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电子学籍管理制度

2024-04-20

学校电子学籍管理制度(共6篇)

篇1:学校电子学籍管理制度

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中小学学生学籍规范化管理,推进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学的学生电子学籍管理。

第二章 入学和建档

第三条 中学新学生入学后,学校要使用全区统一的电子学籍管理建立班级和学生学籍档案。

第四条 班级建档。新学生入学后,学校学籍管理员根据学生实际分班情况,按系统要求正确建立新学生班级信息,其编码规则为:3位年级代码﹢6位学校代码+3位班级顺延码,计12位数字。如:110100440101。

第五条 新学生建档。学校系统要求,建立全部就读新学生的基本信息档案,相关说明如下:

A.学生编码。学生编码是识别学生的唯一标识号,学生转学、借读、升学等学籍异动均不改变学生编码。学生编码在新学生新建档案时分配。B.学生类型属性。是指非普通就读生(随班就读、借读生、残障生等),新建学生档案时,务必录入正确。

C.姓名。学生在小学阶段依法更改姓名的,原名作为曾用名予以保留。

D.学生所在班级、民族、出生日、是否民工子女等信息,1

务必全部录入准确。

E.监护人建档。每个新学生建档后,班级必须再建立该生的家庭档案,至少要录入一个监护人的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证号、文化程度、与学生的关系、职业等信息。

第三章学籍异动

流失(辍学)

第六条 学生流失由学校在学生电子档案中对学籍变动提交申请,注明流失原因,由于洪区中教科审核后自动生效。转学

第七条 转出转入学校都在本市的,由转出学校学籍管理员按有关程序在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中提交转学申请,指定转入学校及班级,转入学校在电子学籍系统中同意接收后,经于洪区中教科审批审核通过,该学生的电子学籍自动进入转入学校。

第八条 由其它省市转入,由于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中没有该学生的电子档案,只能按新学生为其新建电子学籍档案,参见前述新学生入学和建档。

第九条 由本市转至外省市,由于转入学校及班级在系统中不可见,只能按流失处理,选择流失原因为“转至市外”,并在备注栏目注明“转出至。。省或市”,经于洪区中教科审批审核后自动生效。

借读

第十条 参见前述学生类型,将学生的类型更改为借读生。

退学

第十一条 按流失处理,记录正确的流失原因。

休学、复学、死亡

第十二条 在电子学籍系统中建有档案的流失学生,重返学校继续学习时,均应按复学情况进行处理,无需再为其建立新的电子档案。由需复学的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向原就读学校提出复学申请,学校同意后,将该生电子档案中对学籍变动提交申请,经于洪区中教科审批审核后自动生效。

第十三条学生因伤病或其它原因连续缺课达3个月以上,可办理休学手续,由学校向于洪区中教科提交申请,经审核后自动生效。

第十四条 学生死亡,由学校管理员在学生流失栏中注明。毕业、升学

第四章基本信息的日常维护

第十六条 学生基本信息发生变动或初始建档时发生错误(如重新分班、学生依法更改姓名或信息录入错误)时,学校必须及时进行修改,保证系统中信息的准确性。

第十七条 学生法定临护人的信息发生变化时,班主任及时在予以修改更新,正确反映监护人的信息。

第十八条 班级的毕业和解散。现有班级因为毕业、重新分班合并等原因发生变化时,学校管理员应及时进行修改或更新。

第十九条 转入学生的接收确认。学校管理员及时查看转入

学生的接收确认工作,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确认。

第五章管理责任

第二十条 学校必须为学生电子学籍档案管理指定落实管理人员,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沈阳市第五十七中学

篇2:学校电子学籍管理制度

总 则

第一条 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电子化管理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和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意见》(教职成„2004‟312号)、《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通知》(教职成„2007‟668号)等文件要求,为了使学籍管理更加规范化、网络化、制度化,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及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中专部,下同)。上述学校和河南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管理部门统一使用“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第三条 省教育厅负责本《办法》规定的学生学籍电子化管理工作,并对全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普通中专、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中专部、“3+2”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学籍以及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的各种计划类别的学生学籍进行管理,对各省辖市(扩权县、市)教育局学籍电子化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各省辖市教育局应依据本《办法》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学籍电子化管理办法,并由专人负责,负责对所属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的学生学籍进行管理,对所属县(市、区)教育局学籍电子化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县(市、区)教育局负责对所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电子学籍进行查询统计,对学校信息进行管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第四条 “系统”所采集的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电子学籍信息数据为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数据,其它任何有关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数据均应以此为准,本“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在一定条件下与拥有权限的用户共享。

