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爱情诗歌

2024-04-08

她爱情诗歌(精选18篇)

篇1:她爱情诗歌

是什么样子吗

窈窕个儿长头发

柳眉大眼小嘴巴

吴语娇娇赛蜜粑

是什么样子吗

一朵火红玫瑰花

是非分明性泼辣

羡煞一群情欧巴

看在眼里心想她

想她夜里睡不下

起来数星星吧

一二三五一十八

星星多像她的眼睛眨呀眨

就是不说话

拿着手机对着漂亮的脸蛋

看呀看发了傻发呀发了傻

聪明的人儿请告诉我有什么好办法

让我得到骨中骨肉中肉

那个美夏娃

你呀单相思吧

看你像个娘们羞答答

鼓起勇气求爱吧

再好的花也有人摘

最漂亮的女人也有嫁

爱情催生力量

爷们怎能害怕

好吧先通个电话

说说我的心里话

打电话

怎能表达我的诚心

还是拉倒吧

明天我要献给她一千朵玫瑰花

跪她

把我的爱情表达

我爱你嫁给我吧

我爱你嫁给我吧

看她怎么回答

如此这般我可要睡下了

可是我还是睡不着

心里眼里全是她

风来了雨来了

雨水有没有淋着她

天冷了下雪了

寒冷有没有冻坏她的小脚丫

情为何物从心发

爱何理由新牵挂

我心里装着她

我心里装着她

我心里想着她

我心里想着她

篇2:她爱情诗歌

爱上她,像一支爱上的舞

爱上她,像一支爱上的舞

像灯光里的一出梦,像梦里的流星的声,爱上她,像一支爱上的舞

爱上她,像一支爱上的舞

听鼓点打的多好,看扇子摇的多娇;

爱上她,像一支爱上的舞

爱上她,像一支爱上的舞

她已经沉迷了你,她倾了城的太息;

爱上她,像一支爱上的舞

爱上她,像一支爱上的舞

年华那爱情多好,她就会陪你到老;

爱上她,像一支爱上的舞

爱上她,像一支爱上的舞

如果是有人要问,就说爱跳舞的人;

爱上她,像一支爱上的舞

爱上她,像一支爱上的舞

篇3:她爱情诗歌

法国导演弗雷德·卡瓦耶的这部处女作虽然是一部小制作影片, 当时并没有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但大多文化解读者一致认为该片在主题、构思和拍摄角度上都很有见地和创新, 尤其是影片对爱情的表现痛彻而有力度, 给人以感情与理性的双重撞击。以致2011年美国导演保罗·哈吉斯将这部讲述为爱而越狱的影片翻拍成《危情三日》, 于感恩节前在北美上映。

一、非理性的忠贞之爱

影片名为《一切为了她》 (Pour Elle) , 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真爱就要历尽艰辛, 人们为了真爱也必定要做出牺牲。这意味着朱力安 (文森特·林顿饰) 不论是凡人还是英雄, 他必定要为爱情舍弃一切, 而主人公也必须是没有特权、地位也不显赫的平凡小人物, 由此, 他的努力才能得到最大多受众的同情, 他的抗争才更值得尊重。

影片在朱力安和妻子丽莎 (黛安·克鲁格饰) 耳鬓厮磨的甜美缠绵中拉开帷幕, 从开始的这一秒, 导演弗雷德·卡瓦耶所传达给观众的首要信息便是这对夫妻间那份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接着, 丽莎被警察逮捕 (影片第一个阻碍点) 之后, 朱力安带着儿子第一次去探监, 在那个狭小的空间内, 影片用特写的镜头所展示的两人的紧紧相拥使得这五分钟弥足珍贵, 第二次探监是在丽莎自杀之后, 朱力安来到医院, 影片用了整整一分钟的时间来刻画两人之间的深情而又无奈的凝望。爱情是很奇妙的事情, 不用说, 也不用被翻译, 就能够感受到它。

第三次探监, 影片用仰拍的镜头叙述着朱力安坚定的努力, 他始终在鼓励丽莎要好好的接受治疗, “我已经有办法了”, “你要相信我”他不断给丽莎勇气和信念, 让绝望的妻子好好活下去。就是这份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 让朱力安想尽一切办法, 竭尽自己微薄力量, 用尽一切方式来解救丽莎。在笔者看来, 这份不顾一切、陷入疯狂却无怨无悔的非理性的爱或许正是此片的亮点之一。

二、为爱跨越观念, 冲破藩篱

在法官驳回丽莎的上诉之后, 影片于37分10秒出现了第二个阻碍点——母亲的不断质疑、谴责:“他们有这种想法 (警察不会平白无故抓人) 也是正常的, 你要理解他们。”此时的朱力安再也无法按捺住自己内心的紧张、恍惚、恐惧、不安, 与母亲激烈争吵。而在影片片尾朱力安与父母的诀别场景中, 面对母亲的不解和追问, 朱力安决然选择了欺骗。在崇尚“个体主义”的欧美国家,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基础上,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不特别紧密。

“许多西方人对他们父母所表现的尊重程度并不高。他们认为, 被某个父母所生只是一个历史或生理事件。当孩子们还小时, 父母们要尽他们的责任;但当孩子达到‘独立年龄’时, 亲密的孩子——父母纽带就会松动, 有时候甚至会断裂。”【1】因此, 影片一开始也特别交代朱力安与父亲‘从不交谈’, 甚至连父亲的生日都不记得, 更何况是当妻子出现危险时。受宗教文化的影响,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持“爱情至上”的观点, 可以说, 追求“真爱”已成为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生活目标之一, 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作为西方爱情观、家庭观典型代表的朱力安为了救赎妻子, 为了追寻那份真爱, 把精力完全放在了这个由妻子和自己所组成的“独立个体”上, (“西方人很小就学会将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 要对他们自己的生活处境和命运负责;而不将自己视为紧密联系, 相互依赖的家族、宗教、团体、种族、国家或任何其他团体中的一员。”【2】) 他可以倾家荡产, 甚至可以践踏法律和伦理的底线, 放弃父母兄弟之情,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她。所以当帕斯卡 (朱力安哥哥) 问朱力安今后还能否再见, 父母该怎么办时, 朱力安有的也只是暴力和沉默, 为了守护妻子, 他什么都没有告诉帕斯卡, 不论他如何追问。

三、从平民到英雄的蜕变

黑格尔说:“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 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 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 要求以生动活泼, 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3】影片虽说是对越狱的过程叙事透露出些许薄弱, 但在导演看来, 越狱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当危难来临的时候, 人们到底能够为自己的爱人付出多少。从影片中观众也处处能感受到导演对这份情感自由释放的想象力和对于画面的创造力。

影片中大量使用的特写镜头、封闭的空间、动感的拍摄手法、流畅凌厉的剪辑, 在加快影片节奏, 强化影片悬念的同时, 也让这段凄凉遭遇下的坚定的爱情令人感慨不已, 观众之所以认同或许就是因为在朱力安的身上, 似乎看到了他们自己所无法实现的爱情理想。影片将偏执、紧张、偷窥、戏谑、疯狂等元素糅合一体, 俨然是在这场悖理逃离中建构了另一种爱情乌托邦, 当然影片所刻画的朱力安对爱情的终极追寻也为他从平民到英雄的转变铺平了道路。

当艺术作品在对爱情的表现上慢慢失去想象力, 当现在的整体社会文化氛围破坏着爱情的神圣性时, 《一切为了她》则脱颖而出, 显示出了一份其独特的人文关怀, 让观众明白了当更多的人在大众文化的浮浅表面狂欢和滑行的时候, 但仍有影片凸显着对生活的深沉和不公的另类体验, 仍然涵括着对生命、对爱情的执著探问。就此而言, 《一切为了她》是可贵的。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奥尔森.阿曼达.R.多兰.解读西方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19.

