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心灵

2024-05-08

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心灵(共6篇)

篇1: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心灵

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心灵

龙赛中学侯宣红

美国教育家托马斯.阿姆司特朗写过一本〈〈in there own way〉〉,这本书翻译过来的书名叫〈〈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窗外阳光正灿烂,我忽然想到了这句话——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心灵,正如袁振国教授所说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一种价值观,一种境界。“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心灵”——我想这可能也就是我们今日正努力在倡导和实践的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一种美好境界吧。

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在我看来,“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不过反映了中国教育追求现代发展的努力,反映了中国教育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艰难转换过程,至于叫素质教育,还是叫创新教育、主体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似乎都无大碍。素质教育想要营造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氛围:学生好学、喜学、乐学;教师喜教、爱教、乐教。让教育最终能成为一种关怀,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享受,和一种信仰。

一、教育应该是一种关怀

据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周末84.1%的学生在家做“家庭作业”,其中城市学生平均做作业时间为107.12分钟,农村学生为72.26分钟,这是一组令人深思的数据,很多的因素促使原本应该是在花季,快乐地享受生命的孩子成了社会各阶层中最辛苦的一族。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和听到这样的事例,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掉所有的教科书,甚至想杀掉老师„„这些“恶毒”的话从充满稚气的学生口中说出,是多么不和谐,多么令人震惊!

教育应是一种关怀,一种爱——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个性张扬、终生发展的关注。我们关怀的不应该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该是他们心灵的成长。素质教育提倡的“以人为本”就是引导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潜能优势,并通过教育使之转变为现实力量。

如何关怀?首先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这是师之根本。它至少应包含正义感和同情心,一种“永远不在强大面前恭顺,不在弱小面前张狂”的可贵人格,教师只有民主、平等、科学地对待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才能自由地和谐地主动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才有可能。教师只有把无私的爱公正地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才让学生在真诚、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中健康地成长。其次,教师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尤其是现代教育的内涵,对当今国内外教育的最新动态,对21世纪人才质量的要求及培养的策略,对当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发展,对现代教育教学观点、理论应该了解和研究,并指导渗透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树立“行行出状元,生生能成才”、“终生学习”

1的人才观。另外,就是讲究教育方法方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把“人本”思想体现在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心、尊重、激励上,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育应成为一种享受

当学习逐渐成为终身学习,当教育开始追求可持续发展,我想教育应该成为生命中的一种享受。

首先,教育是教育者的一种享受。教育是教师的主动性行为,其主动性表现为教师的劳动和奉献的自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正因为渗透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蕴藏了无穷的乐趣,使教育者本人从中享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劳动性质的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供选择,需要的是教师本人忘我的奉献--崇高的思想、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这种奉献本身又是一种获取,所以教育是在享受中获取,在获取中享受。

其次,教育是学习者的一种享受。就学习者而言,他们相对于教师有一种受动性,这种受动性并不是对外力无奈的忍受,相反是学习者对教育的积极享受。一方面,作为学习个性,天然具有一种趋美冲动,即对美的样式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学习对象提供了学习者自我发现、自我欣赏的最好媒体。这些对象--人类总体劳动创造出的美的结晶,最能激起人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从而给学习者带来审美愉悦和享受。所以,学习是在生产中享受,在享受中生产,生产出个性主体以圆满实现教育的目的,享受自我发现、欣赏及生命得以生长的欢欣。

再者,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自然人、感性人变成社会人、理性人,是为了提升人性,使之尽快走向崇高和完美。而这,绝不能通过强制、灌输来实现。精神的高扬、心灵的净化、灵魂 的塑造需要陶冶。而陶冶,不经审美的享受阶段就不能成功。因为“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 安,不能得其所不乐。”只有教育到了使学生感到“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时,教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师生双方才能共同进入享受阶段。这种享受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随处可见:当学生突然明白了生命的价值,从而羞愧满面,流下热泪,深情地说出“老师,我错了”的时候;当老师提出了学生急于想了解的问题,解析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的秘密,使处于愤悱状态的学生茅塞顿开,眼里闪烁快乐光芒的时候,那种属于精神上的享受便出现了。

三、教育要成为一种信仰

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灵魂的感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因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有着现实的关怀,还会有着终极的关怀,而终极只能用信仰来承载。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作为精神存在的最核心的要素就在于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领悟。而领悟来源于启示,来源于仰望。让教育成为一种信仰,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想也就是要树立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材的理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建基于信仰的教育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召唤,这种召唤到给人们的是一种温柔的冲撞;它使得内在于教育情境的每一个人都会无比真诚地谛听来自生命最本真的悸动和低语,教育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没有耳提面命的疲惫、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在日渐清晰的人生目的探寻中,心灵变得纯净、充实、澄明和温润。

