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07

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精选6篇)

篇1: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户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杨丽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广大农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更加强烈,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搞好新时期农村公益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村社会风尚,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为此,在户县的实践中对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目前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户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遵循“务实、管用、对路”的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着眼于促进农村乡风文明,着眼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围绕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实施旗臶工程,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劳动模范”、“好媳妇、好婆婆”、“户县十大孝子”、“文明公民标兵”、“和谐邻里”、及感动户县的人物和团队等评选活动为抓手,广泛树立弘扬农村新风尚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做模范的良好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化。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户县每年用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达1000多万元,基层文化站健全,农家书屋在全省首家实现了全覆盖,新建县文化馆、图书馆总投资3000万元,年内即将投入使用;新建农民画珍藏馆总投资2000多万元,现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得到明显加强。三是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以庆祝重大节庆节日为契机,先后开展了“每年一届的自乐班大赛、青歌大赛、农民画(诗词)创作大赛,每两年一届的户县民间艺术及暨鼓舞大赛、农民体育文化活动节以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惠民电影等多项群众喜爱的大型文化活动,为群众送戏曲、电影、文化节目3000多场次;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全国鼓舞之乡”,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农村公益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必须承认,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文化阵地建设缺位,硬件不硬

有相当一部分村子文化阵地缺位,服务功能丧失,没阵地或有阵地没设施等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基层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陈旧、不健全的现象较为普遍,电脑、照相机、摄像机、民乐器材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基础设施屈指可数,致使部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建设乏力,软件太软

一些地方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乡镇文化干事“被兼职”、村文化辅导员被拉用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没有专职文化干部,文化站只管事不管人,具体工作得不到落实;另一方面,农村文化队伍在育人机制、管理机制存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多年来没有吸收新鲜血液,大部分文化干部年龄偏大、观念老化,在业务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显现,导致农村文化队伍乏力。

(三)“不良文化”仍有市场,缺乏品味

一些农村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时有出现,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所抬头,尤其是农闲时节赌博现象比比皆是,集镇开市期间不雅表演时有出现,“三俗”影视产品和视频通过网络传播无限扩散;由于文化阵地的缺位及少数农民缺乏现代文化意识等因素,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受到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臵了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四)文化建设环境欠优,给力不够

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方面,虽然国家有一部分资金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但涉及面不宽,力度不大,且“以小搏大”的刺激方式较多,专项建设资金较少,相当一部分地方往往因拿不出配套资金而放弃项目的实施,不能充分调动基层农村开展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资金投向上看,农村与城市资金投入落差较大,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统筹力度不够。

三、对农村公益文化发展走势的基本判断

(一)主体角色的转变必将调整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群众对文化的期盼越来愈强烈,这种期盼不仅仅是对优秀文化的期盼,更是对自己能够通过展示平台演艺文化的期盼,这种从鉴赏、享受文化到 “我要登台展示”的角色转变,必然会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结构的新调整,即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立足于群众舞台载体的提供。户县自乐班大赛活动就印证了这一点:近5年来,户县采取乡镇初选、分片预选、全县决赛的模式,每年坚持开展自乐班大赛活动,群众参与热情及观众一年比一年高,凡是参与演出的演员都有亲友团捧场,一场比赛带动了一大片,形成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较观看优秀文艺节目或影视大片等更为给力,深受群众喜爱,目前已成为户县文化活动的一个亮点品牌。

(二)传播形式的更新必将推动网络文化成为新亮点。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建设也必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和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1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1.3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6.5%,拓展空间很大。与城市相比较,互联网对广大农村来讲是一种新的事物,农民群众对网络有着神秘的好奇感,加之互联网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便捷等特点,农村互联网必将取得长足发展,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购物等网络文化也必将成为广大农村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新亮点。

(三)文化品位的提升必将给群众文化载体带来新挑战。随着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渴望的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不再是看一场电影、看一场戏,读读报纸、看看电视等如此简单,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和通信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水涨船高;其文化需求逐步由单一向多元化、现代、时尚转变,更为追求的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新颖、品位高雅脱俗的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像西安的“长恨歌”、湖南的“宋城”等形式的文化更受群众欢迎。目前,城市文化已逐步成为农村文化发展走向的风向标,城市流行什么,农村就“潮”什么,这从客观上为我们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农村公益文化发展必将是创意文化、科技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体。

