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分类教学实施方案

2024-04-15

小学数学分层分类教学实施方案(共8篇)

篇1:小学数学分层分类教学实施方案

颍上县江店孜镇培蕾小学

吕学安

开展分层分类教学的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力求做到:

一、教学目标层次化

学习过程是由各层次构成的,用低层次方法组织的活动就成为高层次的分析对象;低层次的计算内容成为高层次的题材,低层次的目标是高层次目标的基础。学生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层面。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位学生的学习尽可能提供有效服务。如教学目标层次化策略就是依据学生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与参与度。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即:

1、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小数位数,会求出小数的近似值。

2、了解近似数时保留到某位所表示的精确程度,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后,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3、第1与第2目标是全体学生要实现的目标,第3目标是学有余力者要完成的目标,又是中等生通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三层目标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要求,分别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弹性化

在实际教学中,总存在着一些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也存在一些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困生,还有大多数学习能力与基础知识一般的中等生。这三种学生在学习上是不同步的。而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师总是统一要求,让学生”齐步走”。这样做往往只能面向中间而无暇顾及两头。这种教学上的”一刀切”造成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局面。打破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弹性”处理。即对学困生,课本上的选学内容、选作题和思考题一概不要求他们学习,而只学习最基本的内容,确保”吃得了”、”能消化”,力争达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对于优等生则要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知识面,加大知识的难度,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思维能力。现行小学数学课本编入的选学内容,选做题和思考题,就是为优等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应充分利用。如果优等生仍学有余力,则可再加大难度,可设计一些开放性与实践性习题、或者设计难度较大智力题。让优等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教学要求多样化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学生进行练习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学困生反应迟钝,解题速度慢,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题做完。而优等生则反应灵敏,解题速度快,完成之后无事可干,浪费了不少学习时间。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实际,对学困生只提出一般要求,用一种基本的方法解答可以了,只要求完成必做题。而对于优等生则要求能用多种方法解答的,尽量要用多种方法,还要求找出最佳方法。另外,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让全体学生操作学具。我们认为:学生操作学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学习起点低,理解能力差的学困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有难度,借助操作学具来帮助理解确有必要;而理解能力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不是很困难甚至已经理解的优等生,就没有操作学具的必要,可让其在想象中思考得出结果,思考解题思路与方法,寻找不同解决方法,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其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互动化

”学校必须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地倾诉和倾听”。教学就是交往,没有交往,教和学都变得不可能。《新课程标准》指出:”当今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

1、生生互动。生生交流主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完成,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争辩、交流、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在交往互动过程中,优等生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而交流互动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学生交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与解疑,或者汇报学生小组交流情况,教师应针对学生互动学习情况,挖掘生生互动生成的教学资源,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从而使学生能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在师生交往过程师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一种分享,这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五、教学方法灵活化

对于教学方法,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即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对优等生与中等生是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每节课所规定的任务。对学困生是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启发诱导,必要的讲解,学习新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前者是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指导时采取引导着走,放开走的方法。后者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指导时可采取领着走,扶着走的办法。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贯穿课堂始终。另外,课堂提问,对属于基础知识性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困生或中等生回答,让他们通过努力得到提高,达到基本要求;对于难度比较大,比较抽象的问题则要求优等生来回答,让他们得到充分发展。

六、教学组织分组化

分组学习是每个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进行合作、交往形成互助分享的”学习场”。分组学习一般采用同质编组或异质编两种方式。可依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个性特点。组织操作能力以及课型情况等进行编组。同质编组就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把少数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组合为”直接辅导、互助学习小组”。其余学生自愿组合成若干个”间接引导、自主学习小组”,同质编组有利于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异质编组就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利于开展帮教活动。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异质分组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优势和不足,人的智能、人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 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已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小组学习成效,也为每个成员发挥潜能提供平台。在分组学习时,教师应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被安排在个人与小组共同交流互动的位置上,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小组学习真正发挥作用。

三、分层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1、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整体把握《大纲》与教

