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练习着眼思维训练论文

2024-05-07

精心设计练习着眼思维训练论文(精选8篇)

篇1:精心设计练习着眼思维训练论文

精心设计练习着眼思维训练论文

摘 要:“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不但能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而且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进一步获得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改变,对于“练习”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但分析当前的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对练习把握不好,设计缺少创意,形式机械重复,达不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就对如何设计练习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设计练习;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一、设计生活性练习,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可以运用数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练习设计时,教师如何捕捉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哪些事例可以改造成学生的练习材料,在练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设计生活性的练习可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

1.用好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新教材本身已充分体现了生活性,有许多素材利用主题图反映了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例。例如,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之后的练习二十二中有六道题,其中五题都涉及了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第3题是设计了量、比自己和同学身高的事例。

此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量、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寻找生活中的素材

学生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把它改造成数学的练习材料。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连加、连减》时,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食品的单价:可乐5元、面包1元、方便面2元、点心6元、巧克力3元。接着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请你自己买3样东西,需要付多少元?

(2)小兰带了20元钱,买了可乐和巧克力,还剩下多少钱?

(3)小刚带了10元钱,请你为小刚选两件食品,买了后还剩多少钱?

此题在设计时又添加了一些情境图片,似乎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购物环境,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多样性的练习,训练学生思考性思维

课堂练习的设计我们追求的是题型的多样性和练习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但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后,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这里选取两种:

形式一:如右图从先出示一个六边形让学生说乘法口诀,接着依次逐排出示,并逐排说出口诀,直至出示最后一排六个六边形(共21个),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排列顺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最后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斜着读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的思维。

形式二:让学生用口决算出算式的结果后,再说算理:

如,3×6=18 6×3=18 2×6+6=18 4×6-6=18

此题既有乘法算式,又有乘加、乘减算式,但最后都能归结为“三六十八”这句口诀,体现了练习要“立足现在,兼顾以前、着眼未来、体现综合”的特征。

以上的练习设计,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比较灵活的的方式,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三、设计趣味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设计练习时就应适当编选一些带有浓郁趣味性的习题,这样可以寓练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角的分类》一课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次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也能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次教师抽出一个三角形,一看既有直角又有锐角,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思维得以展开,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我的做法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1.条件开放

所谓条件开放,也就是给学生呈现的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生成不同的想法,如,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可以从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2倍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来思考。因而由于它的条件是开放性的,所以答案分别为:90°、45°、45°和72°、72°、36°的两种情况的三角形。

2.问题开放

所谓问题开放,也就是在同一条件下,可以补充出多个问题,也可以连续地引出递进性的问题。如,在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后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以下的题目:昨晚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了,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你们猜我们一共能分到了( )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还可以平均分给( )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这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展开思维,体现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策略开放

策略的开放一般是针对某一问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往往答案是唯一,而解决问题有多角度的思考。从中增大练习的思维含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想象,达到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的训练。

例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设计了如右图的题目:大正方形的边长为6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通过学生的交流,得出几种解法现选取两种展示:

方法一:把阴影部分分割成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求面积和,得到的算式是:6×6÷2+3×3÷2+3×3÷2;

方法二:可以把阴影部分分解成六个小直角三角形,求出它的面积,算式是:3×3÷2×6.

这样的练习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会感受到成功,达到较好的思维训练。

五、设计动态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强调动态生成,同样在练习中也应注意动态中巩固、动态中引新、动态中提高发展,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动态的练习设计要注意上下呼应、环环紧扣,促使课堂和谐动态地发展。

例如,我们在教学《倍的认识》的练习中,设计了以下一组题, 先出示下面三组图,引导学生分组互相说一说倍数关系,激发学生兴趣,以此提高练习效率。

总之,在现代教育气息中需要我们去充分地开发和挖掘练习的材料,这样的数学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这样就会带给学生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势必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久芳.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新课程:教研,(01).

[2]黄民忠.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吉林教育,(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锦江小学)

总之,在现代教育气息中需要我们去充分地开发和挖掘练习的材料,这样的数学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这样就会带给学生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势必稳步提升。

篇2:精心设计练习着眼思维训练论文

精心设计练习,启发学生思维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要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必须通过练习。因此教师要认真地设计,精心地组织,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如何优化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一、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练习练习要突出重点,要在知识的联结上动脑筋、下功夫;在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关键上抓突破。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主要矛盾在于分析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所以教学中要集中力量进行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和找出中间问题的练习。如:“食堂原来有大米50千克,又买来4袋,每袋重100千克。食堂一共有大米多少千克?”分析:题中所给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原来:

一共有大米多少千克?从上图可知道要求一共多少千克大米,就必须知道原来大米有多少千克和买来多少千克,原来的已知,买来的未知,是这道题的中间问题 。即100×4=400(千克)。中间问题解决了,最后的.问题迎刃而解。二、练习有梯度,注意练习的阶段性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有模仿、熟练、应用和创造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初步形成技能。练习的内容应是最基础的,要让学生有样可仿,要把最基础的、最关键的知识练习好。第二阶段:巩固知识技能,要注意以旧带新、新旧呼应。第三阶段:应用知识技能。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阶段:发展知识技能。练习内容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思考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例如: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分别设计这样的练习题:第一阶段: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第二阶段:长方形的宽是10厘米,比长短10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第三阶段:实际操作量一量课本,练习本或教室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然后再算出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第四阶段:一条长100米绳子,要做长15米,宽为10米的长方形,能做多少个?三、注意知识纵横联系,系统化练习练习内容要考虑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瞻前顾后,使学生新掌握的知识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可以设计一组这样的练习题:(1)一个长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3)如果把一个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的长方形,变成一个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宽应怎样变化?四、一题多解,启发思维启发学生思维是练习的重要功能。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既要注意求同思维的训练,又要注意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发智力。例如在教学几倍求和、求差的应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星火商店第二季度卖出洗衣机138台,第三季度卖出的是第二季度卖出的3倍,第三季度卖出多少台?”(用多种方法解答),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如:“星火商店第二季度卖出洗衣机138台,第三季度是第二季度的3倍还多100台,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多卖出多少台?”五、因材施教,注意练习的适应性在任何年级中,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在设计练习时要尽量做到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中生跟得上,下游生去不了。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讲授完倍数应用题,可以这样设计:(1)填空:①12里面有 个4。②12是4 倍。③ 的3倍是12。(2)应用题:①草地上有24只白兔,黑兔只数是白兔的2倍。黑兔有多少只?②草地上有24只白兔,白兔只数是黑兔的2倍,黑兔有多少只?③草地上有24只白兔,黑兔只数比白兔多2倍。黑兔有多少只?④草地上有24只白兔,黑兔只数比白兔的2倍多4只,黑兔有多少只?⑤草地上有24只白兔,白兔的只数比黑兔的2倍多4只。黑兔有多少只?六、操练结合,练习形式多样,体现练习的灵活性设计课堂练习应该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和动脑,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接受知识。例如教学计算内容时,让学生多进行口算训练;教学几何知识时,让学生多动手量一量、画一画、做一做;教学应用题时,让学生多动脑、进行选择条件、补充问题和自编应用题等训练;在概念教学中应多进行判断、搭配、改错等形式的练习。同时还要紧扣教学大纲,注意练习的原则性,统筹兼顾;注意练习的整体性,合理安排;注意练习的时间性和综合性,做到融会贯通。

篇3:精心设计练习 着眼思维训练

数学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自己身旁, 可以运用数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练习设计时, 教师如何捕捉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哪些事例可以改造成学生的练习材料, 在练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设计生活性的练习可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

1.用好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新教材本身已充分体现了生活性, 有许多素材利用主题图反映了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例。例如, 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之后的练习二十二中有六道题, 其中五题都涉及了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 第3题是设计了量、比自己和同学身高的事例。

此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 通过量、算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寻找生活中的素材

学生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素材, 教师要善于把它改造成数学的练习材料。如,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连加、连减》时, 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食品的单价:可乐5元、面包1元、方便面2元、点心6元、巧克力3元。接着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 请你自己买3样东西, 需要付多少元?

(2) 小兰带了20元钱, 买了可乐和巧克力, 还剩下多少钱?

(3) 小刚带了10元钱, 请你为小刚选两件食品, 买了后还剩多少钱?

此题在设计时又添加了一些情境图片, 似乎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购物环境, 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多样性的练习, 训练学生思考性思维

课堂练习的设计我们追求的是题型的多样性和练习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通过多种练习形式, 不但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例如, 我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后, 设计练习,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 这里选取两种:

形式一:如右图从先出示一个六边形让学生说乘法口诀, 接着依次逐排出示, 并逐排说出口诀, 直至出示最后一排六个六边形 (共21个) , 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排列顺序,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最后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斜着读等多种形式, 开拓学生的思维。

形式二:让学生用口决算出算式的结果后, 再说算理:

如, 3×6=18 6×3=18 2×6+6=18 4×6-6=18

此题既有乘法算式, 又有乘加、乘减算式, 但最后都能归结为“三六十八”这句口诀, 体现了练习要“立足现在, 兼顾以前、着眼未来、体现综合”的特征。

以上的练习设计, 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比较灵活的的方式, 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 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三、设计趣味性练习, 提高练习效率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设计练习时就应适当编选一些带有浓郁趣味性的习题, 这样可以寓练于乐, 练中生趣, 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 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如,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角的分类》一课时, 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次只露出一个直角, 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个钝角, 学生也能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次教师抽出一个三角形, 一看既有直角又有锐角, 学生感到好奇, 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 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设计练习时,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 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 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思维得以展开, 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我的做法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1.条件开放

所谓条件开放, 也就是给学生呈现的信息, 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 生成不同的想法, 如, 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 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度数的2倍, 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可以从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2倍来思考这个问题, 也可以从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来思考。因而由于它的条件是开放性的, 所以答案分别为:90°、45°、45°和72°、72°、36°的两种情况的三角形。