尼采说过:懂得为何而活的人,才能更好地活着。我想作为一个新时期的教师,只有懂得为何而教,才能成为好老师。21 世纪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特长明显的有用之才。愿这种和谐的、充满智慧的教育之光有如阳光般洒进每个人的心田,愿教育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篇2: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心灵

秋天的太阳暖烘烘地照着。下午的校园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秋季田径运动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二(3)班今天下午的比赛已经结束,此刻孩子们都亲密地围坐在我周围:有的给我讲家里发生的小趣事,有的争着把自己带来的故事书给我看,有的要打谜语给我猜,还有的在我的手上贴了好多亮闪闪的五彩贴画……我充分享受着和孩子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交流的快乐。

“张老师。”只听一声喊。我一回头,原来是闻思懿的妈妈。找我一定有事,我让她在旁边的板凳上坐下。她跟我反映:闻思懿这段时间情绪好像很低落,中午回家说自己运动会没有拿到名次,这次期中考试也没有考好,问她自己是不是很差劲。并说闻思懿以前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学期似乎变得不是那么爱说爱笑了。看着她忧郁的神情,我耐心地劝慰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非常正常的事,关键是家长的观念要正确,并要及时耐心地引导,要多鼓励孩子……她听了连连点头,说自己平时太关注孩子的成绩,给孩子造成了压力。又说,孩子认为老师特别喜欢张可人,不喜欢她,说老师总是表扬张可人。听了这话,我心头一震。怎么会呢?闻思懿的妈妈说,也许是因为闻思懿在幼儿园和一年级受到了一些特别的关注。(闻思懿的奶奶是学校的老领导,去年才退休。)并说孩子应该适应各种环境,让孩子受一点挫折也好……

我们的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最后她带着笑容而归,而我的心情却非常沉重。“老师喜欢张可人,不喜欢我。”这句话萦绕在我脑际,挥之不去。我自认为是一个非常公正无私、非常具有亲和力的人。尤其是进行课改实验以来,作为学校首批参加课改的实验教师,我觉得自己的教书育人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我对孩子们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宽容。对学生我总是一视同仁,从不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差、相貌的美丑、经济条件的好差而对学生另眼相看。课堂上的氛围是平等和谐的,我总是面向全体学生,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的权威,孩子们成了活跃的主体。课余我喜欢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融在一起;孩子们也喜欢和我亲近,有什么话都愿意对我说。我觉得自己在对待学生方面做得比以前更好了,老师当得也有了一些成就感,没想到家长的来访把我从陶醉中拉醒。在台灯下,我扪心自问:除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和孩子自身有问题,难道作为老师的我真的没有一点问题吗?我真的做到了面向全体,公平无私吗?开学来,有关两个孩子的一幕一幕像放电影似的在我眼前一一滑过:

张可人是我们班的班长,她的.学习并不优秀,但她各方面全面发展。上课时,她总是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发言,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名字经常写在红花、红旗里。而闻思懿呢,虽然上课完全是我行我素,是个典型的自由神。但当她积极地自我改正时,我是否都细心地给予了鼓励?

课余时间,张可人总是与同学打成一片,遇事宽容大度,有一次,一个男同学把她碰伤,胳膊都流了血,可她却什么话也没有说就原谅了别人,还一如既往地为那个男同学打满豆奶。这就是一个当班长的风度,也是现在独生子女中特别提倡的一种品质。当时我大张旗鼓地进行了表扬;闻思懿课间十分钟喜欢到我这儿来打小报告,诸如谁打了我一下之类的,我是否每次都给予了正确的引导?……

张可人每次跟我讲话,我都是耐心地听完;而有一次闻思懿要跟我说一件事,我由于有一点事而没有把话听完,我看到孩子的眼睛里有泪光在闪烁。。。。。

由闻思懿一个孩子,我想到了全班的每一个孩子。表现好的学生只占班级的少数,而除此之外的大多数学生都属于不声不响,成绩一般,表现一般,甚至成绩差,表现也差,我是否主动地去关注了解了他们呢?说实在,这方面我做的还很不够。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他的口袋里总是装满了“高帽子”要送给学生。是的,我确实也送给了学生许多高帽子,但是这些高帽子都送给了谁呢?仔细想想,绝大多数都送给了表现好的学生,只有少数是送给表现一般的学生,各方面表现差一点的学生就更少了。这样不是好的更好,信心十足;而表现差的会更差,灰心丧气吗?喜欢好学生是每一个教师都会做的事,但是发自内心地关爱表现一般甚至表现差的学生却能看出一个老师的师德。反思自己,我觉得自己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教学、课外活动、谈心等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打开他们的心结,并在此基础上融洽师生关系,最终达到教育他们的目的。

