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的转变方式

2024-05-14

学习音乐的转变方式(精选十篇)

学习音乐的转变方式 篇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情感的艺术, 实践的艺术, 创造的艺术。音乐学习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学科特点, 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达到审美的唯一途径, 更是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需要。音乐审美体验体现了学习方式的主体性, 音乐审美需要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能动性, 音乐审美经验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实践性, 音乐审美思维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创造性。音乐学习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技巧, 同时又有学科共性的学习方式。抓住个性, 把握共性, 走出简单模仿、机械学习的误区, 树立探究的意识与合作的精神, 将自主、体验、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科学运用到音乐学习中, 才能使学生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新课程变革中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 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及学生自身成长需要的, 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 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探索

1. 创设课堂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音乐中的体验学习, 其主要特征是听觉体验、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 它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关注音乐聆听和实践、操作等身体性活动所产生的直接经验, 以促进情感与共鸣、感悟与体会。相对于体验学习, 认知学习以了解、掌握客观音乐知识和现象为目的, 单纯的、没有情感介入的认知学习, 使得学生总以一种隔膜的眼光来审视认知对象, 认知对象很难进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需要指出的是:体验学习并不排斥认知学习, 体验的过程一定会有认知的参与, 一方面认知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可以加强学生的体验深度, 另一方面体验的生成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

2. 搭建表现平台,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 提供课上交流平台。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 设置交流环节、提供交流平台, 是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加以引导。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学生生活的音乐作品, 在课堂播放时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聆听、相互交流, 感受乐曲的意境, 从比较中有发现, 在发现中有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发言, 师生要互相点评, 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舞蹈实践课上, 针对不同学生对节奏和动作的感知, 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合, 让他们根据舞蹈音乐节奏和风格自己编排动作、设计服装, 让每个小组之间相互观摩、相互比较、相互竞争, 看哪个组的动作组合更优美、更顺畅、更能体现意境和主题, 使他们在合作和竞争中有所提高、有所创造。

(2) 搭建课外表现平台。每周一节的音乐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要想使自主学习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就要开辟课外这个广阔的舞台,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 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和平台,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在音乐学习中要以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辅导为辅,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逐渐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

3. 激发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 巧设疑问, 引发质疑, 激发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链接现实的音乐生活和现象, 通过图片、录像、录音、故事、剧情、提问等手段巧妙设置疑问, 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动机。例如, 可以展示我国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成名作———巨幅宽银幕式油画《黄河颂》, 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 从气势磅礴的协奏曲名字, 引申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继而导入“黄河孕育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有很多以黄河为题的艺术作品”,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以《黄河赞歌》为题的音乐探究学习。还可以放映《歌剧魅影》第一幕第四景发生在地底迷宫之中的录像:带着面具的魅影和克里斯汀两人乘着船前往魅影的栖身之处, 船缓慢地滑行在充满迷雾的地底冷湖里面, 管风琴奏出的引子音乐充满了神秘而又有些恐怖的色彩, 两个人唱起了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歌声充满浓烈而深刻的感情。设置疑问, 从故事的情节到故事中的主人公, 进而到演唱的歌曲, 层层递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来探秘《歌剧魅影》。

(2) 确定课题, 分工协作, 完成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中, 既有学生个体探究, 也有学生群体合作, 还有师生相互合作;既有分组探究, 也有组间合作。教师应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整合, 因为个体探究是集体合作的基础, 没有个体的自主探究, 就不会有集体合作的结晶。集体合作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知识经验与能力的互补, 从而使学生共同得到提高。小组分工协作不仅分解探究任务、减轻学生的负担, 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 使探究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监督, 避免了个体探究流于形式。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 可以营造合作共进的学习氛围, 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问题和进程, 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利用群体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音乐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完成音乐学习任务时, 在小组或者集体中通过合作完成, 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等关系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 评价时以学生合作的结果进行小组评价并关注学生间的合作关系。相对于合作学习, 个体学习由学生个人单独完成音乐学习任务, 学生之间很少有合作, 学生个人的音乐学习能力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 评价也是依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音乐学科本身充满了合作的契机, 教师应充分利用合唱、合奏、音乐实践等群体活动, 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集体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2

