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精心的任务设计 精彩的信息课堂

2024-05-01

今年的精心的任务设计 精彩的信息课堂(精选5篇)

篇1:今年的精心的任务设计 精彩的信息课堂

精心的任务设计 精彩的信息课堂

摘要: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 , 中职信息技术教师正在探索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任务驱动”教学设计。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所设计的“任务”是能否实现“驱动”的关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笔者通过实践,不断探索,总结出任务的设计要有趣味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层次性、合作性等。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设计原则 主动性

“任务驱动法” 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庞继贤教授认为,所谓任务,简而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制定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因此,所设计的“任务”能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实践欲望是能否实现“驱动”的关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作为广泛运用此教学法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去探索“任务”的设计。下面是对“任务驱动” 教学法中“任务”设计的一些体会。

一、任务设计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18世纪初,欧洲启蒙思想家卢梭等人把人的“主动性”看作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把激发兴趣作为“主动探求”的力量源泉,提倡培养儿童的主动探求精神和从经验中学习。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有趣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兴趣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中来,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键位练习”的教学中,键位练习本身比较枯燥乏味,为加深学生的认识,笔者抓住学生喜欢打游戏的特点,就用《金山打字通》中的“警察抓小偷”等游戏。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玩“赶快跑”游戏,因为练习者扮演小偷角色,如果跑不快(输入不快)就会被警察抓住,看谁速度最快,最先逃过“警察”。“任务”一发下,学生动手实 践的强烈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同时,通过游戏,他们对键盘印象都非常深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一边游戏一边慢慢提高键盘操作速度。在《计算机基础》“中文录入”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有趣”的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后兴致盎然,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任务。正因为学生对即将要亲自完成再也熟悉不过的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使得中文录入、插入符号等知识点的学习迎刃而解。

====================== 今天是2006年6月27日,气温是18℃~29℃,白天。上午,我打开后,带上,看到,利用剪下来,响后,开始求(20+3)*51-50/25=?英语题“What are function Microsoft Windows98”下午,放学我骑上回家,阅读《超人》,来了,它和一起玩。======================

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任务时,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从而使教学活动不是在被动灌输中进行,而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完成。

二、任务设计要有“真实性”,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任务驱动教学的本质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而且更应注重学生新技能的形成和扩展。因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设计任务更加重要,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就能产生亲切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这种教学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且能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任务设计要有“真实性”,这里“真实的任务”是相对传统教学中完全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抽象的教学和作业任务而言的,也就是说,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在《Word字处理软件》“海报设计”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出的总任务是:为学校设计即将举行的、全校学生都为之雀跃的“篮球赛”海报。教师以“十面埋伏”海报设计为例,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与指导。由于所给的任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在课堂上,学生执行任务的热情空前,设计的作品也丰富多彩,最后通过师生的点评,推选出最精彩的作品并在学校公布栏上张贴,同学们无不从“学为所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尤其是设计者,看到自己的名字连同作品在校园里飞扬,顿感信心倍增。在《Excel》“排序”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的任务是:为班主任设计一张本班期中考试成绩统计表。学生对成绩统计表并不陌生,但想到老师将要用上自己设计的表格,大家都感到新鲜而且“任重道远”。同学 们回想看过的成绩表,结合教师知识点的讲解,都在努力构思统计表应具有哪些功能,如何去实现这些功能,怎样设计才能别出心裁„„。

由此可见,“真实的任务”让学生把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完成任务的过程,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驱动他们主动学习。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取技能,对形成能力、内化理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能避免“纸上谈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锻炼。“百看不如一练”,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亲自上机动手实践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因此,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即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存储容量”的教学中,由于存储容量单位不象重量单位、长度单位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如果教师提出的任务是:3GB=()MB、12345678KB=()GB等,学生完成运算后可能对存储容量及其单位仍然会一知半解或死记硬背,因为这个“任务”只有“可做性”而没有“可操作性”。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讲解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一幅简单的自画相,然后将文件保存在E盘下,再让学生查看该文件的大小以及E盘的容量大小。这样,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通过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对比与分析,对存储容量及其单位,不再感到抽象和深不可测,并从中感悟探究问题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以具体的操作步骤代替任务或为功能设计任务。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格式”教学中,如果提出的任务是“选中对象,单击“格式”菜单中的“字体”,打开字体对话框,选择颜色中的红色„„”,对这种太具体的任务,学生不需要任何的思考分析,只需“按口令操步”即可。这样,学生根本无法真正把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你只需给出“可操作”的任务就行。例如:

