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2024-05-02

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的讲话(精选6篇)

篇1: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在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的大背景下,在我县经过两年多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探讨新农村建设工作。昨天我们实地参观了六个村,刚才相关部门、镇街负责人、四个村支部书记都作了很好的发言。看了听了以后,很受启发,很受鼓舞,总的感觉是两句话:第一,我县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群众受益。近两年来,我县已累计建设示范村30个,环境整治村110个。全县农村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群众生活条

件也大大提高。第二,目前搞新农村建设,时机有利,条件更好。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新农村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历史任务。主要体现在:一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明确了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全县上下包括广大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越来越一致,参与建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二是通过并村后的新一轮规划编制,使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好的规划基础,也有利于在合理规模规划下的资源优化配置;三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三农”上投入较大,特别是大的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到位;四是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先进性教育,使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加强;五是近年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进一步拓宽,特别是开始走出一条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集体经济新发展的路子。最为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中群众得实惠,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非常欢迎,期盼新农村

建设搞得更好更快,这是我们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基层办法很多,新农村建设路子越来越宽。公寓住宅开始被村民所接受;垃圾、生活污水出路问题也都在破题;曙光村专门划出生产区块建设标准厂房,发展房租经济,既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来源,又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兴浦村对违章建筑管得非常好,说明控违也是有办法的。只要我们要带着问题,以学习的态度、热情的眼光去看待基层的做法经验,并加以总结提炼,这就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下面,我综合大家的发言,再谈几点意见。

一、把握原则,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体上讲,搞好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分清四个层次,抓住五个重点。

1、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为龙头。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要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重新审视规划。摒弃粗放用地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好生产区块,发展物业经济,同时也要更好地利用农业资源。要让群众参与规划制定,让规划真正得到群众认可和自觉遵守。二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要求,也需要具备相当的实力,并且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没有集体经济的来源,没有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坚持节约资源为依托。新农村建设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保护和节约资源。我县人多地少,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为此,我们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探索,节约资源,合理利用非耕地,原则上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对山坡地、空心村等进行整治,以不占用耕地的方式来建设农民住房。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为原则。要坚持多样

性,量力而行,不要搞一律化、齐步走,要有先有后、有高有低,努力探索“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的建设模式。

五是坚持村民自治为主体。要实现村民“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坚持“谁受益、谁出钱、谁出力”的原则,以村民为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支持力度,这样才会更有效。[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

2、新农村建设要区别“四个层次”。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全县而言,要区别不同类型:一是城中村。城中村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城中村改造一般以大拆大建为特征,但县这一阶段已经基本过去,现在新摊子不宜再铺,当然因造桥、造路、市政设施建设涉及的拆迁除外。如果土地、资金允许,群众觉悟和村级决策机制更好了,我们再适时开展新一轮改造。在新一轮改造建

设中,我们要注重发动群众来参与方案的确定,实现“要他拆”向“他要拆”的转变,同时,要进一步集约利用土地。二是示范村。原则上示范村应该放到中心村,其硬件设施、软件管理等方面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和档次。三是整治村。这类村重点对环境进行整治,对设施进行配套,做到“五化、三有、六配套”。四是一般村。有关部门和各镇街也要支持面上一般村解决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各村自觉在做的事情,符合政策条件的,该奖励还是要奖励。

3、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五个重点”。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包括新村庄建设,新村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县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重点还是要放在新村庄的建设、整治、改造上,兼顾生产发展、民主管理等各项工作。

一要以宅基地、空心村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整治。宅基地整治

既可生地,又可生钱,既能达到整治效果,还能解决困难户建房的宅基地问题。我县的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推进,宅基地整治是一举多得的有效抓手。今年这项工作漓渚镇六峰村探索出路子以后,面上都积极借鉴,效果不错。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认真开展宅基地资源的调查,做好调剂调房工作,进行滚动改造。希望建设、国土部门在这个问题上要多关注、多总结、多推广。

二要以推广公寓式建房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的住房条件,特别是解决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公寓式建房可以节约用地一半以上、投资三分之一以上,附房也可妥善解决。公寓式建房虽有一定条件限制,但这是方向,也是建房的主导模式。杨汛桥镇展望村,兰亭镇黄贤村、娄宫村等都已开始公寓式建房,群众也比较接受,但公寓式建房要在全县农村铺开,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三要以生活污水、垃圾治本为重点,进

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村容村貌。我县的新农村建设起点较高,老百姓的期望也很高,所以县的新农村建设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我们要有实实在在的办法,根治生活污水和垃圾出路问题。县有关主管部门要深入基层、听取意见、发现亮点,研究确定比较节约、可靠的适用技术,解决生活污水问题,特别是老村庄要抓紧研究。各镇也要积极培育典型,帮助突破难题。同时,各镇要及早谋划,以治本性的措施来解决垃圾、沼气处理等问题。

