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对苏轼对意义

2024-04-27

超然台对苏轼对意义(精选6篇)

篇1:超然台对苏轼对意义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

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1)苏轼的抱负。(2)苏轼的政治生涯。

(3)苏轼对生活的热爱造就了他的超然情怀。

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1)成绩显赫而不高傲。(2)身居要职而淡泊名利。

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对。(1)独树一帜的贬谪观。(2)把贬谪看为福分(3)把贬谪当作游玩。(4)面对贬居时的乐观旷达。

四、境遇变化,从容应对(1)一生贬谪,生活艰辛。(2)观照自然,慨然有悟。

(3)面对逆境多从容,艰苦磨练结硕果。

论苏轼的超然 摘要:苏轼的政治生涯跌宕多艰,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一生坎坷不平,很多时候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生活极端孤独与寂寞,曾经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深深感叹,想“羽化而登仙”,“欲乘风归去”。但因为他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对生活充满炽热的爱,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面对加诸其身的种种迫害,他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态度来接受这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诗文中处处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热情乐观、从容旷达的人生态度,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

关键词:苏轼;超然;乐观;旷达。

何谓“超然”?苏轼的超然又表现为什么?文学意义上的超然是高超出众,超出尘世之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对生理需要、情感需求、功名利禄和尘世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能够抹去柴米油盐的重负,远离现实的名利,即使置身于苦难之中,也能够以超然的心态面对它们,不会因得失、顺逆、穷达而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是一种超然于现实事物之外的高尚的旷达自由的人生态度。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的超然态度的人。苏轼好佛,但他没有因佛教的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苏轼饱读儒家经典,但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走向惰落;苏轼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没有因此看破红尘而洁身自好。作为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诗人、学者,他集儒佛道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颇受世人尊重的人生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的辩证态度,诗文中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而受到中国士大夫文人的高度仰慕。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进行探求研究。

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对现实人生充满美好的期望,有很高的政治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入世,于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后,并潜心研究社会问题,在短短的两三年间里,写出了《策论》、《进策》各二十五篇,提出了改革弊政政治主张,并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台。苏轼对自己的人生仕途是充满期待,总想大展宏图,其根源是其对现实人生充满着强烈的热爱之情。

苏轼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曾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广东的惠州、海南岛的儋州。因为这样的升迁贬谪,使他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出尘和被世所遗的崎岖小路之间,显得十分艰险。在历史上,一些人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或自沉江河,或归隐山林,或因不肯同流合污而郁郁终生。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苏轼选择的道路却与他们不同。苏轼虽然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屡次遭受贬谪,流离失所,甚至穷愁潦倒,但他没有悲观,也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其关键就在于他热爱生活,始终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生功名富贵和悲欢离合,因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乐观的苏轼,一个豪放的苏轼,一个超然于大地、飘浮于半空,用喜上眉梢的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了喜爱的眼光欣赏着地球上的一切的并从中发现美的具有豪情万丈的英雄的苏轼。所以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1)的艰难岁月中,他不但体会到现实生活的甘美,而且处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2)的欣慰心情;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3)的洒脱情怀;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4)的悠然感悟;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5)的潇洒豪情。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6)这是何等的豪迈,哪里像是出自一个贬居蛮荒形枯骨杇的垂老之人之口? 当然,苏轼也曾想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始终是他心灵的主旋律,因而他总是直面逆境,善待人生。他的《水调歌头》对此有着精彩的诠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的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此生飘荡何时歇”(7)。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但他很快意识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相较人生亦是“此事古难全”,所以“不应有恨”。转恨为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为他热爱生活,所以情怀才显得如此之旷达。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以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超越了生活的艰苦和仕途的波折。在苏轼的眼里,“胜固欣然,败亦可喜”(8)。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轼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这种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态度也成就了他传奇色彩的一生:“一蓑烟雨任平生”(9)。在苏轼坎坷动荡的一生中,不管外面风雨如何,他心中早已是波澜不惊,真正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放达。苏轼身处逆境,我们却处处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他被贬黄州,生计窘迫,微薄的官俸不足以养家糊口,他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亲身参加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东坡八首》(10)中述说了他垦荒的缘由以及“垦壁之劳,筋力殆尽”的劳动状况。正是因为对现实的热爱,他才体味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到人生的有味,展现出他超然的态度,表现出其旷达的情怀。

