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作用

2024-05-01

生理学作用(精选十篇)

生理学作用 篇1

1 传统体育养生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的生理效应

身体素质主要指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性等。身体形态包括体重、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以及肩胛下皮褶厚度等。传统体育养生都是将身体姿势的调整同呼吸和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特征, 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一样, 能够有效地改变练习者的身体形态, 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如, 曾云贵等 (2005) 研究认为, 《健身气功·八段锦》通过75天的练习, 能够明显提高中老人的上、下肢力量素质, 提高中老年人关节灵活性、平衡能力和神经系统灵活性。通过技术分析可以看出, 这些素质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动作技术结构决定的。下肢力量增强, 主要是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第六式“摇头摆尾去心火”和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等均要求马步站立, 马步对发展下肢肌肉力量具有明显的效果。上肢力量增强主要是八段锦中许多动作都要求手指用力旋转抓握, 在抓握中使人的前臂及手部肌肉群得到了充分锻炼。八段锦练习还可以提高躯干和其他部位以及关节的灵活性都有作用, 如“五劳七伤往后瞧”可提高脊柱颈段的灵活性, “两手托天理三焦”和“调理脾胃须单举”能提高肩关节和手关节的灵活性, “摇头摆尾去心火”可提高髋和踝关节的灵活性。[1]

崔永胜、虞定海 (2004年) 研究认为, 3个月的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 中老年女性的腰围、腰臀比都较锻炼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说明健身气功·五禽戏对改善中老年女性的身体形态具有明显的功效[2]。经过6个月锻炼后, 练习者体前屈程度明显, 闭眼单腿站立时间明显延长, 背力增加明显, 和练习前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健身气功·五禽戏能有效地提高练习者的力量、平衡等身体素质。[3]

2 传统体育养生对呼吸系统的生理效应

人体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 以氧化体内的营养物质, 供给机体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和必要的热量;同时不断地将体内所产生的CO2排除体外, 以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的进行。《生理学》将这种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之为呼吸。人体的呼吸是通过三个连续的过程完成的: (1) 外呼吸, 血液在肺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这一过程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气体交换过程; (2) 血液的气体运输, 通过血液循环, 把从肺部摄取的氧运输到组织细胞, 同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CO2运输到肺部, 排除体外; (3) 内呼吸, 组织毛细血管血液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

传统体育养生各种功法都注重“调息”, 即调节呼吸。传统体育养生一般采用深、细、匀、长的逆腹式呼吸方式为主, 并且与动作的升降开合相配合, 充分调动人体呼气肌和吸气肌的运动, 使呼吸肌得到有效的锻炼, 参与呼吸的呼吸肌力量和收缩幅度加大, 从而提高肺通气和肺换气量。另外, 由于传统体育养生中的呼吸都受意识控制, 呼吸时各种感觉冲动传递神经中枢, 又受到神经中枢的反馈调节, 从而提高了呼吸调节系统的机能。

陈锦秀 (2009)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将纳入研究的60例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 试验组进行六字诀呼吸操训练, 对照组进行全身呼吸操训练, 训练时间均为3个月, 1次/d, 30 min/次。训练后应用圣乔治呼吸问卷 (SGRQ) 评价训练效果。研究得出结论是, 六字诀呼吸操可以显著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体效果优于全身呼吸操, 且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减轻疾病对心理社会影响方面效果更佳。[4]

费宏程等 (2007年) 通过对在校62名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实验研究, 将练习前后测得与心肺功能相关的数据 (心率、血压、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 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研究得出, 功法对于改善学生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都有较好的效果, 其中无论是对男性、女性在时间肺活量指标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5]

3 传统体育养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效应

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心脏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力器官。血管则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起着运输血液、分配血液和物质交换的作用。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血管内的血液流动, 使血管内的血液不断地和流经过的组织及器官进行物质交换, 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与此同时, 将体内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 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 以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同时, 血液循环还具有调和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特点是:动作柔和缓慢, 圆活连贯, 练习时要求身体姿态要松紧结合, 动静相兼, 神与形合, 气寓其中, 既注重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运动, 又注重人与外界的和谐, 属于一种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生理学认为, 经常适度的体育锻炼, 可有效地促使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机能。因此,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心脏功能, 提高心输出量, 使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流量加大, 从而提高机体各部分的新陈代谢机能。

杜少武等[6] (2006) 通过对年龄50-70岁, 无系统锻炼史, 无严重疾病, 分为2组, 锻炼组39人, 男8人、女31人, 年龄61118±6168岁, 身高157116±6129cm, 体重62160±7125kg, 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13人, 中专或中学25人, 小学1人;对照组31人, 年龄59187±6174岁, 身高159125±8126cm, 体重62137±9129kg, 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7人, 中专或中学22人, 小学2人。两组的性别进行÷2检验, 年龄、身高、体重、受教育程度进行t检验, 两组对象上述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 锻炼6个月后, 实验前, 锻炼组与对照组的心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P>0105) ;锻炼6个月后, 锻炼组SV、VE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0105) , 亦显著高于自身锻炼前 (P<0101) , VE-VA值显著高于锻炼前 (P<0105) 。而对照组实验6个月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P>0105) 。从而得出, 习练易筋经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 增加心肌收缩力, 心脏后负荷得到改善, 使心脏每搏射血量增高;因心脏排空量增大, 前负荷得到改善, 心肌顺应性、舒张功能增强, 从而起到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崔永胜、虞定海 (2004年) 研究得出, 通过3个月“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 “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可以有效提高中老年女性心脏的机能。中老年女性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安静脉搏均显著下降。他们分析认为, 这可能与气功锻炼能降低过亢的交感神经功能, 植物性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心血管机能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有关。[7]

综上所述, 传统体育养生对人体的生理系统具有重要的功效。传统体育养生效果的验证模式突破了原来只能靠习练者个人主观感觉体验的验证模式, 走上了客观的实验验证模式。

摘要:主导传统体育养生的运动生理学就是运用运动生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研究和剖析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生理效应, 从而揭示传统体育养生的运动生理学作用机制。传统体育养生效果的验证模式突破了原来只能靠习练者个人主观感觉体验的验证模式, 走上了客观的实验验证模式。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养生,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曾云贵, 周小青, 王安利等.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9) :1207-1209.

