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工作纪律的通知

2024-04-15

关于规范工作纪律的通知(精选14篇)

篇1:关于规范工作纪律的通知

关于规范工作纪律的通知

各部门/车间、各员工:

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劳动纪律,不断固化企业文化理念,强化员工行为规范,树立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经公司研究决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管制事项: 1.所有人员进入厂区必须按规定佩戴厂牌,穿工作服(周六、日可着便装); 2.必须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必须按时上班,上班时间必须在岗,严禁出现上班时间迟到早退,串岗、睡觉、到处游逛、嬉笑打闹等违章违纪行为; 3.上班时间所有人员(经理及以上人员除外)必须严格遵循“入凭证,出凭条”的宗旨,对无证、无放行条、请假条等人员,保安有权拒绝其出厂; 4.吸烟必须到指定吸烟区,严禁在吸烟区范围外吸烟,不得乱扔烟头、垃圾,同部门、班组人员严禁一起吸烟、闲聊,影响正常工作;

5.各班组长、部门负责人必须以身作则,做好管理和督导工作,杜绝蛮横管理;所有人员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领导和行政人员的正当管理和工作安排,不得有挑衅、辱骂等低级行为;

6.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有争执时,应本着解决问题的方针或上报部门领导解决,不得有挑拨离间、煽动、消极怠工等不利于团结的言行,严禁故意挑起事端、打架斗殴等事项发生;

7.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要求,坚决杜绝违章作业等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事件,预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责任追究:

1、即日起,公司行政保安人员、各部门管理人员必须加大管劳动纪律的培训和管制力度,要告知所有员工自觉遵守公司的相关规定。

2、凡违反上列规定,一经发现,追究当事人赔偿责任(不低于50元/次,违规吸烟人员赔偿200—500元/次并开除处理),如造成损失,将追究其赔偿责任,情节严重者,将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请各车间/部门将本通知内容及时宣导,要求所有员工严格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行政部 二0一二年七月十八日

篇2:关于规范工作纪律的通知

近期出现个别员工工作起期间随意离岗、串岗现象,为进一步严肃公司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员工不得随意离岗。上班期间,如无特殊事项,员工不得随意离开本职工作岗位。

二、员工不得串岗。上班期间,如无特殊事项,员工不得随意串岗、聊天,特别强调工作期间不得到保安室进行闲聊,做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

以上事项,会由人力行政部监督执行。望全体员工相互转告。特此通知!

赤峰赛林泰药业有限公司

篇3:关于规范工作纪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 (局)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有关企业:

为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 节约社会资源, 提高会计软件和相关服务质量, 规范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 我部制定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 (以下简称工作规范) 。现予印发, 请遵照执行。

工作规范施行前已经投入使用的会计软件不符合工作规范要求的, 应当自工作规范施行之日起3年内进行升级完善, 达到要求。

附件: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

2013年12月6日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 节约社会资源, 提高会计软件和相关服务质量, 规范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财会[2009]6号) , 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会计信息化, 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 以及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

本规范所称会计软件, 是指企业使用的, 专门用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计算机软件、软件系统或者其功能模块。会计软件具有以下功能:

(一) 为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直接采集数据;

(二) 生成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

(三) 对会计资料进行转换、输出、分析、利用。

本规范所称会计信息系统, 是指由会计软件及其运行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组成的集合体。

第三条企业 (含代理记账机构, 下同) 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 软件供应商 (含相关咨询服务机构, 下同) 提供会计软件和相关服务, 适用本规范。

第四条财政部主管全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

(一) 拟订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政策;

(二) 起草、制定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

(三) 指导和监督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

(四) 规范会计软件功能。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 指导和监督本地区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

第二章会计软件和服务

第六条会计软件应当保障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开展会计核算, 不得有违背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功能设计。

第七条会计软件的界面应当使用中文并且提供对中文处理的支持, 可以同时提供外国或者少数民族文字界面对照和处理支持。

第八条会计软件应当提供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会计科目分类和编码功能。

第九条会计软件应当提供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显示和打印功能。

第十条会计软件应当提供不可逆的记账功能, 确保对同类已记账凭证的连续编号, 不得提供对已记账凭证的删除和插入功能, 不得提供对已记账凭证日期、金额、科目和操作人的修改功能。

第十一条鼓励软件供应商在会计软件中集成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L) 功能, 便于企业生成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XBRL财务报告。

第十二条会计软件应当具有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 满足外部会计监督需要。

第十三条会计软件应当具有会计资料归档功能, 提供导出会计档案的接口, 在会计档案存储格式、元数据采集、真实性与完整性保障方面, 符合国家有关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的要求。

第十四条会计软件应当记录生成用户操作日志, 确保日志的安全、完整, 提供按操作人员、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查询日志的功能, 并能以简单易懂的形式输出。

第十五条以远程访问、云计算等方式提供会计软件的供应商, 应当在技术上保证客户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对于因供应商原因造成客户会计资料泄露、毁损的, 客户可以要求供应商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六条客户以远程访问、云计算等方式使用会计软件生成的电子会计资料归客户所有。

软件供应商应当提供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供客户导出电子会计资料, 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客户导出电子会计资料的请求。

第十七条以远程访问、云计算等方式提供会计软件的供应商, 应当做好本厂商不能维持服务情况下, 保障企业电子会计资料安全以及企业会计工作持续进行的预案, 并在相关服务合同中与客户就该预案做出约定。

第十八条软件供应商应当努力提高会计软件相关服务质量, 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解决用户使用中的故障问题。

会计软件存在影响客户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进行会计核算问题的, 软件供应商应当为用户免费提供更正程序。