2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严格要求,要求他们将好的方面继续发扬光大,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之处;对表现一般的学生热心引导,利用早读、下课时间积极教育和引导他们,尽量使他们不断进步;对表现差的学生高度重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和爱心。作为班主任我将从态度、言语等各方面表现出对他们的爱护、关心、尊重和信任,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个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某一方面树立信心,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和提升自己。

3教师只有一个,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要调动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关心使学生感到温暖,相互影响、帮助、扩大和深化师爱的作用。

4对表现一般和表现差的学生时不时委以重任,将班级中的一些事务交给他们去负责,比如收缴作业、记载教室日志、帮老师发本子、帮同学打豆奶等,虽然这些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他们却很乐意去做,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

篇3: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心灵

为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精神,分析把握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总结交流经验,改进薄弱环节,进一步推进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2016年11月5日,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郑州市教育局和郑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承办的河南省第六届学校阳光体育推进会在郑州市经济开发区召开。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中国教科院体卫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于素梅,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刁玉华等领导出席了会议。河南省各市教育局局长、直管县(市)教育局局长、主管副局长、体卫艺科(站)长等200余人参加会议,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郭蔚蔚主持会议。

坚持与创新并肩前行

自2007年国家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来,河南省已经举办了六届学校阳光体育推进会。2009年以“制度创新”为主题的第一届阳光体育推进会,卧龙区通过不断地验证和改革创新,最终推出了“两个大课间”的做法;第二届以“丰富内容”为主题,重点探讨了在制度设立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大课间内容的多样化;第三届以“面向农村”为主题,树立了农村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典范;第四届以“有效大课间”为主题,金水区通过不断摸索、创新,找到了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办法;第五届以“城乡共进,推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为主题,促进了城乡学校体育工作均衡发展;本届以“每天一次活动课,确保锻炼一小时”为主题,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扎实推进,摸索出了切实增强学生体质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河南省已初步形成“每天两个大课间,确保锻炼一小时”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并使“每天两个大课间”成为全省中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全省中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在制度上得到了基本保证,活动形式和锻炼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校体育工作正在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实践与否定并行不悖

郑州市经济开发区自2007年成立教育文化体育局后,确立了“均衡、优质、特色、创新”8字发展方针,以构建幸福教育为理念,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以课程建设为发力点,狠抓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区域教育生态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另外,经济开发区还实施“六化并举”,即:制度化推进,让阳光体育运动有保证;课程化实施,让阳光体育运动有品质;社团化引导,让阳光体育运动有活力;层次化展开,让阳光体育运动有内涵;全员化参与,让阳光体育运动有激情;全域化支持,让阳光体育运动有实效。同时,也在践行四个结合,即:技能训练和娱乐游戏相结合,兴趣和特长齐发展;规定项目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共性和个性全兼顾;室内操和室外操相结合,雨天和晴天全天候;体育课和活动课相结合,国标和校本全落实。经济开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局长唐保华在阳光体运动经验汇报中发出了倡议:让“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每天一次活动课”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习惯!

专业与业余齐头并进

在本次展示活动中,与会人员观摩了经济经济开发区的朝凤路小学、实验小学、六一小学、实验中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展示,学生们都有一项较专业的特长展示,不管是常见的如足球、篮球、跳绳等项目,还是需要专业教师指导、配备专业器材的如击剑、旱地冰球等项目,都能看到大部分学生娴熟的技能、专注的眼神和快乐的笑脸。在展示活动接近尾声时,随着舒缓的音乐,学生们慢慢地静下来,将身体调整到自己舒服的姿态进行放松,汗珠夹着满满的幸福感。精彩纷呈的大课间活动展示凝聚着河南省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智慧与汗水。

守护成绩再谋发展

篇4: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孩子

她瘦瘦的,一双机灵的大眼睛,看上去很精神。但这双机灵的眼睛,并没有流露出一个十岁孩子应有的纯真,眼神里总是夹杂着一丝狡黠。在她身上总是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毛病:衣着邋遢,上課搞小动作,不写作业,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同学们都不喜欢她,不管上课、下课,我都能听到有关她的“小报告”,这令我头痛不已。几次想和她的家长沟通,却总是联系不上。直到有一天一个幼儿园老师来找她,我才知道:这个孩子从六岁开始,就在幼儿园长托,而她的家长因为常年在外打工,一年才能回来看孩子一次……家庭温暖的缺失、他人的冷眼加上内心的孤独,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固执、撒谎、狡辩的毛病。了解到这些情况,我顿时觉得这个孩子是那么的可怜,在没有父母亲人的呵护下,她的那些行为,恰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呀!我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

