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扶贫论文

2024-05-14

当代大学生扶贫论文(精选6篇)

篇1:当代大学生扶贫论文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也是贫困的,也是需要进行帮助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扶贫的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高校扩招的规模逐年加大,从而给贫困生提供了更多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贫困大学生成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对于这一部分困难群体,高校应针对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特点,更应该重视对贫困学生的照顾和关爱。但是同时也要重视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笔者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名思想政治辅导员,下面是我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一个案例,通过这个案例让我知道老师对贫困的关爱和励志教育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

[关键词]

贫困生;励志;关爱

案例事件:XXX,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东方学院2009级机电工程学部模具二班学生。该学生来自农村,父亲患有严重的萎缩性胃炎和顽固性神经耳鸣,不能干体力活。母亲患有严重的风湿疾病,家庭收入仅靠几亩地的收入,家境条件差。为减轻家庭负担,该生在大一的时候利用课余时间做过许多兼职,他在学习的时候,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贫寒的家境和有病的父母,沉重的压力让他不能安心学习,看到周围同学入党和获得奖学金,他很嫉妒,也很苦恼,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他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种种事情的相继发生,再加上家庭的困境,使他认为一切都糟透了。

我利用在学校住校期间经常与该同学谈心,谈心的地点在他的寝室或者在我的寝室,我真诚、耐心地与他沟通交流。XXX告诉我他在学习时,自己总是会想起家庭的困境、自己感到压力很大,不能安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学习上的失意让自己很自卑,他现在对大学生活和学习不能感到一点兴趣,只想赚一些钱来帮助家里。

教育方法:通过与他多次沟通了解他的情况后,在思想上,我告诉他应该学会感恩,感恩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含辛茹苦供他上大学,他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同时我告诉他应该感恩我们的国家和学校,我们学校连续两年给他评上了国家二等助学金来帮助他,他应该用更加努力学习来回报社会和学校对他的关心和资助。我告诉他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让他争取先进,启发他向党组织靠拢。最后我以一个大哥哥的身份把我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讲给他,我家境也不好,我除了在学校认真努力学习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去当家教,每晚工作到十点才能回来,周六周日每天都讲课十小时。自己三年的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都是自己赚取的,但我仍然获得过五次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成功通过英语四六级以及国家计算机考试。我告诉他家境困难不要紧,最主要自己一定要上进。在生活上,我让该生想一些办法尽量不要在校外打工,原因如下:一是在校外打工可能会出现人身安全问题,二是在外打工影响该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学习上,我告诉他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要想着工作赚钱的事,认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最重要是学习时一定要提高效率,并且要多读一些关于个人修养方面和社交礼仪方面的书籍,为今后两年的毕业做好准备。

教育效果:在近半年的耐心开导与帮助下,该学生找到了赚钱又不耽误学习的行业---在学生公寓捡瓶子。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二点才能睡觉,在捡瓶子期间,他也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也被一些人看不超过。他来找到我,他说他感到很自卑,失去自尊,产生不想继续捡瓶子的想法。我和他耐心的沟通,告诉他捡瓶子并不丢人,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劳动成果都是光荣的。然后我把XXX的事迹马上反应给学部领导,领导找他谈话告诉他应该继续坚持捡瓶子,他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表扬,他在捡瓶子这件事中表现出他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的学生都应该向他学习。同学们都非常敬佩XXX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努力认真复习,考取了班级第五名的好成绩。他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和同学间关系变得非常融洽,他们的寝室经常被学校评为优秀标兵寝室。我们学部把他列为入党拟发展对象,他学习和工作的热情比起以往更高了。

教育案例反思:这一案例使我体会到,辅导员用心与学生去沟通,用心去体贴学生、用心去感化学生,才能把学生工作做好。通过这一案例也使笔者有以下两点体会:

第一,用爱去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辅导员应该用心去关爱学生,当你了解到某一位同学生活或是学习中存在困难,作为辅导员,应主动找到该位同学真诚去帮助他,同时调动班委成员,为其提供在生活、学习上更为及时的帮助。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方式,一对一地帮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赢得同学们的信任,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学生要多点鼓励,少些批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认真分析后进生的长处,针对他们的特长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回自信,以工作带动学习,一举多利。

第二,加强贫困生“自信、自强、感恩”教育

校园文化能引导和激励学生,对大学生的信念、品质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开展贫困生教育的有效载体。为此,学校可通过感恩教育、思修课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黑龙江东方学院就有很浓厚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比学习、比进步、比明天,淡化家庭背景,营造感恩奉献、自立自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优秀贫困学生典型将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融入扩展到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中,以各种成功的榜样来激励贫困生自强自立。要把优秀贫困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为广大贫困同学树立发展的榜样,使他们积极对待人生,将贫困化为一种动力,在逆境中健康成长。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是感恩教育的关键。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宣传栏、板报等媒体广泛宣传,提高广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和实践的兴趣。学校可以结合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深入开展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知恩图报等感恩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通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冯锦敏.浅谈如何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关爱[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20期.[2]钟慧琼.浅析高校家庭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途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

[3]张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篇2:当代大学生扶贫论文

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基于对本国国情的把握,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际情况的认识,中国政府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扶贫开发政策,把扶贫开发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放在主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上,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量力而行,确保重点,分阶段推进。

但是此举是否得到所与人的认可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此举是治标不治本,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发展;2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现状能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已经很好,也体现了中国的平等的民族政策。

一、大多数认为中国出现扶贫政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中国历史上遗留的问题较多,例如人口庞大且增长过快等。(2)解放初期走了很多弯路,对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身的很多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或者还存在缺陷。

二、在扶贫政策的实施上出现了一系列制约因素,大多数人认为主要与以下几点:(1)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地区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但铁路、公路和民航设施所占比重却相对偏低。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与经济落后成为对比的是,贫困地区往往又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适龄儿童失学和辍学率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较大。卫生保健水平也很低。

(3)农业生产条件差,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86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

三、扶贫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大多数人认为会有以下问题:

(1)扶县不扶产、扶富不扶贫、贫富一起扶的偏差现象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扶贫资金也缺乏良好的管理。

