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

2024-04-09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共8篇)

篇1: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

儒家思想作为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产生深远影响更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以下是我对儒家思想影响的一点看法: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首先,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它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贵君轻”“孝道”“大一统”“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我认为儒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儒家的仁政思想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代思想深受儒家文化中的仁的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

2、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如今的保护环境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有其指导作用

人与天道的结合使人不能违背“天的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能够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坚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思维背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口号也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觉悟,是天人合一的体现。

3、“民为邦本”体现了当代社会人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要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对现代社会的以人为本有重要指导作用。且不论政府是否真正做到了这点,但是口号中“以人民利益为重中之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无不体现了这点。

4、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现代化人才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 “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还有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时至今日,这种

教育教学理念还在学校中普遍存在,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社会对高质量现代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有利于社会前进发展。

5、另外,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也溶入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处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辉。如爱国主义,儒家思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克己”是为了“复礼”;强调家国合一,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放大;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儒家的“内圣外王”强调君子修身、“齐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方式。

三、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毕竟代表的是中国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儒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也渐渐显露出来。我认为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浓重的等级观念导致个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被严重扼杀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就是“礼”,“礼”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特色。“礼”太多,就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个性,妨碍真理发现和科学发明。孔子也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如按这些“礼”来教育,即使天真烂漫的青少年,也全被教育成循规蹈矩的所谓君子;再加上孔子讲“君子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鲜于仁”,更是限制了人们对雄辩和沟通才能的发挥。而在当今社会,不会说只会埋头苦干,不懂创造没有个性的所谓人才,并不是很受欢迎的。

2、过分注重道德的作用,法治精神严重缺乏

儒家文化是道德文化,治理国家,特别强调人们的素质、觉悟和良心,因而把道德看得比法律更根本、更重要。直到现在,中国法治建设虽取得很大进步,但仍缺少法治精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屡见不鲜,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任重而道远。事实证明,现代社会光靠道德是克制不了一些人的行为的,要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制社会才能更长远地走下去。

3、过分中庸,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敢闯敢冒、改革创新精神

孔子说,“叩其两端而竭焉”,如何取其中,没有一定的法则,需要当事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庸”和改革创新相矛盾。过分中庸显得畏首畏脚,不能进行改革创新,而失去创新则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显然是不合适的。

四、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为个人,儒家思想对于我的影响也是很强大的,首先是孝,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我自认为平时做的不错,仁,宽厚待人也是我坚持的原则。但消极影响也是存在的,过于中庸,缺少创新也是以后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文化有一个深刻认识,更重要的是在推进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发挥其中的积极因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时,要从观念、思维、制度、政策、行为、环境等方面,自觉

克服、改造儒家思想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做到兴利除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总之,儒家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中心,在遭受一些人猛烈批判,丧失统治地位甚至一定意义上丧失生存权利的情况下,其适应、促进现代化的部分思想内涵价值也日益得到关注。所以,我们要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吸取其合理部分,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保护和发展,开发和利用的关系,对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儒家“新生命”的希望所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百度文库 百度知道

《论语》《孟子》《先秦诸子百家汇编》

《新儒家思想史》(作者:张君励)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实教育的消极影响》(作者:李洁)

篇2: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

一、中国儒家传统管理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形成是通过孔子完成的。孔子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阶段是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剧烈冲突的时代,在奴隶制处于崩溃的前夜,他作为统治阶级管理思想家毫不隐讳的使命就是复兴周礼。他第一个从理论上总结了奴隶制社会的管理经验,第一个系统地整理、总结了中国的传统管理文化,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去传播这种管理文化,正是这两个总结,奠定了孔子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引来无数后人的颂扬和批判。

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礼、中庸。仁主要是社会管理伦理学说,即所谓仁爱、仁义、仁政等。如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他用仁把所有的公共管理规则统率起来。仁的学说反对管理生活中的苛,宣扬人类之爱的管理思想。他用爱人观念加强血缘联系,消除内部冲突,同时也有差等地把爱人观念按宗法模式扩展到整个社会。礼即礼仪、礼节、礼教,是维护封建管理等级制度和秩序的伦理规范。也具有处理管理主体的道德信条,这些规范一方面可以成为管理群体团结和谐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则发展为管理式的繁文缛节和极端苛刻的纲常名教,中庸是一种管理思想、方法,讲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除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

