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文明驾校

2024-05-09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文明驾校(共9篇)

篇1: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文明驾校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文明驾校

——山阴新星驾校工作汇报

山阴新星驾校成立于2003年8月。位于山阴县应山路县城东北一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学校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以满足道路运输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培训质量和人性化培训服务为核心,以提高科技含量和教练员素质为突破口,以安全训练为保证,本着以人为本、以质强基、以信取胜为办学宗旨,按照“加强培训、保证质量、快出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各项工作保持了超长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占地面积70亩,有教职工30名,大小教练车20辆,集办公、食宿、教学训练为一体的正规化培训学校。自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输送出大批优秀驾驶人才,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去年顺利通过了省级检查验收。2005年曾被评为省级“合格驾校”“先进驾校”。

一、建制度

定职责

强化驾校管理

学校从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入手,结合驾校实际情况,编制了校长、副校长管理制度、五大管理人员工作制度、教练员质量信誉考核制度、诚信服务反馈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20项制度,使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遵守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做到了学习风气浓厚、作风正派、生活规律、言谈举止文明、尊敬师长、和谐教学。几年来,驾校从末发生违章现象,没有出现任何大小责任事故。

同时,驾校从强化管理入手,健全管理机构,设置了相应的组室,即办公室、财务室、教务室;设备管理组、安全保卫组、学员管理组、质量检验组、教学领导组、结业考试领导组和教练管理组等。各组室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层层把关,环环相扣。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了与各项制度相配套的岗位职责;如校长职责、五大管理人员职责、安全管理职责、学员管理职责、教练员管理职责等,配备了档案室和管理人员,建立了各种档案,并把这些制度和职责该归档的归档,该上墙的上墙,让人一目了然。使人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工作有目标,前进有方向。驾校从校长到员工,工作处处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上下配合,齐抓共管。有力地提高了办学水平和质量。

二、建队伍

抓基础

加强设施建设

驾校从建校起,就非常注重队伍建设,选拨和培养了一支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教练员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0名,其中教练员和理论教师25人,参加省级培训25人,培训率达100%,对所有教练员实行挂牌上岗制,持证上岗,树立驾校良好形象,并定期培训、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寻找差距,总结经验,克服弊端,发扬成绩。还不定期的检查听课,理论测试,集中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练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的同时,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对违章者进行处罚,真正成为一支道德高尚,技术精湛,团结奋进,服务育人的合格教练员队伍。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多方面筹集资金,购置各种软硬件设施。目前,驾校拥有大小教练车20部,训练场地70亩,场地设有8处龙门骨架、吊杆、有连续障碍、单边桥、百米增减档、坡道起步、限宽门、起伏路、曲线行驶等科目。理论教学有专门授课教室,面积达60平方米,并配有录像机、投影仪、幻灯机、VCD,电视机,电脑教室配有20台电脑,无纸化考试20台电脑,直观教学挂图,还有电教板、透明整车模型、发动机模型,转向模型、有汽车驾驶模拟器、共投资300多万元,今年又投资150多万,硬化了全部场

地,建起了围栏,安装了红外线桩考仪,盖起了监控室,候考室,实现了封闭式训练要求,能就地考试,方便了学员,为学员培训和考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依大纲

拟计划

提高培训质量

教学工作是驾校的中心工作,能否把培训放在驾校突出位置,是衡量驾校好坏的重要标志。我们依据教学大纲,拟定教学计划,根抓培训落实。几年来的教学质量趋于领先地位。尽管山阴两所驾校面临竟争,但我们招生还是力于不败之地,管理是立校之源,质量是立校之本。

在理科方面,我们要求理论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在教法上根据进度,编写教案,认真讲课。并利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学员文化层次不齐的实际出发,讲前准备,讲后总结,因材施教,分层推进,使学员来有所获,学有所进。在制度上对学员进行认真把关,理论学习时数不够或模拟测试不达标者不准结业、不准参加市级考试,这样促进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大大提高了考试成绩的合格率。使学员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达到了培训的目的。

在术科方面,同样要求教练员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进行教学,首先要专研教材,学习新知识,充实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员的操作水平,有讲、有练、训练结合,语言要准确,动作要规范,要耐心细致,因人施教,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其次要求教练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要关心爱护学员,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既要教技术,又要带作风,培养德才兼备的驾驶人才。在做法上一是坚持月检查,季考核,年评比,评比结果张榜公布,作为评选优秀教练员的依据,激励先进,鞭达后进。