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张之洞有 “无求便是安心法。”冰心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淡泊,即清心、恬淡、知足、寡欲,是贤者追求的一种境界。淡泊就是能在辉煌腾达,高官厚禄时把握住自己,泰然若之,用一颗平常心淡然看待这一切,不受尘世污秽的干扰与冲击,能在淡泊喧嚣的同时,给自己找到一份心灵的超然。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也因为他能在顺境中能保持一颗淡泊超然的心,并通过他的文学作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所以能够得到世人的称道。

苏轼出生于“庆历新政”这一北宋王朝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他从小具有兼济天下之志,通过勤奋学习也具有经世报国之才。苏轼年轻时便在文坛中具有很高的声望,达到了“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11)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

走上仕途后,他并没有不可一世,而是对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渐渐地看得淡泊,渐渐铸就了凡事以平常心待之的态度。苏轼在为陈希亮写《凌虚台记》中暗讽陈希亮以前修改自己的文章,陈希亮这次却一字不改地令人照文把这篇文章刻在石头上。后来陈希亮对别人说:“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其满而不胜也。”(12)苏轼知道后,了解到陈知府的良苦用心,颇为自己自得于盛名之下的浅薄感到汗颜,并不是固执已见。

当然,淡泊并非甘于平庸,不思进取,更不是厌弃世俗、躲避现实,而是一种超然境界、处世态度和人生情怀。苏轼是从小就深受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浸染的,在几十年的沉浮中,只要环境允许,他总是尽力有所作为,为地方上多做实事,政绩卓著。苏轼守徐州时,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七十多天不退。当时城池危殆,民心惶惶。苏轼临危不惧,身先士民,指挥抗洪抢险,他“庐于城上,过家不入。”(13)犹如大禹三过家门,与城共存亡,与民同生死,终于水退民安城全,朝廷奖赏,徐人奔走称赞。苏轼却说“水来非吾过,水去非吾功。”(14)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功名。

“乌台诗案”后,苏轼更清醒地认识到事物的发展的两极和名声的利弊。神宗的母亲宣仁太后对苏轼特别青睐,她执政时期,召苏轼回中央,先任居舍人,后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的位置,苏轼已不为这些所动,官场的沉浮如过眼云烟。“人在玉堂深处”(15),却“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荫青子”(16);告诫自己“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时,在《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说“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17)也正是在这种顺境中的淡泊名利造就了苏轼的超然处世的态度。

苏轼仕途一生,顺逆参半。在顺境,他淡泊处之;对逆境,他随遇而安,乐观旷达。

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对。

在顺境中苏轼选择的是淡泊,但他一生更多的是坎坷不平,仕途起伏,遭受了诸多不幸和打击,他是怎样应对的呢? 他不像有些意气风发的青年,仕途失意便一蹶不振。他没有在东坡雪堂里消弭自我,既不避世,也不避人,而是“澄怀观道”,以求对生活更深的理解,总是让自己不断地发展进步。他劳作非常艰辛,时常生活困苦,他把 “造物”的这种安排看成是感悟人生的天赐良机,他以海棠自喻:“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到空台”(18);以梅花自喻:“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19),表现出乐观旷达,恣放向上的情怀。苏轼一生,历尽艰辛,大起大落,他把这总结为“一生凡九迁”(20)。特别是垂暮之年贬到惠州,再贬儋州,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儋州是个蛮荒的地方:“一语不合,即持刀弓相问。(”21)自然条件也是十分恶劣,毒蛇猛兽遍地都是,疾病也时时威胁到每个人的生命。身处逆境,苏轼依然保持超然物外态度,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从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以贬谪为福、以贬谪为游玩、以贬谪为致仕。

