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论文

2022-04-15

摘要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山区农民的粮食安全问题更是不能忽视。通过对湖北省建始县的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山区粮食产业化程度很低,农民存粮和防范风险意识不强,这不利于党中央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整体推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论文 篇1:

浅析杭州市余杭区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粮食一直是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粮食也是农业发展和物价稳定的标志,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杭州市余杭区受耕地少、人口多、农业技术落后、农业收入低和储备制度不够完善等多方面制约因素的影响,用粮缺口比较大。只有从执行耕地保护措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施富农服务政策、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几个方面入手,才能保障全区人民的用粮需求,稳定本地区的粮食安全形势。

关键词:粮食安全;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引言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国家独立自强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全,是国民经济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头等大事。如何建立一个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发挥长期效应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对于地区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粮食安全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粮食及粮食安全的定义

中国传统粮食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即禾本科作物。广义的粮食是指谷物、豆类、薯类的集合,包括农业生产的各种粮食作物。现在,大粮食的概念比较流行。所谓“大粮食”,就是指能吃并能为人体提供所需营养的物质。这个概念与国际通用的粮食“FOOD”概念是一致的,也体现了粮食概念是变化和发展的。

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概念,每个国家对粮食安全都有自己的理解,关于粮食安全概念的界定也从未真正的有过统一。1974年,FAO最早界定了“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FAO提出了新的粮食安全定义:“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通过的《罗马宣言》指出,粮食是人类唯一的生存来源,人人享有免于饥饿的基本权利。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了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1992年中国政府提出:粮食安全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还没有根本解决粮食问题。首先,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是稀缺的,更应看做是战略资源。任何国家的政治军事等行动都离不开粮食的消耗,尤其是战争和灾难来临时。同时,粮食产量并不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环境,因此将粮食看成重要的战略资源,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也确立了粮食的政治地位。其次,粮食安全也是加快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如果农业出了问题,粮食不安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也无从谈起。最后,粮食安全还关系到物价稳定这个大问题,粮价稳定是粮食安全的重要表现形式。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置于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之列。199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作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的重要内容,重申“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明确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并“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在粮食连续8年增产的背景下,2012年1月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还将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其5条基本原则之一,进一步要求“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并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作为到2015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

二、国内外粮食安全现状

(一)国际粮食安全现状

2012年全球粮食减产。美国自夏季始就遭遇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大旱情,据美国农业部预计,2012年玉米产量将为2006年以来的最低值:玉米和大豆大面积减产,造成市场供应量不及前一年的消费量,为1974年来的首次。此外,由于欧洲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农作物产量受到持续旱情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2012年的全球谷物产量预期由原先的22.95亿吨削减至22.86亿吨。粮食减产的后果必然是粮食价格上涨。全球粮价已经在过去10年间翻了一番;而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食品价格2012年9月继续攀升,接近2008年造成25国动乱、爆发粮食危机时的水平。联合国因此警告,若全球粮食持续“入不敷出”,2013年恐爆发新一轮粮食危机。

(二)国内粮食安全现状

中国经济上面临着三大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实践证明,粮食安全是三大安全之首,但现在却已成为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农业发展水平低下。建国以来,由于党和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和5%的水资源,就养活了占世界25%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58 96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从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看,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作用下,中国粮食产量连创新高,为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中国的人口也在不断上升,加上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有所下降;由于中国的市场机制不完善,造成粮食价格浮动较大,并以上升为主要趋势;连年气候不稳定,极端气候出现次数增加,影响粮食单产;粮食流通体制和储备制度不够完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价格的不可控因素较强等诸多问题导致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并非高枕无忧。保证粮食安全仍然是中国需要加强关注和大力解决的重要国家和民生问题,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因此,稳定粮食市场也就成为当前粮食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余杭区粮食安全制约因素

(一)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紧缺

中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可以说是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面貌,实际可用的耕地面积却极为稀缺。东北地区主要是森林及冻土,常年寒冷,不适于农作物生长。西北部主要是沙漠及戈壁,风沙肆虐,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及森林植被的破坏,土地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耕地面积也越来越少。西南地区属高原气候,虽然土地富有,但是由于土地贫瘠,再加上多以山地为主,农业种植水平相对落后,适用于农业种植的耕地也不多。杭州市余杭区地处浙江东部,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应该是典型的粮食作物产区。建国以来,全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同工业发展相比,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社会生产要素的投入远远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从而导致了整个农业生产能力的下降。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发展浪潮中,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越来越多肥沃的土地被用于工业建设、商业住宅建造、城市绿化和道路建设,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同时,耕地盐碱化和生态破坏导致大量土地干旱荒芜,也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流失和减少。2002—2011年的近10年间,余杭区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由100.2万亩减少到96.4万亩,减少了3.8%。耕地面积的减少严重威胁到地区的粮食安全。