第二章 系统基础信息管理

第五条 “系统”是基于B/S架构开发的全省统一的学籍管理系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基于不同的权限来实现不同的管理功能,权限分配依次为:领导查询、一般人员查询、学籍管理员、毕业证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不同工作角色。其中领导查询是独立于其它查询系统之外的查询系统,领导可以根据不同的查询权限查询不同范围内的数据。其他工作人员角色职责权限依次为:

(一)省级

1.省级系统管理员: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定期维护和更新升级;对学校基本信息

进行管理;对全省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数据信息负责,定时离线备份;对学籍信息录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学籍管理员:对全省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通中专、五年制和“3+2”分段制计划类别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学籍以及省属职业院校的非普通中专计划类别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学籍进行审核和学籍变动审核;拥有本级毕业证管理员的权限。

3.毕业证管理员:对全省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通中专、“3+2”分段制计划类别的学生以及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各种计划类别的学生毕业申请进行审核。

4.一般人员:拥有一定权限的查询功能。

(二)市级

1.省辖市(扩权县、市)管理员:对本辖区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对本辖区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数据信息负责。

2.学籍管理员:对本辖区内中等职业学校除普通中专的学生学籍进行审核和学籍变动审核;拥有本级毕业证管理员的权限。

3.毕业证管理员:对本辖区内中等职业学校除普通中专的学生毕业申请进行审核。4.一般人员:拥有一定权限的查询功能。

(三)县(市)级 学籍管理员:对本辖区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籍进行查询统计。

第六条 学校的用户名由学校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一定原则进行编制,并下发给学校。学校登录后应对学校的基本信息进行维护。

第七条 专业大类及专业管理应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种植类等19个重点专业建设教学指导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03‟99号)的分类要求,另增设体育大类。个别没有归属的专业用“其它大类”表示。学校现开设的专业名称应按照教育部专业设置标准规范填写。要求在进入系统录入信息前应对学校的专业信息进行编制设置。

第八条 班级管理按照学校现行的班级编制设置,要求在进入系统录入信息前应对学校的班级编制设置,要求班级名称不得重复。

第三章 录入与审核

第九条 初中毕业生、同等学历以及以上的有意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且满足报名学校招生条件的人员都可报名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学校应在开学后两个月内为已报到的学生注册正式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电子学籍。

补录和错误信息修改时间为每年的学籍正式注册结束至下个录取批次的前一个月,在此期间,学校录入学生和修改学生信息需向学籍主管部门申请,获得批准后方能进行操作。所有补录和修改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第十条 “系统”是一个基于B/S架构下的网络在线的软件系统,它支持多用户、多地点同时在线录入。为了便于学校对本校的学生信息的使用,系统还支持学生学籍信息导出。

第十一条 “系统”的学籍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入学时间;入学方式;招生录取批次;计划类别;生源类别;专业;班级;准考证号;中(高)考成绩;学生身份证号;家长姓名;家长联系方式;家庭详细住址;学籍号;学生图像信息以及其它相关需要扩展的信息。

第十二条 “系统”产生的学生学籍号是全国唯一的学籍号,共十三位数,依次为:两位数入学年份+两位数省代码+两位数省辖市(扩权县、市)代码+三位数学校排序+四位数学生自然序号。

第十三条 在学校新生录取和注册完成后,学校学籍审核员应针对学生信息逐一核对,确保无误后将学生信息审核提交备案。

第四章 学籍变更

第十四条 “系统”中的学籍变更包括学籍减少、学籍增加和校内变动三种类型。其中学籍减少包括休学、退学、死亡、转出和其他减少;学籍增加包括复学、转入和其他增加;校内变动包括转班、转专业、留级。任何学籍变动都应在上一级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学生和其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学校批准,可准予休学或令其休学,由学校发给休学证明:

(一)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继续学习者;

(二)请假累计超过该学期三分之一者(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学实习时间);

(三)参加社会创业、就业实践,需分阶段完成学业者。学生休学每次为一年,在校学习期间不得超过两次。学生因病休学需持二级以上医疗单位证明。参加社会创业、就业实践者需修满全部课程的60%。学生休学期间学生的管理有其监护人负责,学校与之签订协议,对学生离校期间的管理进行约定。

第十六条 学生休学期满,应于学年或学期开学前一个月提出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原则上随原专业下一年级学习。因病休学的学生复学时,须持二级以上医疗单位的健康证明,并经学校审查后方可复学。

第十七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学校批准,可劝其退学或令其退学:

(一)同一学年内(或在学期补考后)考核成绩五门以上(含五门)不及格者;

(二)未经请假又无正当理由,开学后逾两周不报到者;

(三)在校学习时间(包括留级、休学)超过最长学习期限者;

(四)休学期满后未办理复学手续或虽申请复学经审查不合格者;