(2)扶贫项目选择不当,扶贫资金渗漏和损失严重,使用效益不高。(3)扶贫资源传递系统不畅,资源在运行中被大量截留和转移。(4)资金回收机制缺位,还贷率低。

上述问题确实存在,也是中国的现状,而且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虽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一直在实行扶贫政策,但是由于中国的国情扶贫政策的变化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1979-1985年时期:以单纯的生活救济和财政补贴为主要特征

中国的贫困地区不仅是其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主要公布地带,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历史上广大少数民族不被统治阶级所重视,相反,深受压迫和歧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且十分同情少数民族及其穷人所受的遭遇,在这种背景和条件下,政府帮助穷人的政策及措施主要是“钱--粮--棉”式的援助。表现出单纯的生活救济和财政补贴之特征。

据《人民日报》报道(1987年11月8日),从1980-1985年,中国用于贫困地区的财政拨款总额达400亿元。“二五”时期,中央用于内蒙、新疆、贵州、广西、云南和宁夏6个省区的财政补贴仅为1.62亿元,可“六五”时期中央补贴猛增到284.28亿元;西藏自治31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增加了4倍,中央财政补贴却增加了65倍,工农业总产值以年均5.45%的速度递增,中央财政补贴却以14.79%的速度递增。

2.1986-1995年时期:以区域经济开发为主要特征

在中国,扶贫作为一项全国性政策的提出则是80年代初的事。它与以往做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穷人的帮助不单纯实行生活救济,而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管理体制上也相应地改扶贫资金的财政拨款救济为主为银行贷款扶贫为主;改资金的分配、平均使用为适当集中重点作用;改单纯的政府扶贫为政府与各有关部门、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共同扶贫;改资金、物资的单项投入资金、物资、技术人才、信息的综合投入。为此,建立专门的扶贫机构,建立专项基金用于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此外,各省建立有用于省定贫困县的专项基金;并且从1995年开始以工贷赈,以期有效地改善贫困人口的特别集中地区的基础设施,其中主要是交通和水利。在资源条件许可的地方,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期代替原来的单纯救济式的扶贫措施,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行异地开发的扶贫形式;在资源严重匮乏的贫困地区,则实行人口迁移和劳务输出扶贫策略。此外,还采取一些其他扶贫形式,如中央、地方部门及其干部包贫困县或贫困人口帮助脱贫。各部门投入到贫困县的资金每年约有30亿元。

1994年,中国政府又制定了著名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其目标是“一是到本世纪末,使绝大多数贫困户的年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不算达到500元以上,并形成稳定解决温饱、减少返贫的基础条件,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使绝大多数贫困乡和有农贸市场、有商品基本的地方通路、通电;三是改变文化、教育卫生的落后状态,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防止和减少地方病,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实选择是以促进贫困人口集成电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来实现稳定减缓和消除贫困的扶贫战略“,且这一政策表一出明显的区域性扶贫特征。

然而,事实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现行扶贫政策方式所扶贫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地区面貌而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或者说,国家一行扶贫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不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而是贫困地区的各级政府。中央和省级政府按照”公平原则“把扶贫资金分配给各个贫困县,而贫困县又按照”利润原则“使用和分配扶贫资金。这种扶贫方式对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的根本改善收效甚微。而且,这种区域性扶贫开发策略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明显的矛盾特征。

(1)扶贫贷款资金主要用在项目开发上。尽管要求项目开发要抓住有助于尽快解决群众温饱的开发项目,重要是抓种植业、养殖业和以种养为原料的加工业。可是,实践中,主要由于还款和经济效益的问题的原因,项目开发重点及其扶贫资金主要投向于工业。60%的资金用于工业项目,个别地区这一比重可能达到70%、80%”。如1990年,国家下拨给贵州省望谟、罗甸、普安、织金、丹寨和册亨6个县的各项扶贫开发资金总额达到2980万元,其中,贷款有275万元;占92.5%,而用于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到8%。再如,陕西丹凤县每年需要向国家申请扶贫资金6289.2万元,而仅工业一项就占用4933.万元,约占78.5%。“不少研究表明,在贫困地区,工业发展速度与贫困人口减少速度呈负相关关系……,工业发展速度与政府财政增长速度之间很强的正相关性反映出发燕尾服工业的最大受益者是地方政府,而不是贫困人口。”

(2)区域性开发扶贫在实践中,主要集中在贫困县或贫困县的基础设施和开发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分路沿线、乡镇所在地,以及水源较好,有灌溉条件,适宜发展所谓县支柱工业的地方。而没解决温饱产、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技术文化整体条件差的贫困地区很少或没有安排扶贫开发项目。这是非常现实的矛盾,产业开发投资,要求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而计划规定的扶贫目标即主要是社会经济技术整体条件差的贫困地区,从而势必形成目前”扶富不扶贫“的局面。从”八五“计划实施以来,”扶贫贴息贷款作为扶贫资金的主要形式在使用方法上出现了新的动向。减少了对贫困户直扫贷款的数量,增加了经济实体或能人办的企业贷款数量,然后通过他们再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经济……。在实行这项贷款政府过程中,有一些起成功的实例“。但是,过多的则是出现严重偏离即定扶贫目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真正贫困户,由于贫困难以享受到此类扶贫贷款建立的工业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贫困农户及其子女仍然难以获得就业机会。因此,用此类扶贫贷款所建立的工业之最大受益者却是能人或非贫困农户。

(3)扶贫资金投入慢,不能全部到位,以及利效果差。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区域性扶贫开发方式下,相当比例的扶贫资金并未用到既定的贫困县,而是通过其他形式,如银行拆借、投资等形式流失到非贫困地区及其沿海发达地区。而真正到达既定地区的扶贫资金,其使用效益又不高,且大部分成为了呆滞资金“八五”期间,贵州省每年1亿元的扶贫资金有约2000万元左右投放不出去。到1990年,国家共投入贵州的专项贴息款5.89亿元,但实际是累计投放只达到4.94亿元,其中还有9000万元属收回再贷部分,也就是说,到“七五”期末,贵州省全省有近1个亿的专项贴息贷款没有使用出去1991年,全省由农业银行发放的扶贫专项贷款共计1.57亿元,直到10月底止,只发放出6300万元,还有9400万元没有发放出去,而国家既定下拨给贵州省的近1亿地专项贴息贷款当年2月份就已到位省农业银行。其他扶贫资金与存在类似的问题。如人民银行1991年发放给“老少边穷”地区的3700万元贷款。到10月底,只发1300万元,仅占35%。

