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爱情诗歌

2024-05-10

当代爱情诗歌(共9篇)

篇1:当代爱情诗歌

当代爱情诗歌精选

爱情是一朵生长在悬崖峭壁边缘上的花,想摘取就必须要有勇气。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

头白了,

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

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

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者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

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

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

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画廊里的美少女》

有蔬菜的静物画和注视它的你,

那么地静。

那静物画中的种种色彩以其自身存在的强度震颤。

假如没有光它们又能怎样?

陌生人,

我喜欢你如此静静地站立在你携带着的光的强度里。

《你与我之间》

你与我之间,

爱情竟如此淡薄、冷静而又纯洁,

像透明的空气,

像清澈的流水,

在那天上月和水中月之间奔涌。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

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我都愿你拿去,

只求你给我留下一双眼睛,

让我能看到你。

在我的身上没有不曾被你征服的东西。

你夺去了它的生命,

也就将它的死亡携去,

如果我还须失掉什么,

但愿你将我带去,

只求你给我留下一双眼睛,

让我能看到你。

《我的爱情并不是一只夜莺》

我的爱情并不是一只夜莺,

在黎明的招呼中苏醒,

在因太阳的吻而繁华的地上,

它唱出了美妙的歌声。

我的爱情并不是可爱的园地,

有白鸽在安静的湖上浮游,

向着那映在水中的月光,

它的雪白的颈子尽在点头。

我的爱情并不是安乐的家,

像是一个花园,

弥漫着和平,

里面是幸福,

母亲似的住着,

生下了仙女:

美丽的欢欣。

我的爱情却是荒凉的森林;

其中是嫉妒,

像强盗一样,

它的手里拿着剑:

是绝望,

每一刺又都是残酷的死亡。

篇2:当代爱情诗歌

仿如战士、安静地伫立。

岁月留下的峥嵘,

日渐清晰。

晚风不曾吹起的思绪,

飘荡在夕阳里,

抹不去你的一丝巍峨。

我仰望你的高度,

爱慕你的性情,

你历经风雨沧桑,

篇3:当代青年爱情观的变化

21世纪的社会变迁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大变动。新世纪青年价值观的特点主要体现为“自我价值意识显著增强”,“以自我为中心”、“价值取向趋向于以物质利益为唯一价值尺度”等。当代青年身处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受西方价值观念与现代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家庭婚姻爱情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具体变化

(一)随着媒介形态的丰富,恋爱方式日趋多元化

人类的交往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过程。多元化的交往方式,扩大了当代青年的恋爱空间,青年们逐渐告别传统,走近网络鹊桥。

(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择偶标准更加务实且物质化

择偶标准是择偶的条件和依据,直接关系到恋爱婚姻的成败。“50年代选英雄,60年代找贫农,70年代奔军营,80年代求高知,如今看好孔方兄。”这句老百姓口中的顺口溜从某种程度上相对吻合地反映出人们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

尽管当代青年在理论上仍然接受“爱情基础”的观点,但在实际择偶中日趋物质化、功利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剧,婚姻态度呈现多种衍生形态

现在的青年对婚姻既充满着浪漫的想象,也持以实用主义的态度。他们更愿意将婚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在追求超前、新鲜生活方式的同时,反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理念。这些纷繁多样的婚姻形态的出现,是社会压力的衍生物。

(四)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性观念更加大胆开放

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当代青年的性观念发生了

很大变化,性开放程度明显增大。通讯信息快速大量涌入,当代青年自我可控性逐渐缩水,性价值观的约束力也开始下降。性观念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开放无度引发的“一夜情”、“换妻”等现象,却未尝不是一种生活堕落。

二、产生以上观念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转型,解构了传统的社会互动结构,给人们的意识、理念体系带来全面影响

当代青年身处我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型期,婚恋价值观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生产交换方式变革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广大女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自强自立,婚姻不再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筹码。

(二)中西文化的日益频繁碰撞,尤其是网络带来的多元化、反主流的价值观念,对当代青年人的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

改革开放为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提供了快速通道,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摩擦碰撞,让国人禁锢的性观念步入开放,未婚同居“常态化”,离婚率攀升,“小三”防不胜防。此外,在西方享乐主义的推波助澜下,许多人对待性只是欢乐与享受,而没有了责任感。

(三)社会开放改变了社会环境,充分释放了人际交往的空间,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择偶方式日益社会化,征婚广告从报刊覆盖到广播、电视、网络。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展,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广阔的交际平台。

三、当今社会需要的幸福观

幸福是全人类的共同渴望和永恒价值,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是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至上目标。”[1]

需要明确的是,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正当而天然的权利,但许多人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落入了陷阱,这是值得所有人警惕的。因此,指出这些误区和陷阱非常必要。首先,我们不能片面否定金钱的积极作用。其次,要认识到金钱和幸福感的关系并不完全是线性同步递增的关系。

我们倡导的科学的幸福观包括:第一,幸福是个体对自身和环境的满意。自洽感的提升,道德方面的自我完善能够提升幸福感,外部世界中优美的环境、芬芳的气息、爱慕的对象同样也是幸福的源泉。我们不倡导苦行僧式的摒弃外部世界才是达至幸福的不二法门的理念,因为幸福既来自内部,也源自外部。第二,重视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幸福的重要源泉。这一点在中国这种重视亲情连接和社会关系支持的文化下尤其重要。第三,懂得利他。乐于帮助他人的人会收获更多的幸福。传统观点认为,人们会因为我们帮助了他们而喜欢我们,而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更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另外,通过帮助别人,我们能够获得持久的意义和快乐。第四,学会感恩。

四、总结

总的来看,青年家庭婚姻爱情价值观的演变缓慢而逐步有序化:在多元文化的成长环境下,新世纪青年对价值的评价更为包容,传统性与现代性较好地融于一体,这也成为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

篇4:中国当代十大爱情故事

2.四十年一诺的爱情订单。1947年春节,余琦、刘自平按照传统习俗,举行了隆重的订婚仪式。由于战争和刘自平在政治上蒙冤,两人1987年才正式结婚。更让人感怀的是,余琦于今年10月1日去世,葬在她和刘自平最初相见的地方。

3.稻香村之恋。艾砂、马乙亚这对沈阳的诗人伉俪,60年的战争风云和政治风波都未能把他们分开。

4.写在云端里的爱。同是飞行员的刘文力夫妇经常由于飞行任务不能见面,而刘文力是国内惟一的女飞行大队长。33岁的刘文力突遭乳腺癌的侵袭,11个月后在丈夫的关爱和积极治疗中浴火重生,重新翱翔蓝天。胡锦涛总书记称赞她“很了不起”!