二是工资和培训挂钩,以学员考试成绩合格率进行核算;三是进行学员选教练制度,这样充分调动教练员的教学积极性,考试合格率达85%以上,使学员来的高兴,学的满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抓整顿

保安全

创建文明驾校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安全工作的各项专项整治活动,紧紧抓住安全不放松,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排查安全隐患,将安全工作贯穿于全部工作的始终。

一、狠抓制度建设,层层落实责任。我们成立了安全领导机构,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细则,岗位人员抓落实的安全管理格局,进行安全整顿,填写安全合同。做到安全管理责任层层落实。

二、狠抓安全教育,强化安全管理。我们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利用广播和板报宣传安全警示片,刷写安全标语,增设安全设施,训练安全应急预案,定期对教练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岗前技术培训;定期对教练车进行技术等级评定和二级维护;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责任上、制度上进行落实,使安全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确保安全训练无事故。

三、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我们在自查的同时,配合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认真的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留死角,并定期召开安全例会,研究安全专题,定期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促进安全意识有效提升。我们咬定安全不放松,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管理机制,驾校未出现过任何责任事故。今后要一如既往,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的地位,常抓不懈,努力实现安全无事故驾校。

总之,几年来,驾校全体教职员工本着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艰苦创业的精神,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手段,规范经营行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驾驶人才,为山阴经济腾飞做出了一定贡献,但离上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奋力直追,向管理科学化、训练规范化,场地标准化、办学正规化的目标迈进,努力实现星级驾校。

篇2: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文明驾校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摘要:面对我国当前生态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

关键词:生态现状;国家政策;建设措施

引言: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包括对污染的控制和生态恢复,它更主要的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需要我们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而这,对于目前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一、我国生态文明的现状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我国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忽视了生态效益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 400 多亿吨 ,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 ,导致全国约有 50 %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 ,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 300 个城市中 ,70 %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 20 亿亩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 6 ,涉及近千个县。此外 ,还有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 ,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

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而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因此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

目标的同时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二、推进生态建设的国家政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新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要打破这一瓶颈制约。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的“生态文明”,是我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而在十八大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又一大建设,成为我国全面向前发展的关键。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三、生态建设的措施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因此,我们要从重视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2)。

(二)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三)严格执法,落实各项生态建设措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

首先,要严格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加大惩处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相互融合,社会责任要具体落实到政府部门,强调政府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责任。个人责任则要使每个社会公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自觉的行动,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等。其次,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环保干部队伍是关键。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环保干部尤其是一线执法队伍的权力,使他们在执法中不受任何干扰,确保执法到位。而环境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实的保障。

再次,要建立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环境违法行为或生态破坏行为是由群众举报才发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有些问题不会得到及时处理,至少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期,这种情况会依然存在。为了使破坏生态或污染环境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必须建立群众参与的社会机制。同时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也是对政府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监督。

生态产品是人民群众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中国的环境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恢复生态平衡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质疑,我们能否正确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重要。然而我们应该相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趋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我们一定能够重建我们的生态平衡,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1].范俐鑫等.锦绣山河铸大美 绿色发展惠民生.[N]2012-10-18.[2]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N] 2012-11-08.[3]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8-11-19.[4]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陈关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2012)〔DB/OL〕.北京: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

篇3: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文明驾校

诚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 诚信是立国之本, 是政府执政之基石

诚信对于党和政府而言, 是立国之本, 执政之基, 是提升政府公信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的诚信程度, 直接影响社会的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 进而决定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果。

政府的诚信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制度的公正性层面, 制度公正是政府公信度的基础, 制度不公必然会导致社会权利和义务的不平等, 从而引发社会利益分配失衡和利益冲突, 并成为各种失信行为甚至不法行为滋生的土壤。二是政府行为诚信层面, 符合社会公正的制度, 终究要通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去维护和具体实施, 其实施的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政风, 直接决定和影响政府的公信度和形象。