四、加强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统为统领,积极适应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基本点,坚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两轮驱动,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财力保障三鼎支撑的总体思路,着力提升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积极引领社会风尚,努力构筑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一)关注文化环境新变化,引领农村主流社会思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社会主流思潮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网络文化必将重组农村文化格局,广大农民通过网络在享受比以往任介质更为快捷、方便的大容量信息、文化服务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泥沙俱来的网络文化的迎面扑来,对于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来讲,很多人将会因科学文化水平低、辨析能力不强等因素在认识上出现混乱、疑惑和偏差,甚至会出现群体化文化冲突和信仰危机,这一点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关切。这就要求我们:一是强化正面宣传引导。要通过网络加大对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等群众关注、疑惑的事件、问题的阐释和回应,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二是要加大形势政策教育。统筹网络媒体、纸质媒介等资源,通过论坛讲堂、市民学校、图片展览、文艺表演、通俗读物、手机短信、微博、QQ群等多种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科学分析问题、正确把握形的能力。三是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建设》,深入开展“四德”教育和“八荣八耻”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它为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跑道”,是其“动脉”所在,应从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规划。要按照“布局合理、务实管用、运转有效”的原则,切实制定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尤其是“两馆一站一室”(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在选址上要集中规划到群众方便参加的区域,尽可能与村两委会靠近,尽可能与村两委会一起规划、同地建设,努力打造文化交流活动中心区。通过调研发现,有的村由于规划滞后,导致两馆一站一室及两委会办公室各分东西,文化资源布局过于分散,给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带来了不变,致使部分资源无人问津。二是加大投入。把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调整中央资金投向,重点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大西部地区文化资金投入总量,保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支出;通过减免税收、土地优惠、物质奖励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引导村民集资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场所,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三是做好配套。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地区往往把重心放在建好阵地上,而忽略了后续管理服务的及时跟进,从而出现了“有健身器材群众不知怎么用、有图书室没有专业人员辅导或长时间没有更新、有文化站没有基本的音响设备、有戏台没有人组织活动”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一些新建文化阵地没有充分被利用或闲臵。因此应把文化设施配套与文化教育服务作为建好阵地的关键环节及时跟上,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最终目的在于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一方面,要以构筑广大群众精神家园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网络功能,在农闲时节特别是在春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积极开展灯会、绘画、书法、戏曲、鼓舞等节庆文化活动;采取政府买单,经常开展科教文卫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农民大讲堂等文化惠民活动;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在向广大农民提供优秀文化服和产品的基础上,要多设计一些能让群众子自己“登台演艺”的文化活动,如戏曲大赛、歌曲擂台赛等,不断丰富农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农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另一方面,要注重发展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绘画、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鼓舞、社火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

(四)完善文化工作机制,为农村文化发展注入活力。农村文化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能否迸发出魅力色设的活力,关键在机制保障。要积极适应新期广大农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大力推进农村文化机制建设。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机制。明确规定党委一把手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列入领导干部的考绩、考勤、考能范围,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分值比重,切实解决“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二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基层文化系统管理体制,明确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单位事业单位性质,人员由文化系统直接管理,做到专人专用专管,着力文化主管单位解决管事不管人的问题。三是完善队伍建设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六部委关于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区县、乡镇配齐配好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综合文化站专职服务人员,设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加大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打破常规进人机制,积极把各类文化人才吸纳到农村基层文化服务队伍中来,着力解决“没人干事、干事没能人”的问题。四是创新权益保障机制。大力推广户县“文化低保”运作模式,由政府买单,免费为农村贫困群众和弱势文化团体赠送党报党刊、科技刊物、视听设备及音响文化器材等,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惠民信息及时传到农村,确保贫困群众和弱势文化团体读书看报、开展文化活动基本文化权益。

篇2: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构建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登市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大力构筑农村文化体系。[文章-http:// 找范文,到]

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经过这样的努力,全市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为此,文登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坚持三级联动,搭建农村文化载体

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文登市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文章-http:// 找范文,到]

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龙头。近几年,文登市投资2亿多元,先后建起了市中文化广场、召文台公园、抱龙河公园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的市中文化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节日不闲场,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文化广场”。2004年,市财政投资40余万元,建成山东省第一家县市级电子阅览室,购置48000册电子图书,并加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图书馆每年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一级馆”。

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一个中心”。文登市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现在,全市14个镇全部建起了镇文化中心,11个镇建起了文化广场,7个镇建起了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农民文化宫。高村镇自筹资金70万元,修建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青龙河公园。开园当天,20多个村自发组成文艺演出队前来助阵演出,像过节一样热闹。