(4)扶贫资金贷款回收率低。区域性扶贫开发实践表明,扶贫资金贷款回收率普遍较低。有人调查测算,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的正常还贷率1980-1989年为14.3%,1990年为38.03%,1991年为;45.43%,1992年为41.3%,其中,乡镇企业、县办企业的扶贫贷款的还款率最低。约占33%,农业次之,46.7%,农户贷款还款率最好,约为72%。

(5)贫困农户难以获得贷款。随着金融机构企业化改革的推进,其贷款投向趋于利润最大化。而农户急需的贷款资金,由于风险大而比较效益低下则难以获得。尤其是贫困或特困农户,由于贫困没有资产可以抵押,也没有人愿为他们担保。加之其他的人为因素,更难获得贷款。全国平均而言,每年能获得贷款的农户不到35%,获得贷款的贫困户则更少。中国农业银行1990年在12个省市就1万多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1000元以下和1000地以上两个收入组年获得贷款分别为280元和458元,又据1996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刊载波陕西省子洲县农调队反映的情况是干部贷款容易,而农民贷款较难,该县农业银行的一个基层营业所,1991-1993年所发放的扶贫贴息贷款中,约80%以上的贷款者为县、乡、村级干部其亲朋好友;其次,富者贷款容易,贫困者贷款难。当地群众感叹地说“要贷扶贫款,难于上青天“。问其原因是奉承们愤慨地说,现在你在想贷点扶贫款,首先要送得起一份厚礼给发贷人,其次要有相庆的存款或是有价债券作为抵押担保。我们可以试想,对于还款摆脱的贫困的农户和集体来说谎,具备上述贷款条件是相当困难的。

对于扶贫政策的转变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都表示更为支持区域性扶贫政策。而事实也证明区域性扶贫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人口。

1986年以前的以单纯生活救济为主要特征的扶贫政策之根本缺陷在于忽视穷人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摆脱贫困是多种要紧及有效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之事实。因此,”钱、粮、棉“式的无偿救济扶贫并不能真正使穷人摆脱贫困,相反,使部分穷人陷入越扶截止分的恶性循环之中,穷人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有些人甚至丧失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这一闻名中外的美德和性格,而形成一种”等、靠、要“的惰性,靠他人的施舍度日,也就是说,无偿的生活救济和财政补贴的扶贫,其效果是不尽人意的:山河未改,贫困依旧。其表层原因是政府投入贫困地区的大量资金和物资并未有效地用于发展生产,更未使广大真正的贫困户获得益,而大多数则是用于维持被援助地区的表面繁华。

事实表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扶贫特征的中国扶贫政策的贯彻实施,对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扶贫开发资金的注入是特困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对贫困的缓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扶贫开发对特困县城济增长的贡献,突出反映在扶贫开发资金是这些贫困或特困县开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据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对贵州省8个特困县的调查结果表明,晴隆和贞丰两县1990年共获各地开发资金总额为5290万元,其中,国家直接拨款资金2980.7万元,占开发资金总额的56.3%,地方资金和国外援助资金为2309.3万元,占43.7%。国家下拨资金中,扶贫开发资金又占90%以上,扶贫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各县经济开发和缓解贫困的进度。

而谈及当代大学生是否愿意支持扶贫政策时,70%表示愿意用实际行动支持,剩下的30%认为不会。

但是中国政府对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

2000年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结束,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扶贫任务。2001年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是新世纪中国扶贫的重要指导文件,文件指出,新世纪前十年我国扶贫工作的措施和途径主要为:重点支持发展种养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推进自愿移民搬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扶贫的投入继续保持上个世纪的投入方式,主要有财政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在各项扶贫资金的投向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扶贫效果,取消了国定贫困县,重新确定了扶贫工作重点县。

新世纪我国的扶贫工作最大的改变就是开始以村级瞄准代替县级瞄准,其实现的技术手段就是在全国范围内确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制定参与式村级发展、村级扶贫规划。在过去自上而下的扶贫开发方式下,贫困群体的知情权、参与权被剥夺了,而现在贫困群体参与扶贫活动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程度上都比过去要多要高。

针对制定和改善扶贫,大多数人的观点为:扶贫应该以政府为主导,而我们大学生也应该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建立什么样的扶贫组织、采取什么样的扶贫方式和管理方法实现 ”八七“计划所规定的扶贫目标问题,这是扶贫理论研究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主题。由于社会、经济等原因,不同地区,甚至相同地区的不同乡村的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是不尽相同的,加之贫困总是的复杂性。因此。任何一种单一的扶贫模式均不可能使一国的贫困状况根本改变,以及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在中国,尚未摆脱贫困的6500万贫困人口,其贫困程度较深,主要居住在”老、少、边、山、穷、库区及其地方病多发区。“脱贫难度较大。对于这些贫困人口,如果没有特殊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依旧仅靠一般的区域性开发扶贫政策,是难以使其根本摆脱贫困的。因此,扶贫还须完善瞄准穷人群体并使扶贫贷款资金和效益真正落实到穷人头上的直接扶贫到哀悼的有效措施。然而,人所共知,农业、水利、通讯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条件的改善,是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及其贫困人口规模脱贫的根本基础和条件;加之,直接扶贫到户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主要对有发展能力而无发展机会的穷人最有效,而相对排除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而在现行的6500万贫困人口中,有相当部分人口属于”老弱病残“的特困户即民政部门救济对象。对于这些特困户的脱贫,显然是单纯的直接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扶贫措施所不能及的。所以,如何调整宏观的扶贫思路和方法,把区域扶贫开发政策与直执着扶贫到户的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及制定什么样的扶贫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的问题,则是探索和研究中国适宜的信贷扶贫战略及措施的基本指导思想及其思维框架,为此,我个人提出以下建议:

1.重新认识扶贫现实中两个相关的重要问题

(1)穷人是否值得信贷的依赖的问题。人们通常认为,穷人是不能增加收入的。因为。穷人没有创造性收入的特殊劳动技能,仅有体力劳动可以提供给社会市场。穷人要能增加收入,首先需要通过培训获得新工种的技能。穷人不经过这种培训。就如同一块泥土,他们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其劳动力市场十分低下。然而,若要对穷人进行培训。要求政府做大量的努力工作,这显然又是不现实的。因此,穷人只能无职业和无收入,依然贫困。

然而,GB信贷扶贫模式创始人穆罕默德·尤诺斯(Muhammad Yunus)博士认为,以上看法是严肃的,且比较重要,但却是错误的,而且是常识性的错误。他指出,如果穷人完全没有创收 能力,那么穷人就根本不能生存了。

尤诺斯进一步认为,穷人不仅靠自身的技能和艰苦的劳动生存,而且有些穷人靠自身的技能和艰苦的劳动获得丰富的资产及财富。国民收入中的较大部分都是穷人创造的。当然,穷人无力保证拥有自己的所生产的全部,并且不能为和平的目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所有技术,只能根据资本拥有量来使自己的技能。因此,穷人只要能够获得独立应用自身能力所需的资本,朝着充分发挥自身生产能力的方向发展,就可能保证自己的资产和收入的持续增加。由于资产的增加,资本金就会更加雄厚和增值,从而较大限度利用技能而增加更多铁收入。所以说,穷人是值得信贷的!

穷人因为贫困而难以获得其他种类的贷款,因此,会额外珍惜来这不易的获贷机会。因而显得更守信贷纪律。GB20年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乡村银行的经验向世人证明了穷人是值得信贷和可以信赖的。

(2)穷人贷款的利息率问题,穷人扶贫贷款利息率问题是扶贫实践最敏感、最重要,且争议低息。且认为扶贫贷款高息的思想和做法是与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的目标和宗旨相悖的。可是,中外扶贫实践表明,低利率正是阻碍穷人获得扶贫贷款的一种主要因素,”世界上许多地方,真正阻碍穷人从为他们服务的各类贷款项目中获得代码的正是这种贷款的低利息率。这类扶贫贷款常常被非贫困人口凭自身的较强大的政治背景和势力所占有--直到金融机构面临损失及其崩溃时才会被迫放弃这种不现实的利息率。因此,对穷人实行市场利率则是让其能够获得为他们服务的扶贫贷款以增加收入的一种办法”。(参见《尤诺斯教授对中国河北易县GB模式的考察》)要认识和理解上述看法的前提和基础即是真正认识扶贫方式为什么要从单纯生活救济转向有偿贷款的关键内涵所在。此外,应充分认识到,扶贫贷款实行市场利率是专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的操作机构,能够持续向穷人提供贷款的根本物质保证(详见徐鲜梅《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利率问题探讨》),同时,是信贷金融机构完全地、有效地参与扶贫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

2.适当调整县级扶贫办在扶贫实践中的作用

在以往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县级扶贫办主要是负责安排扶贫项目,而银行负责安排资金的使用。如果我们将上述资金使用政策作一适当的调整,即银行把扶贫贷款资金直接贷给县扶贫办,扶贫办再接有偿的原则把资金贷款给贫困农户,也就是扶贫办直接参与银行的扶贫贷款信贷业务活动,以上政策调整,加上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县扶贫办拥有较优的领导班子及其适宜原贷款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的操作监督和管理机制。),一定能在扶贫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①充分调动扶贫办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从而确保贷款受益贫困农户经营项目的创收和还款;②使扶贫办拥有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及其持续提供贷款的能力,从而确保扶贫的宗旨和目标的实现;③增强和扩展直接扶贫到户的力度和成效,促使直接扶贫到户的单纯非政府行为也同时转化成政府的扶贫行为。

3.建立健全适宜穷的特殊信贷制度

在规范经济学中,信贷被视为是无害的作用的因素,即信贷仅是金融、贸易和工业等效易活动中的润滑剂或为业务活动顺利服务的要素工具,信贷的作用被视为是一种辅助性的。可是,实践证明,信贷乃是有较强的社会经济功能的要素,是一种有力的经济武器。通过正确的信贷政策和适宜的信贷组织,可能会改变社会原有的既定格局。为特定的人信贷即是控制资产提供一种新工具。一个人越能获得贷款。他的能力就会越台。可以预料,明天将具有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人,自然是今天最能获得贷款的人,反之亦然。建立适宜穷人的信贷贷款制度日趋重要。

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rk,简称GB)信贷扶贫模式是实践已证明的,且国内外有关组织及人士公认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最成功的直接扶贫到户的贷款制度。GB的贷款目标仅指向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最为贫困的妇女,旨在能使千千万万贫困农户及其穷人妇女直接获得持续稳定的生产性经营贷款,促使他们走上自我生存和发的道路,同时使为贫困农户服务的信贷机构不靠外部物质力量的弥补即可生存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将GB模式引入中国扶贫领域实践,可能至少可以有弥补现行扶贫贷款制度之不足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建立适宜穷人的信贷贷款制度。

4.进一步做好中国现行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试验和评估工作为了帮助本国穷人,尤其是农村贫困妇女,世界各国纷纷出现以孟加拉GB模式为主体的专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的小额信贷项目活动。为了检验这种小额信贷在中国是否具有可行性,中国也出现许多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活动。其中,规模最大、试验最早的要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组建的扶贫经济合作社(Fund The Poor Cooperatire,简称FPC)。这些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组建和试验无疑对中国扶贫实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经过实践和调查表明,中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需要加强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1)统一思想和目标,实现既定的目标。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的项目应是认真组建和试验项目,尽快获得中内及有关部门的理解和认可,促进直接扶贫到户的扶贫方式在中国的规模实施和推广。

(2)把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实施规模扩展到“老、少、边、山、穷”地区。人所共知,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老、少、边、山、穷”地区。然而,由于考虑到实际与策略的问题,中国的小额信贷项目却始于相对并不十分贫困的内地(如河北易县、河南虞城和南召),而非最为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但是要全面检验直接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扶贫方式在中国是否可行,能否获得最后成功以及得到国内外的普遍承认和支持,这必须把这种方式规模引入中国最贫困的地区,进行科学试验,有计划、有组织地逐步推广。因此,中国小额信贷项目的设计者及其组织应十分重视这种扶贫方式在中国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山区的组建试验和推广。