摘自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全国38个实验区的实验工作已相应展开,20个学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已首次在实验区使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实验工作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必将在发挥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而对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与影响。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产生和必将带来的诸多影响进行理性思考,笔者发现,其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方式的转变,可以看作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效果的首要标志,也是本轮课程改革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二、作为一项复杂、重要、紧迫的系统工程,我们之所以把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最终定位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视之为改革成败的首要标志,这是对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和整合思维的结果。1.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从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来看,也迫切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对照这一要求,无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还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进展和成效都有着明显差距。就目前而言,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可能存在许多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其中尤为突出也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落后、机械。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解决这一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为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进一步积蓄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竞争力,我们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在广阔的背景中审视本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2.人类社会已告别农业经济,并越过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当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等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必须迅速而清醒地意识到新经济模式已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变化和严峻挑战,如何抓住知识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机遇,顺利完成我国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新课题。教育,作为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的支撑体系与动力系统,理应首先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发展作出敏锐的反应。显然,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观念的、行为的变革与创新,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与功能的充分体现,也是对知识经济的积极应答。3.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不再依靠书本和老师的讲授,以课本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局限性一下子被克服。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和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原先固定老师、固定班级、固定内容、固定速度、固定标准的单向的学习格局将彻底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并已迅速普及的网上学习。学生以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为中介,在自主筛选、合理接受、科学加工、适时反馈的信息传输中可轻松自如地完成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全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快捷、高效的优越性是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4.我国已正式加入WTO,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伴随我国教育服务业更为深入地纳入国际服务贸易体系,WTO必将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启迪新的思维,同时也给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增添新的内涵和动力。这将有利于我们在WTO的规则范围内构建新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确立起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学生观和学习观,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5.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自身的发展呼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两基”任务的完成,高中教育逐步普及、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和成果的取得都给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为广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好的机会。这需要我国中小学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调整和改进原有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对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这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是一种必然抉择。三、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本次课程改革力图逐步改变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将极力倡导以下一些学习方式:1.基于合作的学习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机会,合作的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绝大多数学生在通常情况下,表现出一种学习的“个人主义”。这种学习方式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2.基于问题的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问答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在逐步丧失。新课程改革将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无疑,这种感受的获得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这正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最终所追求的。3.基于实践的学习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甚至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也是很危险的。因为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是一种间接知识,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理解的和能够运用的东西,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以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以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诚然,作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的学习活动也应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学习不是一种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机械识记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学习与生活、与实践是有着相同外延的,是“合一”的。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由此我们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实践的,它定然以实践为依托。4.基于探究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传统的学习观则否定这一属性,片面地将学生的学习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认识条件上,学生的学习是依赖教师的,是在成人的控制下进行的;在认识对象上,学生的学习以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特别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在认识方式上,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和“掌握”。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学习是一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是偏重于机械记忆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丧失殆尽。从能动的反映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表明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这是一种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性经验之上的“继续不断的构建”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有着浓重的创新色彩。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对探究学习常出现一些误解。一是对探究学习的神化,二是对探究学习的泛化。学习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内容,但又不能机械理解为整个学习活动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和解决每一个问题。其实,探究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接触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我们倡导探究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5.基于个性的学习个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是在社会实践中作为主体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特征,我们把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特征,最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并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简单地称之为“基于个性的学习”。基于个性的学习方式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概括起来它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学习的自主性。这是说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合理确定学习目标,主动规划学习进程,科学制定学习策略,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客观评价学习效果。要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学习的独特性。由于遗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正是这种差异和独特性,构成了他自己的个性,使这个学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利用这种独特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和采用自己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搞“一刀切”、“标准化”,让不同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根据同样的条件,运用同样的方法,按照同样的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达到同样的水平和质量,这是违背规律的,也是愚蠢的。三是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最可贵的,也是最困难的。这需要我们在学生的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指引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实现对自身的超越。我们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集体与组织中,有时学生的学习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制约。对于一个班集体或组织,要保证其学习的整体性、有序性和高效性,成员之间就得遵守最低限度的规则。必要时,还要统一步调,统一行动。这未必就是轻视或压抑个性。6.基于对话的学习对话,在日常生活中是个极其平凡的字眼,原指人与人之间的谈话,现已成为当代社会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之一。从国际事务

[1][2]下一页

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研究,对话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或已成为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效策略。人类社会即将和正在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深入研究对话的实质,我们发现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这种对话主体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文本形式的。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学生的学习,并将之与对话的实质相比照,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即对话。换言之,不呈对话的形态,或不发生真正的对话,就不是学习;不在对话中发生和推进的学习,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长期以来,我们并未从对话的高度来认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学习中对话精神、对话意识的淡化与失却。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将一种称为教学内容的东西传输给学生。由于师生知识、年龄、地位上的不平等,使得学生的学习被迫成为一种“注入式”、“接受式”的学习。虽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形式上的对话,但几乎是机械的问与答,是一种浅层的语言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精神状态的对话。我们所倡导的对话式学习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双方都应以对对方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不存在关系上的尊与卑、主与次。每一个学生都与教师、同学或其他任何人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建立在这种前提之下的学习,是一种面对面的、民主的、舒适的学习,才能真正走进“你”“我”的世界,才会发生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与接纳,才会促进彼此心灵深处的沟通与交流,也才会引发双方自由的探究、交往和碰撞。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基于对话的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是一种民主、互动的学习,也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性、协调性和生成性,它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具有重新构建的意义。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必将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较好的落实。7.基于网络的学习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向网络时代阔步迈进。如今网络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教育领域,网络信息成了教育的重要资源,计算机辅助教育正走向普及,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正逐步加快,网络技术对现行教育的优化和生产力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于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大革命。它有助于将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来,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构建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学习资源的合理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选择余地,增强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有助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终身学习必将因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而成为现实。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大信息量和时空结构的变化,我们必须在新的理论视野和操作环境下预设和扶持学生生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指导学生根据当前的学习需要引进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辅助功能。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根据网络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主动地设计自身的学习活动,提升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基础性功能。要求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增强搜集、获取信息、筛选检索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储存利用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主与辅、多与少、人与机、虚与实等关系,追求网络技术的人本化应用,使学生成为网络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学习音乐的转变方式 篇3