[2][美]加里.奥尔森.阿曼达.R.多兰.解读西方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14.

篇4:她遇上了爱情

她身边总是簇拥了不少的追求者,在那个忙于学业的年纪,像她这样一心上进的女孩,大都对身边示好的男孩子莞尔一笑,转身便把收到的情书放置到一处,继续埋头在堆积如山的书本里。

故事的开始要从高三说起。学校为了让我们能更安心地备战高考,高三整个年级都被安置到老校区。老校与新校不同,避开了车水马龙的街。老校附近是一所复读学校,在那里聚集了许多壮志未酬的往届生。而他,就是那所复读学校的一个学生,只不过已经是第二次复读了。

他俩的相遇也完全没有小说里来得那么曲折刻意,不过是世间最寻常的相遇。我们月末放假轮休,她在回家的汽车上遇见了他。坐在她身边的他,默默打量着身边这个安静淡雅的女生,有了一种莫名的喜欢。于是男生动了一点心思,假装没带手机,借女生的手机打电话,却偷偷拨了自己的手机。这样,他便知道了她的手机号码。

回校,人人奋笔疾书的生活依旧。他却在某个安静的夜晚给她打来电话,坦白的自我介绍,诚恳地说想交个朋友。她想反正自己一个人的生活节奏,也不会因为一个闻人者而被打破,于是便欣然应允。在高三书山题海的间隙里,两人每晚的电话成了忙碌生活的慰藉。与此同时,莫名的依赖与好感,也在年少的时光里破土生长日益葱茏。

他们都没有给予对方关于承诺的只言片语,仅仅只是乐于做彼此黑暗时光里的陪伴。他们期待着在高考之后,便能牵起对方的手一路共白头。可谁也没有想到,一模二模成绩都优秀到让人咂舌的她,在高考面前,却无奈地接受了人生的闹剧。她原本能很稳妥地上个名牌大学,最后分数却只够上个三本学校,身后的惋惜与遗憾声一片。而他亦在人生的第三次高考中再次遗憾折戟,二本线也成了他面前的一道坎儿。对他来说,自是不能再有一年的光阴去做赌注,再无奈的结果也要接受。而她,则是辗转纠结是否复读。最后,她擦干眼泪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不复读,做他的女朋友。

他俩都报了省内的学校,她去了那所漂亮的海滨城市,他被调剂到一所内地学校。于是新的难题又摆在两人面前:异地恋。他们在异地的奔波中,忍受着煎熬,也坚持着心底的爱。我不时在她空间里看到两人感情的只言片语,言语间满是幸福。很多人都觉得,在高三冲刺的日子里,是他拖累了她;在最后摇摆不定的抉择时,也是因为他,她才放弃了复读。因为,大她三岁的他,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跟命运搏一搏。她却只是笑,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他们情深意切,他们身处异地却仰望着同一方天空,他们的感情在异地的锤炼里情比金坚。就如她所说,最好的感情,必须与时日一同成长。他爱她,是掏出一颗热气腾腾的真心来对待,都觉得不够的那种。她也是。

最近一次见到她,是在去年年底的同学聚会上。眼看着大学就要毕业,人人摩拳擦掌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她坐在我对面,浅笑的嘴角还如以往那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好”二字。身边是一片高谈阔论着考研出国等等出路的同学,一直笑语盈盈的她,眉宇間多了许多温顺与恬淡,不像以前总是不自觉地透出孤高清傲。我问她毕业的打算,她笑着说:“不想折腾了,想找份工作早日安定下来,然后嫁给他。”说出这话的时候,我看到她浑身掩盖不住的幸福。

我一时哑然,这个我向来钦佩艳羡的女孩,在我与她分开的时日里,经历了一场青春的蜕变。曾经的我们都争强好胜,但如今,她内心安宁,怀揣着自己的小幸福,怡然自得。瞬间,我心里竟又多出了不少艳羡。自问,我在所有人眼里似乎都比她拥有的多,好的学业,体面的男朋友,比她更明朗的前途,但我却很难像她那样,乐得其成地真正做到满足。

偶然翻到她曾经写的稿子,她说:曾经的人生那么苦,我只是想要一点好风景。反复读着这句话,我竟泪流满面。我亲爱的女孩,我相信,命运抛掷给她的亏欠,一定会弯弯曲曲地给予她补偿。人生的这条路上,我策马扬鞭很难现在停下来,但是看到此刻放慢脚步的她,却是打心眼儿里为她高兴,只愿她遇上的,是最美的爱情。

篇5:她还好吗爱情诗歌

挥了挥手

却扇不去那炙热

额角的汗珠

不再是那么晶莹剔透

浑浊里

还渗着一点苦涩

拿起

关了许久的手机

定了定

那颗浮躁的心

还有什么

可值得回忆

还有什么

可去喧哗

屋外

那蝉鸣声

车流的汽笛声

摇了摇

沉重的脑袋

散不去的还是那个影子

思绪

扇动着那对洁白的翅膀

飞向

她的所在如果

有如果

我只想看一看

那倾城的美

如果

有如果

我只想听一听

那天籁的歌

如果

真有如果

我只是想问一问

你还好吗

凉了

夜深了

篇6:她那么幸福爱情诗歌

岁月依然静好,

但无需再多泼墨。

那种写在笔尖下的温柔,

篇7:她那么幸福爱情诗歌

幸好爱情不是一切,

幸好一切都不是爱情。

让眼眸不必永远沉迷于镜花水月,

篇8:她爱情诗歌

关键词:文艺复兴,爱情主题,爱情诗

一、前言

文艺复兴作为一场运动,历经百年,席卷欧洲,一扫中世纪“黑暗时代”的阴云和桎梏,让人性的光芒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新闪亮。亘古不变的爱情也在人性的照耀下,释放出了新的光彩。在这一时期,每种艺术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尽情歌颂着爱情,爱情的甜蜜、圣洁、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尤得诗人的青睐。在他们的笔下,爱情呈现着不同的姿态,或芬芳,或温柔,或充满诱惑激情,或神圣光洁,每一个诗人,每一首诗,都言及一面,共同描绘出了一个绚烂无比的爱情的宏大主题。笔者选取了这一时期的三位诗人的三首爱情诗,希望在比较分析中得以一窥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爱情主题的独特表达。

