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程简介(药检药剂、检验、护理本科)

2024-04-17

《生理学》课程简介(药检药剂、检验、护理本科)(通用3篇)

篇1:《生理学》课程简介(药检药剂、检验、护理本科)

《生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生理学》

英方名称:《Physiology》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72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12学时

学分:4.0学分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药品检验、药物制剂、护理学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正常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规律,掌握有关人体生命

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研究正常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的科学。采取启发式、讨

论式教学方法。基本按多媒体方式上课。还采取问题讨论方式进行。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姚泰,6版,2003年。

参考书目:

1.《人体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姚泰,3版,2001年。

2.《Medical Physiology》,Tenth Edition,Guyton&Hall,Health Sciences Asia,Elsevier Science,2001.主讲教师:潘贵书教授王逸华副教授刘爱东副教授

陈远寿副教授肖智讲师罗蕾讲师

秦伟讲师余德芊讲师

篇2:《生理学》课程简介(药检药剂、检验、护理本科)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考试形式单一, 考试内容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

目前, 我国高校考试仍以传统考试方式为主, 考试形式单一, 考试内容重知识再现、轻能力创造, 一考定成绩, 这样的考试方式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组针对我院三个年级的30余门课程考试情况进行调查, 90%以上的只有期末一次考试, 平时没有阶段性的考试。试卷的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 部分课程的试卷完全是选择题。学生在临考前开始复习, 主要以死记硬背知识点为主, 缺少对知识的整理和深化, 也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2. 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

我院大多数课程的考核以学期末的总结性考试为主, 多数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占该课程的学业成绩的70%以上, 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以2009级本科护理学专业6门学位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的调查情况为例 (表1) , 均无期中考试, 期末成绩占70%, 平时加实验成绩占30%。这种单纯的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有失公平性和准确性, 缺乏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 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

3. 对考试的总结分析不够, 缺少学生反馈的环节。

考后的总结分析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 从而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命题的科学性。我院护理学专业各门课程普遍缺乏对试卷考核后的总结分析, 即使少数的考后总结也非常简单, 分析不全面不深刻。考试结束后, 缺少教师与学生反馈的环节, 教师很少再与学生见面沟通, 指出其考试的得失原因, 并根据学生不足的方面做出辅导。

4. 对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定和管理不合理。

国内多数高等院校的课程有“考试课”和“考查课”之分, 其区别主要在于考试课在学期末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 成绩以百分制为主。而对于考查课, 有的高校以闭卷考为主要的考试形式;有的高校由任课老师通过实验报告、课堂测验、提问等方式给学生记分, 学生多可轻松通过考查课, 评价的随意性大。学生对考试课和考查课的重视程度区别也非常大。我院护理专业的课程也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 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中, 公共课程、学科及专业类课程的考试课所占比例不到40%, 专业方向课均为考查课, 考查所占比例超过60%以上 (表2) 。究竟哪些课该作为护理学专业的“考试课”或“考查课”, 界定的标准模糊, 说服力不强, 可操作性差。人为的将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 不利于学生对医学核心课程的学习。

5. 考试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学院对考试课命题有明确的要求, 并由学院教务办统一安排组织考试。对于考查课的管理较为宽松, 命题和组织考试都由教师自行决定, 监控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考查课容易通过, 考试课难过。在评分标准上, 以试卷考试的考试评分标准相对要规范、科学合理;而以论文或其他形式考核学生的, 考核标准操作性不强, 随意性较大, 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体现不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区分度。考试的管理部门要不断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 加强对考试各环节的有效管理。

二、改革考试现状的思路

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的考试应当发挥其应用的功能:即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 使学生在获取护理学知识的同时更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认识学生特长, 发现学生学习障碍所在, 以便教师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笔者认为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服务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改革考试的方式, 改变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 在某些课程的考试中允许学生带工具书进行考试, 不以考核学生记忆能力为目的, 而是考查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换到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知识的能力。适当的时候采取口试加笔试的形式进行, 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 其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我们09届毕业生中有学生在应聘回答提问时, 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 而丧失就业机会。因此, 建议考试方式多样化, 增加开卷、口试、阶段性考试的比重, 尽量避免以闭卷为主的终结性考试的一考定成绩的现象。同时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 培养其自学能力, 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2. 改革考试内容和题型。