5.唤醒生命的爱。23岁的江苏男孩张剑与女孩燕子深深相爱时,一位富姐也向他展开狂热追求。后张剑带女友回到老家艰苦创业,不料,燕子突遇车祸成了植物人。在张剑倾心救助燕子时,富姐再次找上门来,愿支付巨额治疗费用换取张剑的爱情。张剑最终选择留在燕子身边,固守着一份坚贞不渝的爱情承诺。

6.用爱支起生命的脊梁。中央电视台戏曲节目著名主持人白燕升和他的妻子解放军某部的会计周佳在遭遇不幸时,爱情和家庭都经受住了考验。由于车祸,周佳身受重伤,极有可能瘫痪,在白燕升的精心照顾下,两年后周佳奇迹般地康复,没有落下任何残疾。

7.农家院的洋媳妇。山东农民邓忠和亚美尼亚护士姑娘努内结婚10年多了。结婚前从没干过农活的努内和丈夫一起耙地、播种、除草、割麦子……说起丈夫,努内的爱溢于言表:“如果没有他的爱,我可能早就回亚美尼亚了。”

8.爱比画美。台湾残疾画家谢坤山和妻子不同寻常的爱情写照。

9.爱在阳光下。2006年2月14日,王金云和蔡玲子在广东举行婚礼。2003年8月,刚出狱不久的王金云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上传到网上,此后,一个叫“江林”的网友经常在网上鼓励他。2003年,王金云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失足者帮教公益网站“中华失足者热线”,“江林”自始至终支持着他。直到见面,小王才知道“江林”是个美丽大方的姑娘。

篇5:当代爱情的诗歌

篇一:《磐石》

窗外的磐石,仿如战士、安静地伫立。

岁月留下的峥嵘,日渐清晰。

晚风不曾吹起的思绪,飘荡在夕阳里,抹不去你的一丝巍峨。

我仰望你的高度,爱慕你的性情,你历经风雨沧桑,无声,却早已将一切倾述。

篇二:《吻书》

夜不尽,心无言

笔不悔,泪不完

眼圈的发烫让我炫目

眼中的泪水让我无力

无力在这寒风中

还挣扎着想要飞翔

冷风,从身边拂过

无力,却像恶魔般从我心底爬起

我用笔支撑起我最后的坚强

鼻尖与书本的亲昵

它明白我的心痛

那么一点爱

一点留恋

我吻在了书上

脸上还有我那烫人的泪水

不要怪我怪我的心不坚定吧

拂风而过的我痛,痛,痛,在每一次后悔的夜晚

笔尖下的旋转搅得我心碎

我轻呼一口气

停下笔

把头深深埋进书里

篇三:《献给谁》

不在同个星空下,怎懂我的天空?

不曾一同经历过,怎懂我的微笑?

飞鸟的痕迹,只是曾经的记忆;

自由的真谛,不只在天空里尽情翱翔。

没有活水的池塘,鱼儿怎能欢乐畅游。

没有雨水滋润的草地,鲜花也终将枯萎。

我不愿做地平线,起点与终点的距离,只是你生命中的一段。

我更愿成为你的前轮,颠簸,荆棘,阻挠,为你探寻前路。

这就是我的爱情。

篇四:《归程》

若你问我为什么生命没有归程

只能留下

一个简单的背影

让我怎么说呢

譬如花开花谢

纵有万千姿态

也终将深埋泥土之中

亦如那时

我像一只飞鸟

偶然经过你的天空

便匆匆飞去

不是我不愿停留

怕只怕因此

乱了你的心情

扰了你多彩的梦

篇五:《献给爱》

我不曾到过窗外,和你一起,聆听雨的低吟;

陪你走过的夜路,深深铭记的,都是你的背影。

爱恋,是五月的飞花,深秋的阳光里,温暖着那一片记忆。

如果明天我就将离去,请为我流泪鼓掌:

尘世的喧嚣不属于我,而我,将爱全赠给了你。

爱,无语。

篇六:《风筝》

在天空飘荡

鹰过来看看他的模样

色彩斑斓与众不同

只是白长了一双翅膀

不敢向远方飞翔

任人摆布

篇6:当代著名爱情散文

悔恨加惋惜涌上心头,还是那么的痛心疾首,悔恨自己没有那个勇气,冲破你爱的牢笼。我孤单的一个人坐在光秃秃的山岗上,痴神地看着眼前升起的月亮,那光滑的神韵和那次第而生的美,叫我止不住的想。我多想把那美丽的月亮抱在怀里,让那温暖的月光温暖我,可是现在只有一个人孤单单,可伶吧唧的看着那轮明媚的皎月,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我多想成为月亮里嫦娥怀里的小白兔,让你温暖的抱着我雪白的身子踏月,可是现实却是那么的残酷,眼看着你,就在我的面前,那么动人美丽的坦露叫我心神迷荡,仿佛我被植入最美丽的花园中,欣赏到最美丽的花束,可是我却是那么的唯唯诺诺,不敢靠前,胆小怯懦叫自己止步不前,在即将打开的瞬间,你看到我那样有些沮丧,就把那美丽掬起,很不悦的离开,就象有一种特具的失落叫你望尘莫及,你痛恨我的胆小,你给我爱的勇气我不要,所以你就愤然的离开,就那样把美丽错失。多少次这样美丽的事情,我都翩然的错失。我悔恨自己的怯懦,我悔恨自己不够勇敢。

