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文化与鉴赏》校本课程总结与反思

2024-04-23

《葡萄酒文化与鉴赏》校本课程总结与反思(共10篇)

篇1:《葡萄酒文化与鉴赏》校本课程总结与反思

《葡萄酒文化与鉴赏》

根据我校学生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的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本学期的校本课程《葡萄酒文化与鉴赏》旨在使每个学生都“学会担当,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生活”,有效地补充和丰富国家课程。一个学期《葡萄酒文化与鉴赏》课程的开设,使我无论在教学技能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这些不仅仅是对专业技能的深化,更是对老师“一专多能”个人素养的锻炼,使我从中受益匪浅。现将开课感悟汇报如下:

一、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满堂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它能够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潜能。《葡萄酒文化与鉴赏》课程开设的初衷就是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中掌握基本的葡萄酒常识,学会鉴赏葡萄酒的基本技能,并能够动手制作葡萄酒。秉承着这种理念,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动”起来,既能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葡萄酒是一种品位,葡萄酒是一种生活态度。本课程的课程预设是五节理论课程和五节实践课,把理论和时间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课程效率。但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更多地喜欢实践课程,也就是动手操作的课程,也就在这种课堂上学生才更愿意动手和思考。所以,在后面几节课程中,基本上采用的是前几分钟理论知识的普及和讲授,后面留出大量时间教给学生动手实践,在此过程中,我带领着学生创作出家庭版葡萄酒和苹果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三、师生良好互动,进一步提升了师生友好关系。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注重人文关怀,消除实施校本课程“繁、难、杂”的心理障碍。通过情感交流,学生和老师们多沟通,努力激发他们的热情,树起他们的信心。让老师和学生们的个性特长在学校课程中绽放光彩。

除此了以上几点,本课程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课程的动手操作性很强,所以在教具准备上需要很多厨具以及各种食材,因为之前并没有开设同类课程的经验,所以在教具的申请上没有及时准备到位,造成每次课程开始当天才准备相关食材,显得有些仓促;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存在极个别同学不愿动手参与,看课外书极其不愿配合教学的学生,也有偷懒的。如何促使全员参与其中是今后本课程值得思考的地方。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我的个人教学技能以及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升,真正地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专多能”的符合现代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师,同时也能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是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担当,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篇2:《葡萄酒文化与鉴赏》校本课程总结与反思

樊珊珊

影视是学生喜欢的媒体。学生不喜欢文字阅读,却喜欢看动画片;不喜欢写作文,却喜欢仔细聆听动画中的歌曲和对话。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影视选修课。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比动画更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将动画文学引进教育,把它作为校本课程内容来进行开发、探索,这样可以丰富学科教学资源,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可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德育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德育内化。就学生而言:

一、学习兴趣浓厚。表现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发问,大胆想象,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最显著的一点是乐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把课堂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初步建立起喜欢学习的情感。

二、激发了学习动机。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空间,从而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就个人而言:

一、通过开课提高了课堂管理掌控水平。由于选课的学生是各个班的学生,要求管理上更加有难度,要管理好学生必须有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方法,我采用的就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找好负责人,我与负责人沟通,让负责人去管理其他学生。

二、增加了教学设计的方法。鉴于该课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多样性,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先进行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实践操作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每节课设置相关任务,每节课都有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动画欣赏中找答案。

三、提高了个人的学科知识。“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要给学生泉水,就要教学生寻找水源的方法”。教师的知识对学生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利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技能更有深度与广度。

篇3:《葡萄酒文化与鉴赏》校本课程总结与反思

一、《旅游与地域文化》课程的定位

(一) 课程的核心目标———提升文化素养

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学习与生活的脱节, 知识上进步与文化修为滞后的矛盾, 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寄托空虚的对立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家庭背景, 但就学校层面来讲, 教育目标达成不全面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我们希望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旅游与地域文化》, 尝试重组各种教学资源, 变革传统教学方式。体验走班制的教学管理,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我们希望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差异, 关注生活中的文化细节, 发现文化之美, 提高文化品位。

(二) 具体课程内容的确定

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 (1) 乡土化, 即课堂教学内容贴近本地生活, 源于生活。 (2) 主体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课堂互动和参与, 使学生能融入到课程中来。 (3) 热点化, 结合一些热播的电视节目来组织相关内容的学习, 将多渠道获得的教学资源纳入到课程中来。

校本课程是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而存在的, 自身并不强调引导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但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课程总体上的逻辑结构是文化→地域文化→发现旅游中的文化元素→发现地域文化差异→分析社会中的地域文化问题, 内容层层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如下:

1. 中华传统建筑之礼制与数字。

2. 中华传统建筑之空间构成与色彩。

3. 文化与地域文化。

4. 中华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

5. 我国南北方园林对比。

6. 地域文化与饮食。

7. 地域文化与民俗。

8. 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台湾问题。

9. 旅游活动的价值探究。

1 0. 综合实践———常州淹城的文化底蕴。

二、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 课程管理的难度

首先是走班制的课堂组织方式带来的课堂管理困境。选修校本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班级, 是个松散的临时班集体。何况每周只有一次课, 每次学生坐的座位也不同, 老师和学生之间并不熟悉, 教师课堂管理难度大。

其次是评价的短板, 目前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重视的是学生的广泛参与, 但是却明显缺乏严格和严肃的校本课程考核评价方案。考虑到校本课程的多样性, 眼下缺乏广泛适用于每一门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只要学生选修校本课程并且去上课, 就可给予两个学分。这种情况下的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作业等过程性评价就丧失了公平性和有效性。

再者课程管理的松散还表现在课时安排上, 一旦上课时间与学校其他安排冲突, 则自动取消, 课时不补, 这导致校本课程虎头蛇尾, 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另外, 出于对安全的考虑, 本来应该走出校门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不得不取消, 对校本课程的长远发展而言无疑是束缚了手脚。

(二) 课程实施者自身的短板

《旅游与地域文化》这个校本课程围绕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展开, 内涵丰富而复杂。高中教师对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外延的把握, 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着不足。