“陈老师,李同学又没写作业!”我刚进教室,数学小组长就向我汇报。我已经记不清是她第多少次没做作业了。她像往常一样走过来,等待我的批评。这一次我没有任何指责,而用手轻轻地摸摸她的头。“今天晚上我陪你做作业,做完作业,我送你回幼儿园,好吗?”她愣了一下,我示意她回座。在那节课上,我发现她听得很认真:课上没有做小动作,也没有乱说话。下课的时候,我把她叫到身边:“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她小脸涨得通红,低声地说:“不知道。”“怎么会不知道呢?我上课表扬你了没有呀?”听到我的问话,她肯定地点点头。我继续说到:“今天你上课表现得多好呀!其实你很聪明的,只要用心,你会很优秀的,明白吗?”她看着我点点头。

晚上放学,我一个人陪着她做作业,她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会的题,我讲一遍,她就明白了。作业不多,半个小时就做完了。我开始跟她聊天,我握住她的小手,“你在幼儿园住了多久了?”“四年。”“想爸爸妈妈吗?”“不想!”我看到了她脸上的倔强和悲伤,我的心一震,不禁有些酸楚,因为我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很委屈地跟我说:“他们多狠哪!六岁就把我送长托……”她哽咽了。那一刻,我的内心很不平静。这个可怜的孩子,她承受了太多的委屈,她的倔强,她的叛逆,她的放任,都是谁造成的呢?生活改变了一个本应天真无邪的孩子,然而这一切我们又怎能指责一个无知的孩子呢?她本应该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任性、撒娇,然而得到的却是别人的冷漠和白眼;她的生活本应该充满阳光和欢乐,然而却要承受一味的指责和批评。那天,她向我倾诉了许多,我搂着这个可怜的孩子,不断地安慰她,不断地鼓励她。

那天送她回幼儿园,我又和园长谈了好久,回到家已经六点多了,心情一直很沉重。

从那天起,我开始更多地关注她:上课时,只要她举手,我就会先叫她回答;能够认真听讲,不搞小动作,就会给她奖励;有不懂的地方,我会利用课下给她反复讲解;晚上放学,我陪她一起做作业。冬天来了,她的一双棉鞋已经咧开了嘴,我给她买了一双新棉鞋。同时,我与班上的其他同学讲了她的处境,同学们也表示很同情,纷纷表示要多多关心她,主动帮助她。以后,她不再是一株等待枯萎的花朵了,她的笑容多了,光荣榜上她的小红花也越来越多了。她自信了,也更坚强了,更可喜的是,她也由学困生转变成了中等生。

篇5:让法治的阳光照耀每一个人

引言: 历史故事: 想回顾一下1300多年前的盛唐。贞观、开元年间的唐朝,由于经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政治上也比较清明,文化上异常地灿烂,在法律制度上也有了辉煌而完备的建构,就是《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高宗委派大臣长孙无忌等众人制定的唐朝的律法。到了第二年,又对这些律法进行了逐条说明,最后把法典加上对具体法条的注释,合在一起形成了《唐律疏议》,于永徽四年正式颁布。

《唐律疏议》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早也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它承前启后堪称中国封建法典的“楷模”,也是中华法系的杰出代表。它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止于唐朝的疆域,对当时整个的东亚区域如相邻的日本、(今)韩国、(今)越南、回纥等许多的相邻国家和区域政权都有很重大的影响。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日本。日本在公元7-8世纪的时间里,前前后后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来到大唐到长安城全面地移植和照搬唐朝的典章制度、文化礼仪,甚至服饰色彩。

总结这样一个历史的故事,从中能看到些什么?一个国家的强盛,关键在于它的文化被人民向往、它的制度能被世界各国的人们所接受、所借鉴、所移植。如果能够建成一套成熟的、成体系的,既体现人类民主法治普适价值、又具有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特色的制度体系,这样一套体系既具有了“良法”的品格,又体现了“善治”的内涵,能为世界各国所信赖,值得人民向往,具有先进性、文明性和可借鉴性,那么,中国就能真正成为世界的强国了。

宋朝的王安石曾经说过,“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放在今天我们解读这番话,就是说: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在国与国的竞争中、中西方意识形态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成功案例:新加坡虽建国不足50年,但其凭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跃成为世界公认的法治国家。

荷兰人口不过600万,但因创设“国际法”令世界尊重。欧美强国、香港等。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是体现了党中央在这一重大问题上的政治自信、理论自觉和战略定力。

一、召开背景;

二、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新气象;

三、法治是给人民的最大福利;