应当说,孔子的儒家管理思想诞生初期,只是一种理性细胞,还不具备指导社会管理实践的职能。要使它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管理活动的主导思想,需要后人全面地发展和继承。这项工作,首先由孟子完成,战国中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管理价值理论。他主张用仁义去管理经济,用仁政来发展管理,而开拓管理旨在富乐民生,仁者无敌基于管理成功。继孔孟之后,儒家管理思想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正统管理思想,但还没有真正在统治者意识中起到主导作用。西汉建立之后,统治阶级急需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消除各种学派间的斗争。因此,必须扶正统而废百家,以适应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西汉管理思想家董仲舒做为孔子的继承者,用阴阳五行的管理理论达到了这个目的。他以儒家为中心,借天道说人事,贯穿神权、君权、父权、夫权,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北宋中期,以朱熹、二程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又再次对儒家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改造,他们以孔孟的管理理论道德学说为基础,从宇宙本源出发,来阐明社会管理行为的目的和功利准则,在对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主体关系、精神意识等问题上,都提出了较完整的管理哲学体系。本世纪初,中国在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面对外强、内患的多次震撼,传统的管理思想产生了动摇。但以梁漱溟、张君励等为代表的新儒家学派,宣扬心本论,他们通过研究儒家、佛学中的管理观念,认为只有以儒家管理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真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人类生命之皈依,世界文明之趋归。新儒学派经过一代代的努力,本世纪中已发展到鼎盛,并广泛传播于港、台、东南亚一些地区和国家。

总之,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致管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而在这场竞争中,源于上古华夏文化的儒家管理思想满足了当时农业社会的管理需要,它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二、中国儒家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之后,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由于历史上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加上封建社会多年的宗法专制统治,使传统的儒家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一)重政治而轻效益的偏向

首先,企业行为政府化。企业成为了国家的行政组织或政府部门的附属物,缺乏独立的人格。企业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目标选择、经营观念等主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控制和影响,为此,企业常常主动迎合上级行政部门的意愿,甚至不惜牺牲经济利益。

其次,企业内部结构行政化。政企不分、政经不分,组织机构和编制同国家行政机构对口,管理规章制度参照国家行政机构标准制定,企业行为中政治任务压倒一切的倾向较为严重,经济色彩大大淡化。

第三,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化。在生产经营中,领导者往往注重行政命令,爱算政治帐,不善于算经济帐。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工作,领导者常常凭主观理想办事,企业不遵循效益第一的原则。

(二)重专制而轻民主的偏向

过去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是封建专制管理的国家,民主管理的空气非常稀薄。战国时期,孟子曾主张民贵君轻。但这种爱民、为民之说并没有真正得到封建帝王的认同。相反,在封建社会严重的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下,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专制型管理方式。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的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一言堂。在这种绝对权威面前,上有所好,下必慎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使得一些敢于直言,富有才华的管理者被拒之门外,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广大职工的智慧和潜能受到压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难以杜绝。

(三)重人情而轻法制的偏向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表现在企业管理机制上,常以非理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原动力。它过分重视人情管理,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结果导致一些企业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司空见惯。规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纸上,而不能见之于行动。这种人情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但企业毕竟不是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四)重情意而轻利益的偏向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被一些传统观念理解为合乎管理阶层的礼制的行为规范,利主要是指物质利益。孔子的管理学说显示出贵义贱利的明确意向。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进一步把义利对立,认为利是引发个人作恶和社会**的总根源。提倡利,必然会危及义,从而导致乱天下的恶果。而宋明礼学,更直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把封建统治阶级的管理思想行为规范和物质欲望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两极。

建国以来一个时期,我们在左倾管理思想的影响下,脱离群众对实际生活的物质需求,幻想不去发展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就能达到共产主义,这是十分可笑的。我们曾大力批判企业中利润第一的管理思想,排斥物质奖励的管理方式,这就从根本上压制了个人和企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同时,从根本上承认了利的合法性。当然,当代企业重利,也提倡义。这个义,广义讲是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狭义说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主体伦理意识的建设问题。当前我们讲义,不再是脱离实际历史条件的管理思想,也不再是与利的对立,企业只有提倡合理的义和利,才能正确地解决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者关系。

(五)重均同而轻个性的偏向

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但与西方管理思想相比,恰恰又缺乏对个体地位的认同。它虽然处处讲人,但真正重视的是人所属的团体。在均同思想影响下,总体是神圣的,至高无尚的,个体则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这种总体对个体的排斥,构成了中国儒家管理思想的本质。在企业管理上具体表现在:

首先,在企业管理思想上,我们曾经偏重于那些重总体,轻个体的学说。比如:建国后,重视对原苏联管理思想的引进、吸收和探讨,而这种管理思想的一个特点是维护了一种总体至上的观念。反之,对西方国家比较强调个性和个人积极性的管理思想,弃之不顾或否定批判。

其次,企业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趋于共同,缺少特点。从前,由于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不是独立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国家的方针目标就是企业的方针目标;国家的价值观念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国家的管理文化就是企业的管理文化……所有企业同遵一旨,同出一源。

第三,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铁饭碗、大锅饭至今仍是个别企业改革发展的阻碍。具体表现就是讲攀比,不讲竞争;讲均同,不讲贡献;讲公平,不讲效率等等。长期以来这种求和去异的儒家管理思想,造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依附性和均同性思想,顽固地保护着人们的心理长城。