二、爱情观的演变:从斯宾塞到马洛到多恩

谈到爱情,无论细腻与否、崇高与否,我们总会想到恋人间炽热的感情或是二人世界里的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然而在爱德蒙·斯宾塞的《有一天,我把她的名字写在沙滩》一诗中,人们在浪漫主义诗歌中体会到的奔放感情,或是早已在古希腊戏剧中熟悉的壮烈行动却不见踪迹。诗中的女主角和“我”更像两位玄学家而非恋人,是在谈玄论道而不是在谈情说爱,称呼彼此时也让人感到并无热情,诗中出现的称谓也并非关乎眼前那具体生动的恋人形象,而常关乎诸如“不朽”、“美名”、“美德”之类的抽象概念。尽管在诗人的心中,“你”的名字满是“光辉”,但只是“写在天国”;而女主角对男主角的呼语,只是一句“自负的人”,听上去并无半分激情,不过是一句客观冷静的批论而已。诗中所言之爱,也并无一句关系到此处的二人,却是在写“我的诗”和永恒:“我的诗使你罕见的美德长留。”诗中的“我”更像是一位中世纪的骑士,只是手中的长剑变成了十四行诗,来为这位在诗中隐其容貌的女主角赢得“美名”和“光辉”。而这位骑士为她所有的行动也不再是仗剑天涯,而是化简为一个单调的举动:“把她名字写在沙滩”,这一行为既不与她相接触,又不会留下踪迹,因为“海浪来了”会“把那个名字冲跑”,这种行为更像是一位冥想者所为,而不像是会发生在相爱的恋人之间,而既然名字都被海浪冲刷得荡然无存,那么这一行为就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也不会造成任何结果。而相应的,一整个的“她”形象也被化简成了一个纯粹的名字而已。即使这一“美名”可以得其不朽,除了一个空荡荡的符号,也别无它留了。尽管这是首爱情诗,但失其甜美,好像爱一经蒸馏,所有的感情便化云而散。

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牧羊人的恋歌》开篇便用热烈的祈使句邀请读者分享热恋中牧羊人的热情:“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做我的爱人。”斯宾塞诗中抽象的追求变成了热切的呼唤,美名和光辉变成了世俗的生活。诗中的行动也大多直接与相恋的二人相关,如若不然,也都表达着牧羊人强烈追求的决心和对被追求的恋人的由衷赞美。在一二诗节中,复数形式的主语“我们”引发了一系列行动。情态动词“will”一方面为他的爱人许诺了一个美丽光明的未来,另一方面显示了他愿意获得如此未来的强烈意愿。而从第三诗节开始,一连串由“我将”引出的动作又将牧羊人的意愿和决心显露无遗。无论诗中的“我”是“用成千的花束做床”,还是用“长春藤和芳草做的腰带”,都是为了“打动”“你的心”。细读此诗读者会惊异于诗中众多具体的意象,如“山谷田园”、“羔羊”、“鸟儿”、“玫瑰”、“长袍”等,和斯宾塞诗中“美名”或“美德”之类的抽象概念相比,无一不是具体生动的生活中的形象。所有这些具体的意象共同描绘出了一幅个人生活的生动图景。分析至此,我们应该注意到,两首诗中自然的意象是不同的。在斯宾塞的诗中,自然的意象只是作为纯粹的背景而存在。主题一经点亮,自然便又隐身于黑暗中了。而在马洛的诗中,自然便是光亮本身。“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是要生活在羔羊遍地、“风光明媚的山谷田园”。而再来关照主人公的形象,除去上文言及牧羊人的热切、主动和直接,诗中女主角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具体化了。从第三到第六诗节,一位被装扮得楚楚动人(头戴“花冠”,裙饰“爱神木的叶子”,身穿“最好的羊毛”做成的“长袍”,“纯金”的“鞋扣”,腰间“点缀着琥珀水晶”)、被尽心款待(用“银碟”“盛着”“美味”,“摆在象牙制的桌面上”),也被倾心所爱(他愿“用成千的花束”为她“做床”)的姑娘的形象生动地出现在牧羊人热切的话语中。然而,这位为人所爱的姑娘依然隐身在诸多意象中,只在这丰富的修辞中才得以存在。

斯宾塞诗中的姑娘没能出场,马洛诗中的姑娘只在比喻意义上才得以在场,约翰·多恩的《诱饵》则似乎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女人。从第二诗节起,诗歌不仅颂扬她热烈的“双眸”,而且在捕捉着她的行动:“在那流淌的浴池中游弋。”女人的形象再也不是抽象的名字,不是一袭华服,而是有血有肉、可以行动的女人。在诗歌中,女人的行为在“你就是自己的诱饵”一句中被浓缩成了一个诱人的“饵”的意象。这与第一诗节最后出现的一个意象遥相呼应:钩。“银钩”带给读者的是冰冷、锋利、无情和狡猾的感觉,而且是颇具征服欲望和主动性。这一意象连同诗歌开始时的其他意象,诸如“冷冽的溪水”、“滑滑的线”,给人的感觉远非舒适,而是令人讨厌、不安,这和诗歌戏仿马洛诗歌的开句“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做我的爱人,/我们新鲜的快乐也无边”给人的期待大相径庭。不久这种不安的感觉就成了一整幅爱之残酷图。其他试图赢得爱情的人必须“在苇荡中受冻”,“双腿也割伤”,或用“破网”,或用“苍蝇”做饵,诗中的女人却“无需如此伎俩”便可轻易赢得爱情,因为她便是“自己的诱饵”。虽仍是被追逐的对象,她因其美丽而卓尔不群,可以去引诱男人而不需要男人用永恒或是美满的生活来诱惑她。读者也几乎无法像在斯宾塞或是马洛的诗中那样清晰地找到一个追求者,在这首诗里,只有以鱼群形象出现的一群求欢者的群像。因为被“诱饵”“所惑”,这些从“每条河流”游来的鱼都“欢喜着要去捕获”她。诗中之爱更像一场游戏,充斥着诱惑,伎俩和捉—放的过程。“诱饵”这一意象也不仅仅存在于隐喻层面,而是处处保留了其实体层面的质感,诸如“hook”、“amorous”、“catch”的字眼总蕴含着强烈的性爱含义。与斯宾塞诗中抽象的概念或是马洛的田园生活相比,《诱饵》言性更详、更直接、更具体,但一旦被钩子钩住,爱的残忍、冷酷和无情就像肉体上的疼痛和流血一样具体。

三首诗虽同为爱情诗,但诗中之爱各不相同。斯宾塞抽象理想的爱也许比马洛田园的生活更久长,却全无生活赋予爱情的真实感。同样真实具体,多恩笔下充满诱惑的性之爱更强烈,却也因强烈而蒙上痛苦的色彩,失去了斯宾塞诗中的纯洁和马洛笔下的真挚。但我们很难在三首诗中辨析出清晰的线性发展。如果说多恩和马洛的诗比斯宾塞的更具体,这种抽象也许只是斯宾塞的个人风格。同样的主题在莎士比亚的18首十四行诗中具体生动得多。斯宾塞诗中无足轻重的自然在马洛的诗中成了关键,而这种对自然的青睐又未能延续;在多恩的诗中,曾经甜美的自然意象成了粗砺的“苇荡”、“壳与杂草”。女性形象似乎在三首诗中得以加强,逐渐清晰。但热恋的牧羊人也不曾热切地描述爱人的形象,具体的饰物、用具掩住了具体的女性形象。就此而言,马洛笔下的牧羊人和斯宾塞的冥想者也非判然不同。他们都掌握着爱的控制权,不够关注自己的爱人。只有多恩笔下的女人,抓住了“线和钩”,占尽先机。尽管如此,多恩诗中的女人也只是被赋予了性的诱惑力,而非爱的权力,所以说,多恩也未能树立起一个恋爱中的女人形象。