[2]崔永胜, 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1) :1505.

[3]邱丕相, 虞定海.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69.

[4]陈锦秀.传统六字诀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9 (6) :412.

[5]费宏程, 金相奎, 王红.健身气功·六字诀对大学生心肺功能影响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67-68.

[6]杜少武, 程其练等.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对中老年人心功能的作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6 (6) :721-722.

生理学作用 篇2

1.心脏每搏量:主要提高收缩压

2.心率:主要提高舒张压

3.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压的因素

二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

2.阈电位

3.na+通道状态:

①有效不应期从0期除极开始到复极3期膜电位达-55mv这段时间,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心肌细胞都不发生反应,即兴奋性为零(因为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随之膜电位由-55mv恢复到-60mv的时间里,给予强刺激,可引起局部兴奋,但不能爆发动作电位(此时na+通道刚刚开始复活)医 学教育网原创,此期为局部反应期。由于在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内,细胞在刺激作用下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故将这两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

②相对不应期:从复极-60mv到-80mv 这段时间。容易形成心律失常。

③超常期:从复极-80mv到-90mv这段时间。

生理学作用 篇3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 体育教学训练 作用 探讨

运动生理学作为体育学科的基础课程,它是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或运动训练影响下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并探讨人体在何种运动方式下运动能够使身体产生良好的适应性的科学。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能够为各个专项技术训练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运动生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比如“条件反射”、“超量恢复”、“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等,已经成为体育教师或教练熟知并运用到位的基本原理。本文从各个专项体育教学训练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运动生理学在其中的作用,为广大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

1、运动生理学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作用分析

1.1篮球运动的弹跳能力的生理学分析

现代篮球运动已呈现高空争夺的局面,随着篮球运动员身高的选拔越来越高,拼抢也更加激烈,出色的弹跳力也是夺得高空优势的关键,也是篮球运动员重要的身体素质。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在确定弹跳力的训练内容和选择训练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特点。目前,在体育教学训练中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有负重深蹲、半蹲提踵、跳深或行进间纵跳,其优点是方法简单,容易掌握,但是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1],这样锻炼的肌肉并不是比赛中运动员实际跳起时的主要收缩肌群,因此可以确定在发展下肢各关节伸肌力量时,应该以伸膝肌和伸踝(跖屈)肌为主。膝角在135度以上股四头肌的伸膝作用显著减弱,但股后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的伸膝作用增强。篮球比赛中,在很多情况下起跳时膝角都接近或大于135度, 所以在发展伸膝肌和伸踝肌力量的同时,必须发展股后肌群的力量。

1.2篮球运动的负荷强度的生理学分析

从运动生理变化角度看,机体总是不断通过自身的变化来适应外界所施加的刺激;对外界刺激产生适应亦是机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长期训练过程中,如果运动员得不到与比赛节奏相同或相近的负荷刺激,在比赛中一旦遇到这种新颖刺激,机体就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表现为运动能力降低、疲劳过早出现、头晕、恶心、胸闷气短和肌肉抽筋等。 因此篮球教学训练必须考虑运动强度的符合,必须达到和比赛时相近甚至略高的运动强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很多的研究也表明篮球运动是一项无氧运动[2],可见高强度对于篮球教学训练的重要性。

1.3 篮球运动的弱手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看,弱手运动的生理机制是以大脑皮质为活动基础的暂时性神经联系!暂时性神经联系越多,技能就越多,就越会有创造性。人体大脑的左、右半球是通过神经纤维传出而相互交叉控制人体肌肉的。左半球在语言、计算和分析、理解上占优势;右半球在知觉、观察和形象思维方面占优势。左手是强手的运动员在运动时,从外界给予刺激到做出動作效果相对较快,这主要是由于右半球在知觉、观测和形象思维的功能上的优势,能省去把感知信息通过两半球连合部-胼胝体的过程[3]。左手是弱手的运动员在运动时通过针对性强化左手训练,能够加深对技术要领的体会和理解,提高运动技能掌握的准确性。在感受器、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器官之间逐渐建立牢固的暂时性联系,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使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为统一的整体。动作达到自动化后,第二信号系统就可以摆脱第一信号系统的束缚,随外界环境的复杂化,能更灵活地调整全身活动,适应比赛的要求。

1.4 篮球运动员的心率、、血乳酸、肌糖原、补液以及肌纤维类型的生理学分析

从篮球运动员心率、血乳酸、肌糖原、补液以及肌纤维类型等方面对篮球运动员的生理学基础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篮球是一项非持续性的高强度、间歇性的运动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加大训练强度,使运动员适应篮球比赛时的大强度需要,以求在比赛中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技战术水平;从篮球运动员的肌肉类型以及运动中的血乳酸的变化来看,篮球运动员是在有氧代谢能力的基础上( 长时间的运动能力) 应注重发展无氧代谢能力,以提高运动员在场上的快速反应及快速起动能力( 攻防转换快) ;在能量及液体的补充上,应根据生理学的原则在赛前、赛中、赛后补充一些含无机盐的低渗糖溶液;有条件的队在选拔优秀篮球运动员时可采用高强研制的无创伤性肌纤维测试仪,选拔出有发展前途且白肌纤维多的运动员。