三、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一) 学校仍持浓厚的功利主义教育观

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指向升学或者分数, 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给予校本课程真正的教育地位。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很多高中还没有开设校本课程, 我校已连续开设多年, 即便如此, 也依然不能摆脱功利主义的干扰, 在徘徊和纠结中前行。在当前高考背景下, 怎样开设校本课程、开设怎样的校本课程才更接近学生发展需要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 学生需要更新学习观念

少数学生似乎视校本课程为某种娱乐, 希望看到小品或相声式表演, 他们坦言选修校本课程就是来放松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则问教师需要做什么样的笔头练习, 也有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记下成体系的笔记, 感觉课程不正规, “没学到东西”。这些现象都说明一部分高中学生对于学习的概念仍持狭隘的观念, 把学习等同于记笔记、训练, 把个人经验积累排除在学习之外。这些偏颇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待校本课程的态度, 从而影响自身的进步。

(三) 教师仍需努力学习

校本课程是向未来教育过渡的一块试验田, 这对高中教师是一种挑战。因为仅仅从事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老师可能还是得心应手的, 但是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们就必须加强对课程理论的学习, 还需要了解其他同行的做法和想法, 成为“一眼时时有着活水来的泉”。

篇4:《葡萄酒文化与鉴赏》校本课程总结与反思

一、开发原则

1.继承性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改革一直在搞,而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古代诗歌,也是面孔常新。多少年来,无数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为提取古代诗歌的精华,传承古代诗歌的教育呕心沥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课程体系。因此,作为刚刚起步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这笔丰厚的财富,也就是说要严格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努力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

2.创新性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肯定了对课程模式创新,教材编写多样,教学方式灵活等方面所取得的改革成绩。提出了改革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在古代诗歌教学的内容、结构、方式上有所创新。

3.实用性原则。现今的古代诗歌的教与学,很多时候是教师苦讲、学生苦听、作业苦做、考试苦蒙。出力不讨好,成了许多师生的共同感受。课本、读本、配套练习、复习资料各成一体,教与学都难以把握。笔者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成果,就是编成上、下两册的《高中古代诗歌鉴赏读本》,试图在内容编排上全面、系统,在训练上有提示、有解析、有考查标准。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而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参考书,学生应对考试的好帮手,终身学习的好资料。

二、开发内容

1.加大古代诗歌诵读鉴赏的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目前,人教版《教科书》和《读本》选用了约100首古代诗歌,内容丰富,诗人众多。可是,从实际教学和考试来看,这些还远远不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努力拓展——一堂课、一黑板、一身灰,但吃力不讨好;有的老师寄希望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赏”到的古代诗歌也就是摆在眼前的那些。所以,应该把能够反映时代特征,代表诗人风格,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上具有可比性的诗歌选入到校本课程中来,给师生提供可拓展的丰富材料。当然,这里所说的“量”,不是“滥”,而是根据一定鉴赏目的、鉴赏主题、训练要求所进行的广泛选用。

2.理顺古代诗歌发展的脉络,知人论世以探究诗人思想感情的成因。学生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不够理想,症结还是在于没能把握住时代变化、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与其思想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要适当引入诗歌发展简史,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的大背景中看那个时代的诗歌。了解了某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诗人的性情、主要经历,就会容易理解不同诗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思想情感,以及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情感在诗歌中的体现。

3.加大经典诗评的容量。就目前的课本而言,多的是注释,少的是诗评。就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方法、表达内容而言,都很缺乏。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时已花费了大量的工夫,学生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情趣和体味,但要他们表达出来,也常常是只言片语。所以,就应该给学生提供经典的诗歌鉴赏的范文。一则可以在课下静心玩味,体悟诗意;二则可以学会用“行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所得。诗评的选用,可以是针对某个时代的,也可以针对某一诗人、某类诗或者某篇选用。

4.精心设计鉴赏练习题。听而不写为白,学而不练为空。练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样,要有针对性。除传统的练习形式外,加强朗诵、讲述、改写等审美性训练;有针对性地设置鉴赏选择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增长鉴赏知识;充分利用名家诗评来设题,如“怎样理解《唐诗训解》和《唐诗别裁》中对李白《越中览古》诗格的‘不可多得’和‘独创’”之类;对于传统篇目的设题同样可以别出心裁,比如大家熟知的《蜀相》,一般重在鉴赏一“空”一“好”,但也可以设此一题:“对诸葛亮的称呼不可谓不多,而此诗开篇为何要独称‘丞相’?”

5.高三复习阶段,注重针对性训练。笔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一是注重了近年来高考试题的研究,将高考试题从试卷省份、选诗数量、体裁、作者、出题量、分值、考点分布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并予以综合分析。同时,将根据考察的角度——关键词语、意象、语句、想象和联想、思想感情、景与情、表达技巧——分门别类,解析问答,进而找到一些高考题的出题意图,使学生能够把握答题的一般要求,做到一语中的、表达到位。二是将常用的意象、艺术手法、鉴赏术语和常见的思想感情、答题程式等进行归纳整理,并配以大量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既可以将它作为资料来查询对照,又可以通过练习熟习相关鉴赏知识。三是从往年收集来的联考、模拟等题中精选一些试题,来监测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开发反思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师生提供了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广阔空间,但它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促进机制,还需要开发者做出积极的努力。

首先,要有一个积极肯干、团结协作的开发团队,营造一个较为有利的开发环境。一方面,我们自身的条件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得我们尽管对统一订置的教材和资料心有不满,可真正改起来却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找几个志趣相投、善于协作的同事来共同完成就变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缺乏经验,虽然提得高、给了一些理论指导、提供了一些物质条件,但我们还是要尽量多争取一些有利条件——一定的课程自主权,相关的硬件条件,有效的合作机制,校内外的交流学习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开发环境。

第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建地成长为宗旨,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实际效果。从编写的内容上讲,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又要考虑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传统课程之外的拓展提高;在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时时有反思、常常有改进,最终形成一本受师生欢迎的“教材”。

