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文化与实践课程须知

2024-04-22

易学文化与实践课程须知(通用4篇)

篇1:易学文化与实践课程须知

同泰总裁学苑

《易学文化与实践》课程须知

一、课程主题:《易学文化与实践》

二、导师简介:

姜煜,道家法名兴道,法号玄化子,研习“三玄”之《易经》三十五年,通之精要,得之秘诀,悟之至理。他对易经易理的诠释见解独到,他的命理学、占卜学、姓名学、风水学数术高超;他善传经布道,求硕果笃实。现任中国国际易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周易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大连市道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大连碧海观住持,大连龙王宫住持。

三、课程纲目:

(一)古易例考;

(二)精妙之学;

(三)易学成书;

(四)浅析五行;

(五)干支应用;

(六)易经哲理;

(七)易学大系;

(八)命运之说;

(九)谋局划生;

(十)修易路径。

四、授课地点:长宁区红宝石路500号东银中心裙房四楼

五、授课时间:

9月30日 14:00~18:0019:00~21:00

10月01日 09:30~11:3014:30~18:0019:00~21:00

10月02日 09:30~11:3014:30~18:00

六、注意事项:

1、学员须佩带名牌听课。

2、学员应认真听课、记录,课堂内不得随意走动、议论。

3、课堂上教学互动时请自觉听从主讲老师的安排。

4、听课期间请各位学员把手机调至无声或关机状态。

5、上课每60分钟安排休息一次,每次休息15分钟。

6、请学员按时到课,不得迟到早退。

7、课程结束前填写反馈表交给主持人。

篇2:易学文化与实践课程须知

本文在综观易学文化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易学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强调把易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明确提出一系列观点:应该合理界定易学的名称范畴,密切关注易学文化的传承问题,逐步拟定易学的发展目标.

作 者:谢金良 XIE Jin-liang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33 刊 名:周易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OF ZHOUYI 年,卷(期): “”(4) 分类号:B221 关键词:易学文化   易学研究   学术传承   学科发展  

篇3:易学与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 由孔子发扬光大的易学与《老子》, 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两个重要的源头活水, 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是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主流形态。而易学犹如日光月辉, 对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周易》以变化“日, 新”为根本, 主张“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象传》) , 颂扬“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 (《大畜卦·象传》) , 要求“去故”“取新” (《杂卦传》) , 强调“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 (《系辞上》)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是贯穿于《周易》全书和整个易学发展史的基本思想线索。《周易》和易学的辩证思维、科学内涵、包容精神、与时俱进、整体和谐理念等, 也是与设计文化的创新联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 易学中倡导变革、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 对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至深至巨的影响。无数文人和工匠在其启迪和激励下, 自觉进行着创新实践, 推动着中国设计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 易学自身的演变和发展中不论是象数之学、义理之学的形成, 还是图书易学、近代易学的产生, 都可以看作是创新精神在易学领域的具体体现、丰富和发展。

易学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创新精神之间的关系, 笔者以为可从如下几点加以认识。

1 易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创新精神

《系辞传上》曰:“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面对宇宙生生的不断变化, 人们应向坤 (地) 一样顺承乾 (天) 而做, 而乾则具有刚健不息的品德, 人应效法天的这种特性, 主动培养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即“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象传》) 要保持这种精神状态持久性的惟一办法, 就是“又明于忧患于故” (《系辞下》) , 要求人应常知惧, 总有忧患, 才能有所作为。这种优患意识的不断发展, 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 并内化为一种理智的、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千百年来, 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在发展的历程中, 遇到异质文化的冲击时不气馁、不屈服, 自信自尊,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革故鼎新, 从而趋利避害, 逢凶化吉, 求得更新更大的发展。始终保持民族设计文化的母性文化的鲜明特质, 中国设计文化的创新精神深受易学此论之影响。