第四,以往在企业职工个性上,共同性胜于特殊性,群体性高于个性性。使职工个性长期处于抑制和闭锁状态,个人需要绝对服从集体的利益,排斥任何做法的个人主义。其结果,使一些企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六)重生产而轻流通的偏向

在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下,中国的儒家管理思想长期以来重农轻商,在管理上明确提出了农本工商末、“工商众则国贫”的口号,这种管理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障碍极大,影响极深。它使中国历史上的流通领域长期处于闭塞和萎缩状态,无法对生产产生促进作用。

(七)重伦理而轻科学的偏向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是以政治伦理为本的。因而历来不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它们认为人是最根本的东西,精神世界的仁义修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忽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有一个基本概念,即主体人格的确立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管理伦理为质,管理知识为量,这种重道轻艺的倾向,使科学技术多高明也只是粗迹,不懂不为耻。而“正心诚意”、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纶,才最有价值。这种儒家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畸形状态,阻碍了寻求科学真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八)重传统而轻变革的偏向

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管理一直占主导地位。一面是家长专制式的管理关系和纲常礼教,另一面则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守旧思想。尽管中国历史上,不乏一些反传统倡革新的思想家和勇士,他们的管理思想也产生过广泛影响,但最终多被儒家管理思想吞没。其根本原因是:首先,当维新者在管理意识上起来反传统时,却又常无意识地停留在传统之内,传统意识潜移默化地决定着他们的思考方向和界限。如:康有为从反孔到尊孔,章太炎从反儒到护儒。其次,历史上多次革新实践,革新者承担的风险远远大于继承传统者。商鞅、王安石、谭嗣同等许多著名改革家的结局告诉人们,宁求稳健而不务革新,可能是较明智的选择。这种因循守旧,知足长乐,处事退缩,不思进取的倾向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行为。从反到护,反则必险护则相安的历史教训和结局仍在一些企业的改革实践中重演。

三、科学管理是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

篇3: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

一、儒家思想的产生及内涵

1. 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儒家思想真正产生于诸侯纷争的春秋时期。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这一时期国家之间相互斗争, 社会进程加快, 旧的思维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洗礼, 思想流派纷呈, 形成“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在当时以孔子, 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物倡导“为政以德”, 试图通过“仁”和“德”改善暴虐统治, 感化统治者和人民, 结束混乱纷争局面, 建立有秩序的社会。

2. 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文化, 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1) “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的境界。视“仁”为各种善德的概括, 包括恕、信、恭、忠、勇、孝、悌。“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仁者爱人。爱人就是“克己复礼”、“修己以安百姓”。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 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之人, 由亲亲扩大到大众。

(2) “礼”。“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儒家思想强调“克己复礼以为仁”本质是加强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按照礼要求的规则行事, 通过“礼”实现“仁”, 从而使社会呈现崇尚仁义的局面, 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 “义”。儒学倡导“舍生取义”, 正所谓“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明言:“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孔子把义与利拔高到做人的道德境界上来认识, 舍利者为义, 取利者为不义。这是儒学所推崇的人生境界观。

(4) “信”。儒家思想倡导言行一致, 言而有信。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 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 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当权者讲信用, 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5)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三军可以夺志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正是这种人生态度, 培养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 积极进取的精神,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6) 和合精神。儒家宣扬天人调适和人际和谐, 即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做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人与人之间要“和而不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强调人际和谐, 团结协作, 以求达到共同发展。

总之, 儒家思想的内涵包括了各个方面, 体现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它的精华对现在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巨大, 尤其是伦理思想, 倡导积极入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既要加强个人修养, 又要树立政治理想。儒家思想对加强公民的道德素质, 发展先进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都有重要意义。

二、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所谓和谐社会, 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具体说, 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 儒家仁政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而仁政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伦理文化, 即“三纲五常”。它强调宗法伦理观念,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有明确的界限和等级观念。在日常行为中, 以“仁、义、礼、智、信”为行为准则, 主张“性善论”把人心视为一切美好价值的观念的源头, 从而把治理国家看作是“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过程。