神秘总是陪伴着我的爱去追,我追到现在也没有追上。总是象有一种守候在眼前迷离,那离愁浅黛的美丽故事,就象每次都耀然在白色的宣纸上,想用笔画出最美丽的图案,可是总是有些欠缺。不是笔拿歪了,就是用墨迹濡染,好沮丧的抵御,好失落的错失。

美丽的花谁都想爱,美丽的花谁都想摘,可都得需要时机。有时时机错失了,就非常的惋惜。我不止一次这样痛心疾首的去想,那一个个错失的机遇,就象在眼前迷离,就象你每一次的给予的美,都那么的叫我心痛的去想,去爱。我为什么不去冲破那种障碍,我为什么跨越那个鸿沟,悔恨自己的当初,那样瞻前顾后,到后来时机错过了,而没有得到你真爱,我真的好沮丧,也真的好迷惘。不知何时才能有这样美丽的机遇,一个人象孤零零的丘壑,痛恨到深谷,跌落到谷底。

那种美丽的渴望天天都有,那幸福的花开就象常驻在我的心间。也许都让你美丽的怡人卷走,我只留下你一抹香,在爱的道路上弥留往返。怀揣一种美丽的感动,去向往你离人愁黛的美,盼望今夜的月亮能圆吗?就象自己在相思的梦里拭目以待。

就象在梦里捻一瓣花香,挽一袖清风,飘荡在你美丽的身旁。就象你那暖人的微笑,给我带来美丽迷人的想,我是那么的静落处之的想你,就象你的花香永无散去,总是迷荡在我的身旁和我的魂魄里。你那阵阵的花香,就象吸入我的神经的爱里,经过一触碰,我的心都在疼。

每一次流泪,每一次记录都是那么的铭刻于心,就象我的精神和爱被你捆绑,我走不出你爱的樊篱。就象你叠加给我美丽的生命我没能精心的守护,那么的叫我失落和痛心疾首。看到那每一次错过的时机,我都悔恨不该当初,总是安不下心来,在一个劲的想。就象自己在夜里拿起相思的笔,在夜里胡乱的画,也画不出美丽的花。

就象一场纷纷而至的雨降临,我没有选好季节的界限,就被雨淋湿,淋得一塌糊涂。就象一只落汤鸡走向你美丽的花季,看着你吐露含苞的花蕊,透出点点淡淡的花香,没有能力去摘。只有捻一丝苦雨,捲着那缕清梦,带着你美丽的花香离去,离去。多少次静观潮起潮落,多少次想看云卷云舒,就是见不到你的身影,仿佛今夜的美丽都被夜掩盖,我找不到可以冲破的云霭。

我只有带着一种乌黑,象掠夺一样,在岁月美丽的花丛里找寻。就象在赏一簇花香,看枝头摇曳吐蕊的美丽,便就欣然的想到美丽的你,就象在我的眼前吐蕊,把花香溢满我爱的小屋。

错失其实是最痛苦的事情,我是深有体会的。谁都想找一个爱你的人,可是美丽的时机不能错失,那错失了,也许就是你一生的遗憾。都说缘分是天注定的,可是天又有多大,地又有多宽,谁能知道呢?错失了自己,就是错失了一切,这是真理。

也许一个微笑或者一个回眸,就会注定了你一生的姻缘,而你错过了,你没有抓住,错失了大好的时机,就象与你擦肩而过,你没有珍惜。陌路上不知你还能不能遇到,机会是少了,少之甚少。

我是真的不愿错失那个机缘,可我没有办法呀?我不能那样去做,因为我真的好爱她,却不能和她在一起。

眼看着她对我发出爱的信号,而我只能踟蹰不前,只有挽着她的花香离去,痛心的离开,是对她最大爱的真诚。哪怕她恨我一辈子,我都是为了她好,因为她是我的最爱,我不能那样去做。

我宁可叫她恨我一辈子,也不让她后悔我做的错失骂我一句。

爱也许就是这样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吧?

你爱过之后,就会明白?

错失是一副良药,也是一副苦药,你是否品尝过。

谁都想盼望月亮能圆的那一刻,可是也有月缺月失的那一刻。

篇7:当代爱情散文精选

结婚,如果只是为了成全长辈,那这样的婚姻有意义吗,这样的组成的家庭会有责任感存在吗?如果只是为了成全长辈,而去恋爱,这样的爱恋会快乐吗?有时候我真的很想问问她们:你们到底是为了父母结婚还是为了自己结婚?

父母关系我们的恋爱婚姻状况,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系爱护,是渴望老时能含饴弄孙;可当自己只是为了达成父母的心愿而去恋爱、结婚时,是否想过我们真的准备好自己组成一个家庭,承担起一份家庭责任呢?也许有人会说,当我的家庭组成了,就会承担起责任。可是这样的责任却多了一份烦躁之感。当责任越大时,这份烦躁之感就会想过雪球一样越过越大,大到我们无法承受时,彼此就是争吵,甚至彼此动手,最终组成的家庭也会破碎。相反的,如果两个彼此都准备好投入组成一个家庭,随之遇到的责任也会是甜蜜的,甘之如饴。

对我而言,习惯孤单,习惯独来独往,现也会不会考虑另一半。父母的逼迫只会让我越来越反感。也许在很多的看来,我这样的想法很不孝,可那又怎么呢?看着父母失败的婚姻,看着朋友失败的婚姻,对我而言婚姻真的只是一场坟墓罢了。我只想单纯的谈一场不会分手的恋爱罢了。也许真的很天真吧!