第三,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现行教材的编写有其科学性与系统性,干脆另起炉灶、求新求异,效果未必就好;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充分利用,一心超越典范的赏析,很可能弄巧反拙;充分吸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独特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法,加以提炼和整合,应用到本课题的开发中;编写出的资料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师生使用,以征求广泛意见,不断地改进完善,一蹴而就的想法万万要不得。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一旦干起来,就得全身心投入。有时,还得面对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任何事情,我们只要尽心尽力干,争取条件干,注重成效干——“天道酬勤”,必将取得良好的成绩。

篇5:《葡萄酒文化与鉴赏》校本课程总结与反思

教学案例与反思

背景分析:

乡土教育的开发和应用是一个学校的特色,也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创新设计。它就像教育中的一朵奇葩,绽放在一所所充满活力的校园。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稳步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各地各校纷纷挖掘资源,集思广益,立足自身实际,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应用添砖加瓦,出谋划策。校本课程《乡音》就是在这样一种合作的基础上产生的丰硕果实。通过让学生学习、吟唱、背诵闽南童谣来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高尚情操,再现闽南腔调,初步了解和感受本地话与普通话在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和对应规律,为更好学习普通话、传承民俗文化服务。

《乡音》课程持续在校园内开展,以丰富鲜活的色彩和排版,符合认知、激发兴趣;以有趣而传统的童谣传承着闽南文化,形象贴切,易念易背;以多种游戏和活动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姿多彩、生动活泼。也因为跟它走得更近了,让我们对《乡音》有了更多的认识,让我们产生更多关于完善和提高课程开发和应用的思考。

问题呈现:

在这里,我想呈现的是继校本课程的开发后,在应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所教所想以及平时遇到的一些难题,提出几点困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诵闽南童谣,却发现许多本地的学生连原本该是家喻户晓的闽南童谣(歌诀)都不知道,或者半生不熟。这个现象的背后意味着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乡音正逐渐被遗失在某个历史的角落,乡音迫切需要延续和传承。而由于学校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的混合,语种显得五花八门,在教学时,更是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操作起来更显得易放难收,当然,由于较多学生做不到朗朗上口、熟能生巧,就更需要教学时下功夫带读、领读、引导,也更需要老师费心思、巧安排、激兴趣、勤练习。

下面以《乡音》第一册《讲古》一课为例: 拿椅仔,去树下,听阿公,来讲古,先讲一块《武松去打虎》,佫来一块《海龙王卜娶某》,阿公的故事真正水,逐个听啊目睭大呣蕊。

以上片段以闽南语的文白呈现文字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可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与理解是一大难题。文白难懂,生字难懂,预习或自习一个头两个大。可这种朗朗上口的歌诀经过教师的讲解和带读后将变得趣味无穷。只是其中的训练需要花样多,形式新颖,足够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激发开口欲望。对于外来生,跟读发音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文本中增加了“普通话对对碰”的训练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歌诀韵味,但教学中还需要花费较多心血和时间。当理解变得差强人意之时,引导孩子做到歌诀朗朗上口,乐于吟诵乡音,形成语感,是非常重要的。

延续传统经典,任重道远。困难不会少,但一路摸索,要相信我们总能做到更上一层楼,越做越好。

解决策略与反思讨论:

一、明确乡音涵义,树立传承意识

民俗风情,自古一直是中国广阔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迥异的民俗,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念,让我们看到乡音在情感寄托上的重要地位。乡音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代表着浓浓的乡情。那么,热爱乡音,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缘于一种热爱,缘于一种执着,我们有必要、有责任让乡音得到延续,并且展现它更璀璨的一面。

继续传承乡土文化成了一种必要。学校教育正是传播这种乡情、延续乡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乡音》课程必然会得到更多社会、家长及学生的拥待及支持,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及感染力。

二、挖掘丰富渠道,增强《乡音》感染力

如何让《乡音》更广泛地走进校园走进社区,最终融入社会文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那么,多方面挖掘丰富渠道,扩大《乡音》的宣传力度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学校教育本身就是富有社会影响的宣传方式。在校园内推广乡土文化,让乡情渗透于师生心中,无形之中营造出来的氛围让学生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熏陶。

其次,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课程就有多大!有时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也需要家长参与,要鼓励孩子多向长辈请教。一些闽南童谣排练道具的准备,歌谣的背诵巩固等需要家长给予支持。生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沃土,生活体验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途径。这样《乡音》就能通过学生、学生家长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进而融入社会文化当中,绽放光彩。而以崭新形式呈现于人们面前,将使乡音变得更加新颖、鲜活,富有情趣。

其次,一些社会组织、媒体的关注和宣传,也可以给《乡音》提供很多的展示空间,如《晋江乡迅》、《晋江电视台》、《海峡都市报》等媒体,都对此做过专题报告,《晋江电视台》之《侨乡频道》还给我们提供展示《乡音》课程教学实况的机会。这些媒体的关注与宣传为《乡音》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让更多热爱乡土文化的热心人士关注和支持这项工作,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反响,为《乡音》的进一步开发及应用提供有力条件。

三、多从细处着眼,透视课堂实施困境

《乡音》的诞生是令人喜悦的,《乡音》的推进是令人振奋的,《乡音》的继续发展更是令人期待的。身为《乡音》的实施者,我们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在为《乡音》的实施及发展深感欣慰的同时,从细处着眼,站在自己的职场角度上看待《乡音》课程的实施问题,透视课堂困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也更切合实际需要,存在困境:

(一)文白涩难、自学困难

用闽南话作为书面表达是《乡音》的一个特色,却也成为了对学生自学的一大挑战。许多本土字眼对学生是一大挑战。在排版上,虽然力尽符合孩子的认知和兴趣,但闽南语文白就是一个难点。在很大程度上,《乡音》的教学十分依赖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以及加强学生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训练。

(二)生源混杂,调控困难

根据学校生源的情况来看,一个班级外地学生占了相当一部分,本地生源与外地生源的混杂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变得更有挑战性。存在两种情况:

(1)教学时采用闽南话讲授,本地学生十分感兴趣,甚至觉得很好玩,因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参与的积极性虽然很高,却也容易造成“易放难收”的局面,课堂秩序的调控成了一个问题。