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文登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全市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6%,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光缆远距离传输、村村通有线电视的县级市。市电视台还专门开办了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另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全市872个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指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人们就自发地聚集到大院中来,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戏迷们都说:“过去一听到麻将响,手就痒痒;现在一听胡琴响,嗓子就痒痒。”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个村建起了较高档次的文化大院。龙山路街道办事处西楼居委会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可容纳1400多人的大剧场,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如今,全市农村藏书超过5000册的图书室40个,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426个,总藏书量达220万册。泽库镇地处沿海,渔民长期出海打鱼,生活乏味。针对这种实际,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各村建立“海上图书室”,渔船出海前送上一个流动图书箱,一箱50册书,一个航次一更换。捕捞之余,摇惯了橹、撒惯了网的渔家汉子捧起了书本,既排遣了寂寞,又增长了知识。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为了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登市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

以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为抓手。文登市定期

举办群众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图书馆”、“十佳藏书家”等系列创建活动。近几年,在我们组织的活动中,有500多个单位参与,2000多个节目上演,5000多名演员登台。

发动市直机关为农民送文化。文登市根据“三下乡”要求,常年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学技术、卫生知识和文艺节目。近十年来,共向农民送书3万多册,送戏、送电影2000多场次,送普法材料10万余份,送药品、医疗器械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为农民患者诊治3万余人次。市艺术团被称为“庄户剧团”,平均每年为农民送戏180场次以上,并对农村文艺骨干进行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乡土艺术家”。文登市还组织2000多名机关干部与2000多个贫困户结成对子,在帮资金、帮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也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送到了家家户户。

鼓励农民自编自演。文登市注重让群众登台唱主角、当明星。全市活跃在农村的文艺队伍有365个,常年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群众达到8000多人,涌现出“夕阳红文艺队”、“春晓文艺队”等一批水平高、阵容强的业余演出团体,在当地产生了广泛影响。仅在高村镇,登记在册的农村文艺队伍就有36支,农民文艺骨干400多人。天福路街道办事处30多名农民还自发组成了京剧社,每周活动两次,并到市中广场搭起戏台,举办京剧演出周,连续七晚演出传统京剧折子戏和现代京剧选段,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挖掘人文资源,打造农村特色文化

文登市历史悠久。近年来,通过积极发掘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形成了“文登学”和鲁绣工艺两大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

光大“文登学”,弘扬传统文化。文登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文风浓郁,人才辈出,素有“文登学”的美誉。文登市把光大“文登学”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大力培养热爱乡土的文化氛围,出版了《文登学人》,推出了大型人文专题栏目《话说文登》,并在秦始皇东巡的遗址上建起了召文台公园,使崇尚文化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篇3: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精神层面。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态性质或许有所改变,但是它的改变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基础除了现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以外,还要考量农村人口数量和成分结构是否合理。在这一基础要求下,农村祠堂和旧有的公用场所就不能够有效地满足现代文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改造旧式文化礼堂和建设新式农村文化礼堂就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

新式的农村文化礼堂主要以文化礼堂、讲堂以及文体活动场所三种表现形式为主体。立足于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和有机制的建设原则,构建以礼堂和讲堂为核心,融合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和艺术廊的设计意蕴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综合体,将其作为农民获取教育、文化和娱乐的重要公共渠道。

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趋势来看,新式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经由外在的基础设计建设转变到如何提升农村文化礼堂的内质建设上来。因为“农村文化礼堂若与地方文化巧妙结合,相辅相承,就能使一些尘封多年的祖上礼仪、道德、明规、戒律和地方人物故事、美文传说、田园佳话、传统民俗得以重见天日,并通过举办活动,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众人,也推介了地方特色文化,丰富了农村的精神生活。”[1]所以,传统化的分散性资源要如何有效地给予整合与提升就成为其发展的核心要义。尤其是在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使其更加具有着现实化的时代价值。

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礼堂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地区不但积极改造和扩建祠堂和礼堂,还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将文化培训和文体娱乐作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补充,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起到推动作用。正是在这一发展大背景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但在取得这一发展成果的现实过程中也要客观看到其内在依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村民因缺乏对农村文化礼堂的深度认知导致主动参与度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历程中,外在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可以通过修建快速完成,但是农民思想观念的认知转变却是渐进性的,这使得有些农民的依然按照传统思想看待文化发展建设,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国家的事情,与村民自身没有任何关系。这种事不关己的思想认知就使得一些村民对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礼堂建设缺乏动力,相应的文化活动也因此无法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因此阻碍了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第二,活动类型单调无创新,核心内容无法持续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发展。从整体化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发展进程来看,由于村民对于文化礼堂的建设热情度无法支撑长期的发展需求,所以农村文化礼堂在内容建设与形式建设上依然存在着二元分裂的缺陷。单一化的相互复制和模仿使得村民正逐渐降低着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热情度,这就现实化地致使着本来已很积弱的文化礼堂基础更因缺乏农民参与而难以切实发挥作用。