一、音乐活动重在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就是让学生主动、积极、独立地参与音乐活动、音乐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兴趣”是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的意识及行为倾向。只有当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而稳定的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探索、创新,获取音乐知识、丰富音乐情感。兴趣就是愿望,兴趣就是成功。兴趣从何而来?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来。比如,我经常发现学生看到一些打击乐器会感到很新鲜、好奇,迫不及待地要去敲敲打打,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因此,在音的高低的音乐活动中,我就改变过去由老师告诉学生音有高低,并听辩音的高低的被动学习方式,而是由学生自由结合为四组,每一组选发不同的声音教具,如第一组——大鼓、小鼓、铃鼓、双响筒、三角铁;第二组——牛、鸡、小猫、老虎等动物叫声;第三组——铁锤声、汽笛声、醉玻璃声等生活中的声音录音;第四组——木琴、电子琴等乐器。然后由学生在敲敲打打、听听比比中进行音乐思维,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指导,最后学生经过倾听、敲击、比较、感受、交流、讨论中得出结论:音有高低,生活中噪音有高低,动物的叫声有高低,没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有高低,乐器的声音也有高低。在这个音乐活动中学生始终在侥有兴趣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因此,我认为,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操作水平上主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关音乐要素的一些简单概念,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与参与对一些概念和内涵有了感性的认识,并能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音乐感,体会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二、音乐活动重在参与,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参与,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的活动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耳,自主地、快乐地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在设计、实施音乐课程时首先考虑如何更好地挖掘音乐的特殊潜在教育价值,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音乐本身包含了表达、交流、创造的意义,因此,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就应该让学生亲自到音乐活动中去获取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探索、发现音乐意义的所在,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所获得的有益体验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时,由于歌曲音域较窄,便可让学生用歌唱的方式参与到欣赏的过程中;在欣赏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时,由于该乐曲结构工整,节奏性强,便可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演奏的形式参与到欣赏中;而舒曼的《梦幻曲》旋律忧美,情感平静温柔,可采用诗歌朗诵和自由绘画的形式参与方式;贺绿汀的《森吉德玛》具有诗的气质与舞的气质,我采用了配乐诗朗诵和随乐舞蹈的参与方式,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语言知觉、运动觉积极参与,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在活动过程中,我始终考虑的一个原则是:学生能够参与,学生喜欢参与,参与过程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音乐感受与音乐享受。实践证明,多通道参与音乐感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觉,更深刻地体会他们是音乐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更强烈地感受到音乐实践过程带来的快乐!

三、音乐活动重在体验,变枯燥说教为学生感受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重要的是学会体验音乐,从音乐中感受到美,而离开了对音乐的体验,音乐教学就会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去。小学生正处在富有想象的阶段,所以,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是音乐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

如,新授歌曲《到小熊家里去》我改变过去“新授—复习”的双层次介入的程序,而采用了学生多层次介入的程序,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加深体验。

第一层次活动:歌曲欣赏

欣赏木偶剧《到小熊家里去》,教师引导学生创编和练习小动物去做客的韵律动作,学生自由随音乐做韵律动作、学生倾听教师范唱。

第二层次活动:学唱歌曲和创编新歌词

听唱法初步学习歌曲,说出其他小动物的名称及叫声,请学生用3至4种新编的歌词进行演唱,体会创造性表达的乐趣。

第三层次活动:创编表演

学生讨论的方法为歌曲创编表演动作、教师小结、归纳、完整表演。

通过这种精心设计的细致活动程序与活动方式,在以歌曲为基础教材设计的若干个层次的系列活动中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都针对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对综合性、游戏性、团体性、参与性、创造性活动的需要,对一个完整的艺术材料,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感知、体验和表达,促进学生的发展。

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创设以学生为本的学习形式,为学生的参与、体验、创造提供宽松、自由的音乐环境与实践机会,让孩子在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刘彦君.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探微[J].现代教育,2003.

学习音乐的转变方式 篇4

关键词:音乐素质,转变,学习方式

在音乐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学生的主动学习, 必将引领我们开创出一个全新的音乐课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笔者就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构建“师生互动”教学关系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下面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使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 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 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 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例如在组织教学时, 教师优雅的仪表, 亲切而真诚的问候, 清晰简洁的谈话, 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 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 同时会产生对音乐学习期待盼望的情绪。

课堂中美的意境看似无形却有形, 它还渗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自己应先投入, 把歌曲或欣赏的意境在举手投足间传给学生。如在让三年级学生欣赏《四季啊, 我在想》这首歌曲时, 教师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速、语调, 激动的情绪再加以幸福快乐、期盼的眼神把歌词朗读一遍, 就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歌词内容里传达的老师和学生之间那份浓浓的师生情, 直接就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方法容易引起学生产生联想, 想到所尊敬的老师对自己关心、爱护的事例, 激发自己对老师强烈的情感, 这样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会取得极佳的效果。