四要以整治和控制违章为重点,进一步健全村容村貌的长效机制。卫生保洁一般都能做好,现在影响村容村貌最大的问题是违章建筑。从昨天参观的几个村来看,控违工作做得都很好。现在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探索总结出更好的办法,来进一步整治和控制违章建筑。五要以“一事一议”为重点,进一步促进群众参与,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他们 的内在要求。党支部村委就要组织群众民主议事、民主办事,共同来建设新农村。就百姓来讲,“一事一议”,既要议事,也要出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光靠财政、村级财力只能是杯水车薪,效果也不好。要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干部带头,群众参与,企业捐资,彻底解决群众“只受益、不出力”的“两张皮”问题。[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

二、强化保障,优化服务,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以下三方面加强保障。

1、加强政策激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研究完善政策,对以前简单的“以奖代补”进行调整。政策调整要有利于鼓励建设公寓,有利于促进群众参与,有利于环境整治和相关技术的创新。

2、加强服务指导。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广泛的群众性,也有很强的业务性,上级的服务指导非常必要。

明年要在三方面进一步突破:一是加强对驻村指导员队伍在新农村建设知识、技能、政策等方面的培训。韩国有“新村指导员”,我们的驻村指导员也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员。要对驻村指导员进行专门集中培训,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行家里手。二是在完善规划、提供图纸上加强服务。目前的村庄规划生态性和多样性欠缺,公寓的样式、结构千篇一律不行,照套照搬城市公寓模式也不行。我们两年前搞了全面小康新农村住宅方案图集,现在要进一步完善,更好地服务农村基层。三是要健全执法体系。县镇两级要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帮助支持村级做好工作。

3、加强典型示范。刚才我所提到的四个层面村,我们手中都要有典型。明年在示范村、整治村基础上,要把一般村也放到视野以内,对它们同样进行扶持激励,及时发现总结好的经验做法。

篇2: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著,群众受益。近两年来,我县已累计建设示范村30个,环境整治村110个。全县农村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也大大提高。第二,目前搞新农村建设,时机有利,条件更好。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新农村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历史任务。主要体现在:一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明确了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全县上下包括广大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越来越一致,参与建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二是通过并村后的新一轮规划编制,使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好的规划基础,也有利于在合理规模规划下的资源优化配置;三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三农”上投入较大,特别是大的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到位;四是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先进性教育,使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加强;五是近年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进一步拓宽,特别是开始走出一条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集体经济新发展的路子。最为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中群众得实惠,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非常欢迎,期盼新农村建设搞得更好更快,这是我们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基层办法很多,新农村建设路子越来越宽。公寓住宅开始被村民所接受;垃圾、生活污水出路问题也都在破题;曙光村专门划出生产区块建设标准厂房,发展房租经济,既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来源,又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兴浦村对违章建筑管得非常好,说明控违也是有办法的。只要我们要带着问题,以学习的态度、热情的眼光去看待基层的做法经验,并加以总结提炼,这就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下面,我综合大家的发言,再谈几点意见。

一、把握原则,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体上讲,搞好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分清四个层次,抓住五个重点。

1、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为龙头。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要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重新审视规划。摒弃粗放用地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好生产区块,发展物业经济,同时也要更好地利用农业资源。要让群众参与规划制定,让规划真正得到群众认可和自觉遵守。

二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要求,也需要具备相当的实力,并且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没有集体经济的来源,没有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坚持节约资源为依托。新农村建设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保护和节约资源。我县人多地少,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为此,我们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探索,节约资源,合理利用非耕地,原则上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对山坡地、空心村等进行整治,以不占用耕地的方式来建设农民住房。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为原则。要坚持多样性,量力而行,不要搞一律化、齐步走,要有先有后、有高有低,努力探索“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的建设模式。

五是坚持村民自治为主体。要实现村民“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坚持“谁受益、谁出钱、谁出力”的原则,以村民为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支持力度,这样才会更有效。[本文转载自中国文秘之家-]

2、新农村建设要区别“四个层次”。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全县而言,要区别不同类型:一是城中村。城中村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城中村改造一般以大拆大建为特征,但xxx县这一阶段已经基本过去,现在新摊子不宜再铺,当然因造桥、造路、市政设施建设涉及的拆迁除外。如果土地、资金允许,群众觉悟和村级决策机制更好了,我们再适时开展新一轮改造。在新一轮改造建设中,我们要注重发动群众来参与方案的确定,实现“要他拆”向“他要拆”的转变,同时,要进一步集约利用土地。二是示范村。原则上示范村应该放到中心村,其硬件设施、软件管理等方面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和档次。三是整治村。这类村重点对环境进行整治,对设施进行配套,做到“五化、三有、六配套”。四是一般村。有关部门和各镇街也要支持面上一般村解决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各村自觉在做的事情,符合政策条件的,该奖励还是要奖励。