四、四中全会亮点 一、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国内形势

社会矛盾突出(贫富差距)。腐败问题严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

到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完善。2.外部环境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法制改革的挑战。

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和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在接见外国的来宾,包括港澳台的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时候,在讲话里讲得最多的就是:你们不要担心,我们现在的政策不会变、法律不会变,你们到中国来投资兴业我们保护你们的合法权益。在地球村的时代,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也不管是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还是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其实都面临着国际法与国内法规则的一个趋同、统一化的前景。看到这样一个前景,我们有必要反思和分析我们国家的法治,是不是能够适应国际法治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够引领世界法治发展的进程。

费孝通先生有一句话,说世界各国的文明,彼此之间是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变动过程。把这句话套用到法治的变化当中来,一方面我们要倍加珍惜和坚守自己的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坚持我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但与此同时,还要敞开双臂拥抱和借鉴西方国家的通用的“游戏规则”、法律制度。二、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新气象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方针,四中全会上又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针,前一个侧重于经济建设,后一个侧重于法治保障,两手都抓两手都硬,相辅相成,共同地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建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后,中国法治建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

在法学理论当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就是:法律要从“纸面上的”转变为“行动中的”。在这方面,我们也是有很多例子的。比如说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举行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期节目,名称叫做《法治中国——重访冤假错案当事人》。

节目中提到,张高平和张辉是一对叔侄,若干年前从安徽开车到浙江去,路途上有人搭车,是个同乡的女子,也是前往杭州,半路上她下的车。殊不知第二天这个女子就被发现死亡了,在没有其他证据证明的情况下,或者说没有认真严谨地审理的基础上,张高平和张辉叔侄分别被判了有期徒刑15年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到了2013年的3月26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张辉、张高平强奸再审案作了公开宣判,撤销了原审判决,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并且启动了国家赔偿程序,总共为他们叔侄俩赔偿了人民币220多万元。

在这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张高平的采访当中,把依法治国放到这样的高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个国家应该做到有法必依,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公正司法。如果大家都依法办事,社会就会多一些公平正义、少一些冤假错案。如果当时执法人员依法办案,“他们叔侄俩就不会被冤枉在牢中呆了10年”。当然,也正是因为正直的(新疆)石河子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张彪,依法办案,“他们的案件才能够得到昭雪,才重见天日并且得到了国家的赔偿”,这也是依法办案的体现。所以说,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不仅是对国家很重要,对我们每一个公民来说,也都很重要。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呼格吉勒图案

1996年4月9日晚19时45分左右,被害人杨某某称要去厕所,从呼和浩特市锡林南路千里香饭店离开,当晚21时15分后被发现因被扼颈窒息死于公共厕所内。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于当晚与其同事闫峰吃完晚饭分手后,到过该厕所,此后返回工作单位叫上闫峰到案发厕所内,随后,呼格吉勒图与闫峰跑到附近治安岗亭报案。

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呼格吉勒图犯故意杀人罪、流氓罪一案,并于1996年5月17日作出刑事判决,认定呼格吉勒图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于1996年6月10日呼格吉勒图被执行死刑。而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对呼格吉勒图案作出再审判决,宣告原审被告人无罪,并向其父母送达了再审判决书。这起曲折的案件在当事人呼格吉勒图被枪决18年后,终于沉冤昭雪。

人们对呼格吉勒图案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自我的关怀: 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读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简单的替换公式就是,如果哪天报案的人是我,将会怎样?我们可以确保自己不犯罪,但却无法确定自己某天不成为一个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也正因为普通公民在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时,力量对比是那么悬殊,刑事司法程序尤其是被追诉者的权利保障设计,才会那么精密。因为对被追诉者的权利保障,就是对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保障。

念斌案

正义有时候会迟到,对福建小伙儿念斌来说就是这样,被羁押8年、4次被判死刑后,今年8月22日,他终于被宣告无罪释放。今年以来,一批长期久压不决的案件宣判,其中,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疑案”一律从无。此举释放出的进步信号,令人欢欣鼓舞。

让违法的人受到惩罚,让守法的人免于恐惧,是公平正义最基本的体现。四中全会对司法体制改革进行更全面的部署,以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办案,防范刑讯逼供、有罪推定、冤假错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针,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的防线。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首次提出“确保”司法“依法独立公正”,体现了党中央的决心。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其恶果甚至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却是弄脏了水源。” 因为犯罪是无视法律,而不公正的审判是毁坏法律。

一份不公正的司法判决,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就是给个人心里埋下了一粒仇恨的种子。