难点以及本节课的目标;然后再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制定。一般可分为下限目标和上限目标。下限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上限目标则是发展目标。教学时,要以学困生能”吃得了”、优秀生能”吃得饱”,中等生能”跳一跳摘得到”为原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留有余地;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困生及时辅导,在全班学生都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冒尖露角,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2、指导分层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以及练习阶段,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分层地进行指导。具体做法是:对Y组(间接引导,自主学习小组简称Y组)学生”学”重于”教”,以”放”为主,”放”中有”扶”。”扶”主要体现在学生练习中与引导深入探究上。课堂上应放手让他们自学、互学,获得新知,培养学习能力。这样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辅导X组的学生学习。对X组(直接辅导,互相学习小组简称X组)学生”教”重于”学”,即以教师的”扶”为主,”扶”是引导深化理解知识和指导归纳学习方法上,使学生在老师辅导下学习并掌握知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对于学困生应以模仿性的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教材中判断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一些规律,并要求他们在听课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做习题,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对于优秀生则应以创造性的学习为主,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加深和拓宽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练习分层

实践证明,在分层教学的练习中,对练习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练习的弹性处理,主要在于练习题设置与要求上,也就是精心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面向体学生,重在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习的最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Y组学生,重在发展智力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而且有些习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落实大纲要求,而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时尽量要做到一题多解,用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以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4、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表现。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老师的评价。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如用同一尺度去评价,不仅会扼杀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影响优等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更好地推动优等生精益求精,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而分层评价尤为重要,如对同一问题的一般性解答,对优等生来讲,应给予适当点拨,做到完整、准确、有序地进行解答;而对学困生应及时地给予鼓励表扬,适当给予引导,力争解答较为完善,使他们自尊心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四、分层教学的操作程序

在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施教,分类指导,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的一种综合性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这几个环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要针对具体课型和教材内容灵活运用。但要做到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培优辅差的”分”环节。力争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分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①在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

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并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进行有效指导,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切实有效。

②在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一方面就会使学生无法交流,一方面还会造成优秀生的”垄断”局面,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在教学时,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已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学会新知。

③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应具备五个基本要素:第一要素是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积极角色,为共同目标而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相互提供信息,想法和感受;第二要素是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源于相互的帮助、鼓励和支持;第三要素是个人责任,每位成员都是小组的代表者,都要对小组负责,尽责,并以此做为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质量标准之一;第四要素是社交技能,每位成员都应培养并发展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第五要素是自我组织功能,这是成员间沟通交流的过程,从而保持成员间有效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

六、分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组织形成。小组合作学习克服现有的课堂大多因为大班上课,不能照顾个别学生的缺陷,更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究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②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③有助于因材施教。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⑤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多边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倡导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在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各类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实施分层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差异、基础差异、兴趣差异等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实施分层分类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颍上县江店孜镇培蕾小学

吕学安

一、实施分层的依据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与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复习策略,它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体会成功的喜悦,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实施分层的原则分析

(1)差异性原则。研究分层教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差异。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我们把学生的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就是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我们复习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变差异是指学生在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他们在短时间内不可改变,这些差异是学生的优势差异,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质促进学生个体优势的发展,做到学有专长。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便制定了”正视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的区别对待差异的原则,为分层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2)理解性原则。分层教学都要面对一个分层后的学生、教师

对分层的正确认识是分层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对此,我们把建立正确的分层观念作为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内容,务必使他们认识到:分层是为了复习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分层提供不同层次的复习,才能有助于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得到普遍发展,这样的复习才会有效。

(3)发展性原则。教师对学生层次的选择要作出正确的指导,主要内容为:指导学生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不要偏高,力求使自己获得最大发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层次;指导学生适应分层后复习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将学习动机和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

(4)主体性原则。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施分层教学、照顾学生差异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我愿意、我能够、我深信”能做好的事情,也只有使分层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分层教学的效果才能到得明显地提高。

三、实施分层的一般策略分析

(1)学生分层:为了准确地把握学生层次,教师应深入了解全班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把全班学生相对分成优、中、差三个小组。而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合理进行调整,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目标分层:目标分层就是将原来统得过死的单一性教学目标改为因人而异的弹性目标。复习时,要以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学生进行练习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学困生反应迟钝,解题速度慢,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题做完。而优等生则反应灵敏,解题速度快,完成之后无事可干,浪费了不少学习时间。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实际,对学困生只提出一般要求,用一种基本的方法解答可以了,只要求完成必做题。而对于优等生则要求能用多种方法解答的,尽量要用多种方法,还要求找出最佳方法。