3、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五个重点”。

篇3: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 我们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全国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现场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散装水泥工作会议及《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指导意见》精神, 全面总结农村散装水泥工作成果, 交流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成功经验和做法, 研究全国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进程, 进一步推进我国散装水泥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下面, 我结合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情况讲几点意见:

一、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中央提出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到相当比重。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 对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 推动城镇化进程, 加快新农村建设, 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对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 农村水泥使用一直以袋装为主, 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这是落后的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映。加快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 既可以节约大量包装用纸、减少大量水泥损失, 又能保证建设质量、减少粉尘排放、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 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增加337.53万吨) , 可节约标准煤7.76万吨, 减少粉尘排放3.39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16万吨, 产生综合经济效益15.2亿元。

(三) 发展农村散装水泥是提高我国散装水泥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

从全国水泥消费结构看, 农村水泥消费占全国总量的40%, 但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仅占全国散装水泥总量的17.7%。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作为我国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散装水泥的发展进程, 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农村散装水泥发展中的问题。加快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 对提高散装率总体水平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逐步实施, 各地散装水泥办公室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指导意见》精神, 因地制宜, 创新发展, 以点带面, 逐步推开, 积极推进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点和物流设施建设, 为新农村建设使用散装水泥提供便利, 努力开拓农村“发散”工作的新局面。具体体现在:

(一) 散装水泥推广, 取得有效进展

2008年全国农村销售散装水泥1.07亿吨。截止到今年上半年, 全国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点已达到5088家, 比上年末增加370家, 增长7.84%, 销售散装水泥5335.11万吨, 同比增加400.19万吨, 增长8.11%, 销售量已达到上年全年销售量的58.47%;拥有固定罐4215个, 容量48.78万吨, 比去年末增加475个, 增长12.7%;拥有移动罐28 547个, 容量74.47万吨, 比去年末增加2419个, 增长9.25%;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6666.74万吨 (包括农村预拌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散装水泥使用量) , 同比增加1657.63万吨, 增长33.09%。上半年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已达到去年全年使用量的62.04%。其中同比增长量较多的省是:山东省535.97万吨、江西省147.2万吨、湖南省138.08万吨, 分别增长128.67%、250.89%和222.74%。

(二) 强调因地制宜, 多种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 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甚大, 发展散装水泥的途径和方式与城市有着根本的差别。多年来, 各地结合本地实际, 通过逐步摸索, 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散装水泥推广模式。如山东省注重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建房对水泥需求的变化, 在培育和推广水泥生产企业向集中建房农户和水泥供应点直销模式的基础上, 又在水泥制品用散、农村预拌混凝土推广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同时加强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的建档管理, 并与质监部门联合整治假冒伪劣产品流通, 有效地杜绝了散装水泥二次包装批量销售的问题。江苏省紧盯农村发散、用散工作不放松, 积极寻求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在工作方法上求突破, 夯实各项工作基础;在推广机制模式上下功夫, 确保农村推散长效化, 在惠农便民上做文章, 让农民在用散方面得实惠, 而且将培育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工作作为推进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全省范围广泛开展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评定工作, 以点带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西省借助《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出台的东风, 推动县级政策法规出台, 同时将工作重点由中心城市转向县城镇乡, 在逐步健全县级散办职能的基础上, 对县级散装水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通过建立人口密集乡镇散装水泥销售配送点来促进农村散装水泥的推广, 并对销售量达标的网点予以资金补贴, 激励了销售商的积极性。河南省坚持宣传先行、政策先行、试点先行的工作原则, 切实增强农民使用散装水泥的意识, 采取措施规范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把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和联合国授予的“长寿之乡”联系起来, 结合保护生态环境, 积极推进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还有很多地方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方面开拓创新, 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我们将他们的做法编辑成会议交流材料, 供同志们学习借鉴。

(三) 加大资金投入, 注重发挥实效

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上, 一些地区根据本地散装水泥发展的实际情况, 把专项资金作为引导性资金, 采取补助、贴息等方式投向农村散装水泥物流体系的薄弱环节, 大力发展散装水泥设施、设备。如浙江省江山市、平湖市将80%以上的专项资金投入到散装水泥设施建设中, 使全市散装水泥生产、运输、使用综合配套能力达到70%以上。