2.问题开放

所谓问题开放, 也就是在同一条件下, 可以补充出多个问题, 也可以连续地引出递进性的问题。如, 在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后的练习设计中, 我设计了以下的题目:昨晚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了, 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 你们猜我们一共能分到了 ( ) 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 每人分到 ( ) 块。还可以平均分给 () 个小朋友, 每人分到 () 块。这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展开思维, 体现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策略开放

策略的开放一般是针对某一问题, 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往往答案是唯一, 而解决问题有多角度的思考。从中增大练习的思维含量,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 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想象, 达到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的训练。

例如, 我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 设计了如右图的题目:大正方形的边长为6厘米,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通过学生的交流, 得出几种解法现选取两种展示:

方法一:把阴影部分分割成三个直角三角形, 分别求面积和, 得到的算式是:6×6÷2+3×3÷2+3×3÷2;

方法二:可以把阴影部分分解成六个小直角三角形, 求出它的面积, 算式是:3×3÷2×6。

这样的练习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空间, 使每位学生都会感受到成功, 达到较好的思维训练。

五、设计动态性练习, 提高练习效率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强调动态生成, 同样在练习中也应注意动态中巩固、动态中引新、动态中提高发展, 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动态的练习设计要注意上下呼应、环环紧扣, 促使课堂和谐动态地发展。

例如, 我们在教学《倍的认识》的练习中, 设计了以下一组题, 先出示下面三组图, 引导学生分组互相说一说倍数关系, 激发学生兴趣, 以此提高练习效率。

总之, 在现代教育气息中需要我们去充分地开发和挖掘练习的材料, 这样的数学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 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这样就会带给学生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势必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久芳.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新课程:教研, 2011 (01) .

篇4:精心设计练习 着眼思维训练

关键词:设计练习;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一、设计生活性练习,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可以运用数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练习设计时,教师如何捕捉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哪些事例可以改造成学生的练习材料,在练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设计生活性的练习可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

1.用好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新教材本身已充分体现了生活性,有许多素材利用主题图反映了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例。例如,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之后的练习二十二中有六道题,其中五题都涉及了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第3题是设计了量、比自己和同学身高的事例。

此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量、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寻找生活中的素材

学生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把它改造成数学的练习材料。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连加、连减》时,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食品的单价:可乐5元、面包1元、方便面2元、点心6元、巧克力3元。接着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请你自己买3样东西,需要付多少元?

(2)小兰带了20元钱,买了可乐和巧克力,还剩下多少钱?

(3)小刚带了10元钱,请你为小刚选两件食品,买了后还剩多少钱?

此题在设计时又添加了一些情境图片,似乎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购物环境,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多样性的练习,训练学生思考性思维

课堂练习的设计我们追求的是题型的多样性和练习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但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后,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这里选取两种:

形式一:如右图从先出示一个六边形让学生说乘法口诀,接着依次逐排出示,并逐排说出口诀,直至出示最后一排六个六边形(共21个),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排列顺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最后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斜着读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的思维。

形式二:让学生用口决算出算式的结果后,再说算理:

如,3×6=18 6×3=182×6+6=18 4×6-6=18

此题既有乘法算式,又有乘加、乘减算式,但最后都能归结为“三六十八”这句口诀,体现了练习要“立足现在,兼顾以前、着眼未来、体现综合”的特征。

以上的练习设计,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比较灵活的的方式,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三、设计趣味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设计练习时就应适当编选一些带有浓郁趣味性的习题,这样可以寓练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角的分类》一课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次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也能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次教师抽出一个三角形,一看既有直角又有锐角,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思维得以展开,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我的做法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1.条件开放

所谓条件开放,也就是给学生呈现的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生成不同的想法,如,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可以从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2倍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来思考。因而由于它的条件是开放性的,所以答案分别为:90°、45°、45°和72°、72°、36°的两种情况的三角形。

2.问题开放

所谓问题开放,也就是在同一条件下,可以补充出多个问题,也可以连续地引出递进性的问题。如,在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后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以下的题目:昨晚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了,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你们猜我们一共能分到了( )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还可以平均分给()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这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展开思维,体现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策略开放

策略的开放一般是针对某一问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往往答案是唯一,而解决问题有多角度的思考。从中增大练习的思维含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想象,达到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的训练。

例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设计了如右图的题目:大正方形的边长为6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通过学生的交流,得出几种解法现选取两种展示:

方法一:把阴影部分分割成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求面积和,得到的算式是:6×6÷2+3×3÷2+3×3÷2;

方法二:可以把阴影部分分解成六个小直角三角形,求出它的面积,算式是:3×3÷2×6。

这样的练习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会感受到成功,达到较好的思维训练。

五、设计动态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强调动态生成,同样在练习中也应注意动态中巩固、动态中引新、动态中提高发展,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动态的练习设计要注意上下呼应、环环紧扣,促使课堂和谐动态地发展。

例如,我们在教学《倍的认识》的练习中,设计了以下一组题, 先出示下面三组图,引导学生分组互相说一说倍数关系,激发学生兴趣,以此提高练习效率。

■ ■ ■ ■ ■

■ ■ ■ ■ ■ ■

总之,在现代教育气息中需要我们去充分地开发和挖掘练习的材料,这样的数学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这样就会带给学生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势必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久芳.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新课程:教研,2011(01).