(3)做好小额信贷项目活动之社会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评估工作。

(4)建立健全的小额信贷项目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5)适当集中研究力量,写出有深度且有说明力的项目报告。

09经济一

00903204

篇3:当代大学生扶贫论文

与此同时, 从国家到省、市、高校等各级部门对贫困生的关注度很高、资助力度很大。教育部在2006年5月发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 (教人[2006]6号) 强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 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今, 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各高校也基本建立起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有较为成熟的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 完善了在校贫困生资助帮扶体系, 在对贫困生经济方面的帮助上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工作过程中, 我们发现贫困生的主流精神状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也发现部分贫困生精神状况不佳, 精神贫困现象比较突出, 应引起高校重视。

1 精神贫困的含义

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 是指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上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 以致影响物质生活资料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生存状态, 是反映人们追求、信念的价值理性范畴[2]。精神贫困与物质贫困一样, 伴随着人类生存发展, 始终是社会、政府所面临且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2 精神贫困的表现

贫困生精神贫困是指贫困生个体面对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各种心理困扰, 出于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心理承受能力等的不同, 而出现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2.1 理想模糊, 价值观不清

在对贫困生的调查中, 笔者发现其理想大多定位于眼前能直接带来实际利益的层面上, 如找份收入不错的工作。绝大多数贫困生对金钱、人格、幸福等概念的因果关系和轻重关系没有正确认识, 对社会道德规范缺乏是非立场, 甚至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他们觉得实现理想的关键因素在于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当前现实社会中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感觉很无奈。甚至部分贫困生觉得自己穷, 又没有社会、家庭背景, 读完大学也很难找到理想工作, 于是整天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2.2 内心自卑, 缺乏自信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3]。贫困生与其他学生一样有着很强的自尊意识, 但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 部分贫困生又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 自信心不足。他们渴望在师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 成为被尊重的对象, 但因为经济能力有限、生活条件差, 不能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表现得更好, 很难维护自尊, 从而对自己产生怀疑, 过于自卑。严重的自卑心理会诱发其他心理问题, 是精神贫困最主要的根源。自卑与自尊并存是高校贫困生的显著特点, 高校应该高度重视。

2.3 自我封闭, 人际交往困难

在自卑和自尊的双重驱使下, 部分贫困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觉得这样既不用花销, 也不丢面子, 将自己孤立起来, 导致人际交往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缺乏归属感。有关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社会交往的调查发现, 经常参加集体活动的特困生仅为5.47%, 贫困生为22.60%, 而非贫困生则高达71.93%;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特困生仅为4.30%, 贫困生为4.24%, 非贫困生则高达91.46%[4]。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融入集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维系个体日常学习、生活、工作,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个体身心健康水平。”[5]

2.4 过度依赖, 缺乏感恩意识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部分贫困生认为得到社会、高校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甚至存有严重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缺乏感恩意识。当获得资助时毫无感激, 对于学校的各类补助都急于争取, 认为自己应当无代价获得, 却从未想到国家、社会、学校为了给予其补助需要做多少工作、花多少心血, 也不曾想过是否还有更需要资助的同学, 更没想过如何回报, 更有甚者拿资助金去高档场所消费、肆意挥霍等。

2.5 道德人格缺失, 缺乏诚信

贫困生道德人格是指其应当具备的既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自身全面发展需要, 实现知、情、意、信、行有机统一的道德人格[6]。目前高校贫困生道德人格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 但也有部分贫困生表现出道德人格缺失, 严重缺乏诚信。如部分学生在申请资助时, 开具虚假贫困证明, 隐瞒真实收入;又如部分贷款学生贷款违约率较高, 降低了贫困生享受助学贷款的信誉度。

3 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的必要性

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庞大, 只靠社会、政府、学校资助是不够的, 要真正走出贫困, 还需要贫困生自身努力。高校应从精神上给予贫困生关爱, 引导其树立远大志向, 学得更多知识,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精神扶贫意义重大, 对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都有积极作用。

3.1 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贫富差距会影响部分贫困生对社会及当前改革开放的态度和看法, 并对社会产生不满和愤恨情绪, 甚至演化为极端行为, 这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和危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 对那些因贫困而持有极端观点的学生应及时正确引导和教育, 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3.2 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

由于经济困难, 很多贫困生放弃了参加培训、考证和社会实践等的机会, 难以全面发展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甚至有少数贫困生学习不认真, 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 最后无法顺利毕业, 甚至无法胜任未来的本职工作, 这会对学校声誉产生严重影响。同时, 贫困生的精神贫困导致学校对其培养难度加大, 其不良精神状态也会影响身边同学, 不利于学校管理, 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最终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

3.3 有利于增强贫困生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心

很多贫困生家庭都将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希望其能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改变家庭贫穷落后的面貌, 提高家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即使在获得资助的情况下, 仍有部分贫困生因为精神贫困而影响了学业, 在毕业时没有找到理想工作, 这和家庭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导致其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心大打折扣, 同时还会影响到身边情况相似的家庭。

3.4 有利于贫困生自身综合素质提高

贫困生常因经济压力过大造成心理创伤和痛苦, 可能会出现精神紧张、烦躁焦虑、学习效率差甚至厌学等情况, 同时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如失眠、厌食、身体疲乏等, 这些都将对其学习造成不利影响。此外, 因为身心疲惫, 他们也不愿意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 除了专业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得不到锻炼, 不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4 贫困生精神扶贫的主要措施

贫困生出现精神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笔者就从高校角度谈谈如何对贫困生进行精神扶贫。

4.1 充分发挥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作用

物质扶贫是精神扶贫的前提和保障, 精神扶贫又可以增加物质扶贫的效果, 二者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贫困生。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是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资助管理工作, 统一协调管理全校学生的奖、助、贷、减、免、补等资助工作。应坚持助学育人的工作理念, 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主要工作内容, 以贫困生思想教育为重要抓手, 做到教育与资助并举, 资助与育人并重, 构建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结合的“双线资助”模式, 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才解除后顾之忧。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做好贫困生物质、精神资助工作。

