,父亲的口头禅,每次都在上班前说的:“姑娘,爸爸上班去了”每次等我转过头来,给我的只是一个简单的背影,可这次它好像变了,这个背影变得有些驼背,又有些瘦小,不知为什么,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还有一次,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只看见一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背着一个青年,那不就是我的父亲吗?我急忙跑过去,协助父亲把青年送进了医院。

像这样的父亲,我怎么会不喜欢他,怎么会不愿意和他亲近呢?他的背影永远让我难忘,总是让我有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今天,是父亲的生日,我想给父亲一个惊喜,我鼓起勇气对父亲说:“对不起,那天是我不对,不应该……”

父亲笑了笑,没关系,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

在上学的路上,父亲那忙碌,勤奋,热情的背影,它告诉我,要刻苦学习,长大成为有用的人。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父亲的背影,最让我永生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最让我感动的是父亲的背影。

以父亲的背影为题的作文5

我的父亲,既不是农民,也不是什么知识分子、文艺青年。他以前是交通运输管理所的一名小职工。他就是他,默默无闻,却脚踏实地地前行。

小的时候,我对爸爸的印象较少,那时候爸爸总是要值班,不回家吃晚饭,一直要到九点甚至十点才回来。现在我长大了,爸爸也有了自己的事业。本以为会自在些,可是情况并没有改观,没有爸爸的陪伴,这成了我心中的遗憾。

那天,在我正式成为海亮小学的学生坐上校车时,父母来送我。妈妈又叮嘱了几句我早已听得厌烦的唠叨。而父亲,靠在他那辆宽敞的越野车旁,嘴角若有若无地上扬,用他那双能看破一切的眼晴望着我,眼中满含着期待和鼓励。可是,我能看出,那能震撼人心灵的眼神中,分明夹杂着那么几分不舍和忧伤。

我是他的儿子,我深信,他是爱我的,而答案,也是肯定的。我从前没有一次认真的去细看父亲的容貌,我以为他是不老的,是钢铁浇筑的,时间奈何不了他。可是,现在的我知道了:我错了!父亲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父亲了。他原本白净的面庞被无情的太阳晒黑;额头被岁月的刀锋割出了一道道沟壑;本应神采奕奕的双目时常布满血丝;鼻子并不像原来那样高挺了;皮肤变得粗糙,声音变得沙哑。想到这里,我不禁红了眼眶。

校车即将开走了,我心中的思绪也在飞扬,不禁鼻子一酸,泪水在红红的眼眶里打转,我却始终不让它掉下来。校车开动了,父母转身离开。在发动机的轰鸣中,我讶异地发现,母亲的背影并不沉重,只是略带忧伤。而父亲的背影,不同于他往常因公务匆忙离开的背影,这背影落寞,孤冷,却饱含一位父亲对儿女发自内心的爱。

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泪水大颗大颗地滴在衣襟上。父亲离去的背影,被我永远定格,成为我脑海中,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

篇8:以父亲为题的诗歌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来看2013年推出的豫剧微电影《父亲》, 我们似乎能够得到某种启示。作为新时代网络技术发展下的新生产物, 微电影以其短小精湛、即时互动、观看便利和强有力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 是名副其实的新媒体平台下的“宠儿”。而《父亲》将传统豫剧艺术与微电影这一崭新形式完美结合, 不仅是艺术上的一次全新尝试, 同时又为传统艺术指出了一条新型的传播路向。