(3)方法分层:优等生的复习以自主梳理结合教师的点拨;中等生的复习以小组合作进行梳理结合教师的讲解;学困生则是以教师的辅导梳理回忆再现学过的知识,并结合优生的帮助进行复习。

(4)练习分层:”练习分层”与”目标分层”具有一致性。因为有弹性目标,就要确定相应的弹性练习。教师要充分把握练习的层次特点:基础题、提高题、综合开放题。在此基础上分层练习:对学困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并只求一题一解;对中等生,除上述题外,再增做提高题;对优等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增加开放题,凡要求一题多解,尽量要做到一题多解,培养他们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分层:对不同小组的学生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优等生重在评其钻研的精神和学习成绩,中等生重在评其进取心和学习

学困生重在评其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层评价,目的是适当增加优等生的心理压力,促其提高;保护学困生的学习信心,促其发展;改变中等生的心理状态,促其进取。采取分层分类教学 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四、过程分析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保证。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分层教学。

1、学生分层。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测试手段,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情况,将学生大致分成两个层次。即把学习上暂有困难的学生组合成为”直接辅导,互助学习小组”(简称х组),其余学生自愿组合成若干个”间接引导、自主学习小组”(简称у组)。而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合理进行调整,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各层次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对у组要着重考虑如何组织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会新知,设计一些开放性、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х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学生的兴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

3、分层授课。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具体做法是:新课时以合为主,分为辅;新课后则以分为主,合为辅。对у组学生”学”重于”教”,以”放”为主,”放”中有”扶”。”扶”主要体现在学生练习中与引导深入探究上。课堂上应放手让他们自学、互学获得新知,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较多的精力用于辅导х组的学生学习。对х组学生”教”重于”学”,即以教师的”扶”为主。”扶”是引导深化理解知识和指导归纳学习方法上,使学生在老师辅导下学习并掌握知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

4、分层练习。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运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训练学生的技能,对其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遵循”两做三层”的原则。”两做”是指练习分为必做和选做两个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部分;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中等学生能达到的能力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可做为选做题。这样可以使х组学生有选择练习的机会,у组学生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5、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针对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练习或新课后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学生训练时,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加强辅导。对x组学生要在知识的生

长点及疑难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对у组学生,则要侧重于算理的点拨与学法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6、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表现。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如用同一尺度去评价,不仅会扼杀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影响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更好地推动优等生精益求精,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而分层评价尤为重要,对同一问题的一般性解答,对优等生来讲,应给予适当点拨,做到完整、准确、有序地进行解答;而对学困生应及时地给予鼓励表扬,适当给予引导,力争解答较为完整,使他们自尊心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篇2:小学数学分层分类教学实施方案

分层教学是指在大纲统一要求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全班学生动态地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新理念。

一、分层分类教学的必要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教学的分层。

【一】问题设计的分层。

不同层次学生,我们要给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成功的设计方案能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1】根据学生的智商层次设计提问:老师的提问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时要先提问中下水平的学生,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内容简单思考性不强的问题,应首先让后进生回答,即使后进生一时回答不出,也可让优等生帮助回答后,再让后进生重述,直至正确为止,这样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成功。在后进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在突破重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这样安排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言可发,学有所得。

【2】根据学生的思维偏好设计提问:观察力较强的学生多提信息收集类问题,例如: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像力丰富的学生多提猜测性的问题,例如,问:“接下去会怎样?”,……;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例如,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概括力较强的学生多提总结性问题,例如,问:“你明白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提问:活泼开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多提需要长篇叙述的问题,胆小腼腆的学生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回答篇幅较简短的问题,给不同层次及类别的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全体学生能够在平等交流、互助协作中取长补短,使自己各方面的发展更加全面、平衡。