(二) 诚信是立业之本, 是企业发展之指引

诚信, 对于社会单位、社会事业而言, 则是立业之本。现代市场经济, 不仅是法制经济, 更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具有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属性, 若对企业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 企业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取不法之财。面对企业失信, 虽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法制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 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我们更多的是依靠复杂的市场关系所构建起来的信用链条来维系市场秩序。换言之, 诚实守信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有诺不守、有约不履, 不仅破坏经济秩序, 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转, 也会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

(三) 诚信是立身之本, 是人际和谐之准则

诚信,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 是立身之本。“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诚实守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工作生活中, 人们只有坦诚相待, 才能和谐共处, 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反之, 若言而无信、弄虚作假, 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因此, 个体社会活动中, 应以诚信为行为准则, 正确处理义与利、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同时, 还应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一) 诚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 是在人格、权利、机会等方面追求人与人平等的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鼓励和保护有序竞争, 承认合理的差别, 但必须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 做到扶贫济困, 先富帮后富, 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诚信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道德规范和基本原则。

(二) 诚信是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现代意义的和谐社会, 不仅是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相互融洽、协调,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 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其中最基础、最本质的是人际和谐, 因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往往取决于人际和谐的程度, 并反映着人际关系的本质。而人际和谐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有了诚信, 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有了共同价值基础, 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才会互信互助、共同发展, 人与自然也会和谐相处。

(三)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道德基石

社会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 除了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外, 还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道德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自省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是对人类行为的内在规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而这一切都要以诚信道德为基础。只有尊重和遵守诚信规则, 人们的创造活动得到维护,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社会才充满活力。相反, 没有诚信与法治做保护, 社会秩序会出现混乱, 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公平正义就难以实现, 安定有序也成为空谈。

(四) 诚信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和政府行政的重要支柱

诚信对于国家政权稳定和政府行政的重要性, 古人有大量的论述。孔子言:“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即在决定国家政权稳定的众多因素中, 孔子把诚信看作是比军备、民生更重要的支柱, 国家政权稳定必须以民众的支持为前提, 而为了赢得民众的支持又必须取信于民。荀子也指出:“政令信者强, 政令不信者弱”;“故用国者, 义立而王, 信立而霸, 权谋立而亡”, 这更是对历史经验的有益总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政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政府诚信的内涵以及阶级基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 在新的阶级基础上, 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这一实质却是不变的。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义上, 诚信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诚信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 要实现诚信, 必须要加强法制建设, 为诚信道德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人与人之间的诚信, 取决于一个人的权利能否得到承认并得到保障, 而法制是对合法权益最有力的保障。因此, 建设诚信社会必须坚持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相结合, 依法平等、有效地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利, 使诚信成为人们的“社会本能”。要按照建设诚信社会的要求,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构建诚信规范, 建立失信惩治机制和守信增益机制。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诚信的最后一道防线。要重点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和司法不公问题, 对违法违规办案和以权牟取私利者, 从严惩处。

(二) 要实现诚信, 必须全面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为诚信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在现代诚信体系中, 政府诚信是关键, 企业诚信是核心, 个人诚信是基础。政府在建立社会诚信中起着主导作用, 政府诚信是对社会诚信的示范和倡导, 要加强党政机关的诚信建设, 以诚信办事、诚信服务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商务诚信建设中, 要求企业诚信经营, 努力改善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环境, 要把推进商务诚信建设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通过完善信用体系、规范企业行为、强化社会监督、严惩欺诈造假行为等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提高公民信用, 需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个人信用制度, 使诚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引导每个社会成员正确处理义与利、竞争与协作的关系, 塑造具有诚信道德的公民人格, 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三) 要实现诚信, 必须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培养公民信用意识

诚信, 对于个人来说, 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 而是做与不做的问题;不是能力的问题, 而是认识水平和觉悟程度的问题。人们的优良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养成并巩固。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 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经常地组织和开展诸如“百城万店无假货”、“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为群众参与诚信建设活动提供机会和平台, 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 体验人生, 重拾诚信的传统美德。

(四) 要实现诚信, 必须强化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 逐步形成诚信教育与社会管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

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加强社会管理, 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堵塞管理漏洞, 惩治投机行为, 使人们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要进一步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的道德教育工作, 采取宣传教育、讨论沟通相结合的多种教育方式, 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有效地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 规范人们的行为。

