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

2024-05-21

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精选9篇)

篇1: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

学习新课标的感受

新建小学郑新霞

新的课程观正逐渐改变着师生传统的教学观念,呈现给人们新的教学视野,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价值已为大势。在这些新的教学呼唤声中,开放式教学以有的价值取向,成为我们当前教学中新的热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吹来一缕春风,给莘莘学子降下一丝甘霖。当我们一线教师满怀豪情去拥抱新课标时,忽然发现,我们落伍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多少年的教学方法要改变、多少年的教学模式要打破、多少年的教学思想要更新。人可以改变别人,但最难的是改变自己。苦闷、彷徨、思考、探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应新的课标,就会被淘汰。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我认为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中走过来的教师,若不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是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所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只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才会真正焕发出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作业。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学生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犹如林黛玉进贾府,不敢多说一句,不敢多行一步。在这种观念下培养的学生,其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健全,素养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人才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能自己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必须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来说,我们的课堂教育已经回归到关心学生的感受,关爱生命本质,关注个性发展,致力教育的全面素质化等方面上来。因此,课堂也应该成为最具人性化、最温情和最自由、开放的育人场所。对于刚进校门的孩子们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无穷无尽,世界、知识、未来,以及自己的想象和理想世界„„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色彩斑斓的魅力,对他们而言这一切没有任何边界,没有任何限定。他们在其中是完全自由的,他们的性格、思想、感受全是开放的。世界对他们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他们的思维,完全可以在这上撒开腿猛跑。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关于儿童学习愿望的重要动因时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然而,儿童的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呢?不难得到答案,本人以为,他们的思维,无论怎么“跑”都不过分,因为在他们面前所呈现的世界、知识、未来对他们完全开放,就像他们一岁生日的时候,父母在他们面前摆上各种各样的礼物,只要没有限制他拿什么,他就什么都可以拿。既然在世界、知识和未来面前,他们是自由的,那么谁有权力剥夺他们的自由?教育的名义,不应有剥夺自由的权力,而应赋予孩子们更为广阔的自由自主的空间!就像那节语文课那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翱翔在春天的怀抱之中,感受知识,愉悦地接受教育。如果教育是从孩子那里剥夺自由和欢乐,那他们怎么能够学习到真理、正义、道德和真正的知识呢?他们怎么能够在健康、自由、开放和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呢?

以往的教育,学生就是放在学校的“空白杯子”,教育的目的就是得让它装满开水。杯子装得越满,教育就越成功。再怎么说,你那倒进去的开水,是干净不干净,谁知道呢?学生能拒绝吗?这样下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就一代比一代旧,一代比一代无能,也一代比一代浑浊。试想,没有开放、没有更新的知识,就像不断重复烧的开水,久而久之其根本就是变质的。我想,整个教育环境焕然一新的局面,整个教育素质化的优良效果形成,就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行为中,就在我们的每一个创新的教学过程里,就在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努力之下。

现在,我们的教育正在处于新旧教学的临界点,步伐的艰难之处可想而知。关键就在于,必须认识什么是教育,必须教师先扔掉手里的裁纸刀和教鞭,教育得由先放弃规范开始。让学生的可爱的小手,恢复自由吧;感受他们实在的感受吧!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感受、认识、行动等,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我们所实施的新课程,才能是实质意义上的新课程。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之中,再开始讨论如何在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对话,进行研讨;实现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和开放性.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以前那种孤立、封闭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因此,营造一种开放的、双向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的教学情境,建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已成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篇2: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每个教师都应该提升自己的能力,转变自己的观念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当然,新课标的实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教育及其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宰者,对学生所实施的是“绝对控制”。从教师的角度去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新课标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的领路人,更多的活动则要留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敢答、敢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地动起来。

篇3:初中历史新课标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传统学习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教育定位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因此, 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它的最大特点是“教教材”, 完成认知性任务, 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 而不是“节外生枝”。于是, 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 支配、牵引着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教师是主角, 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 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可见,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 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迫在眉睫!下面我就自主学习方式谈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点经验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什么叫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实现自主性发展。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 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二) 自主学习方式的特点