第十九条鼓励软件供应商采用呼叫中心、在线客服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实时技术支持。

第二十条软件供应商应当就如何通过会计软件开展会计监督工作, 提供专门教程和相关资料。

第三章企业会计信息化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充分重视会计信息化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和人才培养, 不断推进会计信息化在本企业的应用。

除本条第三款规定外, 企业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者岗位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

未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企业, 由其委托的代理记账机构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

第二十二条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 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和实际需要, 合理确定建设内容, 避免投资浪费。

第二十三条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 应当注重信息系统与经营环境的契合, 通过信息化推动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革新, 建立健全适应信息化工作环境的制度体系。

第二十四条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 应当注重整体规划, 统一技术标准、编码规则和系统参数, 实现各系统的有机整合, 消除信息孤岛。

第二十五条企业配备的会计软件应当符合本规范第二章要求。

第二十六条企业配备会计软件, 应当根据自身技术力量以及业务需求, 考虑软件功能、安全性、稳定性、响应速度、可扩展性等要求, 合理选择购买、定制开发、购买与开发相结合等方式。

定制开发包括企业自行开发、委托外部单位开发、企业与外部单位联合开发。

第二十七条企业通过委托外部单位开发、购买等方式配备会计软件, 应当在有关合同中约定操作培训、软件升级、故障解决等服务事项, 以及软件供应商对企业信息安全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促进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 通过业务的处理直接驱动会计记账, 减少人工操作, 提高业务数据与会计数据的一致性, 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十九条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开展本企业信息系统与银行、供应商、客户等外部单位信息系统的互联, 实现外部交易信息的集中自动处理。

第三十条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前端系统的建设和改造, 应当安排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专门机构或者岗位参与, 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需求。

第三十一条企业应当遵循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要求, 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全过程的控制, 将控制过程和控制规则融入会计信息系统, 实现对违反控制规则情况的自动防范和监控, 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第三十二条对于信息系统自动生成、且具有明晰审核规则的会计凭证, 可以将审核规则嵌入会计软件, 由计算机自动审核。未经自动审核的会计凭证, 应当先经人工审核再进行后续处理。

第三十三条处于会计核算信息化阶段的企业, 应当结合自身情况, 逐步实现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预算控制、成本管理等财务管理信息化。

处于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的企业, 应当结合自身情况, 逐步实现财务分析、全面预算管理、风险控制、绩效考核等决策支持信息化。

第三十四条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 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实行会计工作集中的企业以及企业分支机构, 应当为外部会计监督机构及时查询和调阅异地储存的会计资料提供必要条件。

第三十五条外商投资企业使用的境外投资者指定的会计软件或者跨国企业集团统一部署的会计软件, 应当符合本规范第二章要求。

第三十六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服务器的部署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数据服务器部署在境外的, 应当在境内保存会计资料备份, 备份频率不得低于每月一次。境内备份的会计资料应当能够在境外服务器不能正常工作时, 独立满足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需要以及外部会计监督的需要。

第三十七条企业会计资料中对经济业务事项的描述应当使用中文, 可以同时使用外国或者少数民族文字对照。

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电子会计资料备份管理制度, 确保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第三十九条企业不得在非涉密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和传输涉及国家秘密, 关系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电子会计资料;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不得将其携带、寄运或者传输至境外。

第四十条企业内部生成的会计凭证、账簿和辅助性会计资料,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可以不输出纸面资料:

(一) 所记载的事项属于本企业重复发生的日常业务;

(二) 由企业信息系统自动生成;

(三) 可及时在企业信息系统中以人类可读形式查询和输出;

(四) 企业信息系统具有防止相关数据被篡改的有效机制;

(五) 企业对相关数据建立了电子备份制度, 能有效防范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人为破坏的影响;

(六) 企业对电子和纸面会计资料建立了完善的索引体系。

第四十一条企业获得的需要外部单位或者个人证明的原始凭证和其他会计资料,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可以不输出纸面资料:

(一) 会计资料附有外部单位或者个人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可靠的电子签名;

(二) 电子签名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第三方认证;

(三) 满足第四十条第 (一) 项、第 (三) 项、第 (五) 项和第 (六) 项规定的条件。

第四十二条企业会计资料的归档管理, 遵循国家有关会计档案管理的规定。

第四十三条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企业, 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向财政部报送XBRL财务报告。

第四章监督

第四十四条企业使用会计软件不符合本规范要求的, 由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限期不改的, 财政部门应当予以公示, 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同级相关部门或其派出机构。

第四十五条财政部采取组织同行评议, 向用户企业征求意见等方式对软件供应商提供的会计软件遵循本规范的情况进行检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发现会计软件不符合本规范规定的, 应当将有关情况报财政部。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会计软件不符合本规范要求的, 有权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反映, 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反映开展调查, 并按本条第二款规定处理。

第四十六条软件供应商提供的会计软件不符合本规范要求的, 财政部可以约谈该供应商主要负责人, 责令限期改正。限期内未改正的, 由财政部予以公示, 并将有关情况通报相关部门。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规范制定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八条自本规范施行之日起, 《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 (财会字[1994]27号) 、《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 (财会字[1996]17号) 不适用于企业及其会计软件。

篇4:关于规范工作纪律的通知

一、关于无职称申报评审的定义

无职称申报评审是指符合规定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未取得任何专业技术资格的情况下直接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行为。

二、关于无职称申报评审的条件及范围

(一)符合以下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无职称申报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资格:

1.具有中专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其专业技术年限超过所申报系列正常晋升年限2年以上,且符合所申报系列评审条件其他规定的,可无职称直接申报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其专业技术年限超过所申报系列正常晋升年限2年以上,且符合所申报系列评审条件其他规定的,可无职称直接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正常晋升年限是指与申报人最高学历对应,所申报系列各级评审条件(含转正定职)规定的资历年限之和。