(2)对外地的学生来说,由于听不懂闽南话,在某些时候容易造成自己“身在局外”的错觉,表现出了较低的参与热情,甚至由于陌生而不愿意开口学说闽南话或者发音不够准确,记不牢固,因此,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乡音》的学习有种“鸭子听雷”的感觉。这样,教学的目标远远不能达成,收效也就不大。

(三)巧思善用,寻找方法(1)结对互助,共同进步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本地生源与外地生源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另一种课堂资源,“凡事有利亦有弊”,就看我们如何利用了。由于外地生源对普通话的熟悉,本地学生对闽南话的了解,充分利用好两者之间的互补优势,抓住课本中“普通话对对碰”这一教学环节多加练习,拓展延伸,采取学生“一帮一”结对子的手法,让土生土长的学生帮助外来生,让闽南话和普通话在碰撞中形成交融,使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多样与富有趣味,从而更爱学习闽南话,加深对闽南民俗的了解同时学会入乡随俗,在潜移默化地学习中传承与发扬闽南话。

(2)提前背诵,增强语感

仅靠有限的教学实践是难以满足孩子学习闽南语的内容的。需要我么充分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朗读、吟诵学习材料,加深印象,增强语感,方便温故而知新。利用“课前三分钟入” 活动特点,插入闽南童谣、千字文等内容的穿插吟诵,大大激发孩子徐诶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更形成了一种活动的特色。

篇6:葡萄与葡萄酒文化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科学技术师范学院班 级: 姓 名:王* 学 号: 课程论文题目: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前景 课程名称:葡萄与葡萄酒文化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前景

学 生:王*

(科学技术师范学院 班级:学号)

摘 要:葡萄酒市场、葡萄酒健康、葡萄酒历史 关键词:葡萄 葡萄酒 文化 健康 市场前景

一、葡萄酒历史

根据考古的研究推测,葡萄酒的历史已经有6000年.有消息报道,20年前,伊朗的格登特波,发现了一只公元前3500年的波斯两耳细颈酒罐.最近通过对罐壁红色斑的成分分析,其中有单宁和酒石酸, 这是葡萄酒里所含的天然化学物质.说明人类在5500年以前,就已经饮用葡萄酒.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波斯(即现今的伊朗)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随着古代的战争和商业活动,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传遍了以色列、叙利亚、小亚细亚等阿拉伯国家。后来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从波斯、埃及传到希腊、罗马、高卢(即法国),然后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和消费习惯由希腊、意大利和法国,传到欧洲各国。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我的肉,我的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所以葡萄酒在欧洲国家就发展起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成为当今世界葡萄酒的大国。欧洲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人均消费葡萄酒最多的国家。

二、葡萄酒与健康

1、葡萄酒的营养价值:葡萄酒具有营养性能,其化学成分较齐全,是无机矿物营养素和有机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可供给人体一定热量。酒内所含的硫胺素,可恢复疲劳、兴奋神经;核黄素能促进细胞氧化还原,防止口角溃疡及白内障;尼克酸(烟酸)能维持皮肤和神经健康,起美容作用;维生素B6对蛋白质代谢很重要,使鱼肉类易消化;叶酸及维生素B12,有利于红细胞再生及血小板的生成;葡萄酒中还含有铜,铜与铁的吸收和转运有关。葡萄酒可促进人体对铁的吸收,有利于贫血的治疗。

2、葡萄酒的医疗作用:早在公元前460年-370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格拉底等许多医生开始用葡萄酒治疗疾病,但当时缺乏总结。现代医学家、化学家、营养学家经过科学分析、临床研究,认为葡萄酒有独特的医疗价值,长期适量饮用有治疗贫血、软化血管、改善循环、防病养容的作用。

3、葡萄酒的保健作用:葡萄酒是很容易消化的低度发酵酒,它的酸度接近于人体胃酸(PH2-2.5)的浓度,还含维生素B6,因此,可帮助鱼、肉、禽类等消化吸收。

中医对葡萄酒亦有许多保健和治疗经验,如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葡萄酒暖腰肾驻颜色”。《饮膳食谱》上记载:“葡萄酒运气行滞,使百脉流畅。”

三、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东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黄河故道、新疆、甘肃、陕西、宁蒙、西南高山、广西等13个葡萄酒产区,几乎覆盖了国内全部适合种植酿酒葡萄的区域。中国的葡萄酒地图正日渐清晰,相关的投资和产业链建设也正在向这些区域聚集。

2010年1-11月,葡萄酒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285.828亿元,同比增长26.97%。葡萄酒制造业利润总额达到33.266亿元,同比增长21.10%。

2010年的中国葡萄酒市场,无论生产、进口、营销、流通、投资以及对葡萄酒的理解、热爱和消费程度上,都有着空前的非凡表现。此时的国内市场,正在发展成为世界级葡萄酒及烈酒集散的枢纽。这种持续增长的趋势和不断成长的市场潜力,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新旧世界葡萄酒国家竞相进入中国开拓市场。进口葡萄酒近些年在中国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进口葡萄酒进入。但目前进口葡萄酒仍没有在中国落地生根,在进口葡萄酒当中,除了拉菲、卡斯特等少数几个品牌外,为消费者普遍熟悉的品牌并不多,中国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认知度总体而言并不高。由于目前进口葡萄酒仍没出现一个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领导性品牌,这将使得未来进口葡萄酒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葡萄酒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近几年内,中国葡萄酒产业将迎来的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同时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葡萄酒市场主要被三大品牌占据,张裕、长城和王朝。在三个地区红酒市场,王朝、张裕、长城三大品牌占据了半壁江山,皇轩表现也不俗。以上海为例,王朝最早进入市场的,一直居于老大地位,其铺货率非常高,在卖场、超市和便利店的铺货率基本接近100%。张裕凭借强大的品牌力量也占据了较大的分额其次就是当地品牌皇轩,通过其代理商――南浦食品公司强大的分销体系,铺货率很高,加上上海消费者青睐当地品牌的心理,使皇轩的地位一直较难撼动,但经销商也都反映,皇轩品牌有老化的感觉。而华夏长城是自2001年吉马集团接手华东地区的代理以来,在上海市场进行了扎实的通路建设(网点布局、通路精耕和终端促销)和广告传播(电视广告),使华夏长城在2002年初一跃成为上海红酒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牌。其它品牌如新天和香格里拉藏秘,品牌知名度尽管较高(与其影视广告的表现密不可分),但是销售量和其营销工作的扎实度均不够,目前,新天在上海地区的总经销商上海铭源工贸有限公司表示新天2002年的工作是不成功的,由于新天企业的短视行为,导致很多的销售政策没有兑现(例如进场费用、导购人员工资、广告投放更不用说了,当初在央视和凤凰卫视的广告投放对于上海市场的作用甚微),使得铭源的工作非常被动,目前铭源也在积极寻求新的项目来替换新天。2009年到2013年间,中国预期成为世界第七大葡萄酒消费市场,年消费葡萄酒超过 1 亿箱(9 升装)。”2月10日,全球第一的葡萄酒与烈酒展览Vinexpo海外主席Dominique HeriardDubreuil女士这样对记者说。其时,正是Vinexpo的2010年最新葡萄酒市场研究报告上海发布现场。这个报告由国际葡萄酒烈酒研究机构IWSR(The International Wine and Spirits Record)应邀完成,吸引了所有业内人士的关注。Dominique女士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及印度,已经成为全球葡萄酒及烈酒业界最举足轻重的发展市场。”