1、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 这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和愉快的体验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即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谁的责任, 只有当学生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 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 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在学习活动中, 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 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三) 自主学习方式的实施

1、让学生对历史这个学科产生兴趣是最关键的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时, 首先提问:“人最早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学生答出从类人猿转变来之后, 接着引入“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 历史也就开始了。”这样, 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

2、用质疑的方式来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一个好的问题, 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 形成创见性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例如学习《伐无道, 诛暴秦》一课, 可设问:“若天不下雨, 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增强主体意识, 渲染历史情境。

3、用讨论的方法来引导学生, 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 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 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讨论, 各抒己见, 共同交流,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讲西安事变时, 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当时杀了蒋介石, 中国的政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团结抗日?在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中, 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 随着材料的引入, 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拓宽, 思维更加活跃, 师生在热烈讨论之后, 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中有目的引用史料和观点设置问题情境, 开展讨论, 鼓励争论, 可以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知识和锻炼思维。

(四) 自主学习方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自主学习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在这种形式下应注意以下弊端: (1) 因缺乏有效的监控, 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发言, 差生只是听。差生会惰于思维, 丧失学习积极性。 (2) 小组成员作为独立的主体, 各有思想,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交流和融合, 个体就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 (3) 课堂评价在这里作为小组学习的评价, 对自主学习有重要的反馈作用, 教师应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甚至细节, 而不仅仅是结果。

2、自主还需指导

在实际中, 学生在面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时, 或是感到茫然失措, 或是乱作一团, 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仔细剖析这一现象, 不难发现在自主学习中,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毋容置疑,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必要的时候, 教师还应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和他们共同去发现、去体验。

3、设置问题少而精

自主学习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于是有不少老师误解了这一点, 一堂课下来问了无数个问题, 而有价值的却没有一个, 以致于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 这样的双边活动怎能有效。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做好学习准备。选题要小而具体, 有适当的挑战性和启发性, 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在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平台上, 以利于学生进行知识重组学习。

总之, 学习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实践, 独立思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无异于给他们换上新鲜的血液。学习方式改变了, 才能真正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传统的“满堂灌”为学生“饥渴的畅饮”, 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的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学习过程, 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勤于动口, 善于提问、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努力实践学生亲身参与思维活动、经历创新的过程已势在必行。

篇4: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为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一直是老师们推崇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转换师生的角色,体现学生的地位成为很多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贯彻新课改的主要体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是教学民主的标志,是师生互动的具体形式。所以在小学数学中,转换师生活动方式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一、转换师生活动方式的必要性

由于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差,阅历也有限,对事物的理解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导致教师事无巨细、教学时面面俱到,生怕一处不讲解,学生就不会弄清楚。因此课堂上学生的听众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教师主宰课堂、一言堂的局面也没有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的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都没能得意实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被弱化。所以在教学中强化民主教学,强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在小學数学中实施师生互动的措施

新课改倡导师生互动,强调双边活动进行教学实践。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互动是民主的体现,是教师尊重学生、关注学生能力提高的体现。

(一)建立良好的对话环境

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是以师生的对话来体现的,要让学生敢于表态,敢于质疑。所以教师要放低姿态,俯下身与学生进行交流,用学生的视角和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心情放松,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质疑教师的教学。这种民主的教学环境要依靠教师进行营造,融洽的、愉快的、轻松的、民主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幽默语言和和蔼教态,都是营造这种环境的法宝。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老师的教学,进而喜欢数学的学习。

(二)将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学科,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很多的数学知识要在生活中去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是生活中的事情,数学离自己是这么近。心理距离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很近,学生的学习为难情绪会得到缓解。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生活实际内容作为教学的案例,就可以轻松实现生活教学的教学理念。而且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将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富有朝气。