余杭区水资源也存在非常严重的短缺问题,短缺的原因主要是水污染造成的。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给原本的江南水乡带来了非常尴尬的局面,对农业生产和粮食丰收造成极大的伤害。污水治理已成为缓解地区粮食安全危机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二)农业科技含量低,自然条件影响大

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即便是农业发展水平先进的美欧国家,农业生产对天灾的抵抗力也是微小的。不论是干旱季节还是水灾年份,粮食作物的收成和产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国作为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国家,农业科技含量低、机械化水平低,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尤为薄弱,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也相对较差,粮食安全受制于自然条件,“种植在人,收成在天”的现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温度升高也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影响粮食生产能力。余杭区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处于初步机械化阶段,不论是播种还是收割,主要的还是依靠人力,这就更加加剧了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性,许多村镇依然要看天吃饭。虽然近几年农业投入和科技实施有所提高,但是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

(三)人口基数大、用粮人口增长快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3年末,全国总人口数达到13.54亿。根据1996年国务院中国粮食白皮书的预测,在未来的20多年里,尽管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会处于一个缓慢下降的过程,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的增长惯性却将一直持续,有可能在2030年左右达到16亿人口的峰值。余杭区2002年全区户籍人口79.72万人,2011年却达到了87.67万人,9年间人口总数竟然增加了近10%,平均每年增长近9 000人。伴随着用粮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需求也急剧增长。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增多,每年的粮食需求量在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由低蛋白质的谷物向营养更为丰富的畜类、蛋类、鱼类、奶类产品转变,意味着将会有大量的初级粮食用于养殖业和水产业,而这也将进一步加剧粮食需求量的增加。据统计,2011年余杭区粮食消费总量为48.26万吨,主要分类为城乡人口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食品及副食品酿造业用粮、种子用粮等。同期,全区的粮食产量却仅有18.48万吨,产需缺口达到惊人的29.78万吨,粮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四)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吃饱穿好可以说是当时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望。在广大的农村,刚刚获得土地的农民更是满怀热情的投入到耕作中,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亩产神话也屡屡更新。可以说,那个时候是粮食生产的黄金时期,种粮人口多,种粮积极性高。农村生活也一天一变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商业发展迅速,城市发展也日新月异,城乡差距也渐渐加大。虽然在新技术、新设备的支持下,粮食种植品种得到了优化,粮食产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民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同日益飞涨的物价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相比,农民的收入增长实在是太微弱了。众多的农村青年开始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愈发加剧了城乡的差异。有田不愿种,即便是种也不再种植粮食作物而是转向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这使得本就不多的耕地资源愈发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满足国家的粮食需求保障。2002—2011年,余杭区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50.1万亩减少为40.3万亩,减少了9.8万亩,减少了19.6%;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却由50.1万亩增加到56.1万亩,增加了12%。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城市化的进程,高额的拆迁费也使得各乡镇想方设法地拉项目、搞投资,把大批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用地。农民也把拆迁补贴当做了一种创收谋生的手段。可以说,农民依靠种粮增收无望从而卖地转行,必将严重制约粮食安全。

(五)粮食流通体制和粮食储备制度不够完善

粮食储备指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也称作“结转储备”或“缓冲储备”。1990年,中国开始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中国现阶段的粮食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市、县4级构成。余杭区属县级储备,2011年全区粮食储备3.55万吨、食油225吨,全年收购订单粮食2万吨,军粮供应800吨。全区拥有储备粮收购库点22个,总仓容量8.6万吨。

随着粮食需求量的扩大和粮价的节节攀升,粮食储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首先,储备粮管理体系混乱,运转程序复杂,无法根据市场因素做出相应反应。当市场形势发生变化需要安排储备粮收购和抛售时,往往因为手续繁多而错过最佳时机,影响调控效果。其次是储备粮规模偏小,储备库建设落后。余杭区作为杭州市的区县级储备,其3.55万吨的粮食储备规模仅仅能够保证全区人民3个月的口粮,远低于6个月的要求。而且,粮食储备仓库多以老旧仓库为主,仓容量小,万吨级以上的仓库仅有两个,无法达到平衡全区粮食供求第一道防线的功能定位。