(四) 促进科技创新, 提高技术水平

一些地区开展了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参与、政府给予政策支持的技术创新, 围绕解决影响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薄弱环节, 引导企业进行散装水泥设施装备技术改造, 研发和改进适用于农村使用的散装水泥物流技术设备, 使散装水泥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增强了农村散装水泥综合配套供应能力。

(五) 加强宣传推动, 营造发展氛围

为改变农民长期以来习惯使用袋装水泥的旧观念, 各地散装水泥办公室采取多种形式, 利用各种机会向农民宣传散装水泥的重要意义, 通过编撰农村使用散装水泥专题宣传材料、播放宣传片等, 使农民逐步了解使用散装水泥的好处, 并逐步从被动使用到自觉使用, 营造了使用散装水泥既方便又实惠的舆论氛围。

同志们, 农村散装水泥工作在各级政府及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 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工作成效, 各地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为农村推散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 与在座的同志们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在这里, 我代表商务部, 向工作在全国散装水泥推广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对你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三、发展农村散装水泥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以及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 水泥的使用量将不断增加, 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空间巨大, 为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从目前全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 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发展还不相适应。目前水泥使用量约占全国40%的农村, 大部分地区仍是以袋装水泥为主。2008年全国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占全国散装水泥使用总量的17.7%, 散装水泥使用率为32%;全国预拌混凝土供应量为6.78亿立方米, 农村仅为0.8亿立方米, 仅占全国总量的11.8%;农村预拌砂浆则基本没有应用。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一) 对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认识不足

一些地区的散装水泥办公室对开拓农村散装水泥市场认识不足, 缺乏信心, 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畏难情绪。一些散办的领导仍然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 认为农村推散工作路长面广, 精力和物力投入大, 短期难以抓出成效。认识的差距造成一些地区农村散装水泥工作至今尚未实质性启动, 还有一些地区农村散装水泥工作流于形式, 农村散装水泥网点建设缺乏规划和管理, 往往处于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的状态, 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县级散装水泥机构是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组织保障, 承担着指导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职能, 这一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水泥散装化的发展步伐。目前, 全国多数省份县级散装水泥机构不健全, 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开展县级散装水泥工作的力度差异很大, 推广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相关政策没有延伸至农村。

(三)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供应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供应和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是影响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瓶颈, 由于缺乏对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的整体规划和指导, 无法满足农村巨大的散装水泥需求, 使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脚步缓慢。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总量较少, 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有部分地区, 由于散办等相关部门没有建立监管服务体系, 使农村销售网点处于任意建点、自由经营、缺乏监督的状态, 致使销售网点建设缺乏规范化指导, 难以发挥示范推广作用。

(四)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设施、设备薄弱

目前, 我国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仍缺乏适合农村使用特点的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技术设备, 而且标准化、系列化程度低, 散装水泥物流配套体系的发展程度还不能满足多数农户使用散装水泥的需求, 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没有配备完备的储存罐、流动罐、专用计量装置、专用运输车等, 销售网点的配套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

(五)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加大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装备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是加快农村推散进程的重要条件。由于多种原因,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对农村发散工作的投入较少, 远不能满足目前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的要求。

四、发展农村散装水泥下一步工作目标和要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水泥的使用量将不断增加。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 提高农村散装水泥的使用率。今明两年我们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近期目标是, 在借鉴、发挥农村推散典型示范作用的基础上, 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全面展开;农村推散政策逐步完善, 推散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站点建设趋于合理, 农村推散网络初步形成;确保每年本地区农村水泥散装率增长高于全国和本地区水泥散装率的增长水平。

为实现加快农村散装水泥推广的目标, 应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 提高认识水平,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散装水泥主管部门和散办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推散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将农村推散作为明年工作的重点。要深入研究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的特点, 认真总结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先进经验, 探讨适合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模式, 为农民使用散装水泥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制定本地农村推散整体发展规划, 要做到合理布局、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政策上逐步向农村倾斜, 加强对水泥预制生产企业、小城镇建设以及工矿企业、农田水利、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中散装水泥应用的推广和监管。要强化对农村散装水泥的行政管理职能, 充实农村散装水泥推广的力量配备, 加强县级散装水泥机构建设。

(二) 加快设施建设, 创新发展模式

建立广泛的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络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重要途径, 加快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必要条件。要加快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点建设, 加快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建设, 特别要注重开发适合农村分散用户使用的散装水泥物流设施设备。经济较发达、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相对集中的地区, 可从建立中小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发展预拌混凝土入手提升农村建筑施工文明水平, 逐步实行县城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为适应农村水泥消费结构和建筑需求的特点, 可采取建立水泥预制构件场的方式, 集中使用散装水泥。同时, 积极探索其他符合本地农村散装水泥推广的模式和做法。