(三)对问题的提出要适度

师生互动的关键是对问题的提出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或者是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师生很好地互动的过程,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欲望。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却步,太简单,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没有思考的价值也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矛盾体,是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角。活动方式的探讨就是教学模式的探讨,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途径,所以对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地位和关系研究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如何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如何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都是师生活动方式的元素,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去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魏雪峰,崔光佐.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分析、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11)

篇5: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

孔子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行为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现代教师首先要有学生观念,要有换位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习,去评价教师,在学生中做深入的细致的调查,真正掌握学生的所想所为,除课堂上所授知识外,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其它相关的知识。从教材中学,从学生身上学,从老教师的工作经验中学,时刻把自己当作学生,从点滴做起,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做学生的知心人。

在新的教育目标和新的教材前提下,教师们再也不能墨守成规,要将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我们应认真研究,深刻探讨,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方法。两面是我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探索出来的两种方法,还不是很成熟,希望各位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赏识学生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有目的的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设计问题,提出并解答问题,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老师应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形成一种无形的激励力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我刚接新班时,班里有一名女学生学习成绩差,上语文课时抬不起头,回答问题不敢说,为了使她找回自信,我在一次班会上让同学们给她找闪光点,同学们纷纷发言:“她爱帮助学生”“她歌唱得好”“……”听到同学们的赞扬,她感动了,一开始上课提问题,回答问题,不管对还是错都听不到她的声音,现在她变了,课上踊跃发言,大胆地提出问题,还和同学们进行讨论,主动地完成作业,经过自己的努力,她被选为语文课代表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质疑

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问,学生极少问老师的,老师总担心学生乱说耽误教学时间,这是老师们不放手让学生提问题的原因。现在,我们应在课堂上采用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参与动机,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为此,老师改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去探索知识,在不同的角色获取新知。例如《卜算子.咏梅》一课作小结时,我说:“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感到无比欣慰。”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却说:“老师,为什么说梅花是女的,为什么不用‘他’来代替梅花呢?就是从一个‘花’字中就说梅花是女的?”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时,我并没有板起面孔,却笑着说:“你听得很认真,看来我概括得不准确,应当怎样说才确切呢?”同学们又一次活跃了,通过讨论,说出了不同的见解,也同时总结出梅花乐于奉献的品格,允许学生的思维“越轨”,达到了教学目的,并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6: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

江苏阜宁中学左滌江校区 王娟

[摘要]由于主课的任务很重,往往对美术课不重视,而且经常把美术课占为己有。作为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应将文化课和艺术修养课在学生个体成长并驾。我们的责任是努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及审美、创新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 综合素质 教学方式

近几年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美术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努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及审美、创新能力是我们的责任,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呢?

一、在教语数的同时教好美术,变单向为双向

语数教材里就有很多与美术有关的内容,精美的教材设计和每一课都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每一课都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原本是为了通过形象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的,但我想,美术教师不正也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讲美术知识吗?无疑这是一个提高美术兴趣的绝好机会。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美术的配合。

我们知道,在美术教学中,更需要人文学科的理论基础、语言修养和广泛的社会知识。语文的课程主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及其人文知识,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美术课主要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两者存在着互补性。体现了美术新课标中学科之间的整合。上课时,利用课文插图结合课文文字内容进行讲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盘古开天地》这个课文的想象非常丰富,配备的插图也非常美。书中有一整张纸画了盘古的形象,一个脚蹬着地,双手撑着天的巨人,背景云雾缭绕……,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又着意引导他们感受了图画的美。我是这样来增加美术内容的,在这幅画面中为什么把盘古画得这么大?画面中天和地是怎么画的?运用了哪些色彩?这样用有什么好处?如果要你画盘古你会怎么画等等。这样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灵活的运用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又如数学课里就有一个单元是《对称、旋转和平移》,所讲也就是美术图案里的内容,只不过加上了数学的元素。在教学中,我运用科汉•盖纳写的《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书中介绍的“对称与设计”的方法,先是让学生看看镜子中自己的