四、余杭区粮食安全问题对策

(一)执行耕地保护措施

首先,从耕地保有量方面,制定科学的规划体系和严密的审批手续,不能让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无限制的吞噬耕地,要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既要保证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要维持农用耕地的现状。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在土地审批,尤其是对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审批一定要严格把控,杜绝占用现有的农用地。余杭区国土局在对待农转用方面的政策就非常值得学习和推荐。其职能部门规划耕保科设立专门的年度审批指标,切实涉及到重要项目需要占用农业用地的都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出具证明文件,有效地遏制了非法圈地的现象。同时,要合理开发利用荒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拓荒政策,把城乡改造和土地复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后备耕地资源的作用,把地区的耕地数量维持甚至推上一个台阶。其次,从耕地质量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和制度。要大力整治水污染和垃圾污染,从源头上控制土地的盐碱化。要全面监管化肥、农药市场,防止各类有害化肥和有毒农药进入市场,以防止耕地土质变化,提高耕地的适用性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所谓农业科技,就是指一系列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技术手段的总称。通过这些手段的利用,我们可以提高耕地的质量、优化农作物品种、丰富种植结构从而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余杭区由于耕地少、分布广,缺乏大规模机械化操作的条件,其农业机械化程度也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开展农田基本建设,配套农业基础设施,近年来在提高土地资源单位面积产出率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类杂交品种的引入也促进了粮食的产量,但是在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继续推广高产、高品质种子的种植,在粮食单产和质量上获得新突破。同时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还有待于我们加大对农业研发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推广低成本的生态农业适应技术,降低农田水分蒸发,保持水土效能,改善土壤特性、肥力和结构,从而有效的改善种植条件、增加粮食总产量。确保稳定地区的粮食安全形势。

(三)实施富农服务政策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固然是危害粮食安全的主要外因,但不可否认,由于城乡差距的加大而引起的农业从业人口的锐减所带来的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也是造成粮食缺口加大的因素。余杭区经济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城乡收入差距非常大。大量的农村精壮劳动力由于羡慕都市的繁华而离开农村进城打工;同时,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带来的拆迁也造就了无数的一夜暴富的神话。许多农村村民都把拆迁补贴当做生财之道,反而丢弃了自己赖以谋生的老本行。近几年,随着国家粮食政策的调整,余杭区也采取了相当的富农政策:签订订单粮食合同、发放预购定金、推出粮食银行、实施为农烘干服务、落实价格补贴、对种粮大户实施奖励等。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是,由此带来的实惠却远远跟不上物价的飞涨。粮食收购价格和价格补贴不可能无限制的上涨,但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提高种粮收入。比如,加大对种粮大户的奖励,鼓励农场主形式的集中耕作模式,把大量的耕地集中在少数有经验、有技术的种粮能手手中。也可以加大为农服务力度,在粮食烘干方面以更低的成本和更便利的方式为粮农彻底解决后顾之忧,激发粮农的种粮热情。实施富农服务政策,提高农民收入,把农村劳动力牢牢吸引在农业这个大舞台,是解决余杭区当前粮食安全危机的重要举措。

(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首先,要落实合理的粮食储备量,优化储备结构。根据国务院要求,各地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为“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从适用性看,主要应该以稻谷为主、小麦和玉米为辅。作为粮食销售区,余杭区现有的粮食储备仅仅能够维持3个月的需求,根本达不到要求。虽然,最近几年区粮食局年年在提高储备粮数量,2010年总储备量2.45万吨,2011年上升到3.55万吨,2012年又提高到4.55万吨,但是受制于仓库容量和保管力量的不足,还远低于8万吨的最低指标。其次,要加快粮食储备仓库的建设。不仅要增加仓容量,同时还要淘汰众多的不具备保管条件的老旧仓库。余杭区作为全国“四无粮仓”的发源地,粮食保管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大部分的仓库都是过时的平房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粮食储备的要求。大力建设万吨级以上的大型仓库才能保障粮食储备的安全。再次,要把粮食储备和粮食经营分离。粮食储备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如果不能和粮食经营彻底分离,经营的风险和资金占用必将会影响储备的安全和质量。储备粮和贸易粮相互挤压,甚至混用,必将给国家利益带来严重的损伤。只有管好政府手中的储备粮,才能有效实施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保障地区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聂振邦.世界主要国家粮食概况[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2] 岸根卓郎.粮食经济——未来2l世纪的政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钟真,孔祥智,钟文峰,林海健.中国粮食安全:现状、挑战与应对[J].中国粮食经济,2011,(8).

[4] 冯志强.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J].中国粮食经济,2012,(5).