显然,设计恰当的可操作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去探索,可以使学生在动手中把握真知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能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

职业学校“双基”差、底子薄,要注重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要分层次,强调针对不同的 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因为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各种层次的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益。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因此,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我们应按层次将任务细化为基本任务、综合任务和提高任务。第一层次让每位学生有把握成功,并让成绩中下的学生板演,及时讲评,因为题目简单,正确率高,适时进行表扬,可激发他们做第二层次的动力,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例如,在《Word字处理软件》“名片设计”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基本任务”是模仿练习,练习设计中包括字体的使用、文本框的使用、艺术字的使用的练习;“综合任务”是要求围绕原图设计出你想要的名片,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任务”是给自己设计一张漂亮的名片,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这样,通过铺设台阶,分解和降低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容易在每一步操作中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在计算机或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发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总之,教学任务的设计只有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五、任务设计要有“合作性”,能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成功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适宜环境,也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空间,可以将个性化学习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可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使每个人(学生、教师)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相互激发学习的灵感,优势互补,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发挥组合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例如,在“Frontpage网页设计”的教学中,在提出任务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组织学习活动,各小组就可以把整个网页设计目标分解为素材采集、页面设计、文字编辑、图象处理、发布测试等多个相对独立并可以操作的子任务,把一个个子任务分配给每一位成员。然后由各小组主持角色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汇报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改进方法,企求帮助等等,组与组之间再就某一问题(或某一作品的完成)进行交流。学生的合作学习,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 会产生1+1>2的效果。

“三人行必有我师”,实践也证明: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将会更好补充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因此,我们提倡学生们分小组共同完成某既定的任务,让他们通过小组进行协作讨论,共同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六、任务设计要有“创新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世界著名人类未来学家埃德家·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江泽民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精辟阐述,说明了时代对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是现代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创新能力更是21世纪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提出的重要课题。因此,任务设计必须要体现“创新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又发展创新能力。

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贺卡制作”的教学中,笔者重点讲解一般电子贺卡的制作后,布置这样的任务:设计一幅完整的电子贺卡,背景、文字、整体构图等自定。接到任务,学生浮想联翩,构思成熟后,都纷纷把自己思想里闪耀的充满创意的火花通过鼠标“点燃”在屏幕上。结果,全班45名学生,结合自身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创作出45幅风格各异、构思独特、各有精彩的电子贺卡。在作品欣赏中,师生为真正的“创作”而感动。试想,如果“任务”改为“按范例制作电子贺卡,居中;蓝色背景;文字为‘新年快乐’,竖排,居右„„”,可以预见,千人一个模,45幅作品将近乎复制品,这样能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吗?显然这种“任务”剥夺了学生“创新”的权力,也就是说,重模仿,轻创造,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要考虑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分析问题的空间、积极探索的空间、想象创意的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七、任务设计要有“整合性”,能体现良好的学科整合

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改善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以及解决其它领域的问题已势在必行。因此,任务的设计还需要有“整合性”,即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

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图文混排”的教学中,笔者所提出的“设计一图文并茂的电脑手抄报”任务,就整合了语文、美术学科的内容;在《Excel》“综合应用”教学中,对会计专业班的学生,所设计的“审计报告的编写”就是一个整合性的任务,它涉及Word的 编辑、Excel的数据处理、Word与Excel的链接等计算机知识,还整合了会计与审计的知识,它将计算机知识渗透到审计作业中,让学生在一个具体事例中去掌握计算机知识。

总之,教师要树立整合理念,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有意识地开展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职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要全盘考虑“任务”的设计,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统筹兼顾,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并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终生受用。

参考文献:

1.《“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王虹丽,江苏丰县教师进修学校 2.《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艾奉平《中国电化教育》2001.9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2000]教基(35)号 4.《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汤向东,广州市天河中学

5.《计算机应用教程——中文Office 2000三合一》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韩祖德等编著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篇2:今年的精心的任务设计 精彩的信息课堂

精心预设任务,自主生成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当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时,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同理,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差、爱玩游戏,往往是从厌倦枯燥乏味的知识开始的。如果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掌握操作方法,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求知欲,进而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图像的合成》这一课时,教师请学生欣赏PS痕迹明显的图片,并把合成图片与原始图片放在同一张幻灯片上对比。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图片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前一张图片有处理过的痕迹。

师:同学们找找看PS的痕迹在哪儿?

