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转变学习方式

2024-05-07

app转变学习方式(精选6篇)

篇1:app转变学习方式

利用APP转变学习方式

网络教学也为各地区教师搭建了开放、平等、交流的学习研讨平台,更为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开了一个敞开明亮的教研活动世界。

一、实施网络教学的必要性

在信息膨胀、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归跟到底都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关注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机械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试图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帮助学生改变这种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如何在开展有效地接受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注重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

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加速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进程,而网络教学成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借助于网络开展的教学活动与常规教学活动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信息容量大,快捷节约。网络的一个特点是信息容量大,如果靠原始的信息传递,速度太慢,效率太低。而且有太多东西它都不可实现,如课例、课件、各校的各种信息,都无法浏览。大信息量的传送只能是通过网络才能实现,而且速度快是网络又一大特点,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送。

二、网络教学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网络教学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完成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让学生查阅所需资料;利用电子邮件方式,可以解决习题作业批改和答疑,如果采用可视电话加电子白板,还可以更直观形象地满足答疑学生的愿望,学生之间的切磋也完全可以利用BBS进行。所谓网络教学,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Internet、局域网、校园网已经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开设网络教学的交互平台,为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条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做到和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局限于四人小组等小范围内,另外教师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也很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而网络教学所具备的强大的交互功能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对于自己理解的知识,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对于自己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以多花点时间,不再需要跟着全班统一的教学进度;其次,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计算机寻求直接的帮助,可以通过BBS寻求他人的指点,还可以邀请老师,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甚至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教授寻求指导,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的时间更充分,空间更广阔,合作也可以通过net meeting、视频会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多种方式进行,从而实现合作方式的多元化。

2.形成网络教学的开放环境,为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打下良好基础。“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我们一贯主张的教育教学原则,这一教学原则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个性化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个性化学习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而网络教学的开放环境却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网络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例如我利用局域网上的一节网络课《总复习——约数和倍数》:我把这节复习课分成问题情境、知识点滴、问题解决、分层练习、友情链接等几个大块,有的学生可以直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却要在先复习了相关知识点以后才能解决;有的学生在完成练习时觉得第一层练习太容易直接跳过第一层进入第二层甚至第三层进行练习;有的学生还在练习,有的学生已经徜徉在友情链接中汲取网上其他知识的琼浆。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我在每个内容上都设置相应的链接,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

3.丰富网络教学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学习的生活化。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信息的来源更为广泛,信息量也更为丰富,这就使得今后的学习必须由学校的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这是一个教育社会化、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小到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的价钱,交通工具的速度,大到现代数学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国际社会时事,在互联网上都能查到,互联网上的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我们说“数学来源生活,反映生活的需要,也必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接近生活的窗口。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互联网将成为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化学习将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日常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网络教学是教育教学在新形势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种尝试,让教师教的更有深度和网络教学是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崭新的教研形式与方法,是指教室扩展到局域网(校园网)乃至互联网上,使教学资源在全校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学,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的具体体现。

网络教学也为各地区教师搭建了开放、平等、交流的学习研讨平台,更为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开了一个敞开明亮的教研活动世界。

一、实施网络教学的必要性

在信息膨胀、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归跟到底都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关注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机械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试图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帮助学生改变这种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如何在开展有效地接受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注重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

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加速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进程,而网络教学成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借助于网络开展的教学活动与常规教学活动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信息容量大,快捷节约。网络的一个特点是信息容量大,如果靠原始的信息传递,速度太慢,效率太低。而且有太多东西它都不可实现,如课例、课件、各校的各种信息,都无法浏览。大信息量的传送只能是通过网络才能实现,而且速度快是网络又一大特点,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送。

二、网络教学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网络教学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完成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让学生查阅所需资料;利用电子邮件方式,可以解决习题作业批改和答疑,如果采

