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儒家的“民为本”、“和为贵”、“为政以德”等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团队精神、管理者应具备人格魅力等管理理念是一致的。对于更好地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企业凝聚力,对协调人与人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篇1: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摘要] 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些观点对现代企业管理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文章着重谈了儒家思想几个代表性观点諸如“以人为本”、“和为贵”、“修己安人”“以义统利”等思想在企业管理上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儒家管理思想以人为本修己安人和为贵以义统利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运用儒家思想进行管理,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不少人开始挖掘儒家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内在价值。在大陆,近些年来,也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许多学者和管理人士,开始从新的角度,对儒家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儒学所建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在管理学发展的历史上,从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把人当作被动的物来看待,到认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并进而重视人、尊重人,发挥人的能动性,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理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儒学的人本思想,不仅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并行不悖,而且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现代管理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中心。任何管理活动的开展,最核心的都是管理好人。正因为如此,人本思想成为中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趋势所在,以人为本,尊重个人也成为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儒家思想中诸如 “民惟邦本”、“仁者爱人”、“富民养民”的闪光思想,和现代人本管理形成一种契合,对现代管理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儒家人本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现代社会,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要获得成功,取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和支持,从这一意义上说,人才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当代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掌握和运用的诸生产资料中,土地和资本的作用在日益下降,而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人这一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突出。诚如李光耀所言:在知识经济里,人才是创造财富最缺少和最珍贵的资源,作为现代管理者,应当认识到人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把尊重人、爱护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更要把这一管理的理念和原则贯穿和运用到管理的职能中。现代社会中,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能否拥有大量的人才是当今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企业就应把儒家“爱民、富民、养民”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一切以员工为出发点,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人才培训机制,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作铺垫。同时,企业应重视个人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看其是否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使职工的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整体发展中,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通过沟通、协调,既可促进管理,又可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还能了解下属的需要,消除人们之间的各种误会,使管理工作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有利于促进管理活动的开展因而,相信、尊重、爱护和关心人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二、“修己安人”的基本方略

儒家从“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出发,在管理方面又提出了一套“修己安人”的理论,作为治理天下的基本方略。孔子提出,君子应“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提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都是强调管理“天下”这一组织的主体首先必须修身成为君子,方可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使“百姓安”的管理目的。荀子提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所谓“安人”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组织的人都能达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亦即使百姓们都能够安定的生活,找到自己最合适的社会位置。所谓“修己”则是要求管理者首先管理好自己,培养好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再去管理别人,管理天下儒家“修己安人”的管理理论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他把“安人”作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并分别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两类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思想风格。第二,儒家把“修己”作为“安人”的前提,把管理者的自我修养放在一切管理活动的首要地位,并制定出一整套关于“修己”的方法、原则、目标和途径,这又充分体现了其特别重视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思想风格。孔子常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弗从”。这是说,管理者只有自己站得直,行的正,然后才能有效地管理好社会组织;如果管理者自己行事不正,只是想靠威慑去发号施令来体现自己的意,那么即使他三令五申,政令再多,也是无人听从,徒劳无功的。中国传统儒家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功夫,其所谓“修齐治平”,即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修身是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者只有首先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家族;只有管理好家族,才能管理好国家;只有管理好国家,才能管理好天下。只有循着这样一条道路层层推进,才能最终达到“安人”的目的。也就是说,一切管理效果的最终取得,都必须建立在管理者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之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比喻,充分说明了儒家非常重视管理者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管理者的德行好比是风,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草动全凭风向,可见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之重要。而修身为本的管理意义,正在于强调了管理者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传统儒家这种视“修己”为“安人”的前提,特别重视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思想,在当代管理学界也已经引起了积极的反响。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85年为《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再版作序时说:“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指望那些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管理者去管好他们的组织和机构。从很大意义上说,管理就是树立榜样。”德鲁克的思想,同儒家“修己安人”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

另外,从管理角度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不是只对管理者自身而言的。要达到治好天下的目的,就得使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要求各个社会成员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人生目标,需要人人从自身做起。它强调了一种以国家社稷为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点,同样被当今社会所接受。

三、“和为贵”的协调功能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向讲究“和”,在儒家看来,“和”是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对什么是“和”,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十分重视“和谐”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荀子也认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 可见,“和”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的范畴,在儒家看来,“和”与“同”是有着原则性的区别的。“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是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最终达到和谐。因而,要达到儒家所说的“和”的状态,就必须使不同事物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把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即要求在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企业组织机构各个部门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各得其所并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使人们的积极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只有企业内部的团结得到了保证,才能迎接外来的竞争和挑战。松下幸之助曾说过:“事业的成功,首先在人和……公司上下能不能团结一致,往目标上努力,是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但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并不意味着鼓励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各安其位是要求尽职尽责,而不是好高骛远。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只想当元帅而不能当好士兵的人永远也成不了元帅。当一天士兵就应当尽一天士兵的职责。 同样,在企业中从事某个职位就当承担应有的职责,同时不断提升、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管理过程中,“和”的境界,同时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儒家主张“以和为贵”并非放弃竞争。儒家的“和”是有原则的“和”。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即是指真正有德行的人是善于与人和睦相处,善于协调各种关系的,并不是盲目苟同和无原则的附和。此外,在“和”与“争”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以和为主,以竞争为辅的原则,“和”是目的,“争”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取得和,竞争并不排斥人和。可见,儒家的基本原则是能和则和,内部和谐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对外竞争的实力,即“内和外争”。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内部的人和是取得对外竞争优势的前提和基础。对任何企业而言,失此基础都无法与其它企业相竞争,更不用说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四、“以义统利”的价值观