4.2 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贫困生资料库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样可以有重点地对贫困生开展相关工作。同时, 应针对个体不同的心理状况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以便尽早发现其特殊心理问题, 及时进行诊断和心理疏导,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扶贫工作。在建立心理档案的具体操作过程中, 学校要详细调查和掌握贫困生各方面情况,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品行说明、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开展提供依据[7]。

4.3 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是贫困生精神贫困的重要原因。因此, 高校应加强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教育、励志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教会其辩证地思考问题, 合理定位自己;教育其转变观念, 正确对待贫困, 自强不息,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会自我调适, 提升自身幸福感。

4.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对改变贫困生的精神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应大力倡导平等互爱、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文明风尚。充分尊重贫困生人格, 鼓励其正视贫穷, 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建设美好未来。还要鼓励其他学生关爱贫困同学, 帮助其摆脱心理负担, 在学习和生活上积极为其提供帮助。同时, 学校相关部门还应积极开展符合贫困生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 免费开放体育馆、活动室等设施, 以全面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 培养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成文, 罗洪铁, 等.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余德华, 黄镇根.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精神脱贫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 2003 (6) :84-87.

[3]周红.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181-182.

[4]何祥林, 孙丽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分析[J].求索, 2006 (11) :118.

[5]段振榜.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EB/OL].http://www.studa.net/xinlixue/090204/10134875.html.

[6]苏柔伊.解决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的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 2007 (5) :94-96.

篇4:当代大学生扶贫论文

[关键词] 扶贫支教 师范大学生 积极影响

作为忻州地区唯一的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忻州师范学院把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责任。把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为:“培育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掌握中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和教师技能,愿意到基层献身党和人民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合格教师和高素质建设人才。”先后实施了“411”和“512”工程,这些工作的开展,在多方面对师范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他们在实践中受到锻炼,逐渐成长、成熟。

一、提高了师范大学生的教师素质,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扶贫支教,真正让师范大学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半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受援学校的教师和我院的带队教师都会对他们进行听课、评课,给他们提出中肯的教学意见,教他们把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这为师范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语言表达上,支教过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能比较自如地把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讲授给受援学校的孩子们,这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其次,教学方法上,支教过的学生能够把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全新教育理念。比如,在语文课教学中,让孩子们表演当时的情境,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数学课教学中,讲授“角”的概念时,让孩子们以肢体演示各种角,在教室中找各种角,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利用丰富的教学案例,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再次,教姿、教态上,支教过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够自然大方地站在讲台上,自信地表现自己。最后,在教学管理上,经过扶贫支教的实践,这些大学生能够处理好与孩子们的关系,在严肃与亲善之间把握尺度。大部分学生在支教开始的时候与孩子们关系亲密,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不利于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现在,他们明白教育虽然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但作为学生的领导者,要做到亲密但不能无间。

总之,他们在实践中慢慢成长,完成了由一个学生向教师转变的过程,提高了自身的教师素质,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了师范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技能

“扶贫”即到经济不发达、生活条件落后、办学条件差的农村基层支援教学工作。“支教”是在校大学生到贫困农村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当地缓解师资紧张的压力,激活农村基础教育,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逐步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大部分支教点分布在条件相对艰苦的村办中、小学,物质比较匮乏,资金相对不足。而我院大多学生来自城市或条件较好的农村,且独生子女居多,平时很少做家务,自理能力较差。因此,初到那里对环境和生活方式很不适应。吃、住、行以及和当地人交流都存在一定困难。另外有些偏僻山区手机没有信号,无法与外界联系。但是,这一切困难并没有减退支教学生的工作热情,而且他们一致认为,支教生活充实、有意义,他们的表现大都受到受援学校教师、学生和村民的好评。根据我校教师调查结果,支教前,40%的学生不会生炉子,35%的学生不会做饭,在半年的支教生活之后,会生炉子的学生比例可达98%,会做饭的学生比例达到90%。可见,扶贫顶岗支教不仅培养了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提高了在艰苦环境下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三、增强了师范大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提高了他们处理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到了支教地点,由学生变成了老师。这一角色的转变,使支教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山区农村教师的责任。在贫困而偏远山区的支教点,孩子们学习基础很差,但是他们真正渴望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支教学生了解到这种情况,除了正常上课和学生管理外,还利用周末、课余时间为孩子们补课。此外,支教学生们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他们的行为不仅代表着自己,代表着当代大学生,还代表着忻州师范学院。

在扶贫顶岗支教过程中,他们还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从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事、指导老师、支教成员交流、交往。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问题,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意识。总之,他们从支教点获得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丰富了自己的社会阅历,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四、加深了师范大学生对教师职业、贫困地区教育现状的认识

一方面,师范大学生经历扶贫支教后,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不只是教书、讲课,教师的任务非常繁琐,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教师的工作以学生为主线,“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师工作的灵魂。看到了教师职业的伟大和神圣。“天地君亲师”,教师担负着改变一个民族命运的重任。

另一方面,亲临社会实际,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村,了解了当地的生活状况,目睹了农民和农民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现实,还有贫困地区孩子们在求知道路上的艰难,这使他们对山区农村教育有了切身体会,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乡情、村情、民情,在实践中接受到学校里所受不到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提高师德水平,以后更多关注贫困地区教育,巩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五、大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在扶贫支教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和透彻。教学技能有待改进;基本生存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有待提高。扶贫顶岗支教为师范大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扶贫支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短缺问题,提高了农村教育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为师范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搭建了平台,为他们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一笔用之不尽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郝瑞经.扶贫顶岗支教与大学生的成长[J ].科技信息,2007,(33):34-36.

[2]忻州师范学院教务处编印.忻州师范学院首届扶贫顶岗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

[3]李思殿.扶贫顶岗支教,师范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36-37.