苏轼把贬谪看为福分。他说“谪居穷僻……自绝禄廪,因而布衣蔬食,于穷苦寂淡之中,却粗有所得,未必不是晚节微福。”(22)在他眼里,贬谪无公务逼迫,无官场应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在《记承天夜游》中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他在大自然中寻求寄托,以闲者自居,以此自慰。他在《食荔支》中表现出何等欣喜的心情:“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饮酒、赏梅、读书,生活虽然简朴,却过得相当安逸。这种安逸生活和心境时时反映在他的诗中,《纵笔》写到: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据说他的政敌章子厚看了很不舒服,把他再贬儋州。在儋州,他写下了著名的《谪居三适三首》,其中《旦起理发》中说: 安眠海自运,浩浩潮黄宫。日出露未晞,郁郁蒙霜松。老栉従我久,齿疏含清风。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少年苦嗜睡,朝谒常匆匆。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何异服辕马,沙尘满风鬃。琱鞍响珂月,实与杻械同。解放不可期,枯柳岂易逢。谁能书此乐,献与腰金翁。

诗中描写了为官时的忙碌,反衬出贬谪时期的闲适。有很多被流放到了海南岛的人们,由于不习惯这里的生活,日夜都盼望能够早日返回大陆,但苏轼没有报怨、没有自弃,而且唱出了“他年谁作与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23)的诗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将自己融入了黎乡,把海南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当然,苏轼不是彻底超脱,不问世事。贬谪时期,他尽其所能为百姓做些好事,而且从未放弃过学术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苏轼中年贬居时认真研读了《易》和《论语》,写下《易传》、《论语说》。晚年贬居专门研《尚书》作《书传》。文学上像《赤壁赋》、《方山子传》《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其在贬居时候写成的。

苏轼把贬谪当作游玩。《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中说:“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郁孤台》“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把人生如寄释为“闲游”。晚年遇赦北归,离开儋州,但在海南三年,他已习惯了那里的生活,临行作《别海南黎民表》一诗,以海南人自居: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他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认为自己远贬海南经历的磨难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漫游。视谪为游,他把贬谪当成一次“公费旅游”,胸襟何其广阔,气度何其恢弘,一切痛苦不幸都从容应对,不放在心里,而是尽享游玩中的新鲜与快乐。苏轼面对贬居,显得乐观旷达。贬居本是政治惩罚,苏轼却冷静对之。“谪居儋无事,何异老且休。……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不。”(24)也正是他有这样的从容,才能以一颗宁静的心看待自己的遭遇、世间的一切。“乌台诗案”后,几近死亡边缘的他经过长途跋涉,踏进那偏僻的黄州大地,他仰观天象,俯地取法,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心灵已进入一种澄明超然的境界。才华横溢的他,赋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诗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诗写1082年的一天,苏轼去看朋友,路上遇雨,因为没带雨具,同行都很狼狈,只有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他不觉得雨的凶猛和被雨淋湿后的狼狈。面对风雨,他悠然自得,劝同行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风雨中“吟啸”,表现出玩赏超然的心态,也是在困境中,心灵上留下了一点闲情逸致的小小空间,显示出了诗人乐观旷达从容的心态。不管是自然的风雨,还是人生的境遇变迁,苏轼都用平静悠闲的心态从容面对。“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何妨”二字是对悠闲超然人生态度的肯定。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写他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也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这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任凭风吹雨打,他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

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流放到了蛮荒之地的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在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25)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他善于将诗意融入哲思,在寒冷中注入温暖,在逆境中发现希望,在忧患享受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心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写照,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26)凄风苦雨之后,天气终会放晴的。

上面讲的是一种儒家的境界,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感悟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如果心静,世界自然都清静。如果我们内心达到了无差别的高尚境界,世间万物哪里还有什么差别呢?因此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累。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应坦然面对,“宠辱不惊”。苏轼以从容的态度面对贬居,以主动的精神迎接贬居给他带来的痛苦,并化悲痛为力量,化贬居为机遇,在人生不遇之时,不在意追求形骸、功名的长久,转而追求精神境界上的永恒,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生,不断超越自我,在时时刻刻中实现着自我,从而创造出永垂不朽的东西:充满魅力的人格,精深美妙的作品。