篇4: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文明驾校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国家就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而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决策执行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重大比重的中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一、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农村问题依然是需要重视的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全社会实现和谐,这其中必然离不开农村社会的和谐,而和谐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上均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新农村建设本身就已经包含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对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有促进作用,进而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全面性;其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主体保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能够逐渐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1]

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伴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开展,农民文化素质亦随之提升,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部分城市人选择到农村游玩,城乡交流和融合得以加强,这无疑会对全社会更大范围的人群产生影响;其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利于农民创造更多有农村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措施,积累的经验对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将具有借鉴作用,进而推动全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

现阶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情原因引起集体主义理念淡化。中国的国情是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很大比重,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以户为单位,自行决定如何劳作,在生产上与集体明显的脱离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镇化政策的推行,农民们生产经营开始分散化,农民从事的职业开始复杂化,使得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对国家大事更是漠不关心,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屑一顾。

第二,基层干部过于重视物质文明建设。部分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认识不到位,缺乏两手抓的意识,过于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可有可无的任务,口头上喊两手抓,实际上则重物质,甚至在建设任务繁重的时候,放弃了精神文明建设,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良后果。

第三,农民自身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不足。农村存在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与自己无关,认为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没能力也没必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另外,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没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这都影响了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

三、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改善措施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存在很多困难,要想解决建设中的问题,必须在政策上支持、工作上推进、思想上重视,为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

证。”[2]

第一,国家在政策上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给予支持。近年来,国家推行了许多“惠农”、“补农”的政策,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但是,这更多地满足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消费需要,还远远不能满足其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同时,因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足,农村仍有一小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进行偷盗抢劫等违法活动,这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的音符。因此,国家应在政策上倾向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方面,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上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给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开展的深入持久,扎实有效,首先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3]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需要解决好认识问题,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要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物质文明建设工作协调统一、互促互动、共同发展。切实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各项具体目标,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據。

第三,农民在思想上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生认同。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农民进行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教育,作用十分重要。在农民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以提高农民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让农民认识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生认同感,自觉地积极参与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当中,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余在岁,丁荣祥.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发展前景[J].滁州学院学报.2008(5).

[2]杨巍.关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09(24).

[3]梁保稳.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0(4).

篇5: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文明驾校

摘要: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引人关注,令人振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美丽中国 和谐社会

正文: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引人关注,令人振奋。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即是指人类按照和谐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态系统诸因子之间和谐共生、共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不是人类从诞生起就相依相伴的生存状态,而是一种有待建立但尚未实现的新型文明。它是现代人类在历经岁月沧桑、饱受生态苦难之后的一种阅历、一份感悟,;蕴含着现代人类对历史实践的理性思考,也蕴含着现代人类渴望挽救地球家园、创建美好未来的真诚向往。人类历经生态实践而建构的理论林林总总。就全球而言,工业文明已经陷入难以自拔的危机中,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生态失衡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四大危机,它们的本质也就是生态危机。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从人的生存本源看,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由此决定了人类不能无视自然界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专注自身的发展权利。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的历史存在,人是自然的产物,因此,“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据此,人类不应只强调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而否定自然界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因为否定后者,就等于破坏了人类的生存根基。自然界对人的实践呈现着永恒开放的关系,由此决定了人的实践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二)从国情出发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收入偏低的发展中国家,追求民富国强的愿景使它必然会把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国民收入作为首选目标,而这一目标又只能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来达到。但无可讳言的是,市场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最大化地追求资本的价值增殖;这使得人们在关注经济效益时,很少会考虑必须加大成本才能予以解决的环境问题。此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群体之间贫富差别的加大,更加重了因浅近的功利目的而挥霍资源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行为,这就使得生态环境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迅速恶化。我国长期推行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4000亿元以上。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彻底遏制。二是人口问题形势严峻人口规模庞大,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三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下大力气改善生态环境,大力节约各种自然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那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它实际是说:合理的发展应当是不以牺牲未来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为代价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人类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在这种新发展观看来,“发展”不再等同于“经济增长”,而是一个广义的总体概念。它突破了那种把经济和技术增长作为社会发展充分内涵的传统观念,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人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作为今年的北京园博会志愿者我深有感触,园博园的最大亮点之一——锦绣谷,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谁都无法看出它当年曾是一个大型的垃圾填埋场,这一化腐朽为神奇的事实无声地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四)和谐发展的需要