法国兰斯香槟管理学校的教授Steve Charters则表示,“中国酒类市场将在25到30年内给整个产业带来巨大的变化。”

依据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和IWSR 调研预测,2009 年到 2013 年期间,全球葡萄酒消费增长预计达到31.58%。届时,中国葡萄酒消费将达到12.6亿瓶;日本乃亚洲第二大葡萄酒消耗国,增长缓稳;印度市场则预期于2009至2013年间将以双倍递增。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的进口葡萄酒消费增长尤其迅速,预计在2013年将达到1676.5万箱,占所有葡萄酒类消费的15.8%。

“法国是中国最大的葡萄酒进口国。法国酒在中国的进口酒市场中的份额已经达到了40%。”Dominique女士说“根据我们的预测,中国将在2010年消费5.58亿吨法国葡萄酒。”中国人尤其热衷法国酒。

数据显示,目前,葡萄酒在我国的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不大,同白酒和葡萄酒的消费人群来讲,葡萄酒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危机虽然重创了葡萄酒市场,但是随着经济的回暖和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我国将成为葡萄酒的主要市场,我国葡萄酒的消费量也将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已不断的提高。

根据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机构(IWSR)预测,中国作为亚洲的主力消费市场,从2006年到2011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将取得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预计到2011年的消费量将达到11亿瓶,占亚洲市场的40%,比2006年翻一倍。

数据显示,2008年,张裕和长城的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收入增速均在20%以上,王朝也遏制了销量和收入的下滑势头,二线品牌中的莫高收入增速明显高出行业。另外,由于我国目前葡萄酒消费主要分布在沿海,以商务形式为主,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葡萄酒消费将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重点。

据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葡萄酒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葡萄酒近几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成为酒类行业中的朝阳产业。到2015年,我国葡萄酒行业的销售收入将达到400亿元以上。

结束语:中国葡萄酒行业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要走的路还很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向全面小康水平的迈进, 我国的葡萄酒事业还将呈现更好的发展空间。只有正视我们的不足和差距, 更多地吸取国外好的技术与经验, 尽快摆脱落后状态, 才能把我国的葡萄酒事业做好、做大、做强。参考文献:

1、《葡萄学》作者:贺普超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年08月01日

2、《中国葡萄志》作者:孔庆山出版社: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7月1日

3、《中国葡萄酒业三十年》作者:孙志军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年9月

篇7:地方乡贤文化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关键词:乡贤文化,小学德育,校本课程

众所周知, 乡贤文化是所有精神文化中最值得珍视的“文化资源”。它缘于共同的“生活结构体系”而生成, 其凝聚的精神文化也必能对本地域产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乡贤文化也是一切地域文化中特别值得挖掘与传承的“教育宝藏”, 能引领本地学生“从小知乡贤、尊乡贤、学乡贤, 长大效乡贤、比乡贤、超乡贤”。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 既是责任, 也是义务, 更是担当。因此, 在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积极提倡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下, 我们结合本地乡贤文化, 在德育教育的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有效整合乡贤文化资源和学校德育资源

1. 挖掘昆山乡贤文化资源。我们昆山, 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从古至今, 乡贤辈出。在古代, 有明清之际的爱国学者、思想家顾炎武,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 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 元末明初戏曲家、昆曲鼻祖顾坚等等; 在当今时代, 有担任过联合国副秘书长的金永健, 航天英雄费俊龙等等。他们的杰出成就、光辉思想值得广大学生去深入学习了解, 并将他们的事迹与思想传承并发扬光大。以《地方性知识观下中小学乡土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子课题研究为契机, 我们力图深入挖掘和科学赋予昆山乡贤文化丰富的教育内涵, 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基础, 开发昆山乡贤文化校本教材, 让学生对昆山本土的人文历史、杰出人物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对家乡的仁人志士仰慕之情, 并学习乡贤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 并努力效仿, 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

2. 整合学校内外德育资源。多年来, 我校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 致力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尝试, 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在学生养成教育序列化、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校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突出教育生活化, 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 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拓宽德育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工作成效突出, 获得过全国、省、市级众多集体荣誉。同时我们认真选择了十名课题组人员, 其中组长是江苏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昆山市学术带头人, 也有课题研究的经验。核心成员中有昆山市学术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 也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同时我们还挖掘了家长资源, 聘请了一些从事昆山文史研究的前辈参与指导, 开设专题讲坛, 为老师、学生讲课。