苏轼这种身陷逆境而乐观超然的态度是经过长期自我调节的结果,对于他来说,逆境中的恐惧、惊惶、委屈等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自适与乐观。苏轼处于逆境之中,始终能看到有利于个人发展,有利于磨练人格的一面,因而他在任何地方都能用乐观旷达的心态对待困厄,感到乐趣无穷,显示出卓越超拔的人格风范,创造了贬逐中的辉煌文学。

四、境遇变化,从容应对

中国封建历史上,儒学之士常常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己任,但遭弃用,受贬谪时时干扰着他们匡扶社稷的美梦。他们还是一蹶不振便是隐居逃世。苏轼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把老庄思想作为排遣苦闷的精神武器,面对自己屡次的境遇变化表现出的是一种通达的心境,总能从容应对。

苏轼一生屡遭贬逐,足迹所到近二十处:四川—开封—凤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颍州—宣州—惠州—儋州等。由此可见苏轼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屡遭贬逐,越贬越远,越贬越偏僻。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他总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祸福苦乐所拘束,不为得失生死所烦扰,他既乐观旷达,又总是从容应对。

在经历九死一生后,苏轼来到了黄州,坎坷的经历,艰难的处境,让他在“幽人独往来”的日子里,感到苦闷和矛盾: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中,苏轼诉说着“长恨此生非我有”的辛酸和无奈,多想能够抛开功名利禄,逃遁山林,返归自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这种消极避世的念头在面对赤壁古战场时,却化作了豪迈奋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想像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可看到自己“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但苏轼没有因此沉湎,他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即使像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何况是年岁渐老,事业无成的自己呢?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风,他领悟到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他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处境,采用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容地从困厄中解脱出来。《题西林壁》做出了更好的注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透露出苏轼自得其乐,自我排遣的心境。我们看到的也是一个无拘无束,尽享生活佳趣的苏轼,而绝不是患得患失,无奈颓唐的苏轼。

面对境遇变迁,苏轼没有逃,虽然生活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27)的环境中,他却能遵从心灵的指引,实现对人生的积极的超越,守住了那个乐观、持重、朴拙、豁达、天真的自我!

苏轼获罪贬黄,过去的一些亲友因为怕受到牵连而很少与他往来,他曾在《送沈逵赴广南》一诗中写道:

嗟我与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穷不死。君随幕府战西羌,夜渡冰河斫云垒。飞尘涨天箭洒甲,归对妻孥真梦耳。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相逢握手一大笑,白发苍颜略相似。我方北渡脱重江,君复南行轻万里。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勾漏丹砂已付君,汝阳瓮盎吾何耻。君归趁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面对这样的境遇变迁,内心的苦闷孤寂是可想而知的,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从容应对,寄情山水,穷中取乐。从他咏黄州风物之美的诗句中就能略见一斑,“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28)。鲜鱼新笋,江城风物,给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当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面对境遇变迁,苦难和迫害并不能将苏东坡打垮,而是让他更加乐观豁达,“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他以无官无爵、无牵无挂的心态来蔑视风雨,挑战命运。正如他所写的《书临皋亭》: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当是时,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岔入,若有思而无所思,已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这些无不流露着他那面对逆境,随遇自适、超然物外、潇洒达观的淡泊心境。

苏轼遭远贬岭南惠州,发出的不是“好收吾骨瘴江边”(29)的哀叹,反而有欣喜若狂的心情流露:“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他这种从容乐观的自适态度甚至激怒了当权者,尤其是看到“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30)这些惬意的生活描述,再贬苏轼到儋州。苏轼到此地后是“首先作棺,次便作墓”,生活境遇的险恶不难想象。然而他并没有消弭,而是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一面体验着“诗能穷人”的尴尬处境,一面又体验着“诗穷而后工”(31)的独特感受。