(五)经学校动员,因病应休学而不休学者;

(六)经医院确诊,患有各类严重疾病及意外伤残不宜或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者;

(七)无故旷课超过两个月者。

(八)自愿要求退学者。

第十八条 学生有退学的权利。按本规定所作的退学处理,不属于对学生的处分。

第十九条 学生退学,由学生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向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在学籍管理系统中提出退学申请,经由上级学生学籍管理部门在网上审核通过后,方可完成退学手续。学校应及时给批准退学的学生办理退学手续,核发退学证明。学生未修满一年课程的可出具学习证明,修满一年学习课程者可出具肄业证书。未经学校批准擅自离校者,原则上只发给退学证明,不办理肄业证书。

第二十条 出现下列情况,学校应及时上报,由上级学籍管理部门对其学籍进行注销:

(一)学生意外死亡;

(二)学生因违法接受刑事处罚。第二十一条 学生转班,应由学生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即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学校学籍管理员在学籍管理系统内进行操作。

第二十二条 学生转学原则上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中进行。毕业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得转学或转专业。

第二十三条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予转学或转专业:

(一)经学校认定,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一定专长或技能,转学或转专业更有利于其能力发挥者;

(二)因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确实不宜在原专业学习,但可在其它专业学习者;

(三)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原因,不转学或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学习者;

(四)留级或复学时,本专业无后继班级者。第二十四条 学生转学、转专业应由学生和其监护人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认可后报请上级学籍管理部门批准,并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学生在本校范围内转专业,由学校同意,经网络报上级学籍管理部门审核备案;

(二)我省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市属、县属中等职业学校计划类别为普通中专的学生转学、转专业,须填写纸质转学审批表,经转入学校和转出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备案,并通过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

(三)市属、县属学校其它计划类别的学生转学、转专业,须填写纸质转学审批表,经转入学校和转出学校同意,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备案,并通过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

(四)学生跨省(市)转学,须经双方学校和学校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各自学校所在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学生所在学校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在系统内增加或注销学籍。第二十五条 学生转学成功后,其电子档案自动由原学校转入到新学校,学生新的学籍号由系统自动产生,其它相关信息由学校根据需要及时修改。“系统”记录学生转学的流程,并在学生电子学籍档案中显示。

第二十六条 普通高中学生需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由学生和其监护人提出申请,经转出学校和转入学校同意,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以转学。转入学校应根据学生情况,安排相同或下一年级就读,并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报学籍号。普通高中毕业年级学生不得

转入中等职业学校。

第二十七条 不属于休学、退学、转出、死亡等类型的学生减少,由学校在电子学籍“其他减少”一栏中登记,经上级学籍管理部门网上审核通过,完成登记。

第二十八条 不属于复学、转入类型的学生增加,由学校在电子学籍“其他增加”一栏中登记。如果学生以前在数据库留有档案,则可以恢复以前的档案,如果没有档案,学校则应详细登记该生基本信息,经上级学籍管理部门网上审核通过,完成登记。

第二十九条 学生留级由学校在“系统”中登记留级申请,经上级学籍管理部门网上审核通过,完成登记。

第三十条 “系统”所显示的学籍信息为颁发毕业证的唯一依据。“系统”内不包含的学生信息,该学生不得取得毕业证。

第三十一条 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为一年至三年。学生可提前或推迟毕业,提前毕业一般不超过一年(三年以下学制不能提前毕业),推迟毕业一般不超过三年。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对于提前修满本专业课程并考核合格的学生,可允许其继续选修其他课程,经考核合格可取得毕业证书,也可允许其提前毕业。

第三十二条 具有学籍,操行评定合格,修完所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包括实习),经所在学校考核全部合格的学生,准予毕业,并由学校发给河南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

第三十三条 学生在毕业时,经补考后不及格课程未达到留级规定者,发给结业证书。结业后,学生可在两年内向学校申请补考,取得毕业资格后,换发毕业证书。毕业时间自换发毕业证书时算起。

第三十四条 学生毕业时,由学校提出申请,经如下审核通过后,可颁发毕业证:

(一)核对学生毕业申请是否与系统内的信息相符;

(二)核对学生操行评定是否合格;

(三)核对学生考试成绩是否合格;

(四)核对学生有无其它不符合毕业的情况。

第三十五条 学生毕业证由河南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由学校根据“系统”功能集中打印。

(一)河南省教育厅负责普通中专、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3+2”分段制中专段学生的毕业证验印;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等计划类别的学生毕业证验印;

(三)各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毕业证验印时,只需根据“系统”产生的当年毕业生库中的信息按毕业证号(即学籍号)顺序核对即可;