2 易学和谐理念与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

设计文化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乃至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视为创新的终极目的, 这一设计文化的重要理念滥觞与易学。《系辞下》曰:“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故六。六者非它也, 三才之道也。”在《周易》中既有天道、地道, 又有人道, 兼备天、地、人三才。每才由两爻代表, 所以一卦六爻, 各有其位。三才之道中, 人道居中, “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 立地道曰柔与刚, 立人道曰仁与义。” (《系辞下》) 强调人应积极的主动性顺应自然规律 (天道、地道) , 持受中道, 用仁、义的道德实践, 与天地的生生之德 (玄德、大德) 相谐和, 实现“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乾卦·象传》) 的“太和”之境。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这一和谐理念, 体现了设计文化独特的价值取向:一方面, 设计文化保持物我“各适其天”, 获得更大的创造性的空间, 使设计文化的创新精神得以不断超越。另一方面, 在物与人的对话中, 使人的生命存在由生物学意义提升到灵性、德性、美感、纯洁、神圣、和谐等人文性价值意义。进而迈向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3 易学的包容、会通与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不断发展是在包容、吸纳、融摄异质设计文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与易学的影响不无关系。先哲作《易》之目的, 在于将变动不居的宇宙现象中, 总结出所发现的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用蓍卦等符号衍变的方式表达出来, 以作为指导人们的行为。至春秋战国时代, 经孔子之注释, 已发展成为以“天下同归而殊涂, 一致而百虑” (《系辞下》) 为宗旨, 集诸子思想的有益成分于一体、超越百家学说的思想体系。而对于这一“弥纶天地之道”的形成, 则是通过“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 “而观其会通”, 并“化而裁之存乎变, 推而行之存乎通” (《系辞上》) 所成。这种“会通”、“变通”之说, 成为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勇于接受异质文化的思想基础。纵观中国设计文化发展的历程, 从三代华夏文化与猃狁、犬戎少数民族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化、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鲁文化, 秦汉时期胡文化与汉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与佛教文化、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文化, 宋文化与辽、金文化, 元明清时期汉文化与蒙满文化的每一次交流、激荡与碰撞, 传统设计文化都能以“厚德载物”的襟怀和气势, 对其有益的成果进行吸收, 以丰富自身的设计语言形式, 沉淀出性的设计样态。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 彰显出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4 易学哲学思想与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

设计思维对于设计文化的创新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思维形式, 也深受易学哲学思想的影响。《易》自周初草创经其后孔子的发扬光大, 逐渐形成了深刻而卓越的辨证思维哲学, 易学的阴阳思想、辩证思维、整体观念、符号系统、象数思维、均衡思想、周期循环思想等等, 为设计文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论天地, 使人类创新的精神得以纵横驰骋。

易学的这种“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之功, 强调设计文化制器尚象, 立象以尽意, “备物致用, 立成器, 以为天下利” (《系辞上》) 。易学所辨证思维所开创的形象、意象、抽象, 构成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对“道”与“器”的独特理解, 成为设计文化意境论的理论基石。其创新的源头正来源于易学的哲学思想。

5 易学求变、求新、与时俱进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创新精神

求变、求新、与时俱进是设计文化保持历久弥新的重要动力, 中国设计文化千年来长盛不衰的根本, 就是设计文化的这种求变、求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易学是这种精神的源头活水。《易·系辞上》在谈到易的本质时强调:“生生之谓《易》”,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六十四卦从乾、坤到既济、末济的排列, 都意在说明宇宙世界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日新之谓盛德”, “《革》, 去故也, 《鼎》, 取新也” (《易·杂卦》) 其意义均在于突出运动变化中的“革”与“新”。同时要求人们“终日乾乾, 与时偕行” (《乾卦·文言》) , “极深而研几” (《系辞上》) 。即在变革的过程中,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抓住事物发展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本质, 归纳整理其原理原则, 创造和发明 (开物) 才能成就天下的事业。深受易学思想的启发, 中国设计文化的创新, 往往能够审时度势, 与时俱进, 把握历史上的各种机遇, 在变革和创新中完成自身的发展。