【二】教学目标及能力培养的分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节、导向和控制作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程度我们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正确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大纲及教材的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人人达到的基础教学目标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立足发挥他们的潜力的提高性教学目标。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这个内容时,公式的推导过程复杂而较难理解,理解能力特别差的学生根本就不能掌握。这时我只要求让C类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比较中感受植树问题的特征并能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就可以了,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A、B类学生,则要求他们能理解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能够根据题意画简单的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推导公式及列式解答,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在分层实施阶段,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因素,结合学生意愿和教师规范等,将学生按照A、B、C三个层次以1:2:1的比例配比分组,使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内各个成员的优势互补作用,努力做到以点带面,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化。

【三】课堂练习的分层。

练习分层,每节课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

【1】第一层次:基础练习,全班统一要求,重点辅导后进生,过好模仿练习这一关。

【2】第二层次:变式练习或简单的综合练习,要求B类和A类学生掌握,这类题重点指导B类学生,也鼓励C类学生尝试做,作为他们的附加题。

【3】第三层次:提高题,具有思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要求A类学生多思考、多练习,也鼓励B类学生做一做,作为他们的附加题。

三、学生评价的分层。【一】课堂评价

课堂的分层分类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表现。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老师的评价。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如用同一尺度去评价,不仅会扼杀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影响优秀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评价,更好地推动优秀生精益求精,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

【二】课后评价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显然是不科学的。我采取的方法是分组评价,把班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月评选一次红旗小组,加以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

【三】期终评价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总之,能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才是我们开展分层教学的初衷。

四、采用分层分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端正教学思想。采用分层分类教学是为了促进各个层次间的融合,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全体学生都能搭载集体这辆特快列车,借助“雁阵效应”振翅翱翔;绝不可弄成了顾头不顾尾的“劣位淘汰制 ”,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上。

【二】要正视个体差异。洪荒衍生万物,是万物间的差别形成了大自然的姹紫嫣红。缩小差别并非意味着消除差异,首先必须承认每个人的固有素质差别的先天性以及后天的差别不可抹除性,鼓励个体间的良性竞争以及个体差别间的良性交流。如果教师不能正视个体差异,极力在教学中搞“一刀切、一般齐”,那么随之而来的失败感定会给予你沉重的打击。

【三】要善于动态调控。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不应采用固定模式,分层并不是分而不变的,随着教学进程,要不断调整层次结构。

【四】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并非所有教材内容都能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分层或怎样分层,必须从教材内容、课型情况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选择。

篇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都为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却要统一授课造成的课堂效率低下而无可奈何。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如果我们的教学采用一刀切的原则,势必就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因此而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深思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全面分析,学生分层

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需求也就不尽相同。因此,要进行分层教学,首先要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等各方面入手,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笔者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大致划分了三个层次:

A层: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敏捷,分析理解能力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

B层:学习踏实,思维比较活跃,对于新知识接受比较快,分析问题的能力一般。上课能积极发言,但学习态度很不端正,比较粗心,不踏实,成绩不是很突出。

C层: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接受新知识比较慢,对学习没有信心。

二、钻研教材,备课分层

1. 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目标改为因人而异的弹性目标。一般来说,学生学习从基础性目标开始,完成之后进行综合性目标,最后是发展性目标(如有困难可以不做)。教学时,要以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为原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留有余地。

2. 内容分层

首先,哪些内容对哪个层次的学生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哪个层次的学生只需要了解的,哪些内容又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需要拓展的,这些在备课时都要充分考虑。其次,考虑学生实际和分层施教的需要,也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学习目标。

3. 练习分层

学生是否完成学习目标,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渠道。“练习分层”与“目标分层”具有一致性。因为有弹性目标,就要确定相应的弹性练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一般情况下,笔者从三个层次去设计:第一层次为基本练习,主要是对知识的直接运用,要求人人都会做,有利于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必需的基本技能;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中等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指具有思考性和开放性的探索题,让优等生进行思考,其他学生可以选做,尽力而为。