(四)毕业证采用的照片和“系统”所采集的照片为同一底版的照片。

第六章 学籍信息数据准确性与安全性

第三十六条 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所显示的学籍信息为颁发毕业证书的唯一依据,同时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对数

据录入和维护人员加强管理和培训,务必确保数据的及时、准确、完整及安全。

第三十七条 在“系统”开始运行的初始化阶段,学校应组织人员录入当前所有在校生基本信息、专业信息、班级信息,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学籍档案。在录入完毕后,学校管理员应进行数据核对,确保每个学生的资料准确无误。

第三十八条 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经过学校、上级学籍管理部门两级审核后方可正式备案。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任何改动都要及时备案并报上级学籍管理部门批准后备案,学生各种信息的变更都应在当月完成,以保证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准确性。

第三十九条 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根据查询权限向特定人群开放,同时也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信息查询的后台支持。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员和技术支持部门要作好服务器的防病毒、防黑客攻击等系统安全工作,各用户要管理好自己的口令。为避免多种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技术支持部门要定期对服务器进行异地异机数据备份。对于学生的某些个人信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好查询权限。

第七章 软、硬件和技术支持

第四十条 学校应指定专门技术人员协助学籍管理员和班主任等使用者作好技术支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做好电子学籍管理工作以及辖区内学校的技术支持和学籍管理员的培训工作。

第四十一条 各学校应保持网络畅通,并能及时准确上传学籍信息。

第四十二条 河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提供本系统的服务器等硬件支持、软件的开发和网络维护。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河南省教育厅负责解释或修订。

篇3:学校电子学籍管理制度

关键词:学籍管理,电子注册,规范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管理手段的应用, 产生了崭新的以电子注册为手段来进行学籍管理的基础数据处理模式。电子注册已成为学籍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电子注册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对维护学历证书的公正性、严肃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电子注册制度

电子注册制度包括学历电子注册制度和学籍、学年电子注册制度, 学籍、学年电子注册结果是学生毕业时学历电子注册的重要审核依据。只有经过学籍、学年电子注册的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才能获得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所以, 学籍、学年电子注册制度是为完善学历电子注册制度而制订的, 与学历电子注册制度互相衔接。

(一) 学历电子注册。

2001年起国家对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行电子注册制度, 未经注册的学历证书, 国家不予承认。这个制度的实施有力地打击了社会不法分子伪造学历证书的现象, 维护了国家学历制度和学历证书的严肃性, 规范了学历文凭颁发制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是各高校对毕业生的毕业资格进行认定及数据的整理, 将校验通过的毕业数据和链接成功的毕业生图像信息上报省教育厅, 教育厅审核通过后, 再上报国家教育部审核备案。这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行计算机网络注册管理的一种办法, 实行国家、省、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三级管理。可以说学历电子注册是规范高校学籍管理, 督促高校依法治校的一杆标尺。

(二) 学籍电子注册。

高等学校学籍电子注册和学年电子注册是完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加强高等学校招生行为监督,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 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的需要, 实现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建立完整的高校学生数据信息库。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是各高校通过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 在网上核对新生录取信息, 包括:考生号、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入学年月、录取院校、专业, 层次、录取类型。复查合格的方可取得学籍。学年电子注册是在高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基础上, 对在校学生新学年学习资格的认定, 注册内容包含各年级在校生新学年学籍注册、上一学年学籍变动及奖惩等情况, 包括:学籍状态、学籍变动、学籍注销、学籍记载等。

二、目前高校学籍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各类学生基数的增加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学籍管理遇到很多问题:工作量增加、工作难度加大, 管理过程及结果的正确性、公正性、合理性、实效性很难保证。因此, 现阶段高校学籍管理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 学籍管理手段落后。

学籍管理不但有繁多的报表, 而且还有繁琐的统计、分析及相关的数据处理, 大量的电子图像信息处理, 网络信息的传递, 高校的管理设备相对落后, 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二) 学籍管理工作不规范。

学籍管理文件制度不太健全, 管理措施不得力, 学籍异动处理不严谨, 学生信息收集不及时、不全面。

(三) 学籍档案管理不规范、学籍档案材料分散。

学籍原始档案不完整,

整理不规范, 档案材料记载和整理工作滞后或没有完整记录, 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信息。

三、完善电子注册规范学籍管理

要改变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一) 高校领导要改变思想认识, 重视学籍管理工作。

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学籍管理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高校应当划拨专项经费, 按要求配备高配置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和光盘刻录机等硬件, 还要请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能较好完成电子注册任务的, 具有可扩展性和兼容性的数据处理系统软件, 为电子注册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障, 也为学校的学籍管理提高效率。