音乐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主动性, 更能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渴望,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 同乐同趣, 引导主动参与

“玩中学, 学中乐”的教学方式如今已被普遍认可, 把学习、训练转变为有趣的游戏、竞赛, 使学生主动参与, 乐在其中。教师如果能把自己当作合作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同玩同乐, 教学效果定会锦上添花。因为, 老师是学生最为尊敬的人, 能和老师共同参与活动, 他们会感到无比光荣和快乐, 所以能极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 共同游戏:在学生眼中, 老师是真理的象征。如果能在游戏中战胜老师, 无疑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反之, 也会使学生更加钦佩老师, 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决心。因此, 在有教师参与的游戏中, 无论结果如何, 都能给学生以激励和启迪。对于学生正在参与的音乐活动中, 教师应有心做孩子们的领路人, 有心做孩子们的合作伙伴。

(2) 共同表演:学生喜欢表演, 也喜欢看表演, 师生共同表演,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 我提议和学生们共同表演, 教师来扮演小主人, 学生们扮演玩具兵, 他们兴高采烈, 跃跃欲试, 都想和老师一起表演。教师借此机会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我们来比一比, 看谁不仅能当好神气的玩具兵, 而且还能随音乐情节来表演。”学生为了表演成功, 都认真地练习起来, 我也学起了大踏步地走。在和学生共同表演的过程中, 教师惊喜地发现, 学生有着极大的创造力, 把玩具兵在主人梦境中能遇到的事情都想到了, 还把它们生动地表演出来。这样师生共演, 学生情绪放松, 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

3 互评互促, 体验成功的乐趣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音乐教学中, 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学生的生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主要是通过评价来鼓励和激励的。其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和期望。“音乐有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等功能”, “小学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中心”, 美好情感的培养是审美功能的体现, 也是学生生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心理需求。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在歌唱教学、欣赏教学中, 经常使用激励, 有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培养。

音乐的审美功能决定了, 音乐教育更应注重其审美特性。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往往通过教师体态语言的激励而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体态语言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以教学为例, 当请学生起立单独唱一段曲谱或请他说说听赏后的感觉时, 教师以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 面含微笑, 轻轻点头, 以示鼓励;微微摇头, 暗示他纠偏补漏。这些做法就比批评委婉得多, 学生也容易认同合作。又如在碰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时, 如果点名批评容易打破和谐的氛围, 可以走近那名学生, 用眼神悄悄制止, 鼓励他做出教师期待中的反映。

还有在教学中, 师生共同演唱歌曲后, 教师不仅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学生还要给教师以中肯的点评 (声音是否洪亮、唱得是否正确、演唱是否有感情) 。当教师范唱或范奏、表演后, 学生都要给予全面的评价 (动作是否到位、咬字是否正确、有无弹错音等) , 同时教师也会以这些要求去评价学生。在这种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里, 对于老师给予的评价, 学生心悦诚服。为了能够有理有据地给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老师范唱或范奏时, 都会自觉地全神贯注, 认真揣摩。这样, 学生在不经意间做到了认真上课, 主动学习。由于是给老师进行评价, 光荣感、使命感就会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因此, 学生们非常喜欢和老师进行互评, 总是盼望着这一时刻的到来。通过师生互评互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升华。

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 篇5

山东省沂南县张庄中学

摘要:《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首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掌握各种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还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最大可能地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仅要考虑化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化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探究学习;体验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是一种探究学习的策略,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此,当前化学教学的着眼点是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首先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我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

一、开放教学环境,为探究学习营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使学生充分感到课堂不再是严肃而缺少乐趣的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从而“自主”的学习。因而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允许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出错、改正,允许学生争论到炽热化时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等。另外可根据需要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打破教室的垄断地位。这样开放教学环境,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氛围,从而师生的情感距离缩小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扩大了,生生之间的交流频繁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空间。

二、充分展现化学的魅力,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乐学作为最高境界。乐学,就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感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开始学化学之前,对这门课往往有着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是教师和学生开始的第一次教学交流。一个好的开始,会让学生消除焦虑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情绪,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在上第一章时,不要急着先让学生接受过多的理论知识,先要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在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自我介绍对化学的热爱,增加一些伴有明显反应现象的兴趣实验,让学生做一些简单安全的实验操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生活中和化学有关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让学生自我展示对化学的了解,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学生与化学,与老师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课堂上是否能鼓舞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情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在第一章教学中,除了做好教材中的“硫酸铜晶体的研碎”“水的沸腾”“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等实验外,又增加了“魔棒点灯” “水中生火”等实验,在氢氧化钠性质教学中,让学生用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用酚酞处理后的白纸上写鼓励性话语,发现其中的奥妙。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形形色色、多姿多彩,感悟到化学充满诱人的快乐和智慧的魅力。和学生一起收集资料,了解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化学为人类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收集化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化学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许多人去研究,去探索,为之献出青春和终生。这些有趣的现象和生动的实例自然能激发初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热烈而持久的探究物质世界本质的愿望。