篇5:大学生村官扶贫日记

接近傍晚,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离开村委会,在路上走着希望能遇到回城里的车。在暮色中,我看到在前方有一个人影步履蹒跚,走近一看,是位年过花甲的老大娘背着一背篓蔬菜缓缓地走着,我走上前,问老大娘说:“老人家,这么晚了你是要到哪儿去?”老人回答:“我刚到地里摘了菜,现在把菜背回家。”我接过老大娘的篮子帮她把菜背回了家。他们家人拉着我不让我走,要我留下来吃饭。这顿饭没有肉,没有其他什么特别的菜,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餐饭,吃起来非常香甜可口。吃完饭,老人一定要送我到公路上,叫我以后多到他们家做客,我很开心,这只是一件小事,却让我如此满足。我想:如果基层干部都把村民当亲人看,村民也会把我们当家人一样看待。

20xx年12月19日 星期六 天气:阴

一大清早,接到村委会何毅副主任电话,希望我能到团结村民组了解常吕贵一家的基本情况。我立即起身,当我到达常吕贵家时,眼前的景象把我惊呆了,家徒四壁,房子破旧不堪。常吕贵今年65岁,因病已于前几日去世了,其妻曾代芝49岁,下身瘫痪,生活自理能力丧失,育有两儿两女,因遗传原因除两女常开凤、常开仙可勉强行走外,两子常开绪、常开军基本是爬行,家中经济来源主要是常吕贵生前种植农作物以及领取低保维持生计。常吕贵的去世,使原本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我仔细听取并记录村民向我介绍的情况及意见建议,为了安埋常吕贵和解决眼前常家生计,村民不吝相助,踊跃捐资忙前忙后,此情此景,让我既感动又忧虑,我感动村民的热情友善,忧虑常家今后如何生活。了解了情况,我立即向领导做了汇报,作为村官我也应该有所行动,回到家我把常家的基本情况整理为电子文章在微信微博上发起题为“帮助山区残疾人一家度过困境”爱心捐款活动,希望能得到社会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的响应。

20xx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天气:晴

篇6:大学生村官扶贫个人事迹

xx,男,1984年生。作为苍龙街道石抗坝村支部副书记兼扶贫站长,他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他热爱“三农”事业,扎根农村,融入基层,在任职村庄真心服务群众,成绩得到群众认可。他始终坚持为农村群众服务,为农村发展出力。自2016年8月兼任苍龙街道扶贫站站长以来,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帮扶思路、落实帮扶政策、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在推动街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落实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深入调查研究

谋化扶贫思路

他刻苦钻研精准扶贫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并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牵头制定适合贫困村(石抗坝村)的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带领帮扶干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经常深入石抗坝村开展调查研究,对石抗坝村情进行摸排,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出制约该村发展的短板,在帮扶措施上因组因户而异,精准施策,对症下药。

优化产业结构

拓展增收渠道

他根据石抗坝村土地结构和平坝、山区的地理差异状况,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经果林、马铃薯、蔬菜、烤烟、中药材等种植产业及稻田养鱼、

“七黑”(黑大豆、黑玉米、黑洋芋、黑鸡、黑豚、黑猪、黑山羊)特色种植养殖,引导返乡农民工开办角梳厂、木炭厂、矿泉水厂,并把劳动力技能培训这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劳务输出把劳动力培训的成果及时转化为贫困户家庭收入。目前,全村建成了千亩马铃薯、黑桃规模种植,建成500亩烤烟、200亩晚白桃,并以百合、刺梨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使全村规模种植面积达3000亩以上。

他引导种植大户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发展的形式,推动石抗坝村建成新型蔬菜塑料大棚三片共计40多个,带动贫困户34户从事蔬菜种植。草畜产业方面,通过整村推进项目,引资近百万元在四合头等3个村民组新建圈舍3座,养殖黑山羊100多只;乌骨鸡5000羽,实施家庭散养猪户100余户,在他的组织实施下,通过养殖项目带动贫困户70多户从事养殖。

精准落实扶贫政策

筑牢精准扶贫基础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他在街道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全力协助街道领导落实省、市石抗坝村一揽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分组分户列出具体项目需求清单,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xx同志在扶贫工作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他工作敬业、求实创新,经常为街道精准扶贫工作谋思路、创出路,在全街道各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奋战在苍龙街道石抗坝村一线的村民贴心人。

大学生村官扶贫个人事迹范文

xx,男,内蒙古赤峰市人,2014年6月毕业,是重庆市xx县2014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一直以来都担任xx县龙潭乡万宝村村主任助理一职。在重庆读了四年大学,让他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中国人讲求安土重迁,但是这里的一切让他下定决心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实现自他人生价值。

上任近两年多来,他一心扑到村里面的工作上来,一心一意谋发展,真心实意为万宝村村民服务。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加深入的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

走在村组道路上的2015

2015年是xx县扶贫攻坚战役打响的一年。初入工作岗位的xx有懵懂、有无知、更有自他成长,锤炼意志,增长能力的决心。作为选聘到龙潭乡万宝村的大学生村官,毫无疑问,最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为老百姓服务,协助村两委为万宝村谋出路、想发展。

忆起2015年的扶贫攻坚工作,思绪万千,其中的点点滴滴,种种经历就是人生中的一大笔财富,对他们的帮扶又何尝不是对自身的“帮扶”。走在村组道路,走在田间地头,看到的是辛勤劳苦大众忙碌的身影,让他想起父辈们的操劳,感受的是感动和敬仰。熟悉村情,完成基本扶贫任务,协助村两委谋发展、想路子,凡是他走过的户,都会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小纸条上,并告诉群众有困难随时可以来找他。于是有同事问他:“你这样不怕麻烦吗?你这样一心为贫困户,值得吗?”他说:“无论值不值,只要贫困户能记住我的名字就好。”走在村组道路上的2015是最好的诠释。

走在贫困户家中的2016

2016年是xx县扶贫攻坚有序推荐的一年。万宝村全村285户766人,其中贫困户28户105人,贫困人口占比达13.7%。贫困户占比之大让他忧心忡忡,但是忧中也有喜,哲学教会他辩证的看待问题,综合万宝村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来看,致贫原因为“因学”的占很大一部分,这就意味着贫困只是暂时的,更让他看到的是他们的“希望”就在不远方,他们不甘贫困,他们倡导的“扶贫先扶志”就是从“要想走出贫困,就先从教学开始吧”;天灾人祸在所难免,万宝村另一部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就是因病,花在医药上面的钱导致陷入贫困中无法自拔,正所谓“靠天天会塌,靠树树会倒”只有靠自己和政府的帮扶才能走出去;另外万宝村最特殊的一户就是致贫原因为无房的刘多发,为了让他住上安稳的房屋,他们驻村干部一遍遍的做工作,做疏导,宣传政策,利用自己做城乡规划的业务帮助办理手续,送货上门,看到他欣喜的面庞,他也打心底里感到欣慰。