[2]黄民忠.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吉林教育,2010(12).

编辑 王团兰

摘 要:“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不但能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而且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进一步获得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改变,对于“练习”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但分析当前的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对练习把握不好,设计缺少创意,形式机械重复,达不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就对如何设计练习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设计练习;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一、设计生活性练习,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可以运用数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练习设计时,教师如何捕捉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哪些事例可以改造成学生的练习材料,在练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设计生活性的练习可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

1.用好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新教材本身已充分体现了生活性,有许多素材利用主题图反映了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例。例如,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之后的练习二十二中有六道题,其中五题都涉及了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第3题是设计了量、比自己和同学身高的事例。

此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量、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寻找生活中的素材

学生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把它改造成数学的练习材料。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连加、连减》时,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食品的单价:可乐5元、面包1元、方便面2元、点心6元、巧克力3元。接着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请你自己买3样东西,需要付多少元?

(2)小兰带了20元钱,买了可乐和巧克力,还剩下多少钱?

(3)小刚带了10元钱,请你为小刚选两件食品,买了后还剩多少钱?

此题在设计时又添加了一些情境图片,似乎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购物环境,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多样性的练习,训练学生思考性思维

课堂练习的设计我们追求的是题型的多样性和练习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但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后,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这里选取两种:

形式一:如右图从先出示一个六边形让学生说乘法口诀,接着依次逐排出示,并逐排说出口诀,直至出示最后一排六个六边形(共21个),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排列顺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最后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斜着读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的思维。

形式二:让学生用口决算出算式的结果后,再说算理:

如,3×6=18 6×3=182×6+6=18 4×6-6=18

此题既有乘法算式,又有乘加、乘减算式,但最后都能归结为“三六十八”这句口诀,体现了练习要“立足现在,兼顾以前、着眼未来、体现综合”的特征。

以上的练习设计,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比较灵活的的方式,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三、设计趣味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设计练习时就应适当编选一些带有浓郁趣味性的习题,这样可以寓练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角的分类》一课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次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也能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次教师抽出一个三角形,一看既有直角又有锐角,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思维得以展开,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我的做法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1.条件开放

所谓条件开放,也就是给学生呈现的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生成不同的想法,如,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可以从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2倍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来思考。因而由于它的条件是开放性的,所以答案分别为:90°、45°、45°和72°、72°、36°的两种情况的三角形。

2.问题开放

所谓问题开放,也就是在同一条件下,可以补充出多个问题,也可以连续地引出递进性的问题。如,在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后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以下的题目:昨晚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了,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你们猜我们一共能分到了( )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还可以平均分给()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这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展开思维,体现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策略开放

策略的开放一般是针对某一问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往往答案是唯一,而解决问题有多角度的思考。从中增大练习的思维含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想象,达到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的训练。

例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设计了如右图的题目:大正方形的边长为6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通过学生的交流,得出几种解法现选取两种展示:

方法一:把阴影部分分割成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求面积和,得到的算式是:6×6÷2+3×3÷2+3×3÷2;

方法二:可以把阴影部分分解成六个小直角三角形,求出它的面积,算式是:3×3÷2×6。

这样的练习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会感受到成功,达到较好的思维训练。

五、设计动态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强调动态生成,同样在练习中也应注意动态中巩固、动态中引新、动态中提高发展,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动态的练习设计要注意上下呼应、环环紧扣,促使课堂和谐动态地发展。

例如,我们在教学《倍的认识》的练习中,设计了以下一组题, 先出示下面三组图,引导学生分组互相说一说倍数关系,激发学生兴趣,以此提高练习效率。

■ ■ ■ ■ ■

■ ■ ■ ■ ■ ■

总之,在现代教育气息中需要我们去充分地开发和挖掘练习的材料,这样的数学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这样就会带给学生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势必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久芳.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新课程:教研,2011(01).

[2]黄民忠.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吉林教育,2010(12).

编辑 王团兰

摘 要:“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不但能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而且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进一步获得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改变,对于“练习”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但分析当前的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对练习把握不好,设计缺少创意,形式机械重复,达不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就对如何设计练习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设计练习;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一、设计生活性练习,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可以运用数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练习设计时,教师如何捕捉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哪些事例可以改造成学生的练习材料,在练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设计生活性的练习可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

1.用好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新教材本身已充分体现了生活性,有许多素材利用主题图反映了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例。例如,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之后的练习二十二中有六道题,其中五题都涉及了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第3题是设计了量、比自己和同学身高的事例。

此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量、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寻找生活中的素材

学生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把它改造成数学的练习材料。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连加、连减》时,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食品的单价:可乐5元、面包1元、方便面2元、点心6元、巧克力3元。接着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请你自己买3样东西,需要付多少元?

(2)小兰带了20元钱,买了可乐和巧克力,还剩下多少钱?

(3)小刚带了10元钱,请你为小刚选两件食品,买了后还剩多少钱?