(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如毕业后因未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或超过规定时间,无法通过转正定职方式认定的,在其专业技术年限达到与其学历对应的转正定职年限后,可通过评审方式无职称直接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尚无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应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达到所参评系列(专业)评审条件规定的学历、资历条件。中级以下无职称直接申报的学历、资历条件,继续按原政策规定执行。

(四)国家机关分流人员或国家机关流动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尚无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其无职称直接申报的学历、资历条件,继续按原政策规定执行。

(五)高技能人才参评职称涉及无职称申报评审的,按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三、关于无职称申报相关问题的处理

(一)无职称申报仅适用于首次取得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对于已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能通过无职称直接申报方式取得专业技术资格。

(二)无职称申报的专业技术年限,应按照申报人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计算,需提供企业劳动合同及对应的社保缴费证明或事业单位(含三支一扶等)入编或聘任合同等证明材料。

(三)申报人先参加工作后取得学历的,其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年限可以计入按其最高学历对应的资历年限。但申报人毕业后未就业的时间,以及仅办理档案托管,未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不得计入专业技术工作年限。

篇5:关于规范考勤工作的通知(范文)

中心各科室:

为了规范考勤制度,准确反映工作人员的考勤时间,现将考勤补充规定通知如下:

一、考勤打卡时间:

上午:上班时间7:00-08:30,下班时间 11:50-13:00; 夏季下午:上班时间14:30-15:15,下班时间17:30-19:00; 冬季下午:上班时间14:00-15:15,下班时间17:00-19:00。

二、考勤机24小时开机,请全体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考勤,如未在规定时间考勤的,按照迟到、早退处理。

三、加班人员根据实际加班时间进行考勤,综合科综合《加班申请表》及考勤机记录进行统计。

四、因公外出不能按时考勤的,根据以下两种情况进行统计:

1、因外出参加会议(时间紧急)不能及时考勤的,综合科根据会议通知进行核实;

2、因公外出办事不能及时考勤的,需本人填写《因公外出申报单》并报科室负责人或分管领导批准后,于次日上午10:00前报综合科核实、备案。

五、非公务请假的,综合科根据请假单进行统计,如无请假单的按旷工处理。

六、综合科每月10日前公示考勤情况。

七、本规定自2013年6月17日起执行。

特此通知

篇6:关于规范党费交纳工作的通知

一、 船员在船期间

1、 设立党支部的船舶,船员要按时将党费交船舶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负责将船员党费缴纳情况记入《远洋船员党员手册》,并将收缴清单快递或委托休假船员报所在船员部门管理科。管理科主管人员在《党费收据》上签字、盖党总支印章后,及时转寄船舶;

2、 船上不设党支部的船员要在休假后利用到中心培训或其他机会,尽快将党费交所在船员部门管理科,主管人员负责将其党费缴纳情况记入《远洋船员党员手册》,并在《党费收据》上签字、盖党总支印章后交给船员个人保存。

二、 船员公休期间

休假船员要利用到中心培训或其他机会,将党费交所在部门管理科,主管人员负责将其党费缴纳情况记入《远洋船员党员手册》,并在《党费收据》上签字、盖党总支印章后交给船员个人保存。

居住外地的船员也可以将党费委托他人代转,船员上船前持《党费收据》要求主管人员将缴费情况补录入《远洋船员党员手册》。

三、 划归人事部的船员

1、 在本部帮助工作或轮岗培训、双轨制交流的船员由工作所在部门党支部负责定期收缴其党费,主管人员负责将其党费缴纳情况记入《远洋船员党员手册》;

2、 长期待派的船员每半年将党费交党群部党工科,党工科主管人员负责将其党费缴纳情况记入《远洋船员党员手册》,并在《党费收据》上签字、盖党委印章后交给船员个人保存。

四、 散派船员

散派船员休假后要在上交管理费的同时自觉将欠缴的党费补交给所在船员部门管理科,主管人员负责将其党费缴纳情况记入《远洋船员党员手册》,并在《党费收据》上签字、盖党总支印章后交给船员个人保存。

五、 相关要求

1、 党费收缴主管人员收到船员缴纳的党费后要及时将缴纳情况记入《党费明细数据库》,同时录入CSIS,并于年中、年底分别汇总后连同收据存根一起交党群部党工科;

2、 对欠缴党费临近半年的船员,船员部门管理科/党群部党工科要及时予以提醒;

3、 船员上船前,船员部门管理科要检查其党费收缴情况,并提醒补交;

4、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鉴于船员工作特性,党费滞交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是不能超过一年。一年以上不缴纳党费的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经提醒后仍不缴纳党费,将被认为是自行脱党,相关部门要作好记录;

5、 党群部将不定期在CSIS上抽查党员交纳党费的记录,并将执行情况纳入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绩效考核范畴。

篇7:关于规范出差及考勤纪律的通知

1、近期发现,部分员工未严格遵守出差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在出差前和出差完毕后不及时到综合管理部进行考勤备案登记。为严格规范员工的出差考勤,现要求从即日起全体员工在出差前,不管是否有出差借支一律必须凭上级签字的出差申请单到综合管理部进行备案登记;并且在出差回厂后必须(凭上级主管注明的回厂日期批条)及时到综合管理部核准回厂日期进行备案登记。现已出差在外未归的人员,请各部门或者项目主管及时向综合管理部报备,并向相应人员传达本通知,督促其在回厂时及时进行回厂的备案登记。否则,在月末考勤统计时,如果相应人员的工作日考勤即没有刷卡记录,又没有相应出差登记的一律视为未出勤。