6 制度创新与设计文化的创新精神

设计文化的创新, 不仅表现在物的形式创新、设计理论创新等方面, 而且还表现在设计制度创新层面, 这与易学也有某种内在联系。《周易》是在人们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形而上的认识,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 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 以定天下之业, 以断天下之疑。” (《系辞上》) 在易学看来, 事物的变化, 充满了对立统一、由量变到质变的周期性变化, 易所发现和总结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道) , 是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 成就人们的功业, 裁断人们行动中所存在的疑惑, 将变革和创新的成果应用于天下人民。所谓“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系辞上》) 在中国设计文化历程中, 从春秋战国时期设计文化从对神性的描述到对现实生命的张扬, 隋唐设计文化从浪漫主义、神秘主义向人的英雄主义的转变, 两宋设计文化向人的心性世界的不断拓展, 每一次变革与创新, 都与社会制度变化、设计制度创新相关, 其中易学革故鼎新、顺时而动等发挥或隐或显的重要作用, 都是“《易》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系辞下》) 之理念在设计文化领域的具体实践。

从以上几则论述可以看到, 在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进程中, 易学始终与其相伴而行, 当然, 不可否认, 其他传统经典也曾在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过一定作用, 只是不如《周易》和易学表现得这样突出、这样显著而已。当前, 中国设计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和与西方设计文化的接触日益密切, 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创造中国设计文化的新体系, 快速融入全球化的世界之中, 研究易学创新理论, 以及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创新精神形成的关系, 可获得一定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景芳.周易通解[M].长春出版社, 2007.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易学文化与实践课程须知

名师风采

本站讯

2015年5月9日晏辉教授讲授的《儒家伦理与管理智慧》让我们深入理解到哲学的含义,除了是智慧之学,哲学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立场(真、美、善、利的判断),是一种境界,是一套知识体系;也让我们了解到几对哲学范畴:在素养与素质之间,在人格与尊严之间,在三种善之间(身体之善、外在之善、灵魂之善);更为我们提供内外兼修之法(内圣外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今日(5月10日),北师大“四大名嘴”之一的章伟文教授带来的《易学与人生智慧》更是精彩纷呈、韵味无穷。近200名重庆市医院管理协会领导干部、北师大重庆博士班学员在听完昨日的课程,今天依然准时来到渝中区区委党校三楼报告厅,精神饱满地聆听名师的讲课。

签到现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不同行业的交流,彼此可以得到启发,从中借鉴学习。”开讲之初,章教授谦虚地说到,“医”“易”同源,给大家上《易学与人生智慧》这堂专题课希望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易学》并不易学,通过几年的学习研究才可能有所获、有所成,今天通过几小时的讲课,让大家对《周易》有大致的概念和总体的理解,算是引大家入《易学》之门。”章教授如是说。

开讲之时

章教授从三个方面来讲授《易学与人生智慧》这堂专题课:一是《周易》卦爻简介,二是《周易》与“占”,三是《周易》的哲学智慧。何为八(经)卦?章教授采用形象记忆法:乾和坤结婚,生了三男(震、坎、艮)和三女(巽、离、兑),组成八卦一家子。三男长得像妈妈坤,但性格刚烈,分别代表雷、水、山,三女长得像爸爸乾,但性格较温和,分别代表风、火、泽。八卦重合又交相组成六十四卦,给它们分班,每八卦一个班,共可分八个班。那六十四卦是如何分班,被认识呢?此时每个班选出一个“班长”,以八卦为基,如一班班长是乾卦,二班的班长是坤卦,继而认识、管理其他“同学”(卦)。

章教授在讲到第二点《周易》与“占”时,学员们认真听讲、记笔记,师生互动也异常频繁、激烈,甚至老师邀请学员上台以硬币掷卦,给与解卦和讲解。在师生互动中,原本抽象难懂的卦爻渐渐被学员所理解。易学哲学认为,《周易》各卦每爻皆存在普遍联系、相互制约之关系,它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整体的思维方式,方可从全局进行把控,确定方向。“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周易》讲的就是流变、变化,“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

师生互动

课堂情景

重庆市医院管理协会的郭院长在课后总结道:“哲学给人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给你的是思想、方法,我们要把学习到的方法变成自己的方法。学习《周易》里的一些思维方式和方法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管理;做院长或做中层管理干部在你的管理范围内怎样提升或升华人生的境界,认识和理解当今社会摆在你面前的问题。我也全程听课了,我认为学习《周易》,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哲学是有用的,至少这是我的体悟。”

上一篇:市安监局2011年工作要点下一篇:颁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