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重见阳光——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工作

2022-09-11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个人坐船过江, 他看见江中有只青蛙在哭泣, 很奇怪, 就问青蛙:“你为什么哭呀?”青蛙说:“龙王有令, 凡在水族中长着尾巴的都要斩首。龙王要追究我做蝌蚪的时候。”这则故事的寓意不言而喻, 对别人曾经有过的缺点或错误不要抓住不放。

对于问题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有他善良、美好的一面, 做为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问题”学生, 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 既要看到其优点、长处, 又要看到其缺点和不足。面对成绩好的学生, 不能以“一美遮百丑”, 对其百般呵护;面对成绩差的学生, 不能因其成绩不理想而对其“一票否决”。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多一点理解和宽容, 从爱出发, 了解学生真实的感情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 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 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记得在学习心理学时, 有一种“皮格玛利翁效应”, 说的是一位老师如果认为某学生好, 那么在他的影响下, 这个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如果老师认为某学生根本不行, 那么在他的这种情绪影响下, 这个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差。“问题”学生的出现是源于我们的管理方式, 有些学生你认为他有问题, 他就会出问题。因此教师对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仁, 避免歧视和偏见。

其二要和他们平等相处, 和他们做朋友, 用心灵感受心灵。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 我深切地体会到, 当学生看起来最不可爱的时候, 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爱学生, 就必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 自觉地与学生“相似”, 平等地和学生交流, 弯下腰、“蹲下来看学生”,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多给他们一些表扬和鼓励, 多给他们一些阳光, 让他们多一点灿烂的笑容, 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样, 他们快乐, 我们也快乐!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 由于家庭的原因使她整天很忧郁, 我找了其他学生以及她的家长了解情况, 然后在人少安静的地方, 谈心式地跟她交流, 并且每次的谈话都留有余地, 让她回去慢慢思考, 后来她给我写了一封长信, 阐述了她的家庭状况和因此而产生的苦恼, 在信的最后, 她写下了这样的话:“感谢您, 老师!是您让我的心灵重见阳光。今后我会以坦然的心去面对各种环境, 做一个坚强的人”。只有走进学生心灵, 才能用感情赢得感情, 以心灵感受心灵。当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 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时, 学生才会敞开心扉, 让他们的心灵重见阳光。我们不仅要把自己扮成严师的角色, 而且还扮演好“管如严父, 爱如慈母, 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 做到以心换心, 以诚对诚, 学生的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一些小事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护, 如学生的学习用品掉在地上, 碰巧经过时, 不是旁若无人地走过去, 而是帮他捡起来, 让学生觉得这个班主任是容易亲近的,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其三要挖掘他们的特长,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过:给别人以赞美, 比责难要好的多。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应多看学生的闪光点, 注意调动和爱护他们的积极性, 允许他们犯错误, 也允许他们改正错误, 切忌在众多学生面前翻陈年老帐。对待学生我们要多看看他的现在, 而不是过去。其实, 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可挖, 你认为他行, 他就力争行;我曾经带过一个所谓的“问题”学生, 我根据她的特长安排班里的工作给她, 她很高兴, 用她自己的话说“初中的老师对我都很挠头, 可是在这儿, 发现自己还有用, 能为同学做一些事情。”当她犯错误时, 她最害怕的是她在我心目中的位置有没有改变。

其四要给每个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让他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学习和生活, 知荣明耻, 树正气, 压邪气。让他们明白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以做, 注重习惯养成教育, 逐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问题”学生不仅要强化自信, 而且还要培养竞争意识。一位诗人说:只有当你被追逐的时候, 你才最迅速。竞争使人感到紧张, 感到压力。但也可以催人振奋, 促人前进, 把人的潜力一点点地挤压出来, 发挥到最大限度。

总之, 教育“问题”学生没有现成的妙策和固定模式, 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摸清情况, 找准问题, 对症下药, 热情耐心, 持之以恒, 既要看到“问题”学生所存在的缺点, 客观地分析形成的原因, 又要善于利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为转化的契机, 把“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好做实。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作好“问题”学生的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辩证看待,感受心灵,挖掘特长,营造氛围

上一篇:高职C语言和单片机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下一篇:企业财务杠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