全民守法——法治中国的基础。中国的法治建设,与公民的守法意识、守法程度有关。中国是在13亿人口中搞法治,任务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重。况且,中国人长期以来重礼轻法,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各种违法犯罪案件、各类不信法不守法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劣质奶粉吃出“大头娃娃”他们营养不良、头脸浮肿、四肢细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他们使用了劣质奶粉。其中,童小雪,在自己刚满周岁时,打赢了一场民事官司。被告马步才因涉嫌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已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有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97名责任人员作出了处罚。

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国家才能治理整顿好,才能兴旺繁荣。否则,如果法律松驰,无法执行,则国家一定会有**,国力也会越来越衰弱。人们常说,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法官就是社会公平正义防线的守护神。如果守护神自身都禁不住金钱、权势、美色的诱惑,甚而与犯罪分子沆瀣一气同流合污,那无疑是最令人愤恨而痛惜的。司法腐败之所以让人如此痛恨,不仅仅因其危害巨大,更重要是它摧毁了社会公众对法治的信心。

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并不是没有任何矛盾纠纷的社会,而是尽管各种各样的纠纷不断出现,但总能得到妥善解决的社会。“定纷止争”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能,“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是穷尽其他救济手段后的最后选择”,法官对满怀公正渴望来到法院的当事人,要提供充分而及时的救济渠道。如果这种救济渠道因为司法腐败等原因被人为地堵塞,社会公众就无法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非法的途径就会成为必然选择。“一旦法律丧失了力量,一切都绝望了;倘若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再会有力量。”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守住这道防线,让这道防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法治是给人民的最大福利

要真正建立依法治国,执政者必须对过去在政法层面上的错误进行彻底的清理。对政治官员的追责,除了经济腐败,还应包括对过度维稳产生的对法治的伤害。中国的发展需要长治久安的环境,但真正的稳定不可寄托于强人政治,最好的手段不是维稳而是法治。

为什么要在2014年的秋天,高举依法治国的旗帜?

在十八大之前,中国的法治已经滞后,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首先,过去的二十年既是社会财富增长的二十年,更是财富分配的二十年,所分配的财富总额之高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独一无二。其中,有存量的分配,也有增量的分配;有良性的分配,也有恶性的分配。恶性的分配就是权力对财富的掠夺,它引发广泛而强大的腐败。腐败如同上游的洪水,脆弱的司法体系如同下游的小水坝,无法抵御,最终必然同污合流。

其次,由于对社会稳定的深刻焦虑,使得维稳机制损害了司法制度。大老虎横空出世,结党营私,假公济私,局面愈加不可收拾。

上述两个原因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令人悲怆的是,两个原因竟然在同一个时期聚合,爆发巨大的破坏力,失去了法治发展的良机。倘若没有上述两个因素的合力,中国的法治虽然落后,还不至于到达如此不堪的地步。

法治的意义重大,在中国当下则更显重大。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法治是人权的屏障,法治是政治权力稳定交替的基础,法治保障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趟高速前行的列车,法治就是铁轨,法治是坚固还是脆弱,将决定中国未来能走多远。

难得的是,法治已成为社会共识,甚至腐败官员也呼唤法治,这应感谢此次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使得官员意识到独立公正的司法制度对于保障人权包括官员的人权,是弥足珍贵的。更难得的是,位高权重者也逐渐意识到,司法的相对独立和专业化对于执政党也是好事,而非坏事。从历史角度看,即使在某些封建社会甚至奴隶社会中,司法系统的独立性和专业化程度也是令今人惊叹。古罗马帝国是集权制,但罗马的法治体系却十分发达,专业性和独立性相当之高。而在英国,自盎格鲁-诺曼时代,国王就没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绝对权力。法治如同一架优良的机器,虽给执政者增加了一条锁链,但也减轻了执政者治理国家的风险和负担。

衡量一个政党历史地位的标准,并不在于它在早年是以怎样美好的理想赢得人民信任而取得政权的,而在于它在执政之后为人民谋得了怎样的福利。如果它只是为一个阶层谋得了福利,或者它制造了一个权贵阶层,执政党成为它的代言人,那么,执政党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必将耗竭。

建立法治国家,是执政党推进国家前行的最重要手段,也是执政党给予人民的最大福利。四、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的新意和亮点

亮点一:依宪治国,依宪行政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公报着重强调了宪法的核心地位。把宪法放在普通法律之上,所以依法治国更大程度上突出的是宪法的重要。宪法当中规定,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权利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同时宪法中又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中国人民的代表。因此,人民民主专政权利的执行机构、代表机构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之上才是依法行政。所以依宪行政的基础实际上是人民民主专政,也就是说,党代表着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亮点二:强调人大对宪法的监督作用