二、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精髓和德育教育内涵

1. 正确界定乡贤文化核心概念。通过查询我们了解到“乡贤”一词, 文献中出现较迟, 明代浙江嘉兴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有一篇《戮子》的明代新闻: “嘉靖末年, 新郑故都御史高捷, 有子不才, 屡戒不悛, 因手刃之。中丞殁后, 其地公举乡贤。”足见“乡贤”是指乡里有德行、有声望的人。“乡贤文化”是地方或区域文化的精华, 是先人和前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是扎根在故乡人民血脉深处的精神基因。乡贤文化既与地域文化、方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等密切相连, 但又有其自身的独特研究对象与价值标尺, 具有本地域的唯一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 在时代精神观感召下, 对乡贤文化的梳理十分重要。乡贤乃本乡的贤达, 他们有德行、有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 他们以自己的德行和才能, 为自己生活的时代做出了贡献, 因而受到当时和后世人们的崇仰、爱戴。其次, 乡贤也可以指在本乡本土为国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当然也包括一些当时的“外地人”……他们立德、立功、立业, 理应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 理应引导学生亲近他们。

2. 积极了解乡贤文化研究现状。通过搜集相关资料, 我们了解到在对乡贤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成效的, 有浙江省上虞市成立的“浙江省上虞市乡贤研究会”。他们的乡贤文化作了很多的研究和社会推广, 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而上虞市多所学校在乡贤文化研究领域也走在了前列, 并已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而在我们昆山, 也有一批学者、文人对昆山人文历史颇有研究, 对昆山乡贤人物如数家珍, 在《昆山文化研究》刊物上也时常有昆山乡贤研究的专题文章发表……这些成功经验、珍贵资料都能引领我们如何更便捷、更有效地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与运用, 这样我们可以少走许多的弯路。

3. 深入挖掘乡贤文化育人功能。昆山是个环境优美、仁人志士荟萃的地方。作为一名当地的教育工作者, 应该主动寻找能针对我们昆山地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基础, 开发适合小学生的目标递进、内容衔接的昆山乡贤文化教育读本, 使学生基本把握昆山乡贤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 促进学生对昆山乡贤文化的敬慕之情和高度认同, 有效内化为具有“贤人”特质的意志品质和思想情感, 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民人格, 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 我们利用昆山乡贤文化, 开发一套德育校本课程, 相信它必定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 也能极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三、积极开发《走近乡贤》德育校本教材

1. 对校本教材开发的认识。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理念之一, 就是确认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规划、有设计、有实施与评价的系统工程, 是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理论, 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1月颁布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明确指出要把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就我们学校而言, 利用昆山乡贤文化, 开发一套《走近乡贤》德育校本课程, 引领学生走近乡贤, 了解乡贤, 颂扬乡贤, 学习乡贤, 将来做一个有益于家乡, 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无疑能极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2.《走近乡贤》教材开发路径。为了编好《走近乡贤》校本教材建设, 我们走访了多名专心研究昆山文史的前辈, 搜集到了《昆山文史一百问》《昆山历史名人列表》《昆山地方志丛书》等书籍文刊。在课题组人员初选、文史研究者的遴选下, 先期初步确定了60名昆山乡贤, 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突出成就进行分类、分组排列, 然后将课题组成员进行分组、分工, 继续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加工。基于有些历史人物时代久远, 资料查询困难极大; 有些人物在昆山生活居住、工作及贡献等方面尚有争议, 所以最终我们确定了45名要编写进校本教材《走近乡贤》的乡贤人物。在编写过程中, 我们为了确保资料的翔实, 继续拜访文史研究者, 并请他们带领我们参观过位于昆山亭林公园内的顾炎武纪念馆、顾鼎臣的“崇功专祠”, 也曾走访了位于千灯古镇的顾炎武故居、顾坚纪念馆等, 听取他们的一一介绍。

四、探索实施《走近乡贤》教材有效方法

1. 保证课时落实。教材的有效实施, 关键在于课时的真正落实。为此, 学校责成教务处、德育处予以协调, 将每月一节班会课、一节地方课程作为《走近乡贤》校本教材的教学时间, 并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计划, 认真组织集体备课, 编写教学设计稿, 定时组织听课、评课。在上课之后再反思教学设计, 反思教材编写, 并修订教学设计, 甚至修改教材, 力争不断修订、完善教材。 2. 注意三个结合。在《走近乡贤》教材教学过程中, 我们注意了几个结合: 一是与语文等国家课程教学相结合, 与地方课程教学结合, 特别是与品德学科教学结合; 二是与德育处、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三是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

3. 强化实践体验。课堂教学虽然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但有效开展课外实践体验活动, 既可深化又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走近乡贤》教育学习除了开展课堂认知学习以外, 我们还采用了社会实践、观察思考、体验感悟为教育手段, 采用了“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通过“读、讲、演、赛”等形式, 组织学生开展“知乡贤”“颂乡贤”“学乡贤”“做乡贤”系列活动, 如参观顾炎武纪念馆、费俊龙航天活动展示厅等, 走访乡贤人物等。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乡贤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 也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使命感,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赵畅.话说乡贤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12-24.

篇8:《葡萄酒文化与鉴赏》校本课程总结与反思

从高考复习的角度看,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本教学进度很快,古代诗歌教学前松后紧。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诗并不难懂,但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答非所问、寻章摘句等问题比比皆是,得分不理想。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自身鉴赏能力不足、教师教学不得其法的因素,更有现行教材与复习资料的严重脱节、复习资料编写本身又很散乱造成的因素。

鉴于以上情况,古代诗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就应时而生并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许多人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现将本人的一些做法和反思呈现如下,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开发原则

1.继承性原则。建国以来,语文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而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古代诗歌,也是常改常新。多少年来,无数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为提取古代诗歌的精华,传承古代诗歌的教育,呕心沥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课程体系。因此,作为刚刚起步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这笔丰厚的财富,也就是说要严格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努力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

2.创新性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肯定了课程模式创新、教材编写多样、教学方式灵活等方面所取得的改革成绩,提出了改革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力求在古代诗歌教学的内容、结构、方式上有所创新。

3.实用性原则。当今古代诗歌的教与学,很多时候是教师苦讲、学生苦听、作业苦做、考试苦蒙。“出力不讨好”,成了许多师生的共同感受。课本、读本、配套练习、复习资料各成一体,教与学都难以把握。据此,本人编写了上、下两册的《高中古代诗歌鉴赏读本》,试图在内容编排上全面、系统;在训练上有提示、有解析、有考查标准,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而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参考书和学生应对考试的好帮手、终身学习的好资料。