(三) 加强政策扶持, 加大资金投入

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 使在农村推散方面的投入占到专项资金支出的主要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 要将专项资金的50%以上用于农村推散工作;其他地区 (主要指散办是自收自支单位) 也要将专项资金30%以上用于农村推散工作。要组织专项资金对试点、示范项目进行扶持和培育;要加强对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同时, 还要尽力争取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入。一些省市在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农村散装水泥网络建设方面已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有条件的地区也要努力争取。

(四) 发挥示范作用, 加大宣传力度

要在总结各地开展的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和“试点县”活动经验的基础上, 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 逐步推广。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 因地制宜地开拓和培育农村散装水泥市场。一些省市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各地可以进行交流和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 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开展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宣传工作。宣传使用散装水泥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 使农民认识到使用散装水泥不仅可以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率, 而且可以节省建筑成本, 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和好处, 提高农民使用散装水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此同时, 努力做好散装水泥推广的全面工作:一是结合本地实际, 研究制定散装水泥发展“十二五”规划, 做好散装水泥统计、分析等基础性工作。二是加强城市“禁现”工作的检查和督导, 将有关“禁现”的法规和政策落到实处;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和研制, 努力提高预拌砂浆的质量和性能,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加强立法工作, 加快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强散装水泥行业标准化建设, 加快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四是加强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 加大支持产业发展的投入比例。五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争取将各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或全额拨款单位, 解决专项资金养人问题和散装水泥队伍建设的后顾之忧;加强培训工作, 努力提高散装水泥系统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同志们, 刚才姜副部长在对本次会议的贺信中对大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农村散装水泥工作要取得突破, 全国散装水泥工作要再上新台阶, 需要我们散装水泥战线的干部职工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积极开拓进取, 加倍努力工作, 为发展散装水泥事业, 为新农村建设, 为全面实观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我们的力量。

篇4: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1.要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德政之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宏伟工程。自2006年以来,我省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总的抓手,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个方面密切协作、合力攻坚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几年的面上部署动员、点上探索实践,开始向大范围抓点带面、试验示范和点面结合、完善提高、整体推进转变。因此,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加严格,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当前,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要坚决克服以下四种倾向。一是坚决克服忽冷忽热的倾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坚持中心不转、力度不减、要求不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忽冷忽热,导致工作责任落得不实,帮扶任务抓得不紧,甚至个别地方和单位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决克服短期行为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有近期工作目标,又有中期和长期建设任务,我们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搞好统筹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扎实有序推进,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短期行为。三是坚决克服畏难厌战的倾向。新农村建设任务点多面广,投入大周期长,而各级财力有限,实际困难较多,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勇敢的承担历史任务,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以贯之地把新农村建设抓紧抓好。实际上,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家向“三农”的倾斜政策越来越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只要我们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进一步宣传、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帮扶,就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业绩。四是坚决克服与己无关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工业和农业,推进农民和市民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平等进步的历史性任务,这项工作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建设息息相关,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履职尽责、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高度重视不动摇,加大投入不动摇,合力共建不动摇,常抓不懈不动摇,不断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要始终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前,农村改革日益深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推进。

2.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包含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了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经济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当前,就全省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认真落实新时期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文明逐渐在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中得以体现。具体讲,就是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信息、农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搞好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养老保险、扶贫救助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关系明显改善。