第三,资金的匮乏致使相应设施建设迟缓。农村文化礼堂的改建、扩建和修建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工程。它的完成需要充足的资金提供作为保障。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决定了有些农村经济负担不起这样一大笔建设经费,致使建设资金存在着投入不足的实际状况。即使有资金投入的农村在后期礼堂维护方面依然需要投入资金,它不是通过嘴上说说就能够实现的。所以,对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维修就客观地要求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一现状也直接地制约了我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发展。

第四,没有切实地发挥出文化礼堂的价值。由于农民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热情度低以及自身缺乏着科学合理化管理方法。所以,即使投入巨资建设成的农村文化礼堂也并没有对提升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文化礼堂的实际运用率特别低,甚至有些地区的农村还出现了文化礼堂建设初期规模宏大,声势震天,建成以后则门庭冷落,无声无息的实际反差。

三、积极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的科学化建设

作为现代化农村文化发展的新事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要始终坚持在统一思想、积极规划、科学管理和内涵运用等方面做文章,才能切实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礼堂内在精神的形成。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礼堂的目的就是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没有农民群众的精神富有,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精神富有。”[2]所以,在确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价值导向基础上,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美德价值的创新发展。对前人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习俗给予积极地吸收与继承,使其能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一致的价值存在意蕴,从而保证农村群众可以在这一价值观的引领下形成共同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层次发展的现状下,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得以满足的前提下,如何满足精神信仰的需求就成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追求,特别是在当今农村群众普遍存在生活麻木、身心焦虑、急功近利和道德滑坡等情况下,通过让农民群众来文化礼堂相互交流,就能够陶冶彼此的道德情操,提供一个释放和吸收社会正能量的心灵港湾。

第二,正确处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所形成的思想性和娱乐性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对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当中,建设目标就要始终高于只追求热闹和娱乐层次方面,通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活动、文化交流和文化娱乐,将文化礼堂建设的社会思想内涵有机融入到现实化的娱乐活动中,通过渐进性的潜移默化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农村要构建文化礼堂,就要以精神文化家园作为核心要求实现文化宣传,通过掌握文化礼堂建设的功能和定位来保证传统文化能够得以继承和发扬,进而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传播精神文明和弘扬主流价值的一个平台。有机运用好农村文化墙和农村文化窗等平台作用,将农村的发展变迁、风土民情以及文化古迹,大力宣传农村的道德模范人物等正面思想和价值,保证村民可以随时地接受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除此之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还要正确地处理好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内在有机关系。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整体过程中要确立明确规范化的建设标准及要求,与文化礼堂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布置也要具备明确的操作标准。同时还要积极突出特色文化,保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能够有机融合到本地的乡土特色文化之中,使其真正地体现出农村文化礼堂的应有魅力,将农民群众全部引进到礼堂来,促使村民可以慷慨解囊、捐款赞助,能够激励着更多的村民投身创业。

第三,准确抓住农村文化礼堂的地标定位以构建综合性文化功能。农村文化礼堂的选址、方案设计和相应的功能设施配套都应进行科学谋划。选址要以人口聚集、村班子团结具有相应辐射力和影响力的位置作为文化礼堂优先建设的基础,这样可以便于村民参与诸多文化集体活动。

除了选址,整体化的建设方案也要有效融入当地村民俗文化的内涵当中,做到建筑形式同村文化内涵协调一致,并在这一基础上积极打造文化礼堂的综合化功能。强调文化礼堂的整体感,礼堂、长廊和广场的建设要集中;长廊要保证大方通透以保证人流能够及时疏散;广场周围要配备相应的娱乐设施以满足群众的文体娱乐需求。这些设计要始终以农村群众的生活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近老百姓为主体要求,不要追求浮华亮丽以免形成铺张浪费。

第四,积极架构科学管理平台以保障管理机制常态化,明确村长的领导责任制。重视对农村文化礼堂的职业管理人员的选择和聘任,保证能够将高素质、有热情和精力旺的年轻人积极纳入到农村文化礼堂的管理体系当中,甚至可以任命大学生村官担任专兼职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领导者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和规划多样化的文体娱乐活动,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能够长效发展。

除了建设文化礼堂之外,对于文化礼堂的管理也要在科学制度内进行。建立健全符合农村文化礼堂管理的实际日常管理制度,并在平时的运行过程中严格以此执行,保证农村文化礼堂能够真正地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主阵地。