一、戏曲艺术传播的新途径

对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稍有了解的人, 应该对默片《定军山》不会陌生, 因为“这部短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 , 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此片将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的拿手戏《定军山》中的精彩场景摄制下来, 新鲜的“西洋景”和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相结合, 一放映就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定军山》之后又拍摄了一系列的戏剧影片, 在当时皆反响不凡。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中国电影在滥觞之时能够很快获得大众肯定, 很大程度上与当时戏曲的广泛影响力是分不开的。然而时过境迁, 百年后二者的处境似乎颠倒了过来, 一方面是后起之秀的电影艺术已然进入寻常百姓家, 另一方面是传统戏剧由于种种原因在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缓慢, 以至于呈现出亟待拯救的窘境。对传统戏剧本身而言, 反求诸己式的检讨自然有其合理之处, 但当务之急, 却莫过于在新的时代摸索出一条顺应潮流的传播途径。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 在新媒体时代将传统戏剧艺术与微电影结合, 似乎就有以某种方式回到起点的意味, 也印证来了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与传统戏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事实。实际上, 在电影电视中加入传统戏曲元素并不新鲜。观众们熟知的电影电视《霸王别姬》、《梅兰芳》、《青衣》等等, 皆是此类。而这些作品的成功显然都为戏曲微电影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不仅如此, 与这类常规影片相比, 微电影作为电影中的“轻骑兵”, 紧凑精悍, 更易彰显戏曲的魅力。

因此,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与其说是传统戏剧艺术的灾难, 毋宁说是给它们提供了焕发生机的新的可能。庞大的视频用户, 自由的传播空间, 便捷的收看方式, 都为戏剧传播展现了巨大的前景。微电影作为网络媒体的“新生物”拥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而豫剧作为戏曲艺术中的三鼎甲之一, 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两者的结合必将擦出新的火花。

(一) 壮大中的微电影

近几年微电影在互联网中异军突起, 不断发展壮大。顾名思义, 微电影就是微型电影, 首先相对于常规影片而言, 微电影的时长大大缩短, 通常来讲, 微电影的片长一般在3-30分钟以内。这一特点实际上切合了现代快节奏生活, 在花上两三个小时去影院看一部电影已然成为奢望的现代生活中, 微电影的诞生也恰好满足了人们利用零碎时间获得娱乐放松的心理。其次, “微”的含义还在于相对于动辄大成本大制作的传统电影而言微电影的制作显得很“微型”, 这就决定了其准入参与的门槛极低, 谁都可以拍电影已然成为现实。

微电影借助互联网平台播出, 在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已经普及的当今社会, 极大地方便了受众观看。中国微电影以2010年由吴彦祖主演的凯迪拉克《一触即发》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开端。2011年的《老男孩》、《私信门》等一系列市场反映良好的微电影问世, 掀起了微电影的热潮, 因此这一年也被称为微电影元年。正是看到了微电影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以搜狐、爱奇艺为首的各大视频门户网站、微博平台、社交网站等纷纷大力推进微电影业务, 微电影在网络平台遍地开花。2013年, 微电影可谓全面出击, 加入微电影创作的网民越来越多, 并创立了微电影论坛, 微电影吧等, 各种微电影奖项也是层出不穷, 俨然成为了网络时代新的“宠儿”。

此外, 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生物, 微电影还承袭了网络的交互性、互动性等特点。微电影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进行传播, 受众通过评论、转发等形式积极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形式不仅能让受众积极参与微电影, 也能让微电影达到更优的传播效果, 这些特点都赋予了微电影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于传统的戏曲艺术而言, 是新媒体时下的一次契机。

(二) 《父亲》一次大胆的尝试

随着新媒体的汹涌态势, 以及多元娱乐文化的冲击, 戏曲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戏曲受众由于媒体冲击逐步分流, 使得戏曲观众基础变得薄弱。一旦没有了强有力的受众群体, 戏曲的发展之路也是日渐困难。除此之外, 一些戏曲剧目在内容以及语言艺术表达上不贴合时下大众生活等问题, 使得戏曲艺术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

而微电影的出现, 无疑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豫剧也正是看准了网络这一广阔的平台, 于2013年6月16日父亲节当日推出豫剧微电影《父亲》。作为河南省首部豫剧微电影, 主创人员精心策划。全片时长虽短, 但其拍摄剪辑却毫不含糊, 众多蒙太奇场景转换将故事巧妙的和豫剧艺术完美结合, 在保留原有的豫剧艺术特点的同时, 增添了更多视觉享受, 在在把“微”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父亲》的主要演出人员皆是专业的豫剧演员, 其中儿子一角由唐派艺术掌门人贾廷聚的嫡传弟子宋子根扮演, 父亲一角由已故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崔兰田先生之子周铁先生饰演, 而影片的整个故事也是根据宋子根先生的个人经历改编而成的。在《父亲》中, 豫剧传统演出曲目《南国的橘子树》、《汉津口》、《岳飞》等唱段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影片, 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大要素。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在突出豫剧魅力之时并没有忽略故事的内涵, 事实上, 此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古老而常新的伦理话题, 直指当下繁忙生活中年轻人如何处理事业和亲情的问题, 提醒大家在为事业奋斗的同时不要忽视了自己的父母, 而这, 无疑是极具话题性的。