1、运动生理学在足球教学训练中的作用分析

足球运动是有氧与无氧相结合的运动,它始终保持相当强的节奏感。由呼吸系统。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组成的系统中,心血管系统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人体内贮氧最多不过1.5L,要提高氧运输的能力,首先就应该提高氧的贮备能力;其次提高最大吸氧量,减少呼吸当量以增强耐力;提高负氧债能力以提高无氧运动能力。有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员在比赛时每分钟要消耗9.5 千卡的能量,每天必须摄入不低于5600 千卡的能量食品。人体内有三种供能系统:磷酸原系统能持续供能约8秒,乳酸能系统能持续功供能约33 秒,剩下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有氧氧化系统,了解这些对教练怎样掌握运动量和负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身体各组织的物质含量在运动过程中逐渐消耗, 而运动停下来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逐渐恢复阶段, 最后逐渐波浪形再恢复到原有水平。人们给这个运动生理现象, 起名为“超量恢复”规律。这个规律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运动量愈大,物质消耗就越多,而运动后超量恢复出现的时间就越晚, 而且超量恢复的效果更显著,持续的时间也更长。根据这个规律,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把运动量训练作为提高人体机能的有效方法,但是采用大运动量训练,必须在超量恢复的阶段上进行下一次训练课,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训练效果,如果在恢复到原有水平的时候进行下一次训练,效果就差,甚至不能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如果恢复还未达到原有水平时就进行下一次训练, 就有可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而出现过渡疲劳。如果把运动生理学知识以及变化规律、理论依据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运动训练中去,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教学质量, 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更为明显。所以“超量恢复”的学说已成为教学、训练工作中有节奏地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理论依据。

3、运动生理学在游泳教学训练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游泳课,并以此作为提高素质教育,培养终身体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4]。在各种泳姿中,蛙泳以其姿势平稳、协调性好和易于呼吸而列在游泳教学首位。蛙泳作为一项运动技能是以运动生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蛙泳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运动生理学原理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蛙泳技术,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的目的。蛙泳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和实用价值,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说, 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去除分布在体内的多余脂肪,调整肌肉状态,塑造良好体型,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经常进行蛙泳锻炼的人都会给人以健康、朝气、充满青春活力的感受,因而蛙泳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运用运动生理学理论指导蛙泳教学,为蛙泳教学服务,具有更广泛的实用前景,这对于倡导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运动生理学在乒乓球教学训练中的作用分析

身体素质由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有先后之别,速度素质最先,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晚,男女顺序一致。机体某种潜在的能力,只有在人的生命某一特定时期,专项体能训练提供适时、适宜的某种特定刺激,才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如儿童少年7-9 岁为力量发展的第一个可训练阶段;6-12 岁反应速度大幅度提高;9-14 岁是发展专门协调能力的最有利时期。因此,教练员要使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先天潜能在适宜训练量和强度刺激下,转变成乒乓球运动所需的专项能力,为今后体能训练打下优良的生理学基础。

由于人体不同部位的动作速度不相同,肢体远端各关节的动作速度最快,近端的动作速度慢。而且在乒乓球运动的许多技术中需要在击球一瞬间用手腕甚至手指发力来增加球的威力。所以要加强乒乓球运动员肢体远端各关节及支撑器官的能力训练,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这部分肌肉、骨骼和韧带的灵活性、速度、力量等。

由乒乓球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的动作要精细,而这些精细动作是靠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协同完成的。在专项体能训练中不仅要发展大肌肉群的各项素质还要有针对性的发展小肌肉群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素质。在击球一瞬间肌肉要紧张,各肌肉群要协调配合并同时发力,还原时肌肉要放松,并为下一次发力做好准备。因此,要通过专项体能训练,使这些协调能力得到提高和改进。

根据能量代谢特点,乒乓球运动主要是由ATP- CP 系统和有氧代谢系统供能。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训练的原则: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 秒;每次练习的休息间隙不超过30秒;组间的练习不短于3-4 分钟。[5]能量供应靠ATP- CP 系统,是主要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灵敏、移动速度和挥臂速度。教练员应根据这些原则合理的安排体能训练,并要求每组练习后,血乳酸水平在2-4mmol/L。4mmol/L 血乳酸浓度是有氧耐力训练最适宜的强度。因此,在进行专项耐力训练时,找出个人最适宜的乳酸水平,掌握运动强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训练效果。

4、小结与展望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不僅运动生理学在体育学科中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如果掌握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运动生理学知识,并运用于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中,就能使体育教学训练更加符合客观规律,获得更好的教学训练效果。在现代体育教学训练中,高科技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许多项目上,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运动成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手段和训练方式上也有很大的改进,仅凭借四肢发达和个人经验已不足以取胜,还必须依靠科学的训练、器材的改进、技术的突破以及先进的体育思想指导。有的国外专家预测,知识广博的科学家将驾驭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被具体引申为“体育教育科学”、“锻炼科学”、“训练科学”等。当前,国内外体育科研领域中正在大量的进行心电、呼吸、肌电等遥测仪器、监测器等已都研究成功并已运用在体育教学训练比赛中,随着这些技术的大幅度突破,必将使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体育教学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加强.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训练方法及其生理依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7-80.

[2]叶庆晖等.运用录象叠加动态心率技术对男篮运动强度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2(2):61-64.

[3]李帅星等.右脑与运动训练[J].体育科学,1995(1):35-37.