爱情,我不需要有多轰轰烈烈,只求彼此能够相知相爱不分离;

爱情,我不需要有多风花雪月多浪漫,只求彼此能相依不离弃;

爱情,我不需要有天崩地裂海枯石烂,只求彼此能相守到白头。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当我遇上属于我的爱情时,我只求不欺骗,能坦诚;不分离,能相守。简单的爱情,在这物质繁华的时代,可真的存在。也许,是存在的,只是不会让我遇到吧了。

篇8:论当代爱情观中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爱情观,审美倾向,身体审美,视觉文化

当下, 女性选择恋爱对象之初, 对男性的要求却由来已久, 即“高帅富”;近些年, 对女性的标准“白美富”也在一夜间风靡网络, 并且成为青年人的口头禅。“外貌协会”这一关键词也早已深入广大恋爱者的心。而一项调查“对新疆地区几所大学的600名男女生 (汉、回) 进行的性意向问卷调查:希望与什么样的异性交往, 男性回答按出现次数的多少排列为:美丽、曲线、迷人、性感、可爱、识大体、聪慧;女性回答按出现次数的多少排列为:高大、英俊、健壮、温文尔雅、心胸开阔、幽默、敢爱敢恨、痴情、富裕、聪慧。” (1) 也说明爱情的发生日益与人的外貌相关联, 美的外表往往成为恋爱发生的直接促动。早在五十前, 心理学家弗洛姆就提出“爱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外貌和能力的积极的表达, 爱情使一个人开始了对另一个人的关注。”而在中国的《诗经》开篇《关雎》“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中, 也能看到爱情与人的外型的关联由来已久。这种爱情观中的对美的有意识的追求反映了人类对美的普遍的感受与审视。但是, 在当下, 由身体解放带来的身体审美的可能与合法, 使得这种审美倾性更具当下时代的特色;同时, 由于视觉文化的兴起, 大众传媒的泛滥使得消费文化介入并且重构爱情审美, 使得爱情观中的审美倾向带上了大众社会的特点。

一、身体审美的可能性和合法性

身体在西方经历了一个从被鄙弃到重新认识的过程。

1. 身体在审美上的可能性

从柏拉图开始, 西方的哲学倾向于把人的肉体看做是阻碍, 肉体“具有双重的罪恶, 它既是一种歪曲的媒介, 是我们好像是通过一层镜子那样看得模糊不清, 同时它又是人欲的根源, 绕得我们不能追求知识并看不到真理。” (2) 同时他们也认为人的感官是靠不住的, 只有通过更高层次的灵魂才能获得永恒。这种把人的精神与肉体割裂, 认为精神高于肉体的观点在中世纪得到绝对化。天主教中的苦行, 正是要鄙弃一切肉体上的欢愉, 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 去除身体之累, 最后方能纯净精神。而在东方的印度, 以苦行著称的耆那教也认为, “通过苦行可耗尽业中存在的原料, 然后获得解脱。”这些理论都建立在精神与肉体的分裂之上, 建立一个超感官的绝对的至美至善至真的世界, 超越于人的感知的精神存在, 而美, 作为与尘世无关的东西, 只能存在于绝对的精神, “美也许在感性形式中体现, 但其本源则是超出感官世界的更高存在, 美的真正实现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攀援和扩张的过程:从现实之物上升到理想境地、从有限扩展到无限、从个体扩大到‘类’再扩大到非人类性的本体存在, 从肉身以及肉身可感知之物抽象为完全不能被感官所把握的精神。” (3) 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也是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黑格尔的形式与内容相互交融相互表现的理念世界。这些世界无一例外的均把人的身体排除在外, 人的欲念作为人的局限性, 是认识美的阻碍, 而越少欲念, 越少感性, 美才是可能的。而这些观点, 也都暗含了美是有等级的, 这样的观点。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 通过讨论, 最后发言的人说自己爱的是丑陋的苏格拉底, 其中暗含了柏拉图的观点:真正的爱, 最崇高的爱, 是爱智慧。而前面的基于对外表的爱则被暗示是低于对智慧的爱的。此种对抽象的智慧的爱, 也是对美的追求, 美即是理念世界, 也是和绝对真, 绝对正义的合一。而感性的, 感官的, 与身体相关的感觉, 则是低等的。

身体的价值与意义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的漫长时间中得到认同, 与此相对应的是对美的认识的重心转移。“人类经历了一个审美重心不断下移的过程:从‘美的感觉’来看, 可以分为‘凝神静观的狂喜’、‘不涉及欲念的快感’、‘内在感官的满足’、‘对象化的快感’等。” (4) 从绝对的美, 理念的美到美感, 美的心理发生机制等方面扩展。在这一过程中, 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张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更是把人的性欲作为一切人类生活的动力, 包括艺术创作, 与人类的审美活动, 这极为凸显了人的欲念与人的主体性。而美也不再仅仅是康德笔下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美在今日已经与人的生命体验, 感官, 经验相结合。身体的快感与精神的愉悦也不再是分割, 有绝对高下的对立体, 它们越来越趋向于合流。所以身体审美在理论上获得了可能。

2. 身体审美的伦理合法性

人类从当初的赤身裸体到后来发明各种服饰来遮挡自己的身体, 其中蕴含的是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与罪恶感。这与上文谈到的人的审美发展也是有关的。基督教的“原罪”认为人生而有罪, 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向上帝祈祷。身体的罪恶源于人性的丑恶与肉体的不断地对异性的冲动。因此身体在伦理话语中不具有合法性。西方文学史中, 劳伦斯的小说, 曾被当做色情文学而被禁。中国的古代文学中, 身体出现的地方多为野史。即使身体不断地出现的地方, 也总是被当作伦理与道德批判的对象, 或是被讽刺与讥笑的对象。如中国的《金瓶梅》, 被人当作道德训诫小说。在这其中, 女性的身体因为具有特殊性而被暧昧地对待。巴黎圣母院中的院长因为肉体上的冲动与自己精神的焦灼竟然把美丽的艾丝美拉达送上断头台, 这其中的隐喻即美丽的女性的肉体拥有让人犯罪和走向毁灭的冲动。而在中国, 妲己的故事, 以及红颜祸水的表述, 也可以看出男人对女人肉体的暧昧态度。