第五,紧抓精神家园,构建文化礼堂运用的内涵实质,坚持农民群众的农村主体地位。农村文化礼堂本身就是农民精神提升的平台空间,通过它的多种实践形式如书吧、心理咨询室、大众聊天室和讲座等都能够让群众获得喜闻乐见的学习和感悟收获。群众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当中,帮助和鼓励群众有效开展多样化的风俗活动,让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真正地感受到心灵的滋润和情感化的熏陶,从而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想保障群众能够切实围绕“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指引,要求各级政府能够有效联动,“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是较短时期内解决农村文化设施不均衡发展的有效方法。”[3]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多种宣传教育和便民服务活动。原则上要求各级机关单位都要到每个文化礼堂开展活动。同时积极开拓思路,组织教育、卫生等机构深入文化礼堂开展活动,真正地形成上下级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迈向规范。

四、结语

篇4: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坝陵办事处“以钱养事”机制运行现状

(一)机构及岗位设置情况。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坝陵办事处成立了农业、文化、计生、水利服务中心和兽医站等机构。目前,农业、文化、计生3个中心共有27人,延伸派驻机构6个(国土、林业、派出所、司法所、水利站、财政所),共有在职人员28人,人员为事业编制。

为了保证从事农村公益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当阳市规定了农村公益性服务行业人员资格条件。对从事农村公益性服务的人员,采取个人申请、单位初审、市人社局和市直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审核的方法,对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员发放《农村公益性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并根据《劳动法》有关规定,由服务中心与具备服务资格的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近几年服务中心人员较稳定,除了正常人事调动,没有出现缺员现象。

(二)“中心”保险制度完善到位。所有中心在职人员均按要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三)资金预算安排到位。根据湖北省《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省级政策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2013年共拨付办事处“以钱养事”资金99.42万元。其中,市级补助资金96.02万元,本级安排资金3.4万元。市补资金由市局直接拨付财政所,再由办事处领导审核后,拨付各个中心账户。处级安排的农村公益性服务经费根据办事处财力情况逐步增加,不因公益服务人员减少而调减。

(四)考评职责落实到位。根据上级政策,办事处制定了《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工作考核试行办法》、《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等办法。同时,农业、计生、文化服务中心等根据坝陵实际和不同行业制定了量化考核细则,统一制作了《公益性事业服务农民签字卡》、《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手册》,开展公益服务实行农户签字认可和台账登记活动。将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考核分为三个层次:市综改领导小组对办事处考核,由市综改办牵头,市直业务主管部门参加,日常工作、半年抽查、年度考核按20%、30%、50%权重计入总分,考核结果与次年公益服务资金安排挂钩;办事处对服务中心考核,考核结果与合同资金挂钩;服务中心对服务人员考核,考核结果与劳务报酬挂钩。同时,各中心加大对工作人员考取国家职称的奖励力度,积极鼓励工作人员参加国家组织的职称考试评定工作。

(五)服务合同管理落实到位。办事处按照有关要求,对中心进行合同管理。结合本地种植面积、农业人口、地域差别等实际情况,对省里的合同样本进行修订细化,制订了为农业技术推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水利设施六个方面的合同。在项目设置上设置了三大类,即常规性项目、突发性项目和市直统一安排项目。公益服务合同经办事处党委、行政与各服务中心签订后,公益服务资金全部落实到合同中;服务中心按合同开展服务,办事处按合同提供必要的合同经费。

二、坝陵办事处“以钱养事”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以钱养事”新机制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格局,在精简人员、减轻农民负担和办事处财政压力上取得了实效。但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改制后,农村公益服务业务工作由市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而服务项目的养事经费却由镇处负责。其结果是,办事处领导不懂中心事务管理,说外行话,办外行事;而市直相关部门没有完全意识到“以钱养事”的责任主体是镇处,有时没有与镇处进行有效沟通就直接安排服务中心承担工作任务;有的市局由于本身事务繁忙,疏于对基层中心的业务指导,导致有的服务中心几年没有举办业务知识培训。

(二)合同内容定性多定量少,考核难。一是虚多实少。从目前办事处与服务组织签订的合同看,定性内容多,如农业中心公益服务合同着重的是对农业病虫防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等基本职能的定性,而对测土配方指导9户、配方施肥通知单入户率达到90%等量化指标有所保留。二是考核不够认真。由于考核项目细化不够,部门参与不够,有的领导重视不够,合同的考核工作基本流于形式。三是对于不能量化的工作没有相应的措施,存在“有钱无事” 或“有事无钱”现象,钱不能真正随着事项走,导致考核时难以把握。