此题在设计时又添加了一些情境图片,似乎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购物环境,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多样性的练习,训练学生思考性思维

课堂练习的设计我们追求的是题型的多样性和练习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但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后,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这里选取两种:

形式一:如右图从先出示一个六边形让学生说乘法口诀,接着依次逐排出示,并逐排说出口诀,直至出示最后一排六个六边形(共21个),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排列顺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最后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斜着读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的思维。

形式二:让学生用口决算出算式的结果后,再说算理:

如,3×6=18 6×3=182×6+6=18 4×6-6=18

此题既有乘法算式,又有乘加、乘减算式,但最后都能归结为“三六十八”这句口诀,体现了练习要“立足现在,兼顾以前、着眼未来、体现综合”的特征。

以上的练习设计,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比较灵活的的方式,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三、设计趣味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设计练习时就应适当编选一些带有浓郁趣味性的习题,这样可以寓练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角的分类》一课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次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也能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次教师抽出一个三角形,一看既有直角又有锐角,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思维得以展开,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我的做法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1.条件开放

所谓条件开放,也就是给学生呈现的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生成不同的想法,如,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可以从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2倍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来思考。因而由于它的条件是开放性的,所以答案分别为:90°、45°、45°和72°、72°、36°的两种情况的三角形。

2.问题开放

所谓问题开放,也就是在同一条件下,可以补充出多个问题,也可以连续地引出递进性的问题。如,在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后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以下的题目:昨晚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了,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你们猜我们一共能分到了( )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还可以平均分给()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这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展开思维,体现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策略开放

策略的开放一般是针对某一问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往往答案是唯一,而解决问题有多角度的思考。从中增大练习的思维含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想象,达到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的训练。

例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设计了如右图的题目:大正方形的边长为6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通过学生的交流,得出几种解法现选取两种展示:

方法一:把阴影部分分割成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求面积和,得到的算式是:6×6÷2+3×3÷2+3×3÷2;

方法二:可以把阴影部分分解成六个小直角三角形,求出它的面积,算式是:3×3÷2×6。

这样的练习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会感受到成功,达到较好的思维训练。

五、设计动态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强调动态生成,同样在练习中也应注意动态中巩固、动态中引新、动态中提高发展,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动态的练习设计要注意上下呼应、环环紧扣,促使课堂和谐动态地发展。

例如,我们在教学《倍的认识》的练习中,设计了以下一组题, 先出示下面三组图,引导学生分组互相说一说倍数关系,激发学生兴趣,以此提高练习效率。

■ ■ ■ ■ ■

■ ■ ■ ■ ■ ■

总之,在现代教育气息中需要我们去充分地开发和挖掘练习的材料,这样的数学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这样就会带给学生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势必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久芳.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新课程:教研,2011(01).

[2]黄民忠.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吉林教育,2010(12).

篇5:精心设计练习着眼思维训练论文

第一节语文课教案

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交给学生学习常规。

教学过程:

(一) 简单自我介绍 (要说出特色)

因为我的姓名隐含在一首古诗的后两句诗句中:“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所以, 在做自我介绍时, 我引用了这首诗。并且告诉学生给孩子起名, 这看似简单的事其实蕴涵着你的父母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点初步的感知。

(二) 以举手选择的形式随堂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调查 (要求说真话)

A、语文是我的爱 B、语文是我的怕

C、语文离我很遥远 C、我愿当语文科代表

(对调查作简要小结)

(三) 导入正题:

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是幸福, 是生命的舒展, 好比躺在干草上晒着冬日的阳光小睡;做一件自己讨厌的事是痛苦, 是生命的压抑, 好比三伏天烤木炭火。既然你选择了高中, 那么你就无法放弃语文, 从厌倦、不痛不痒到喜欢语文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们就从今天开始吧, 我只希望这个时间缩短得越快越好!身为中国人, 却不曾留意汉语的美妙, 说了这么多年的中国话, 却不能领域汉语的丰采, “同行十五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那是你前些年的遗憾, 你怎能再把这遗憾带到你以后的生命中去呢?诗经, 楚辞, 乐府民歌, 汉魏古风, 唐诗宋词, 元明戏曲, 明清小说……这是一座座神奇瑰丽的宝库啊!你怎能竟然路过其门而不入呢?可以说, 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如汉语那样完整、准确、丰富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传达作者的心声, 打动读者的心灵。

1、汉语有阳刚之美:

(1) 看岳飞:怒发冲冠, 凭栏处凭栏处, 潇潇雨歇……

(2) 听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 看苏轼: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4) 听润之: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5) 品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2、请听汉语的阴柔之美: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醉花荫》……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3、汉语有活泼之美

(1) 《春》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2) 儿歌:出东门, 过大桥, 大桥底下一树枣, 青的多, 红的少, 小刚小强去打枣……

4、请听汉语的忧郁之美 (略)

5、请听汉语的深情之美

流沙河《就是那只蟋蟀》就是那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峰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6、请听汉语的含蓄之美