中国的传统伦理从来都是男性话语, 作为男人便是要内外兼修, 努力地参与到家国之事中, 而女子便只是居家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要三从四德。身体在中国的话语中是欲望的直接代名词。尤其是对女子身体的描摹, 齐梁诗中尤其丰富, 带着的多为男性的欲望与冲动。而男人苛刻的贪得无厌要求终于演变为中国的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特色酷儿时代, 英雄的七情六欲被绝对断绝, 而女性的性特征被绝对隐藏在男性话语之下。性别不再问题, 因为女性也是没有女性的特征的, 只是对男性的模仿, 而整个社会都不会再有异性之间的性冲动问题, 因为英雄时代话语之下, 性的冲动是不可能的。随着新时期的到来, 西方的审美观点的涌入, 人的解放也带来身体的解放。这一现象从女性文学的崛起开始, 到现在泛滥的网络文学的赤裸的大尺度。身体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话语之中, 性学也成为在公共平台上讨论的话题。在科学范围和社会学范围之内的讨论已经超出了传统伦理的界限, 而身体的合法性已经不容置疑。对身体更是可以直接审视, 身体可以摆脱传统伦理的苛责直接作为艺术品或者商业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如此看来, 身体无论在美学方面还是伦理方面都有了可能和合法性。人的欲望、感觉不再是被排斥的和需要克制的, 而是可以随意张扬的个性。所以, 外貌的美还是不美在当代爱情发生之初成为主要参考标准也合情合理了。

二、视觉文化对爱情观的重构

早在两千年初, 周宪就写了一批论文《视觉文化的转向》《研究文化的新方向———视觉文化》等对视觉文化做了一些介绍和探讨, 其中提出“当代视觉文化转向的趋势主要表现之一:对外观形态过度关注, 生活世界外观的美化和显现表明了一种观念的变革。” (5) 新的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看”成为人类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而这种“看”与大众传媒一起, 通过刻意构建爱情故事男女主角的外形重新构建了当下的爱情观, 使其呈现出对美的偏爱。

1.“看”与“被看”对爱情观的重构

“看”并非是一种完全的视觉效果, 而是带着概念的, 有偏好的看。“视觉形象的生成过程是‘理性引导和渗入感性知觉;知觉中的思维因素和思维中的知觉因素是互补性成分’, 理性思维直接参与了主体对客体的‘视觉化’过程, 而不是在‘看’之后再介入。” (6) 这就意味着媒体与观众的互动过程中, 媒体必须把握观众的偏好才能获得主导权。而对感觉的重视, 对刺激的追求, 媒体需要抓住观众的眼球, 所以一批俊男靓女就被制造出来, 参与偶像剧的拍摄, 而完美的童话般的爱情故事就呈现在观众眼前。反过来, 这种对外形的刻意的构建, 又深深的影响了大众的爱情观念, 造成高帅富一定要配上美丽的姑娘这样的刻板印象。自从大陆引进《流星雨》之后, 偶像剧的模式就基本被固定, 帅哥, 靓女。而后起之秀韩国爱情偶像剧更是对这一模式实践到极致, 韩国的女明星纷纷通过整容手术活跃于媒体之上, 而男明星也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 阴柔之气尽显。所以, 一旦提起爱情, 广大青年人马上就能浮现出韩剧中的俊男靓女的外貌。另外, 在《公共舆论》中, 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理论, 主要指传播媒介可以造出一个虚拟的环境, 让观看的人的行为在其中得到替代, 从而获得虚拟的满足。当前的各路偶像剧之所以可以这么大行其道, 也许它们的剧情很不符合逻辑, 演员的演技一般, 但是只要他们的外表足够“养眼”, 就会获得欢迎。广大的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 随着帅气的男主或者漂亮的女主谈了一把轰轰烈烈的恋爱,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不可能实现的感情通过“看”获得了虚拟的替代。再者, 传播媒介的消费性, 又深刻的把这种基于美的外表的爱情观彻底地变成可消费的。鲍曼在《时间、工作、消费》中指出, 当下的社会日益被卷入消费性的狂潮, 人的身份认证基于消费的能力和消费的对象, 消费并不单单只是个人的私人的为着基本的生活要求, 而是被附带了权力、身份的象征等等。因此, 爱情的发生, 也深深地刻上了消费的影子。一个男人的帅与不帅, 一个女人的美与不美并不是单单指外貌, 而更多的是指这个人整体的气质, 而气质与造型设计、身体装饰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的外型也被卷入消费之中, 并且深深地影响着周边对其的评价。

2.“耽美风潮”对当下爱情审美的影响举例

耽美风动漫的引进对爱情审美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爱情观。“耽美”一词早期与唯美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后来“被日本漫画界所用后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 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情感, 即‘BL’”。 (7) “耽美”一词最初有唯美的意思, 即使是用作BL的特指以后也主要指美型的男子。通过网络传播, 网络中存在大批的“腐女”和“同人女”群体, 她们对美型男子之间的爱情特别感兴趣并表现出狂热的态度, 爱情观念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研究一直在关注女性视角, 大批论文都在论述在读图时代女性的“被看”, 但是通过耽美, 以及韩国阴柔系男明星的受欢迎程度, 可以看出男性在当下也同样处于“被看”的境地, 无论男女, 都被日益作为一个模糊性别的符号存在于媒体之中。而美, 则成为首要的“被看”, 被欣赏, 被审视。美感已经突破了性别, 年龄, 传统伦理的限制, 直接进入传播媒介, 从而在受众中产生影响。可以说, 耽美等日系美型动漫的广泛流传, 对新一代年轻人爱情观的审美倾向的转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代社会日益向着多元与开放的方向发展, 爱情观念也早已突破“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以及先结婚再恋爱的传统, 新一代的青年人在开放读图时代中不断地尝试新的爱情, 不断地建立自己的爱情观念, 其中对外形的过分关注凸显了当代爱情与审美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身体的解放为爱情审美作了前提, 而读图时代的到来更是参与建构了爱情审美。当然其中的注重感觉, 追求刺激的爱情观为当代爱情的产生和发展增添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并且消费时代的媒体狂欢又让人们刻意追求外型从而忽略内秀, 形成快餐式的爱情观, 当然, 这是客观存在的, 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2]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3]沈明泓.流行文化与在校大学生性向意识的发展[J].中国性科学, 2005.14 (4) .