[5] 白美清.正确认识中国的粮情和特点,搞好新时期粮食工作[J].中国粮食经济,2012,(8).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ood safety of the Yuhang District of Hangzhou City

ZHU Min

(Hangzhou Yuhang district grain purchasing and storage Co. Ltd.,Hangzhou 311100,China)

Key words:food security;current situation;restrict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 李 可]

作者:朱敏

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论文 篇2:

建始县农户粮食安全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

摘 要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山区农民的粮食安全问题更是不能忽视。通过对湖北省建始县的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山区粮食产业化程度很低,农民存粮和防范风险意识不强,这不利于党中央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整体推进。为消除山区农民的粮食安全隐患,提出了“提高山区粮食产量,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紧密结合山区实际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康养旅游业及其衍生品生产,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进一步搞活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作用;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山区;粮食安全;调查分析;对策;湖北省建始县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历届中央政府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建立新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必须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任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又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将粮食安全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生在山区,我们随机走访农户就会发现,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有的家庭只有老人小孩,导致土地无力耕种而抛荒,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产量低,分散耕种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户家中普遍存粮少还无危机感。为此,我们连续3年对湖北省西部建始县农民的粮食产量、销售、存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夯实粮食基础提出建议与对策。

1  研究背景及样本说明

1.1  研究背景

2019年10月《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发行,其中谈到了中国粮食安全成就和粮食安全问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问题,截至2020年,虽然我国实现了粮食产量连续十七年丰收,但是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我国粮食消费增长高于产量的增长,粮食生产和消费仅仅处于平衡状态,我国每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粮食来调剂结构性余缺。2020年初暴发的全球新冠疫情,多国限制粮食出口,给我国在特殊时期的粮食保障能力再次敲了警钟。同年4月,党中央提出“保粮食能源安全”在内的“六保”方针,再次强调粮食安全的基础性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区农民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的转变,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山区粮食产业面临着劳动力向沿海地区流失、耕地抛荒、地力下降等新的问题,要实现山区农民“吃得好、吃得放心”、库存充足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近年来,围绕山区粮食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产量、产业化和机械化方面,而建始县在人口的空心化方面和农民的存粮方面问题特别突出,将会存在很多潜在的社会问题,问题节点在哪里,如何入手解决,需要进村入户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因地制宜解决问题,这就是调查的目的。

1.2  调查点选取

选取武陵山区建始县60户农户作为调查对象,走访调查时间为2018—2020年每年的5月中下旬,主要调查前一年的粮食生产、销售情况和当时的存粮情况,以及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情况和农民的种粮意愿。三次调查时因出生和死亡因素,人口略有变化,分别是265人、261人、262人。综合考虑海拔、自然环境等因素选取调查对象,选取了海拔800 m以下的低山村2个(三里乡的孙家坝村、枫香树村),海拔800~1 200 m的二高山村2个(长梁镇的天生桥村、邱家台村),海拔1 200 m以上的高山村2个(龙坪乡的姜家坪村、魏家垭村),每个村各选取10户,共60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进行,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报告所称粮食指原粮(不包括蔬菜),并已对薯类产量(销售、存量)按照统计方法进行了折算。

1.3  调查区域概况

建始县地处武陵山腹地,辖10个乡镇410个村(社区),总面积2 666.5 km2。人口规模51.19万人。地处30°06′~30°54′N,109°32′~110°12′E,为亚热带季风湿润山地气候,树林覆盖率达66.3%,县内硒资源出露面积近480 km2,土壤平均含硒量17.7 mg·kg-1,是国内连片面积最大、平均硒含量最高的富硒生物圈。全县7镇3乡的富硒康养旅游开发潜力均在Ⅲ级以上,其中有3个乡镇为Ⅰ级[1],属最佳开发区域。全县地处深山,总耕地面积4.69万公顷,粮食和油料种植面积7.0万公顷。

2  调查区域粮食安全现状

2.1  产量

2.1.1  粮食产量逐年有所下降

根据调查统计分析,调查区域粮食产量逐年有所下降(見表1),较全国、全省差距明显,暴露出山区受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能力较平原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1.2  粮食产量呈现海拔越高产量越低的现象

以2018年度为例,低山、二高山、高山地区户均粮食产量分别为2 282.75 kg、1 024.0 kg、1 005.5 kg,人均粮食产量分别为443.3 kg、258 kg、257.8 kg,高山地区户均、人均产量分别只有低山地区的44.0%、58.2%。低山与二高山、高山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差距明显,随海拔依次递减,高山地区的户均粮食产量只有低山地区的一半左右,高海拔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2.1.3  粮食品类结构单一,高山地区尤为突出