[4]梅雪雄.游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当归对畜禽机体的生理作用 篇4

1 促进畜禽机体造血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当归能增加畜禽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骨髓中有核细胞的数量,特别是在畜禽血液中血细胞减少或骨髓受到抑制时,其将显著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生成,促进畜禽机体增强造血功能。

当归通过增高畜禽机体纤维蛋白溶酶活性,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细胞表面电荷,从而促进细胞由聚集状态分解开来,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同时,能够降低畜禽机体血脂含量水平。最终起到明显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的的作用。

2 保护畜禽心脏

当归可双向调节畜禽心肌收缩频率及心肌兴奋性,从而调节心率,能使心脏早搏发生率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明显减少。可显著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冠脉阻力和心肌耗氧量,增加心排出量和心搏指数。

3 保护畜禽肝脏、胆囊、肺脏及肾脏

当归通过保持畜禽机体中葡萄糖-6-磷酸酶、细胞ATP酶等糖代谢酶的活性,起到维持肝脏正常生理功能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当归能够增加胆汁中胆酸排出量和固体物质的含量,起到提高胆囊生理功能效率的作用。当归能扩大畜禽机体肺动脉,起到降低肺动脉高压的作用,从而起到保护肺脏的作用。同时,当归通过改善畜禽机体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和肾小球滤过功能,减轻肾脏受到的损害,对肾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4 抗菌、消炎的作用

当归可能显著降低畜禽机体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促进畜禽机体创面愈合,使畜禽机体局部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缓解组织水肿,并能使畜禽机体炎症后期肉芽组织的增殖生长得到有效抑制。最终起到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

5 增强畜禽机体免疫系统功能

当归可以激活畜禽机体中的多种免疫细胞,也可增加免疫器官重量,还可促进抗体、补体等免疫因子的产生,继而起到增强畜禽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

6 其他作用

当归对畜禽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镇痛等作用。同时,具有抗抑郁作用。当归能够松弛畜禽气管平滑肌,也能抑制畜禽肠平滑肌痉挛。通过增加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来促进物质代谢。当归通过直接减少机体内过氧化物含量,抑制氧化反应,从而起到抗氧化作用。通过直接消除自由基减少其对机体组织的损害。

7 合理规避当归对畜禽机体的副作用

证明激素生理作用的实验 篇5

高中《生物》教材中,曾谈到激素的含量极少,却起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那么,利用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的变色实验,可以说明激素的生理作用。

 

1原理

黑斑蛙在我国分布很广。生活于稻田、池溏或小河旁的草丛中,其背部呈深绿色或黄绿色,有不规则的黑斑纹和短纵脊,还有两条较宽的长背侧纵褶。其表皮和真皮内均含有黑色素细胞。色素细胞的胞质流动可将色素颗粒扩散至细胞外周或集中于细胞的中央。色素扩散就使皮肤颜色变深,集中就会使皮肤颜色变浅。而黑色素细胞是受垂体分泌的促黑激素控制的,促黑激素能够使皮肤黑色素细胞中色素粒扩散,体色变黑。

2实验过程和结果

2.1 采集8只大的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其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皮、上下颌缘有明显的黑色线,生活于田野及住宅附近,分布于华南各省,将其放入一个盛有2%乙醚水溶液的大广口瓶中麻醉。麻醉后,仰卧固定于蛙板上,上颌用大头针订在蛙板上,再在下颌穿一线,拉紧并固定之,使下颌保持张开的位置。

2.2 用左手进一步张大黑眶蟾蜍的口腔,右手用解剖刀沿中线切开上颚粘膜,切口在眼球稍下方处,并将粘膜向两侧拉开,暴露头骨。在蝶筛骨中间小心地用剪刀尖凿开一小洞,直径约3~4毫米即可。通过这个小洞可以清楚地看到脑下垂体,呈小椭圆形,浅粉红色,约有半颗米粒大。用小镊子将垂体夹出放入乳钵中研碎,加入2毫升0.7%生理盐水稀释,即可供注射用。

氮、磷、钾对水稻的生理作用 篇6

1.氮对水稻的生理作用

在各种营养元素中氮素对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最大,水稻不同生育期和器官氮素含量不同。一般茎叶中的含量约为1%~4%,穗中含量为1%~2%。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占蛋白质含量的16%~18%。水稻体内的核酸、磷脂、叶绿素及植物激素,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重要物质也都含有氮,所以氮素在维持和调节水稻生理功能上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氮素供应适宜时根部生长快,根数增多,但施用过量反而抑制稻根生长。氮素能明显促进茎叶生长和分蘖原基的发育,所以植株体内含量越高,叶面积增长越快,分蘖数越多。氮素还与颖花分化及退化有密切关系,一般适量施用氮素能提高光合作用和形成较多的同化产物,促进颖花的分化并使颖壳体积加大,从而增加颖果的内容量,而提高谷重。

缺氮症状通常表现为叶色失绿、变黄,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缺氮会阻碍叶绿素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减弱光合作用和影响干物质生产。严重缺氮时细胞分化停止,多表现为叶片短小,植株瘦弱,分蘖能力下降,根系机能减弱。氮素过多时叶片拉长下披,叶色浓绿,茎徒长,无效分蘖增加,植株过度繁茂,致使透光不良,结实率下降,成熟延迟,加重后期倒伏和病虫害的发生。

2.磷对水稻的生理作用

水稻茎叶中磷的含量一般为0.4%~1.0%,穗部含磷量比较高,在0.5%~1.4%之间。磷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重要成分之一,而且直接或间接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一些高能磷酸又是能量储存的主要场所。磷素供应充足,水稻根系生长良好,分蘖增加,代谢作用旺盛,抗逆性增强,并有促进水稻早熟和提高产量的作用。磷参与能量的代谢,存在于生理活性高的部位,因此磷在细胞分裂和分生组织的发育上是不可缺少的,在幼苗期和分蘖期更为重要。水稻缺磷植株往往呈暗绿色,叶片窄而直立,下部叶片枯死,分蘖减少,根系发育不良,生育停滞,常导致稻缩苗、红苗等现象发生,生育期推迟,严重影响产量。