[4]陈望衡, 吴志翔.审美历史演化中的身体境遇——试论身体美学何以成立[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44 (2) .

[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J].学术研究, 2004. (2) .

[6]丁莉丽.视觉文化:语言文化的提升形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26 (4) .

[7]杨揄熹, 刘柏因.视觉文化:全媒体时代的迷文化研究——以耽美迷群为例[J].新闻爱好者, 2012下半月.

[8]周宪.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视觉文化[J].天津社会科学, 2000. (4) .

[9]梅琼林.囚禁与解放:视觉文化中的身体叙事[J].哲学研究, 2006. (3) .

篇9:当代爱情诗歌

关键词:卢梭;爱情观;大学生;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259-03

爱情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一个人的爱情观的形成与其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同时其人生经历和性格也会影响他的爱情观的形成和产生。到底怎样的爱情观才是健康的,是适合个人的人生发展和健康积极的心态的形成的,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卢梭的爱情观的剖析,旨在借鉴其积极方面,引导当代大学生以理性的态度建立自己的爱情观,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发展。

一、卢梭一生爱情经历中折射的爱情观

在《忏悔录》中,卢梭详尽地描写了自己一生中的主要爱情经历。对他来说,有的爱情尽管时间很短,但带给他的幸福足以超越这世上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爱情对他一生的性格乃至人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这样的爱情并未带给他爱情最终会有的幸福的味道;有的爱情细水长流,可以说是最适合他的,但并不是他内心最期待的爱情;有的爱情,虽然是他内心萌发的最真挚的爱意,但却注定了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插曲。

(一)卢梭和华伦夫人的爱情经历

华伦夫人是拉图尔·德·比勒家的小姐,是当时的贵族,她嫁给了洛桑市罗华家的威拉尔丹先生的长子华伦先生,基于对自己的婚姻不满,她抛弃了家庭,来到了安纳西,放弃了新教并皈依了天主教。在那里,她享受着国王赐予她的年金。卢梭,16岁时便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这也是他一生中动荡不安的生活的开始。在安纳西,经德·庞特瓦神父介绍,他去寻找华伦夫人。他说:“我一生中的性格都是在这个时期决定的,所以我绝不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1]由此可见,在卢梭的一生中华伦夫人对他的重要性。当时的华伦夫人28岁,自他们相识以后,他们之间就保持着最亲密的关系,卢梭称她为“妈妈”。可是,随着卢梭的不断成长,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我摆脱青年时代的危险,妈妈认为应该把我当作成年人来看待了。”[2]于是,他们之间的肉欲关系发生了。“于是,我第一次投入了一个女人的怀抱,而且这个女人是我所崇拜的。我幸福吗?不,我只是得到了肉体的欢愉。有一种难以克制的忧伤玷污了这种美好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好像犯下了一桩乱伦罪似的。有两三次,我紧紧地把她搂在怀里的时候,我的泪水打湿了她的胸脯。她却恰恰相反,既不忧伤,也不兴奋,只是更加温柔宁静了。”[3]虽然在见到华伦夫人第一眼时,卢梭就深深地迷恋上了她,但是基于后来他们之间确立的“母子”关系,他反而并不想拥有她。“我不知道怎样描绘我当时的处境,内心非常恐惧烦躁,既渴望又害怕渴望的事情真的发生,有时心里甚至想找个什么妥当的办法避开这种已经允诺的幸福。”[4]因为在他看来,“正当我在花样年华的时候,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渴望青春的初次欢愉呢?为什么那一瞬间临近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痛苦而不是快乐呢?”[5]在内心的挣扎中,他告诉自己她只是为了保护他才不惜违背了自己的原则,毕竟在他心里,她是如此完美。虽然,在他们的关系还很亲密的期间,华伦夫人和她的仆人阿奈之间也发生了肉体的关系,但是他们三人并不介意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直到最后,阿奈无奈的离去。如同卢梭自己所担心的一样,这样的幸福并没有陪伴他多久,在他去了蒙特利尔再次回到家之后,他的位置被取代了。古尔提叶成了他不在家时“妈妈”找来的替身。自此之后,他们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也消失了,对于华伦夫人来说,卢梭成了她生活中多余的人。“我所设想的幸福的未来,刹那间全部烟消云散了。我如此情意绵绵地编织的美德完全毁灭了,从幼年起我就把我的生命和她联系在一起,现在我第一次感到了孤独。”[6]就这样,卢梭渴望拥有但是却并不会给他带来真正幸福的爱情结束了。

一直以来,这段爱情对他而言是难以“启齿”的,因为年龄关系以及长久以来他用“妈妈”来称呼华伦夫人的缘故,在他接受这段爱情时,他总觉得自己“犯错”了。但在《忏悔录》中,通过他对这份爱情的描述,以及在失去这份爱情时他内心的悲恸,我们可以得知,在他的心里,他是用生命\用他对爱情的信任和忠诚守护着这份爱情。因此,这体现了他在爱情中的信任和忠诚意识。