三、结语

虽然简化是危险而有害的,但如果说爱因其多元而又多元化的表达倒是无妨,上文所述的三首诗足以证明这一真理。爱情在斯宾塞的诗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在马洛的诗中跳动着温暖的脉搏,而到了多恩的笔下,感官的享受与诱惑写成了爱的另一旋律。正是这种缤纷多彩才让爱得以永存,也让爱得到了诗人的青睐。多元化的表达和多样化的呈现共同描绘着爱的美丽图像,这在漫长的中世纪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也为后世的诗人们开拓了空间,任他们用更强烈的感情、更大胆的言辞去尽情地表达爱。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6.

[2]夏尚立.英诗和英国诗人——从伊丽莎白时期到现代[M].中国: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5.

[3]刘炳善, 罗益民编.英国文学选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4]胡家峦.英国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篇9:爱情 使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男青年是铁路职员,名叫罗梅里奥·乌雷塔;女孩叫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是邻村的小学教师。

死者有什么难言之隐,竟至走此绝路?女教师的明信片又为何在他衣袋里?这,缘于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

而这一爱情悲剧——男青年的自杀,又最终促使那位女教师成为杰出的女诗人。她就是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真名叫卢西拉·戈多伊·阿尔卡亚加,1889年4月6日生于智利北部埃尔基山谷的一个小镇上,那里的山泉溪水滋润了诗人的心团,那里的鸟语花香给了诗人灵感,那“芬芳的土地”培养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米斯特拉尔出生在一个农村小学教师的家庭里。她既没有进过任何正式的学校,也没有受过父母的文化熏陶。她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主要来自耳闻目睹、刻苦钻研和博览群书。但丁、泰戈尔、托尔斯泰、果戈里、普希金、罗曼·罗兰、卢文·达里奥都是她的老师。

米斯特拉尔从小就表现出诗歌方面的天才,9岁时就能即兴赋诗,使听众目瞪口呆,14岁时,家庭的生活重担落在她肩上,她开始在山村小学做教师,米斯特拉尔辛辛苦苦地工作,却受到村长和村民们的奚落和辱骂。人情冷漠和世态炎凉使她从小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并在她的心灵中播下了神秘主义的种子。

1907年,18岁的米斯特拉尔到拉坎特拉小学教书。这时,一个小伙子闯进了她天真无邪的心中。她就是乌雷塔。乌雷塔的关怀和体贴渐渐融化了她冰冷的心,不久,他们彼此产生炽热的爱情。

初恋使年轻的姑娘又惊又喜。她似乎闯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那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爱情啊,就象树上的刺儿一样/将我们穿在一起,用它的芬芳/假如你看着我,我会变得漂亮/就象露水珠儿,滴在小草儿上/我神采奕奕,来到小河旁/高高的芦苇,将认不出我的模样

这样的诗句朴实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扭捏拘束之态,像山间的小溪自由自在地流着,这是少女发自内心深处的甜蜜的恋歌。

爱情并不总像春天的晴空一样明朗,并不总像玫瑰花一样迷人。自卑而又痴情的乡村女教师,在惊喜之余又忐忑不安:

“从前我是一个乞丐,今天我成了女王/只怕你将我抛弃,终日心里发慌/我面色苍白,时时在问你/‘还和我在一起吗?别将我抛在一旁!”’

终于,诗人的担心变成了残酷的现实,在这对情人之间,第三者插足了。小伙子见异思迁.疏远了年轻的姑娘。

米斯特拉尔和恋人决裂了,心中的爱情之花并没有凋谢,它变成了渴望,变成了烈火,变成了痛苦、怨恨和诅咒。而怨恨和诅咒正是爱的回声。

爱情的纠葛,特别是米斯特拉尔的痛苦,使小伙子烦恼内疚,无法面对姑娘。残酷的现实,使他最终选择了一了百了的方式。

乌雷塔自杀后,米斯特拉尔悲哀、绝望、怨恨、愧悔,有时甚至到了语无伦次、想入非非的地步。这时她的激情象山洪一样汹涌澎湃,汇成了三首使她成名的《死的十四行诗》:

人们将你安放在冰冷的壁龛里/我将你搬回纯朴明亮的大地/他们不知道我也要在那里安息/和你共枕同眠梦在一起/我让你躺在阳光明媚的大地/像母亲照顾酣睡的婴儿一样温柔甜蜜/大地会变得像摇篮一样舒适/将你这个痛苦的婴儿抱在怀里/然后在蓝色朦胧的月光里/我将用灰土和玫瑰花的细雨/遮盖住你轻盈的遗体/歌唱着美妙的报复我扬长而去/因为谁也不会下到这隐蔽的深穴里/和我争夺你那一撮尸骨的遗迹!

情人已经离开人世,米斯特拉尔的情感却没有枯竭。从此开始了她那漫长的“绝望”的单相思。她怀着无限的深情为他向上帝“祈求”;她仍像热恋时那样,到田间小路上去“徒劳地等待”与他“重逢”。

长达10年的痛苦、怀念、内疚的复杂心情正是她《绝望》的灵感之源。《绝望》是她第一部也是最有影响的诗集。

米斯特拉尔的爱情诗大都是青年时期的作品,是她爱情悲剧的高度概括和深刻表现。这不是闲情逸致的产物,更不是无病呻吟的结果。它是诗人无法抑制的激情的爆发,是她难以平静的心声的转化。正如智利著名文学家胡里奥·萨维德拉所说:“这是诗,而不是匠人的艺术。”这,正是米斯特拉尔的爱情诗的最大特色。

艺术是“苦闷的象征”。这次绝望的爱情竟成全了一位诗人,竟造就了一位世界上最杰出的女诗人。1945年,米斯特拉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女性之一。她的获奖理由是:“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

爱情可以产生奇迹,但是谁又愿意成为这样的爱情悲剧的主人公呢?谁不想与爱的绝望绝缘,拥有爱的甜蜜呢?

