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念爱情诗歌

2024-04-27

旧念爱情诗歌(精选6篇)

篇1:旧念爱情诗歌

关键词:文艺复兴,爱情主题,爱情诗

一、前言

文艺复兴作为一场运动,历经百年,席卷欧洲,一扫中世纪“黑暗时代”的阴云和桎梏,让人性的光芒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新闪亮。亘古不变的爱情也在人性的照耀下,释放出了新的光彩。在这一时期,每种艺术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尽情歌颂着爱情,爱情的甜蜜、圣洁、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尤得诗人的青睐。在他们的笔下,爱情呈现着不同的姿态,或芬芳,或温柔,或充满诱惑激情,或神圣光洁,每一个诗人,每一首诗,都言及一面,共同描绘出了一个绚烂无比的爱情的宏大主题。笔者选取了这一时期的三位诗人的三首爱情诗,希望在比较分析中得以一窥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爱情主题的独特表达。

二、爱情观的演变:从斯宾塞到马洛到多恩

谈到爱情,无论细腻与否、崇高与否,我们总会想到恋人间炽热的感情或是二人世界里的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然而在爱德蒙·斯宾塞的《有一天,我把她的名字写在沙滩》一诗中,人们在浪漫主义诗歌中体会到的奔放感情,或是早已在古希腊戏剧中熟悉的壮烈行动却不见踪迹。诗中的女主角和“我”更像两位玄学家而非恋人,是在谈玄论道而不是在谈情说爱,称呼彼此时也让人感到并无热情,诗中出现的称谓也并非关乎眼前那具体生动的恋人形象,而常关乎诸如“不朽”、“美名”、“美德”之类的抽象概念。尽管在诗人的心中,“你”的名字满是“光辉”,但只是“写在天国”;而女主角对男主角的呼语,只是一句“自负的人”,听上去并无半分激情,不过是一句客观冷静的批论而已。诗中所言之爱,也并无一句关系到此处的二人,却是在写“我的诗”和永恒:“我的诗使你罕见的美德长留。”诗中的“我”更像是一位中世纪的骑士,只是手中的长剑变成了十四行诗,来为这位在诗中隐其容貌的女主角赢得“美名”和“光辉”。而这位骑士为她所有的行动也不再是仗剑天涯,而是化简为一个单调的举动:“把她名字写在沙滩”,这一行为既不与她相接触,又不会留下踪迹,因为“海浪来了”会“把那个名字冲跑”,这种行为更像是一位冥想者所为,而不像是会发生在相爱的恋人之间,而既然名字都被海浪冲刷得荡然无存,那么这一行为就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也不会造成任何结果。而相应的,一整个的“她”形象也被化简成了一个纯粹的名字而已。即使这一“美名”可以得其不朽,除了一个空荡荡的符号,也别无它留了。尽管这是首爱情诗,但失其甜美,好像爱一经蒸馏,所有的感情便化云而散。

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牧羊人的恋歌》开篇便用热烈的祈使句邀请读者分享热恋中牧羊人的热情:“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做我的爱人。”斯宾塞诗中抽象的追求变成了热切的呼唤,美名和光辉变成了世俗的生活。诗中的行动也大多直接与相恋的二人相关,如若不然,也都表达着牧羊人强烈追求的决心和对被追求的恋人的由衷赞美。在一二诗节中,复数形式的主语“我们”引发了一系列行动。情态动词“will”一方面为他的爱人许诺了一个美丽光明的未来,另一方面显示了他愿意获得如此未来的强烈意愿。而从第三诗节开始,一连串由“我将”引出的动作又将牧羊人的意愿和决心显露无遗。无论诗中的“我”是“用成千的花束做床”,还是用“长春藤和芳草做的腰带”,都是为了“打动”“你的心”。细读此诗读者会惊异于诗中众多具体的意象,如“山谷田园”、“羔羊”、“鸟儿”、“玫瑰”、“长袍”等,和斯宾塞诗中“美名”或“美德”之类的抽象概念相比,无一不是具体生动的生活中的形象。所有这些具体的意象共同描绘出了一幅个人生活的生动图景。分析至此,我们应该注意到,两首诗中自然的意象是不同的。在斯宾塞的诗中,自然的意象只是作为纯粹的背景而存在。主题一经点亮,自然便又隐身于黑暗中了。而在马洛的诗中,自然便是光亮本身。“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是要生活在羔羊遍地、“风光明媚的山谷田园”。而再来关照主人公的形象,除去上文言及牧羊人的热切、主动和直接,诗中女主角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具体化了。从第三到第六诗节,一位被装扮得楚楚动人(头戴“花冠”,裙饰“爱神木的叶子”,身穿“最好的羊毛”做成的“长袍”,“纯金”的“鞋扣”,腰间“点缀着琥珀水晶”)、被尽心款待(用“银碟”“盛着”“美味”,“摆在象牙制的桌面上”),也被倾心所爱(他愿“用成千的花束”为她“做床”)的姑娘的形象生动地出现在牧羊人热切的话语中。然而,这位为人所爱的姑娘依然隐身在诸多意象中,只在这丰富的修辞中才得以存在。