脸,用尺子放在脸的中部,明白什么是对称。然后发给学生大小和色彩都不同的长方形纸,用了重叠或不重叠的方法进行对称的设计。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既要考虑方块形的位置以及色彩的关系,而且眼睛离不开对称的目标。学生通过设计活动,直观、平直的掌握要求学会的一个数学概念,体验创造设计的愉悦,同时了解、欣赏、感受美术中图案的对称美。“儿童学习了某种学科课程后,再创造有关的美术作品,他们就能在具体的经验中,加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科汉•盖纳)这样既上好了语文数学,同时提高了美术素养,有了一定的欣赏素养,对美术也就增加了喜爱,喜爱了,兴趣也便有了。

二、就地取材,变匮乏为丰富

在教学工具匮乏的时候。通常没有美术工具我们的美术教学就无法开展,觉得这样上美术课根本没办法上。我想还是从实际出发吧,在绘画教学中,一,尽量用一、二种颜色去表现画面;二,工具主要用铅笔、圆珠笔;三,增加线描画的内容。

如手工课要用的卡纸,住校的学生可以去边上的小店要一些香烟壳;又如《玩具望远镜》制作,书中要求的是用一次性杯或零食的外包装壳等废弃用品,学生没有,我就拿报纸、学生平时捡的矿泉水瓶、果奶瓶等,每人发了一份,通过引导教学,简单的示范、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就有的卷、有的折……,作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望远镜的桶身,通过粘贴,又利用山村取之不尽的树叶装饰,进行调整。二十几位同学每人作出了不同的报纸望远镜,效果同样好。农村的孩子一样非常聪明,只是我们必须主动引导和给予练习的机会。我曾听到这样一句话:擦亮学生的另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利用被丢弃的物品把它变成艺术品。这样既节约又简便,更让孩子惊喜地发现,美,原来也在废物中!

三、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这句话在新课标就有,比较老套,每一位老师都会这样说,真正让学生做到那是很不容易的。早先在教学中我就发现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就拿早读来说,读是为老师而读。美术就更不用说了。如何改变这样的习惯,让学生爱学习、爱美术学习、主动学习呢?

开始我带了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张贴在教室里。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羡慕起来。果然,学生满眼看到的都是漂亮的美术作品,学生的爱美的心被促动了。在美术课的时候,我常常让学生按课文的内容板画简笔画,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比如《荷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雪白的荷花,争先恐后在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含苞欲放……。我一边说,一边就在黑板上快速的画出荷花、荷叶在文中的情景。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

感受单线线描同样能画出美的画面。

在生活学习中,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美是无处不在的,无时无刻都享受到美、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无形当中激活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心理。在美术课中不再是:“我没东西画、我没有材料无法做…”。我这样一次又一次,一步进一步地做,学生美术学习的观念改变了,在提出教学任务后,学生比较配合,能主动的、积极的寻找材料及代替品。

如我给他们安排了一节《有趣的鞋子》设计课,学生所用的材料就是家里没用的广告包装纸、纸板盒、泡沫盒等。不仅仅上美术课如此,课后有关美术的活动同样积极多了。如: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前几期都是我自己写画,后来我都让他们出了,在黑板上涂涂画画,胆子大了,敢作敢为,很有成就感。教师主动,带来了学生的主动,当我一次次表扬时,我发现,他们的笑脸真的成了美术世界的美丽花朵!