数十年贬谪生活,不但没有压垮苏轼,反而把他锻炼成为从容乐观、胸怀旷达的伟大作家,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当沧桑始到工。”(33)从苦难变迁中超脱出来的苏轼,精神上得以提升,经过一个又一个人生考验,越发沉静练达,气定神闲,风雨不能摧垮他,穷愁不能改变他,垂暮之年再贬到荒蛮之地岭南,他还是依旧故我,乐天知命,唱出“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挫折也好,打击也罢,都不能动摇苏轼内心的坚定,他始终从容面对,显示出超然的人生态度。

也许正是这些境遇变迁,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令人心想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妇孺皆知的豪士雅客,一个热情奔放、从容自如、乐观旷达、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由此,我们看到了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一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脱,以惊喜的眼光欣赏着现世人生,超越了名利、穷达、荣辱、得失、苦乐,达到了“超然”的境界;一是达到自由的境界,精神境界开阔和广大,不受尘世的羁绊,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泰然处之,并总有愉悦和欢喜。苏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一生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身陷逆境,既保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情怀,又从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苏轼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超然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红楼梦》岳鹿书社,1987年版。(2)苏轼《鹧鸪天》,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3)苏轼有诗《惠州一绝》,见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4)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5)苏轼《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见《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年2009版。

(6)苏轼《浣溪沙》,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7)苏轼《醉落魄·离京口作》,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8)苏轼《观棋并序》,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9)苏轼《定**》。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10)苏轼《东坡八首(并叙)》,见《苏东坡全集》,世界书局1936年版。

(11)见林语堂《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见《邵氏闻见后录》,作者〔宋〕邵博,中华书局1997版。(13)选自《宋史·苏轼传》,《宋史》,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时间:1985年。

(14苏轼《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四首》,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15)苏轼《如梦令》,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16)苏轼《如梦令》,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17)苏轼《八声甘州》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18)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见《苏东坡全集》,世界书局1936年版。(19)苏轼《红梅三首》,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20)“苏公一生凡九迁”元·脱脱《宋史》卷九第527页。《宋史》,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时间:1985年。

(21)清傅恒在《皇清职贡图》中记述:“琼属五指山各峒中,性凶横,时相仇杀。”熟黎“争田夺地起雠衅,屠牛聚众构生黎,以为州县之患。”熟黎“性习为横,不问亲疏,一语不合,持弓刀相向。”《皇清职贡图》作者:(清)傅恒 等编纂,广陵书社出版,出版时间:2008年。

(22)《苏东坡全集》第十六卷 书简---《与圆通禅师二首》。见《苏东坡全集》,世界书局1936年版

(23)苏轼《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24)苏轼《和游斜川正月五日与儿子过出游作》,见《苏东坡全集》,世界书局1936年版。

(25)(26)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见《苏东坡全集》,世界书局1936年版。

(27)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28)苏轼《初到黄州》,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29)韩愈《左迁蓝关至侄孙湘》,见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30)苏轼《纵笔》,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31)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见《欧阳文忠公文集?苏东坡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3)清·赵翼《题遗山诗》,见《袁枚赵翼集》,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篇2:超然台对苏轼对意义

庞丽

内容摘要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关键词

苏轼词风

超然态度

一、苏轼的魅力人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据史料记载苏东坡是当官的,他这辈子不是官运亨通,而是官越当越小,不是他能力不及,而是怀才不遇更是奸臣排挤,他们如一丘之貉使当时有相当口碑政绩斐然的苏东坡被贬了又贬。当初贬到黄州写下《赤壁赋》之千古绝唱,然后再贬到杭州,在那里他依旧活得潇洒,他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化浓妆还是淡妆总是那么美丽,人们说游西湖要游两次,雨中要享受,晴天更要去慢慢体会咀嚼!他所表达的意境和审美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他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1)

二、苏轼的多样词风,突显其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第一,苏词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第二,苏词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豪放中蕴含着凄楚。第三,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2)