斯宾塞诗中的姑娘没能出场,马洛诗中的姑娘只在比喻意义上才得以在场,约翰·多恩的《诱饵》则似乎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女人。从第二诗节起,诗歌不仅颂扬她热烈的“双眸”,而且在捕捉着她的行动:“在那流淌的浴池中游弋。”女人的形象再也不是抽象的名字,不是一袭华服,而是有血有肉、可以行动的女人。在诗歌中,女人的行为在“你就是自己的诱饵”一句中被浓缩成了一个诱人的“饵”的意象。这与第一诗节最后出现的一个意象遥相呼应:钩。“银钩”带给读者的是冰冷、锋利、无情和狡猾的感觉,而且是颇具征服欲望和主动性。这一意象连同诗歌开始时的其他意象,诸如“冷冽的溪水”、“滑滑的线”,给人的感觉远非舒适,而是令人讨厌、不安,这和诗歌戏仿马洛诗歌的开句“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做我的爱人,/我们新鲜的快乐也无边”给人的期待大相径庭。不久这种不安的感觉就成了一整幅爱之残酷图。其他试图赢得爱情的人必须“在苇荡中受冻”,“双腿也割伤”,或用“破网”,或用“苍蝇”做饵,诗中的女人却“无需如此伎俩”便可轻易赢得爱情,因为她便是“自己的诱饵”。虽仍是被追逐的对象,她因其美丽而卓尔不群,可以去引诱男人而不需要男人用永恒或是美满的生活来诱惑她。读者也几乎无法像在斯宾塞或是马洛的诗中那样清晰地找到一个追求者,在这首诗里,只有以鱼群形象出现的一群求欢者的群像。因为被“诱饵”“所惑”,这些从“每条河流”游来的鱼都“欢喜着要去捕获”她。诗中之爱更像一场游戏,充斥着诱惑,伎俩和捉—放的过程。“诱饵”这一意象也不仅仅存在于隐喻层面,而是处处保留了其实体层面的质感,诸如“hook”、“amorous”、“catch”的字眼总蕴含着强烈的性爱含义。与斯宾塞诗中抽象的概念或是马洛的田园生活相比,《诱饵》言性更详、更直接、更具体,但一旦被钩子钩住,爱的残忍、冷酷和无情就像肉体上的疼痛和流血一样具体。

三首诗虽同为爱情诗,但诗中之爱各不相同。斯宾塞抽象理想的爱也许比马洛田园的生活更久长,却全无生活赋予爱情的真实感。同样真实具体,多恩笔下充满诱惑的性之爱更强烈,却也因强烈而蒙上痛苦的色彩,失去了斯宾塞诗中的纯洁和马洛笔下的真挚。但我们很难在三首诗中辨析出清晰的线性发展。如果说多恩和马洛的诗比斯宾塞的更具体,这种抽象也许只是斯宾塞的个人风格。同样的主题在莎士比亚的18首十四行诗中具体生动得多。斯宾塞诗中无足轻重的自然在马洛的诗中成了关键,而这种对自然的青睐又未能延续;在多恩的诗中,曾经甜美的自然意象成了粗砺的“苇荡”、“壳与杂草”。女性形象似乎在三首诗中得以加强,逐渐清晰。但热恋的牧羊人也不曾热切地描述爱人的形象,具体的饰物、用具掩住了具体的女性形象。就此而言,马洛笔下的牧羊人和斯宾塞的冥想者也非判然不同。他们都掌握着爱的控制权,不够关注自己的爱人。只有多恩笔下的女人,抓住了“线和钩”,占尽先机。尽管如此,多恩诗中的女人也只是被赋予了性的诱惑力,而非爱的权力,所以说,多恩也未能树立起一个恋爱中的女人形象。

三、结语

虽然简化是危险而有害的,但如果说爱因其多元而又多元化的表达倒是无妨,上文所述的三首诗足以证明这一真理。爱情在斯宾塞的诗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在马洛的诗中跳动着温暖的脉搏,而到了多恩的笔下,感官的享受与诱惑写成了爱的另一旋律。正是这种缤纷多彩才让爱得以永存,也让爱得到了诗人的青睐。多元化的表达和多样化的呈现共同描绘着爱的美丽图像,这在漫长的中世纪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也为后世的诗人们开拓了空间,任他们用更强烈的感情、更大胆的言辞去尽情地表达爱。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6.