2、近期发现,部分员工不遵守公司考勤制度,出入公司不打卡、不交请假条、不登记;涂改请假条,请假条上不注明时间和原因。为规范员工行为,现要求全体员工在正常工作日里没有正常刷卡记录的必须有相应的请假条或者签卡单对应,否则未打卡时段视为缺勤或则早退。

员工在填写请假条时必须填写完整清楚,注明请假时间和原因,严禁涂改请假条。请假时必须按规定程序执行,一天以内假期由部门领导审批,制造部员工请假需车间主任和部长共同审批;二天及以上假期须总经理审批。不合规范的请假条综合管理部一律拒收并视为无效请假条。

综合管理部

篇8:关于规范工作纪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 (卫生厅局)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

2010年原卫生部印发《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卫监督发[201 0]82号) , 对指导和规范地方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认真总结近几年的执行情况, 结合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求, 我委组织对原规范进行了修改完善, 形成了《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可从我委网站“综合监督”栏目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 请遵照执行。

2014年7月14日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众健康, 规范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 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 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依据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执法的活动。

本规范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能力建设, 保障人员配备, 合理配置工作装备, 并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在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时, 适用本规范。

第二章监督职责及要求

第五条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 制定全省 (区、市)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 以及相应工作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情况, 确定年度重点监督工作;

(二) 组织实施全省 (区、市)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相关培训;对下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三) 组织协调、督办、查办辖区内传染病防治重大违法案件;

(四) 承担国家卫生监督抽检任务, 组织实施辖区内卫生监督抽检;

(五) 负责全省 (区、市)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及数据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 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六条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 根据本省 (区、市)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 结合实际, 制订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计划, 明确重点监督内容并组织落实;

(二) 组织开展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培训工作;

(三) 组织开展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医疗废物处置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

(四) 组织查处辖区内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

(五) 负责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的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 设区的市对县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七) 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七条省级和设区的市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明确具体科 (处) 室, 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县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有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的科室或指定专人从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第八条实施现场卫生监督前, 监督人员应当明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方法、要求, 检查安全防护装备, 做好安全防护。

第九条实施现场卫生监督时, 发现违法行为, 应当依法收集证据;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应当依法先行采取证据保全措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档案, 掌握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情况及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

第三章卫生监督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预防接种的卫生监督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预防接种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接种单位和人员的资质情况;

(二) 接种单位疫苗公示、接种告知 (询问) 的情况;

(三) 疫苗的接收、购进、分发、供应、使用登记和报告情况;

(四)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和报告情况;

(五)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预防接种相关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情况。

第十二条监督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预防接种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接种单位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经过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证明文件、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和考核合格资料;

(二) 核查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的记录, 接种情况登记、报告记录, 以及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后剩余第一类疫苗的报告记录;

(三) 查阅接种单位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 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告知、询问记录;查阅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填写的接种记录;

(四) 检查接种单位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的情况;

(五) 查阅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向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发第一类疫苗的记录;

(六) 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苗购进、分发、供应记录, 核查记录的保存期限;

(七) 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预防接种相关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记录和资料;

(八) 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的证明文件, 核查文件的保存期限;

(九) 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和报告的记录。

第二节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

第十三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组织、制度情况;

(二) 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报告、日常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情况;

(三)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对辖区内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审核确认, 并开展疫情分析、调查与核实的情况;

(四)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履行与相关部门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职责的情况。

第十四条监督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设置疫情报告管理部门或明确疫情报告管理职责分工的文件资料, 核查疫情报告管理部门和专职疫情报告人员, 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二) 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和审核记录、各类常规疫情分析报告等文字资料, 核查设置疫情值班、咨询电话的情况;核查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 进行网络直报的情况;

(三) 查阅传染病疫情通报制度, 与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互相通报甲类传染病疫情的记录;与动物防疫机构互相通报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以及相关信息的记录;

(四) 检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设备运行情况, 疫情报告人员现场演示传染病的报告、审核确认、查重等情况;

(五) 查阅与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的其他记录情况。

第十五条监督检查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设置疫情报告管理部门或明确疫情报告管理职责分工的文件资料, 核查专职疫情报告人员;查阅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内容应当包括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异常信息的快速反馈、自查等方面。

(二) 查阅诊疗原始登记 (包括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和影像阳性结果) 、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等资料, 核查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情况;

(三) 查阅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内部自查的记录及有关资料;

(四) 查阅定期组织临床医生、新上岗人员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的资料;

(五) 检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专用设备及运转情况, 专职疫情报告人员演示传染病网络直报操作;

(六) 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查阅传染病报告登记记录。

第十六条监督检查采供血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二) 查阅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登记情况, 以及献血者或供浆员登记簿, 核查HIV初筛阳性结果报告情况及送检确认情况;

(三) 对于设置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机构, 检查疫情报告人员演示网络直报操作, 检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转情况;

(四) 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 查阅传染病报告登记记录。

第三节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卫生监督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落实情况;检查医疗卫生人员、就诊病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 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的设置和运行情况;

(三) 发现传染病疫情时, 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诊疗的情况;

(四) 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对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的消毒处理情况。

第十八条监督检查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等管理文件;

(二) 检查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设置情况和预检、分诊落实情况;

(三) 检查医疗卫生人员、就诊病人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四) 检查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诊疗服务情况;

(五) 检查对法定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隔离控制措施的场所、设施设备以及使用记录。查阅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对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记录。

第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依法履行传染病监测职责的情况;

(二) 发现传染病疫情时, 依据属地管理原则及时采取传染病控制措施的情况。

第二十条监督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传染病监测制度、本辖区内的传染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 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的资料, 以及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的资料;