(1) 儒家的伦理思想对家庭社会和谐的影响。儒家的家庭伦理思想, 是儒家关于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的主张。《论语·学而》云:“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 孝悌是仁之本, 即每一个有道德的人都要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孔子在《颜渊》中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也就是说, 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的约束检点, 使之达到礼的高度, 这就是仁。如果有一天, 人们都能克己复礼, 天下就都归于仁了。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耕为本, 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因此, 古代社会十分重视家庭伦理, “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一家仁, 一国兴仁;一家让, 一国兴让”。儒家关于家庭伦理的学说, 在家庭中以亲父子, 以睦夫妇, 以友兄弟, 使家庭中的成员相亲相爱, 使家庭稳定幸福, 每一个家庭的稳定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2) 儒家的礼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 它用“礼”与“乐”的相辅相成来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 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理想目标。儒家认为, “礼”的本质是“序”, “乐”的本质是“和”。所谓“序”, 主要是指一种道德规范, 意味着等级、秩序。儒家思想认为, 只有社会形成一定的秩序, 形成社会共有的道德规范, 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 即实现秩序和和谐的统一。“乐者, 天地之和也;礼者, 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 序故群物皆别”。所谓“和”, 意味着和合、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对立统一的。儒家提出“和为贵”的思想, 认为它不以无规则的秩序存在, 而是以建立生态和谐社会为根本指导原则, 在遵守一定规则和遵循一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和谐, 进而实现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儒家的这种思想在今天对构建和谐社会,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儒家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儒家的“和合”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中源远流长, 以“中庸”为方法的“天人合一”思想, 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 则“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我国思想家运用和合概念, 从总体上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相互关系, 除强调团结、协作的意思外, 更有向心、凝聚的含义, 特指事物与其所处的环境和相联系的总体结构实现融和统一, 这就是中华和合文化所体现的有中国特色的整体系统思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 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中庸》说:“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所谓“执中致和”, 就是通过正确方法, 实现美好理想, 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境界。故此, 和谐社会应该是各种要素相互协调, 结构合理, 运行有序, 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发展环境的社会。和合思想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 即顺应天道, 人要同自然和谐统一。自然万物、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力, 它们又存在于一定关系之中, 破坏了这种关系也就破坏了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严峻, 人口膨胀、能源枯竭、自然资源紧缺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和谐”。

中国思想史上也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内容, 如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等。天地中万物都有生命, 人必须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不要破坏生态环境,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才能实现生态环境和谐, 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2) 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和合思想中贯穿着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政治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如“以天下为己任”、“公而忘私”、谋求国富民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责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德意识和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它的这些思想对现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一定程度上能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思想体系。

(3)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合文化强调通过调整人际关系以解决矛盾冲突。其基本原则就是“推己及人”, 理解人、尊重人。如“给予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等等。在处理内外远近的民族关系上, 主张慎用武力, 重视教化抚绥。孔子曰:“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儒家思想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思路是“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 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 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 真正做到尊重相互的价值观, 不要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别人, 尊重他人的独立自主, 求得和谐统一, 以求共同发展。

总之,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思想, 具有强大的兼容性、柔韧度和渗透力, 对人们修身立德、积极进取, 扬善抑恶、提高素养,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治国方略的提出, 既扎根于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 又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所以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儒家思想, 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摘要: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政和和合思想对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深远。

关键词:儒家思想,和谐社会,和合思想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2]孔子.《论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3]阎钢.《简论儒家仁政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4]李玉洁, 黄有汗.《论儒家伦理思想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中国期刊网, 2005

[5]汤一介.《孔子儒家思想——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2005

篇4: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

摘 要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研究和学习优秀的儒家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中,对大学生完善个人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现代大学生 教育 价值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其中的糟粕固然应该完全抛弃,但其中不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思想对我们当下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研究和学习优秀的儒家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中,对大学生完善个人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大学生学习儒家思想有助于人格的自身的完善

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而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所谓的圣人是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人。但是,“圣人”的标准远非常人所能企及,“君子”却是人人都可追求的一种品格。《论语》中指出,所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在孔子的心中,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成为君子。现代的大学生学习儒家思想,要追求高尚的气节、凛然的正气,要像君子一样,做到“修己”,“安人”。君子以仁为根本,首先必须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其次要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和多种才能。那么大学生在实现君子的途径中要反身内求,注重自身修养。“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凡事要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如此“人皆可以为尧舜”。现代大学生要注意意志力的磨练在完善自我人格中的意义。做到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不弘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