用可视电话加电子白板,还可以更直观形象地满足答疑学生的愿望,学生之间的切磋也完全可以利用BBS进行。所谓网络教学,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Internet、局域网、校园网已经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开设网络教学的交互平台,为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条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做到和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局限于四人小组等小范围内,另外教师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也很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而网络教学所具备的强大的交互功能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对于自己理解的知识,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对于自己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以多花点时间,不再需要跟着全班统一的教学进度;其次,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计算机寻求直接的帮助,可以通过BBS寻求他人的指点,还可以邀请老师,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甚至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教授寻求指导,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的时间更充分,空间更广阔,合作也可以通过net meeting、视频会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多种方式进行,从而实现合作方式的多元化。

2.形成网络教学的开放环境,为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打下良好基础。“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我们一贯主张的教育教学原则,这一教学原则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个性化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个性化学习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而网络教学的开放环境却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网络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例如我利用局域网上的一节网络课《总复习——约数和倍数》:我把这节复习课分成问题情境、知识点滴、问题解决、分层练习、友情链接等几个大块,有的学生可以直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却要在先复习了相关知识点以后才能解决;有的学生在完成练习时觉得第一层练习太容易直接跳过第一层进入第二层甚至第三层进行练习;有的学生还在练习,有的学生已经徜徉在友情链接中汲取网上其他知识的琼浆。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我在每个内容上都设置相应的链接,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

3.丰富网络教学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学习的生活化。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信息的来源更为广泛,信息量也更为丰富,这就使得今后的学习必须由学校的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这是一个教育社会化、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小到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的价钱,交通工具的速度,大到现代数学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国际社会时事,在互联网上都能查到,互联网上的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我们说“数学来源生活,反映生活的需要,也必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接近生活的窗口。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互联网将成为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化学习将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日常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篇2:app转变学习方式

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省委书记卢展工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近日,一直在反复拜读,深思默想,内心颇为激动。文章提出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命题,思考了“领导干部应该怎么转、怎么做”的问题,强调了“发展目的必须明确,头脑清醒至关重要,正确思路应当持续,方式方法亟待改进”的要求。文章言语质朴,思想深远,对我个人未来工作具有很强指导性,在这里,我谈一些内心的感想和体会:

一、要勤学善思,不断强化发展为民意识

卢书记文章中开篇就阐述了:“发展的目的就是为民”,这一个质朴的道理指出了我们所有工作的归向,这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工作是否促进了发展,是否促进了为民发展?同时,指导我在今后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要勤学善思,勇于创新,在未来的工作中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为民意识。结合自身工作,就是要认识到作为从事基层党建的组工干部,虽不直接抓经济发展,但我们的工作和经济工作不是“两张皮”,绝不能游离于发 1

展之外,自觉地把工作放在服务发展的大局当中,放在服务群众的大局当中,努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为发展为服务群众出谋划策、积聚力量、营造氛围。

二、要常念忧患,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冷静

卢书记在文章中,深刻批判了当前“看好不看坏,算得不算失,报喜不报忧”的问题,言语切中要害,针砭时弊。在面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问题中,又阐述了要毫不动摇,持续发展的要求。读到这里,我对照自己,比照工作,深深感到自己欠缺了“生于忧患”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的路途中也必然会有打滑的脚步。怎样避免问题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要常念忧患,心存谨慎,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客观认识到自己面对的问题,冷静正确的判别自己应迈入的下一步。结合自身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多正视工作中的“短板”,从基层党建的薄弱领域主动出击,从党建工作的落后单位主动抓起,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加大工作力度,保持工作韧劲,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要真抓实干,努力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篇3:app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就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应的学习方法, 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可以说, 学习方法、手段、途径是学习方式的外在表现, 学习态度、品质、精神是学习方式的内在表现。