篇7: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改呼唤教师角色转变人教版新课标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进行,新的理念层出不穷,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时代在发展,理论在进步,学科在更新,这一切都呼唤着新的教学方式诞生,呼唤着教师角色的巨大转变,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热点话题,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创新是每一位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发现观。教学中师生是朋友,师生间没有距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异议,指出教师的不是;教学是过程生成,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往、合作学习,师生、生生关系融洽,带给学生自信,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变化;教师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还将成为研究者。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会教互学,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营造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课堂上的教师既策划者,又是指导者、组织者。上课时,首先是设计好用什么样的情绪营造学习的氛围,引趣激学,组织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更多地表现在为学生设计有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情境,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是组织协调人的角色,要依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把握活动进程,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并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已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再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的“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避免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

xiaoxue.xuekeedu.com

向一定的目的,使教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教师及时加以指导、点拨,要通过让学生自已想办法、找途径,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当好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还是参与学生各个学习环节的合作者。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融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和学生一起探索、研究问题,成为深刻理解学生的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以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伙伴型关系。既有利于教师掌握学情,又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教师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考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过失和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新课改下,教师就要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的新型教师。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逢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教师与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篇8: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

而优化学习方式,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方式进行最优化的学习。

影响学生英语优化学习的因素包括年龄、智力等天生条件及个性、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下面就学生个性特点、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对优化学习的影响略作探讨。

一个性特点决定学习潜能

研究表明, 性格类型直接影响学习策略的形成和使用。性格外向的学习者在掌握基本的人际交流技能方面具有优势性格, 外向的学习者敢于开口与他人建立关系, 这主要是因为外向型性格使学习者有更多的练习机会和更多的语言输入, 因而善于创造和把握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机会, 因而语言学习成功机遇更大。性格内向的学习者在这方面稍微逊色, 但他们往往善于观察和思考。性格内向的学习者在发展语言认知能力方面有优势,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读写方面花的时间更多。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个性差异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学习潜能。

二认知特性决定学习风格

学习策略的研究表明, 具有不同的个性能力的人, 学习风格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学习风格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不同的需求。按照人的感知倾向的不同, 学习风格可划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动觉型等。

听觉型的学习者喜欢听而不喜欢读, 对听的内容不易忘记。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解, 但阅读时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

视觉型的学习者非得亲眼看见文字或图画才能学习, 他们偏爱默读, 注意教师板书的内容, 不太注意听教师的讲解。

动觉型的学习者喜欢读和写, 有时还表演动作。对动手操作的事情较感兴趣。

触觉型的学习者喜欢一边学习一边动手操作, 如制作模型等。

不同的学习者倾向于用不同的感知器官去感知外界事物。在语言学习中, 这种事物就是语言。另外, 语言学习者往往不是单纯的哪一种类型的学习者, 而是属于两种或多种类型之间的学习者, 如听—动觉型、视—动觉型或综合型。

综上所述, 认知特性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外在学习表现上的不同, 进而影响了他们在学习能力方面的不同发挥。只有针对差异性的学习风格, 才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多种学习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 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呢?下面以阅读理解课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导入 (用时5分钟) 。导入是英语教学中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俗话说:“A good begun is half done。”一节课如引入得当, 就能激发不同潜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 目的是引导具有不同个性、能力的学生自觉地参加到语言活动中。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能将相关部分内容和背景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两分钟相关内容的英语视频短片引入话题, 然后让学生用英语在小组内部交流各自从短片中获得的信息。视觉型和听觉型的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 在观看视频短片的过程中易获得更多信息。因此, 在进行小组展示时, 由于在此方面占有优势, 他们会表现得较积极和活跃, 他们与同学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 从而享受到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会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第二部分, 听力理解 (用时5分钟) , 要求学生不看课本, 听一遍课文, 概括出文章大意, 以了解相关内容的体裁、结构和轮廓, 练习的设计可采用排序、判断正误、选择填空或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听觉型的学生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 在获取充分的信息后能积极活跃地带领其他组员领悟文章主旨, 为下一步的精细理解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用时15分钟) ,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练习, 让学生通过完成练习来掌握课文内容。练习的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常识对文中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性格、事实原因、事物发展规律、作者的观点及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这时学生默读课文, 独立练习。视觉型的学生视觉阅读能力较强, 阅读速度较快, 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易集中精神, 且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于阅读理解中。这些长处成为他们高效完成阅读任务的法宝, 在组内对影响阅读的语法、语言点及长难句给其他组员进行适当的讲解, 也为纠正其他组员的理解偏差建立依据。