二、开发内容

1.加大古代诗歌诵读鉴赏的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目前,人教版《教科书》和《读本》选用了约100首古代诗歌,内容丰富,诗人众多。可是,从实际教学和考试来看,这些还远远不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努力拓展——一堂课、一黑板、一身灰,有的老师寄希望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赏”到的古代诗歌也就是摆在眼前的那些而已。所以,应该把能够反映时代特征,代表诗人风格,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上具有可比性的诗歌选入到校本课程中来,给师生提供可供拓展的丰富材料。当然,这里所说的“量”,不是“滥”,而是根据一定的鉴赏目的、鉴赏主题、训练要求所进行的既典型又广泛的选用。

2.理顺古代诗歌发展的脉络,知人论世探究诗人思想感情的成因。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不够理想,症结还是在于没能把握住时代变化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要适当引入诗歌发展简史,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的大背景中看那个时代的诗歌。了解了某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诗人的性情、主要经历,就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思想情感,以及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所具有的思想情感。

3.加大经典诗评的容量。就目前的课本而言,多数是注释,少数是诗评。就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方法、表达内容而言,都很缺乏。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时已下了大量的功夫,学生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情趣和体味,但要他们表达出来,也常常是只言片语。所以,就应该给学生提供经典的诗歌鉴赏范文。一则可以在课下静心玩味,体悟诗意;二则可以学会用“行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心得。诗评的选用,可以针对某个时代,也可以针对某一诗人、某类诗或者某首诗。

4.精心设计鉴赏练习题。听而不写为白,学而不练为空。练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样,要有针对性。除传统的练习形式外,可加强朗诵、讲述、改写等审美性训练;有针对性地设置鉴赏选择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增长鉴赏知识;充分利用名家诗评来设题,如“怎样理解《唐诗训解》和《唐诗别裁》中对李白《越中览古》诗格的‘不可多得和‘独创”之类;对于传统篇目的设题同样可以别出心裁,比如大家熟知的《蜀相》,一般重在鉴赏一“空”一“好”,但也可以设此一题:“对诸葛亮的称呼可谓很多,而此诗开篇为何要独称‘丞相?”

5.高三复习阶段,注重针对性训练。本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一是注重了近年来高考试题的研究,将高考试题从试卷省份、诗选数量、 体裁、作者、出题量、分值、考点分布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并予以综合分析。同时,根据考察的角度——关键词语、意象、语句、想象和联想、思想感情、景与情、表达技巧分门别类,解析回答,进而明了高考题的命题意图,使学生能够把握答题的一般要求,做到一语中的、表达到位。二是将常用的意象、艺术手法、鉴赏术语和常见的思想感情、答题程序等进行归纳整理,并配以大量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既可以将它作为资料来查询对照,又可以通过练习熟悉相关鉴赏知识。三是从收集来的往年联考、模拟等题中精选一些试题,来检测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开发反思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师生提供了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广阔空间,但它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促进机制,还需要开发者做出积极的努力。

第一,要有一个积极肯干、团结协作的开发团队,营造一个较为有利的开发环境。一方面,我们自身的条件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得我们尽管对统一订制的教材和资料心有不满,可真正改起来却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找几个志趣相投、善于协作的同事来共同完成就变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缺乏经验,虽然较之以前有所提高,给了一些理论指导,提供了一些物质条件,但我们还是要尽量多争取一些有利条件——一定的课程自主权、相关的硬件条件、有效的合作机制、校内外的交流学习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开发环境。

第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建地成长为宗旨,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实际效果。从编写的内容上讲,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又要考虑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传统课程之外的拓展提高;在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时时有反思、常常有改进,最终形成一本受师生欢迎的校本教材。

第三,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现行教材的编写有其科学性与系统性,如果另起炉灶、求新求异,效果未必就好。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充分利用,一心超越典范的赏析,很可能出力不讨好,而应该充分吸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独特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法,加以提炼和整合,应用到本课题的开发中。编写出的资料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师生使用,以征求广泛意见,不断地改进完善,一蹴而就的想法万万要不得。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一旦干起来,就得全身心投入。面对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仍要尽心尽力地干,争取条件地干,注重成效地干——“天道酬勤”,相信我们定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篇9:《葡萄酒文化与鉴赏》校本课程总结与反思

1、问卷、课堂听课、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调查, 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认识和态度。

2、调查、搜集美术文化及符合高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1) 通过实地查看、上网查寻、访问民间艺人、请教文化管理人员等形式, 收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2) 对已收集到的各类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网络资源”等进行整理归类, 筛选出符合学生美术认知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 并对一些能以文字、图片或视频体现的课程资源建立电子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素材库”。

二.农村高中校本美术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研究

1、校内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美术学科实施课堂教学中, 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教材资源。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 结合教材内容, 可从多方面开发资源:

(1) 材料类

废旧挂历、年画———用于欣赏、手工制作纸, 背面可以作为绘画、剪纸等。

易拉罐、塑料瓶、废乒乓球等———用于手工制作。

鸡蛋壳、豆类、瓜籽类———用于粘贴画及造型训练。

鹅卵石———用于手工、雕刻制作。

树叶、树皮、玉米皮、杂草及藤类———用于粘贴画及造型训练、手工制作等。

红泥土———用于泥塑造型。

(2) 工具类

家用剪刀———用于手工制作、粘贴等。

自制浆糊———用面粉、土豆等有粘性物进行适当加工后保存待用。

废笔杆———用于手工制作、泥塑等。

以上材料和工具的自行开发, 能解决学生无钱购买的困难, 并且多数为“就地取材”和“变废为宝”, 对解决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校外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本人在教学中, 尽量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域素材, 从地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内容。如, 会川镇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之称, 并且五竹寺红泥土、会川黑红土有“天然粘土”之美誉。我尝试了以“五竹红泥土, 会川黑红土”为主的自然材料作为开发对象, 以“马铃薯系列”为题材资源。让这部分资源走进课堂, 在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认真观察、积极想象, 将手中的泥土, 因势象形, 通过简单的修剪、切削、组合、制作出一件件或夸张, 或写意的传神作品。如, 质朴的农民、丰收马铃薯的场景、播种马铃薯的场景、吃马铃薯的场景等等, 令人叫绝。整个教学过程中, 师生互动、共同参与,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同学们对美术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本人摸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现已逐步形成系列如:“红泥土泥塑”、“玉米衣造型”、“废树枝盆景”、“塑料瓶工艺”等等。这些土生土长的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深深吸引了每一个学生为之探索、追求, 同时也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