3.钾对水稻的生理作用

水稻茎叶中钾的含量约为1.5%~3.5%,穗部含量较低,一般在0.5%~1%。钾在植物体内几乎完全以离子状态存在,部分在原生质中处于吸附状态。钾与氮、磷不同,它不是原生质、脂肪、纤维素等的组成成分。但在一些重要的生理代谢上如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转移等,钾都具有触媒作用,能促进这些过程的顺利进行。钾还有助于氮素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施氮越多,钾的需求量也就相应增加。钾对植物体内多种重要的酶有活化作用。适量施钾能提高光合作用和增加植株碳水化合物含量,并能使细胞壁变厚,从而增强植株抗病抗倒伏的能力。

缺钾时根系发育停滞,容易发生根腐病,叶色浓绿程度与施氮过多时相似,但叶片比较短。严重缺钾时,首先在叶片尖端产生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展至全叶,茎部变软,株高生长受到抑制。钾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大,能从老叶向新叶转移,缺钾症先从下部叶片出现。钾不足时淀粉、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减少,水稻处于繁茂遮荫或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增施钾肥后大多可以得到改善。

浅议川芎的药理学作用 篇7

1 脏和冠脉循环的作用

川芎对于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川芎中提取的川芎生物碱及酚性部分可以较明显地扩张冠脉, 增加冠脉流量及心肌营养血流量, 使心肌供氧量增加, 另一方面, 川芎生物碱能提高实验动物的耐缺氧能力, 降低其心肌耗氧量。

川芎嗪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大活性, 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对由肾上腺素或氯化钾引起的主动脉条收缩有明显拮抗作用。能明显增加麻醉狗冠脉血流量, 且与剂量相关;明显降低动脉阻力和冠脉阻力, 作用维持1 h以上。给家兔注射垂体后叶素引起心肌缺血缺氧, 川芎嗪有明显拮抗作用。

阿魏酸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 保护缺血心肌;由于对α受体有阻断作用, 因而能抑制主动脉平滑肌收缩, 对抗甲氧胺、苯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等的升压作用。

2 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川芎能抗体外血栓形成, 使血栓长度缩短、血栓干湿质量减轻。川芎嗪能降低冠心病患者扩大性血小板数量, 血小板聚集数量减少。川芎抗血栓形成主要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川芎嗪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川芎嗪影响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形成可能是通过调节TXA2/PGI2之间的平衡。川芎嗪抑制TXA2的合成, 主要抑制TXA2合成酶, 作用呈量效关系, 而对环氧化酶活性和PGI2活性无影响, 但能增强PGI2样物质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川芎嗪抗血小板聚集还可能通过阻滞Ca2+向细胞内流, 以及升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而起作用。

川芎所含的阿魏酸也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静脉注射后能抑制ADP和胶原诱发的血小板聚集。阿魏酸还能抑制血小板TXA2的释放, 对其活性有直接的拮抗作用。阿魏酸不影响动脉壁PGI2的生成, 且对PGI2活性有增强作用。

3 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对妊娠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川芎浸膏能增强妊娠家兔离体子宫收缩;大剂量反而使子宫麻痹, 收缩停止。川芎成分丁烯基酞内酯和丁基酰内酯有很强的抑制子官收缩作用, 阿魏酸与中性成分川芎内酯也有解痉作用。

4 抗肿瘤的作用

川芎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表面活性, 使其不易黏附成团而易于在血流中单个杀灭。其溶血栓作用可改变癌症患者血流循环的“高凝状态”, 使癌细胞在血流中不易黏着停留、着床, 也易于被杀灭。川芎还能改善微循环, 增加放射损伤部位血氧供应, 抑制胶原合成, 减轻放射性病理变化, 有利于化疗药物到达病灶, 杀灭癌细胞。

五 镇静、镇痛作用

川芎挥发油对动物大脑的活动有抑制作用, 而对延脑的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脊髓反射有兴奋作用, 剂量加大则转为抑制。川芎水煎剂灌胃, 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 对小鼠的作用更明显, 还能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 并能拮抗咖啡因的兴奋。小鼠灌胃川芎嗪有明显镇痛作用。

6 提高免疫系统, 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

川芎嗪能增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提高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酸性α-醋酸萘酯酶 (ANAE) 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也能促进小鼠绵羊红细胞 (SRBC) 抗体的形成。

阿魏酸钠可刺激小鼠造血功能,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有治疗作用。此外, 川芎还能对哮喘的发作有防治作用, 明显延缓漫性肾损害, 对多种革兰阴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微量元素铜的营养生理作用 篇8

一、铜的营养生理作用

铜的主要营养生理作用可归纳为:参与造血过程和髓蛋白的合成;促进骨与胶原的形成;发挥类似抗菌素对猪、鸡的促进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参与色素沉着和毛与羽毛的角化作用;参与形成具有酶功能的含铜蛋白质等。

1. 维持铁的正常代谢, 有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和红细胞的成熟。

铜是铜蓝蛋白的辅基, 血浆铜蓝蛋白与组织转化铁蛋白有关, 缺铜是红细胞脆性增强, 存活时间变短而形成贫血。

2. 调控黑色素的合成, 维持毛皮的正常色泽和性状。

黑色素是决定皮毛颜色深浅的最重要物质, 它是一种具有聚醌结构的高分子蛋白质, 由黑色素细胞分泌产生, 广泛分布于动物的皮肤、粘膜、视网膜、软脑膜及胆囊与卵巢等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逐渐形成黑色素。铜离子是酪氨酸酶的辅酶成分, 如铜离子不足, 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 黑色素合成受到控制, 酪氨酸不能转化为黑色素, 引起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脱色症。铜缺乏的鼠、兔、珍珠猪、猫、狗、牛和绵羊都表现毛发褪色。