从2017年和2018年调查(见表2)来看,粮食品类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玉米、薯类和稻谷,占了总产量的98%以上。高山地区粮食品类单一性更明显,仅玉米一个品类的比例就高达80%左右。

2.2  农户存粮

2.2.1  存粮品类单一

三次抽样调查时间均在每年5月中下旬,此时间段处于农作物青黄不接时期,有利于了解该季节农户的存粮情况及影响存粮的因素。以2018年为例分析,2018年5月的农户存粮占上年度产量的比例为28.5%,存粮户均445 kg、人均100.8 kg,存粮最多的是玉米,占60.0%,稻谷占36.8%。2018—2019年分海拔人均存粮情况比较见表3。在这个时间段上,高山主产玉米所以农户主要存玉米,低山主产稻谷所以农户也主要存稻谷。高山地区人均所存口粮较二高山和低山多,主要是因为高山所存玉米是作为牲畜饲料,调查的两个时间节点玉米存量占总存粮的比例分别为98.1%、93.2%,所存品类单一。作为主食的商品粮大米存储量少,三次调查时间点人均存量只有3.7 kg、3.4 kg、3.5 kg,绝大多数农户是按需购买。受调查农户普遍认为,近些年商品粮供应充足,价格较稳定,购买便捷,这使得农户存粮“有备无患”的意识大大减弱,同时该县多年来很少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即使发生局部灾害性天气造成粮食减产或绝收,政府也会及时予以救济。

表3  调查区域分海拔人均粮食存量   单位:kg

[年度 品类 低山 二高山 高山 2018 玉米 15.0 15.2 30.2 稻谷 33.4 4.0 0.4 薯类 0.3 0.7 0.2 豆类 0.4 0.2 0.2 其他 0.2 0.3 0.2 2019 玉米 6.5 7.6 18.3 稻谷 21.0 1.5 0.2 薯类 0.3 0.2 0.2 豆类 1.3 0.2 0.2 其他 0.2 0.2 0.2 ]

2.2.2  存粮方式传统

在存粮方式上,受调查农户都没有集体粮仓,家家户户各自为阵沿用传统方式存粮的占84%,16%的农户采用政府补贴储粮罐存粮。传统存粮方式损耗较大,霉烂变质和虫害鼠害是重要原因[2]。

2.3  粮食出售情况

2.3.1  以自给自足为主,流入市场少

从调查的样本来看,2017—2019年户均出售量分别为253.1 kg、150.9 kg、210.5 kg,占产量的比例分别为16.2%、10.5%、14.2%,销售量少,说明山区农民种植的粮食主要是用于家庭消费。农民普遍反映,耕地面积和产量决定了粮食产出也只能满足家庭需要。

2.3.2  售粮结构和渠道单一

几大粮食作物中,稻谷和玉米是出售量较多的两大品类。高山地区多出售稻谷,二高山和高山多出售玉米。调查发现,售粮对象是当地粮食欠缺农户和当地个体户的占92.8%,极少部分销售给外来收购人员,没有销售给粮食企业。从销售渠道看,粮食仍然在小范围内流转,并未大量流入市场,从生产和销售的比例来看,调查对象的粮食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售出的粮食仍然用于当地农户。

2.4  耕地与劳动力情况

受调查农户的人均耕地2018年度是(1.02×667)m2,2019年是(0.86×667)m2,人均抛荒了(0.16×667)m2。勞动力方面,以2019年为例,劳动力占52.3%,其中49.2%的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也就是说只有大约1/4的劳动力在家务农,劳动力外流严重,在家劳动力不足,导致耕地抛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

根据调查问卷,很多农户认为山区粮食产量低,种粮产前投入高,青壮年劳动力在家务农较在外务工收益严重不对等,有农户粗略核算,在家务农一年,若种地0.2 hm2,其收益只相当于1~2个月的务工工资。问卷回答见表4。

3  山区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1  自然条件因素

建始县低产田面积为2.6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6.8%。坡耕地多,机械作业不便,农业科技含量低,机械作业率低于30%,以手工种植为主,导致种植成本高,以2020年秋季稻谷价格为例,江汉平原新收获稻谷农民首次卖出价格为2.5~2.6元/kg,而建始县枫香树村农民卖出价格为3.6元/kg左右。同时,交通不便,粮食外销成本高也是重要因素。