[2]夏尚立.英诗和英国诗人——从伊丽莎白时期到现代[M].中国: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5.

[3]刘炳善, 罗益民编.英国文学选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4]胡家峦.英国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篇2:诗歌里的爱情(外二篇)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般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道无法跨越的沟渠。”

——泰戈尔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混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风》陆游

时间:(陆游礼部会试失利,回到家乡。)莺红柳绿的春天

地点:沈园

人物:陆游、唐婉、赵士程

背景:唐婉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

陆游:“如今你已为人妇,我……”

唐婉:“什么都不用说了,士程还在那儿等我呢。”

(此时唐婉心中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涌上心头,泪珠儿似断了线一般,不住地流,流进了陆游的心里。)

陆游:“婉儿……”

(唐婉正与赵士程在池中水榭上进食。她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

陆游:“唉,这真是讽刺啊,讽刺啊……”

(画外音:这是一场真正的爱情悲剧。昨日情梦,今日痴怨绕尽心头。陆游和唐婉毕竟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红藉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李清照

时间: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地点:木兰舟上

人物:李清照

背景:赵明诚出外求学,李清照独守空闺

李清照:“我的郎君,你何时会归来?同我共赏皎月,同我吟诗作对,同我双双泛舟? ”

(李清照独自登上兰舟,想借泛舟而消愁,排遣心中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并非悲歌当泣,她只是不想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而是设想对方也思念着自己。)

李清照:“唉,青春易老,时光易逝……”

(李晴照不由得感叹青春韶华的脆弱,回想起自己与夫君如胶似漆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李清照:“……”

(低头欲语,眉头紧锁)

(李清照还是幸福的,虽然与赵明诚有短暂的别离,但能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她对明诚的爱,这爱是旖旎,纯洁,而又心心相印的。)

说了一遍请再对我说一遍说我爱你

即使那样一遍遍地重复

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在山谷和田野中

如果它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纵使清新的春天

披着满身的绿装降临也不算完美无缺

爱四周那么黑暗

耳边只听见惊悸的心声

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之中

我嚷道再说一遍我爱你

谁会嫌星星太多每颗星星都在太空中转动

谁会嫌鲜花太多每朵鲜花都洋溢着春意

说你爱我你爱我一声声敲着银钟

只是要记住还得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

——《请再说一遍我爱你》[英]布朗宁夫人

时间:1844年

地点:英国

人物:布朗宁夫人和她心爱的“他”

背景:“他”比布朗宁夫人年轻六岁,但他们却互相爱慕,企图冲破世俗的枷锁。

布朗宁夫人:“请不要再说这样不知轻重的话,你我是不可能的。”

“他”:“我要说,我要说。我要每天送给你鲜花,带给你欢乐。我要让你每天都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布朗宁夫人:“不,我父亲是不会允许的,那些美好的场面就请你将它们留在你的梦境中吧。Farewell(再见)。”

(画外音:布朗宁夫人最终和他结婚,但她固执的父亲至死都没有宽恕她,接着又是丈夫死去的噩耗。布朗宁夫人在丈夫死后曾说:“除了爱,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嗒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1

最美妙的错误&最美妙的声音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爸爸又唱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歌。“是‘长亭外,我都跟你说了无数次了。”我不耐烦地对爸爸说。“是吗?我觉得‘长城外更好听。”爸爸强词夺理道,“我都唱了几十年的‘长城外了,就别改算了。”唉,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现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歌曲被翻唱错的原因了。“唉,真是‘长亭外啊。”爸爸翻了翻那本破得掉皮的音乐书无奈地说。自那以后,爸爸很少唱歌,并不是因为他怕唱错,而是因为他失去了唱歌的那份心情。后来我才知道,爸爸是一个思乡的人,所以他才会唱出‘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他是用他的心,用他的感情在唱歌。“长城外”,这是一个最美丽的错误,也是一个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2

最殷切的守候&最美妙的声音

小A是一个聪明却又调皮的学生,他从B中学转到了C中学。B中学的班主任对小A很好,总是嘘寒问暖。但小A仍是一个调皮的学生,他不交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小A到了C中学后仍然是那样。有一天下了晚自习,小A想起了自己在B中学时,他的班主任对他很好,今天又是教师节,不如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她。他看了看手表,呀,都10:50了,老师恐怕睡了吧,但是错过今天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又有点可惜。于是他下定决心拿出手机给老师打电话。“嘀嘀……”电话里仍是忙音。“喂?”电话那端传来了一个疲惫的声音。“喂,老师。”小A兴奋不已。“哦,有什么事吗?”老师问道。“老师,是我啊。”小A感到些许的失望。“哦,是你?21号。”老师听出了小A的声音显得有些激动。“你在那儿还好吗?作业有没有按时交?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啊?”“我还是老样子呢,还有作业没做完,不过我正在努力改进呢。”小A俏皮地说,“老师,时间也不早了,我就不打扰您休息了。”小A回到寝室,突然手机又在振动。小A一看屏幕,是老师的语音留言,他打开听了听:“要做完作业再睡觉哦。”这是一份最殷切的守候,也是一个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3