三、培“优”辅“差”,作业分层

如果对作业内容统一要求,有很大的弊病。作业难度稍大,学困生完成起来有困难,他们会经常完不成作业,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而题目难度过小,对优等生来讲,花费了时间和精力收获却很小,作业的价值不大。因此,笔者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方法,将每天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及少量带“*”的选做题两部分。选做题通常有一定的难度,C层学生可以不必做这些题目,但是他们必须去选择另外一些抄写概念或者公式的作业以巩固基本知识。由于适度降低了要求,减少了学困生的心理压力,大大调动了他们做作业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能满足每个层次学生的需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满足感,充分发挥了作业的作用。

四、精益求精,评价分层

篇4: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数学;差异性;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众所周知,在我国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所普遍采取的教学形式是以班级整体为单位,对学生实施统一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然而,从另一方面上看,这种统一无差别的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却不利于学生个体主观性和能动性地充分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十分必要。然而,结合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师生配合协调度不高

师生的融洽配合是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基础之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良好,互动融洽,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小学生认真投入课堂,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也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潜力,使他们更好的发挥自身水平,上好一节高质量的数学课。然而,从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正是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不高阻碍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有效实施,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协调,不够顺畅,并且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直接影响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阻碍分层教学的顺利完成。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

(二)教师教学观念创新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仍然有不少的小学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仍旧认为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要负责认真听讲就足够了。在这种错误且片面的观念引导下,他们在实施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方式是按照老经验的那一套,生搬硬套。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师创新性不足的体现,更是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一种漠视,既违背了当前小学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衷,又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性不强

除了教师层面的问题之外,作为数学学习主体的学生身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在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上不够主动,不够积极。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表现出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特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主导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兴趣。而小学数学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再加之生活化应用不足,导致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因而所产生的学习态度消极的问题,影响了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基础设施健全度不够

实施分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观念创新、师生配合协调度提升等“软件”支持,也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包括配备足够的桌椅、足够的教学用具等,用以支撑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如果这种“硬件”得不到充分满足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小学数学实现有效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据能力实施分组,构建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

“五指三长两短”,学生与学生间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作为教师,要把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间有别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各类教育。为此,教师要通过充分而细致的调查研究,依据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标准可以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内在因素也就是学生的主体因素占主要部分,具体可以包括了“数学兴趣、数学情感、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基础、数学智商”等多个方面。根据这些参考条件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再以划分数学小组的方式将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机搭配,一般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为 1:3:1 的比例构建。其中,

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采取单独交谈的方式,告诉他们在小组里所处的位置,保证他们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

(二)据层次确定目标,确立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

教与学是互动的,但在课前教师应该确立好自己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在备课的环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分层教学的本义在于,遵循“下保底,上扩顶”的基本原则,以“指导性、指令性、拓展性”为教学方式,一是对同一学习活动提出难度不同的要求,二是对同一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条形统计图”一章教学为例,后进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会懂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会完成简单的图表;中等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会制作统计图表,并能提出一定的问题,总结统计图的特点;优等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中等生的基础上总结出身边运用条形统计图的案例。

(三)据层次进行提问,改变分层教学的引导方式

在分层教学中,提问是一大难点,因为同一个问题,一下子要提出适合三个层次的要求,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一问多式”的方法,设置层层衔接、逐层推进的方式,既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又使问题形成一种前后连贯、循序渐进的方式;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 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了一系列的例子后,可以提出这样一组问题:“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否根据特点总结出什么叫倒数?根据自己总结的方法,你能否将例题下面的几道题目做出来?”一連三个问题,由学生选择回答。由此,每名学生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当然,如果总结一下分层教学提问规律的话,简单点说就是:优等生重创造、中等生重掌握、后进生重认识。

(四)据层次进行作业,变换分层教学的练习形式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每一层次学生获得最多的信息,得到最佳训练的手段。在分层教学中,练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具体地说,练习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并列选择式的练习。也就是像“试题超市”一样,把各种难易程度相近的题目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准确的程度为指导,对学生进行评定。第二种是区分式练习。

结束语

篇5: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成因: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个性、兴趣、思维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现代教育越来越提倡个性的张扬,讲究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和支持。个体差异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并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每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是客观现实的,是必然的现象。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多元的、多彩的、多变的,至于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就更是千差万别了。有的内向,有的活泼;有的擅长这一方面,有的擅长那一方面;有些各方面都发展得比较平衡,有些某一方面擅长,另一方面比较滞后。小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在发展特征、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方向上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我们应当承认并正视这种差异,善待差异,认识到差异也是一种美。有差异,才会有矛盾;有矛盾,才会有活力;有活力,才会有各种思维的碰撞,才会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正是因为有了学生个体的不同差异,所以才必须实施分层教学。