1、苏轼词豪迈的风格。苏词中流露出人生挫折时达观的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因直言不讳,得罪了掌权的“革新派”,而在朝廷中累遭诽谤,倍受排挤,处境颇为艰难。不得已只好自请出朝,放了个杭州通判,当他得知多年未曾谋面的胞弟苏辙(子由)在山东济南任职的消息后,思亲之情顿然而生,他向朝廷请求调任山东,与胞弟团聚。朝廷中毕竟还有同情他的人,他的请求得到恩准,宋神宗熙宁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被调任为山东密州知州。

他在密州所作的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却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

2、《定**》为例,看苏轼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元丰二年,苏轼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的诗文,被人弹劾为“包藏祸心”,于是在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台狱。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定**》这首词就是他谪居黄州时所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带雨具,同行人都怨声哀叹,惟有苏轼从容不迫,泰然视之。事后,他便写了这首词来记述这次经历。词的上片开门见山,点名题目。骤雨突至,扑面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此时却不慌不忙,漫步徐行,且吟且啸,快乐无比。夕阳西下,一抹斜阳笼罩着山顶,似乎在迎接着诗人。此时此刻,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斜阳已收起了光辉,一切都消失了。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往往是轻松平静的惬意。自然界如此,人生路途上又何尝不是这样。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经历风雨的感受,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一切政治风云的体验与反省?这是一首抒情词,更是一首哲理词,塑造出一位在烟雨中吟啸徐行的人物形象,使我们领悟到一种超然于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

3、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读来确也婀娜委婉。故苏词风格多姿多彩,确具大家风范。

三、苏轼的人品和词风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是北宋时期璀璨的明星。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苏轼的人品正如他的文品一样,让人信服。他一生磊落豪放,对人从不设防,具涵养、沉稳等特点,并且高风亮节、善良有爱心。

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于是,苏轼写了很多批评变法的文章。面对苏轼犀利的批评,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被逮捕,送到汴梁受审。

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时,捕快押着苏轼将要起行还京,苏轼的妻子王氏送他出门。临行前,两人一时千头万绪,不知说什么好,唯有相对大哭。苏轼很快就镇定下来,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作首诗送我?”妻子一听,顿时忍不住敛泣而失笑。苏轼随即随捕快而去。

苏轼说的是一个典故。杨朴是宋真宗时人,有才学,颇得宋真宗的欣赏,但杨朴性格怪异,不愿为官。一次,宋真宗出宫祭祀,经过杨朴所在的地方,派人把杨朴召来,想要封他一个官职。宋真宗问杨朴:“卿来,有人写诗为你送行吗?”杨朴知道宋真宗想要他入朝为官,就随口编道:“唯拙荆(妻子)写有一首。”宋真宗让杨朴念来听听,杨朴当即以妻子的口吻作了一首诗:“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听了开怀大笑,知道勉强不得,就赏赐了杨朴一些财物,让他回家。

在生离死别之际,苏轼还不忘用幽默的话语来安慰妻子,化解悲伤,并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既体现了他通达脱俗的人格魅力,也反映出了他高超的语言技巧。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诏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不计较个人恩怨,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苏轼的宽广胸怀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林语堂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到位:“苏东坡是政治上永远的反对派。”用苏东坡的“红颜知己”王朝云的话来说,他是“满肚子不合时宜”。(3)

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历经无数政治惊涛骇浪的王安石,深知苏东坡的性格不适宜官场,他以肺腑之言劝苏东坡求田问舍,远离政治。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离开江宁四个月后,苏东坡又作《次荆公韵四绝》,其三如下——

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这是苏东坡历经仕途坎坷之后对王安石所说的由衷之言。这次钟山相会,正值王安石大病方愈,所以,四十八岁的苏东坡,在诗中真诚流露出对六十四岁的王安石这位孤独和老病前辈的同情与感伤。