外国女孩谈恋爱, 刚认识一小时, 就能说:I IOVE YOU

中国女孩谈恋爱, 让男孩等了好几年, 还说:让人家考虑考虑吧。

外国女孩对男孩说:亲爱的, 你真好!直白坦率

中国女孩对喜欢的男孩说:讨厌, 你真坏!含而不露, 饱含深情

7、请听汉语的趣味之美

中国队战胜了日本队, 夺得了冠军==中国队战败了日本队, 夺得了冠军

他的做法, 真出人意料==他的做法, 真出人意料之外。

一位“妻管严”与老婆制定了一个“夫妻恩爱相处公约”:夫妻之间要民主, 两人意见相同时, 太太服从丈夫;两人意见不同时, 丈夫服从太太。 (其实就是一个“妻管严”)

(到此时, 学生已经相当活跃了, 当我在吟诵前面那些优美的诗句时, 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朗诵起来。看学生情趣调动起来了, 我顺势一转, 提出了我对语文学习的新要求。)

(四) 总结 (略)

(五) 作业:

下课后准备今天老师要求准备的书、本、笔。

教学反思:

篇6:精心设计练习促进思维发展

针对性地重点练习,促进思维发展

练习要有重点,要在知识的联接点上动脑筋,在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关键处下功夫,促进思维发展。如四则混合运算题,先让学生读、看,看清数字与运算符号后,经过思维,重点训练确定运算顺序,确定能否简算,有无运算技巧,然后才开始计算、验算,一步一回头,提高计算正确率,激发计算兴趣,克服见题就解的不良习惯。

解答应用题时,要集中练习审题。启发学生思维,分析数量间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和正确列式。如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要解决学生对谁是“一倍数”含糊不清的困难,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从下列句子中找出哪个是一倍数。(1)鸡的只数是鸭的4倍。(2)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3)桃树的棵数是李树的2倍。(4)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

循序渐进,提升思维广阔性

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有模仿、熟练、应用和创造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初步形成技能。练习内容是基本的,让学生有样可依,把最基础的、最关键的问题练好。第二阶段是巩固知识技能,要以新带旧,新旧呼应,形成系统,有一定的熟练程度。第三阶段是应用知识技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阶段是发展知识技能,练习内容要有综合性和思考性,可适当增加难度。如第五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教学的不同阶段可分别设计不同的练习题。

第一阶段:(1)一块长3米,宽2米的三合板,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一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玻璃,面积是多少?

第二阶段:长方形操场长26米,比宽多12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它的一半有多大?

第三阶段:量出黑板、门、窗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窗上的每块玻璃是什么形状的?边长是多少?然后分别算出面积。

第四阶段:窗户要安装玻璃。现有一块长l6分米。宽8分米的大玻璃,要裁成边长4分米的方块小玻璃,可裁成几块?怎样裁比较合理?

对比练习与思维流畅性

思维流畅性是指思维能力沿着同一个方向扩散,属于量的增长,是发散思维中的一种初步形式,它在数学中常见的有定理、法则、公式等在解题中的运用。如有关圆、圆柱、圆锥的运算公式多,且互有联系,易引起混淆。据此,设计一些对比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和发展思维。设计如下练习题:“把一块长l米的正方形铁皮剪成一个最大的圆,此圆直径有多长?周长、面积各是多少?若用此圆做底造一个高l.5米的圆柱体油桶(无盖),还需一块长、宽各是多少的矩形铁皮?此油桶容积有多大?与此油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有多大?”让学生在计算中沿着

的思路复习有关概念和公式,既看到相互间的联系,又理解其区别,从而发展学生思维流畅性。

多变换思路练习,拓展思维多向性

启发学生思维是练习的重要功能。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发智力。当学生解答完一题,思维处于被动状态时,教师应不失时机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寻求多种解法。再次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习兴趣,激起渴求新知的欲望而积极探索,培养求异思维。如“0.5吨甜菜可以出0.08吨糖,100吨甜菜可以出多少吨糖?”可让学生分别用归一、倍比、方程、比例等方法进行解答。并把这几种不同的解法以及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拓宽解题思路,并从中选择最佳解法,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多向性。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多种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独特才能、促进思维发展。

篇7: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训练实效

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习题,不仅可以使学生跳出“题海”,而且提高学生数学的解题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突出重点,减少错误率

练习的设计应该围绕教学重点和学生易错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习题的针对性。

1.重点知识加强练——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要讲究技巧,机械、盲目地练效益不高。在设计练习时要抓住学生对重点知识理解的薄弱之处下功夫。通常在学生因理解含糊或容易疏忽,因相似因素的干扰而容易产生混淆,作业中出现错误须及时订正,为克服思维定势或防止思维定势形成的地方设计专项练习。

2.相关知识结合练——构建网络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选择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促使学习迁移往正向发展。把新旧知识连成片,串成线,形成知识网络。减少单一的练习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小数乘法教学时,可让学生用类比整数乘法进行练习。

二、以生为本,练习安排要层次合理

学生是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的,我们设计问题时必须明确肯定学生认识活动的个体特殊性,正视他们在已有知识和学习的动机等方面的差别,所以练习必须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浅、中、难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浅层次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1.分层练习,循序渐进