3.2  人文因素

多年以来,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疏于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护,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山区耕地更为突出。改革开放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外出务工收入比农业收入高,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妇女及其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很多家庭不得不抛荒土地,近几年来全县抛荒耕地面积约0.36万公顷[3],呈逐渐加剧的趋势;随着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地和人口逐渐向外迁移,特别偏僻地区的自然村、组在逐渐消失,也是导致土地抛荒的重要原因。土地集约利用率低,各自为阵分散耕种,还没有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集约化生产道路。在科学论证前,产业匆忙上马,最终出现部分产业由于技术、地域、市场等原因而失败,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3.3  市场因素

市场主体难培植,建始县虽然是省定产粮大县,但能用于加工生产的粮油量少,培育粮食龙头企业难度大,农村专业合作社没有真正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很多疑似“挂羊头卖狗肉”,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种植成本高、种粮利润低是农民普遍反映的现实,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几年的《全国农产品收益资料汇编》公布的数据,玉米、水稻、小麦这三大粮食作物的667 m2均净利润已从2011年的250.76元降至2016年的-80.28元[4]。

4  解决乡村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山区粮食产量,确保区域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大局,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为我们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所以各方都应主动作为。1)发挥山区的地理优势,与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合在高海拔山区种植的农作物,达到 “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求。2)依托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充分结合山区实际,从区域战略层面出台政策,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耕地整理的投入力度[5],对农户、专业合作社、粮食企业提供技术和物资支持,切实增加山区粮食产量和粮食储备量。3)加大对山区农业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储粮大户和储粮企业纳入社会储备管理范畴,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农民和企业种粮存粮的积极性。普惠式的补贴方式对种粮的激励作用不明显[6],应优化粮食补贴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发挥政府补贴的经济效益,适时调整补贴方式和补贴对象[7],加大对连片规模化种植企业、农户、合作社的扶持力度。4)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实行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企业、单位、农户、家庭)相结合的储备模式,实现储粮于仓库、储粮于农户和储粮于市场的有机统一,宣传科学储粮,提高管理水平。5)加大对抛荒耕地和乱占基本农田搞建设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变相从事商业开发的要严厉打击,坚决守住耕地红线。

4.2  紧密结合山区实际优化升级农业产业

建始县作为山区县,传统种养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产业必须要优化升级才能可持续发展,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需要两手同时抓[8]。1)优化顶层设计,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做好产业发展的全局规划,增强产业项目的可持续性,建立“小基地、大规模”式农业产业圈。2)坚持多样化发展原则,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不盲目跟风,找准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实行“一村一品、一组一园”,建成一批“小型产业园”。3)以家庭为单位的种养模式不利于农业产业化,政府应用活中央关于耕地“三权分置”精神,出台宽松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土地流转,让土地流转到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规模种植,拓展农业发展渠道。4)通过农商对接和电商平台打通内外循环渠道,采用“农超对接”、产商直销,打开产品销路;采用“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等方式让产品“走出去”,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发展乡村(基地)网点,形成“基地+农户+企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各方共赢的目的。5)培植和引进一批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让原粮能就地就近加工,缩短加工时间,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山区农产品产业链。

4.3  因地制宜发展康养旅游业及其衍生品生产,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

建始县处于富硒带上,有“富硒王国”的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被誉为“天然氧吧”;旅游资源丰富,八百里清江最美在建始,县内有野三峡和石门河2个AAAA级景区,小西湖避暑小镇发展逐渐成熟,青里坝田园综合体发展迅速,楂树坪林海是搬不走的氧吧,朝阳观大寨山是休闲好去处,建始直立人遗址可以感受人类始祖文化。1)借助少数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唱好“文化戏”,挖掘文化内涵,开发集文化、生态、富硒、康养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和衍生品。2)采用分步实施、逐项铺开的原则进行开发,确定优先开发区域,集中优势打造一批重点项目,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推动富硒产业链延伸和康养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3)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例如已建设成熟的关口葡萄产业园、马坡茶园,正迅速发展的石牌湖蓝莓采摘园、周唐牡丹花海,自然景观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店子坪“愚公之路”,依托这些产业景观、田园风光、庭院风光、民族文化打造观光农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4.4  进一步搞活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作用

政府要转变职能,变过去的“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政府不能管得太多太细,而是从宏观上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规范即可,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优化资源配置,遵循市场规律来培育经营主体。1)通过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的激励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提高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动力,扩大其对贫困地区的辐射带动范围,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引导低收入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进入产业链,鼓励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实行订单生产,定量定价收购,稳定农民收入[9]。2)规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适当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准入门槛,清理整顿一批“空壳社”和没有实质运转的合作社,引导它们在设立、完善制度、利益分配、对接市场、民主管理等方面开展规范化建设,提高合作社规范化运营水平和盈利能力。3)开展“春风行动”“归雁行动”,鼓励有经济基础和专业技术的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政府在土地流转、税收上出台宽松的政策予以支持。鼓励它们搞好“传帮带”,回乡创业人员帮扶农民增收,合作社幫扶社员盈利,龙头企业帮扶小微企业和合作社提高管理水平、推广先进技术。4)发挥农民的内生动力,人力资源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加大宣传力度,指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科技含量,引导山区农业种植从低端向高端转变。帮助农民分析粮食市场行情,及时掌握市场价格波动规律,消减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培养出一批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农业劳动者。