传统学习方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载体, 学生大都是以被动接受为主, 学习的手段、途径单一, 老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 老师让学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这种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 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 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 也是很危险的。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 对于学生来说, 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它是一种间接知识, 是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转化为能够理解运用的东西, 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能更好的凸显新课程理念的学科, 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也不尽如人意。高中通用技术课程, 要求学生的学习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 通过技术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然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 只注重“教师教什么”, 至于学生的能力是否切实发生变化, 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新课程改革致在由注重“教”切实地转向注重“学”, 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学习者在经历我们的教学活动之后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新的观念或追求, 它需要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技术路径。在教学中, 本人认为通过有效载体的创设来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无疑就是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技术路径。

二、对有效载体创设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利用有效载体的创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有必要了解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这样可以有利于我们在大框架来看待有效载体的创设。学习方式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学校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学校教育对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与表现有着主要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 教学对学习方式转变起着关键作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关系, 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教学。教是前提, 学是目的, 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师怎样教直接影响学生怎样学, 教师的教法不同, 学生的学法就不一样, 获得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的意义就不同。教师只有“导之有方”, 学生才能“学之得法”;最终期望达到不需要教师教而进入“自求得之”的境界。因此, 如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有效载体的创设就为教师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如何创设有效载体转变学习方式

1、以共同的主题为载体, 向合作者和参与者转变

学生的学习是从“学会”到“会学”、从量变到质变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存在两个心理变化过程:一个是以感觉、思维、知识与技能运用等组成的智力活动过程, 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与性格行为等组成的非智力活动过程, 两者紧密联系, 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兼顾, 学生的学习才能成为合理有效的学习过程。相较于其它的教学载体, 以共同的主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共同的主题下, 学生能树立参与、合作意识, 从课堂教学的接受者向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转变。合作、参与的过程是学生的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互动过程;合作和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也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建立在以共同的主题为载体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参与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 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 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性学习。在合作和参与的过程中, 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 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 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例如:《第五章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中对“人、物、环境”三要素这种共同主题认识的拓展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在“人”、“物”、“环境”三个大组的基础上, 让前后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对要求的要素进行集体讨论, 最后派一位代表来回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积极踊跃, 充分发挥了每位同学的合作、参与精神。

2、以学生个性为载体, 向自主者和创新者转变

个性化的学习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真实状况和实际需要, 选择和采用学生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在一定条件下, 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趋异”、“求新”、“创新”和“自信”、“自主”、“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加强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要加强学生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 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另外, 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但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集体与组织中, 有时学生的学习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例如:在课堂检测或测试中, 成绩达到一定要求的同学, 可让其到通用技术实验教室进行活动甚至可以做其它自己感兴趣的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赖, 合理确定学习目标, 主动规划学习进程, 科学制定学习策略, 主动调节学习情绪, 客观评价学习效果。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中, 学生制作出了简易电动机、自发电手电筒、声控灯等, 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3、以试验为载体, 向问题提出者和实践解决者转变

现代社会的很多发明创造越来越多是从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中得来。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还有可能获得灵感、体悟, 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激发发明创造的火花。本质上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 到解决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 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 还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 还要看学生是否有勇气面对问题、实践解决问题。

例如:在《纸张的结构造型与强度的关系》试验中, 学生比较了不同结构造型的纸张的强度。在试验过程中, 同学们提出了大小不同的纸张、不同的测试方法、纸张不同的干燥度等情况下强度不一样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试验实践后, 同学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获得了很好的解决。

4、以课题为载体, 向研究者和探索者转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 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 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种学习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研究和探索的过程。

教学中, 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去研究和探索, 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教学中以课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过程。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 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向研究者和探索者转变。

例如:生活中很多废弃物可以拿来做成很好的工艺品, 如用易拉罐做成精美的车辆模型、用一次性筷子做成一座宝塔等。《扑克牌建筑模型的制作》这一活动可以以课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让同学们在制作中探析影响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种探究活动, 我们要特别注意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

另外, 利用网络为载体进行学习的方式也可以渗透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快捷地为技术教学提供崭新的平台, 成为广泛交流与共享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为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服务,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同时也要积极的参与网络的建设。