最动感的声音&最美妙的声音

当代的高中生除了繁重的学业外,还有一大堆的精美音乐CD。不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回家的路上,总是能听到最新、最潮的音乐。他们会随着音乐摇动手臂,伸展躯体,这音乐给了他们灵感和动力。音乐,给了他们最动感的青春,最美妙的声音。

声音让我说,说出最美妙的声音。

身陷《围城》

钟书先生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积累”读完的。

《围城》,我实在没看懂多少,也没看出多少深意。但看小说又何需注释呢?于是,很多读者每对一本小说发生兴趣,就对作者也发生兴趣,并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当作真人真事。有的干脆把小说的主角视为作者本人。高明的读者承认作者不能和书中人物等同,不过他们说,作者创造的人物和故事,离不开他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感情。这话的确很对。可是杨绛先生曾经说过: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我有机缘知道作者的经历,也知道酿成的酒是什么原料,很愿意让其他人看看真人真事和虚构的人物情节有多少联系,而且是怎样的联系,因为许多所谓写实的小说,其实是改头换面的叙写自己的经历,提升或满足自己的感情。这种自传体的小说或小说体的自传,实在是浪漫的纪实,不是写实的虚构。而《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实有其人。

钟书先生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纯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可能会稍有真人的影子,但事情都属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是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而唐晓芙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方鸿渐失恋后,说赵辛楣如果取娶了苏小姐也不过尔尔,又说结婚后会发现娶的总不是意中人。这些话都很对。可是他究竟没有娶到意中人,他那些话也就可释为聊以自慰的话。

作者游雪窦山时,曾写下这样一首诗:

天风如海水,屹立作山势;浪头飞碎白,积雪疑几世。我常观乎山,起伏有水致;蜿蜒若没骨,皱颇波涛意。乃知水与山,思各出其位,譬如豪杰人,异量美能备。固哉鲁中叟,祗解别仁智。

山容太古静,而中藏瀑布,不舍昼夜流,得雨势更怒。辛酸亦有泪,贮胸敢倾吐;略似比山然,外勿改其度。相契默无言,远役喜一晤。微恨多游踪,藏焉未为固。衷曲莫浪陈,悠悠彼行路。

小说里只提到游雪窦山,一字未及游山的情景。

范小姐、刘小姐之流想必是大家熟悉的,不必再介绍。孙柔嘉也是最寻常可见的。她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她和方鸿渐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夫妇。孙柔嘉聪明可喜的一点是能画出汪太太的“扼要”: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一个年轻女子,对自己又羡又妒又瞧不起的女人,会有这种尖刻。但这点聪明还是钟书先生赋予她的。

杨绛先生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钟书先生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可是钟书先生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不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篇3:中西爱情诗歌之比较分析

一、从爱情观进行比较

自世界诞生以来, 爱情便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了。爱情也是一个神圣的名词, 人们在上面倾注了那么多的想象力, 文学艺术又以其为主题创作了那么多的优美的散文, 由此看来, 爱情, 是一种极其美好的情感。

不过, 由于民族性格的差异, 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 历史背景的迥异, 也就导致了中西方的爱情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在文化地位上是不同的。西方对爱情无疑是推崇的, 很多文艺作品中都能找到爱情的影子, 而且西方诗人也大胆地以爱情为主题创作诗歌来表达对心仪之人的恋慕之情。希腊神话中就有很多有关爱情的美丽神话, 这本身就让人对爱情充满着向往的心情。

相较于西方, 中国却以含蓄为美, 这也就决定了在中国, “爱”这个词似乎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况且中国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 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导致爱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中国古代更是注重三纲五常, 注重婚姻, 主张“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并不认为男女之间在婚前有要见面培养感情的需要, 仅仅是顺从父母的安排就是乖顺, 否则就很可能被认为是顽劣, 没有礼教。这就几乎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将亲情、友情放在爱情之前, 他们认为“兄弟如手足, 妻子如衣服”, 所以说, 爱情在中国是比较轻视的存在。