3、人员安排及资源的管理、添置

将美术爱好者或有一定美术基础的以及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安排为小组长, 根据班级人数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负责一项课程资源的采集、整理和保管。

4、地方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利用

(1) 欣赏教学

实施过程:将学生收集到的挂历、日历进行分类, 进行欣赏教学。 (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欣赏, 由小组长负责本组的欣赏讨论, 并将感受进行综合记录; (2) 小组推荐同学上台谈出本组的感受, 在全班进行交流; (3) 教师根据学生的欣赏结果进行引导归纳, 并对他们的欣赏进行鼓励或建议性评价,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后反思:通过教学实验, 在欣赏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 共同分享的优秀品质, 并使其受到了美的熏陶, 解决了欣赏课难上的问题。

(2) 绘画教学

实施过程:把欣赏用过的挂历、年画等返乡过来, 将其裁成一定大小作绘画纸, 用作临摹和写生训练, 同样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课后反思:通过绘画教学的实验, 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手工制作

实施过程:将收集好的材料交给各个小组, 各组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组, 教师要做好的是学生的优生和差生搭配, 指导好学生的共同讨论, 要求学生共同制作, 共同体验成功。比如:粘贴、树叶造型、泥塑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课后反思:从教学实验中得出: (1) 材料方便, 不需花钱, 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造型和动手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3) 通过制作,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 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农村高中自然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自然美术资源, 这里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自然材料, 如当地的风景名胜区、美术制作材料等。以地方自然资源为材料,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 既可以就地取材, 节约美术材料上的开支, 又可以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同时还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在探索中有一次我无意中将用数码相机拍来的我县天井峡、白马峡、双石门、太白山、牧儿山、莲峰山等旅游景点的景色一一欣赏, 然后再来学习《古代山水画欣赏》等知识,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出奇的高。这不就是作欣赏中国画的好材料吗?于是就和学生多收集, 多拍摄身边的美景的材料, 通过采集、筛选、整理、储存的分工和合作, 有了一个有特色的, 乡土气息浓厚的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美丽的渭源。渭源县可利用的自然美术课程资源还有麦秆编。它的开发是利用农村秋收小麦后废弃的麦秆来进行小手工艺品的编制。还有的学生通过在心灵手巧的邻居那儿学习的草编技术, 会随手利用手边可得到的枝条、草茎编制有实用价值的筐子、草篮;还会随手编制鸟笼, 玩具等。

反思及体会:自然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旨在让学生认识、了解其所生活、居住的环境, 进而欣赏家乡文化, 关怀家乡文化, 热爱家乡文化, 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 并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这一民族传统文化。

四.农村高中人文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渭源县为例, 可利用的人文美术课程资源有:灞陵桥、九甸峡水库、九甸峡水利枢纽、石门水库、峡口水库、渭源县会川A A级马铃薯产业示范园区、旧水磨等。我们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单元间有机地结合这些美术课程资源, 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 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使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优秀美术文化, 关注家乡的发展, 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传统的自豪感,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乡之情。例如我在《工艺》这部分课业中, 提前搜集和整理了一些有关灞陵桥的图片和传说, 要求学生利用废细竹竿, 细铁丝等创作工艺作品———灞陵桥。之后在校园中集中展示, 发动学生民主投票, 评选优秀作品, 给予奖励。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课业融入了乡土美术, 提升了地方魅力和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以及动手、思考、创造等各种综合能力。其实, 在教材中有机渗透民间、乡土美术资源, 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处地域、学校的实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这要求我们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传承民族艺术的责任和决心, 也就是做有心人。

五.农村高中网络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 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 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网络美术课程资源已成为最快捷, 最广泛的传递信息的渠道之一。作为一位农村高中美术教师, 更加深刻体会到:网络资源对美术教学辅助的重要性, 互联网同样为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 提供了更多的共享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 更加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涵, 也为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教学差距, 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 通过网络教室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 学生也可以在合适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比如在《美术鉴赏》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我们可提前下载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加以整理储存, 需用时只需一点鼠标即可。还可以直接观看名校名师的课堂教学。

篇10:语文校本课程教研的体会与反思

一、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开发与实施语文校本课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

语文校本课程的范围很广,根据自己工作实践和与同事们的交流,我认为有以下内容:

1.自主开发校本教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采用学生推荐和教师搜集方式来获得相关内容。

2.诗文诵读活动:我要求学生进行诗文诵读活动,要求学生诵读熟背校本教材中所选诗文,并通过诗词比赛等形式进行检查。此活动对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有着明显的作用。

3.文学社团活动:以编辑版报为主要依托,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如外出参观,举办文学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活动等等。有力地促进了写作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4.日常学习生活类:这一类是每天必做的,如每日文化积累(名言、名句、俗语),每日三分钟练字,阅览报刊,看新闻联播等。

5.带有课外活动性质的综合性语文活动和比赛:依据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在学生中开展写字比赛、诗词比赛、读后感写作比赛,还通过诸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烈士陵园祭扫、参观博物馆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收获与体会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尊重和满足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也大面积地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2.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升了我这个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了我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了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使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课程试验,从而改变了教师仅把语文课程当作语文教科书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的语文专业知识得到了提升,语文教学视野得到了扩展。

3.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深深地感到:在语文课程资源中,特别是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师。教师不仅决定着语文校本教材文本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语文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上一篇:顶账协议书(盼盼门)下一篇:刘炳凡老中医妇科用药经验及医案整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