2.2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关键性问题 一是统筹城乡,必须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即:要下力量建设好长、吉两个特大城市,7个市(州)所在地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四个层面构成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城、中心镇,以及中心村和重点屯共同发展,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同步建设。具体说,既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要考虑农村人口不可能都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推进“三化”,必须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在同步推进“三化”中,不能忽视农村、冷落农民、弱化农业,要坚持把“三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农村繁荣进步。三是改善民生,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就是要改变过去村落分散、管理落后、服务匮乏的农村社会结构,着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吉林市九座农民新村,集中了6个行政村、2851户、近万口人,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商贸、服務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城镇郊区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实践证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3认真遵循新农村建设原则要求 我省东、中、西和城市郊区经济基础、地域特点、民俗文化、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更不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步实施;既要体现差异性和代表性,又要突出区域特色;既要明确主攻方向,又要选准突破口;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求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昂扬的干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要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主要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完成,社会各界积极帮扶。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等,都要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赞成。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也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实践中,各地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其原因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从体制机制看,一方面,过去“大帮哄”时期遗留的影响在农村还比较深,许多人一定程度上存有依赖政府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实行家庭承包后,不少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加之固有的小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与联合产生碰撞和摩擦。尤其对公益事业主动参与兴办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工作中,我们通常强调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哪些方面主导,农民承担哪些主体责任,如何确保社会主动参与,都需要进行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巩固提高、不断完善。从工作方式方法看,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的注重形象、做表面文章,有的忽冷忽热、缺乏持久热情。加之,工作中宣传教育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甚至引发一些群众不满。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建设新农村,不重视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考虑农民的真情实意,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不但建不成,即使少数地方建成了也持久不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的熱情,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比如,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牧业小区补贴、农业产业化补贴、农业保险、棚膜蔬菜)等几十项;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农业综合开发、耕地深松深翻补贴、重大水利、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标准良田建设、黑土地治理)等十几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扶贫开发、信息工程、绿化美化等若干项;在农村公益事业和民生方面的政策有: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家书屋等几十项。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已经覆盖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最近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防灾减灾、农田水利、民生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政策措施,全国未来十年总投入4万亿元,年均比2010年水利投入高出一倍。这些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可以说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扶持力度。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问题。去年我省选择了9个试点县,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已经全面铺开,这项政策涵盖小型水利、村级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项目,并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据实补贴”的原则兑现,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政策,必将有利于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希望各地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这项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深入扎实地展开。

4.要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典型的作用是无穷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即使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和新的环境下展开的,注重培育和推广典型,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靠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工作。一是要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层面发现和培育典型。省里实施的“千村示范”是根据各地多种类型特点,经过层层筛选确立的,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希望各地要按照全省的总体部署要求,集中力量把1000个示范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和标杆村。市(州)、县(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二是要注重典型的集群式发展和连带效应。实践证明,典型虽少但并不孤立,集群式、组团式培育典型往往更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这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这可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各市(州)和县(市、区)要遵循规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强化措施,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深受农民群众认可欢迎的样板村和示范区,以此引领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组团发展。三是要加强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要广泛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典型经验,烘托典型效应,使典型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健康发展。

5.要注重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篇5: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此次来到**县的主要目的是对**县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两天时间,走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镇两个村、三卡乡四个村、北疆乡两个村,通过听、看、问、闻等方式,对**县新农村建设有了进一步了解,认为**县新农村建设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县、乡、村

三级都相应地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设立专人从事新农村建设工作,可以看出**县委、县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二是工作超前。**县新农村建设行动早、动作快、起点高。有相应的总体建设规划、建设思路,实现了舆论先行和规划先行。三是积极性高。**县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使各级组织和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明确的认识,建设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大家谋求发展,寻求致富的热情异常高涨。尤其是乡镇干部能深深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为新农村建设着实想了一些办法,使各乡、村都发生了实质的变化。村级干部想干事、谋发展的热情很高,有的村委会主任或者支书还把自己家的财产和产业,无私的奉献给集体,作为村里公益事业和村集体积累,精神很可佳。四是产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很高,各乡、各村基本确定了即有市场优势又有比较优势的立乡、立村主导产业,**县的产业正以强劲的发展态势向前迈进。五是内业健全。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同志们认真负责,内业档案管理完善,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服务的功能。[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但我感觉**县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近期、中期、长期建设定向、定量的布局、规划、目标不是很明确,长远意识不够,还要对整个县域经济布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系统考虑。二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乡、村觉得自己的力量薄弱,希望能得到上级政策、资金的支持。群众也存在等、靠的思想,等待政策,等待项目,等待投入,等待别人教怎么干。靠支部书记,靠村委会主任想办法,领头干。三是县委、县政府还没有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去引领经济发展的大潮,而是依靠自然的、原始的经济推动。四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基层的干部群众的热情高涨,县级领导核心的头脑还没有“热”起来。

**县建政已经60年了,并且在伪满时期就已经是比较富庶的地方,目前,是我们大兴安岭自然经济和原始经济发育比较好的县区,可以说,**县是小生产的汪洋大海,**人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无论干什么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但要想达到人民富庶,生活小康,首先就要解决贪图安逸的思想问题,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用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下面就**县的新农村建设我谈几点意见,供你们参考。

一、产业发展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生产。俗话说:“无工不富”,但**县是“有工不兴,有企不不活”,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看,没有落后的村级干部,只有落后的领导干部,所以,感觉**县的总体发展,在宏观策划上还缺一点东西,缺一点大手笔,需要大动脑筋,跳出就自然发展抓发展的怪圈,要以县域经济的确立为主导,用产业化引领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之间的有效衔接,我感觉**县应该把几个产业链条做大做强。