三、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会使刚接触化学的学生很感兴趣,但只是层次较低的感知兴趣和操作兴趣,随着越来越多的毫无悬念的验证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妥善规划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和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兴趣发展成更为持久、对学生发展更为有利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新课程中,将实验探究设计成五个阶段,即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摆脱了僵化的“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实验。新课程的教材为探究实验创造了条件,使课程实施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例如:教材中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和“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就是典型范例。以前的实验都是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灌输。新课程要求老师为学生创设进行探究实验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在“物质的变化”的教学中,在实验桌上为学生准备了:

物质:铜丝纸片蜡烛氢氧化钠溶液

石灰水锈铁钉水盐酸

用品:酒精灯吸管砂布酚酞溶液等

提出问题:使下列物质尽可能多地发生变化并判断各发生了什么变化?

经过一节课的学生实验探究,每组学生的探究结果在五个以上,多的甚至达到十个以上。学生得出的结论比按部就班实验得出的要丰富的多,精彩的多。在原来的教学中,要很晚才能够学到的知识,他们自己在探究中已找到了答案,这可能不仅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开发课外小实验,提供探究学习的素材

教材强化了其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功能,注意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情景创设,精心编入了大量实验内容,使学生经历相应的思维活动过程,从中体验和认识这些方法。如“自制净水器”、“工业上的水的净化”、“铁制品的锈蚀条件研究”“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例如: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灯泡和灯管里充的是什么气体?做饭用的煤球炉以煤为燃料,煤里如果含有超标的硫,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会不会污染空气?怎么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五、体验成功,树立探究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成功是成功之母。”因为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产生探究的欲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并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激起新的探究欲望,在新的尝试探究中了取得新的成功。我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设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学习,树立探究的信心。

刚接触化学不久,老师布置了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中水污染情况”的任务。学生很兴奋,认为这比做书上的习题容易多了,于是在双休日,他们三五个同学结成一组,对他们居住环境的周围开始了调查。星期一交流汇报时,每一位同学都觉得自己有话要说,老师把更多的机会给了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竟然发现他们的回答非常精彩,他们说以前也知道水污染,但没想到严重的污染竟然就在我们身边,他们还利用有利条件(同学的父亲在污水处理厂工作)去参观了污水处理厂,了解了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讲出了许多老师同学都不知道的污水处理过程与方法,学生老师给了他们热烈的掌声,他们的积极态度也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学生欣慰的笑容中,我们看到了满足与自信。在“钢铁锈蚀”的教学中,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短片,学生感慨、议论之后,提出了“钢铁为什么会锈蚀?”“如何防止钢铁锈蚀?”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想法,老师让学生课后参考资料,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加以证实。第二天,教室的窗台上一下子多出许多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以后学生每天主动地观察,一周后的交流,老师没有的发言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结论。

总之,探究学习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不断的努力,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实践,才会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习音乐的转变方式 篇6

关键词:口风琴;音乐教学;实践探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也日益重视,而器乐教育成为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以音乐教育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素质教育要从小学开始进行,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阅历尚浅,所以小学音乐教学要从简单的器乐进行开展,例如口风琴。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转变中只有进行一定的实践,并对其实践教学探索,才能更好地发挥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新课标背景下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音乐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身体和心理发展都尚未成熟,所以要选择适合其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的较简单的器乐,口风琴教学则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口风琴是众多器乐中操作较简单的一种,既方便音乐教师弹奏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对器乐进行学习,提高审美情趣;最后,口风琴适用于多种课型,学生通过对口风琴课上内容的学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乐曲的基本结构,并对歌曲的旋律有所了解,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二、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转变中的实践探索

1.导入新课,提高效率

任何课程的开端都是课堂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只有科学地导入新课,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口风琴的“点弹法”导入新课可以把课程中较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降低音乐难度,使教学循序渐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上课伊始,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整堂课都有良好的状态,而以琴导入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有很大的好奇心,而很少能愿意听枯燥无聊的教学内容,所以以琴声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好的状态。

口风琴不仅是演奏的艺术,琴与听的结合更是声音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结合。音乐教学就是将教师的演奏与学生的听觉相结合,使学生在口风琴唯美的音乐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领唱学生跟唱的教学方式,而充分发挥口风琴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口风琴的固定音高对学生的视唱进行一系列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音高、音准有很好把握,使学生对音乐曲调有更好的理解。

2.重视问题,以琴解决

琴与唱的完美结合,既可以使学生对乐曲整体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能够使学生对音乐知识更好地理解。但是在口风琴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摒弃传统包办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口风琴器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口琴吹奏和乐曲演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得到提高,而且也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能够加以注意并解决问题。

3.琴演结合,深化理解

演奏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跟随音乐表演则是音乐演奏的升华。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只有在口风琴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音乐课堂中融入表演等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既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编排旋律或者跟随琴声编排舞蹈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而自由发挥,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乐感,而且会使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得到提高。

音乐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以口风琴为代表的器乐教学则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口风琴融入课堂音乐教学并将教学方式进行相应转变,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提高,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音乐素养,得以全面发展。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若想顺利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对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转变中的实践进行探索是实现此工作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陈陈.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转变中的实践探索[J].新教育,2015(16):30.