(二) 学籍管理部门要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

电子注册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规定的操作程序和上报的内容, 要求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这就要求学籍管理部门确保工作质量, 建立健全学籍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 每个环节必须要有专人负责, 建立校、系两级管理岗位责任制, 确保电子注册内容的准确、全面、规范, 做到责任到人, 奖罚分明。

(三) 学籍管理队伍要提高素质, 加强责任心。

1、学籍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和执行者也必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才能。由于教育部的招生信息是通过网络传输, 学生学籍信息又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和管理的, 高校要有计划地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尽量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籍管理人员参加有关培训, 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2、学籍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规范性, 学籍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由于电子注册信息面向社会, 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和疏漏, 必须细致、规范。如果学生注册信息错误或缺失, 将会影响学生的学籍电子注册与学历电子注册, 给学生毕业带来麻烦。

(四) 学籍档案材料要规范、完整。

学籍档案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 高校要严格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 做好学籍档案材料的建立与保存。

1、每年新生入学, 根据省招办的招生数据填写教学班学生信息登记表, 按规定统一编制学号, 打印分专业分班学生名单。再将这些准确数据按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对有学籍新生进行电子注册。

2、建立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 根据任课教师的原始成绩录入学生各学期各门课程成绩, 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 成绩合格, 准予毕业。

3、学籍异动管理。有学籍在校生转学、转专业、休学、退学等要办理相关手续。学籍异动规范管理, 能确保学籍档案真实可靠, 也为学历电子注册提供准确数据。

4、按照教育部毕业证书电子注册文件要求对具备毕业资格的学生统一编定毕业证书电子注册号。电子注册号做到全国唯一、不得重号。

5、建立毕业生成绩汇总表 (学籍卡) , 学籍卡反映了在校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期间所有考试成绩, 所以一定要真实、准确。

6、学生入学档案、毕业生登记表和毕业生成绩汇总表 (学籍卡) 等学籍材料, 在学生毕业后, 由学校密封盖章后送学生单位人事档案部门。

7、学生报考、报名登记表、毕业生成绩汇总表 (学籍卡) 、学期考试成绩册和教学实践环节成绩, 由校档案室存档作永久保存。

8、毕业证书须由学生本人签名后, 颁发给学生本人。毕业生呈报表由校档案室长久保存。

(五) 保证电子注册信息的准确性。

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是电子注册工作的基础。保证报送真实而准确的学生数据, 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学籍管理人员应严格核对学生录取通知书、准考证、身份证、高考图像信息与本人是否相符, 杜绝冒名顶替现象, 做好学籍电子注册工作。在学生毕业之前, 学历电子注册要进行预注册, 它关系到学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及证书内容的正确性。因此, 高校学籍管理部门要高度注视, 责任到人, 认真核对清理学生信息, 确保毕业预注册学生数据准确无误, 顺利进行学历电子注册工作。

总之, 电子注册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行计算机网络注册管理的一种办法, 它规范了高等学校的依法办学行为, 有利于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随着电子注册制度的完善与规范, 它不仅仅是学籍管理手段和工具的一种更新, 同时也可以算得上是学籍管理模式乃至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 它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曦:《电子注册制度与学籍管理改革问题初探》, 《继续教育研究》, 2008年第2期。

[2]唐伟元:《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 《宿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篇4:学校电子学籍管理制度

关键词:民办学校;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011-03

学籍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是一名学生在学校的凭证.然而,由于受到学生流动性大、传统的纸质版学籍携带不便、学籍信息更新慢等限制,在现行的民办教育体制下,学籍系统的意义却不能很好地凸现出来.同时,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的地位不对等性也给学籍管理造成不便,尽管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时,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指出“使更多的农民工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够进入到学校来学习,享受同样的、均等的、教学方面的服务.”然而,在广州市的民办学校里,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不仅要上交学杂费,而且由于户籍限制等现实问题,许多学生不能拥有个人学籍。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和学生关心的大事.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也进一步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发展提供了保障.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广东省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人口规模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在粤接受义务教育的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约有90%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广州是省会城市,每年的进城务工人员目前,广州约有50万外来工子女,主要在老城区;其中有20万在公立学校,30万在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大致有300家。

一、电子学籍系统的必要性

教育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简便化的学籍管理到现行的电子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实现一个新的突破.加强和规范义务教务阶段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关系到教育的公平、公正,关系到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进一步提高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学籍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工作,切实做好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有助于有效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率,也能更好地打破地域性差异,实现教育公平.同时,学籍管理工作面广量大,要求度高,政策性强,认真贯彻执行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加强学籍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学籍管理要求,规范学籍管理,确保学籍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可信性对学籍管理工作上新台阶有重要推动作用。