3. 参与血管、骨骼的形成, 维持正常的血管弹性和骨骼强度。

铜是参与纤维化的赖氨酰氧化酶、单氨氧化酶的辅助因素。缺铜可引起赖氨酰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导致结缔组织弹性蛋白和胶原纤维交联障碍, 成熟迟缓, 血管、骨骼等组织脆性增加, 降低血管弹性和骨骼强度。

4. 参与能量代谢。

细胞色素氧化酶为含铜酶, 参与能量代谢而涉足细胞或神经元膜电位的维持、细胞成份的合成、神经元内的快速轴浆运输等功能。铜缺乏可导致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下降, 氧化磷酸化受到抑制, ATP生成减少, 从而影响许多物质的合成及生物电的产生。

二、高铜的促生长作用及机制

1. 高铜能剌激仔猪的生长、提高日增重、提高饲料利用率。

添加高铜的有效剂量为125~250毫克/千克。母猪添加高铜有一定好处。禽类添加高铜并不能改善其生理性能。

2. 高铜的促生长机制。

多数研究者认为有抑菌作用, 减少微生物对饲料的消耗和降低发病率;高铜使空肠变薄, 十二指肠绒毛变短减缓肠等组织更新速度从而降低了他们维持的能量需要量, 相应地增加了用于生产的能量;高铜的促生长长期作用可能与采食量的提高有关;高铜能增加消化道酶如胃蛋白酶活性, 也可提高仔猪脂肪的利用率, 剌激仔猪的生长, 高铜还可以调整肠道的微生态环境, 增加血液中的促有丝分裂因子, 从而产生促生长效应;高铜还可能促进动物的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体蛋白的合成, 最终提高生产性能。

三、铜缺乏症与铜中毒

1. 铜缺乏症。

铜缺乏症是动物体内铜含量不足所致的以贫血、腹泻、运动失调和被毛褪色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动物铜缺乏症常呈地方流行或大群发生, 牛、绵羊和山羊最为易感, 猪、家禽基本上不出现。在世界范围内, 对牛而言, 铜是除磷之外最容易发生缺乏的矿物元素。各种动物长时间缺铜可表现贫血, 可能是因为缺铜降低了含铜酶在铁代谢中的作用, 是血红蛋白合成和红细胞形成受阻的缘故。缺铜还常常引起猪和禽骨折或骨畸形, 但牛羊则少见。此外, 缺铜还可导致动物出现共济失调、被毛 (羽毛) 脱色、心血管病变以及繁殖性能降低等症状。

动物对铜缺乏症的易感性与动物的年龄、品种以及放牧季节等因素有关。一般说来, 如果牧草干物质中铜含量低于3毫克/千克, 饲喂生长期的反刍动物会引起普遍的铜缺乏;含铜量为3~6毫克/千克时处于临界状态;而当含铜量高于6毫克/千克时, 一般很少发生铜缺乏。

2. 铜中毒。

铜中毒是动物摄入过量的铜而发生的以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和贫血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多种动物都有发生急性或慢性铜中毒的报道, 其中以绵羊最为易感, 其次为牛。单胃动物对铜有较大的耐受量, 这种差异与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铜代谢的不同有关。

日粮中影响动物生长的铜最大耐受量分别为:羊25毫克/千克、牛100毫克/千克、猪250毫克/千克、马800毫克/千克、鸡300毫克/千克、家兔200毫克/千克、鼠1000毫克/千克。随着年龄的增长, 动物对铜的耐受量提高。如果铜的摄入量超过上述水平, 各种动物均可产生毒性反应, 具体表现为:反刍动物产生严重溶血, 其它动物可表现出生长受阻、贫血、肌肉营养不良和繁殖障碍等。

四、高铜的危害性

高铜可造成动物肝脏铜蓄积, 从而使其食用价值下降, 甚至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当日粮添加50毫克/千克的铜, 肉铜明显上升, 肝铜达到134.9毫克/千克, 当日粮铜增加时, 肝铜含量也增加, 当日粮添加量为361.9毫克/千克时, 肝铜也达到407.70毫克/千克, 明显降低了肝的可食性;在肉鸡低钙日粮中添加高剂量的铜, 肉鸡会因肠道对铜的吸收增加, 易导致肉鸡铜中毒。

高铜可造成环境污染, 饲喂高铜日粮时, 大量的铜不能被机体吸收而随粪便排出, 增加了土壤和水的铜浓度, 当长期大量施此种粪于牧地, 牧草含铜量 (干重) 15~20毫克/千克就可使对铜最敏感的绵羊发生中毒。

教育活动中心理学的作用发挥刍议 篇9

一、教育活动中进行心理学的学习的意义

面对着中国传统教育日益暴露的缺点和不足, 中国当代教育者开始从现有的教育方法进行探讨分析, 着手于改革教育相关方面的制度和方法。为了适应中国教育事业的现状, 教育研究专家开始将心理学引入到教育环节当中, 将教育和心理学二者相结合。作为教育的接受者, 学生们面临的教育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在这三个时期, 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 在上课的途中可能不能够保持专心。中学生时期, 学生年龄正处于青春期阶段, 可能会出现叛逆心理等状况。大学生时期, 对社会还保持懵懂的状态。面对这些状况, 教育活动中引进心理学, 可以加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联系, 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 将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结合起来, 解决问题, 避免学生在进入到社会当中, 因为不成熟而遇到更大的困难和问题。同时, 学生学习心理学、了解心理学也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心理成长方面, 往积极地方向发展。