二、戏曲微电影的优势

戏曲微电影和其它类型的微电影不同, 作为一种新的题材类型, 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影片《父亲》将豫剧和微电影的优势共同融合, 不仅提升了豫剧的观赏效果, 同时扩大了受众传播面。

(一) 延展的舞台空间

随着剧目演出对的舞台要求越来越高, 实体的舞台空间不仅难以充分表现故事内容, 也限制了剧目的传播范围。“一些豫剧剧目大多属于城市剧, 大型的乐队、高科技的布景和昂贵的音响设备, 带来的是高成本和地域的局限性, 它只能适应大中城市剧场的演出”2虽然在豫剧中也有一些时长不足一小时且剧情丰富, 投入较少的小戏, 但毕竟这类还是不多。同时, 戏曲舞台表现出的人物关系、人物与空间的关系以及物与物的关系都会受到有限的舞台空间限制而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豫剧舞台表演亦是如此。这些因素的存在, 对于豫剧的传播发展有了一定阻碍。

相比于戏曲电视剧和电影的制作, 微电影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 微电影的时长较短且剧情集中, 在经费的投入上比前两者有所缩减。不仅如此, 微电影有着电视和电影同样的表达技巧和方式, 可以同时呈现出不同豫剧舞台表演情况, 更能够将豫剧唱段背后的故事以及豫剧大师、戏迷的故事等串联起来, 走出原有的封闭舞台空间, 呈现出多为的舞台艺术, 豫剧微电影《父亲》正是利用这一特点, 在呈现原本豫剧表演艺术的同时加入主人公的成长故事, 加深人们对于豫剧的了解, 使得微电影成为豫剧舞台表演延展的新空间。

(二) 灵活的表现手法

戏曲微电影充分利用微电影自身创作的优势, 运用更多电影创作的手法, 如景别的转换、蒙太奇的使用等, 将更多舞台之外的细节和故事呈现出来, 也使得原本传统的戏曲更加具有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镜头是一个较为强烈的艺术表示形式, 镜头之间的变化、景别的转换, 都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 在豫剧微电影《父亲》中, 一开始使用了特写镜头, 体现豫剧元素, 从细节及神态透露出一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的专业精神和态度。同时, 《父亲》在表现父亲与主人公之间的戏曲情节时使用了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方法, 交叉蒙太奇是指在同一个时间点不同的空间下, 情景的交叉出现。在影片中, 当宋子根先生第一次登舞台唱大戏豫剧《汉津口》时, 用交叉蒙太奇的方式表现在老家中的父亲用广播听戏的场景, 渲染情绪, 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父子之间的亲情, 更加灵活的传达了影片主题, 将豫剧文化和微电影制作有机的结合, 形象具体的体现了豫剧艺术, 这些都是传统舞台表演所不能传达的。

(三) 多层次的受众群体

无论是戏曲还是微电影, 想要更好的发展, 受众的多层次无疑是一个重点。戏曲微电影的发展, 较大程度上拓宽了原有的受众群体, 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微电影的形式对于中青年人而言不再陌生, 将戏曲融入微电影中, 能有效的吸引这部分群体, 扩大受众层面。与此同时, 从老年到小孩, 都可以利用新媒体等形式观看, 有效打破当下戏曲受众单一的局面, 也能够使得戏曲艺术有着更广阔的传播。《父亲》这一部豫剧微电影的导演是当时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视角对戏曲微电影进行尝试, 虽然在技术和创作上还不是很娴熟, 但是对于年轻人了解戏曲艺术提供了一次良好机会, 同时激发人们对戏曲微电影创作的热情, 进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对戏曲微电影的一些思考