(三)农村公益性服务所需经费难于持续保证。从长远来看,政府购买公益性技术服务项目缺少法律保障机制。目前服务中心是按事业单位编制预算,预算经费安排是刚性的,而按服务项目安排预算则随意性比较大。从目前农村公益性服务项目运行看,政府购买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标准。

(四)服务中心等服务主体少,形式单一,部分工作人员认识不到位。目前,农村公益事业服务主体主要是四大服务中心。在“以钱养事”的体制下,部分服务中心人员事业心不强,工作没有激情,服务质量打折,服务范围缩水。在经费问题上,错误地认为“以钱养事”的钱是服务中心自己的钱,没有认识到是政府养事的钱,缺乏“以事挣钱”的意识。

三、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运行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事权与财权统一的管理模式。一是坚持政府主导。镇处是提供农村公益性服务的责任主体,负责确定项目、提供经费、拟定标书、组织实施、兑现合同等工作。要加强领导,做好基础工作,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经济激励等多种手段来调动服务中心的积极性,搞好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和考核,赋予服务中心丰富的工作内容,不断提高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坚持部门指导。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技术指导,要切实加强责任,充分发挥作用。建议授予市直部门行使4项权力:即岗位职数设置权、服务资格确定权、50%的市补资金分配权和合同兑现参与权,各业务部门有计划地开展新技术培训,对服务中心人员的培训每年至少1—2次,做到每项业务都有指导,不断更新服务中心人员业务知识,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三是市场引导。运用市场法则,优化服务中心资源配置,逐步完善“以钱养事”的市场机制。组织服务中心人员积极参与公益性服务的市场竞争,主动拓展服务领域,不断开辟新的服务项目。

(二)量化合同,严格考核。量化合同项目,是科学考核的重要环节。建议将市补资金和处级资金一起分解落实到服务项目,在合同中不仅标明服务经费总额,还要标明分解到每个项目的数额。办事处要会同业务主管部门认真研究项目细则,尽可能将项目量化,一时不能量化的要注重日常考核和管理,以分段、分块、分片“打包”的形式进行量化,保证公平公正和考核落到实处。

(三)科学设置服务项目,解决好怎样“养事”的问题。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公益性服务项目,并将“以钱养事”资金分配到具体项目,做到“钱”随“事”走,“钱”、“事”一致,保证人有事做、事有人做。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专业技术人员和考评领导小组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日常考核以办事处行政为主,建议明确由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定期考核由办事处会同市直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实施,一年不少于两次;重大临时性事项由办事处行政会同市直行业主管部门即时跟踪考核。坚决杜绝合同兑现上搞平均主义、“好人”主义。

(四)建立“以钱养事”长效机制,提高服务中心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建议整合当地资源,充分发挥服务中心的组织作用。同时,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商企业和有关科技、文化等专业人员公平参与农村公益事业的招标,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努力构建新型农村公益事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建立三种以钱养事模式:委托服务型,办事处提供项目,与服务中心签订合同,明确经费数额和考核方式,服务中心按合同提供服务;定岗招聘服务,定岗不定人,如在农业服务中心设立农业新技术推广员、病虫防治技术员等岗位,这些岗位只定责不定固定人员,实行聘任制,并实行“三卡”(农民签字卡、村干部签字卡、政府签字卡)管理,年终由镇处、农业中心据此进行考核;派驻人员服务,对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开展经营性项目,增加服务中心收入,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从过去的“以钱养人养出懒人”,变成现在的“以钱养事争着干事”。

(作者单位:湖北省当阳市坝陵办事处财政所)

责任编辑:欣闻

篇5: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村教育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校园文化也愈发显出它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如何发展,如何建设既体现新时期教育要求又适合农村特点的校园文化?这样一个新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笔者在农村学校任教二十余载,深知校园文化的沉淀积累与弘扬创新有效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但相比城镇学校,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起步晚,而且大多没有独立性、连续性的校园文化积淀,这必然引起我们对农村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误区

(一)重外轻内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多学校往往比较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比如有的学校只注重搞学校硬件建设、布置校园绿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或者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片面强调开展文体等活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时,只对单一的物质文化建设乐此不疲。重外轻内,其原因很简单,因为物质文化是“外衣”,而多数人又习惯于“以貌取人”。

(二)机械借鉴

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特色体现,是历史传承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蔡元培先生的这句话形象的道出