4.5  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县内成熟的农产品公共品牌众多,例如“官店马尔科洋芋”“马坡茶”“白沙茶”“关口葡萄”“白云六月雪梨”“景阳椪柑”“三里香米”等,应精选品牌实施打造,以“富硒”为招牌将现有品牌做大做强,将“富硒”招牌引入精深加工产品中,提高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万芸,肖拥军,唐嘉耀.基于AHP和FUZZY的富硒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以湖北省建始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7):40-45.

[2] 郭良彪.建始县农户存粮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7):36-39.

[3] 黄立强.建始县农田抛荒问题的调查与对策[J].乡村科技,2020(2):87-88.

[4] 章元,段文.困境与共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粮食安全与农户增收[J].求索,2020(6):148-151.

[5] 江礼远,吴名旺.山区粮食生产发展分析与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7):15-16.

[6] 赵献林,王爱玲.农村劳动力危机与国家粮食安全隐患[J].河南农业科学,2009(1):9-11.

[7] 陆文聪,祁慧博,李元龙.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1):5-18.

[8] 张志华,杨蒲晨,李霖.发展新技术,筑牢粮食安全屏障[J].现代食品,2019(23):46-47.

[9] 曾广伟.2012年河南省农户存售粮情况调查分析[J].种业导刊,2012(7):9-11.

(责任编辑:丁志祥)

作者:郭良彪 黄苗

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论文 篇3:

浅谈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食品安全,粮食为先;粮食安全,质量为先”。本文分析了粮食从“农田到餐桌”的诸多环节存在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问题造成的危害,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切实解决对策。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特别是加强连接粮食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环节—粮食收购与储存环节的质量安全工作,是国家“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行政执法职能部门神圣而重要的使命。粮食质量要求是与时俱进的、粮食质量安全是人命关天的,粮食质量监管是任重而道远的。

关键词:粮食安全 粮食污染 质量监管 对策

1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粮食质量的内涵已不再是普通产品质量的概念,它应是粮食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卫生、品质、营养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粮食的特征指标必须达到相关标准的合格水平、卫生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强制标准的最低水平、品质指标必须满足国家规范中的安全性要求、营养指标必须符合正常国民健康水平的合理要求。“合格、卫生、有品质、有营养”这就是新时期的粮食质量安全的内涵[1]。

1.1 粮食安全是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保障

粮食不仅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且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维生素、食用纤维等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所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粮食质量安全的一个基本目标。目前,由于粮食业的食物链变得越来越复杂,粮食质量安全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容易被放大。在粮食从“农田到餐桌”的诸多环节中,有物理性危害,如杂草籽、金属碎屑、渣瓦石等;有化学性危害,如农药和重金属及有机溶剂残留、滥用添加剂染污、脂类物质酸败等;有生物性危害,如细菌和真菌及毒素的污染、害虫及鼠类的危害、转基因种质的危害等等。这些突出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加强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2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自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在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用说人类的现代文明。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就是农业,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粮食生产的农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所以,我们若想推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要做好粮食安全工作。

1.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

我国仍是农业大国,13亿总人口中有7.4亿是农民。所以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是不是能够取得稳定的发展,这对于国家的安全以及社会的安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农业无法为社会供应充足的粮食时,就必然会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破坏社会的安定,使生产发展遇到阻碍,国家也就无法更好地实现自立。从这一角度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因此,粮食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安全问题。当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农民自然会有更多的收入,进而逐步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繁荣,更顺利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2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我国目前在粮食种植、收割、加工、销售中存在如下危害:

2.1 物理因素

在收割粮食时,很可能将泥土、杂草或者是粪便带入到粮食中去;在对粮食进行加工时,粮食会比较容易受到附近烟尘的污染等等。

2.2 化学因素

2.2.1 重金属。粮食中之所以会混入有毒重金属(汞、镉、铅),其原因主要是使用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水,这样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在其生长过程中被慢慢侵蚀。当人们使用了这些被重金属污染过的粮食就很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中毒,损坏其神经系统、智力可能会变低、骨质疏松,甚至细胞癌变。