二、从诗歌内容进行比较:慕与怨

中西诗歌在表达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 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而中国爱情诗更加出彩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表达恋人之间相思别怨和悲欢离合的名篇。众多西方爱情诗大半写婚约之前对爱的渴慕, 称赞容貌, 诉申爱慕者居多, 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狂风将五月的蓓蕾凋残, 夏日的勾留何其短暂。休恋那丽日当空, 转眼会云雾迷蒙。休叹那百花飘零, 催折于无常的天命。唯有你永恒的夏日常新, 你的美貌亦毫发无损。死神也无缘将你幽禁, 你在我永恒的诗中长存。只要世间尚有人吟诵我的诗篇, 这诗就将不朽, 永葆你的芳颜。

中国爱情诗写婚前热恋的少, 大半写婚姻之后之情。其中绝大多数是抒发相思别恨之情, 所以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如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 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中西方诗歌就其内容整体而言, 西方爱情诗中充满的是轻松活泼的爱情气息, 无论这种爱情存在与否;而中国爱情诗中怨的成分远远多于积极明快的成分。

三、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比较:直接简明和含蓄委婉

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在他《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写道:

“啊, 我的爱人像红红的玫瑰, 在六月里开放;啊, 我的爱人像一支乐曲, 乐声美妙、悠扬。你那么美, 漂亮的姑娘, 我爱你那么深切;我会永远爱你, 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涸竭, 直到四海涸竭, 亲爱的, 直到太阳把岩石消融!我会永远爱你, 亲爱的, 只要生命无穷。再见吧, 我唯一的爱人, 再见吧, 小别片刻, 我会回来的, 我的爱人, 即使万里相隔!”

诗中对爱人和爱情追求和赞美可谓是直白露骨。西方诗歌往往表意直观明了或激烈张扬, 其情感奔涌如暴风骤雨, 汹涌澎湃, 常常是以主体感发而始, 虽然也借物渲染烘托, 但目的均在凸显主体, 创造出一种显性的“有我之境”。而中国传统诗歌往往讲究含蓄隐晦, 表情达意委婉多致, 充分借助环境因素, 以物起兴, 借境烘托, 被表达的主体似隐似现, 或了无痕迹, 让人难以琢磨, 大多创造出一种“无我之境”或“超我之境”。例如苏轼的《蝶恋花》:

花退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总体而言, 在表达方式上, 西方诗歌以直取胜, 中方诗歌以委婉取胜;西方诗歌以深刻取胜, 中方诗歌以微妙取胜。

篇4: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之对比赏析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含蓄;奔放

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爱情的主题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这个世界的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诉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能跨越语言屏障,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文艺作品的基础。中西爱情诗歌所拥有的共同主题就是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所爱的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中西爱情诗歌不仅内容各有侧重,而且风格也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歌则多偏于宣泄,热情似火,直抒胸意。

本文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和彭斯的《A Red,Red Rose》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中西方诗歌中对爱情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诗歌中对爱情的表达相对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第二个方面:委婉表达,含蓄婉约之美是中国诗歌鲜明的特色。中国诗歌忌讳“说破”。“诗之美常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个说法”。中国诗歌的表达常常不是一种一语道破、直露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婉转的、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在我国诗坛上,尤如一颗划破中天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惊人的光亮。他的诗歌,崇尚理想,歌颂光明,哲理深刻,内涵丰富,词句优美。读他的诗,使人感觉到诗里有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穿透力,而且回味性强,经得起长时间的咀嚼。《雪花的快乐》发表于1925年1月,收入《志摩的诗》中,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这本诗集里比较完美的一首诗。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前期的思想,也代表了诗人初步成熟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的最大特征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这首诗歌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体现他酷爱自由,可为了实现理想,他宁可“消溶”,足以体现他的痴迷。全诗层次分明,段落简洁,章节明朗。从其艺术手法上看,是吸收了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三美”的主张。这首诗在音乐美、视觉美、意境美等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把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与现代诗的自由、洒脱巧妙地熔为一炉,实不愧为现代诗作的名作。徐志摩的诗歌,浸润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超越阶级和时空界限,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高度和谐统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新诗的抒情艺术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艺术丰碑。

