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2022-04-16

摘要党的十八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篇1:

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历程

[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历程。其间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记取。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共产党; 探索历程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随后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回顾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及其初步探索

建国初期,为了早日实现国家富强,国家开始实施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所需资金只能来自农业剩余,农民要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贡献。为了加速农业发展,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在这次会议上,邓颖超在讲话中指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规”(参见《人民日报》1956年6月24日第5版)。这是中央领导人中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1955年底,毛泽东同志组织起草《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随着人民公社化的不断加速,该草案被宣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一些讲话中被具体化和详细化。1960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共中央制订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会议号召全国人民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6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粮食危机,中央决定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城镇粮食销量。为了推动城镇人口向农村转移,1963年12月,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动员和组织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经过政策调整,安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62至1964年,全国动员下乡、回乡人员共达98万余人。到农村去,到山区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我国城市知识青年中逐渐形成一个革命浪潮。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以大寨为代表的一批典型。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民”如陈永贵、吴仁宝、宝日勒岱,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如邢燕子、吕玉兰、侯隽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榜样。农业和农村得到一定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国家提出了水利化、机械化、良种化、化学化等措施,毛泽东还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以及农业“八字宪法”等思想,并在全国大修水利,兴建了很多水库和灌溉工程,这些工程很多到现在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央逐步建立了包括劳动保险、困难补助、生活补贴、社会救济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1958年以后在人民公社建立了敬老院、合作医疗等简易的社会保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顽强地同自然作斗争,把不利条件改变成了有利条件,迅速地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需要汲取的经验和教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种动员手段,其目的是要求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对农村建设很少投入,地方和农民没有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再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强化意识形态,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把大寨经验教条化,抹煞了区域差别和自然条件差别,因此,不可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改革开放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早在1981年11月,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的报告中,就号召全党带领和团结亿万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首先抓好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打破人民公社体制,解放农村的生产力,于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重要载体。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中,一些基层党组织出现了瘫痪、半瘫痪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1994年5月,胡锦涛在河南农村调查时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勤劳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1996年10月,胡锦涛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要求,“一定要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治本之道、长久之计,下大力气和真功夫抓紧抓好,在乡村两级逐步造就一支政治强、思想好、清正廉洁、公道能干、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能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干部队伍。”(参见《人民日报》1996年10月26日第2版)为了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央先后开展了“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基础。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定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1982年11月,全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强对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和共产党员经过整党整风,能在开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中起模范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力解决亿万农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2—2063页)。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并规定了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在经济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政治上,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参见《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9日第1版)。在新农村建设中,党开始实施“多予、

少取、放活”的政策。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接着又提出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搞活农村经济。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003年初,新一届政府上任后,立刻把农村改革列入四项改革之首,并在部署近期工作时,把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列入第一项。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国将在5年内取消农业税。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除农业税。

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比例下降了8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22倍;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0.5个百分点,且将继续呈下降趋势。涌现出了一批诸如河南南街村、江苏华西村、北京韩村河村等新农村的典型。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基本上属松绑和减负范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症结仍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发展的规划问题、机制问题、途径问题、组织保障问题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职能转变问题,都亟待我们从整体上去研究和解决。

三、当前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其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为了加快农村发展,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为此,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等“五个统筹”的要求。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他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1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参见《人民日报)2006年1月27日第1版)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顺利进行,2006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使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认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2月21日,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参见《人民日报》2006年2月22日第1版)

尽管这一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但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多予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目前财政部已安排2006年支持“三农”资金3226亿元,这是最基本的保证,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如果加上用于农村合作医疗、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支出,2006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有可能突破4000亿元。在少取上,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农业税;减轻或者免除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负担,政府大幅增加投入,完全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明确实行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在放活上,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各地积极扶持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导农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和定居,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环境,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涌现出了江西省赣州市、广西贺州市、浙江义乌等先进典型,这些典型尽管所处的区域不同,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新农村建设,为东部沿海、沿边地区、中部不发达地区和西方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在站博士后)

作者:古 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篇2:

武定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摘 要 党的十八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充分证明,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只有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基于此,通过对武定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旨在对武定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议;云南省武定县

1 有利条件

云南省武定县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山区农业县,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主导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广阔,土壤肥沃,森林茂盛,热量充足,水量充沛,具有潜在的农业发展资源优势。二是矿产资源较多。境内矿藏有钛、铜、铁、锌以及木纹石等10多种矿体,储量丰富,质地优良,为武定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少数民族众多。全县有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及回族等19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4%,民族文化、地方民俗风情底蕴丰厚。“壮鸡之乡”“白药之乡”“南国牡丹之乡”“中国彝族文化之乡”等民族文化品牌享誉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研发价值。四是旅游资源丰富。武定狮子山风景区、万松山原始森林、己衣大峡谷、水城河瀑布等是人们旅游、度假的极好休闲圣地。这些资源优势只要能充分发挥,武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2 存在问题

武定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经济贫困是制约武定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农村经济收入水平低,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第二,农村基础设施滞后。部分农村群众出行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喝不上干净水的情况依然存在,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第三,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农村改革的任务重。第四,部分农民的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科技落后,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普遍存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相当缺乏。