策略:分层教学——解决途径

我们不能歧视个体差异,不能对优秀生“以一俊遮百丑”,而对后进生“横看竖看不顺眼”。要知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全体学生,要相信学生拥有的潜能。分层教学针对个体差异,因人而异,注重因材施教,正是解决个体差异矛盾的重要途径。

1.教学目标分层次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调整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教学目标应层次化,我常把教学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多数学生能达到的基础教学目标,能正确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中层目标(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初步培养能力)、发展目标(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他们潜能的提高性教学目标,着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三组。而正确制定区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课前老师应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抓住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例如把“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基本目标是能把梯形转化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中层目标是能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计算公式;发展目标是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2.指导学习分层次

在教法选择时,应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困生主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对优等生主要采取抽象思维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地指导学习,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动。例如:教学求“平均数”时,第一步认识求总数,第二步认识份数,第三步认识如何求平均数,这样分层教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并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中途休息驿站”。老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先提问学困生,通过他们的思考及老师的引导来回答问题;然后,再把问题展开,由浅入深,提问中等生;在突破重点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

3.作业练习分层次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作业练习分层次”是指教师在设计练习、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练习,从而帮助、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确保学困生能掌握基础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中等生可以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进步,在灵活运用方面有所提高;而优等生则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使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还可以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面向所有学生,侧重于巩固基础知识练习,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较高层次要求。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精心设计层次化的练习和作业,供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学完“相遇求路程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组练习:①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相遇时各行驶了3小时。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②小强和小东骑自行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强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3千米,小东每小时行12千米,小东先行1小时后,小强才开始出发,2小时后两人相遇,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③甲、乙两船同时分别从A、B两港相向而行,甲船每小时行4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55千米,4小时后乙船还距中点30千米,求A、B两港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三道题由学生自主选择解答,这样分层设计练习或作业,让学困生“吃得了”,让中等生“吃得好”,让优等生“吃得饱”,有助于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为,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作业的批改方面,也应体现层次性,对于学困生的作业经常是当面批改,这样可以与学困生面对面的交流,进行个别辅导,让学困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对于优等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4.评价标准分层次

美国的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的核心是激励,目的是促进发展;评价不是要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助推器”。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好奖励,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应施行“一人一评”的评价制度,就是要认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而把差异当作发展的资源,因为有差异才有发展的空间。教育学、心理学都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需求的,都是希望别人肯定自己。因此,评价要客观真实,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同的评价对于不同的个体,不是人人适合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学困生只要能“摘到果子”就行,宜采用多鼓励和表扬,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细微进步,让他们找回自信心;中等生要能“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宜采用激励性评价,既要指出不足之处同时又要提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更加积极进取;而优等生就要能“创造性地摘到果子”,适合采用启迪性和竞争性评价,适用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加倍努力,不断超越自已,开拓创新,寻找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对于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只要他们能有所进步和突破,表现也比较好,就可以评为“学习积极分子”,甚至可以评为“三好学生”,只要他们努力了,就应该得到肯定、表扬和鼓励。

其次,还要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分层教学评价的作用。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只注重笔试的成绩,常把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一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如果采用“口试(主要是口算和说理)+面试(主要是进行实践操作)+笔试(主要是考查基本知识和解题能力)=等级评价+评语”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比较全面的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口试与面试,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分层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师可以综合口试、面试和笔试的情况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一个比较合理的等级评价,再加上中肯的鼓励性评语,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更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学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也可能化作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只要我们化被动为主动,对它进行适应性改造,在教学评价实施分层评价,就能使它为新课改所用。

当然,教师应从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随时调整学生的层次,并注意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发生“副作用”或者“标签效应”。通过相应的评价,促使学生跨上不断发展的阶梯,跃入成功的行列。