二.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与中国诗歌截然不同的是西方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注重“直接”。如果说“含蓄”是中国爱情诗的本色的话,那么“直接”就是西方爱情诗的显著特征了。西方爱情诗的直接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与汉语诗的委婉曲折,通过外在环境或具体、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去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诗人们注重主观抒情,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讴歌爱情。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比较一下中西诗人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差别。汉语情诗中,诗人们常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恋爱中的人的喜怒哀乐,和诗中的主人公们总是隔了一层,多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色彩,例如各朝代描写后宫宫女们的爱恨情愁的宫怨体诗歌就是如此。而在西方的情诗中,诗人们常常开口就是第一人称的直接的内心告白。Robert Burns在《a red,red rose》中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世人诊释了他对爱人的炽热。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是彭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诗人这首诗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这是彭斯最有名的爱情诗,节奏强烈,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作者没有利用环境去渲染,烘托气氛而是采取开门见山的的手法直奔主题,毫不掩饰。“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写得十分热烈直接,激情飞扬。并用玫瑰来表达对爱人的的情感和留恋。在读者心中产生获取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凸现出诗中主体的鲜明形象。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种怎样的爱呀! 要一直爱到海桔石烂,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但是,此时的诗人已经是囊中羞涩.诗人知道这时的自己并不能给恋人带来幸福,他已经预感到自己要离去。但他知道这样的离别只是暂别,自己一定会回来的。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它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采用口语使诗歌朗朗上口,极大地显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读来让人感到诗中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在流淌。另外,诗中使用了重复的句子,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力度。在这首仅仅有16句的诗中,涉及“爱”的词语竟有十几处之多,然而并不使人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恋人爱情的强烈和情感的浓郁程度。

三.造成中西爱情诗歌表达不同的原因

(1)西方美学历来强调在审美或进行艺术创造时要遵循审美主题要主动地将“主气”,“灌注”给客体审美对象。西方哲学家都强调了主体情感的主动,积极的外射,比较直观外露,畅达热烈。中国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不同,因此,情诗也表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哲学里,大自然的人鱼鸟兽,花草树木都是灵气之物。大自然包罗万象,生生不息。而人又居其中与其声息相通,如庄子所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并齐。”这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物情与人的心情交融合一,使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这就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之所以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一个重要原因。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占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

(2)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3)西方的爱情诗一般与表现人伦融合在一起,写人伦往往也以恋爱为中心。中国的爱情与人伦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说西方始终重视男女的爱情,而中国的诗则更偏重于人伦。中国诗中表现亲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的内容几乎与爱情占有同等地位。在西方诗人中如歌德与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兰与兰波诸人虽也以友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他们大量的写男欢女谑、男女情爱,从恋爱中去寄托人生的析理,去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4)中西爱情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勇敢追求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爱情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别恨,悲欢离合。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总体而言,中国的诗歌在吟咏爱情时往往都是遮掩式的,表现得较为含蓄和内敛,情调委婉、深沉、绵氏、隐约而又细腻入理,使读者有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并讲究意境的渲染,独具中国园林式的美学蕴致。而西方爱情诗则热情奔放,犹如大河奔腾,直奔爱的主题。他们描写爱情总是比较喜欢竭力表述情感之深厚,写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爱情。西方的爱情诗,为表现那种汹涌磅礴的激隋,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情感的表达是热烈奔放,原始狂野的。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接热烈深刻取胜,中方诗人则把“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诗歌以含蓄微妙取胜。

参考文献:

[1]许杰.徐志摩新评序,胡凌芝:徐志摩新评[M].学林出版社,1989.

[2]罗良功.A Survey of English Poetry[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蒲度戎.《英美诗歌选读》[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篇5:旧念爱情诗歌

关键词:克罗斯蒂娜·罗塞蒂,爱情,诗歌

克罗斯蒂娜·罗塞蒂(1830-1894)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拉斐尔前派女诗人和虔诚的盎格鲁天主教信徒。她的诗歌主题涉及爱情、自然、幻想、死亡等,她还创作了一些儿童诗歌、祈祷词和散文。[1]她的诗歌轻灵、飘逸而又忧愁、伤感、洗练、隽永,富含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

一、对于尘世之爱的悲观想象和天堂之爱的虔诚向往

诗人被人们称为先知,他们用敏感的心灵去洞悉世间种种,揭示生命的真谛,克罗斯蒂娜尤其如此。年幼的她对女性爱情命运有独到和犀利的见解,然而超乎我们想象的是十三岁的罗塞蒂就对爱情持一种悲观的态度。这种情感在她1843年创作的诗歌“爱情与希望”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在这首诗中,说话人谈到了爱情和实现它的可能性的问题。诗的第一行以一种令人沮丧的口吻明确地告诉读者“爱情永远存在于天堂”,而世人只能无助地空期盼,却得不到它,正像诗歌中提到的那样,“那是希望无法踏足的地方”。在这里爱情与希望被截然分开,似乎人世间爱情的实现只是痴人说梦,颇有杜甫《赠花卿》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意境。接着在第二节说话人又点出:

爱于心灵最深处根植,

它不会终止,

即使当生命的血液喷涌,

我们感受到它的多情,

从那才下唇边,

又上心间的名字。

在外部世界,爱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可是任何艰难险阻也不能熄灭在心中熊熊燃烧的挚爱与激情。本诗节逼真地描绘出了一个失恋者的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对爱侣避而不谈,然而在内心深处却怎么也挥之不去关于爱人的记忆。进而在诗的最后一节,说话人强烈地肯定了爱的永恒,并向世人宣布她将和爱人:

飞升苍穹,

希望虽然应该放弃,

甜蜜的爱情将得到永生,

因为天堂那完美的爱与福佑,

将是我们的宿命。[2](第83页)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世间的爱情无望了,但是诗人寄希望于天堂的爱情。

二、对爱情性质的认识———多变与短暂

如果“爱情与希望”强调的是人世间爱情的渺茫,把实现爱情的希望寄托于天堂里的幸福,罗塞蒂的其他诗歌则表现了爱情的无常、易逝。理所当然,悲伤和无助代替了欢快和乐观的语调。在“短爱”中,爱情被拟人化了,成为了一个恋爱中的少女,温柔、可爱,天真、纯洁。然而,尽管她可以在晴朗的夏日里如花般绽放,但是她只能在自己的闺房中蹉跎青春,就像花朵纵然美得无以伦比,可是“隐藏在人迹罕至的泉边”也是惘然;虽然她的温柔如春风般温润,但是没有爱人的关爱她只能“在低矮的树丛中叹息”;虽然天后能统治一切,但是她只能是默默无声的。更糟的是,即使是在闺房中的“花朵”、隐藏的“泉水”、叹息的“微风”和无声的“天后”也无法逃脱香消玉殒的恶运:

而晓风的温柔吹拂,

也常常伴有瘟疫袭来,

流水也会被沾污,

在奔腾入海之时,花儿必定会快速凋零,

爱也只能存活一天而已。(第84页)

在这首诗中爱的拟人化、花儿等意象,和现实的爱情交织在一起,并在不知不觉中互相转换,以自然事物的易逝来比喻爱情的短暂。在看似简单的诗句中,不仅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这一性质,而且也体现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况:女性过着非常被动的生活,她们不可以踏出房门,唯一能做的是一边消极地等待爱情的到来,一边忍受着生命在叹息中枯萎的无奈。然而爱情的到来却可能带来更大的灾难,在短暂的甜蜜之后是永恒的消逝。

正如批评家杰罗姆·麦克甘说的那样,克罗斯蒂娜·罗塞蒂“是十九世纪英格兰最难以琢磨的女性”[3],在她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女性情感的真切描述,并且也体现出其个人思想的矛盾和辩证性。一方面她在诗中强调人世间的爱情是无望的,短暂的,另一方面又对在天堂中实现永恒的爱充满了信心。在诗人看来,尽管爱情是易变而短暂的,但是它仍然值得歌颂的。例如在“博爱”中,说话人勇于直面和接受爱情的短暂,以及其它美好的事物的易逝,并且赞颂那昙花一现的美丽。然而,即使是在美必然消亡的“凄凉的世界”中,说话人却始终坚定对爱的信念:

所有,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死亡,除了爱,

因为信仰和希望将在上帝的博爱中融合。(第84页)

这里罗塞蒂转而向宗教信仰求助为诗中的说话人寻求慰藉。

三、“爱情”———对爱情的想象性理解的形成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五行,却已集中地体现了她对爱情意义和内涵的非凡的诠释。

爱是所有的幸福,爱是所有美的化身,

爱是头上的皇冠花白;

爱是唯一永恒不变的责任;

爱在无数故事中记载,

并激发出无尽的荣耀。(第97页)

诗歌的第一行将爱情描绘成能够带来所有美和幸福的神奇事物。第二行爱情被比喻成花白的皇冠,这一比喻使人联想起耶稣临死前所戴的荆棘之冠。这两行诗暗示着人间堕落的爱情可以通过上帝的爱来得到救赎,因为上帝是为了拯救人类才创造了耶稣。第三行爱情被理解为“永恒不变的责任”、第四行表明爱情作为“无数的故事”中永恒的主题,不仅反复出现在诗歌和烂漫传奇等这些易变的、堕落的、尘世的文学作品中,而且暗示了上帝自身的“无数的故事”,在上帝永恒的爱中包含并取代了这种文学作品。在这首简短抒情诗中,蕴含了诗人对爱情的全部感悟,并集合了她在以后诗歌创作中,对爱情探索的全部主题。

总之,这些诗歌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早期爱情观,而且还倾注了她对于女性情感的描绘和对女性如何面对爱情挫折与背叛的思考,尽管在那时她还不能对这一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但是这为她今后探索女性问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Everett, Glenn.The Life of Christina Rossetti.University of TennesseeatMartin, 1988.http://www.victorianweb.org/authors/cros-setti/rossettibio.html.