有很多学生指出了PS的痕迹。

师(展示网络上流行的“周老虎”“刘羚羊”“张飞鸽”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屏幕,找找PS的痕迹在哪儿?

学生们纷纷表达各自的看法。

师:大家想创作出这种图片吗?

生:想。

师:学好Photoshop技术,不仅能为我们的图像创作锦上添花,还能练出一双火眼金睛,辨别出网上虚假的图片。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图像的合成》。

这样的情境预设不花哨,且扎实、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生成的思维火花自然也就在情境中绽放。

又如,在教学《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时,教师先播放一段动态PPT,讲述故事梗概:一天,美羊羊在草地上散步,心情非常好。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片树林里,这时,灰太狼从树林里悄悄地跑了出来,一下子就抓住了美羊羊,喜羊羊、沸羊羊听到了美羊羊的呼救声,就骑着飞轮救走了美羊羊。

教师课前用Power Point制作了一个有关上述故事的简单的演示文稿。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名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演示文稿,放映并观察与老师播放的幻灯片有什么不同?

学生实践操作,回答不同点。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使这些卡通人物动起来。

教师结合日常生活,通过设疑、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了解动画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分析、操作的能力。这样联系了生活预设的情境,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动画的意义,而且会发现信息技术实践操作尽管比较抽象,但它源于生活,又联系生活,可以培养生活的智慧。

灵活预设任务,动态生成

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还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创意。”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教学的基础上,还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样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创造出发展的、增值的、生动的课堂和精彩的生成。

例如,在教学《制作电子板报》这一课时,图文混排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授课时预设了操作任务,让学生先插入图片,再插入艺术字,这些基本操作他们都会了,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进行混排,该问题是教师预料中的。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图片和文字不能按自己设想的排呢?文字如何放在图片的上面?图片如何移动?老师要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讲解操作步骤。

学生1上台操作,选中图片点击“格式—文字环绕—四周环绕”。

师:学会这种操作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操作方法呢?

生2:我的操作不一样。

教师切换电子教室屏幕给这位学生,并请这位学生演示。

学生2双击图片打开“对话框—版式选项卡”。

师:还有没有其他操作方法呢?

生3:我的不一样。可以选中图片点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移动到此位置”,就可以移动了。(其实这个操作是不规范的)

师:按返回键返回到原来没有设置过格式的图片,请同学2按同学3的操作方法操作一下。

生3:按上面的方法操作,怎么没有刚才的选项呢?

师:请同学们思考,并阐述理由。请大家按同学1的操作方法操作后,再试一试同学2的操作方法。

学生困惑:刚才不可以,为何现在又可以了。

师:对图片先进行格式设置,才可以用同学2的方法操作。

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并用错误点来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动态地生成资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错误—验证错误—形成正确的操作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用错误的知识点“活跃”课堂,培养学生思考、反思问题的能力。

弹性预设任务,创造生成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必须在弹性预设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动态生成的方式来推进。教师做任务设计时,不仅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体现弹性要求,而且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要有弹性。因此,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些预备任务外,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并利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任务来调整教学内容,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感受电子表格魅力》一课时,教师的预设目标是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回忆Word操作,尽量减少重复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下面是预设认识Excel的教学任务:

任务一:启动Excel与Word的方法是否相同?

任务二:Excel与Word界面有什么异同点?

任务三:Excel的功能是什么?与Word的功能有什么不同?

任务四:Excel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那Word呢?

教师提供几种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小组交流或者阅读书本来解决上面几个任务。教师加以引导、评价,并提供有关的微视频、微文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地弹性预设各种可能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对任务全面考虑,适时调控课堂教学的步骤与方法,适当删减、调换,才能更好地创造生成。

又如,在教学《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其教学目标是利用图标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根据实际需要,教师预设下列任务。

任务一:通过比较已有不同的处理结果,选择自己需要表达意图的方式与软件。

任务二:通过数值计算来分析问题。

任务三:通过图标呈现来分析问题。

教师提供了与课题相关的原始数据素材,制作了基础操作的微课视频,给出对比的成果、案例等供学生学习。学生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包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任务。数值计算可以结合考纲侧重利用公式法、函数法、公式赋值法和函数赋值法等来表达意图;图表应用时,可以结合实际需要侧重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形图的使用,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水平引导其有效地探究图表数据的转置。

篇3:今年的精心的任务设计 精彩的信息课堂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那么,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 如何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 超越预设、在动态生成中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 让“预设”与“生成”联袂演绎出精彩的课堂呢?