篇10:我和她爱情诗歌

我便撑开

一把遮风避雨的伞

她走了

我也不拦

是因为

我这里没有晴天

宁愿

留给自己

一片湿漉漉的孤单

我知道

爱,从来

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只要她心中

永远阳光灿烂

我,永远

是她心灵的驿站

倾诉的场馆

她说

我来,是为了

伞下的你

以后不再痴痴的挂念

永远溢满着

春的温暖

我走

是为你寻找晴天

我也知道

爱,从来

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为了你

宁愿把腿跑断

地球

也要绕上三圈

只要

谁能治好

你的高位截瘫

爱,我真的不想亵渎

她和她的幸福

我更不能耽误

为了她

我只想一命呜呼

那样做

是不是更对她不住

我该怎么办

谁能

给我详详评述

指点

篇11:她曾经那样看过我爱情诗歌

有如月光,丛林,深潭

我在那目光中感到温暖

却被姗姗来迟的南去的风吹得浑身冰冷

那些附在耳边低低的呢喃

那些未被吹散的诺言

那些永世和轮回的约定

那些想到了就让人忍俊不禁的表情

种种种种

和所有被列车落下、转瞬即逝的胡杨相同

就凝在她的眼睛里

我想睡去

安静睡去

篇12:朋友,请帮我转告她爱情诗歌

那年,

我对你承诺

那年,

我思念如雨

那年,

篇13:论孟郊爱情题材诗歌的特点

孟郊是一个典型的“苦吟”型诗人, 多用“苦吟”来形容自己的诗歌创作, 如“夜学晓不休, 苦吟鬼神愁” (《夜感自遣》) , “忧人成苦吟, 达士为高歌” (《送崔纯亮下第》) 。孟郊苦吟成癖, 注重诗歌的炼字造句, 追求构思的生新奇特而不法固常, 大量使用生冷的意象和枯槁的色彩, 使其诗歌的整体风格险怪奇崛。

孟郊的诗表现了很广阔的社会生活, 主要有针砭时弊, 同情百姓疾苦, 表达自己不随流俗之志节, 以及大量的叹老嗟穷、怨离苦羁之作。这些诗大多刻意追求奇险, 风格峭硬, 带有深刻的心理体验。孟郊是一位非常注重情感的诗人, 写下了不少表现亲情、友情、爱情的诗篇。《游子吟》塑造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形象, 最为后世所传诵。《赠李观》、《上包祭酒》、《赠主人》等诗篇均表现了孟郊对友情的珍惜。孟郊诗中表现爱情题材的并不多, 但感情真挚, 艺术上也很有特点。

孟郊爱情题材诗歌有着真实而深厚的情感基础, 那就是孟郊与妻子相互间的真挚感情, 以及长期的羁旅生活使他对家庭生活的无限眷恋。其《病客吟》写道:“主人夜呻吟, 皆入妻子心。客子昼呻吟, 徒为虫鸟音。妻子手中病, 愁思不复深。僮仆手中病, 忧危独难任……” (《孟东野诗集》卷三) 漂泊在外, 而又身染疾病, 触发了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诗人设想如果在家生病即使是夜里, 呻吟的声音也能进入妻子的心中, 而远在他乡即使是白天, 呻吟的声音也只是像虫鸟的叫声一样, 无人理会;在妻子身边生病了, 有妻子照顾, 愁思也不会深, 而生病了只有仆人在身边, 这么深的忧愁一个人真难以承担。此诗不仅突出了诗人病在外地的忧伤和痛苦, 也写出了他对妻子的依恋, 反衬出妻子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还有《别妻家》:“孤云目虽断, 明月心相通。私情讵销铄, 积芳在春丛。” (《孟东野诗集》卷八) 孤云遮住了望眼, 看不到远去的踪迹, 但看到天边的明月, 感觉他们的心灵还是相通的, 在对比中表达了心中的无奈和对对方的牵挂。从中可见孟郊与妻子感情很好, 孟郊因为常年在外, 与妻子聚少离多, 因此对妻子十分思念, 也能够感同身受妻子对他的思念之情。不难理解, 孟郊所写爱情题材的诗歌大多为离别时的感伤和别后的思念, 并描写了很多坚贞如一、感情真挚的思妇形象。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其中融合了他真实的情感体验, 所以非常感人。

孟郊爱情题材诗歌在艺术上很有特点, 首先从构思上看, 孟郊所写爱情题材诗歌依然有生新奇特的特点。《闲怨》一诗非常短小, 只有二十字:“妾恨比斑竹, 下盘烦冤根。有笋未出土, 中已含泪痕。” (《孟东野诗集》卷一) 在如此小的篇幅里也能写出惊人之语。此诗将一女子的怨恨之情比作泪痕点点的斑竹, 斑竹的根部也充满了烦怨苦恨, 以至于尚未出土的笋芽竟然也布满泪痕。想象如此奇特, 化用典故而又青出于蓝, 使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感人肺腑。再看他的《车遥遥》:“路喜到江尽, 江上又通舟。舟车两无阻, 何处不得游。丈夫四方志, 女子安可留。郎自别日言, 无令生远愁。旅雁忽叫月, 断猿啼寒秋。此夕梦君梦, 君在百城楼。寄泪无因波, 寄恨无因輈。愿为驭者手, 与郎回马头。” (《孟东野诗集》卷一) 此诗篇幅较长, 诗意回环有致, 结构开合自如。前四句述写思妇的内心变化, 送别郎君时看到路在江边消失, 思妇本想无路可走应该返回了, 因此内心欢喜。可是江上又可以通行船只, 又由喜转忧。紧接四句是女子的话别之语, 言谈之中充满了无奈, 再下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梦君梦”构思很奇特, 这位多情的女子在别后的夜晚与郎君做着同样的梦, 梦同而郎君已在千里之外, 形成一种反差, 写出了女子对郎君的魂牵梦绕之情, 令人动容。宋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别后, 忆相逢, 几回梦魂与君同。” (《小山词》) 明显借鉴了这种表达方式。最后四句思妇在百般无奈的心情下想象自身变作驾车者之手, 亲自为郎君调转马头, 希望他回到自己身边。这两首诗都想象奇特, 而又不荒诞离奇, 构思新颖而又寓于常情常理的特点。

其次, 孟郊所写爱情题材的诗歌篇幅一般都不长, 不讲究叙事和铺陈, 也不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 而非常重视主观抒情, 重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感情世界的开掘。如《结爱》:“心心复心心, 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 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 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 不如结心肠。坐结行亦结, 结尽百年月。” (《孟东野诗集》卷一) 写离别之时, 男女双方将衣襟挽结在一起, 以此表达永不变心之意, 此诗基本上没有外在的人物形象的描写, 一些动作描写也与内心情感紧密相关, 而且画龙点睛地加入了议论的成分, 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深入一层。《古怨别》:“飒飒秋风生, 愁人怨离别。含情两相向, 欲语气先咽。心曲千万端, 悲来却难说。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孟东野诗集》卷二) 写情人在秋天离别, 更添愁绪, 二人含情相向, 仿佛有千言万语要叮嘱对方, 但离别深重的悲伤只把千言万语化为哽咽。可是, 正是这无语之时, 情感力量才更为强大, 更加感人肺腑。最后一句设想别后相思, 把感情寄托于明月之中。这首诗篇幅虽然不长, 但却能把离别与相思之情刻画得十分深厚绵远, 不愧是大家手笔。