[2]Rossetti, Christina Georgina.The Poetical Works of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M].London:Macmillan&Co., Limited, 1935.

篇6:从诗歌角度透视东西方爱情观

关键词: 诗歌    爱情观    东西方    文化差异

爱情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特别在诗歌方面,浪漫的诗人把对爱情的渴望、赞颂,对爱人的思恋,惆怅或是表达的温婉含蓄或是淋漓尽致。然而,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爱情诗歌却能体现出迥然不同的爱情观。

一、东西方爱情诗歌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在对爱的表达方式上是含蓄而又保守的,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如果男女双方对对方心生爱慕就只能藏在心中,或者以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蒹葭》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主人公反复去寻求心爱之人,可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离,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痴心的迷恋,刻苦的相思,以及欲见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被含蓄委婉地抒写出来。西方对爱情的表达上却是直露而开放的,即便是在封建时期,也是有爱,就要勇敢直白地说出来。对待爱情没有约束或是禁区,即便是在公共的场合谈论感情,也不会遭人反感,因为对真爱的向往和执著追着是一件美好的事。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啊,我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它在六月里初开/啊,我爱人像一支乐曲/它美妙地演奏起来/你是那么漂亮/美丽的姑娘/我爱你是那么深切/我会一直爱你/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枯竭/一直到四海枯鸿,亲爱的/到太阳把岩石烧化/我会一直爱你,亲爱的/只要生命之流不绝/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让我和你小别片刻/我会回来的/亲爱的,即使我们万里相隔。诗人一咏三叹,重复示爱。而且把动人的爱融进了对美的依恋当中。让“爱的深沉”和“美的绚烂”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来讲,“美即是爱”,“爱即是美”,在爱和美的完美交融中,诗人直接自然地表达出对自己心爱的人的倾心爱意与离别的不舍之情。

二、东西方迥异的爱情观念

爱情在中国是被轻视的,中国以含蓄朦胧为美,这就导致了爱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尤其在古代封建社会,注重婚姻,爱情更多的时候成为婚姻的附属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否则被视为不孝,为人耻笑,从而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和可塑性。爱情在中国很少是完美理想化的,最终一度走向迷失与茫然。如《氓》中这样说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相较于中国,西方对于爱情无疑是推崇的,我们很容易便可以在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找到爱情的影子。在古希腊神话中,就谱写了很多有关的爱情赞歌,如冥王与冥后的故事,小爱神丘比特,等等。此外,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贬下凡。可他们彼此相爱,相濡以沫,克服重重困难,成为了人类的“祖先”。这些本身就能让人们产生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之情。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兴起,倡导人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人们更加大胆地表达和表现爱,迫切地把“爱情”的美好抒发出来。

三、东西方爱情观不同的原因

1.历史背景不同:中国封建历史漫长,在封建政治的压迫下,平民百姓生活得更现实,农民劳作繁重,文人考取功名,很少顾及儿女情长。西方尽管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但相对比较自由。以航海和贸易为生,富有乐于冒险精神和享受幸福的信念。

2.思想文化不同: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纲常伦理,夫为妻纲,女人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这使两人根本不能以爱情为目的一起生活。换句话说,婚姻远比爱情重要。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倡导男女平等,爱情至上,爱人双方相互扶持,遇到困难共同解决,一同经营美好生活。这样,对方都不把彼此视为负担,有利于感情的保鲜与发展。

3.民族性格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比较保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对于爱情只能是委婉含蓄,欲语还休。西方人热情奔放,朋友见面都是“吻面礼”,对于爱情更是爽直率真,直抒胸臆。

中国的诗歌以含蓄委婉取胜,西方的诗歌则以热情奔放取胜。中国诗歌以微妙曲折取胜,西方诗歌以深刻通达取胜。东方的爱情朦胧,雅致。西方的爱情真诚,热烈。中西内外,爱情都是永不泯灭的文化主题,无论是含蓄委婉抑或是热情奔放,都证明了爱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是光彩夺人的永不凋零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陈学赋.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J].赣南:师范学院外語学院,2006.

[2]冯国忠.浅谈中西古典爱情诗的不同[M].国外文学,1985.

[3]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旧念爱情诗歌】相关文章:

爱情诗歌范文05-15

诗歌爱情范文05-17

她爱情诗歌04-08

愿爱情诗歌04-10

悲歌爱情诗歌04-12

梁祝爱情诗歌04-12

西子爱情诗歌04-13

后宫爱情诗歌04-13

致词爱情诗歌04-13

醉酒爱情诗歌04-13

上一篇:1煤矿见习报告下一篇:水电维护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