(二) 查阅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置技术方案或预案, 以及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记录、报告;

(三) 查阅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记录和资料, 以及疫点、疫区卫生处理记录。

第四节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一条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度及落实情况;

(二) 医疗卫生人员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情况;

(三) 医疗用品、器械的消毒、灭菌情况;

(四) 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的情况;

(五) 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使用和管理情况;

(六) 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第二十二条监督检查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消毒管理组织设置文件、消毒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及检查记录;

(二) 查阅工作人员消毒技术培训记录;现场提问相关工作人员消毒隔离知识;检查相关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

(三) 查阅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记录或检测报告, 查阅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整改记录。必要时现场采样监测消毒与灭菌效果;

(四) 查阅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记录;检查消毒产品相关证明文件、使用日期和有效期;

(五) 检查医疗机构相关科室 (重点是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 执行消毒技术规范、标准和规定情况;

(六) 检查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的场所、设施和措施。

第五节医疗废物处置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三条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制度、应急方案的建立和落实情况;

(二) 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培训情况;

(三)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登记的情况;

(四)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情况;

(五) 医疗废物、污水的处置情况;

(六) 实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医疗卫生机构与具有资质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合同的情况;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情况。

第二十四条监督检查医疗废物处置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设置医疗废物管理监控部门或者专 (兼) 职人员、岗位职责的文件资料, 核查监控部门和管理人员;

(二) 查阅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交接、登记等规章制度以及应急方案;

(三) 查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的资料;

(四) 检查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设备, 查阅健康检查记录;

(五) 查阅医疗废物登记簿, 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是否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规定, 使用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说明和警示标识;

(六) 检查医疗废物运送工具、专用包装物或容器、暂时贮存的地点和条件, 核查医疗废物运送线路;

(七) 检查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的消毒、清洁地点与情况;

(八) 查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资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等资料;检查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设施、方法及记录资料;

(九) 检查对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实施消毒的设备设施及其运转维护情况;查阅消毒处理记录和监测记录。

第六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五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一、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备案情况;三、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

(二) 从事实验活动的人员培训、考核及上岗持证情况;

(三) 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四) 开展实验活动情况;

(五) 实验档案建立和保存情况;

(六) 菌 (毒) 种和样本的采集、运输和储存情况。

第二十六条监督检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 (毒) 种和样本采集、运输及实验活动等管理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一级、二级实验室的备案证明和三级、四级实验室《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

(二) 查阅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资料和上岗证;

(三) 核查实验室将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的记录;

(四) 检查二级及以上实验室相应设备配置情况;

(五) 查阅实验档案;核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实验档案的保存年限;

(六) 查阅从事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批准文件;查阅实验室经论证可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证明文件;查阅从事在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资质证明文件, 以及相关实验活动的记录;

(七)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检查三、四级实验室在明显位置标示的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 以及进入实验室人员的防护用品配备情况;

(八)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登记及结果报告记录;检查是否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同时从事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

(九)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及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的资料;

(十) 查阅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的报告、处置记录;

(十一)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的记录;

(十二) 查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的批准文件;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运输过程中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后的报告记录。

第二十七条监督检查保藏机构菌 (毒) 种和样本储存管理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保藏机构的资格证书;

(二) 查阅安全保管制度、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进出与储存的记录, 接受实验室提交的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的登记和开具接收证明情况;

(三) 查阅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的登记, 核查实验室提交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批准文件;检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的情况;

(四)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储存过程中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后的报告记录。

第四章信息管理

第二十八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组织分析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 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十九条各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定期汇总分析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 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

各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设置专 (兼) 职人员负责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采集、报告任务, 及时、准确上报监督检查相关信息。

第五章监督情况的处理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后, 应当及时将检查情况反馈被检查单位, 将监督检查结果与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校验和等级评审等管理工作挂钩。对存在问题的, 应当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对存在违法行为的, 应当依法查处;对涉嫌犯罪的, 应当及时移送当地公安机关。

第三十一条对菌 (毒) 种保藏机构未依照规定储存实验室送交的菌 (毒) 种和样本, 或者未依照规定提供菌 (毒) 种和样本的,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逐级报告。

第三十二条对重大的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对涉及消毒产品、饮用水、学校和公共场所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 应当适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三十四条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期间,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重点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卫生部2010年9月17日印发的《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卫监督发[2010]82号) 同时废止。

篇9:关于规范工作纪律的通知

一、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

按照中组部、国家经贸委《“十五”期间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纲要》(国家经贸培训 [2001)748号,以下简称《培训纲要》的要求,国家经贸委归口管理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负责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和实施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指导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企业管理培训中心、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企业培训机构的建设;审定工商管理培训资格院校,统一监制工商管理培训证书,指导全国企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的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工作。各地经贸委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统一规划、协调、组织和实施本地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二、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资格审定和资质认证

确保培训质量是规范市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培训工作的生命所在。根据《培训纲要》要求,凡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机构,心须进行市场准入的资格审定和资质认证。国家经贸委将继续抓好序列内培训中心和经理学院建设,严格工商管理培训院校的审定,凡从事此类培训业务的机构应具有工商注册证明、收费物价许可等文件材料,并需到当地经贸委培训机构登记。

同时,从事此类培训业务的机构要有具备资格且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及符合企业实际的、满足被培训者个性化需求的培训教材。国家经贸委将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机构的办学质量评估,以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促进培训机构的改革发展,提高培训机构的力、学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规范化管理