生态思想,就是用和谐的生态观去观察世界,用生态化的方法去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与生态关系,使自己的行为恪守生态伦理道德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即生态意识)。而和谐思想就是用生态思想去探讨客观世界的内在发展规律,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平等协调相处,使人与自然共同繁荣、人类共享幸福。和谐发展就是根据广义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广义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人人幸福”的目标。也就是说,和谐发展,就是不断追求广义生态系统的健康。

总之,生态文明不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社会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而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它涵盖了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2)3)4)《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J/OL]》和谐学刊(2007-12-30)张国庆. 《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张国庆

篇6:用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民素质却出现了问题。新华社基本日报道了一则新闻:“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南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乐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有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真情为清理垃圾,短短期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参加集体捡垃圾的韩国游客柳仁先生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尺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

再来看看孩子们吧。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的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长辈们重智力学习轻德育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界,导致了他们对家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而不奉献,在学校里,不听从老师教诲,说一些时髦的脏话,穿一些奇特的衣服,留着时尚的发型;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明礼仪时刻提醒我们周围还有别人的存在,我们的行为会相相互影响,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现代化的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

篇7:播撒现代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

---------我为职教中心添光彩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播撒现代文明 构建和谐校园》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共同分享一下我们的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例吧。

【实例一】新华社10月7日报道了一则新闻:“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参加集体捡垃圾的韩国游客柳仁圭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

外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捡垃圾的事儿并非头一遭:在咱们的城市街头、园林景区以及大路上,都留下过外国人捡拾垃圾的身影。他们或是一人或是数人乃至数十人,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充当“义工”。而我们国人乱扔垃圾,却成了自然,因此即便到外地旅游,也照样与陋习一路同行。在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幕,在迎客首日,内地游客在乐园的非吸烟区肆无忌惮吸烟,横躺座椅、胡乱吐痰、随意插队,种种陋习给迪士尼乐园留下了一曲不和谐的音符。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再比如到

1国外旅游,中国游客大声喧哗,不排队,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等在国内已见怪不怪的陋习,在外国背景的反差下更凸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中国人,我们在对外宾捡垃圾的行为表达敬意的同时,也更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吧。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秀丽风光,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秀丽风光今天仍在,美好礼仪却被一些国人丢得差不多了。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吧。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长辈们重智力学习轻德育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对家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在学校里,不听从老师的教诲,说一些时髦的脏话,穿一些奇特的衣服,留着时尚的发型;不知道认真学习,在校园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

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孔子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明礼仪时刻提醒我们周围还有别人的存在,我们的行为会相互影响,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现代化的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其实,要想成为一名“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青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例二】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吗?一个晨练的青年,一边跑步锻炼身体,一边帮孩子拿下了不小心扔到了树上的篮球,还把路边的垃圾扔到了垃圾箱,还还帮助一位费力上坡的三轮车老人推车,早晨跑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路,快乐了别人也满意了自己。

【实例三】10月25日,由新华网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当选者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说她“特别”是因为她是当选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今年只有15岁;说她“特别”是因为她是一个只有两个手指的女孩;说她特别是因为她用仅有的两个小手指,从10岁到15岁的5年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捡了6000多枚废旧电池。她就是潘娜威,辽宁营口的一个中学生,是她以自己真诚的环保行为为辽宁争得了惟一的“十杰”称号。

【实例四】美国汽车公司的巨头——福特公司,它的总裁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一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门,他发现地上有一张废纸,便弯腰捡了起来,并顺手扔进了纸篓里。然后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不仅看见了小事,而且你的文明行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福特就这样进了这家公司,并且后来成为了福特公司的总裁,而且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

同学们四个事例已经说完了,你们想到了什么呢?所以,亲爱的同学们阻止陋习需要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时时处处都要记住这样一句古训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社会,说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在学校,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在校期间不化浓妆、不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尊敬师长,见了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在班级,不私自外出,不看课外书籍,不玩手机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不进网吧,提倡文明上网,科学上网;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录像;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在家里,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辛苦,生活节俭。等等,无论在那个环境,那个单位,都需要我们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同学们,让我们全校师生,携起手来,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职教中心增添一分光彩;让我们共同播撒现代文明,构建和谐校园;让我们的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把我们的濮阳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校建设成为一所和谐、文明、现代化名校而不懈努地力吧!