2.2.2 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指残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和环境中的农药及其有毒代谢物的量。当人们食用了带有农药残毒的粮食,很可能会导致身体的不舒服,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严重的话会造成死亡。我国粮食在出口时,要对粮食中的近50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包括:磷化铝、莠去津、敌菌灵、灭多威、久效磷、戊唑醇、氯化苦、甲基对硫磷、乙酰甲胺磷、艾氏剂、狄氏剂、甲草胺、敌草快、六六六、甲基毒死蜱、乐果、滴滴涕、敌敌畏、甲拌磷、百菌清、、敌百虫、克百威、杀螟硫磷、七氯、马拉硫磷、氯氰菊酯、甲萘威、矮壮素、百菌清、溴氰菊酯、二嗪磷、乙硫磷、溴甲烷、氯菊酯、磷胺[2]。

2.2.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由微生物引起的粮食质量问题。土壤、空气和水中都有不少的微生物,他们将以种种不同的方式传播到粮食及其加工品上。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①粮食本身的传带寄附在粮食籽粒上的病原菌,随播种传到田间。②自然媒介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雨水、尘埃等传播给粮食。③在进行粮食加工时,机具、器材上的灰尘和粮食粉屑中附有大量腐生微生物会污染粮食[3]。

3 保证粮食安全要有硬措施

我们要在粮食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以及食用的整个过程中保证粮食安全。因此我们首先要熟悉在这整个过程中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各个因素,进而做好预防措施,最终保证粮食质量安全。

3.1 技术对策

3.1.1 在面对物理因素导致的污染时:收割之后,要清洗粮食,还要对其进行分级、筛选;加工过程中,厂区要保持清洁,要做好对相关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工作,要在粮食中掺入其它杂物;贮藏的库房需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持库房的干燥、阴凉、卫生。

3.1.2 解决重金属污染的措施:农田不要靠近工业用地,使用符合各项标准规定的种植土壤和水。

3.1.3 解决农药造成粮食污染的措施:不使用或者是尽量更少的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硫胺、久效磷等剧毒、高毒农药。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加强以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微生物农药和以植物提取物为主的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4]。

3.1.4 粮食防霉变主要的措施有:①使粮食水分大约保持在13%。②降温熏蒸。③人工挑选、紫外照射去除已经感染黄曲霉毒素的粮食。

3.2 管理对策

3.2.1 质检支撑。检验检测是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手段,粮食质量安全问题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须建立在科学高效的检验检测基础之上。根据对质量安全的风险性评估,常规质量指标以企业自检为主体,重要品质和卫生质量指标以国家强制抽检为主体,国家要在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实验室中,通过能力验证和实验室考核授权一部分质量体系比较完善的质检机构承担粮食质量安全鉴定任务。重点监测储备、军供、救灾等政策性粮油的入库、储存、出库质量安全;重点监控超过正常储存期的粮油品质。

3.2.2 长效监管。在计划经济时代,粮食经营主体都是国有粮食企业,质量监管比较单一,在市场经济时代由于经营主体的多样性、复杂性,监管任务比较繁重,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其中在市、县两级要成立粮政执法监察的专业队伍。坚持突击检查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坚持企业自检与政府监管相结合[5]。

3.2.3 加强监测。坚持粮油质量安全国家、省、市监督抽查制度,切实加强对收购储存环节粮油质量的监督抽检,定期公布检测信息,及时评估粮食质量安全的水平。

4 总结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食品中,无论是其米、面、豆、油等初端产品,还是其肉、蛋、奶、酒等高端产品,其80%的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粮食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政策的引导,前几个方面,已经得到了较协调的治理,粮食生产日趋稳定,粮食流通日趋顺畅。但毋容置疑,摆在我们面前的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却日趋严重,令人担忧,给当今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杂音。

要保证中国粮食安全,不但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指引,促进中国粮食结构的优化,还要政府在法律上进行强有力的限制,保证耕地安全。现状是中国没有近忧但却要面对很严重的远忧,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信中国政府在严格的制度保证下可以从容面对粮食问题,毕竟这是中国能否平稳高速发展的最基本保证。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2]《试论新形势下的粮食质量安全工作》.

[3]倪元颖.粮食制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01.01.

[4]王耀忠.粮食品质分析与检验.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9.

[5]俞一夫.粮食食品分析与检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6.

作者简介:

解梦汐(1990—),女,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09级粮食工程专业学生,院团委副书记。

作者:解梦汐

上一篇:新中式风格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音乐表演特殊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