[2]申亚男.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电子琴为主的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学习音乐的转变方式 篇7

学习方式就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应的学习方法, 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可以说, 学习方法、手段、途径是学习方式的外在表现, 学习态度、品质、精神是学习方式的内在表现。

传统学习方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载体, 学生大都是以被动接受为主, 学习的手段、途径单一, 老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 老师让学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这种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 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 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 也是很危险的。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 对于学生来说, 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它是一种间接知识, 是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转化为能够理解运用的东西, 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能更好的凸显新课程理念的学科, 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也不尽如人意。高中通用技术课程, 要求学生的学习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 通过技术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然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 只注重“教师教什么”, 至于学生的能力是否切实发生变化, 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新课程改革致在由注重“教”切实地转向注重“学”, 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学习者在经历我们的教学活动之后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新的观念或追求, 它需要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技术路径。在教学中, 本人认为通过有效载体的创设来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无疑就是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技术路径。

二、对有效载体创设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利用有效载体的创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有必要了解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这样可以有利于我们在大框架来看待有效载体的创设。学习方式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学校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学校教育对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与表现有着主要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 教学对学习方式转变起着关键作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关系, 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教学。教是前提, 学是目的, 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师怎样教直接影响学生怎样学, 教师的教法不同, 学生的学法就不一样, 获得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的意义就不同。教师只有“导之有方”, 学生才能“学之得法”;最终期望达到不需要教师教而进入“自求得之”的境界。因此, 如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有效载体的创设就为教师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如何创设有效载体转变学习方式

1、以共同的主题为载体, 向合作者和参与者转变

学生的学习是从“学会”到“会学”、从量变到质变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存在两个心理变化过程:一个是以感觉、思维、知识与技能运用等组成的智力活动过程, 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与性格行为等组成的非智力活动过程, 两者紧密联系, 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兼顾, 学生的学习才能成为合理有效的学习过程。相较于其它的教学载体, 以共同的主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共同的主题下, 学生能树立参与、合作意识, 从课堂教学的接受者向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转变。合作、参与的过程是学生的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互动过程;合作和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也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建立在以共同的主题为载体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参与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 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 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性学习。在合作和参与的过程中, 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 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 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例如:《第五章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中对“人、物、环境”三要素这种共同主题认识的拓展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在“人”、“物”、“环境”三个大组的基础上, 让前后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对要求的要素进行集体讨论, 最后派一位代表来回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积极踊跃, 充分发挥了每位同学的合作、参与精神。

2、以学生个性为载体, 向自主者和创新者转变

个性化的学习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真实状况和实际需要, 选择和采用学生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在一定条件下, 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趋异”、“求新”、“创新”和“自信”、“自主”、“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加强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要加强学生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 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另外, 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但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集体与组织中, 有时学生的学习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例如:在课堂检测或测试中, 成绩达到一定要求的同学, 可让其到通用技术实验教室进行活动甚至可以做其它自己感兴趣的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赖, 合理确定学习目标, 主动规划学习进程, 科学制定学习策略, 主动调节学习情绪, 客观评价学习效果。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中, 学生制作出了简易电动机、自发电手电筒、声控灯等, 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3、以试验为载体, 向问题提出者和实践解决者转变

现代社会的很多发明创造越来越多是从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中得来。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还有可能获得灵感、体悟, 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激发发明创造的火花。本质上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 到解决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 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 还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 还要看学生是否有勇气面对问题、实践解决问题。

例如:在《纸张的结构造型与强度的关系》试验中, 学生比较了不同结构造型的纸张的强度。在试验过程中, 同学们提出了大小不同的纸张、不同的测试方法、纸张不同的干燥度等情况下强度不一样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试验实践后, 同学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获得了很好的解决。

4、以课题为载体, 向研究者和探索者转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 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 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种学习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研究和探索的过程。

教学中, 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去研究和探索, 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教学中以课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过程。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 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向研究者和探索者转变。

例如:生活中很多废弃物可以拿来做成很好的工艺品, 如用易拉罐做成精美的车辆模型、用一次性筷子做成一座宝塔等。《扑克牌建筑模型的制作》这一活动可以以课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让同学们在制作中探析影响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种探究活动, 我们要特别注意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

另外, 利用网络为载体进行学习的方式也可以渗透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快捷地为技术教学提供崭新的平台, 成为广泛交流与共享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为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服务,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同时也要积极的参与网络的建设。

四、反思与结论

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进行改进。在转变学习方式过程中, 有效载体的创设也有很多种选择,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选择。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也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有效载体的创设和实施, 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凸显新课程理念的学科。我们要积极利用学科特点, 创设有效载体, 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教无定式, 我们要灵活安排课程进程,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师只有转变思想, 拓展知识面, 掌握好原则, 才能开展高效高质的教学活动。