在儒家看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利欲……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但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上”即“重义轻利”,在儒家看来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是对这种物质利益和社会权势的追求,应以义取之,而不应以利取之,也即所谓“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其中“义”是前题。

“义利观”是儒家思想最为精髓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主张是“以义统利"。孔子说“见利思義”,孟子说“先义后利”,均把“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义利之辨的文化思想影响下,到宋明以后,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义取四方财”的商业道德。而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称道的晋商更是提出了“利以义修,名以清修”的诚信观,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商业道德上的教育成果。但我们在理解义利关系时,首先要明确儒家思想的义和利的内涵。

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只是主张正当致富。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是权利的利,而是广义的利,长远的利。它认为仁义是利,道德也是利,在儒家思想看来,没有任何一件事不存在着利,而“入之情”,最为根本的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趋利避害”。

儒家思想在义利关系上认为:“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以这种观点看待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每个企业追求利润,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现象同样是十分一致的。而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很多经营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强调儒家的“义”,强调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以达到“以义统利”、“义利统一”对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壮大也是必须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易海涛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篇2: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摘 要:儒家的“民为本”、“和为贵”、“为政以德”等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团队精神、管理者应具备人格魅力等管理理念是一致的。对于更好地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企业凝聚力,对协调人与人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团队精神

文献标识码:A

作者:薛 丽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篇3:

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作者简介:姚瑶(1989年9-),女,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专业企业管理。

摘要: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深远的影响。将其中管理思想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促进企业快速良好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管理

一、儒家思想介绍

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提倡“仁”、“礼”、“义”的重要观念,周游列国,推广其学说,后人又在孔子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其中蕴含了许多对现代企业管理有重大启示的管理思想。

1.“仁”学思想

“仁”是最体现儒家思想核心精髓的地方,它阐明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有着很多处对“仁“的解释,“仁”的含义不尽相同,但其中都体现着一个本质:“爱人”。《论语·颜渊》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就是论语中对“仁”的解释最为经典的解释,它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爱是最基本的原则,我们要本着爱人的原则去做人做事。但是,怎样做才能达到“爱人”呢?孔子提出了忠恕的方法。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忠”是一种处事做人原则,我们在面对事情时应该抱有的一种对他人忠心忠诚的原则,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时,这也与我们现在社会中推崇的忠义文化相一致,尤其在企业管理中,员工对公司要忠诚,公司同样也要尊重员工。“恕”的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强加于别人身上。

儒家思想中蕴含的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一切从人出发,设计合理的岗位职责,结合人的不同方面的特质及需求,做到人岗匹配,通过对人精神和物质上的激励去增强人的热情及创造力,使其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工作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管理上,儒商崇尚的是“贤主劳于求贤,逸于治事”的用人思想,“圣人治吏不治民”的指挥思想,“人君崇明不贵察”的控制思想等等。

2.“为政以德”思想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以德治人,才能对百姓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指出:“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它的意思是,从政者要坚持以德治国,就好像北极星一样,不需要什么强制性的手段,就会安稳的居其位,老百姓就会主动顺从,德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让百姓围绕在其左右,共同实现繁荣昌盛与和谐的国家。

二、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1.以人为本,重视“人本管理”

随着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经营理念的不断进步,现代企业已经从过去将人机械的作为劳动力的“经济人”观点中逃离出来,重视人的社会因素,将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人是社会人,有着各方面的情感需求,管理者必须从员工的情感需求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关心下属,尊重下属,不断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韦恩·卡肖认为:“自我成就的追求者们正在各个方面—家庭生活、事业、消遣、成功的意义以及人际关系的方面,改变旧的得失观。”做到了以人为本,会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承担工作任务,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完成任务,不断达到更高效的工作目标和更高程度的自我实现。

2.提高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管理哲学家巴纳德对领导有着独特的认识,他认为领导的本质是为别人提供道德准则。同时,儒家思想中也将统治者的道德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儒家德治思想十分注重正己与正人的关系,并认为正人必须先正己,人应该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人。企业管理者也应该将这一思想应用到领导人的培育之中,管理者要从自我管理出发,依靠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实际行动,赢得员工的信任和爱戴,依靠自身强大的人格魅力与性格特质去赢得员工的尊重,让员工主动追随领导者,而不是单纯的依靠职位权力强制性的让员工服从,表面的顺从并不是真正的顺从,它只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不了人的最大作用。

3.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所有组织的管理层都要为其副产品(即组织正常活动对他人及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负责,社会也更多的要求管理层能够预见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儒家思想中的“义”学思想说明了义利关系的处理之道,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应将义排在第一位,利排在第二位,义对利有着限制约束作用。现代企业也应对自己企业的经营目标及社会责任有清晰的认识,利润并不是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只是企业完成使命的一种手段,相应的,要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负责,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企业无限度的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是有限度的。

4.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观点,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已经被发明,但要成为一项创新还需要能在实践中应用,他强调五项修炼对学习型组织创建的重要性,在五项修炼中,我们需要创咋一种文化氛围,让学习成为可能。儒家思想注重“仁爱”、“克己”“安人”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达到和谐共赢,同样,对于企业来说,管理者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创建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创建一个与自己的企业愿景与使命相适应的文化,让文化精髓深入每一个员工的行动中,加强员工个人的修炼,这不仅是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多的是触及做人的意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组织,让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军.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的规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

[2]朱晓溪.论儒家“仁本”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发和借鉴[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5:72-77

[3]白继贵.论孺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U}青海师专学报,2005(4)49一50

[4]石长生;魏加沛;如何实现现代企业人本管理[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作者:姚瑶

上一篇:手机零售企业库存管理论文下一篇:建筑企业工程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