结果:共同发展——最终目标

篇6: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裕民县第一小学

杨丽娇 【摘要】教师、家长都会发现孩子越是到了高年级,孩子之间的学习成绩差距会越来越大,尤其对于学习成绩靠后的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来说,是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教师来说进行日常教学工作难度也会加大,学生成绩大差异让教学活动进行的十分吃力。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部分教师运用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尽量避免个体差异给课堂教学造成较大影响,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隐形分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关键词】小学数学;隐形分层;教学法。

【正文】一直以来,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课堂,大多数教师只是为了方便授课,备课时统一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堂练习,甚至在不同的班级提到的问题都是相同的。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并未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对高段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乏味,导致大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我们这样一个民汉合班、学生的差异更加突出的班级,这种现象更加严峻。每位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隐形分层教学。所谓隐形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让所有孩子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所有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相对于显性分层,隐性分层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机会,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的教育目标,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层教学。

一、教学对象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每组选择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孩子作为组长,全面负责本组内的工作。

(一)A层:学生学习方法正确,接受能力强,有超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B层:学生学习比较自觉、学习习惯良好、家长配合到位,学习成绩稳定中等水平;

(三)C层:学生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差,上课容易走神,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

通过动态的分层管理,激励每一位学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分层教学、分类推进、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分层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分层结果取决于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如果A层的孩子骄傲自满或学习吃力,可以暂时让他去B层学习;当然C层的学生经过努力,效果明显,可以来到B层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层。

对于教学目标,我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明确提出学生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所要发展的基本技能、所要经历的情感过程。同时,还将两类目标各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与已经确定的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相对应。即:C层教学目标为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B层教学目标为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A层学生可以在这基础上作适当提高、加深。

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个内容时,在对学生进行摸底之后,把分层目标制定如下:

A层同学:不但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还能熟练掌握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B层同学: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根据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C层同学: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知识起点的关系,帮助教师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也可帮助暂时学习不良的学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又保证优良生朝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迈进。

三、问题设计分层。

课堂提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处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进行铺垫。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基础性和提高性两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B层学生;中档以上题则面向A层学生。

如:我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我就设计了下列问题:

1、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C层同学回答);

2、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简单的问题。(B层同学回答)

3、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A层同学回答)。这样不仅提问的面广了,而且与回答问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接近,符合各层学生的实际水平好的,学生都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活泼。

四、课堂练习分层。

围绕教学内容,由易到难逐层安排课堂练习。安排一些简单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练习题,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学生消化理解新知识,这类练习应给C层次的学生更多的机会;设计一些稍有变化、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新知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这类练习一般应由B层次的学生完成;还有最后一般设计1至2道拓展思维能力的题目,由A层学生完成,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分层不是绝对的,也可鼓励低层次的学生挑战高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竞赛中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五、教学评价分层。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C层次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B层次的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找出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激励他们积极上进;对A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超越自我。通过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各个层次学生的横向评价及针对每个学生的纵向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始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增加危机感,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当然,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学生分层前,要做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理解分层的出发点是为了确保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歧视。分层前需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确分层只是暂时的,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分层并不是歧视学生,而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在分层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状况、小学生接受能力等情况,制定好不同的教学计划,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层施教。

总之,分层教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生动实践。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篇7:浅谈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变化,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做出辉煌的贡献后逐步显现出其先天的严重不足。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大班级)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分层教学在分层原则、分层模式,分层实施、分层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初浅的探讨。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所谓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以下几点: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②分层次 ③ 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常见模式

在我国,分层递进教学改革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上海率先提出实验的。近十几年来,分层递进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有:

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文化 2.“个别化”学习的模式

“个别化”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分层。它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关键是设计适合各类学生,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等素材。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教学进度,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3.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学生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 知识基础、水平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 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 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2.备课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

3.授课分层

授课分层,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以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以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C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A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4.训练分层

练习分层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辅导分层

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C层次的学生帮助A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

6.评价分层

评价分层也是分层施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本做法相似于分层练习。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A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B、C两层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

四、实施分层教学法的优势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3.有利于教师诸方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等,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虽然分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有着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的天然特性,只要教育教学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就可以发挥两者优势,使分层教学在新的教育时期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吴家堡镇楚庄小学