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因此, 改革考试内容势在必行。除了考查专业知识外, 更应注重考查能力, 特别是实践能力。在考题的设计上, 要重点检测学生运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命题上, 应适当减少客观题所占的比例, 加大非固定答案的主观题的比例。虽然护士执业考试以选择题为主, 但作为非选拔性考试的大学学习阶段的课程学习, 在出题上应尽量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启迪学生的思维, 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 真正发挥考试的功能。在专业课的考试时, 一定要安排技能考试的环节, 让学生的模拟场景中进行操作考试, 纸质的试卷一定要出论述性试题, 答案不固定, 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3. 改革成绩评定方式。

目前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单一, 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过大, 有一考定成绩的趋势, 我们必需进行改革。在评定过程中引入多元化标准, 以确保评定的准确和客观。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外, 还应该包括实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小测验成绩、讨论活跃程度、上课出勤情况等等。平时成绩占总成绩不低于50%, 而期终考试成绩不大于50%的比例。

4. 建立考后反馈的制度。

我院护理学专业多数课程只有期末一次考试, 学生完成期末考试后就再没有机会和科任教师见面, 考试答案情况学生无从知晓,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考后反馈机制, 在课程考试结束后, 安排教师与学生见面, 讲评试卷, 对学生把握不好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 对个别学生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 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点。同时, 试卷质量分析对于提高命题水平、考试质量、教学效果, 完善题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试卷质量进行规范化、量化分析, 有助于查明课程考试实际结果与考试预期目标间的差距, 正确使用考试结果, 正确评价教与学效果的客观性, 反馈教与学信息的真实性, 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整改措施, 同时也是试题库建设及实现教考分离的基础[2]。

5. 模糊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限。

人为地将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在实际教学运行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弊端, 让学生重视考试课而轻视考查课, 教学管理部门对考查课的监管不严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而护理学专业许多专业核心课程如护理学导论、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等必修课程, 传染病护理、中医护理、护理伦理及法规、五官护理等选修课均为考查课,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学习效果会有所下降。因此, 应该淡化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限, 一视同仁, 特别在实行学分制后, 每门课程按学分计入学生的成绩, 考核的要求和管理标准一致。

6. 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

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最主要方式, 考试环节的规范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重大。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只有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从教师的命题制卷、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期末的考试管理、学生成绩的评定, 都应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并由专人进行管理。课程的考核办法应该由教研室集体讨论, 报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综上, “考试制度”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构成, 是学校“人才培养系统”的基本内涵之一。国外一些高校强调“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以能力考查为重点, 考试方式多样, 试题答案强调开放性, 成绩构成具有系统性, 评分标准公正, 考试机遇多样, 成绩评定灵活, 有许多可供我国高校考试借鉴的地方[3]。护理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 对学生有非常强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护理学专业的考试, 既要检测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 还应考核相关的技能、能力。改革考试方法, 在现有的笔试为主的基础上, 采取口试、答辨和现场操作、阶段测试等多种考试形式,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改革成绩评定方式, 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现状, 建立考后反馈的制度, 淡化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定限, 建立健全考试的管理, 对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考试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也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 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促进教与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是目前护理教育必需面对和思考的课题。本课题组通过对我院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考核现状调查发现, 我院护理学专业考试存在着考试形式单一、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对考试的总结分析不够, 缺少与学生反馈的环节等现象, 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护理学,课程考核,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鄢泰宁, 张涛, 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 2010, (2) :14-17.

[2]刘伟东, 屈华, 石萍等.试卷分析的量化与规范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4 (4) :100-102.

[3]刘淑英.国外高校考试“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及启示[J].科技信息, 2008, (33) :555, 547.

篇3:《生理学》课程简介(药检药剂、检验、护理本科)

1 高等护理教育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指的是人类活动在空间、系统、元素、机构、实体和实践等领域的全球性发展和强化,它包含跨地区和洲际间为类活动的扩张所带来的人类事物组织的变化[1]。在经济政策趋向全球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教育与生产部门,继而出现一个初级全球化的大学市场。高等护理教育作为大学市场一员,其全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护理教育标准的全球化、护理教育内容的全球化、护理教育信息的全球化以及护理教育市场的全球化等方面。那么,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交织一起的大学市场背景下,势必对各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同样面临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考验,而怎样培养适应21世纪护理专业的合格人才也成为当今护理教育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针对我国护理学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而各级护理人才学历及层次普遍偏低的现状,我国高校培养的护理专业人才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势必在制订四年制护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密切关注发达国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2],使我们的课程逐步与国际接轨,以便尽快达到人才国际化培养标准。