篇8: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文明驾校

一、制度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必要性

1. 加强制度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

各种发展理论和各国的发展实践都制定了与自己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发展战略, 然而, 中国的发展目标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目标的性质和特点, 这就决定了中国在制定发展战略时, 既不能重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战略模式, 也不能照搬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战略, 而只能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制定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如果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确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建树为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指明了发展道路, 那么党的十六大报告谈到的“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扩大民主, 健全法制, 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将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它开拓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建立和谐社会应该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2. 加强制度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

“制度本身就是规范, 它为社会的有序和谐运行提供了保障。”[2]制度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个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富强依赖于物质文明建设, 民主依赖于政治文明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 而且是三方面的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再加上新旧体制交替, 社会转型,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人们的社会关系、行为方式、价值追求、道德取向上必然会发生重大变化,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制度真空, 由此导致的人们行为失控、社会经济秩序混乱、行业利益分化、各种冲突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合理解决, 那么, 制度作为人们行为之间联系的纽带, 在这个特殊关键的时期, 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邓小平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人无法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2]

3. 加强制度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秩序保证。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 什么都搞不成, 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3]没有良好的政治环境, 政治秩序, 什么建设都搞不成,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经验教训, 如十年“文化大革命”, 社会动荡, 国民经济一落千丈, 社会进程迟缓;还有1989年的动乱等。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并不是无矛盾、无冲突的“乌托邦”社会, 一方面, 人们在计划经济和当时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价值观念越来越难以找到现实生活的依托, 所谓“意义失落”、“信念迷茫”是在许多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 各种利益分化加剧, 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因而社会政局非常易于陷入动荡之中, 那么, 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简化矛盾呢?关键在于加强制度文明建设,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塑造合理的社会秩序, 完善民主的制度框架, 限制各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使社会朝着正态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制度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趋势

1. 人性化趋势。

当代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越来越以人为中心,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制度文明建设成为服务于人的有效手段, 体现出人的目的、需要和本质, 加强制度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阶段以来,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为制度文明人性化的发展趋向提供了思想依据, 并促进着制度文明人性化的改革。人也是制度文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终极尺度, 反过来制度文明的发展也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自由的空间, 打破了人对神的依赖。在以往的社会制度更多的是人的一种外在强制, 压抑了人性, 泯灭了人的个性, 无法充分表现人的本质, 而在当今社会, 人们在制定制度时把对人的目的和本质的实现作为制度的原则, 以人为中心, 发挥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内在的潜能, 形成独立的人格。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制度文明建设不再是对人的活动的限制, 而是形成一种有利的环境, 以人的目的为价值取向和标准, 以注重和维护人的自由、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人的主体地位为目标, 从而为实现人的本质创造条件。

2. 民主化趋势。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政治上要高度的民主化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制度文明建设, 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 同时三个文明一起抓, 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强化执政党的领导, 使我国的经济建设更加发展, 制度建设更加进步, 文化建设更加繁荣,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从而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指明方向。制度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呈现出民主化的趋向, 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般原则的变化, 即由某一个人或某少数人对制度制定的垄断转变为社会全部或大多数人的共同参与和决定, 即现代社会制度制定过程中的一致同意原则或多数同意原则, 扩大了民主参政的自由力度, 使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彻底否定了“人的依赖”型制度和“物的依赖”型制度的原则。制度文明发展的民主化使越来越多的人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其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在不断地得到维护, 能够参与社会生活并表达自己的意愿, 我国实行的普选制和全民公决制便是制度文明建设民主化的体现。

3. 法制化趋势。

建设法制国家与社会的文明程度成正比, 没有法制的完善, 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也会失去支撑点。制度文明建设的民主化趋势是针对于制度的形成机制而言的, 而制度文明建设的法制化则是针对于制度的最终形式而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协调发展的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制度都是以法律的形式出现并发挥作用的, 法律在现代制度文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依法治国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 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 人们之间纠纷的处理会越多地去寻找和运用法律的手段, 政治法律制度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将充分发挥其有效的杠杆作用。

4. 全球化趋势。

制度文明建设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扩展, 呈现出全球化的态势, 表现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制度相互渗透。在过去从总体上看,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制度边界是比较清楚的, 区别也是比较明显的, 而今天, 制度的边界变得越来越不清楚, 区别也不如过去那么明显, 各种制度之间发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任何国家都积极主动加入世界全球市场的行列, 共同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当然, 制度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也是解决全球性社会问题的必然要求, 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跨国犯罪、偷渡等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建立国际性、全球性的制度来约束和协调各国的行为来共同构建整个人类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志勇.浅谈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和谐问题探析[J].心理学探析, 2010 (4) .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33.