国家经贸委将加强对承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培训机构的指导。各培训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经贸委制定的教学计划,开展工商管理培训等培训业务,颁发由国家经贸委统一监制的工商管理培训证书。培训教材应尽量使用国家经贸委推荐的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根据统一的教学计划改编的规范性教材。各培训机构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有省级有关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国家经贸委将定期对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的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令其限期加以纠正,不能按期改正的取消其培训资格。

各类企业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参与规范培训市场的建设,依法抵制各种乱收费、低质量、乱发证的行为。对在培训服务中有弄虚作假的违规行为,有维护自身享受优质培训服务的权利。今后,凡出现上述违规行为时,企业有权拒绝参加。

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市场的监管和法规建设

各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主管部门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市场的监管。同时,要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关系,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法制化和市场化进程。

凡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机构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依法开展培训。国家经贸委将依据有关政策引导和规范各培训机构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行为,培育培训市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坚持制止和杜绝“乱办证、乱收费、乱发证”的现象发生。凡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面向企业举办各种培训班,要由同级经贸委统一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管理办法。

篇10:关于加强工作日志规范管理的通知

司属各门店店长:

10月22日,公司组织召开月度工作考核方案培训会,会中总经理根据《公司月度工作计划与总结调整方案》的相关条例,要求各门店店长每月按时提交《月度工作计划表》、《周工作计划表》和工作日志。

总经办自11月5日起,就各门店店长以OA形式提交的工作日志进行了检查。通过5天的检查工作,发现工作日志存在未按时提交、一日多交、提交格式不规范、提交内容表述不全面具体等现象。为进一步加强各门店店长工作日志的规范管理,有效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确保工作日志能充分发挥对各门店主要工作的跟进、落实和业绩证明的作用,现将相关要求重申如下:

1、要求各门店店长以身作则,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工作日志管理办法》及时提交,以便于加强对各门店的工作进行跟进和监督。

2、根据本门店当日的工作事项,要求各门店店长分别规范填写“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情况”和“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填报内容真实、具体。

3、从本月12日起,总经办将加强对各门店提交的工作日志进行检查和监督,对违反公司《工作日志管理办法》的人员,严格按照公司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处罚。

特此通知。

总 经 办

篇11:关于规范社保管理工作的通知

人通字【2013】020号

关于再次规范社保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中心/事业部:

为提高各部门对员工社保参保的重视度,结合公司2012年7月份下发的关于推动社保参保管理的通知要求,现对社保管理工作再次规范,请各部门认真执行,具体要求如下:

一、社保参保台账的排查

1、保证在职参保员工分类参保的台账明细明确至每人;每月台账中明确当月新增人员、不愿参保人员(提交个人情况说明的人员)、停保人员及分布的层级结构及费用投入等。

2、社保台账动态管理。各部门人事专员要对岗位调整(含部门内部二级部门间的岗位调整)、区域调整(主要指营销大区)及跨部门调整的参保员工要在员工办理调岗手续时将社保参保信息以文件形式告知调整后的部门人事专员进行备案,离职员工社保停保要按照人力资源周报的形式及时提交至人力资源中心。

二、社会保险参保情况排查:

1、对本部门社会保险参保情况进行详细排查:已参加新农合或城镇居民保险的员工、不愿在企业参加各项保险的员工,各部门按照不愿参保模板建立不愿参保人员台账;

2、不愿参保个人情况书排查:各部门综管部及人事主管(专员)主责推动,不愿参保人员严格按照公司下发的《个人情况说明书》模板进行书写、签字;部门登记台账并且保存复印件,原件寄回人力资源中心备案存档。(备注:提供个人的保险账号及相关费用缴纳发票,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3、原则上项目公司所有员工必须参加工伤保险,如当地政策限制无法实现的,可申请参加商业保险。

三、下半社保参保计划推动

1、由各部门综管部主责,综管部部长、人事主管(专员)按照社保参保要求及个人意愿,依据2013年6月参保台账人员明细,对部门现有未参保人员进行沟通,确定2013年下半年部门参保计划;

2、营销大区、温控供应链公司各基地依托项目公司推动社保参保,原则上总部外派至各项目公司的本地人员在总部参保。

按照公司社保参保要求,人力资源中心下半年将每月对各部门参保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审计,出现部门人员因未参保或未签订情况说明书出现的员工关系风险,将依据《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工作机制》的要求,实施最小单位追责机制,产生的劳动纠纷由责任部门进行承担。

附表一:下半年参保计划及费用投入预算

附表二:不愿参保人员信息台账

附表三:个人情况说明书

篇12:关于规范工作纪律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及效能建设,强化上班工作纪律,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按照市局《考勤管理》工作规范要求,现通知如下:

一、干部职工要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要按时上班,不得无故迟到、早退、串岗,有事有病不能上班要填写书面请假单。

二、局长审批副局长请假,各科室人员请假由科室负责人、分管局领导、局长分级审批。

三、职工请假,要填写请假单。请假半天以内经本科室主要负责人报分管副局确认备案。事假当月累计超过4天需分管副局长批准,副局长及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请假要经局长批准。各科考勤员凭批准件登记,请假手续不齐全者按旷工处理。3天及3天以上病假要有医院证明并要填病假单。事、病假考勤按小时统计。

四、职工请事假、病假(有医院证明)、婚(丧)假、探亲假、产假等报人事室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办理。职工因参加学历教育培训而请假,按区局有关文件规定办理。凡在一年内请病假累计超过30天或请事假累计超过20天的,当年不享受公休假待遇。若在休假后,再请病假、事假超过以上规定时间的,则在下一年不再享受公休假。

五、因急事、急病来不及办请假手续,要在2天以内补办。

六、无故迟到、早退或在办公室内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由人事科检查登记。上述行为人员屡教不改者按旷工论处。