苏轼的潇洒飘逸而不羁脱的风格更加真实与自然,和李白一样,苏轼也是一个好游之人,苏轼虽然反对过王安石变法,被降过职,也因为作诗诽谤朝廷被贬过官,但毕竟在死后被赐太师,谥文忠。也算是个政治家了。苏轼在诽谤朝廷之后就被贬到了黄州这个地方,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游兴,农历三月初七这天,他就去了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这个地方游玩,结果回来的时候遇上了大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淋雨都能淋出这种境界,估计是职业玩家了,这种洒脱在理学兴盛的宋朝,估计也算前卫了。

熙宁九年的中秋,远离家乡的苏轼玩了个通宵,还喝的大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在这团圆的日子里,苏轼看着天上的月亮,开始想自己的弟弟子由,朦胧的月色,醉意朦胧的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一直认为这句是苏轼洒脱到及至的表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种淋漓尽致的洒脱,东坡之后无人再有。

绍圣三年,苏轼被贬到了惠州,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子.,这位玩家又开始出游,这次,在一个高墙大院的外面,听到了佳人荡秋千的笑声: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可能是苏轼唯一一首被认为有红杏出墙之嫌的词作,不过才子佳人,自古就是绝配,此时的苏轼,应该说是老才子了,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年近五旬,年过半百还有如此兴致,真是相当的厉害。

苏东坡最可贵的是他那种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苏东坡,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字,更是一个亦官亦民,为官为民的人物。在古代黑暗官场中,苏东坡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照亮着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心。

最后引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为本文作结:“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品质,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东坡为韩文公所作碑文何尝不也是为自己所作的碑文!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

篇3:浅析我国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建设,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1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意义

1.1 城市林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林业全面发展

城市林业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城区,近郊区与远郊区的林业建设,并且与山区的林业建设有关联,同时它们各自的发展有利于整个林业的进展。此外,城市林业的建设充分发挥有利于引导林业的全面发展。

1.2 城市林业发展对于林业立法的发展

我国在发展与探索过程中学习了不少经验,同时对立法也要求创新,需要合理的法律法规出台,为发展城市林业的建设提供法律帮助,并且实践学习到的经验供立法所参考,为提升立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做出了贡献。

1.3 城市林业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解决城市问题。城市林业、经济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城市林业建设不仅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并且充分利用它的功能来解决很多城市生态问题,美化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2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现状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展的速度加快,高楼大厦逐渐替代了大量的绿地和山丘以及农田,城市被雾霾覆盖、江河严重污染、城市空气也遭到汽车排放出的尾气严重污染。人们如今在此环境下的城市中烦闷的生活。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晚,并且在城市森林总面积与人均水平上也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我国城市森林的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过于注重人造景观和追求时尚,对城市森林的建设不重视,并且对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的建立不看重。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城市已经认识到城市生态危机正在消失,见缝插针开始着力构建城市绿化,一些城市正在经历从美化过渡的绿化过程中,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按照生态,合理规划和城市森林的作用的发展原则,制定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起着新陈代谢,保持经济活力的作用,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和谐发展的目的。

3 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相当大,但由于国内人口众多造成了人均占有绿化面积少等现象,以下是对我国的城市林业建设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

3.1 我国城市的森林绿化资源总量低并且质量不高

公用绿地占地面积少于其它发达国家,因此,对于城市森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未能达到相关要求。

3.2 城市林业建设当前属于新兴产业

目前还没加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相关制度。所以,在城市进展中有大量绿化资源和土地资源被征用甚至遭到破坏,这是城市林业建设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3.3 由于我国城市林业起步较晚以及误区较多

纵使城市林业建设的经营管理、管理制度、机制建设等多方面存在漏洞,因此受到外界的压力也是在所难免。

4 我国城市林业发展对策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应该认识自身的重要地位,政府应当通过有效措施提高人们对林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性的公众意识,激励全国社会公众参加过去的城市林业建设。

构建必要的城市林业建设机制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完善治理结构,景观和林业部门统一管理系统,和协调林业、园艺、环保、城建、市政、土地、交通、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城市森林栽植面积的增大,提升城市森林资源质量,改进在树立多层次立体景观树木相结合,增加城市绿化的探究工作,逐渐显露出城市森林生态利润,社会利润和经济利润益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城市林业开发和制订,提升监督检查机构和执法体系,继续提升执法能力,保证城市林业健康稳固发展。