二、学习儒家思想有助于大学生理想的实现

孔子非常重视立志的作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谋道不谋食……优道不优贫”。孟子与孔子一样重视立志。他认为首先应“尚志”,就是要“居仁由义”,“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在强调立志的同时,还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养气”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把“志”与“气”结合在一起,以立志为基础,养成大丈夫“浩然之气”。宋代朱熹认为“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王守仁亦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都充分注意到立志在强化个人修养心性的动机上的作用。作为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强调立志乐道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义利、生死等问题。作为君子,当个人利益与道德要求发生冲突时,为了保持仁的道德价值,实现仁德,他会自觉地牺牲一切。传统儒家道德教育强调立志乐道,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学习儒家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儒家认为,人应该有一种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要做到“仁者爱人”,这种道德的具体体现就是君子、仁人。而仁又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主要含义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了“仁者亲亲”,指父母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 “仁者爱人”,指血缘以外的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只有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亲情之爱,才能进一步把这种爱传达给社会上的人,推己及人,去爱别人,把仁由血缘亲情之爱转化成人与人的一般关系的准则。另外,儒家的“中和”观,倡导“尚中贵和”理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发展。孔子从“泛爱众”的仁爱思想出发,爱父母亲人到爱别人,进一步延伸到爱万事万物,不仅关注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道德的关心从人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实现他的“天下归仁”,形成合理的天人观。“仁者爱人”,是中华民族人道主义或曰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看到了人的价值,强调对人的关爱。现代的大学生学习仁爱思想又助于协调人际关系。现代大学生野应该学习传统道德中的中庸“以和为贵”的原则,来缓解日后竞争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紧张。另外还有助于现代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构和谐社会。要想成为有道德的人,不光要知仁,更要好仁、乐仁,要把仁作为自已的人生观,以行仁为乐。传统儒学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论进退穷达,人都不应该丧失求善之心,尤其身处逆境,更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这与资本主义社会中刻意追求物质享受的人生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与爱人和修身紧密相联的是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传统儒学看来,人首先应该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人而存在,故不能以自己的私利为满足,个人的利益应符合家庭的利益,服从社会的利益。它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口号,修身、齐家是对个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作为一个有道德理想的人还应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修身的结果就是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午年的历史长何中不断发展、进步,就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在他们的人生观尚未形成之时,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不仅要对他们进行仁爱思想的教育(仁爱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超时空性),更应该对他们进行乌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民族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内在精神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跨世纪人才,以便能担负起四化建设的重担。

四、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儒学有很强的入世精神,主张积极参与社会,关心社会,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德之不修,学之不柑,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以国家社会的命运为自己忧虑的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孔子追求“天下归仁”的理想,把“仁”上升到一个理想的精神境界,“杀身成仁”,为了追求美好的社会理想,愿意以生命来换取。后来儒家学者进一步把孔子的人世精神,追求个人人格的完善和服务于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家和国、个人与集体、个人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传达了中华民族千年深蕴的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传统儒家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与我们力图达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一致的、兼容的。传统儒家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人民彼此认同的思想文化纽带,它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五、儒家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出的“和为贵”的人和理念,有助于现代的大学生协调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化解踏入社会后遇到的危机“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则多力”的和谐思想指要协调好各种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要和谐共处。“和”何以可能?孔子说:“仁者,爱人”。即孔子主张仁爱论,要求“泛爱众”。这种普遍的仁爱能使我们现代得大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做到人和人之间能“和”。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指导人们要向君子学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与人和处。中记载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把“恕”看成是与人善处、保持人际间和立共存的基础。“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与人”。可见,恕道是平等待人,推己及人,是济人济物之德,是人际间和立共存。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态度,该思想意味着相互差别的事物可以共生、和处。和处并不抹杀个体特性,有差别也并不意味着非要斗个你死我活。这正是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和谐”观念的基本要求,即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成员保存普遍的尊重和敬爱,实现人际关系温馨协调的伦理环境和道德氛围。人际和谐团结不是没有意见分歧和思想交锋的一团和气,而是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对话、切磋、讨论,从而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容忍、协调统一、和谐互动。这就是所谓“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和谐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相互差别的事物在共处中吸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达到和谐。即使有矛盾,矛盾双方经过冲突和斗争,最终必定以“和”的方式解决矛盾。正如张载所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中庸》讲“道并行而不相悖”也是这个道理。

总之,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课堂中的儒学教育,充分发挥儒家思想优秀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对大学生完善个人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乌恩溥.四书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潘光旦.中和位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高长山.荀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范红霞,刘庆昌.尊重学生需要.改进道德教育.教育研究.2002.6.