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对难度较高的探索性习题,使全体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对具有创新思想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2.同一练习,分层要求

把统一层次的课堂练习变为多层要求的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自己的训练目标,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潜能,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都有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在练习“9”的不同表示法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9”可以说成“比10少1”、“比5大4”、“11-2=9”、“三本书与6本书叠在一起是9本书”,你有哪些说法,中下的同学每说出3种奖一个印章,学优生每说出4种奖一个印章,表示法越多,奖品越多。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真正体现“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理念。

3.不同学生,因材施练

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在设计练习上也应该是多层次的,这是课堂教学分层的延续,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自由选择”,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如,在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设计了这样一组层次性非常强的习题:第一层次:简便计算下列各题(基本题,与例题

55+346+45 36+25+64+75

第二层次:简便计算下列各题(变式题,与例题稍有变化)

92+38+62+8 135+46+65+154

第三层次:下列各题能简便计算的简便计算(综合题,新知适当结合旧知)

(92+58)+(142+108)(96+49)+157 (68+76)+32+24

第四层次:简便计算下列各题(发展题,知识的灵活运用)

999+99+9+3 11+13+15+……+25+27+29

在分层练习中,在每个学生保证一定题量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选择,同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以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求知的欲望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实现各自的自由,达到多层次学习优化的目的,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三、紧跟学情,练习要及时调控与反馈

在设计练习时,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都要重视及时反馈,以便调控教学。为此,教师应尽量做到作业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问题。

学中如何安排反馈的环节呢?我认为必须设计好以下练习形式:①准备性练习,这是在新授课之前,安排一定的内容,了解学生掌握与本节课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情况,为新授课的调控提供依据。②新授课后的尝试练习,这是为了了解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③巩固练习,这是第二次集中反馈,经过第一次反馈和补救后,可提高练习要求,使学生巩固新知、深化练习,教师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篇8:注重思维训练着眼文化传承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讨论等形式初步感受“月”的意象。

2.通过猜测、课堂讨论、板演等形式了解“月字旁”中“月”所代表的三种内涵(与月亮有关,与人的身体有关,表特殊含义),并尝试分类。

3.通过猜测、联想、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膏、盲、膺、脍、炙”等字的本义,并学会正确归类。

4。通过创编故事的方式灵活运用“脍炙人口”“义愤填膺”“病入膏盲”等成语,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汉字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勾连古诗,感受“月”文化

(一)探寻“月”之本义

1.出示“月”字的象形字体,猜测字,说清理由。

2.揭题并板书课题:月。

3.教师讲解:“月”是个象形字。因为人们见到的月亮缺的时候多于圆的时候,所以甲骨文的“月”字就像弯弯的月亮。“月”的本义就是月亮。

(意图说明:“漢字树”课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就是追寻汉字的根源。在简单的导入中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简单的汉字其实就是一幅画,看似简单的汉字背后却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他们造字时的精密思考。)

(二)回顾“月”之诗句

1.交流课前在预习单中所写的关于月的诗句。

2.诵读部分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意图说明:用学生积累的关于月的古诗,会使学生有一种熟悉感,从而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同时这也是一种分类意识的渗透。)

(三)感受“月”之意象

1.师:你觉得孤独望月的诗人们心中涌动着一种怎么样的情感?

2.师:在古诗中,“月”就不仅仅代表着天上的月亮了,它更多的是寄托了一种情感,一种思乡的情感。看到明月,就自然想起故乡。古诗中像这样表达特殊情感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板书:意象)

(意图说明:“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月亮”代表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一过程中通过勾连已积累的相关古诗,以诵读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初步感受“月”所代表的思乡情怀。)

二、合作写字,梳理分类,探究“月”之含义

(一)小组合作,梳理字卡

1。师:“月”可以做偏旁,你知道哪些“月字旁”的字?小组合作,最先写好的小组上台贴。

2.请有不一样答案的小组上台补充。

(意图说明:学生想到的字代表了最真实的学情,孩子们合作的成果为接下来的教学起着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发现规律,尝试分类

1.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字,你有什么发现?

2.引导学生把和身体有关的月字旁的字单独归成第一类。聚焦学生分成的第一类字:肌、肤、肛、肝、肠、肺、肥、肾、胆、背、胃、脏、肚、脐、胸、脑、脚、脯、脸、脱、肘、膝、胜。自主质疑,留存疑惑。

3.聚焦学情难点:“朦、胧”。先通过猜测,然后用课件图文结合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朦、胧”二字与月亮有关,归为第二类。

4.聚焦学情难点:“朋”。通过观看甲骨文的写法,知道“月字旁”在“朋”这个字中表示的特殊含义,即古代的货币单位。

(意图说明: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和探究能力。在讨论学习中寻找答案,探究真相。)

(三)引导发问,视频解疑

1.师:根据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你不禁要问:我们生活中那么多字不与“月亮”有关系,可它们为何是“月字旁”呢?