了校园文化的特色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校没有系统的学习和调研,直接从网上生搬硬套,形成的校训、校徽等千篇一律,毫无生机,缺乏个性。有的学校标语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画像、警句格言过多过杂,而属于师生原创的内容却极少,这直接就导致师生对其漠不关心,等同虚设;有的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很多,但具体的落实措施不得力。这样的校园文化既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又不能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三)形式单一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从而忽视了德育活动的开展。即使开展了少量的活动,因为缺乏专业的老师,导致很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有的学校文化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却让人感觉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的,而且组织不够科学严谨,花架子多,说教型的偏多,没有体现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实践性原则,活动内涵欠丰富。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表现形态也是丰富复杂的。校园文化是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表现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表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社会声誉等,如何紧扣时代特征来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师生为

本,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一)精神文化——精心设计、反复提炼

校园文化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办学的理念、文化的精髓,它无时无刻不发挥着其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实际上是办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精心打造校园文化首先是精心提炼和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具体体现为“一训三风”,这是一个学校的思想灵魂和文化核心,这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龙桥小学原来的校训是“勤奋、求实、开拓、创新”,校风是“新、实、活、乐”,教风是“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学风是“诚实、团结、勤奋、向上”。纵观原来的“一训三风”,大而空,这既没有结合学校实际,如嗟来之食,空洞乏力;更没有反映出该校的办学特色,平淡无奇,无滋无味。因此,提炼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自觉形成的、被全校师生共同认同和信守的学校精神和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第一步。于是,学校多次召开行政会、教师会,专题讨论研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反复的酝酿、提炼、修改、完善。同时,积极邀请专家“把脉会诊”,广泛征求意见。

龙桥民风彪悍,生性好斗,“匪性”顽劣,而人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综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地理环境、文化底蕴、价值取向、民风民俗等,最终形成了龙桥小学理念文化的基本架构。该校如今的文化载体确定为“清莲”,以莲喻人,因莲而洁。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莲花的七个特点分别象征人的七种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学校以莲高尚、善良、圣洁、正直的品质寓指龙桥小学人“洁”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高洁独立;自尊自爱,,令人敬佩。表达了龙小全体师生学习“清莲”的崇高品德和“觉悟”:面对外界不良的影响能像清莲生长在污泥浊水中一样,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龙小人在清莲文化浸润的校园里,每个人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二)物质文化——科学规划、精耕细作

核心理念提炼出来了,校园文化才有灵魂,建设工作才有导向。但是,精神文化还需要物质文化去表达和体现,并最终呈现在学校环境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一字一画,譬如,砖的大小瓦的长短,花的种类草的高矮,字的方正画的风格,如此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合理的去布置、去修剪、去描绘。在校园环境和物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坚持整体、系统、科学的规划原则,而不是毫无规划、目无方向的随心所欲乱做。学校聘请专业团队对校园环境系统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紧紧围绕“清莲”这个文化载体,秉承“形象整洁,教育廉洁,品行高洁”的核心价值,量体裁衣,形成了一个校园环境和物质文化的初步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艰苦地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必须科学规划、全面统筹和系统安排,把它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成人人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人人都是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努力形成浓郁健康 的校园文化,不断提高校园人的生活质量。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费时费力,不能一蹴而就;又耗财耗物,必须精打细算。通过全体师生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龙桥小学校园已经穿上一件漂亮、干净、合身、有品味的“衣服”。

(三)行为文化——创新载体、丰富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着力并表现在全校师生的行为举止上。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彰显校园特色,龙桥小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实施“品行”教育,努力让龙小校园“处处开花、朵朵留香”,让每一位龙小师生“心如莲花、一路芬芳”。

一是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入手,以每月一主题的德育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教育活动,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落实《一日常规》、《礼仪规范》,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采取明理--导行--自律的模式,抓反复、反复抓,常抓不懈,教会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说干净话,穿干净衣,做干净事。

二是立足课堂主渠道,构建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树立“校园课课皆育人”的意识,使课堂成为培育和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阵地;进一步加大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管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6: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都市农业的能级;推进建设现代农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着力培育现代农民,变传统农民为新市民和新农民。

△****新郊区建设过程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何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如何加强农民镇保后集体土地的管理。

****开发以来,****的基本粮田面积逐年东移,目前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几个镇,而****、机场二镇合一后,****区域面积达139.8平方公里,蔬菜粮食面积约25000亩。基于****历来是农业大镇这一事实,同时借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和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把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抓手,统领解决“三农”问题。