1、完善民办学校的电子学籍系统的社会意义

不断完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学籍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尤为重要,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辍学和退学的情况较一般学生较为严重.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能够更好地推进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更能够凸显我国教育公平的现实意义.电子学籍系统利用信息的网络化能够超越时空限制,适合把握流动性强的学生的转校、学习等状况,更好地对流动性强的学生进行管理.根据《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粤教基〔2007〕66号)等文件精神和广州市中小学学籍管理的要求,许多中小学和相关教育部门为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地探索着一个更具人性化、科学化、全面化的学籍管理系统。

然而,在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籍管理方面缺存在许多难题.由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户籍限制、家庭收入低、流动性大,不稳定性强,学校相关部门对电子学籍管理不重视,家长对学籍意识淡薄,一些教育部门不重视民办学校的电子学籍管理等现实问题,民办学校在管理学籍时常常遇到证件上交不全、家长态度冷漠、电子学籍上交时间仓促等难题.根据小组调研的广州市部分民办学校反映,一个学期来能够成功办理电子学籍的学生所占全校学生比例达不到40%。

2、目前电子学籍系统的几点弊病

目前,虽然广州市已经实现了全市的电子学籍共享,但是通过调查分析,现行的电子学籍系统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弊病:

(1)电子学籍信息过于简单,不能很好把握流动学生的身心情况

学生由于父母工作等一系列因素,需要在不同的学校频繁流动.学生在不同的学校频繁流动,学生的电子学籍也就跟随学生从转出学校转入接收学校,但电子学籍里面的信息过于简单,而学生素质信息表格也由于纸质版等原因被忽略,转入地学校老师不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基础和身心发展情况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频繁的转学和新环境的矛盾往往导致流动儿童成绩相对较差,容易留级,辍学率高,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和行为等情况,但由于缺乏学籍记录,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原来的情况把握学生的动态;

(2)家长意识薄弱,不重视学籍。

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民办学校学籍工作往往遇到家长的大难题.部分家长对学籍管理有关规定不了解、对学校学籍管理工作不配合,导致学生异动管理证明材料难以收齐。

(3)信息不足,难以进行教学管理。

对接收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而言,由于电子学籍系统只有学生一些基本的信息,没有学生的成绩记录和以往的表现情况,往往很难将转入的学生安排在合适的班级.一些流动学生的学校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在处理与转校有关的事务上,妨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4)民办学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电子学籍管理工作不尽人意。

根据教育部门相关信息显示,部分学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甚至无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随意性比较大、学籍表填写不详细、不规范、异动手续不规范、材料不齐全,学籍管理员对学籍管理系统操作流程不熟悉,或因学籍管理员变动而造成学籍管理工作衔接不上,学籍库数据错漏较多等问题。

(5)有关部门工作不到位。

相关学籍管理部门只是纯粹为了定时完成学籍输入工作,导致民办学校学籍工作压力增大.根据相关规定,学籍异动一般应在寒暑假期间和开学后两周内办理,民办学校此时正处于招生期,大量的招生工作和学生转学等工作需要同时进行,但教育主管部门却要求其与公办学校同时上交学籍,给民办学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不仅如此,尽管政府不同部门和机构对流动儿童都有调查统计,但流动儿童变化性大、流动性强和不稳定性等因素导致难以精确统计而公安部门也没有对流动人口办理16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登记,教育行政部门也无法准确判断流动儿童的就学需求量,导致在研究对策、调整学校布局时缺乏准确依据。

广州市是外来人口大量集中的城市之一,如何更好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关系着教育的公平.然而,在有关电子学籍管理的政策中并没有明确将其管理方法和细则落实到民办学校的教学管理当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本身就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建立一套立足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二、民办学校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建设

针对目前广州市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新构想。

1、建立健全电子学籍系统,增设学生成长档案的电子信息

民办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参考《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办理学生学籍注册等相关事宜,规范电子学籍登记程序,做好收录整理好各入学学生基本信息的工作,形成本校的在校学生电子学籍系统,并于学籍系统中增设学生成长档案的电子信息。

(1)规范程序,保证学籍电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各校需要制定电子学籍系统运作与学生转校、入学的相关程序,并形成有效力的公开化校务信息,保证电子学籍系统的基本录入和修改等相关信息能够有章可循。

(2)专人负责,落实责任负责制

各校需要有专人负责操作电子学籍系统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实现权责分明的专人负责制,监督该程序能够公开严谨地进行。

2、以市为单位,建立全省地区民办学校的联网信息沟通平台,搭建广东省民办教育电子交流平台,实现学生基本信息共享

首先,保障完善各定点的电子信息平台,建立各区内部民办学校之间无障碍的交流平台.为了更好地关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进一步做到教育公平公正,快速推进广州市教育科研网络建设,合理利用教育网络环境,各区内的民办学校之间可以搭建OA办公系统,实现本区内各民办学校之间及时高效、有序可控、全程共享的沟通和处理,减少在本区内就读的学生转校的繁琐的手续。