(二)卢梭和戴莱丝的爱情经历

戴莱丝·勒·瓦瑟,是奥尔良人,她是卢梭当时住的旅馆里的女佣,她父亲的造币厂停业以后无以谋生,她母亲也破产了。这样,他们一家所有人都靠戴莱丝打工来养活。初次见到戴莱丝时,卢梭就被她那优雅端庄的举止所吸引,尤其是她那灵动而又温柔的眼神,对卢梭来说,那是无与伦比的。同来的其他人有的时候会挑逗她,出于同情,卢梭一直袒护她,时间久了,戴莱丝被他的同情所打动。“她认为我是个正派人,这一点她确实没有看走眼;我认为她是一个多情、简单、质朴的姑娘,这一点我也没有看错。”[7]但是卢梭表明他不会娶她。在和戴莱丝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他之前只想找乐子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因为实际行动提升了他的幸福。他之前的雄心壮志烟消云散了,为了填补心灵的空缺,他认为必须有种强烈的情感来完全占据它。事实上,在他的生命中,戴莱丝成了华伦夫人的替身。他们之间共育有5个孩子,但是卢梭都将他们送到当时专门抚养弃婴的育婴堂。虽然戴莱丝一直不同意,但是卢梭认为这是他能给他的孩子们的最好的人生,如果把他们交给那些贵妇朋友或是认识的人,日后因为他的原因,孩子可能会成为他们威胁自己的工具,基于此她最终也接受了卢梭的这一做法。

尽管戴莱丝永远替代不了华伦夫人在卢梭心目中的位置,但她是他一生中最真诚的一位伴侣,也是最符合他的平民身份的一位伴侣。长久的相伴,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更加稳固。所以,二人彼此接受和容忍着对方的一些错误,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一起相伴走到了最后。这体现了卢梭对待爱情时的责任和宽容态度。endprint

(三)卢梭和索菲的爱情故事

索菲即乌德托夫人,她是卢梭的朋友圣朗拜尔的情人。她没有华伦夫人的美丽外表和戴莱丝的温柔贤惠,但是她却让卢梭为之倾心。卢梭居住在退隐庐期间,索菲曾登门拜访过他两次,基于这两次的拜访,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当时卢梭正在写《新爱洛伊丝》,他的女主人公朱丽在索菲的身上呈现了。月下的散步和谈话,使他深深地迷恋上了她。虽然当时卢梭45岁,而索菲只有27岁,可是对卢梭来说,“这一次是爱情,是全部力量和全部狂热爆发出来了的爱情。”[8]这3个月的爱情对卢梭来说,是人生中唯一享受到真正的爱情的幸福时段。但是为了朋友,为了索菲,他只有放弃这段本不该属于他的而他却真正想要拥有的爱情。

对于自己最想要拥有的,但也是最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一段爱情,他最终也做出了不会让自己感到愧疚的一个选择。这体现了卢梭在对待爱情时所拥有的道德和选择意识。

二、卢梭爱情观形成的原因

在《忏悔录》中,卢梭详尽地描写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境况,特别是关于爱情,可以说是他写作《忏悔录》的主线。因此,关于他的爱情观形成的原因也成了人们探求的一个热点。而学者们主要侧重于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卢梭的个人经历来探求他的爱情观形成的原因。

(一)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卢梭(1712-1788),出生于日内瓦,父亲伊萨克·卢梭是钟表匠,母亲苏萨娜·贝纳尔是家境优裕的牧师之女。卢梭生活的时代,是法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最后时期,也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即将爆发的前夕。“在当时,法国贵族与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已达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加之沉重的封建压榨,使得民不聊生,农业生产低落,整个国家矛盾重重,危机四伏。”[9]但当时的封建贵族仍在做最后的挣扎,想要继续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他们对当时的启蒙思想家进行疯狂的迫害,狄德罗、伏尔泰等人曾被捕入狱。1762年,卢梭的《爱弥儿》出版以后,引起了当时法国乃至日内瓦的动乱,在孔迪亲王的帮助下,他幸免了牢狱之灾,离开巴黎,开始了长达8年的逃亡生活。后来,虽然他重新回到了巴黎,想要替自己辩护,但是孔迪亲王的猝然离世和民众们的愚昧,使他的信心荡然无存,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他转而求诸己,来寻求自己内心的宁静。“从今以后,我必须把我迄今认为是人性的恶造成的结果看作是非人的理性所能识透的上天的秘密之一。”[10]对卢梭来说,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选择去适应它往往比去做无谓的挣扎要好得多。

(二)卢梭的人生经历对其爱情观的影响

卢梭的童年是在茫无头绪的教育下成长的,他认为童年决定了他的命运,是他一生痛苦的开始。卢梭出生后5天左右,他的母亲就因难产而去世。因此,在《忏悔录》中,卢梭曾回忆说,“我的出生是我的第一个不幸。”[11]卢梭的父亲喜欢阅读书籍,卢梭小时候就跟着父亲阅读了各种书籍,他们经常阅读到天明。“在很短的时间内,我通过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仅在阅读和理解方面获得了娴熟的技巧,而且得到了其他像我这样年龄的孩子所没有的情欲方面的知识。”[12]这些书籍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们给了他奇特而又浪漫的观念,生活经验和反思都没有使之改变。就这样,成年以前,他对两性结合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他虽然具有热情、好色和早熟的气质,但还是安然地度过了童年时代。

16岁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没有这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快乐,心中充满着说不清的欲念。“我总是莫名地伤感,无由地叹息,看不到周围有什么东西值得我留恋。”[13]于是他决定远走高飞,这也是他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的开始。在最好的年龄阶段,他遇到了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华伦夫人。她给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爱情,但对卢梭来说,这样的爱情是他渴望得到而又害怕得到的。因为在这份爱情中,他没有真正体会到原本属于爱情的幸福的味道。而这段青年时期的经历,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人生乃至爱情观,“我的宁静的青年时代在一种还算平稳和愉悦的生活中流逝了,既没有大的挫折也没有大的收获。”[14]