一、精心预设 为生成起航

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 只有好的预设才能有好的生成。预设是教学的起点, 在教学环节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备课, 我们在课堂教学前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 包括对学生和教师状态, 文本教材,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流程等多方面的考察和设计, 是在课堂中有效地生成的基础。

在教学中, 如何精心地预设, 才能让生成更有效呢?

(一) 分析学生 预设学法

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只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学习层次为前提,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方法,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预设环节分析学生特征、教学环境及学生的学习风格, 认识差异、尊重差异, 在教学总体目标的前提下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预设分层的弹性方案。

案例一:4.1.2文字处理软件 (《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课, 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完成电子小报的分析, 制作“菁菁校园”。由于部分学生之前在小学、初中接触过文字处理软件的课程, 所以, 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那怎样才能完成教学内容, 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呢?

第一步:建立分层

基础组:接触过Word、WPS等一些文字处理软件, 但操作经验不足、操作能力不强。

提高组:接触过Word、WPS等一些文字处理软件, 了解软件的功能, 能够自主完成简单操作。

拓展组:知识丰富, 操作能力强, 求知欲高, 不满足于书本, 属于“电脑迷”。

第二步:建立分层任务

基础组:要求学生打开教学资源中的Word文档“菁菁校园”, 分析文档中使用了哪些排版功能和文档元素, 并尝试模拟制作。

提高组:要求学生打开教学资源中的Word文档“菁菁校园”, 重新设计版面, 突出或修改原有主题, 修改和添加相关素材, 应用更加丰富的排版功能和文档元素。

拓展组:自由选择计算机上一款字处理软件, 选用资源包中的文字、图片素材, 围绕主题, 根据评分标准设计一份电子小报。

根据教学实际, 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建立了三个分层任务, 学生通过各自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练习,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使学生在预设中获得预料中的发展。

(二) 分析教材 预设情境

准确地分析、把握教材, 多角度理解教材, 设计教学方法和流程, 在教学环节中,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创设情境, 使学生触景生情 (情绪) 、生疑 (疑问) 、生智 (感悟) ,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能让课堂的生成更加有效。

1.准确把握教材, 预设问题情境

教师准确把握教材, 在教学环节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 以疑引探,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课堂的积极氛围, 为课堂的动态生成锦上添花。

案例二:4.2.1表格数据的处理 (《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学会加工表格信息, 借助表格对数据进行计算、排序、筛选、汇总等操作, 在课的开始做如下设计。

教师提问:学校要开运动会了, 对于比赛数据的处理, 如果用手工的方法, 繁琐而且易错, 让我们来想个办法, 利用计算机来帮助体育老师处理比赛数据好吗?

学生回答:好!

出示原始数据单, 通过分析数据了解要进行的操作, 将操作要点进行分解:对运动员数据求平均值, 按平均值排序, 得出一、二、三等奖, 为每个奖项加上相应得分, 求出每个班级的总分。

课堂的开头,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并通过学生对熟悉事物处理的经验, 对操作任务进行分解, 从而化解成多个小的问题情境, 在调动学习氛围的同时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熟悉的事例来弥补书本学习内容的枯燥, 为课堂锦上添花。

2.准确把握教材, 预设错误情境

教师准确把握教材, 在学生易错之处, 有意识地设计错误情境, 设置一些“陷阱”, 使所学内容与已有经验之间发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出错, 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去纠错, 进而辨明是非, 修正错误, 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三:2.3.1文件及其类型 (《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课, 需要让学生了解文件的不同类型及其重要属性, 以及对于文件夹选项的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认为操作很简单, 对文件名的概念模糊不清, 忽略文件夹选项设置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在此提高注意力, 特意设置以下操作:将桌面上的Word文档“菁菁校园”重命名为“绿色校园” (系统默认为显示文件扩展名) 。很多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文件图标改变了或文件打不开了。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是把桌面上的“菁菁校园.doc”直接重命名为“绿色校园”, 将扩展名都删除了。通过此错误情境的设置, 后面引入文件名的概念“由文件主名和扩展名组成”和“文件夹选项”中的相关设置“隐藏文件和文件夹”, “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就水到渠成了。