二、教育活动中关于心理学的使用

我国教育活动现在的情况是注重学生德智体三面的共同发展, 在现代教育活动中, 心理学对学生德智体三方面内容起着很积极地作用。

在德育方面, 近些年来, 我国的教育者和心理学者在对中国现有的教育实况进行分析研究, 考虑到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逐渐探索出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德育教育方向。将心理学运用到德育的课程实践中, 考虑到不同时期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情况、接受能力等因素。然后再开展适合的德育课程, 包括教材编写, 课程的安排, 这些内容都一一落实。只有将心理学和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 才有利于学生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智育方面, 一个优秀的人才, 其心理素质必然是健全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 人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能力如何的重要体现。处于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 学生的压力也会慢慢变化, 尤其是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 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压力、情感问题等心理问题也在慢慢显现出来。学校在面临这样的情况时, 不仅要教导学生知识和技能, 还需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而且,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美育的教育课程也在逐渐受到重视, 成为教育活动的一项内容。心理学就要求老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发现美, 在潜移默化中, 感染学生, 让学生体验到真善美, 让学生往更加健全完美的人格方向发展。

传统的教育方式中, 老师在课堂中教学一直是学校的主要教导方式。研究表明, 心理学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是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而且, 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保持良好向上的状态。而且, 心理学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 并且更加积极地学习知识。心理学的研究, 非常注重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引导学生往更加积极地方向发展。从长远来看, 这种方法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促进学生往成熟的方向发展。教育活动中运动心理学, 开始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 同时又兼备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弥补学生某些方面的不足和缺失, 促进学生平衡稳定发展,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三、加强心理学对教育活动的积极影响力

(一) 加强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的联系, 形成教育心理学

加紧教育和心理学的结合, 从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寻求问题、解决问题, 然后积累经验, 再和心理学联系起来, 形成一门对教育活动有积极意义的实用性理论, 也就是教育心理学。并且, 拓宽教育和心理学研究的体系, 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 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育。

(二) 开展对教育者的培训工作

为了解决教育活动遇到的难题, 为了更加积极地面对来自社会的挑战, 将心理学引入到教育活动中, 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这也就意味着, 从客观上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学教育者。因为老师是传达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施行方。在一定的程度上, 老师的行为和思想是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但是,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我国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具备这样条件的是凤毛麟角的, 所以对于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心理学教育者的工作, 是刻不容缓的。

在教育活动中, 心理学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非常强大且积极地。虽然心理学在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但是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仍然继续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使之适应我国教育活动的发展现况, 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田洋.江舰.浅谈素质教育中现代心理学的作用[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7.

[2]李雪凤.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3]刘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探讨[J].时代教育, 2015.

水的生理作用与养禽科学供水 篇10

1 水的性质

水与动物营养生理有关的性质如下:

1.1 水有较高的表面张力

水与动物体蛋白质的活性基或碳水化合物的活性基以氢键相结合, 形成胶体。胶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使组织细胞具有一定的形态、硬度和弹性。

1.2 水的比热大

水的比热高于其他固体和液体的比热, 如1g水从14.5℃上升到15.5℃需要4.184J即1卡 (Cal) 的热, 而玻璃仅0.5J/g℃ (0.12Cal/℃) , 铁比热0.46J/g℃ (0.11Cal/℃) 。这一特性对动物调节体内热平衡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

1.3 水的蒸发热高

1g水在37℃时完全蒸发, 需吸收2260kJ或549kCal的热量。对无汗腺动物在热环境条件下, 通过呼吸散热, 维持正常体温是一种有效方法。

1.4 动物机体内与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结合的水, 不能

自由移动, 即使冷却到-30~40℃, 也不会结冰, 但在特定条件下, 遇到强冷过程或解冻不慎, 则有细胞破裂和动物死亡的危险。

2 水的生理作用与缺水对禽的影响

2.1 水的生理作用

(1) 水是禽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禽体含水量很多, 在胚胎期高达90%, 出壳雏为75%~76%。成年蛋鸡体内约占55%~56%, 血液含水80%, 骨骼含水45%, 蛋的内容物含水75%。禽体内的水大部分与蛋白质结合成胶体, 直接构成活的细胞与组织。 (2) 水是重要的溶剂:许多化合物是在水中电解, 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必需溶于水后才能进行。 (3) 水是润滑剂:禽类关节腔内、体腔内各种器官的组织液中的水能减轻关节和器官的摩擦力, 起到润滑的作用。 (4) 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水不仅参与体内的水解反应, 还参与氧化还原、水合、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细胞的呼吸过程, 禽体的所有聚合和解聚作用都伴有水的结合或释放。 (5) 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是禽体的主要矿物质来源之一:禽类一般从饮水途径获得所需钠的20%~40%, 钙的7%~28%, 镁的6%~9%, 硫的20%~45%。水中的元素含量不可忽视。 (6) 调节体温:禽类体温调节主要通过饮水和水的排出来实现。水的比热大, 导热力强, 蒸发热高, 能迅速传递热能和蒸发散失体热。嗉囊中的冷水能冷却供应脑部的动脉血和来自冠、肉垂的静脉血, 能减少由热衰竭引起的死亡。在高温环境中, 鸡会将水洒在头、面、冠、肉垂等部位, 表面水分蒸发, 也会散失部分体热。因此, 在高温环境中, 向鸡的身体, 尤其是头面喷洒冷水, 有防暑降温效果。

2.2 缺水对禽的影响

饮水不足或缺水的家禽, 饲料消耗减少, 体重下降, 生产力降低, 重则死亡。禽类失去其全部体脂的50%的体蛋白后仍可能生存, 但体内水分散失10%即可死亡。肉鸡连续限制饮水20%, 即能严重影响饲料报酬。出克雏在第一次饮水之前, 如果管理不善, 长途运输等, 较长时间未获饮水, 自身水分过分消耗, 身体处于严重的缺水状态, 这是比较常见并未引起普通注意的问题, 对鸡的生长发育和存活率影响很大。据报道, 4周龄的小鸡断水喂食, 体重下降到40%~50%时死亡, 平均存活时间为11d, 最长不超过16d。