2.播放视频:月光下的“肉”铺。

3.课件再次梳理原因。

甲骨文金文

篆文

隶书

(意图说明:大多数学生知道很多“月字旁”的字与身体有关,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通过“生活中那么多字不和‘月亮有关,为何它们是‘月字旁呢”这一问题,鼓励大家大胆猜想,激发学生产生不断探究的欲望。验证环节通过直观形象的视频介绍,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月”和“肉”两字在演变过程中发生混淆所致。)

三、补充图文,尝试迁移,走近月字旁的字

(一)认识“膏、肓、膺”

2.尝试归类,视频验证。

3.积累成语:病入膏肓、义愤填膺。

(二)认识“脍”“炙”

2.阅读“脍炙人口”的典故。

3.归类,积累成语。

(意图说明:第一,补充说明的这几个字都比较容易读错和写错,即便会读会写,学生也都基本不知道它们到底代表什么。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必要对此进行学习。第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尝试分类。第三,为接下来的创编故事奠定基础。)

四、合作学习,创编故事,灵活运用相关成语

(一)创编故事

师:“月字旁”的字很多,由这样的字组成的成语也很多。请选择以下范围内的两三个成语,四人小组合作编一个故事,要求想象合理,内容尽量生动。(义愤填膺、脍炙人口、病入膏肓、不胫而走、胸有成竹、出奇制胜)

(二)代表分享,集体评议

师:代表分享时,小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会来评价。评价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想象是否合理,故事是否生动。

生:话说,在远古的时候,这片土地上有了许多野人。这些人分成许多部落,互相战斗着。有一天,一个部落的人忽然见到晚上溪边灯火点点,以为是上天派了鬼来捉他们,个个吓得魂飞魄散。这样连续过了几天,好几个人居然一病不起,甚至有的开始病入膏肓。首领前去调查。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原来那是其他部落抓来了萤火虫吓他们的。这个部落出奇制胜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了一个极大的部落。

生:我讲的故事题目叫《误会》。从前有一位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旅游途中,看见路边有一位老师在画画,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外国人看得很奇怪,问老人:“这么大一幅画,你怎么这么快就落笔了呢?”老人听翻译译完后,回答说:“当然,我已经胸有成竹了。”可翻译的人却把“胸有成竹”翻译成了“胸里长好了竹子”。外国游客听了,义愤填膺地说:“胸里怎么能长出竹子呢?这老人也太会吹牛了。”他回国后,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国内人人都知道了……

(意图说明:用“编故事”这种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相关成语,会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想象等能力。)

五、总结延伸,推荐网站,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

師: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个字的产生,它的背后都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研究其他“月字旁”的字。给大家推荐两个网站:字源网和象形字典。

(意图说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汉字的欲望。)

【点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如何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母语文化学习指导和文化熏陶呢?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的老师们从理念到实践,紧紧抓住“汉字”这个点,让孩子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了解汉字蕴藏的文化奥秘,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情感。这个“点”选得非常好,课堂有内涵,有新意。

郑老师所执教的汉字课《“月”之旅》关注更多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母语文化的传承,这样的教学实践快乐而有意义。

一、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推理能力、判断力等等。可以说,思维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这节课上,以下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体现:

1.联想能力。我们可以看到郑老师引导学生写出“月字旁”的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短短的两分钟时间里,居然想出了三十几个字。这里就非常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2.分类能力。我们都知道,分类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会不会分类,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学习区分类别对发展思维能力有积极的正相关作用。《“月”之旅》的课上,通过对“‘月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尝试分类。第一种,与人的身体有关;第二种,与月亮有关;第三种,与古代货币单位有关。所有字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由学生来尝试分类,通过视频形象生动的介绍与课外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尝试自我纠正。

3。探究能力。“哪些字和‘月亮有关?”“哪些字和‘人的身体有关?”“‘月又是怎么演化的?”……教师带着学生追根求源,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很好的培养。

4.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什么这么多‘月字旁的字并不和月亮有关?”“为什么‘膏、肓、膺中的‘月字旁也是和‘人的身体有关?”等等。总之,这样的学习会改变学生只认现成结果,不问为什么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学生更富有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

“月”意象的传承。古往今来,思乡的情怀都是一致的。早在一千多年前,杜甫就用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把人们的思乡情怀表达了出来。

因此古诗中,这个“月”就是个非常经典的意象。郑老师导入后的第一板块就引领学生通过回顾学过的有关月的古诗,归结出“月更多的是寄托思乡的情感”这一文化内涵。

“月”与“肉”的起源演变。“月”和“肉”都是象形字,通过直观形象的视频,我们了解到它们在演变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发展到篆文时发生了混淆,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月字旁”的字其实和月亮无关,而和人的身体有关。因为它们都是“肉月旁”。看到两者的演变过程,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美丽的图画,仿佛感受到汉字涌动着那种生命的力量。我想起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说象形是汉字的灵魂和基础,适当地解剖汉字中的象形因素和本字的原始形态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将取到很好的效果。这节汉字课上,我找到了印证。

上一篇:同等学力英语考试真题答案下一篇:关于非洲人的吃饭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