四、反思与结论

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进行改进。在转变学习方式过程中, 有效载体的创设也有很多种选择,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选择。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也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有效载体的创设和实施, 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凸显新课程理念的学科。我们要积极利用学科特点, 创设有效载体, 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教无定式, 我们要灵活安排课程进程,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师只有转变思想, 拓展知识面, 掌握好原则, 才能开展高效高质的教学活动。

摘要:过分依赖以教师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载体的学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教学的要求。在转变学习方式过程中, 有效载体的创设有很多种选择。在通用技术教学实际中, 笔者认为以共同的主题、学生个性、试验、课题、网络等为有效载体的创设可以更好的凸显新课程理念,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通过问题的提出, 对有效载体创设的认识, 如何创设有效载体转变学习方式, 反思等几部分的阐述, 希望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所启示。

关键词:通用技术,有效载体,学习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篇4:转变学习方式,享受学习乐趣

第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要求学生有学习的动机。因此,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开展自主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情景:1914年6月28日,一个叫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青年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引发了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这一刺杀事件引发了那场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问题情景的设置,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征。因此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其次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探讨“筹建新中国”这一问题时,该课的“材料阅读”介绍了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讲话的部分内容并设计了如下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毛泽东在这里要非常鲜明地强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相关内容展开讨论。这样在自主学习中,不但可以使学生重温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而且还使他们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在思维的碰撞中呈现和升华。再次,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认知活动中去,才能学得生动活泼。例如七年级上册第2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比一比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学生可以亲手体验制作石器,可以把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的图片进行对比,并依据生活经验很容易找出它们的不同点,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之中。

第二,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强调“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逐渐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学会欣赏与尊重他人。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时,要求学生说出退避三舍、远交近攻、朝秦暮楚、纵横捭阖等成语的来历,查找围魏救赵、图穷匕见、完璧归赵、孙庞斗智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个历史成语、成语故事收集材料,明确每一小组的任务。小组内进行角色分工,明确职责,组长引导小组活动。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达到了“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的。

第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一课时,教材提供了人形陶罐、小口尖底瓶、舞蹈纹形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片。学生在仔细观察这些彩陶的造型、颜色和图案后,就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这只汲水用的小口尖底瓶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如果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人面鱼纹彩陶盆为什么要刻上这些神秘的图案?你能破解彩陶之谜吗?这写巧妙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立即着手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把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整理成文字,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最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细致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了自主探究中自由与合作的乐趣,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一种自我激励、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态度。

总之,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性,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提升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篇5:app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河南日报关于该专题的九篇评论文章,顿觉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学习研讨活动,学的踏实,学的实在,学的值得。明白了领导方式转变的目标任务和途径举措;感受到做为一名领导干部肩上那副沉甸甸的责任。署名“何平”的九篇评论文章浩然大气,精采异常。讲思想、讲理论高大深远,内容丰富。但又通俗易懂;讲矛盾、讲问题实事求是,切中要害,毫不掩饰,针贬时弊;讲出路、讲措施、讲前景又那么让人为之提振精神,信心倍增。

说句实在话,九论文章中写的那些问题,就发生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或者说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出现在我们自己的工作中。我们感同身受,自觉很多不足:一是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大好机遇,把握、利用不到位,工作推动上不尽如人意;二是在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评价上,看成绩的多,看不足的少,看表面问题的多,挖深层次矛盾的少,缺乏强烈的忧患意识。三是在工作的推动上,凭着印象跟着感觉走,主动研究探索工作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有意识地按规律统筹规划,推进工作的主动性差;四是站位全局、谋划园林规划管理工作“大格局”或使园林规划管理工作主动融入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的意识差;五是缺乏把握机遇,开拓园林规划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的创新意识,以至于形成我县园林规划管理工作年年是先进,岁岁少亮点的局面;六是虽然在本职岗位上确实做到了履职尽责,但又深感缺乏把我们自己的工作放在全县工作大局中,围绕担当重要责任开拓性地拓展工作的领域和空间的勇气和胆略;七是满足于各项工作全面普开,样样都做,缺乏脚踏实地,抓住重点工作,实实在在地干出个样子,抓出个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八是虽在自己的工作言行体现了平民情结,但如何把这种平民情结上升为以人为本的为民爱民的具体制度、措施不力,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尽可能地为群众,为我们的被管理对象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自身的工作中,说到底都是领导方式的问题,只不过是没有深挖细查,想来这也是应该为之忧患的事情。