一个错误的撞击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循循善诱的说教, 我们应该将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去利用, 在预设过程中, 创设学生容易出错的环节, 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纠正错误的激情, 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拘预设 为生成添彩

精心的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 但是, 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动态的, 不会完全按照预设的路子去走, 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充分预设又要改进预设, 在开放的课堂中, 我们要慧眼独具, 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 并且要尊重和珍视课堂的生成, 使学习的内容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教学活动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一) 捕捉意外 为生成导航

同样,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动态的,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设的新情况、新思维和新方法, 如果正确对待, 能使实际教学比预设要丰富、精彩很多。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遵循预设, 而应该从“文本”向“人本”转变, 根据教学的即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预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敢于发言、能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观点、勇于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开放的生成环境。

(二) 尊重错误 为生成扬帆

我们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学生是真实存在的个体, 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面对同一个问题, 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答, 虽然有的是错误的, 但看似错误的地方, 往往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区域。教师要善于捕捉错误资源, 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忽视, 善待学生的错误, 让错误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因势利导, 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 使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提高教学效率, 使教学内容在错误中巧妙而又高效地生成。

总之, 当教学实际远离或背离我们的预设的时候, 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或立即纠正以返回预设的轨道, 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抓住这些意外或错误, 因势利导, 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在达到预设的同时又超越预设, 使教学活动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三、预设与生成交融 共同服务于有效教学

实现有效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既需要充分的预设, 又是在实际教学中动态生成的, 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基础, 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在教学中, 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 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别差异, 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标。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舵手, 起到主导的作用,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 课堂上灵活、高效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因势利导, 使学习的内容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在教学实践中,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统一, 我们要双管齐下, 灵活运用, 使预设与生成联袂演绎信息技术课堂的精彩, 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语丝[J].基础教育, 2004, (05) .

篇4:今年的精心的任务设计 精彩的信息课堂

一、趣味式导入———激发兴趣

充满趣味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 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精心设计出充满趣味的话题, 这样教学, 必将极大增加学生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 并且在这充满趣味的导入中, 学生会自然地觉得数学学习非常有意思, 从而为高效数学教学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时,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直接说“这一节我们来学习最小公倍数”, 那么, 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而且也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结合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课堂导入:7 月份到了, 小光放暑假了, 爸爸妈妈准备带小光出去玩, 可是小光妈妈在这个月是上4 天休息一天, 小光的爸爸是上6 天休息一天, 他们家里决定大家都休息那天出去玩, 你们知道这一天是什么时候吗?聪明的你帮小光早早算算吧!在这里, 教师的课堂导入, 既新颖, 又有趣, 而且可以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这就为学生接下来的认真听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新名词, 教师没有采取直接导入的教学方式, 而是采取了“曲线救国”, 通过故事引入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教学方式, 这样教学,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接受新知的思维习惯, 在这样的课堂导入下, 数学好玩、有趣, 有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

二、生活化导入——唤醒经验

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作为选编入教材的许多数学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课堂导入环节, 教师要避免学习与生活脱节, 要能够精心设计出与生活相通的话题, 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而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这部分知识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入:同学们, 你们到超市买过东西吗?在超市货物的物价栏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些价格上的数与我们平常见到的数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是的, 它们多数都带有小数点。看到这些数,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想学习关于小数哪方面的知识呢?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问题的带动下, 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 有的说我想知道怎样进行小数计算, 有些同学说我想学会小数加减法, 这样我就能自己算出购物时花了多少钱, 应该找回多少钱, 就不怕售货员给我找错了。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以后, 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 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没有采取直接导入的方法, 而是有意地从学生最为熟悉的购物情境入手, 这样一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唤醒, 学习兴趣被激发, 从而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到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氛围中, 为提高学习效果奠定了基础。

三、探究式导入———引发思考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探究意愿不是一开始就具有的, 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提醒与点拨。因此, 在课堂导入环节, 教师就要善于从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入手, 设计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者话题, 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提升学生探究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3 的倍数特征》这部分知识时,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了学习2 和5的倍数特征的学习体验, 因此, 在课堂导入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结合前面的知识猜想一下:3 的倍数可能会具有哪些特点呢?有学生可能会说个位数字是3;有学生可能会说个位上是3, 6, 9 等数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再继续跟进, 那么, 3 的倍数到底会具有哪些特征呢?请大家以1~100 之间的数字为例, 自己去探究总结出3 的倍数特征来。这样的课堂导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又促进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并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效果显著。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在关于3 的倍数特征的教学上,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 主要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 并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这样的导入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可以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而且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同样,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课堂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关键在于教师要重视导入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想方设法地设计出能够引人入胜的开始, 只有这样, 才能使课堂导入牢牢地吸引着学生, 从而使学生愿意积极探究, 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服务。