七、职工出勤和请假应由各科室考勤员记于考勤登记表,请假要有书

面请假单。

八、因公离开本市或外出开会、学习、下基层等,应凭会议通知等有关函件,经局科室负责人及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外出,同时告知办公室、人事科备案。经批准外出的人员,要严格遵守纪律,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凡不经批准擅自外出的,出差费用一律自理,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九、应到单位考勤后再外出工作,有特殊情况需凭会议通知、科室工作记录、出差审批单等材料并书面填写缺勤说明及时送人事科备案。

十、年内无故不参加早操十次,不得参加单位安排的体检。

十一、无故不按指模,按旷工处理。

人事科

篇13:关于规范工作纪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厅(局、办):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国畜牧兽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2010年兽药安全监管工作,我部组织开展“兽药经营规范年行动”,并制定了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兽药经营规范年行动方案

二○一○年三月二日

附件:

为打击制售假劣兽药的违法行为,促进兽药市场有序发展,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我部决定,自2010年3—12月,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兽药经营规范年行动。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工作思路。

以《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推进实施《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兽药GSP)为抓手,紧紧围绕兽药市场突出问题,全面整治和规范兽药市场秩序,严格准入管理,强化日常监管,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兽药的违法活动,提升兽药质量,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行动,兽药GSP得到有效推进,兽药经营领域的结构进一步调整,市场行为更加规范;兽药经营企业的诚信自律意识、质量责任意识、守法经营意识进一步增强;非法生产销售假劣兽药的行为得到遏制,兽药产品合格率进一步提升;兽药监管机制、管理措施更加完善,兽药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二、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积极推进兽药GSP实施进程。

各地要将贯彻实施兽药GSP作为专项行动的工作重点,加大兽药GSP宣贯力度,增强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要依据GSP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制定实施办法,细化和落实GSP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要加快兽药GSP检查员队伍建设,规范兽药GSP检查验收活动;要抓紧制定兽药GSP实施方案,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开展兽药GSP检查验收试点和整体推进工作;要加强兽药GSP后续监管,加大兽药GSP企业监督检查力度,对违规企业依法组织查处。

(二)突出整治严重扰乱经营秩序的违法行为。

各地要认真组织开展兽药经营资质的清理活动,依法查处和取缔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疫苗等违法经营行为;严厉查处进货渠道混乱、购销渠道记录不完整等违规经营行为;对非法从事兽药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要依法严厉处理;对非法经营的兽药产品要实施清缴销毁。

(三)清查各类假劣兽药。

各地要积极开展兽药经营环节和使用环节兽药产品的清理活动,切实加强兽药经营监管和执法检查,确保检查覆盖率达100%以上。重点清查范围如下:

1. 对禁用兽药(品种见农业部第193号公告、第560号公告)、未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2009年以来列入农业部兽药质量通报的假劣兽药、经各级兽药监察机构抽检的不合格兽药,以及过期、变质失效兽药一律实施清缴销毁,并对违法经营者依法实施查处。

2. 对非法企业及合法企业套用、伪造文号的产品,要追根溯源,立案调查,严厉查处。要重点打击造假窝点,加大案件曝光力度。

3. 对兽药标签违规产品,包括改变组方、规格、用法用量、夸大疗效、非法改变兽药标准等产品,一律按假兽药查处,并将查处情况通报标称企业所在地省级兽医主管部门。

4. 对未取得《进口兽药注册证书》或未办理《进口兽药通关单》或未按规定完成批签发手续的进口兽药要依法处理,加大进口兽药监管力度。

(四)追查生产源头。

各地要根据群众举报和市场发现的线索,对生产假劣兽药的企业和地下工厂予以深挖和严查,坚决捣毁其生产窝点。对跨省作案的,要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涉案省份。对情节严重的违法案件,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核查生产企业。

对重点监控企业、兽药质量抽检通报中被通报的生产企业,以及2009年兽药抽检中回函确认非该企业产品累计3批次以上的生产企业,要加大监督抽查力度。特别是对抽检中回函确认非该企业产品批次比较高的生产企业,要作为本次专项行动生产企业核查的重点,加强突击检查,对回函不予确认的兽药品种要增加产品的抽检频次,对违法违规的,要依法严肃、从重处理。

2009年兽药抽检中回函确认非该企业产品的企业信息将尽快汇总后下发各地。

三、组织实施

(一)农业部兽医局负责《兽药经营规范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参与重大案件督查督办工作。各省、区、市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行动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并承办省际间违法案件的协查、协办工作。

(二)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承担兽用生物制品及重大动物疫病疫苗批签发、飞行检查、驻厂监督等监管工作,参与兽药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省级兽药监察所承担本辖区内兽药检测和协助兽药监管及案件查处工作。

四、总体要求

(一)细化方案,明确责任。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本次专项行动,充分认识目前兽药市场监管的严峻形势和潜在的风险,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对专项行动的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认真落实。二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结合当地实际,逐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开展工作。三要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各地要积极搞好协调工作,积极争取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配合,加大整治、查处力度。四要严格执法、务求实效。要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加大办案力度,严肃查处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重大案件,对符合追究刑事责任条件的案件,及时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五要加强指导,强化督查。要采取抽查、异地交叉检查和飞行检查等有效措施,对基层监管部门专项行动进行督导检查,定期开展评估考核工作,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督促整治开展不力的地区加强工作,切实保障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六要加强宣传,正面引导。积极组织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兽药经营单位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从业者守法观念和责任意识,促进行业自律。同时,各地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大专项行动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为专项行动有效开展提供必要条件,确保整治工作深入进