再次,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也使孟郊所写爱情题材的诗歌增色不少, 比如《去妇》诗中孟郊写道:“君心匣中镜, 一破不复全。妾心藕中丝, 虽断犹牵连。” (《孟东野诗集》卷三) 以匣中镜比喻负心男子之心, 一旦心意改变就不会留恋以前的幸福;以藕中丝比喻多情女子之心, 依然对负心之人念念不忘。既用比喻使两者的内心情感形象化、具体化, 又用对比手法突出女子的痴情, 因此极富艺术魅力。《烈女操》:“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贞女贵徇夫, 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 妾心井中水。” (《孟东野诗集》卷一) 以梧桐、鸳鸯托物起兴, 象征永恒坚贞的爱情, 又以井中之水比喻女子内心的坚贞。这些比喻运用的很恰当, 不做外在描写, 只着意于刻画人的情态及内在心理。比体与喻体在精神上一脉相通, 确实达到了神似的境界。再如《临池曲》:“池中春蒲叶如带, 紫菱成角莲子大。罗裙蝉鬓倚迎风, 双双伯劳飞向东。” (《孟东野诗集》卷一) 用民歌惯用的象征及谐音手法如“莲”与“怜”等, 写得缠绵摇曳, 清丽无比。类似的手法还有很多, 这些修辞手法一经孟郊运用, 往往能达到平中见奇的效果, 而且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体验是非常丰富而深刻的。

最后, 孟郊诗歌的语言大多瘦硬奇峭, 拗折不平, 刻意炼字造句。在这些爱情题材诗歌中, 可以说他依然刻意苦吟、精心营构, 力避平庸浅易。但这毕竟是一类特殊题材的诗, 不应该有太多的幽僻冷涩与险怪。孟郊注意到了这一点, 这些诗歌的语言大多明白自然、通俗平淡, 却又淡而有味、含蓄隽永。如《古意》:“河边织女星, 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 相对遥相望。” (《孟东野诗集》卷一) 全诗用语极为平淡, 没有任何华丽的色彩, 作者似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水墨氤氲的写意画。而所传达出的情感令人动容, 有情人偏偏天隔一方, 只能承受漫长的等待和思念。再如《望夫石》:“望夫石, 夫不来兮江水碧。行人悠悠朝与暮, 千年万年色如故。” (《孟东野诗集》卷二) 与盛唐诗人李白所写同题诗相比就可看出端倪。其诗如下:“仿佛古容仪, 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 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 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 犹若待夫归。” (《李太白诗集》卷二十五) 可见孟诗更为简古, 色调也比较清冷, 所突出的是一种千万年不变的坚持与忧伤。还有一个特例, 那就是《看花五首》, 其诗如下:“家家有芍药, 不妨至温柔。温柔一同女, 红笑笑不休。月娥双双下, 楚艳枝枝浮。洞里逢仙人, 绰约青宵游。/芍药谁为婿, 人人不敢来。唯应待诗老, 日日殷勤开。玉立无气力, 春凝且徘徊。将何谢青春, 痛饮一百杯……” (《孟东野诗集》卷五) 此五首诗所写很像是一次婚外恋情的经历, 以芍药比喻美人, 除最后一首外, 语言均绮丽烂漫, 姿态横生, 一反常态而多作欢快语。

可见孟郊所写爱情题材的诗歌构思上依然注重生新奇巧, 力避平庸, 讲究主观抒情和修辞炼句, 总体趋向自然醇厚, 不像其他类型诗歌那样斗奇争险, 力逞诗才, 而是传情达意即可。孟郊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 他的诗包括爱情诗也是卓荦不群, 很有特点, 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对宋代及宋以后的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孟郊:《孟东野诗集》, 华忱之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2].毕宝魁:《韩孟诗派研究》,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肖占鹏:《韩孟诗派研究》, 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4年版。

[4].陈文华:《唐诗史案》,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9月。

[5].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校正》, 周本淳校,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6].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篇14:经历情感挫折的她最终收获爱情

考试失利,锋的鼓励让她产生好感

2000年,16岁的小蓉进入高中学习,小蓉的心情就像是出了笼的鸟儿一样欢快。小蓉从农村中学考入县城的高中,父母将很难像初中那样随时监控她的学习和生活。

可入学没多久,小蓉就感到了沉重的压力,跟同学的交流不多,总是自己一个人待着。小蓉觉得自己的家庭条件没有同学家的好,连学习成绩也不争气,以往自己的成绩不是年级第一就是第二,而现在小蓉感觉自己学习起来十分吃力,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

终于,在一次测验之后,看着试卷上那让人羞愧的成绩,小蓉趴在桌子上抽泣起来。

“上课了。”同桌锋(化名)推了推小蓉的胳膊,小蓉才缓缓地抬起头来,锋递上纸巾告诉她,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课成绩一定会提升的。

锋的鼓励让小蓉感觉轻松了许多,对锋也产生了一丝好感,在小声道谢后,小蓉收拾心情认真听课。

学习上互相帮助,她对锋心生爱意

经过那次送纸巾的事情后,小蓉和锋的关系变得熟络起来。锋和小蓉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从农村学校考进来的,在原来的学校都是尖子生,现在同样也面临着成绩不理想的窘况,两人约定相互帮助把成绩提上去。

有时候小蓉遇到解答不了的问题,又不好意思开口请教同学,正在为难的时候,锋就像是心有灵犀一样跟她讨论起题目来;周末的时候同学大都回家了,唯有小蓉和锋像平时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吃完晚饭,两人谈起童年谈起家里的事情总是那么投机……

因为两人经常在一起学习,同学们开玩笑说两人在谈恋爱。听到同学们的话,小蓉满脸通红,辩解道:“才没有呢,我们只是一起学习罢了。”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小蓉的心里有着一丝丝甜蜜,“我不会真喜欢上他了吧?”和锋一起学习聊天的情景不自觉地浮现在小蓉的脑海里,小蓉发现自己是真的喜欢上了锋。

为了不影响双方的学习,小蓉只好暂时将这份情感藏在心中。

她告白失败,初恋宣告终结

“也许这就是缘分。”高中毕业,小蓉和锋考入了同一所大学。在报道那天,小蓉一眼就从人群中看见了锋,小蓉上前去打招呼:“我们又成了同学了,以后有什么事情要帮忙哈。”锋爽快地答应了。表面上表现得平淡的小蓉心里却怦怦怦地跳个不停。

当小蓉鼓起勇气告白的时候,锋却告诉她他有喜欢的人了。小蓉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就像一盆凉水当头浇下。那段时间的小蓉变了很多,同寝室的人都觉得小蓉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小蓉的初恋以失败宣告终结。

父母逼婚让她选择将就

大学时光很快过去,小蓉走上了工作岗位。期间小蓉追过别人也被别人追过,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牵手,渐渐地小蓉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可就在小蓉将心思都放在工作上的时候,凯(化名)出现了。

那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身边的朋友都成双成对地出现,而形单影只的小蓉和凯在朋友的起哄下坐到了一块,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起来。说实话,小蓉对凯的印象一般,说不上讨厌也谈不上喜欢。第二天,朋友却神神秘秘地邀请她一起喝茶,到了之后才发现凯也在场,朋友找了个借口离开,剩下小蓉和凯两个人。