卢展工书记到河南工作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曾先后发表了一些非常切合实际、非常中肯相实、非常解决问题的提法。如他在同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时,曾盛赞河南人是“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指出在河南人身上体现了“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心”,他还先后提出“四个重在”、“三具两基一抓手”等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结合实际,学习好、运用好、落实好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如,河南人的“三平”精神面貌用在园林规划管理工作者身上就非常符合实际。园林工作者因工作性质所至,终日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很多时候,还面临着我们的工作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理解,但我们确确实实在以我们的默默奉献来推动着花都园林建设建设的伟大进程,因此,我们的付出确实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

园林工作也需要创新,需要锐意改革,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又确实不能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打呼隆,更多的是需要平静的心态、平静的工作状态,很多人看我们可能是“机械”、“刻板”、“清贫、清廉、清淡”,但谁又能低估园林工作者在这平静之中所蕴涵的满腔热情。

园林机构特殊的工作性质又决定了每一个园林工作者必须有着极强烈的责任感。

篇6:转变学习方式方法

其一是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每一种教学法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一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 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学习方式转变绝不是意味着用一种方式(方法)代替另一种方式(方法):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而是强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学习转向广义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二是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不同学习方式不可比,但同一种学习方式有优劣。学习方式转变意味着完善每一种学习方式,提升每一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品质。比如,听的时候,边听边思考,边质疑,很专注地听,而不是机械地听,不假思索,被动的接受,老师讲什么记什么。探究也不是随意的,走马观花的,而是一种仔细的观察,从不同角度旁敲侧击,深入思考。也就是说,探究的时候就像真正在探究,不在多而在于精,合作的时候是真正在交锋,在生成,在互动,自主的时候就是自己在独立地思考,像数学家一样在阅读数学,思考数学。总之,要着眼于提升每一种学习的品质。

那么,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为什么突显自主、合作、探究?

原因之一(针对性):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学的自主性丧失了,萎缩了,学生越学越不爱学,越学越不会学。基于此,新课程提倡和强调自主学习。在学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和利用竞争机制,从而造成了同学之间的隔阂、排斥,形成了利己损人的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影响了学习本身,而且妨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基于此,新课程提倡和强调合作学习。在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即为典型),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基于此,新课程倡导和突显探究学习。

原因之二(时代性):通过自主学习,突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突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通过探究学习要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品质和素质。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倡导和突显自主、合作、探究。

作为一种品质(精神),自主精神:自觉、积极、主动、独立、反思、自控、自律、责任感、使命感;合作精神:观察、倾听、发现、尊重、欣赏、共享、助人、交流、交往;探究精神:思考、质疑、批判、怀疑、超越、发现、研究。这三种精神必须大力弘扬和彰显,并渗透到其他各种学习方式中去;作为一种方式(方法),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选用时必须根据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作为一种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系统地进行培养,仅把它作为手段,而不是作为能力进行培养,这些学习方式是难于取得预期效果的。

几年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采用,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二大类:一类是形式化,一类是绝对化。形式化即形式主义,重现象不重本质,有形式而无实质,课堂上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学生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形式化必然导致浅层化、庸俗化。绝对化的实质是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提倡新的就要彻底否定旧的。表现在对待学习方式转变上,明显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似乎新课程的实施就只有这三种方式了。于是乎,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而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如何。绝对化必然导致片面化和庸俗化。形式化和绝对化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和教学的质量,使改革陷入困境,使人们对新的学习方式产生怀疑。

上一篇:音乐教学反思---备课艺术的探究下一篇:优秀的《王二小》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