第一个是马铃薯产业链条。丽雪精淀粉加工分公司在**落户后,通过两年的运作,初步看到了效益,农民的认识开始有了转变,由被动种马铃薯到主动种马铃薯,因为大家看到了希望,感觉种植马铃薯比种大豆、种小麦效益好,能够增加收入,从而种植的积极性逐步提高,所以要把这个产业链抓起来,巩固提高,扩大种植面积,至少要达到8万亩。

第二个是小麦产业链条。**县属于冷凉型气候,又具备纯天然这个因素,小麦品质好,生产出来的面粉都是强筋面粉。要把绿色小麦的种植、加工形成规模,拿到认证,打出特色品牌,这个产业链条也能把**农村经济带动起来。种植面积至少也能达到15万亩。

篇6: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金融机构服务新农村建设座谈会议,主要是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精神,进一步动员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切实加大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全力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上面,有关部门、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围绕金融业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从政策扶持、改进工作、创新服务和措办实事等方面作了很好的发言,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讲了一些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措施办法,充分体现了各相关部门、金融机构支持XX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金融机构和企业提出的意见建议,会后,请李书记、邓市长负责,组织银监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

总结回顾XX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应当说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各金融机构的辛勤工作和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会上,市银监分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在协调各金融机构的基础上,拿出了《金融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经济金融服务信息发布平台管理办法》,同志们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会后请根据讨论的意见建议修改完善。总体感觉,拿出的这个意见和办法,针对性、操作性都比较强,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充分体现了各金融机构讲大局、讲服务,关注“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态度、务实作风和政治使命感。武书记从充分认识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三个方面讲了重要意见,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五点意见:

第一,要更新支农理念。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到近80%,没有农村的繁荣,就没有全市的繁荣;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因此,农村工作始终是我市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每个部门包括金融部门在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各类利益实体讲求效益的新形势下,把支持与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支持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加大支持力度,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各金融部门要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善于把握大局,注重工作创新,不断探索服务发展的有效路子。首要的是要解决理念问题,也就是认识问题。从我市来讲,我想,至少要树立这么四个理念:一是共同发展的理念。要看到,除了国家在我市落户的一些大型企业外,金融部门发展的最大市场还是在农村。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占到24.4%,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全社会的43.9%,农村储蓄存款占到全市所有储蓄存款的59.1%,这是一个具有持久效益、潜力巨大的市场,谁在这方面认识得早,能够抢占先机,谁就能争得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新农村建设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一致的,不仅是地方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农村发展了,全市才能快速发展,金融部门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促共进的利益共同体。二是“放水养鱼”的理念。这是一句老话,但在现阶段,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是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思想观念、法制意识、市场意识都有了明显转变和提高,资本积累也有了一定基础,求富、快富的愿望非常迫切,兴产业、增收入的路子正在不断拓宽,这就给我们加大支持服务力度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因此,要牢固树立“放水养鱼”的理念,在支持农民致富中实现金融部门效益的最大化。说透了,就是要通过服务新农村建设,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又为我们金融部门培育发展的“增长极”。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做到先放水,才能有养鱼的条件。这个理念必须得到强化。三是多予搞活的理念。在新形势下,服务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首要的是要多予,只有增加“三农”贷款的投放量、扩大贷款的覆盖面,才能提高收益面。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农村存款增幅147%,贷款增幅118%,存贷差达2.93亿元。2005年,全市农村农业贷款增幅比存款增幅低16.3个百分点,存贷差达4.13个亿。今年元至8月份,全市农村农业贷款增幅比存款增幅低7个百分点,存贷差拉大到7.21亿元。这充分说明金融部门的资金对农村的扶持与农民的愿望还有一定差距。这次金融部门提出的具体扶持举措,应当说已开始有了较大突破。说明我们的经营理念、服务观念正在转变。今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进一步做更加有益的探索。所谓搞活,就是要研究政策,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搞活经营。要善于充分发挥利率空间的优势、还贷时限的优势,以调动农民发展的积极性为前提,采取灵活的信贷经营方式,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用途的农户贷款需求,灵活确定相关信贷制度,在利率优惠上既做到让利于农,又能扩大覆盖面,更能有效拓宽金融部门经营的领域和收益的范围,进而实现整体效益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支持“三农”的力度,也才能搞活自身的经营。四是诚信服务的理念。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广大受益农户、企业诚实守信,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及时清息还贷;另一方面,作为金融部门,也有一个讲诚信、讲服务效率的问题。我们好多生产经营项目,为什么起步时势头很好,但以后的经营中发生一些问题?关键的一点,就是资金注入不及时,错过了发展机遇期,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机遇稍纵即逝。因此,支持新农村建设,金融部门不仅要选准项目,更要在机制上、制度上大胆创新,提高服务效率,做到放贷支持与企业发展、农民产业开发相同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收益。特别是对一些重点龙头企业,金融业要扶上马、送一程,提供良好服务,支持企业发展壮大。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要把放贷支持建立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按照利益共同体的要求,不仅在资金上要支持,而且要通过服务,规范经营管理,为其发展多出点子、多想路子,走出一条相互信任、利益均沾、互惠双赢、互促共进、共同发展的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第二,要把握信贷重点。没有重点,工作就没有突破口。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也要注意把握好重点,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要把握好支持服务的重点方向。主要是面向三个层次,即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确定的实力型、成长型、待哺型村子中有潜力的村。从当前来讲,就是要围绕果、菜、草、畜四大产业开发和“四个百万”工程,重点向“五带两区一园”倾斜,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抓点带面思路相配套。二是要把握好支持服务的重点领域。原则上是哪里要求最迫切,就向哪个方面倾斜。总体上看,就是要把支持的重点放在产业开发、市场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技能培训等方面。各金融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定向定位,从而形成重点领域支持服务的正确导向和效益优势。三是要把握支持服务的重点对象。一个是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再一个是农村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协会、乡村企业等;第三个是有经营眼光、有经营头脑、有经营实力的种养大户、进城务工经商农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及与“三农”服务有关的经营户,从这三个层面上切实加大支持服务的力度,以有效服务、重点支持、重点突破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第三,要拓宽融资渠道。目前,各个金融机构的行业政策随着市场的变化都在随时调整。因此,一方面,要注意适应新的政策要求,积极有效的运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拓宽融资的渠道,加大资金的运筹总量,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比较宽松的资金调剂渠道。特别是人民银行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加大对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合作性银行资金的有效调控,发挥好再贷款的结构性调整引导作用,在强化再贷款管理的同时,确保支农资金的总量需求。同时,各县(区)和财政部门要注意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衔接,努力做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特别是要注意通过政府的协调、财政的贴息等有效作为,促使各金融机构加大资金运筹总量,加大支持的力度。要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创新融资方式,完善担保体系,调动全社会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着力构建以金融部门为主、全方位融资、多层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格局。