凯向小蓉表达了情感,告诉小蓉上次见面之后他就喜欢上了她。尽管凯说得深情并茂,小蓉依然直接拒绝了他,凯跟小蓉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完全不沾边。

后来,小蓉年底放假回家,当亲朋好友问小蓉有没有男朋友,而她回答没有的时候,小蓉注意到父母的脸色有些难看。果不其然,在送走亲朋后,父母向她发难:“你也不小了,不要总是让我们操心。”小蓉知道在老家,像她这种年纪的女孩子还没成家是会招来一些闲话的。

但是,谈恋爱也不能随便找一个人吧。回到单位后,小蓉突然间觉得凯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凯细心体贴、事业有成,最重要的是凯喜欢自己。趁着搬家的机会小蓉给凯打了个电话,请他来帮忙搬东西,凯满口答应。

后来,小蓉和凱谈起了恋爱,一起出现在亲朋好友面前,大家都觉得两人很登对,小蓉也很高兴。

矛盾频发最终选择分手

两人恋爱后,凯一如既往地扮演着“跟班”和“保姆”的角色,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小蓉,但她却觉得凯的无微不至就像是沉重的大山压在身上一样,她希望凯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也需要更多单独的空间。凯性格沉稳温顺,而小蓉是个急性子,时间一长她的脾气越来越差,因为一丁点的小事就跟凯吵架。吵过之后,她的心里又觉得很愧疚,凯对自己那么好,自己有时候实在是太过分了。在不断的争吵与自责中,小蓉备受煎熬最终提出了分手。

“我觉得挺对不起他的,这段感情本就不应该开始。”谈到跟凯的交往,小蓉心里满是愧疚,但也正是这段感情让小蓉意识到感情是不能将就的,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新同事浩的到来,让她怦然心动

“你好,我是来应聘的。”小蓉正趴在桌子上工作,一个温和的声音传入耳中。小蓉抬起头见到了浩(化名),身高一米八的浩站在小蓉桌子前,干净的脸上带着阳光般的笑容。

小蓉指了指总经理办公室,浩道谢后走了过去。当浩的身影消失的时候,办公室里突然热闹了起来,大家为浩的帅气讨论起来。小蓉的好朋友调笑她有没有动心,如果他没女朋友可以考虑下。小蓉笑了笑没有作答,说实话,小蓉对浩的第一印象不错,但经历了几次感情受挫,小蓉对感情很慎重。

浩顺利地通过了面试,拥有帅气外表的浩在公司里如鱼得水,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跟所有的同事都相处融洽,尤其是女同事都很喜欢他,但是浩一直表现出良好的风度和恰当的距离。

浩的表现小蓉都看在眼里,小蓉心动了,但并没有表露。

浩对她表白,两人终于修成正果

因为工作的关系,小蓉和浩的接触多了起来,两人从工作上的默契发展到交流生活中的感悟。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两人没有刻意的提到谈恋爱,但感情却在悄然滋生。在一次公司的庆功会过后,浩向小蓉表白了。

“原来他也喜欢我。”对于浩的表白,小蓉从心底感到高兴。但是她还是没有立即答应浩,而是问浩喜欢自己什么,希望浩考虑清楚后再说。

浩转身离去,小蓉忍住了叫住浩的冲动,心里也很忐忑,不知道浩会给她什么样的答案。好在没有让小蓉多等,浩的电话打了过来,告诉小蓉他就在她家楼下,他喜欢小蓉就只是喜欢。

前不久,小蓉生日的那天,小蓉和浩登记结婚了。在追爱的道路上,小蓉经历了许多挫折,但最终还是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小蓉说,其实她应该要感谢这些失败的恋爱经历,因为这些经历让她不断成长,更加明白爱情。

(摘自《三峡都市报》)

篇15:谁了解她的美的爱情诗歌

(一)

美丽转身心动的一年

爱恨情仇动机的.一跃

想想是谁点悦了她者

纵身一跃爱在转身姬

美美亮在你眼怀睛处

闪闪发亮笑可靥满怀

吾知舞者跃入妆怀处

动心一念语入可汗怀

(二)

轻轻飘飘入心怀

动动念念说心间

宿诉叨叨黏上心

叨叨年念诉魅人

可汗的你看上啥

是入你心怀之人?

(三)

可否会想年年念此人也?

她还未展现她的美如一。

乳臭未干入你胸怀,

慧秀你大无脑入心中,

可汗们大谈此美人曳,

篇16:写给她的三行情书的爱情诗歌

每一个寂静的夜色

你是否悄悄来过

(第二封)

注定我给不了你承诺

为何还义无反顾

来到我身边

(第三封)

走的太匆急

又一直杳无音信

黄昏落幕让我怎么办

(第四封)

无数全集中

拥有个来之不易的交集

不知不觉中又成了那讨厌的补集

(第五封)

喜欢你

成为了习惯

从此中了想你的魔咒

(第六封)

说好了不再挂念

烦人

老是闯进我梦境

(第七封)

试着不再爱你

一旦闲下来

不争气的想你

(第八封)

消失了六十天

告诉你

有人整整失眠了两个月

(第九封)

风吹过

羊一点不懂情愫

只知道埋头吃草我心疼

(第十封)

每年的三伏我都会想你

感知心是否凉了半截

篇17:我和她爱情散文

下午下班回到宿舍(出租屋),隔壁小王说,咱们出去吃面吧。我和小王都是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在这个南方城市,平时吃多了米饭,我们一有机会总要相约去找北方的面馆去吃一次过过瘾。

小王是个健谈的人,一路上有趣的话题不断,我从对虹的无端烦恼中暂时解脱出来,进入到他的话题中了,和他有说有笑,开心起来。他忽然提到了虹。我的心立刻悬了起来,注意听清他说的每一个字。

小王和虹都是这家公司的老员工了,我一个新来的,知道的太少,只是一厢情愿的去和他们交往,忽然感到自己太幼稚。虹在这家公司原来有一个男朋友,后来那男的辞职走了。公司有过规定,不得在公司内部谈恋爱,有想法的男女员工都是偷偷摸摸的,到了一定程度,要么双双离开,要么两个人中会走一个。小王说,虹的那个男朋友刚辞职的那一段时间还和虹来往,后来移情别恋,和虹也不了了之了。

我听到这里,联想到虹平时的表现以及虹和我说过的一些话,我觉得我似乎明白了虹很多。她平时那么安静甚而冷漠,一定是受到失恋的刺激了。她和我浅尝辄止,也一定是还没有走出失恋的.阴影,虹又想又怕、前后矛盾的言行,让我烦恼不已;小王的头头是道的分析又让我豁然开朗了许多。

接下来我该怎么办呢?我向小王请教,并真诚的承诺这顿饭我请了。

小王说欲擒故纵,你先疏远她几天,给她一个空间,让她能冷静的想清楚,等她想清楚了,放下了过去,你们就可以正常交往了。你不能穷追猛打,那样只会把她吓跑。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了小王给我做参谋,我忽然有了信心,觉得自己一定能打赢这场仗。