篇8: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

一、做好分层异步教学中的分层划分

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分层异步教学需要针对学生们进行详细的划分, 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好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工作, 以此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层次化的划分。例如, 可以通过研究和调查的结果直接将某个班级的学生划分成为三个类型, 比如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成A、B、C三个等级, 分别针对这三个等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授课方式和目标, 并按照难度的大小进行有序排列, 这样才能更好解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学生差异性问题。

二、合理选择分层异步教学中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的选择非常重要, 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控制力, 要保证各个层次间的学生所设立的目标差距不会过大, 保障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真正完成所制定的目标。目标的确立方式有很多, 主要有两种, 一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根据相同的教学内容直接提出不同形式的要求。二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目标来加以完成。例如, 针对班级贪玩的小学生安排诸如4+4=8的简单题目, 而针对喜欢动脑的小学生安排诸如4+5-1=8的题目,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分层

假设我们将学生按照学习目标从高到低分成A、B、C三层, 对于A、B层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将主要内容传输给学生, 并且鼓励学生向更深层的知识进行发展, 并且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时间, 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自我探索。而对于C层的学生要从基础开始, 要从复习逐渐的过度到新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以B层学生为主线, 以基础知识和课后习题为主。对于A层学生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 让其拥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对于C层学生必须要从基础知识开始, 要慢慢地将知识转换成学生能理解的内容, 由此逐渐的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加减法的时候, 就应该以B层学生的能力为主, 在课堂上以启发为主, 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出加减法的规律, 由此A、B层的学生就会从例子中得到启发, 而对于C层的学生, 教师就要以基础为主, 逐渐慢慢地利用例子进行引导。

也就是说对于A层学生教学方法是:启发———分析———讨论———自学。对于B层学生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分析———讨论———讲解。而对于C层学生的主要方法就是从基础开始, 逐渐的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采取分层设问的形式开展分层异步教学

在分层异步教学当中, 教师的提问也很重要, 因此要求教师在需要提问之前, 必须要认真对所要提出的问题认真考虑, 要提出对不同层次学生起到针对性作用的问题。例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进行设问时, 需要考虑到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是针对A层次学生的, 在A层次同学无法正确回答的情况进而转向B层次的学生, 而如果B层次的学生所给出的答案仍然不够满意的话, 则可直接转入到C层次当中, 以此来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经历问题思考和解决的过程, 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作用巨大。

五、做好分层异步教学中学生分层练习

小学数学应用分层异步教学不但需要具备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同时还应当强化学生们的练习, 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越来越熟练。学生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弄呢刚刚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选择, 同时可通过其自身的努力来有效的解决相应的问题, 这种练习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 递进式练习, 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题目进行练习, 所安排的题目难度随着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断上升;选择式练习, 这种练习方式能够明确学生们能力水平, 从而帮助教师更好的制定授课计划,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来说意义重大。

六、延伸学生时空, 做到提优、补差

教师在做好课堂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复习和预习的作用。对于A、B层的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让此类学生在课前就自主的去收集一些有关下节课内容的相关资料, 并让学生自我进行整理, 鼓励学生独立去解决课后的思考题;在课后教师可以提供有关课堂知识的探讨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解决,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对于C层学生来说, 对于预习教师应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 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例如复习上节课的旧知识, 明确新知识, 并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课后教师要选择一些涵盖知识重点的习题, 让学生在做题的同时不断的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将每个教学单元适当的缩小, 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由此保证学生在学习中避免出现混淆的情况, 并且可以对知识的漏洞及时的进行补救。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应用和实施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促进小学生们成长和显著的进步, 从而保证小学数学教育变得更加有意义, 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质量。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促使小学教育中分层异步教学方式开始推出并广泛的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结合学生们的具体个性来进行科学化设定的教学方针。文章主要针对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进行分析, 并为此简要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教学实施

参考文献

[1]郭仕萍.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宁夏教育科研, 2014, 03:26-28.

[2]于新宇.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 16:53.

[3]肖成.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数外学习 (数学教育) , 2013, 02:135.

上一篇:南威软件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报告下一篇:储存美好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