一、****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解决劳动力就业。

****现有蔬菜粮食面积约25000亩,过去“一家一户”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城市化的推进,与****的发展规划也不相适应。近年来,通过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使****粮食、蔬菜生产进一步上规模化生产水平。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着重培养一批懂科技、善经营的本地农业经营者,利用农业自身发展消化农村富余劳力和失地农民,拓宽农民的增收就业渠道。****现拥有26家蔬菜园艺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286人;上海****临空出口农业园区,开发建设四年来已经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

2、注重农业科技实践,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龙头企业产品质量好、附加值高、经营相对稳定,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强。如临空出口农业园区依托较强的技术优势,围绕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利用郊区农产品资源,自主创新,开发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的新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相关新产品开发工作,直接组织郊区农产品出口,抢占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园区企业2005年实现出口创汇2.15亿元。

3、建立“科技兴农”体系,开展农业科技结对活动。

重视科技队伍建设,更新配齐农业科技力量,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和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对象的培训。去年以来在市农委、区农委的支持下,****开设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由新区农委组织的专家、教授向当地园艺场、种地大户提供有机无公害水稻和蔬菜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土肥管理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教程,学员同时也可以将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出,请专家、教授提出解决方案。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学员到各园艺场进行参观、交流,使各园艺场之间也能相互交流生产经验,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共同提高生产技能、效率。

4、组建农产品服务平台,做好为农服务工作。

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创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生产、产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目前,****拥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基地,其中包括26家蔬菜园艺场和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并通过重点扶持,建成了****都市景观农业园区、临空出口农业示范园区等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同时,加强基层农业综合服务队建设和积极实践农机作业、农业植保社会化服务方式,以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服务社建设,提高综合利用率。

(二)推进建设现代农村

1、实施村容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部分村的环境卫生、生产生活方式与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为此,****今年开展了违法农田乱搭建整治和不规范生猪养殖退养整治工作,共整治农田违章乱搭建739户,清理违章棚舍37881㎡,退养生猪15790头,拆除棚舍12900㎡,改变了部分村宅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面貌,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07年我们将继续开展生猪退养工作。最终做到村域内无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散养现象,村庄内外整洁优美,人居环境良好。建议以后可以在****范围内选取1-2个由条件的村作为试点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使村内生产、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保证雨污水纳管。

2、完善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村,规划建设比较散乱,土地利用率低,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村内道路狭窄弯曲,基础设施不配套,阻碍了****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要本着解决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建设。既要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又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特别是要拆除违章建筑及危房。

(三)着力培育现代农民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直接受益者,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一是培育具有高素质、现代经营方式的新型农民。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型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其主体地位,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06年****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如不定期进行蔬菜种植培训、水稻和蔬菜病虫防治培训、新型农机操作培训,定期开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定向培训班等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增加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

二是加快非农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水、电等基础设施及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便利,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集中开发,兴办工业园、商贸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农民到城镇创业、就业。同时,鼓励引导农民围绕城镇居民需要的生产、生活服务,积极开展家政、贩运等社区服务。通过城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载体。通过消除农民进城镇就业,创业和发展的各种政策壁垒,促进和鼓励农民向城镇的适度转移并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

二、****新郊区建设过程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一,关于如何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的问题。

****农业目前基本上还是以单一为城市提供副食品的城郊型农业为主,它的特点是生产单位偏小,设施化程度较低,深加工水平不高,与市场衔接不够紧密,不利于长远发展,所以必须转向具有生态、观光、休闲等综合性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必须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在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科技化、园艺化、工厂化、智能化的设施农业,重点抓好临空农业产业带和****地区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示范区的建设,以点带面推进都市型农业的综合开发。

第二,关于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的问题。

在土地延包过程中,一些村采取了“确权确田”的方式,造成一些 “单门独户”的散户、小户经营,不但单位产出不高,而且浪费土地资源。而村民对传统的土地流转法积极性不高,致使这些土地很难流转出来,妨碍了农业集约化。我们设想让这些农户以入股方式,加入基地、公司,年底得到一定的分红,而且基地、公司在经营这些土地时,要优先解决这些农户的就业问题。同时,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推进土地流转的政策。

第三,关于农民镇保后如何加强集体土地管理的问题。

为了避免土地资源浪费,杜绝违章建筑现象,可由承包者书面授权委托镇农业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统一发包,建立台帐。对已解决镇保、实行预征田、宅基地置换后的农田,由专业公司统一管理,聘用本镇生产能手、原农业管理人员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经营,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技术指导,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对于即将开发的土地,可由中心安排种植短期作物。

第四,关于如何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

上一篇:关于压力话题作文下一篇:关于勤廉家风故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