“卢梭的野心勃勃的计划和努力,一个个地落了空,虽然为自己坎坷的命运而愤慨,但他并不后悔。他决心不再依靠任何人,而靠自己的才能,自己独立生活,重新闯出一条生活之路来,于是他又开始进行曾中断的歌剧创作。”[15]成年期间的生活,对卢梭来说,是他一生中苦痛记忆的开始。在此期间,虽然他的作品《艺术与科学的进步是更有利于败坏道德还是更有利于净化道德?》获奖,歌剧《乡村占卜者》也两次在巴黎上演,受到公众好评,参加第戎学院的征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也相继问世,可与此同时,他被自己之前一直很重视的朋友一再出卖。在退隐庐的7年生活,他很惬意,但还是受到了干扰。直到后来,他和埃皮奈夫人的关系最终恶化,他才离开了退隐庐。在这段生活中,戴莱丝替代了“妈妈”的位置,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乌德托夫人的两次拜访,使他的内心萌发了对爱情的再次追求。这3个月的爱情对他来说,是人生中最真挚的一段感情。但基于各种原因,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爱弥儿》的出版,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颠覆性的动荡,从此之后,他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而戴莱丝却一直陪伴左右。

卢梭的一生中,爱情始终是他内心的一个缺憾。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他痛恨所有的贵族,但是在爱情对象的追求方面,他却又有着悖于自己平民思想家身份的原则。对他来说,裁缝、店员都无法诱惑他,他向往的、爱慕的是年轻的贵族小姐,他喜欢他们白皙的双手、优雅端庄的举止以及那种高雅的气质。可现实生活中,他所经历的爱情并不完全和他自己向往的一样,但基于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他还是选择接受并适应了这一切,最终拥有了本该属于他拥有的爱情。

三、卢梭爱情观对当代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借鉴

通过对卢梭的爱情经历、爱情观形成的原因分析,我们从中可得出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这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构建极为重要。因为构筑一个健康积极的、合理的以及适合我们身心健康发展、学业发展的爱情观,不仅有利于我们构筑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也有利于促进和谐家庭、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建构自己的爱情观时,应该以卢梭的爱情观为借鉴,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endprint

(一)树立爱情中的信任和忠诚意识

对卢梭来说,他和华伦夫人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畸形的、不平等的、不完整的爱情。但即使知道华伦夫人给予他的爱情不是唯一的、忠诚的、平等的,他还是选择了把他全部的爱给予她,以至于最后他在华伦夫人心中的位置被别人所取代,他还是选择了祝福华伦夫人,并时常接济她,直到她离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卢梭在这样的爱情中受到了伤害,但是他对待这份爱情的信任和忠诚,在一定程度上也捍卫了爱情在他心中的地位,至少他对华伦夫人的爱情没有伤害到华伦夫人。较之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爱情中,双方可以给予对方的信任很少,而且对待爱情的忠诚度也不是很高,所以,如何更好地经营爱情,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大困惑。而卢梭对待爱情的态度给他们的借鉴就是树立爱情中的信任和忠诚意识。在爱情中,相互尊重对方的自由、给予对方应有的信任、忠诚地对待彼此的感情,这样才不会给对方带来莫须有的伤害,也不会使本来完美的爱情受到伤害;同时,我们也会在这样的爱情中收获成长和喜悦。

(二)树立爱情中的责任和宽容意识

戴莱丝是唯一一个真正爱卢梭并陪伴他一生的人。在长久的相处中,他们发现了对方无法克服的一些缺点,但他们还是相互宽容地对待彼此。戴莱丝的母亲和家人经常去破坏他们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这使卢梭很恼火,但是出于对戴莱丝的尊重,他还是很宽容地去对待她的家人。戴莱丝不懂得阅读,但是她很懂得一些交际,这给卢梭带来了很多的赞赏。她和卢梭育有的5个孩子都被卢梭送到了育婴堂,这使戴莱丝一直以来都很难过,但是在得知卢梭的想法之后,她还是默默地支持他。在和卢梭相爱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卢梭对索菲的感情,但她没有放弃他,一直默默地守护着他。卢梭晚年的逃亡生活,她完全可以不参与,但出于爱情,她还是选择了陪伴他,直到他离世。而当代大学生,在爱情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爱情中的宽容和责任意识,他们的爱情很冲动,所以也不会想到责任,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原因,他们也缺少爱情中的宽容态度。在相处的过程中,因为接受不了对方的一些缺点和过失,就轻易放弃经营已久的爱情。这对于他们的人格和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同时也会影响最终的人生方向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形成具有责任和宽容的爱情观。这样才能更好地经营我们的爱情,使之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成长,进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爱情观。

(三)树立爱情中的道德和选择意识

卢梭和索菲的爱情只有3个月,对卢梭来说,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感受到爱情的时候,但是现实告诉他,这样的爱情并不适合他。索菲是他的朋友圣朗拜尔的情人,出于对朋友的尊重,他自己选择放弃了这段不适合他的爱情。同时,在放弃了这段爱情后,他并没有萎靡不振,而是积极地面对人生,选择了更适合他的戴莱丝去过那种属于他的平民式的幸福生活,而他也在自己的选择中找到了幸福。而当代部分大学生在爱情的选择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不惜去破坏朋友的幸福,对于一个共同的倾慕对象,他们不惜以各种错误的手段去争取,这不仅造成朋友之间的反目成仇,也给他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阴影。在面对失恋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疗伤心理,有的学生甚至选择了为爱而死或是去报复等现象。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触目惊心的事例,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在对待爱情方面的不成熟和不理智。这样的选择损坏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人生,有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或是几个家庭的和谐,这也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学会树立爱情中的道德意识和选择意识,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我们身边的朋友和家人的幸福。

——————————

参考文献:

〔1〕让·雅克·卢梭.忏悔录(缩译彩图本)[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2.

〔2〕〔3〕〔4〕〔5〕〔6〕〔7〕〔8〕〔11〕〔12〕〔13〕〔14〕让·雅克·卢梭.忏悔录[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136,138,156,137,187,236,323,3,4,18,196.

〔9〕王晓娟.论卢梭《忏悔录》的历史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2011(3):86.

〔10〕让·雅克·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3.

〔15〕李孝英.从卢梭的平民情结看其爱情观[J].湖北社会科学,2012(4):142.

上一篇:冬天的夜晚作文600字下一篇: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