2 全球化背景下护理学课程设置原则

随着护理教育标准的国际化,我国护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国际接轨,参照国际化标准,将人性化教育理念贯穿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等,培养护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全球护理教育信息,因地制宜设置国际护理课程,使我国培养的护生在全球化就业市场中能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根据《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设置课程。此外,在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一定要优化课程结构,适度借鉴西方国家的课程设置原则。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将原来的专业知识传授转向专业素质教育,使护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自身修养、扎实的人文社科知识,让她们就业时能很快适应“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3]。我们在课程设置时,既要遵循“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减少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强化英语学习;增强人际沟通”等原则,又要同时兼顾考虑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必须强化英语的学习与应用。我们知道,英语的全球学术地位受到在全球经济、文化产业和因特网中具有强大势力的盎格鲁──美国人集团支持,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特殊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英语的特殊地位超出了其语言本身,并延伸到工作中。因为原先以英语写的书有可能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远远多于其他语言翻译成英语[4]。英语在整个学术界被广泛使用,且掌握英语意味着可以掌握学科最先进的信息资料。因此,在设置课程时,一定要考虑增加英语学习的课时,且应把英语学习贯穿到整个本科学习阶段。

3 全球化背景下护理学课程设置方案

知识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全球竞争的方式和竞争的标准,这也对护理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势必面临着按照国际标准衡量和评价护理学院及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挑战。为了达到提高护理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世界教育联合会本科护理教育国际标准》列出了护理学生所需要达到的9个领域36个亚领域的国际标准,规范了护理院校的办学过程及培养质量的监控办法。由此,该标准为世界各国护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了参考指标。

从2001年11月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而关注生产和研究信息的高等教育文化领域比经济领域更加全球化,且关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网络及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为全球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媒介。作为精英教育的我国高等护理学教育,应在“专业宽口径、素质教育厚实、教学模式多样、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灵活”的基础上,作些前瞻性思考,需特别注重护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以促进护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稳步提高护理教育质量。因此,在参照西方“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及综合课程,课程设置出现短程化,课程组织小型化”[5]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改革课程设置方案,培养护生语言学习与文化沟通等能力,建立既能满足我国现代化需求又能在国际就业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4 全球化背景下护理学专业的课程内容

在医学教育转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时,应从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不光注意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完善人格与个性的培养。本科教育应由注重学科系统性教育向综合性教育转变。而因特网推动了全球的数据库建设和大学教师的合作,促进了更多面对面的交流和网络视频会议以及跨境电子学习[6,7]。如果没有因特网,高度发达的高等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为了使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只要愿意,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世界护理界的数据资源进行教学准备,而我们的护生也可以在因特网上学习欧美等发达国家任何一个护理学院的课程。这样,护理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应面向全球护理就业市场,逐步实现与国际课程接轨。目前,护理课程设置多为“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医院实习”模式。我院护理学也是根据学校新的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三大模块,其课程学分比例分配约为1∶1∶1,但此比例不包括实习32学分;而理论课与实践课时比例约为3∶1,若加上实习32周与其他课外实践如入学军训等,则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达1∶1。该课程设置主要考虑了国内高等护理教育的实际情况,且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想与国际接轨,增加护生毕业后在国际护理就业市场的实力,课程设置应该在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上改革,设置出培养能力的课程,并逐步实现课程短期化与小型化。如目前的学科基础课之间存在内容重复现象,且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间相隔1~2年,护生在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授课时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重复前面各基础课的内容。这样,既浪费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又增加了学生上课负担。由此,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各学科课程的衔接,又要求课程之间的教师认真讨论授课内容,尽量避免授课内容出现重复,还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前面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教师上课时间,解决疑难问题,以培养护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等护理教育管理者应组织各学科带头人、护理专业专家讨论课程设置内容,认真分析并比较国内外课程体系,并将课程设置内容交给同行专家进行评价,然后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最后确定课程内容。当然,在全球化背景下,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在体现中国特色的基础上,逐步衔接国际课程。

5 小结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护理高等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个体提供机会,而应扩展到促进文化多样性,强调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内社会以及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因此,四年制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既要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要适应全球化文化的发展,逐步实现护理专业课程国际化。

参考文献

[1]Marginson S,Rhoades G.Beyond national states,markets,and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A glonacal agency heuristic[J].Higher Education,2002,43(3):281-309.

[2]王虹,郑显兰.国内外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J].护理学报,2007,14(10):5-7.

[3]费秀珍.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现代护理,2006,12(6):580-581.

[4]Held D,McGrew A,Goldblatt D,et al.Global Transfo-rmations:Politics,economics and cultur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5]李小妹,王文茹,刘翠萍.论中国护理教育应对全球化的策略[J].护理学杂志,2005,20(18):6-7.

[6]OECD.E-learning in Tertiary Education:Where do we stand[M].Paris:OECD,2005.

上一篇:红色资源 作风富矿下一篇:中药炮制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