四中全会公报中特别提到了人大的作用,提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人大及人大常委会赋有对宪法进行监督,对宪法和法律进行解释的权力。这使得在中国,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之上,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两者之间有了适当的分立,即人大的权利更大了。因为人大要对宪法进行监督,并对宪法、法律进行解释,有很强的制宪作用。高法虽然也能对法律做一些解释,但现在人大的作用涉及到宪法的监督机制,因此人大可能比高法更加重要。人大对宪法的监督机制,显示出在总体上,中国立法和行政有适当的分立了;尽管这仍和西方的形式有所不同,但也在逐步的改变当中。

亮点三:立法过程注重公众参与

为了保证党的执政公信力,也为了保证公众对整个立法程序的参与,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提出了立法的过程要注重公众的参与,注重专家的论证。这是一个典型的程序正义的过程,使得未来的立法将更具有民意的代表性,以及更加可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未来公众的参与将对立法本身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亮点四:审判权和执行权适当分离

公报中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再也不能干预司法了。公检法部门在财政上可能相对独立,公检法的审判和执行的过程相分离,也意味着整个司法体系和地方政府的相对分离。另外,四中全会公报还提到探索设立跨区域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主要就是跨地方政府的区域。这都意味着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地方依法行政,依宪行政;同时,法律对地方政府的制约作用还是很大的。

亮点五:建立巡回法庭

公报中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现在看来,巡回法庭目前还是为了解决一些贪腐大案而建立的。因为地方政府有可能阻挠司法公正,所以需要一个跨区域的巡回法庭来审理一些跨区域的、涉及人数众多的大案要案,避免审判受到地方的更多的干预。另外一方面,由于公报中多次提到了依法、依宪,未来巡回法庭有可能会向宪法的巡回法庭发展。

总体上来讲,此次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公报中,对于依法治国突出了两点:一是宪法的重要性。依法首先要依宪,宪法是基础。二是如何依宪。宪法中明确了人民民主专政,明确了党是广大人民的代表,所以依宪也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的核心地位。

亮点6:作决策要终身担责

全会提出,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虽然我国法律条文不断完善,但仍有老百姓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现在关键是如何严格执法、科学决策。

亮点7:重大决策终身负责 亮点8:领导插手司法要记录 亮点9:律师可当法官

亮点10:法治建设纳入政绩考核

依法治国,人们不会只看制定了多少法律,更看你落实了多少。如果法律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不落实到行动中,那就谈不上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法治与腐败: 新领导层不再将反腐当作“权宜之计”,是因为贪腐问题激起民怨,成为关系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习近平敢于虎口拔牙,亦与他的个人魄力、决心和意志有关。习近平主导下的反腐凸显新思路:以往的反腐只是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如今领导层是将反腐作为独立任务,目标和决心更彻底。2013年全国反腐机关处分了超过18万人,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或者说取得了新的成效,我想主要是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三个全面”。第一个全面,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突破口就是作风建设,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项活动分两批进行,第一批涉及到1700万共产党员,第二批涉及到6900万。这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该说是卓有成效。第二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涉及到国务院的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大部制、铁道部等。原来很长时间户籍制度不进行改革,高考、教育方面一些改革也长时间没有进行推进,从十八大以来,这些领域的改革都在推进。第三个全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个可以说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的三个方面的大事,也可以说是三个“全面”,这三个“全面”都取得了成效。

法治与财富:法治与经济有什么关系?看似离得有点远,但假如你是一个想开公司的创业青年,也许会感受更深。时间就是金钱,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好的商业创意,如果不迅速付诸实施,可能就会失去先机。这就要求政府得给力,一个证件办半年,黄花菜都凉了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知道自己该在哪里收手,然后让市场活力充分涌流。世界银行曾经出具过一个报告叫《变化世界中的政府》,其中有一个结论:“一个国家如果具有稳定的政府、可预知的法律变动方式、有保障的产权以及强有力的司法体系,就会比缺乏这些制度的国家取得更大的投资和增长。” 有一个法治良好的政府,就有一个讲究规则的社会,身处其间的民众才会焕发出创富的热情。这是一个常识。当然,这个环境除了社会环境,还需要制度环境,得有东西去激励人们造富。比如立法明确财富归谁所有、如何交易,用强有力的司法维护这些规则。否则社会成员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说没就没,订立的合同说作废就作废,恐怕没有人敢去创富了。而这些,都是法治范畴

四中全会对法治建设的部署,尽管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却也与经济改革和民生事业息息相关。它释放出的改革红利,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法治与公平:没有法治以前,人们靠英雄,比如“替天行道”的水浒好汉;还靠革命,比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近现代革命运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公平正义长期缺席,社会必将崩溃。