强化城市林业科学研讨和校对,培训学校的专业知识,完善科研机构,开发出古典园林与传统林业科学技术,同时也具有现代园林以及林业科学技术的管理队伍。

5 结语

篇4:随苏轼登超然台

五月被春风一点点煨软

超然台近在眼前

外壳坚硬 身形高大

看上去它更像深灰城堡

它从前的样子

从前的高度弯度和色调

不知都有什么人看到

在哪些时间

那些时间那些人又去哪儿了

来到超然台

还有什么人的思绪不被击穿

思得反反复复天上地下

方能看穿那么多伟大朝代

941年时间

思得头痛欲裂

人不见人只见魂

方能潜到一个人身后

随他一起登上超然台

石头阶虚步而过

时间的尘屑漫天抖落

就像密州两年

他披到身上的一场又一场雪

密州有超然台

超然台上有子瞻

他不惑在熙宁8年

一个偶然悄悄长成必然

休说得意失意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还要趁年华

一个我爱的男人开始成熟豪迈

一个诗人在此跨向伟大

高台建在荒城巅

他在此思虑 待友

兼而神游

喝自酿的高粱酒

和一些人谈笑风生

在他衣襟上

枸杞菊叶 长年亦苦亦香

飞进密州最宽的街最窄的巷

谢雨归来 谎称老夫

眼望着西北

他射得了天狼

凿出清泉 魚龙也有应

他一吟 再吟

超然诗冲出胸臆

然后将明月

别上心的最高最空茫处

照到了此后千年

欲乘风归去的人

高处不胜寒的人

无眠的人

在人间的人

不在人间的人

衣带渐宽,他偏爱极目望远

向南挥挥衣袖

他双手推开马耳常山上的云雾

将绿色揽入胸中

连同山中隐士的一声微叹

东面临卢山

北面观潍河

山不改色河水昼夜不舍

西方穆陵关高耸巍峨

吕尚齐桓公遗风犹在

他看到了一切中的一切

一切,也并不都是灰飞烟灭

在超然台,他说,真个是超然

随苏轼登超然台

石头阶虚步而过

时间的尘屑漫天抖落

那场他离别密州时下的雪

偶尔飞进我梦里的鸾鹤神骥

据说经常飞进他梦境

与他辩论 畅谈

更多时候合为一体

他们还常常一起唱:

相与登览

放意肆志焉

游于物外

无往而不乐

在超然台

他终将自己吟成一首超级超然

到他诗里去

去做一朵飞云

去做一缕清风

去做一抹轻烟

或者只做一片小小的空白

那个夜晚我梦见一场雪和白色雾霭

时间的尘屑漫天抖落

石头阶虚步而过

篇5: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翻译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尽之矣。彼游於物之内,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鬭,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以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魄力的景观。吃酒槽,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即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得东西确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地分辨在胸中纠缠,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已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前面,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辩,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积木造的屋舍里;原理杭州湖光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地荒野。刚到之时,逢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庞体丰头发白得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极喜欢这里风俗的纯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俄花园菜园,打扫嘎宁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林,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我在园子的西北,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修整,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西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观,有时似乎很近,有时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西旧式卢山,秦人卢教旧式在那里隐逸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的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滩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普韩信德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隐;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我们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糯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篇6:超然台对苏轼对意义

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

作者:苏轼  朝代: 昔饮雩泉别常山,天寒岁在龙蛇间。

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当还。

十年不赴竹马约,扁舟独与渔蓑闲。

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

当时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颜。

问今太守为谁欤,护羌充国鬓未斑。

(翔自言在熙河作屯田有功。

)躬持牛酒劳行役,无复杞菊嘲寒悭。

超然置酒寻旧迹,尚有诗赋K坚顽。

孤云落日在马耳,照耀金碧开烟鬟。

淇自古北流水,跳波下濑鸣i环。

上一篇:军队文职人员考试大纲下一篇:随访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