摘要:过分依赖以教师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载体的学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教学的要求。在转变学习方式过程中, 有效载体的创设有很多种选择。在通用技术教学实际中, 笔者认为以共同的主题、学生个性、试验、课题、网络等为有效载体的创设可以更好的凸显新课程理念,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通过问题的提出, 对有效载体创设的认识, 如何创设有效载体转变学习方式, 反思等几部分的阐述, 希望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所启示。

关键词:通用技术,有效载体,学习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转变教学方式让音乐课堂多姿多彩 篇8

一、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做到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不随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 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一堂成功的课堂首先就是看你的课堂导入是否新颖而吸引人, 但现在还有不少教师仍然是背着“教学参考书”, 要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我们不妨换种形式再试试效果, 看结果会怎么样。如歌曲《哦, 林中那间小屋》我试着根据歌词内容和创作背景编成一个美丽的童话, 并把教室稍微布置了一下, 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了。所以, 在音乐课始, 巧妙地创设故事情境, 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是让学生感悟音乐并喜欢上音乐的一种有效途径。当然课堂导入的形式不仅仅是这个, 只要我们认真去想了, 开头就精彩, 学生的注意力也就会自然集中。

二、以活动的多样化激活教材

只有精彩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喜爱并记住。如何使音乐课变得丰富多彩,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在近几年里, 我摸索出了一套新的教学方式,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声练习的可选性

我认为, 不必每一课都要进行发声的训练。如果觉得有必要训练的话, 我认为可以选一些和本课歌曲有联系的, 且趣味性较大的练习曲目。如:我们在教学3/8拍或6/8拍的歌曲时, 就可以拿3/4的发声练习作铺垫;如果歌曲中出现了连音、断音, 则可以让学从发声练习上先引起注意。如果我们只选择字母发声, 学生往往是任务式的完成, 不如选带歌词的练习为好。这一条就是以上两点很好的概括。发声练习可以不在开头, 比如教合唱歌曲的时候可以在两声部合唱之前以双声部的习题进行训练,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唱歌前练练声, 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和声的效果。

2. 乐理知识的趣味性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对他们来说音乐并不是专业, 因此乐理也不需要十分专业化, 只要他们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就可以了。比如用猜谜语的形式来讲音符时值的知识, 把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制成谜语让学生猜。有些复杂的节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通过反复视听的区分和哼唱达到目的。对音乐术语则用一些图画加形象化的比喻来解决。有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可以让学生来充当教师的角色。当然, 要想让学生对乐理不感到乏味, 作为教师, 课前的确需要做很多工作。

3. 歌曲教学的多样性

学习新歌曲的时候可以分组自学, 或在教完歌谱以后让学生试教歌词, 并借助课前导入对同学提出歌唱该曲的注意点, 以及歌曲的简单处理要求。学完新歌以后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和表现音乐。据说德彪西曾看到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创作了音乐, 这萌发了我让学生依据歌曲去画画。在一次公开课上, 我大胆地尝试着把音乐和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让学生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收到良好的效果。课上有时也可以教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然后由学生把动作连起来, 编制一组舞蹈表现歌曲。在让学生练唱所教歌曲的时候, 我是用各种演唱来训练的,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既有了一次表演的机会, 又掌握了独唱、齐唱、重唱、轮唱、合唱、领唱等演唱方法。对节奏的训练, 我通常是让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来为歌曲编创伴奏。

三、小结万万不能“虎头蛇尾”

课堂小结虽然只有两三分钟的时间, 可是它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小结可以进行师生讨论、师生表演, 也可以由学生进行小结, 甚至还可以布置学生写写学后感。总之, 小结这一环节也要让学生动起来,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室的布置要符合“剧情”

音乐课要让学生感到轻松, 要让学生感到没有拘束。因此, 可以给教室“化化妆”, 让学生从走进教室就感到没有压力。比如, 我选上歌曲《桑塔·露琪亚》的时候就把教室里的桌椅排成了两条狭长的“贡多拉”, 所以学生在唱这首歌曲的时候, 那种摇曳感觉把握得很好。诸如这种例子还有很多。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9

关键词:学习方式,转变,创新,游戏,探究,提问

一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 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复习——考试。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 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 把老师讲的记下来, 考试时准确无误答在试卷上, 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种教学方法的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疲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五年级的简易方程的教学中, 由于这一单元的知识比较抽象,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关注由具体例子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 可根据小学生的共性着眼, 设计富有意义的现实题材, 人在地球上与月球上的举重质量关系, 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教学中还要应用教材的资源, 从本地、本校的特色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题材,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此外, 教师也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天性, 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通过游戏来实现, 寓教于乐, 这样做有利于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 让学生在游戏中收获知识, 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设计游戏, “玩”中求知