其次,由点覆盖面,各区之间形成有效的全市性民办学校的信息网.广州市十区的教育局应在市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完成各民办学校的联网工作,实现广州市内民办学校流动儿童电子学籍资料共享.广州市教育局应在民办教育相关单位设立电子教务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各区民办学校的电子教务信息,统筹民办学校内各学生的基本信息。

再次,以时间为轴,实现数据的有效整理和持续跟踪.各民办学校要按照一周一报的制度,按时将外来务工人员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的个人信息发送到该区教育局指定的收集处;各区教育局要按照一月一报的制度按时汇总该区民办学校的电子学籍数据,统筹好各区的民办学校的电子学籍系统的管理工作,及时发送到市教育局指定的发送点,实现在各区民办学校之间,进行对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无障碍管理。

最后,民办学校的学籍上交时间应该比公办学校相对延长,便于民办学校能够更好地搜集学生学籍的工作.对于不能上交齐全证件的流动儿童,应该根据有效的证件到教育相关部门办理证明,再为学生办理临时学籍档案,取得临时学籍号。

3、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电子学籍的重要地位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来说,电子学籍能够很好地帮助其在新的学习环境里,更好地被理解和受教育.美国在解决流动学生教育问题有许多有启发性的实践,例如1960年的“迁移者教育计划”(Migrant Education Program)为迁移学生(主要指5—17岁的农场工人的子女)提供补偿教育和服务支持,以降低迁移流动对学生的不利影响.1995年建立 “迁移学生记录传递系统”(Migrant Record Transfer System,MSRTS),利用计算机收集学生家庭、迁移前就读学校、学生已掌握的技能、考试成绩、基本健康状况等相关信息,并不断调整和更新记录.在现行的环境中,应该做好让进城务工人员了解我市相关政策.对于在民办学校受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更应该给予重视,保障其能够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4、完善配备设施,改善学籍系统构建

改进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需要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双管齐下,可以着重从设备配置及制度建设入手.

(1)学校设备配置

每个民办学校都应该为电子学籍系统配置专用计算机,可以自行进行本校学生学籍的管理工作.由区教育局统筹,每所民办学校都具有自己的网络登录账号,每所民办学校都可以自行到区教育局网页的指定位置进行学生学籍的录入和更改。

(2)教育部门设备配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配置专用服务器,并设置好外网IP,保证服务器的24小时开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指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做好电子学籍系统服务器和网络维护工作,以及防病毒、防黑客攻击等系统安全工作.用户要管理好自己的账号和和密码。

(3)教育主管部门制度构建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每期定时开展学籍系统管理会议,整理各校的学籍汇总信息.定期检查各校的学籍情况,并对系统升级和操作等相关信息进行讲座式讲解和培训。

参考资料

[1] 吴霓.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设置标准的政策困境及解决措施[J].教育研究,2010.

[2] 汤美娟.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的十年———回顾与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09.

[3] 吴开俊,力强.珠三角地区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9.

[4] 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政协“探索解决我省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新途径”专题调研汇报材料[R].2008(5).

[5] 广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广东省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介绍[R].2008,(4).

[6] 张青.美国乡村流动儿童的教育及其经验借鉴[J].外国教育研究,2007,(4).

[7] 石人炳.美国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5.

[8] 王善坤,谢婷婷,卢清波.谈美国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对中国的启示[J].黑河学刊,2006.

[9] 温家宝:政府一直牵挂农民工子女在城里上学问题[N/OL].新华网, 2009-2-28.

篇5:学校电子学籍管理制度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办法(试行)》,根据《办法》,学历证书遗失不予补办,可由学籍主管部门依据学生系统的学籍电子档案出具学历证明书,学历证明书与毕业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办法》适用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生,含各类跨阶段学习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

篇6:电子学籍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中小学学生学籍规范化管理,推进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暂行)适用于我校所辖服务区所有入学学生的电子学籍管理。

第二章 入学和建档

第三条 小学、初中、高中新生入学后,学校要使用全市统一的电子学籍管理软件系统建立班级和学生学籍档案。对已有电子学籍档案的学生小学升初中的情况,参见后述升学说明。

第四条 班级建档。新生入学后,学校学籍管理员根据学生实际分班情况,按系统要求正确建立新生班级信息,其编码规则为:6位行政区域代码(510802)+4位一年级入学年份代码+3位学校代码+1位性别代码+4位学号代码,计18位数字。如:***001。