豫剧微电影《父亲》的成功给微电影界注入了新的血液, 带来了新的活力, 两者的结合使得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施展, 为今后戏曲和微电影的发展都提供了参考。但是作为微电影的新的题材, 豫剧仅仅是众多戏曲剧种中的一种, 对于整个戏曲文化而言, 有着更大的挑战, 怎样把握好微电影中文化体现, 戏曲艺术的题材选择以及戏曲微电影今后发展, 还值得去探索和思考。

(一) 故事创作与戏曲艺术的融合

豫剧微电影《父亲》对戏曲利用新媒体传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 这部戏曲微电影中还是透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戏曲微电影的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把戏曲“拿”到微电影中, 由此造成的结果, 就是影片给人的印象是披着两张皮, 一张是故事情节, 一张是传统戏曲唱段, 二者毫无联系地杂糅混搭, 不免给人一种将戏曲生搬硬套的感觉, 也降低了戏曲微电影的观赏效果。陈凯歌导演电影作品《霸王别姬》就很好的诠释了“戏如人生, 人生如戏”的思想, 将戏曲和故事完美的结合, 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因而, 对于戏曲微电影来说, 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 应该是将戏曲各种元素与故事情节相互融合, 打通两者间的壁垒, 让受众不仅能够听戏曲, 还能够理解戏曲, 感受艺术魅力。

当然, 对戏曲微电影而言, 在创新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于戏曲艺术和精神的坚守。“一部真正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必须达到精神层面的表现, 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而依靠华丽外表和元素来装扮的作品, 只能是眼球消费时代下的牺牲品”3。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戏曲微电影更应该适应戏曲的互动性、娱乐性和大众性。一言以蔽之, 微电影的时长虽短, 也应体现出对戏曲文化和精神的深层次的表现, 对于处在刚刚起步的戏曲微电影而言, 如果只是一味凸显商业性, 将不利于以后戏曲的发展。

(二) 打造戏曲微电影文化品牌

品牌是人们对于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认可, 当人们提及某一品牌时就会联想到与品牌相对应的内容, 戏曲微电影的品牌化如同无形市场, 构建文化品牌, 树立戏曲微电影名片, 可谓一举两得。对于微电影而言, 如同一个“微型”的电影, 有微爱情片、微记录片、微喜剧片等, 这一个个“微型”的电影, 让观众体会到人生百态, 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微”品牌, 而戏曲, 作为中华民族艺术之一, 唱念做打, 剧种杂而有趣, 艺术表现力极强, 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是传统艺术, 一个是网络新生物, 戏曲微电影对与两者各自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要想让戏曲微电影良性发展, 就必须要打造属于戏曲微电影自己的文化品牌。微电影本身还具有着商业性质, 对于戏曲题材的打造不能完全的交给商业机制, 要把握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旦形成品牌, 能更好地将微电影和戏曲整合, 利于今后的宣传推广, 从而形成属于自身独有的机制, 让微电影更加赋有文化底蕴, 让戏曲文化更好的传播, 在观众心中烙下“标记”, 形成联动效应, 将戏曲微电影置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

四、结语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成长都会经历从尝试到发展的阶段, 戏曲微电影也不例外。豫剧微电影《父亲》在尝试探索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虽然在有些地方上还不够成熟, 但是让观众看到了今后戏曲微电影发展的希望。微电影丰富的技巧手段, 快速的传播方式, 情节化的表达方式, 使戏曲元素得以全面展现。戏曲文化中的文化性和艺术性拔高了微电影的文化高度, 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两者优势结合, 强强出击。在但是看到戏曲微电影优势的同时, 还要对其发展有所思考。怎样让两者更好的整合, 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品牌优势, 避免昙花一现, 形成良性发展, 才是未来戏曲微电影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徐梦鸽:中外艺术精粹:豫剧 (M) ,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2.

[2]郭艳霞:当代河南戏曲电影研究 (D) , 山西师范大学, 2013年.

[3]吴向阳:微电影特性与电影文化产业发展 (J) , 电影文学, 2013年 (10) .

[4]黄颖:见微知著造微入妙 (J) , 当代电影, 2013年 (5)

上一篇:等妈妈三年级作文下一篇:策论文与政论文的区别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