摘要: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导入是否新颖、有趣、具有探索价值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从而使课堂导入真正为精彩课堂的打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姜帆.浅议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导入技能.新课程学习 (上) .2012年08期

篇5:今年的精心的任务设计 精彩的信息课堂

一、创新教学策略, 改进课堂设计, 优化思品课堂教学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改变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中学习思品知识, 提升思维层次, 提高能力素质。教师要从报纸杂志、网络电视上认真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 掌握思想品德的新知识、新动向、新成果, 不断增强履职能力, 形成教学风格, 才能使思品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成长”的乐园, 用自己的睿智博学、风趣幽默引领学生成长进步。教师要注重改进优化教学目标,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进行实验中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情绪。我在教学《笑对生活》一课时, 以保尔、张海迪的故事导入新课, 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 了解挫折的含义, 以及造成挫折的原因, 使学生理解挫折对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人的一生, 犹如登山远足, 有面对挫折、战胜困难后的欢乐, 也有在前行的道路上探索的艰辛与磨难, 要让学生直面人生,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 把挫折当做一种财富, 形成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比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方向、思考路径进行引导、点拨、启发, 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方向进行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在引导学生开展双边活动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把握讨论议题、讨论要点、讨论方式, 在阅读、思考、质疑等活动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实现高效的思品课堂教学。

二、激发学生兴趣, 挖掘学生潜力, 优化思品课堂教学结构。

在思品教学中, 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 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感知能力, 创设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挖掘学生潜力, 使学生对思品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案、备学生、备教材上下工夫, 精心设计教案, 把握学生心态, 整合课本内容, 运用灵活多样、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 使思品课上得精彩生动、情趣横生, 充满生机和活力。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心切, 教师要合理把握和运用学生这一身心特点, 通过引导式、点拨式、启发式等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求新知, 通过目的启发、问题探究、形象比喻、深入比较等方法,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使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有机统一,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我在教学《与诚信同行》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介绍“诚信为本”的典型事例, 2011年春晚热门小品《美好时代》的故事原型, 北京石景山苹果园街道西黄村彩票站店主赵书兵2010年9月帮彩民垫付了1024元彩票费用, 中得500万元巨额奖金后, 他第一时间通知该彩民将彩票取走, 其高尚品质令无数人钦佩, 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诚实守信”这一标准的深刻思索, 让学生在典型事例中理解诚信的含义, 了解诚实和守信的关系, 懂得诚实是做人之本, 在催生情感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整合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思品课堂教学质效。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对思想品德课本进行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并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 把教材内容深研细读, 全面把握, 在课堂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 让学生听得容易, 学得轻松, 提高学生思维层次、思辨意识和思想素质。教师要立足学生能力发展, 凸显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同时, 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感知能力;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要兼顾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升,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拓展能力;在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的同时, 要兼顾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学习思品知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一些“现象、事件及问题”的积极应对、科学探究能力, 使理论知识生活化、书本问题实际化, 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 彰显思品教学的实用特点和个性特征。在思品教学中, 我注重将思想品德学科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强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内容时, 我从行为规范、纪律约束讲起,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在遵守行为规范的同时, 一些超出道德约束范畴的行为还要受到法律制约。我国的立法机关根据实际需要, 对社会上早已存在的某些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 赋予其法律效力, 使之成为法律。在讲授完有关法律部分内容后, 我将学校法律顾问请到班级, 为学生进行法制讲座, 用鲜活的青少年犯罪事例教育学生, 增强青少年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在此基础上, 我还组织学生到少管所听在押少年犯现身说法, 听取管教干警的讲解, 让学生接受现场教育的同时, 心灵受到洗礼, 帮助学生建树正确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 在初中思品教学中, 教师要采用“民主、开放”的教学方法,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不仅掌握思品知识, 而且提高能力素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 围绕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收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解释这些现象。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时间。把“讲”的机会还给学生, 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 合作交流、探究提高, 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不断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综合素质。

上一篇:歌德的浮士德取材于下一篇:关于教师节的小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