篇5: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

教育在儒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孔子以后的历代儒家,他们也大多数既是思想家、政治家,而同时又都是杰出的教育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尊孔读经的儒学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的许多积极因素,多来源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许多成分,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儒家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包含以下两种含义:第一,从人的外在性来看有教无类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贵族与平民,人人都应该受教育。第二,从人的天赋素质以及后天的习惯与行为方面来看,有教无类是指不论智愚、不论品行善恶,只要诚心求教,都应当给与教育。这不仅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存在深远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发展教育则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任务,教育公平则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当今社会的教育公平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教育机会公平。它的一个极端是教育机会均等,但在现有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我国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主要表现为:农村初中生辍学、中学阶段的择校、不同省市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城市打工者子女入学及某些教育腐败等。这些问题是显性的,反映的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总的说来,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阶层差异明显。另一个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该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种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在当今这样一个教育资源有限社会中,仍存在实施的困难性,但其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对我们改革教育制度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现代改革的时代特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使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是社会应为之追求的方向。其次,儒家因材施教的倡导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虽然他并没有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但却始终将之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以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接受教育在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性格等因素存在差异。教育本应以学生实际出发,既要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但在高考这无形指挥棒的指导下,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单一化,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将学生培养成善于高考的模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高分低能,理化知识强,事件经验缺乏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给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在当今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多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所以说因材施教才是扭转局面的关键。最后,儒家思想比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孔子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善于自省、明于外察,别人身上好的品质和坏的方面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自己则应该加以分辨和取舍。进而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要谦让甚至有时候学生也可以作老师。在中外教育史上,像孔子这样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属罕见。这对于我们现在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来说,具有启发意义。(节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就是尊孔读经的儒学教育,来源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B.在先秦时期教育中,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已经体现出它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对现代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C.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孔子还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D.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培养成善于高考的模子,使得教育越来越来倾向于单一化。E.只有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13.下列关于因材施教这一思想,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B.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C.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D.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14.儒家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北京大学创造机会鼓励学校保安队员学习。17年来,该校共有300名保安员获取了大学文凭。北大帮保安调整适合学习的岗位和班次,北大的一些课程也允许保安员们旁听,一些教授也非常喜欢好学的保安员,有的老师不仅向他们赠送书籍,还把自家的旧电脑送给了保安员,方便他们学习;另外,北大工会组织开办的平民学校每年也都会给保安员们留出 20个听课名额。参考答案12.(5分)B、E(A.基本上是尊孔读经的入学教育。C.孔子没有在理论上提出。D.因果颠倒)13.D(A..有教无类的思想B.躬身实践的重要性C.学习的目的)14.(4分)(1)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促进教育公平,改革教育制度有重大的借鉴意义。(2分。教育公平1分 教育制度1分)(2)儒家因材施教的倡导,这对扭转教育单一的局面,培养多方位复合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1分)(3)儒家思想比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这对我们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启发意义。(1分)15.(4分)(1)这段话体现了儒家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1分)(2)有教无类指的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1分)(3)保安本身就是这个社会地位比较低的群体,但是北大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拒绝让他们入学。而且还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例如允许保安员们旁听、赠送书籍送电脑给他们、给他们留出听课名额,从而激励保安们努力学习。(保安身份1分,结合具体文本分析1分。如果学生只答教育公平这一观点最多给两分。)

篇6: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众多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多元融合的统一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纵观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担负这个“主体文化”使命的就是儒家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为我国各民族共同吸收、承传、改造和发展,对构成中华民族共同要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血缘传承、礼仪道德、语言文字、心理状态、行为习俗等的形成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儒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一)儒学的创立——孔子

在古代,知识分子对于世道都有自己选择的余地,遇到乱世或者遇到一个难以自我发挥的世道,这些知识分子就选择出世;如果遇到太平盛世或者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些知识分子就会选择入世。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其先祖都是鲁国的贵族,但是到了孔子这一代家族就没落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早逝,母亲把孔子拉扯成人,由此孔子的精神和内心总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第一,孔子本人对家庭的责任;第二,孔

1,子对鲁国的责任。他的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等论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儒学的发展——孟子

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二、儒学思想及其于现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儒家经典代表著作有“四书”和“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在此,我们就儒学著作中所体现出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文化,并结合现在企业管理的需求进行剖析。

(一)五常——仁、义、礼、智、信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仁字,表现为“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仁”对于现代管理来说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使整个企业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在追求高绩效的同时,也要适时为员工着想、关心其生活,使员工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对于员工来说,在工作上要真诚踏实,取得领导的信任,帮助身边的同事,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另外,整个企业在社会上也要扮演“仁”的角色,不能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仁,对于近期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负面事件来看,都是企业缺乏“仁”的一种表象。

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4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义”对于现代管理来说,要求企业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帮危扶弱的社会责任,例如汶川地震之后,全国的企业纷纷捐赠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义”的表现。

3、礼:礼者,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礼”对于现代管理来说,企业应该正立于社会中的形象,做到遵纪守礼,树立品牌影响力。并把顾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对客户以礼相待,对于面向顾客的一线人员来说,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待人接物的知识与技巧。

4、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智”对于现代管理来说,企业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让企业当中的人都能够不断的学习与提高。

5、信:信者,不疑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表现为“人”和“言”,人言不悔,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信”对于现代管理也尤为重要。企业经营诚信是第一位的,同样也适用于企业

内部的管理方面,企业管理者要建立威信,不能朝令夕改,员工之间也要坦诚相待,不能尔虞我诈。中国企业界的很多问题,就是在“信”上出了问题,并且这个问题也逐渐扩散的社会的其他层面。

(二)《中庸》——中庸之道

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5其意在强调应该时时能做到适中,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小人而无忌惮也。”○

倚,谓之中庸,此乃中庸之道。而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孟子曰:“民

6”强调了以人为本、注重和谐。另外儒家思想倡导整体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义理念,认为人的生存发展应该基于群体的发展,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要注重企业团队精神。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