这一年的他们村组干部隔三差五就往贫困户家里跑,万宝村的所有贫困户的情况都装在他的心中,这一年针对致贫原因,每家每户宣传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心中无愧。从一开始进入贫困户家中的热情招待到后面的习以为常,他想走在贫困户家中的2016就是这一年工作的最好写照。

走进贫困户心中的

20是xx县扶贫攻坚克难的一年。扶贫攻坚已经进入高潮,是xx县脱贫摘帽的一年,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乡党委政府投入力度之大,基层干部投入精力之强都达到最大化。注定今年对于他将是苦累交加的一年,而他也打起百倍精神,准备打好这场战役。

第一季度“回头看”作为扶贫攻坚克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查找他们以前的工作,是否存在识别不精准、是否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是否存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等,更要排查非贫困户是否有应进未进的贫困户,而这让他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万宝村烂泥组谭见成,第一次见谭见成是在万宝村藏香猪养殖场做活路,个子矮小,50几岁,脸上沟壑纵横,沧桑已经爬到了谭见成的脸上,他见面的寒暄说:“你辛苦哦”,谭见成说“没得办法,还有一个2岁的娃娃要养”,一番谈话后,他们在转身回村委会的路上,村干部在一旁打趣道:谭见成找了一个28岁的“嫩媳妇”,后来他百思不得其解,在他一番追问下,原来 “嫩媳妇”就是万宝街上那个“哑巴加傻子”。在下一次看到他们那2岁的娃儿时,长得是那样的乖巧,真是感到老天是多么的不公平,正好赶上扶贫“回头看”,但是谭见成也是低保户,政府也在帮助他,xx多次的跑到他家中去了解情况,得知他有修房子的想法,刚好建委这边在申报农村危旧房改造,xx就帮助他宣传政策,申报指标,办理手续,这一切都让他觉得虽然老天不公平,但是尽他所能,让“公平”具体带到贫困户的家中。

三年的付出,让这热血的青春献给扶贫攻坚,同时扶贫攻坚也帮助他成长。

大学生村官扶贫个人事迹范例

xx,男,1990年生,于2014年9月被选聘为彝良县荞山镇官房村大学生村官,一直扎根基层,抓实工作,全力投身在脱贫攻坚的滚滚洪流中,现任云南省xx市彝良县荞山镇官房村专职副书记。

工作作风深入,扶贫工作推进明显

从2014年开始,xx负责了官房村下坝、张湾、岩下三个村民小组的挂片工作。这三个村民小组位于官房村最偏远的地区之一,汉彝杂居,历来与村委不和。他主动接手之后,从村民最关心的户籍、低保等问题入手,多次召开群众会议,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岩下社没有社长,他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先为他们选出了社长,又重新调整了低保名单,全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几十户村民没有一家有异议。张湾社汉彝不和,以至于连修建一座手机信号塔,都受到各种阻碍。他将各户村民集中起来,痛陈利弊,终于说服各家放下仇隙,答应拿出土地、石山,让出道路,让多年没有手机信号的张湾社,第一次通了电话。到官房村之后,他分别完成了全村700多户村民的网格化管理信息、100余户危旧房改造信息、3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完成官房村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其他困难农户异地搬迁,集中安置。

全力建桥修路,夯实贫困村基础

官房村面积广,海拔落差大,很多学生在两到三个小时的上学路上,还要面临涉水过河的问题。而一到夏季遇到暴雨涨水,则直接无法去学校上课。从2014年12月开始,xx一直在外界呼吁奔走,争取资源,最终于2016年4月和2017年1月,分别在官房村的小厂社和上油社,建成了两座便桥,使90多名小学生,不用再涉水过河去上学,也方便了周边7个社的几百户村民。

2015年6月,全国未入库道路普查工作在荞山展开。荞山镇人手紧张,xx便全部揽下了这一任务。在两个月时间里,他带着GPS和电脑,走遍了全镇227个村民小组的400多条通社道路,顺利完成了这一任务。而录入的数据,很快就在脱贫攻坚行动中的硬化道路修建上,发挥了作用。

关注留守儿童,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职期间,xx非常关注官房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现状,并且致力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户籍问题一直是官房村的一个大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面临着无户口,或者户籍信息错误的情况,xx在任村官期间,一直将此视为一样重要工作来做。他经常往返于派出所与村民家中,督促并帮助村民准备各种申请与证明材料。而对于面临这种情况的留守儿童,尤其是单亲留守儿童,他则亲自去帮他们准备各种材料,带他们去派出所进行户籍登记或户籍信息修改。官房村岩上社的女童赵永会,快到十岁仍不会说话,但又不是完全聋哑。xx利用一次去大学做汇报的机会将她带至南京进行了检查,确定为前庭导水管综合症。又在南京通过社会捐赠,为她配备了助听器,使一个十年没有听清过外界声音的孩子,第一次听清了外界的声音。官房村岩上社的女童罗申翠,有着严重的眼部残疾,父母也在一次刑事案件中双双去世,xx了解情况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志愿者老师、香港的基金会以及自己的朋友,先后为她筹集了两只眼睛的手术费用,并于去年11月和今年4月在云大医院分别完成了右眼和左眼的晶体植入手术。

关心基础教育,争取社会各界支援

xx长期保持与支教组织的联系,通过他们改善官房村基础教育薄弱的现状。在蒿枝坝地区,他曾联系志愿者进行长期免费的儿童学前教育,在没有任何部门支持的情况下,进行了两年,使一百多名儿童在获得了学前教育的情况下才进入一年级。而来自各个大学的寒暑期志愿者,每年都会准时到来,用他们的阅历和知识,极大的丰富了官房村儿童的视野。通过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有九十多名中小学困难学生获得了长期资助。

上一篇:2015年全市教师节表彰大会讲话稿下一篇:让我怎么感谢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