3 禽体内水的来源与排泄

3.1 禽体内水的来源

禽体内水的来源有三, 即饮水、饲料水、代谢水。 (1) 饮水:饮水是禽体水分的重要来源, 饮水的多少, 因环境温度、性别、年龄、生理状态、个体特性、供水制度不同而差别大。环境温度对饮水的影响:在一般环境温度下, 每采食1kg干物质需水2~3kg。环境温度越高, 耗水量越大, 每采食1kg干饲料的耗水量:环境温度4.4℃耗水1.7kg;15.6℃时需水1.8kg;21.1℃时需水2kg;37.8℃时耗水4.5kg。在环境温度9℃时, 产蛋鸡日饮水量为165ml, 而在35℃时日饮水量增加到400ml。气温在21℃以上, 每升高1℃, 饮水量增加70%。随日龄增加, 饮水量加大:在21℃以上, 1周龄雏鸡饮水25g/d, 4周龄55g/d, 8周龄180g/d。 (2) 饲料水:饲料水是禽类获取水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不同性质的饲料, 含有水分的多少各异, 禽类采食饲料的饲料水多, 饮用的水就少。 (3) 代谢水:三大有机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或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水称代谢水, 代谢水是禽体内水的重要来源, 为总水量的10%以上。

3.2 禽体内水的排出

禽体内水的排出主要经蒸发、粪尿排泄和产蛋失水。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粪便排水:在29℃的环境中, 相对湿度为50%时, 粪便的含水量为58%, 空气相对湿度为80%时, 粪便的含水量增加到了74.6%。呼吸蒸发失水:禽体水分主要通过呼吸蒸发散失的。产蛋失水:每产100g蛋, 失水70g以上。

4 饮水卫生与科学供水

禽类的胃与哺乳动物不同, 持水力很弱, 为使禽类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 必须持续不断地供给清洁卫生饮水。

4.1 必须重视水质

可溶性盐分是检查水源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 溶解盐为150mg/ml是理想的饮用水。水中氯化钠和氯化钾超过500mg/L时就有咸味;镁盐超过1000mg/L就有苦味, 不能作饮用水。水中钙的含量不能超过75mg/L, 否则会干扰饲料营养物质和抗生素的吸收利用;饮水pH值以5~7为宜, pH值过大的饮水, 对饲料中的钙、磷、钾、镁的吸收不利。pH值过小, 有利于寄生虫的生存。饮水应避免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因此, 对养禽饮用水源要进行卫生检验, 符合卫生要求的才能作饮用水, 才能使禽健康成长。定期对饮水系统进行消毒, 因为储水箱和管道容易滋生细菌, 出现污物或者杂质堵塞。具体做法是:先将全部饮水系统排放干净, 然后加入含氯化物的水, 浸泡整个系统30min后, 放入清水冲洗整个系统15min。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污物、杂质的存留及细菌的滋生。饮水应饮用自来水或清洁的井水, 避免饮用河水, 以防污染感染疾病。

4.2 饮水温度

家禽饮水的最佳水温是10~12℃, 水温高于31℃或低于0℃时的饮水量大减。在低温环境中, 饮水温度会影响家禽的生产力。据试验, 产蛋鸡在舍温-2℃到16℃之间环境中, 饮用20~25℃温水组的产蛋率较饮用常温水组高7.39%, 蛋重大40~41%。在高温环境中, 饮水温度高会加重热应激的危害程度。不少养鸡场饮用地下水, 水温一般16℃左右, 在炎热的夏季或是严寒的冬季较适宜。但多数养鸡场用水塔储水, 抽一次, 用一天, 甚至数天。在夏季, 早上抽水, 下午水温可达到35℃以上, 在冬季塔内水温可降到5℃以下, 甚至结冰, 这种饮水会加重热应激或冷应激的危害程度。因此, 对水塔和输水管道应保暖防热, 以保证饮水冬暖夏凉。病理状态下对饮水温度的特殊要求:家禽发病后, 人们往往只注意用药治疗, 很少有人注意不同疾病对饮水温度有不同的要求。热应激状态下药大量饮用低温水。若鸡患肾脏疾病, 如肾传支, 饮水量增加数倍, 剧烈腹泻, 病程长。此病若发生在寒冷的冬季, 饮水温度仅几度, 而排出的粪尿达到40℃以上, 病鸡饮用大量冷水, 排泄热水, 体热大量散失, 体温下降, 怕冷打堆, 往往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这类疾病的患禽, 不但要注意保温, 还应供给温热水饮用。育雏时所需要的饮水应接近体温, 不可饮用凉水, 以免凉水一激, 体温骤降而发病。

4.3 供水制度

产蛋鸡晚上10~11时关灯, 光照14~16h/d, 即夜间关灯停饮8~10h/d, 在常温环境中影响不大, 晚上12时后体温有所下降, 早上4~6时最低。6时后逐步上升。而在高温环境中, 因停水8~10h/d, 早上体温比晚上12时还高, 早上开灯后大量饮水, 粪便逐步转稀, 体温开始下降, 到中午12时最低, 以后逐步上升。因此, 炎热夏季, 产蛋鸡在下半夜易发生热衰竭死亡。有一蛋鸡场, 晚上12时至次日早上6时, 因热衰减死亡率达10%。采用下半夜1时开灯饮水1h, 能有效地减轻热应激的危害, 减少死亡率。

4.4 饮水给药和饮水免疫应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发展策划下一篇:如何上好药理实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