第五条 新生建档。务必按系统要求,建立全部就读新生的基本信息档案,相关说明如下:

A.学生编码。学生编码是识别学生的唯一标识号,学生转学、借读、升学等学籍异动均不改变学生编码。学生编码在新生新建档案时由系统自动分配。学生编码规则为:6位行政区域代码(510802)+4位一年级入学年份代码+3位学校代码+1位性别代码+4位学号代码,计18位数字。如:***001。B.学生类型属性。是指非普通就读生(随班就读、借读生、残障生等),新建学生档案时,务必录入正确。

C.姓名。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依法更改姓名的,原名作为曾用名予以保留。

D.学生所在班级、民族、出生日、是否民工子女、是否独生子女等信息,务必全部录入准确。

E.监护人建档。每个新生建档后,必须再建立该生的家庭档案,至少要录入一个监护人的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证号、文化程度、与学生的关系、职业等信息。

第六条 贫困生的认定与取消,由学校管理员提出认定或取消申请,审批机构审核后自动生效。

第三章 学籍异动

流失(辍学)

第七条 学生流失由学校在学生电子档案中对学籍变动提交申请,注明流失原因,审批部门审核后自动生效。

转学

第八条 转出转入学校都在本市的,由转出学校学籍管理员按有关程序在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中提交转学申请,指定转入学校及班级,转入学校在电子学籍系统中同意接收后,经学籍异动审批部门审核通过,该学生的电子学籍自动进入转入学校。

第九条 由其它省市转入,由于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中没有该学生的电子档案,只能按新生为其新建电子学籍档案,参见前述新生入学和建档。

第十条 由本市转至外省市,由于转入学校及班级在系统中不可见,只能按流失处理,选择流失原因为“转至市外”,并在备注栏目注明“转出至……省或市”,上级审批部门审核后自动生效。

借读

第十一条 参见前述学生类型,将学生的类型更改为借读生。退学

第十二条 按流失处理,记录正确的流失原因。留级、跳级

第十三条 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或落后的学生,由学校根据留、跳级的相关规定,在学生电子档案中对学籍变动提交申请,审批部门审核后自动生效。

休学、复学、死亡

第十四条 在电子学籍系统中建有档案的流失学生,重返学校继续学习时,均应按复学情况进行处理,无需再为其建立新的电子档案。由需复学的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向原就读学校提出复学申请,学校同意后,将该生电子档案中对学籍变动提交申请,审批部门审核后自动生效。复学后到其他学校就读的,按前述转学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 学生因伤病或其它原因连续缺课达3个月以上,可办理休手续,由学校向休学审批部门提交申请,经审核后自动生效。

第十六条 学生死亡,由学校管理员在学生流失栏中注明。毕业、结业、肄业 第十七条 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期满,成绩符合毕业、结业规定,由学校管理员在学籍管理系统中提交毕、结业申请,并填写正确的毕业证书编号,审批机构审核后自动生效。

升学

第十八条 学生毕业时,系统管理员要及时更新系统数据,将所有毕业班学生更新为【毕业】及【升学】。

第四章 基本信息的日常维护

第十九条 学生基本信息发生变动或初始建档时发生错误(如重新分班、学生依法更改姓名或信息录入错误)时,学校必须及时进行修改,保证系统中信息的准确性。

第二十条 学生法定临护人的信息发生变化时,学校学籍管理员必须及时在系统中予以修改更新,正确反映监护人的信息。

第二十一条 班级的毕业和解散。现有班级因为毕业、重新分班合并等原因发生变化时,学校管理员应及时进行修改或更新。

第二十二条 转入学生的接收确认。转出学校提出转学申请后,转入学校必须进行接收确认后,县区级管理员才对审批通过。学校管理员应及时查看转入学生的接收确认工作,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确认。

第五章 管理责任

第二十三条 系统管理员的指定和更换。系统管理员由学校指定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知识基础的人员,并将该人员的身份证号、姓名、移动电话号码、QQ号、MSN 号、电子邮箱号上报区教育局报备。人员一经确定,中途不得随意更换,特殊情况必须更换管理员时,须向上一级学籍管理单位(机构)提出申请,并上报新管理员的个人信息,经批准后方可更换。

第二十四条 各级管理员要有安全和保密意识,禁止泄露自己的密码(或口令)给他人,并杜绝共用同一账号的情况(可据需要在系统中新建用户)。所有用户在系统中的任何录入和修改更新,系统将自动记录用户名和时间等信息。

第二十五条 各授权用户,不得在系统中任意篡改数据,严格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暂行规定的解释权属市教育局。第二十七条 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上一篇:鹿楼小学教师培训活动学时证明 师德培训下一篇:好干部推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