我关心地问小王有对象没有,小王一改滔滔不绝的状态,尴尬的说,我还没对象呢,原来谈了一个,已经分了。人家看上了一个有钱的本地人。我说,能不能把她再夺回来?我来帮你吧,我们互相帮助。

篇18:她爱情诗歌

关键词:克罗斯蒂娜·罗塞蒂,爱情,诗歌

克罗斯蒂娜·罗塞蒂(1830-1894)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拉斐尔前派女诗人和虔诚的盎格鲁天主教信徒。她的诗歌主题涉及爱情、自然、幻想、死亡等,她还创作了一些儿童诗歌、祈祷词和散文。[1]她的诗歌轻灵、飘逸而又忧愁、伤感、洗练、隽永,富含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

一、对于尘世之爱的悲观想象和天堂之爱的虔诚向往

诗人被人们称为先知,他们用敏感的心灵去洞悉世间种种,揭示生命的真谛,克罗斯蒂娜尤其如此。年幼的她对女性爱情命运有独到和犀利的见解,然而超乎我们想象的是十三岁的罗塞蒂就对爱情持一种悲观的态度。这种情感在她1843年创作的诗歌“爱情与希望”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在这首诗中,说话人谈到了爱情和实现它的可能性的问题。诗的第一行以一种令人沮丧的口吻明确地告诉读者“爱情永远存在于天堂”,而世人只能无助地空期盼,却得不到它,正像诗歌中提到的那样,“那是希望无法踏足的地方”。在这里爱情与希望被截然分开,似乎人世间爱情的实现只是痴人说梦,颇有杜甫《赠花卿》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意境。接着在第二节说话人又点出:

爱于心灵最深处根植,

它不会终止,

即使当生命的血液喷涌,

我们感受到它的多情,

从那才下唇边,

又上心间的名字。

在外部世界,爱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可是任何艰难险阻也不能熄灭在心中熊熊燃烧的挚爱与激情。本诗节逼真地描绘出了一个失恋者的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对爱侣避而不谈,然而在内心深处却怎么也挥之不去关于爱人的记忆。进而在诗的最后一节,说话人强烈地肯定了爱的永恒,并向世人宣布她将和爱人:

飞升苍穹,

希望虽然应该放弃,

甜蜜的爱情将得到永生,

因为天堂那完美的爱与福佑,

将是我们的宿命。[2](第83页)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世间的爱情无望了,但是诗人寄希望于天堂的爱情。

二、对爱情性质的认识———多变与短暂

如果“爱情与希望”强调的是人世间爱情的渺茫,把实现爱情的希望寄托于天堂里的幸福,罗塞蒂的其他诗歌则表现了爱情的无常、易逝。理所当然,悲伤和无助代替了欢快和乐观的语调。在“短爱”中,爱情被拟人化了,成为了一个恋爱中的少女,温柔、可爱,天真、纯洁。然而,尽管她可以在晴朗的夏日里如花般绽放,但是她只能在自己的闺房中蹉跎青春,就像花朵纵然美得无以伦比,可是“隐藏在人迹罕至的泉边”也是惘然;虽然她的温柔如春风般温润,但是没有爱人的关爱她只能“在低矮的树丛中叹息”;虽然天后能统治一切,但是她只能是默默无声的。更糟的是,即使是在闺房中的“花朵”、隐藏的“泉水”、叹息的“微风”和无声的“天后”也无法逃脱香消玉殒的恶运:

而晓风的温柔吹拂,

也常常伴有瘟疫袭来,

流水也会被沾污,

在奔腾入海之时,花儿必定会快速凋零,

爱也只能存活一天而已。(第84页)

在这首诗中爱的拟人化、花儿等意象,和现实的爱情交织在一起,并在不知不觉中互相转换,以自然事物的易逝来比喻爱情的短暂。在看似简单的诗句中,不仅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这一性质,而且也体现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况:女性过着非常被动的生活,她们不可以踏出房门,唯一能做的是一边消极地等待爱情的到来,一边忍受着生命在叹息中枯萎的无奈。然而爱情的到来却可能带来更大的灾难,在短暂的甜蜜之后是永恒的消逝。

正如批评家杰罗姆·麦克甘说的那样,克罗斯蒂娜·罗塞蒂“是十九世纪英格兰最难以琢磨的女性”[3],在她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女性情感的真切描述,并且也体现出其个人思想的矛盾和辩证性。一方面她在诗中强调人世间的爱情是无望的,短暂的,另一方面又对在天堂中实现永恒的爱充满了信心。在诗人看来,尽管爱情是易变而短暂的,但是它仍然值得歌颂的。例如在“博爱”中,说话人勇于直面和接受爱情的短暂,以及其它美好的事物的易逝,并且赞颂那昙花一现的美丽。然而,即使是在美必然消亡的“凄凉的世界”中,说话人却始终坚定对爱的信念:

所有,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死亡,除了爱,

因为信仰和希望将在上帝的博爱中融合。(第84页)

这里罗塞蒂转而向宗教信仰求助为诗中的说话人寻求慰藉。

三、“爱情”———对爱情的想象性理解的形成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五行,却已集中地体现了她对爱情意义和内涵的非凡的诠释。

爱是所有的幸福,爱是所有美的化身,

爱是头上的皇冠花白;

爱是唯一永恒不变的责任;

爱在无数故事中记载,

并激发出无尽的荣耀。(第97页)

诗歌的第一行将爱情描绘成能够带来所有美和幸福的神奇事物。第二行爱情被比喻成花白的皇冠,这一比喻使人联想起耶稣临死前所戴的荆棘之冠。这两行诗暗示着人间堕落的爱情可以通过上帝的爱来得到救赎,因为上帝是为了拯救人类才创造了耶稣。第三行爱情被理解为“永恒不变的责任”、第四行表明爱情作为“无数的故事”中永恒的主题,不仅反复出现在诗歌和烂漫传奇等这些易变的、堕落的、尘世的文学作品中,而且暗示了上帝自身的“无数的故事”,在上帝永恒的爱中包含并取代了这种文学作品。在这首简短抒情诗中,蕴含了诗人对爱情的全部感悟,并集合了她在以后诗歌创作中,对爱情探索的全部主题。

总之,这些诗歌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早期爱情观,而且还倾注了她对于女性情感的描绘和对女性如何面对爱情挫折与背叛的思考,尽管在那时她还不能对这一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但是这为她今后探索女性问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Everett, Glenn.The Life of Christina Rossetti.University of TennesseeatMartin, 1988.http://www.victorianweb.org/authors/cros-setti/rossettibio.html.

[2]Rossetti, Christina Georgina.The Poetical Works of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M].London:Macmillan&Co., Limited, 193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她爱情诗歌】相关文章:

爱情诗歌范文05-15

诗歌爱情范文05-17

愿爱情诗歌04-10

悲歌爱情诗歌04-12

梁祝爱情诗歌04-12

西子爱情诗歌04-13

后宫爱情诗歌04-13

致词爱情诗歌04-13

醉酒爱情诗歌04-13

情缘爱情诗歌04-25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集计划下一篇:和地球爷爷聊聊天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