福建小伙儿念斌来说就是这样,被羁押8年、4次被判死刑后,今年8月22日,他终于被宣告无罪释放。今年以来,一批长期久压不决的案件宣判,其中,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疑案”一律从无。此举释放出的进步信号,令人欢欣鼓舞。让违法的人受到惩罚,让守法的人免于恐惧,是公平正义最基本的体现。期待四中全会对司法体制改革进行更全面的部署,以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办案,防范刑讯逼供、有罪推定、冤假错案。

如果社会贫富分化过于严重,社会结构严重板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也谈不上公平正义。如何打破利益藩篱,实现共同富裕在当前,只能运用法治所包含的平等、民主、参与理念,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

法治与尊严:政府部门办事吃闭门羹、看脸色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不仅关乎办事的效率,更关乎尊严。这似乎还是轻的。相信你肯定遇到过权力寻租的事情,手里有点权力就想着变现。官员渎职乃至腐败,让经济社会运行成本陡然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规则和社会风气的毁灭性打击。

他们不敢贪不敢腐。怎么样能让他们不能腐败,形成一种新的常态呢?结论是靠法治,靠制度。此次四中全会或将对近两年来的反腐进行经验总结,并把成果固化,探索长效机制。将公权力规范好了,法治的权威才能真正树立,也才更有底气运起法治利器,进一步治理社会。有害食品、环境污染、黑社会捣乱?诸如此类社会阴暗面,或多或少都有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甚至因利益输送而形成保护伞的问题。

依法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已经成为破解许多社会难题的关键。

法治与安全感:“醉驾入刑”实行3年多,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一部善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三年中,机动车年均递增1500万辆、驾驶人年均递增2000万人、道路里程年均递增12万公里,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发生涉及酒驾、醉驾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较“醉驾入刑”前同比分别下降25%和39.3%。

篇6: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心灵

肃南县职教中心 杨咏梅(734400)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个性张扬,见多识广,思想复杂,教育难度很大。尤其是我们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差、素质较低、管理难度更大,如何教育,这是摆在我们每一名职教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面前的难题。记得一位前教育部部长说过,“职业教育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的确,职业教育常常都是在做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大事业。大家知道,经过中考的优胜劣汰,剩给我们职业学校的生源,基本都是些生活自理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甚至存在自卑、自私、放任、懒散、缺乏信心、自暴自弃等等许多心理问题的学生了,他们当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特别突出,危险学生总有那么几个。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使我们职业教育变得异常的艰巨。班主任要把这样的班级管好、理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深知自己的责任是塑造学生的个性,是把我的学生塑造成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独特个性、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我的治班理念就是用热情去工作,用真诚来沟通,用知识教学生,用人品育栋梁。

一、做班主任工作要有爱心。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是爱孩子。班主任要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比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严肃的手势等都可以表达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和关怀感。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不能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 的自尊心,而要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比如说我班的一名女生,多次违反校纪校规,屡教不改,但我仍然没有放弃,而是多次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虽然收效甚微,但我至少让她感觉到了我的爱,有一次她伪造假条请了隔夜假离校,但一小时左右就返校了,事后她给我写了纸条,说她虽然特别不情愿,但知道这样做会给我制造麻烦,所以就克服欲念回来了。我觉得能否让学生肯替老师着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为学生付出了多少爱。我觉得要使一个班级有良好的班风,有强大的凝聚力,一直不断前进,班主任除了做好一些常规工作外,还应用一颗爱心,把自己真正融入学生中间,多理解他们,使他们信服班主任,愿意把班主任当作他们的好朋友,愿意多方面地交流思想。“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所以我们老师只要和学生先建立一定的师生友情,对学生多点宽容、多点尊重,多点理解,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与他们真诚交流,就一定会产生出教育实效的。比如说我班的一名男生,有一段时间上课精神萎靡,学习三心二意,什么作业都不做,我就根据他的情况和需要,多次找他进行了“自然而不直接、真诚而不偏执、恳切而不反感、安定而不急躁、恰当而不随意、对症而不任意” 的谈话。我惊喜的发现他不仅学习兴趣浓厚了,而且自觉性也强了,不但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而且还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对老师也有礼貌了。所以说“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老师只要用真诚的师爱唤醒问题学生,他们才能够按老师的意图去学习和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心诚则灵”,“嫩枝易弯也易直”吧。所以真诚的师爱是可以感化学生的。人是有感情的,学生是有良知的,他们与社会上有些人不同,只要我们舍得花时间花心血,我们完全可以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感化学生,转化学生,使问题学生问题更少,达到先说情再育人的理想境界。

二、做班主任工作要有细心。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班主任应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多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其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有教育心得多记录、多总结,积累经验……这样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均了然于心,才能因材施教。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班主任工作不可欠缺的。

上一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意见.精讲下一篇:高中乡村类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