(二)建立报告制度。

各省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统一要求上报工作总结和相关报表。其中,每季度末后第5个工作日前将上一季度《兽药市场治理情况汇总表》(见附表,简称《汇总表》)电子版报我部兽医局(邮箱:yzc@ivdc.gov.cn)。6月20日和12月10日前分别上报《行动方案》阶段性总结、年终总结和《汇总表》的纸质材料及电子版。对重大案件,应立即报我部兽医局,电话:010-59192829,传真:010-59191652。

五、工作安排

(一)3月,结合《行动方案》和当地实际情况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定各阶段具体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

(二)3月至12月,按照《行动方案》总体部署和细化工作方案开展整治活动。

(三)下半年,我部组织重点区域执法检查活动。

篇14:关于规范工作纪律的通知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办发〔2014〕6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要求,我部制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规范(试行)》,现印发供参照执行。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指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建立健全交易运行规则,督促尚未建立流转交易市场的地方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抓紧建立市场并完善规则,推动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维护交易双方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农业部

2016年6月29日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规范(试行)

为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工作指导,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及相关政策,制定本规范。

第一条 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内,进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的,适用本规范。

本规范所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是指为农村土地经营权依法流转交易提供服务的平台,主要包括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所)等。

第二条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权属清晰无争议;

(二)交易双方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且有流转交易的真实意愿;

(三)流出方必须是产权权利人,或者受产权权利人委托的组织或个人;

(四)流转交易要符合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等政策规定。

第三条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交易品种包括:

(一)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

(二)其他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

(三)集体经济组织未发包的土地经营权;

(四)其他依法可流转交易的土地经营权。

第四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具备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其他组织或个人均可以依法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进行交易。

第五条 流出方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

1.身份证明;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中介组织(个人)受托流转承包土地的,应当提供书面委托书;

4.土地情况介绍书(主要包括土地位置、四至、面积、质量等级、利用现状、预期价格、流转方式、流转用途等内容);

5.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其他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

1.身份证明;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其他权属证明材料;

3.土地情况介绍书(主要包括土地位置、四至、面积、质量等级、利用现状、预期价格、流转方式、流转用途等内容);

4.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未发包的土地经营权: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资格证明材料;

2.具体承办人的身份证明;

3.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证明材料;

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签署同意流转土地的书面证明;

5.土地情况介绍书(主要包括土地位置、四至、面积、质量等级、利用现状、预期价格及作价依据、流转方式、流转用途等内容);

6.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四)其他依法可流转交易的土地经营权参照以上情形,按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要求提供相关材料。

第六条 流入方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身份证明等主体资格证明材料;

(二)流入申请(主要包括流入土地的用途、面积、期限等内容);

(三)流入土地超过当地规定标准的,需提供农业经营能力等证明,项目可行性报告,以及有权批准机构准予流转交易的证明;

(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 交易双方应当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

第八条 流出方和流入方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签署流转交易服务协议,明确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提供的服务内容及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九条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公开发布供求信息。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流转土地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土地位置、四至、面积、质量等级、利用现状、预期价格、流转方式、流转用途等内容);

(二)流出方或流入方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条件;

(三)需要公布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息的发布公示期限不少于10个工作日。同一宗土地的经营权再次流转交易须设定间隔期限。在公示期限内,如出现重大变化,应及时发布变更信息,并重新计算公示期限。公示期结束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组织交易。

第十一条 土地经营权流出方或流入方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价格进行评估。

nlc202309082300

第十二条 集体经济组织未发包的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底价应当由农民集体民主协商决定。

第十三条 交易双方应参照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合同示范文本订立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双方的基本信息;

(二)流转土地的四至、坐落、面积、质量等级;

(三)流转的期限和起止日期;

(四)流转土地的用途;

(五)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

(六)合同到期后地上附着物及相关设施的处理;

(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八)双方的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条件;

(九)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流转交易合同到期后,流入方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续约。

第十五条 按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相关要求,流转交易双方签订合同后,可以获得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提供的流转交易鉴证。

第十六条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鉴证应载明如下事项:

(一)项目编号;

(二)签约日期;

(三)流出方及委托人全称;

(四)流入方及委托人全称;

(五)合同期限和起止日期;

(六)成交金额;

(七)支付方式;

(八)其他事项。

第十七条 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合同签订前,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经流出方、流入方或者第三方提出申请,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确认后,可以中止交易: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存在权属争议且尚未解决的;

(二)因不可抗力致使交易活动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和程序进行的;

(三)其他情况导致交易中止的。

第十八条 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合同签订前,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可以终止交易:

(一)中止交易后未能消除影响交易中止的因素导致交易无法继续进行的;

(二)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等单位依法发出终止交易书面通知的;

(三)其他需要终止交易的。

第十九条 经有权机关授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可以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

第二十条 土地经营权抵押人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提出抵押登记申请的,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申请;

(二)抵押登记申请人身份证明,法人和其他组织还需提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其他证明材料;

(三)相关方同意土地经营权用于抵押和合法再流转的证明;

(四)土地经营权权属证明材料或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鉴证;

(五)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一条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应当将交易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片等相关资料妥善保存,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相关权利人可以获得档案信息查询服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在提供档案查询服务时,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得损害社会和其他组织的利益,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应交易双方要求,可以组织提供法律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项目策划、金融保险等服务。提供有关服务的收费标准,根据相关规定由当地物价部门核定并予以公示。

第二十四条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应当制定工作规程和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依法接受有关部门管理。

第二十五条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发生争议或者纠纷,相关权利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或提起诉讼。

(本刊编辑部根据农业部网站内容整理)

上一篇:生来就丑美文下一篇:导游猜一成语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