3 建议与对策

在优势与困难、机遇和挑战并存条件下,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把培养新型农民、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村庄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有平整硬化的道路、有安全卫生的人畜饮水、有文化体育活动场(室)、有太阳能或节能路灯、有垃圾集中处理点并建立垃圾处理机制、有污水处理设施和措施、有一定数量的林木覆盖率、有干净整洁的环境、有特色优势产业;农户有美观安全的住房、有自来水、有太阳能热水、有沼气池和节能灶、有卫生厕所、有整洁的畜厩、有广播电视宽带信号覆盖、房前屋后有果木。实现村庄“十有”、农户“八有”的目标,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 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

要客观分析农村发展的现状,选准能使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引导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三是通过实施“三红惠民”工程,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不断开拓市场,走产、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创新的局面。

3.2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要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三是要加强农村的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大喇叭小广场”等工程办好体育运动、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创建“敬重老人、尊重妇女、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良好社会风气。

3.3 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保障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积极开展“六项整治”,达到“六项提升”。一是整治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提升环境卫生;二是整治村庄污水,提升环境质量;三是整治村民生活设施,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四是整治村庄道路,提升通行条件;五是整治绿化景观,提升生态气息;六是整治公共设施,提升文化品位。通过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农村危房改造等措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3.4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在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金融信贷的支农力度,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通过招投标、竞买、租赁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四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和深化农村保障体系改革,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5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教育。要充分利用当前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农村党员和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吸收为党组织的成员,不断壮大党员队伍,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搞好党务、村务和财务“三公开”,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 结语

总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切实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李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篇3:

对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响应党的号召,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本文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进行分析,实事求是的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建议

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提出,上世纪 80 年代初,“小康社会”概念也被提出来,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二 00 六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缓和城乡矛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时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力的关键。目前我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不仅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跟不上建设的需求且经营管理方面也太粗放。为了更好的实现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当结合不同层次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农村生产力,并通过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和发展机械农业、推广良种种植、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和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建设新型农村。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政府应当鼓勵农民进行农产业发展,通过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来提高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从而实现综合效益的增加。此外还可以通过以扶持乡镇企业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渠道来将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到城镇。)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提。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构建和谐社会又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我们必须加快农业社会事业的发展脚步,从农村教育、卫生和建设等多方面进行革新和建设,正确能够通过新农村建设来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局面。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几点意见

要积极研究建设新农村的问题,要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工作,要用创新的体制机制来保证,要让农民得到实惠。要在正确引导农民建房的同时,研究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环境的新措施、新方法,做到整治、建设前要有规划,整治、建设时要依照规划,整治、建设后要有长效机制。要做到注意质量安全,立足于全使用周期的质量安全工作,让群众有安全感,让设施有效发挥作用。要探索长效机制,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持久深入开展。

2.1加强调研,充分掌握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规划中要深入农村,真正了解农村。首先了解农民愿望,注重农民利益。规划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应以尊重农民的利益为核心,因此在规划中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愿望;其次延续地方历史文化,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农村的地方历史文化相对城市而言不仅表现在历史遗迹的存在,还有农村特有的文化结构。

2.2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规划一定要立足城乡统筹,在注重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村庄、集镇规划建设,要做到因地制宜,要深入农村实际。要做好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城乡社会统筹发展。

2.3区域协调、互相补充

规划要从上一层次着手,协调相邻或相近村,协调各村之间的社会、经济,协调产业发展与用地及基础设施布局,形成良性发展的居民,避免相互之间冲突,共同发展。

2.4合理的迁村并点

迁村并点不仅意味着农民离开多年居住声息的村庄,还需迁并在一起,这就导致原有稳定的居住结构发生变化,处理不好,就导致原有稳定的居住结构发生变化,处理不好,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在挖掘出自然形成的农村社会秩序安定、人情浓郁的社会伦理观念特征的基础上,规划中要体现原有农村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这样就使得新建社区利于社会安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5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等均十分严重,我国农村大约 1.5 亿亩耕地露天堆放,3 亿农民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农村生态保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强化区域环境保护。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要以区域为出发点开展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二是加强对农村的环保投入。长期以来,城市生态环境是主要被关注的对象,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城镇的环保资源投资力度,但大部分资源都被投入城市,农村的环保投入少之又少,即使一些政府希望将环保资源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却也因渠道的不畅通而失去了积极性。但是可喜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政府还应中和对城市和农村的环保资源的投资并将这一目标在规划和实际中体现出来。

3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关键。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号召党对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以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建设前提、以建设富裕新农村为建设目标,以构建和谐新社会为建设大方向进行新农村建设。笔者在本文中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自己意见,即通过加强调研充分掌握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互相补充;合理的迁村并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新农村建设,希望能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海新.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12期

[2]黄生成.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全新性.《求实》.2009年12期

[3]郑政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点论述.《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8期

作者:魏建朝

上一篇: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构建论文下一篇:情商培养本科工商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