陶行知曾说:“唤起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 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治学以兴趣为主, 兴趣愈多, 则从事弥力, 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小学生天生好玩好动, 对新事物都很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把握学生的童趣, 让他们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寓学于乐,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在喜欢的领域不用你督促就很努力, 比如有的孩子游戏机玩得非常好, 有的孩子足球踢得非常好, 而且不知疲倦, 这是兴趣所致。对老师而言, 就是不要用传统“填鸭子”式的方式去教学, 而是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条件, 营造人性化的课堂氛围, 扮演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对学生而言, 他们没有被动地等待知识的传递, 而是在游戏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时, 我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联系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通过猜图游戏来唤醒学生的知识记忆。我说:“同学们,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好, 我们玩一个游戏, 名字叫作猜图形。谁想来?其他同学们向他提供准确的信息, 不能比图形的形状, 信息里不能包括这个图形的名字。好, 开始!”这样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 我让学生解下红领巾, 我:“你们知道手中红领巾的面积吗?有什么方法计算呢?”以小组为单位, 说说每个同学的方法, 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推导过程, 并演示。经过各小组的探究、合作后出现了几种情况: (1)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 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三种情况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两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有的小组探讨利用割补法把三角形上半部分割下补到下半部分, 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些小组想出了折叠法, 在三角形两腰的中点往上折叠, 形成一个长方形, 也可推导出面积。通过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加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这样探究的学习过程比传统的教师讲解更有效, 学生理解得更深刻。

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要学会提问题

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要学会提问题, 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这里的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说出心中的不解之惑, 学生才会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 才会有发展和动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这是学生独特体验的真实再现。学生开始学着提问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空或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 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 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逐渐形成。为了使学生的质疑有目的性、科学性,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指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方法, 那么问题就会源源不断、屡见屡鲜, 当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之后, 学生就会拓展思维的空间, 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 满足其求知的愿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 篇10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的方法, 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的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它转变了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 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构建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 探索在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能思考、能活动的学生, 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般有三种状态:一是积极接受, 二是中间模糊, 三是排斥。如果教师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就有可能处于上述二、三状态, 因为学生不是无条件的接纳器, 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转化为他本人的财富, 没有学生主动努力, 他们的认识就无法实现, 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当然, 我们在强调主体作用时, 也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因为学生是受教育者, 他们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还不成熟, 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1.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导”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指导学生探索、质疑新知识, 指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识,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所学新知识, 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新知识等。

2.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取决于能否全身心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和能否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 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导入, 使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及自我表现的欲望, 让学生进行自学尝试。通过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自已去寻找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 从而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真理, 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科学是一种社会组织起来探索自然活动规律的活动。化学属于科学的范畴, 是在实验、猜想、探究中发展的。利用探究性学习, 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在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形成创新意识的一种学习能力。例如实验:10mL2 mol/LCuCl2溶液投入10g铝片。实验观察到: (1) 铝片表面立刻有紫红色铜沉积, 同时产生较多的气泡; (2) 溶液绿色变淡, 继而产生蓝色沉淀; (3) 混合液温度升高, 甚至发烫, 产生气泡速度明显加快, 铝片上下翻滚; (4) 混合液变黑, 铝片周围有少量白色沉淀物产生; (5) 一定时间后, 试管底部有较多红色粉末状铜沉积, 溶液变成无色透明; (6) 铝片上继续产生无色气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既丰富又复杂, 大大超越了学生实验前的预测结果, 因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 同学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限于知识基础, 学生无法解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白色沉淀。有部分学生认为白色沉淀是Al (OH) 3, 也有学生识为不可能, 且都提出了一些理由。这时,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开展讲座与交流, 大胆推测, 鼓励开展思维创新, 并建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 最终由学生得出在温度较高时, 铜和氯化铜可反应生成白色的物质。通过实验的探险究, 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盐类水解、原电池、化学平衡等化学原理的能力, 大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境界,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以教导学, 以教促学”,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类似的例子中, 我总结要做到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 首先, 应当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活动设计的时候, 应当考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一种能使学生喜爱的学习情景, 不同水平的兴趣可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其次, 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 使学生在亲自体验和创新过程中自主探究, 将探究活动由部分扩展到整体,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共同发展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能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 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以便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绪、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 采用合作程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协同活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小组学习中, 练习和研究的主体是学生,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置身其中, 亲自体验, 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 要注意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注意课堂教学秩序的组织, 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要求及比赛规则, 严明纪律。

2. 要防止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实质, 要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时间讨论, 不能走过场。要防止在小组内优秀学生的意见代替小组成员的意见,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为听众, 合作学习缺乏内涵。

3. 在强调学生互帮、互助交流讲座的同时, 不可忽略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还要防上学生以合作学习为借口, 不做独立思考, 伺机抄袭。

4. 注意处理好学生的情绪控制力, 积极培养学生具有一持久的稳定的健康的心理。

通过合作学习, 可以开发潜在的教学资源, 也可以避免有的同学在班级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同时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探计的同时, 也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化, 并通过加工, 进行口头表达, 使其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更精深的程度, 也增强了学生与他相处协作的能力。

上一篇:使令兼语句下一篇:制冷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