篇9: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文明驾校

【关键词】文明城市;创建;和谐社会

一、深化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为推进和深化文明城市的创建,坚持我党的理论和指导方针政策,全面树立起讲文明、有礼貌的新型社会,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建设,从日常琐碎事情做起,提升品位,提高生活品质,让老百姓从建设文明城市中得到实惠,进一步推进深化文明城市的建设。 要想更好的建设文明城市,首先应做到如下几点:

1.积极宣传文明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宣传基础。可以通过开通专栏节目和专访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引导,还可以制作相应的专题、大批公益广告和积极宣传典型事例等行为进行宣传文明城市建设,对那些破坏建设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戒和处罚。

2.积极治理城市,打造美好城市生活工作环境。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积极改造城市旧区,建设新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定期清理。还应该加大对城市治理力度,对城市污染如噪音、空气、水等污染进行监管。此外,为了更好建设文明城市,美化城市面貌,还应对道理安全进行加强治理,防止街道混乱、人车交杂混行等现象的发生,更应加大对摩的、网约车的管理,规范车辆和交通治安。最后,为了城市环境的美好,更应规范文化市场的秩序,加强对网吧、音像市场、ktv等娱乐场地的监管,使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积极向上,更健康,发展更美好,提高群众道德素养建设。

3.实施群众素质教育,共创良好人文环境。首先,政府应积极编制文明手册,发放到群众中去,让大家认识到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其次,积极抓好学校教育,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加强对其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人文支持。

二、如何深化文明城市建设。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还可以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升。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和认识到建设文明城市的大势所趋。积极落实和建设文明城市,让群众认识到其重要属性。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件长远且复杂的事情,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应强化领导能力,确认各自的责任,共同努力。由市政府带头引导建立指导小组,负责文明城市的创建的后勤工作,务必保证文明城市的正常有序的开展。

3.分工合作,积极配合。创建文明城市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各方面的紧密协作,共同实施。只有各单位按照市领导旨意积极配合,共同制定适合发展的方案和措施,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配合,才能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尽一份绵力。

三、在创建文明城市进程中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应遵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调整创建文明城市的方针政策。就在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以新方向和方针以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修订之时也已把构建和谐社会增加到其中,进一步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点进行调整和规划。各方也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指示,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把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纳入其中。

2.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思路。要想和谐社会得以构建,不仅物质上需要有保障,还需要精神上的保障。要想深化文明城市的创建,就要积极发展经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创造新的发展模式,进而改善发展质量,从而实现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物质上得以发展,精神上的建设就应坚持马列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广大人民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还应加强群众爱国主义和法律常识的教育,激发群众爱国之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妥善处理人民大众之间、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这样不仅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还可以为其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3.应遵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创新创建文明城市的体制机制。文明城市的创建与创新密不可分,要想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就要创新观念、载体、机制等等。(1)观念创新。即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创建工作,促进和谐社会持续健康。(2)载体创新。应结合社会环境和工作对象与人民群众的特征和需求,进一步找出适合建设精神文明的活动载体 ,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出发,走到群众中去,使人民大众愿意接受和乐意实施建设,这不仅可以扩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知道愿意参与其中,还可以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范围。(3)机制创新。要想使长效管理机制、公民参加机制、指导协调机制、目标责任机制、资金投入机制、依法整治机制、监控管理机制得以创建与完善,达到“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员积极参加 ”这种领导和工作体制的实现,进一步使得和谐社会更加科学、规范的实施和创建。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持所在,因此,建立群众参与制度势在必行。政府还应积极的创造像做志愿者、义工等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人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去,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分内、自己的事。这些都为城市建设管理打下坚定基础。

四、结论

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一个动态发展、逐渐积累的过程,必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精神文化的不断增长需求同步进行。在深化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应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这不仅可以开拓创新文明城市的创建,还可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罗朝良.创建文明城市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1期.

上一篇:疾病预防下一篇:对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风速滑动平均计算方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