第四,要优化信贷环境。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建立资金聚集的长效机制,核心是要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真正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面都要为金融支农工作、为农村金融工作创造宽松、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各部门要率先垂范,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企业要完善信用征集、评价、管理、监督等制度,促进企业信用建设;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行业自律,搞好内控建设,不断提高信贷审批效率,改进信贷审批机制,实行“阳光操作”,放宽限额管理,构筑支农的“绿色通道”;各级都要强化舆论宣传,提高全民诚信意识,推动全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确保“三农”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各级党委、政府要全力支持金融机构的工作,帮助解决金融部门在拓展业务、延伸服务等方面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真正形成新农村建设与金融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五,要抓好具体落实。当前,我市新农村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农村有需求但力量不足,财政有意愿但财力不足,银行有资金但手段不足。这次座谈会比较好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初步达到了各个方面相互融合、有效对接、互促共进的目的。目前,最关键的是要抓好这些具体措施的落实。要把这次会议上形成的《意见》和《办法》尽快印发下去,广泛宣传,并尽快启动经济金融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对接点,提高企业和农民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各县(区)要尽快围绕这些《意见》和《办法》,抓好具体的衔接工作,包括产业、项目、企业、农民个体的一些基础性工作,使这次会议确定的政策措施能够尽快落点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各金融部门要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工作。立足于快捷高效,从具体环节入手,认真做好改革、创新和完善,形成支持新农村建设群众满意、基层满意、金融部门满意、上级部门满意的良好运行机制。要建立银企直接对接、快速互促共进的工作机制。今后,要由政府牵头,定期不定期组织带领各金融机构负责人、具体业务科室负责人直接深入到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乡村,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现场办公,与企业负责人和农民面对面研究支持项目,敲定贷款额度和时限,确定具体的责任义务,变客户跑银行、跑政府为送服务、送贷款上门;还可以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开展双方共同参与的座谈会,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提供具体的信贷信息和信贷需求,实现有效对接。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部门,不仅要研究金融政策,更要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切实做到既懂业务,更懂经济,从而提高服务与支持的科学性。在这一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中,充分体现我们金融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良好素质和价值。要建立良好的督查考核制度。今年,对金融部门支持“三农”工作,要进行深入扎实的具体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支持的资金幅度和时效性以及贷款对象和基层群众的反映,并要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正式报告或专题汇报,以促使金融机构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到真帮、实扶、有效果。

上一篇:未拖欠农民工工资证明下一篇:多校区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排课模式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