2、三达德

靠什么调节五达道那些人际关系?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三)人和 自强

1、《孟子》——人和

7由此可见,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上至国家,下至企业,想要办成一件事,都离不开“人和”的理念。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一语道破真谛:“现代的企业,必须使公司反应更灵敏,更易与人沟通,并鼓励员工同心协力,为越来越挑剔的客户服务,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故企业要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女里营造融洽的公司内部氛围,才能更好更快地使企业走向成功。

2、《周易》——自强

8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便奉行刚《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良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主精神、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去,那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一)重伦理而轻科学,导致保守思想长期沉淀,不利于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管理思想中传递着“大一统”的基因,形成“大而全”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易对现代企业管理形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手续繁多,信息缓慢,企业活力个性被磨灭,竞争意识、冒险意识不强,趋向保守僵化的消极影响。

(二)重专制而轻民主,不利于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建设,更不利于决策的民主化。很多企业,无论民企还是国企,出现一言堂,个人决策独断专行,个人崇拜就是明显的例证。压制民主,排斥异己,以权谋私,不透明,不公开,不民主现象比较严重,容易阻碍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

(三)重均同而轻个性,易使企业产生消极保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平均主义式的企业文化。

在现代企业管理内部管理机制上,平均主义的影子仍然出现在许许多多企业或者企业的某些时期某些场合。从具体行为来看有讲攀比,不讲竞争;讲平均,不讲业绩;讲公平,不讲效率,论资排辈,忽视能力和差异,强调共性,强调大局整体,忽视甚至故意压制个性,极大地影响优秀人才的发挥发展。

(四)重人情而轻法制,不利于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导致有法不依,制度被人扭曲的现象。

儒家具有较强的伦理性,它强调亲情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对于个人来说偏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这种倾向往往导致重德治、轻法治,重人情、轻制度,从而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尤其严重的是,对人情观念的看重,会在整个企业甚至社会造成关系林立,极大地阻碍了制度化法治化的进程。

(五)重中和而轻竞争,不利于良性竞争的发展。中庸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和简单协同的品德,如果把握不好尺度,一味地求“中和”,将严重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发展、进步。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绝大多数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积极影响,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资源宝库。充分利用其精华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发展的方向。但一些负面思想也已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障碍,革除它们是当代企业管理者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因此,只有通过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解析、组合和选择,扬弃、革新其中陈旧、落后的部分,才能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企业特色的科学管理思想。

注释:

1《论语·卫灵公》 ○

2《论语·雍也》 ○

3《孟子·离娄上》 ○

4《论语·里仁》 ○

5《中庸》 ○

6《孟子·尽心章句下》 ○

7《孟子·公孙丑下》 ○

8《周易·乾》 ○

参考文献:

[1]《中庸大全集》,子思,雅瑟,新世界出版社,2010(1)。

[2]《儒家式现代秩序》,秋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3]《儒家、儒教与中国制度资源》,干春松,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

[4]《管好员工就靠这几招》,宗权,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

[5]《儒家文化研究》,郭齐男,三聊书店,2012(1)。

[6]《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李宗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1)。

[7]《天地人和——儒家君子思想研究》,李长泰,人民出版社,2012(1)。

[8]《儒家》,百度百科。

篇7: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

(一)儒家思想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义,勇,仁,礼,诚,名,忠,克”,就是引用借鉴了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武士道的“为主尽忠,死而后已”,为主君毫无保留舍命献身的精神,则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儒家的中庸思想、推崇“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哲学也对日本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日本社会文化中“没有绝对的是非”,日本人对一件事情的观点常常是暧昧不清的,不说明到底是对是错,自己究竟站在哪一立场上。,“温、良、恭、俭、让”劝诫日本人相互之间和睦相处,相濡以沫,即使受到委屈,被人咒骂也不怨恨,不动怒。

日本民族把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奉为民族精神的精髓,甚至把自己的民族称为“大和民族”;“和为贵”思想被日本企业界吸取并加以改造,提出“和谐高于一切”的口号,认为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和谐关系。日本企业认为管理人员与雇员之间、同事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决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

(二)佛教思想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与儒家思想相反的,佛家思想在被日本人接受之前经历了较为波澜的过程,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渗透演变过程之后,禅宗思想得到了日本民众尤其是武士阶层的崇敬与欢迎。人们信仰佛教超现实的神秘性, 尤其是传说在禅定修炼中能获得超凡的神异力量, 对以习武为业的日本武士们具有无比的诱惑力。禅宗了悟生死的超脱态度符合日本武士的尽忠心理及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禅宗也宣扬生死轮回和灵魂不死的佛教教义, 禅宗主张在顿悟中, 参悟生死, 达到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

佛教思想中的宿命论深深烙印在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里。从日本的文学作品到影视动漫等,都可以看到宿命论的影子。宿命论使得日本人对待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不满有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宽容和忍耐,“今世的一切是前世注定的,很多不可改变的东西都是命中注定的”,“今生得不到的祈求来世能够得到”,等等这些思想,使得日本人对待生命和生活有了种超然度外的心态。