第四部分, 讨论展示 (用时15分钟) , 要求学生先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 然后写一段简短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 学生才能有所感悟、有话可说。首先, 教师通过图片和简短的语言展现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不同的活动和观点, 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积累的知识, 联系现实, 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触觉型的学生喜欢把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和现实情境联系起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 他们更易接受理解知识, 有所领悟。小组展示是动觉型学生喜欢的活动, 他们一般思维敏捷, 语言表达能力强, 因此在讨论中会表现活跃。在讨论的环节中, 听觉型学生能认真聆听他人的观点, 从中获取信息、受到启发。在此环节, 教师应尽量让内向型的学生来表达小组的看法, 以锻炼他们的胆量, 增加学习的勇气。

总之,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 设计了与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学习活动, 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学生各取所需,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都获得了学习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激发了更强的求知欲,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最有效的教学是满足需求的教学。学生的不同个性中蕴含着不同的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优势、发展能力, 而学习带来愉快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激发学习的动力和追求学业成功的欲望。

摘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 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决定了人在能力方面有所差异。学生不同的能力就是学生的学习潜能,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需求和表现。如果这种需求得到满足, 学生就能以最佳的状态有效地掌握知识, 从而获得成功感和愉悦感,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而教师也能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的成效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英语学习,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程晓堂、郑敏编著.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篇9:试探体育新课标学习方式的变革

充分探索。充分探索就是让学生在身体练习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认知、技术、技能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获得新知识,拓展新的技术、技能,从而构建新智能的意义的过程,所以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一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模仿——探索——合作的实践时间,把所学内容的技术技能弄通、弄顺、弄对、弄好,并在大脑中初步进行有效的排列组合,这是意义建构的前提和基础。二要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所学技术、技能的内容后,对弄不懂的技术环节或内容主动思考,寻找相关的资料储备,再将寻找到的资料储备交予小组同学讨论探索。三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快乐。四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技术、技能等学习上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技术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模仿←→合作学习探索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教师事先要有所估计,再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倾听、去指导,保证模仿←→合作学习探索的效度。

充分质疑。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解决模仿←→合作学习探索中的困难时,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课题、示范讲解、学生体验、技术细节、关键点等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水平高低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问题已成为学生认知、技术、技能建构的障碍。让学生把困难指出来,显而易见的可由学生团体直接解决,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解决的,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或串联,对有价值取向且指向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點的问题,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启发质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找出关键问题所在。有效合作引导共享合作学习是指导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建构,更要借助于反复的协商,即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形成一致的或共同的理解。

有效组合。有效合作,首先必须是有效组合,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在小组的建构中要对体育素质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利于小组之间的竞争,激发合作冲动。推荐并培训好组长,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人人有责。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知识、技术、技能掌握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有效互动。讨论和探索性的实践是体育与健康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获得有效知识、技术、技能建构的重要方法。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探索性的实践中自然地展开的,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和探索性的实践中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广泛对话。对于有争议的环节,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在全班示范讲解或陈述组里的意见。教师不对任何一方的观点以及操作予以评价,教师的观点和操作方法也仅供学生参考。

适度拓展。拓展问题的提出就应当立足于“最近发展区”,依靠儿童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对力所能及又要动手实践的动作技能,一旦独立完成,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这种情感反过来又能激发儿童学习动作技能的兴趣。因此,供学生学习的动作技能难度要适当,以达到一种“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的境界。学生围绕动作技能展开探索,要最大限度地唤醒认知——行为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寻求动作技能解决的方案。探究虽然要看结果,但更要注重过程。要看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否得到提高,行为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师生不必死抠技术细节,把原本自然流畅、浑然一体的技术动作分解得支离破碎。

上一篇:2015年证券从业资格选择题及答案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师德师风活动月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