(三)道家思想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道家中的“虚无”思想: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界限无法分清,一切都是相对的。日本大和民族在道家“虚无”影响下,形成了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思想——现在存在着的事物和生命不知何时就会化为乌有了,那么在现在可以享受的时候为什么不及时享乐呢?在享乐主义的欲望催生下,日本人就相对没有节操的观念,伦理道德也是可以颠覆的,因为伦理道德是阻碍人们尽情寻欢作乐的障碍之一。为了更进一步地追求欢乐,传统意义上的美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欲望了,所以各种反传统的美,新奇的,甚至是重口味的内容都被日本人拿来作为追求享乐的材料方式。但是道家思想熏陶下,日本人也形成了精细主义,做事精细敏锐,精益求精。

篇8: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

1 有教无类说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悔焉。这是孔子对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最好的概括, 也是他创办平民教育的重要方针。孔子坚持“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打破当时学在官府的风气, 开办私学, 广收弟子。有教无类的“类”谓之“种类”, 意思是不论你是贫、贱、贵、富、智、愚, 也不管你的国籍、阶级、身份地位, 只要你愿意, 都可以来学习。孔子认为“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对当时平民的教育与文化的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

2 因材施教说

子曰: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有一次,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有想法就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对他说:“你还是先咨询父兄的意见再去做吧。”不一会儿, 学生冉有问他:“有想法就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对他说:“有想法就去做吧。”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典型案例。孔子根据学生的性格和优缺点的不同, 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为后人所充分继承并发展。

3 师道论

《学记》首次将“师”和“道”并提, 而韩愈的“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却最为著名。可见, 论师道, 儒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内容丰富, 源远流长。孔子认为为人师表, 学识渊博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也是教师为人师的前提。《论语》曰:“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里就强调了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师者, 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也。”即对师者的基本任务的概括。教师必须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职责, 向学生传授知识, 解答疑问。当然,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爱自己的学生, 爱自己的职业, 孔子“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教学方法为后世教师立了榜样。

4 学以致用说

子曰:“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这就是学不以致用的例子。“力行”是学以致用思想的重要部分。“力行”要求我们将学会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也就是让实际检验我们的真知。儒家主张“爱人”, 学习的目的也是“爱人”, “力行”就是“爱人”。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儒家关于学以致用的思想不仅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性人才, 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也有着重大的积极影响。

5 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末期, 贵族垄断教育, 进而垄断选才的权利。优秀的人不一定能当官, 当官的人不一定优秀。直到奴隶制瓦解, 封建社会的到来, 一些进步思想家们 (包括孔子) 开始改变这种风气。“学而优则仕”由此出现。“学而优则仕”确实是打破了当时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 成为科举选才的依据。儒家这种重视学习的思想, 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 为官场带来一批学识渊博的人才, 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学习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儒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 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其优秀部分对现代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5.1 对于学生的启示

对于学生来说, 尊师重道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素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作为接受者, 学生应该懂得尊重老师, 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上要学会主动思考, 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孔子亦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独立主动思考的能力,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5.2 对于教师的启示

提到教师, 不得不提到孔子。孔子作为教师, 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 渊博的知识是前提。其次, 应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 教书的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 反思自己, 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素质。最重要的是, 教师要热爱学生, 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热爱才有精神, 只有热爱才有奉献。

5.3 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启示

虽然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大部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了, 但是其中不乏仍有极大意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 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对现在就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在孔子之前一直是教师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甚至现在都还有这种教学方法。这种强硬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人类认识和发展规律, 结果可想而知。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他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人主导地位, 使学生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者, 活跃了学生的思想, 使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 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

(2) “因材施教”思想更是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优缺点、兴趣爱好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差异教学”。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间的差别, 然后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可以发展自我。然而当今社会实行的“大班教学”“集体教学”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违背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 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儒家在教育中将“学”和“思”结合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孔子的“学思结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教育也是适用的, 学习是学习知识, 思考是创造知识。在我们这个信息化的现代社会, 我们必须用深厚的知识充实自己, 用实际的行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4) 孔子提出“终身学习”的思想, 对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深远影响。《论语》有云:“吾十五而有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这是孔子的终身学习。在我们不断更新的现代化社会, 科技的迅猛发展, 世界的日益不同。如果我们不能终身学习, 注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所以, 孔子的“终身学习”对现在社会也具有实际意义。

儒家教育思想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是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 是中国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 我们的现代教育也越来越科技化。虽然如此, 我们仍然需要在优秀的儒家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部分, 发挥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作用, 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摘要:纵观历史长河, 儒家教育思想不仅对古代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现代教育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不断地在现代教育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儒家教育思想,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有选择性地继承发展。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兆祥.中国儒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以ch结尾的单词加s下一篇:英语商务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