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投资增长措施

2024-05-03

拉动投资增长措施(共6篇)

篇1:拉动投资增长措施

抓项目保增长

——惠东县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之一,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可促进资本的形成,可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形成有效需求和有效拉动。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县各级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有明显效果,五年迈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按照“构建三大经济中心区、打造五大产业县”的发展战略,坚持“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的思路,把扩大投资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积极因素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融资方式,积极激活社会投资,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生产性项目建设,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拉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

2008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增幅在全市排第一位,其中,“双十”项目等重点项目共投资16.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8%。从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7.1亿元,同比增长95.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7亿元,增长5.7%,房地产完成投资9.4亿元,增长14.6%。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35亿元,增长151.6%,第二产业投资21.61亿元,增长76.6%,第三产业投资31.91亿元,增长14.9%。

1、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多少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3.3亿元,年均递增16.6%,GDP年均递增9.7%;而“十一五”前三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24.3亿元,年均递增26.6%,GDP年均递增14%。两个时期数据对比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越快,经济发展越快,投资拉动作用越明显。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为41.8%,是“三驾马车”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一方面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2、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投资结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引导,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先进制造业、第三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都大幅增长,高耗能工业投资大幅下降。2008年,农业投资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第三产业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30.4%上升到31.6%。

3、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以来,我县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来谋划,坚持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后劲力来推动,坚持把生产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的推动力来落实,有力地促使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生产性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或投产,发挥了大项目的带动作用。2007-2008年,引进了平海电厂、巽寮旅游,中航城、怡景湾、佳兆业、锦胜集团、股溢、富升房地产等一批大项目,其中平海电厂总投资108亿元,巽寮旅游总投资126亿元;启动了“双十”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县城文化广场、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飞鹅岭森林公园、县城路网改造工程、万隆新城、国际新城、丽景华庭、怡景湾等一大批市政设施和房地产项目,大力推进莞惠高速、惠深沿海高速、环城南路、环城北路、农村硬底化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巽寮旅游、平海温泉、国惠酒店、平海电厂、康利石材、澳洲树熊、银基鞋材市场等一大批生产性项目建设;两年全县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265个,完成投资57.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2 %,对拉动我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4、资金来源渠道明显拓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镇(街道)党政正职责任考核评价办法和“项目在镇、责任在镇、利益在镇”政策以及提高税收增量分成激励措施的出台,强化了责任,增强了信心,调动了各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有效地扩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主体地位日趋明确,自主投资的积极性提高,民间投资成为我县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依赖银行贷款和政府资金的状况已大为改观。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其中,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3%,而且资金以自主筹集为主,到位率比较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投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第一,农业投资比重偏小。近年来,由于长期偏重于发展二、三产业,大量的资金投向二、三产业,导致农业投资比例偏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第二,房地产投资风险增大。2007-2008年,我县房地产总投资17.6亿元,两年增长1.3倍。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刻,恰遇“金融海啸”,导致了大量的资金沉淀,楼盘空置增多。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是由于历史欠帐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需进一步加强。第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土地等资源约束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项目用地瓶颈制约仍较突出,影响投资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三是企业增资扩产能力减弱。随着“金融海啸”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国际需求减弱,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利润空间收窄,直接影响投资者信心,削弱企业增资扩产能力。四是缺乏大型生产性项目支撑。大型项目是支撑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县引进的大项目仅有平海电厂、巽寮旅游等,而且项目还在建设中,还未形成生产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是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效果”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极富挑战性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国外需求继续减弱。中央明确提出要扩内需,保增长。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短期内扩大内需,主要还是扩大投资需求。因此,加大投资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统一部署,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确保200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达40%以上,努力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效果”的目标。建议重点抓好如下工作:

(一)坚持把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着力点放在项目建设上,在扩大投资拉动增长上求突破。经济发展靠项目,项目是投资的载体,要集中力量抓项目。一是积极谋划一批项目,特别是能带动全局的大项目。大项目对投资乃至全县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为保持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确保“十一五”期间投资持续稳定增长,要加大项目谋划建设力度。结合投资结构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谋划一批体现高科技含量、高竞争力、高带动力的大项目,为优化经济结构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千方百计推进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在建项目抓进度,促投产;在批项目抓攻关,促进度;在谈项目抓跟踪、促落实”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突破项目用地瓶颈,加快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区、鞋材生产基地和民营科技工业园等工业园区的建设;以项目建设为主体,加快大岭自来水厂、环城北路、环城南路、全县健身广场等投产项目建设,确保早计划投产项目早建成早投产;加快巽寮旅游项目、平海电厂、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两馆一中心、稔山污水处理厂、盐洲跨海大桥、飞鹅岭森林公园等续建项目建设,加速在建项目进度;力促国鑫汽车、厦深铁路惠东段、平多公路改造项目、平山黄排二河桥至白花广惠高速路口公路改选项目等早日动工建设;认真抓好东山海风力发电、熔盛造船、垃圾处理焚烧发电、国家石油储备库等在谈项目的跟踪落实,确保项目落户,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把确保投资增长的主攻点放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上,在资金“瓶颈”上求突破。200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74亿元以上,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大机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构建融资体系,促进银企合作,促进项目资金到位,帮助支持工业企业度过难关,破解项目资金不足问题。一是要利用好国家专项资金、地方资金和金融机构资金。“扩内需,保增长”,是今年工作重点,国家推出十项重大举措,投资4万亿元搞大项目建设,省新安排十大工程共安排222个项目,总投资2.37万亿,同时,市也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年安排市重点项目87宗,计划投资220亿元。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省、市扩大内需投资拉动的机遇,加快在建的大项目建设,谋划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基础产业扶持项目,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展政府投资的融资源道,完善中小企业行业担保机制,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确保我县今年安排的投资项目特别是40宗计划投资达52亿元的重点项目尽快建成。二要利用好国外资本和国内资本,通过市场筹集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在招商方式上,要体现灵活多样性,推进产业招商、上门招商、节会招商和以商引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在项目选择上,要注重项目规模和质量,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污染小、财税贡献大的带动型骨干项目,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在项目的攻关上,要坚持“一切为大项目服务”的宗旨,要解决好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服务好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特别是要跟踪落实在谈的大项目,促成国家石油储备库、东山海风力发电、垃圾处理焚烧发电、熔盛重工等大型生产性项目的早日落户;在投资项目的引导上,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继续保护好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营企业实行资产重组,组建集团,盘活资产存量,做好企业增资扩产工作。

(三)坚持把投资的落脚点放在二三产业发展上,在优化投资结构上求突破。在扩大投资需求时,应强调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重,把解决眼前问题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重视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增量投资扩大和存量投资调整为手段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实行引导投资。一是加强市场引导。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基础产业,特别是要做强做大鞋业、服装、电子、旅游等产业,通过市场引导投资,把资金引向二三产业。二是加强政府引导。要大力组织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突出抓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珠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珠三角地区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沿海清洁能源和船舶制造工业基地、中国女鞋生产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通过制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项目投资高附加值、低能耗、污染小等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经济高效益增长。重点要有“三个追求、三个力求”:追求“有效投资”、“高效投资”与“绿色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投资,力求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重点是要把项目建设资金放在刀刃上,确保资金有效利用;追求发展经济效益好、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投资,力求避免规模大、效益低的投资,重点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追求发展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有利于长远利益的投资,力求避免环境污染、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保问题的投资,重点是重视民生事业项目的投资。

(四)坚持把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撑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优化投资环境和增强城镇服务功能上求突破。经济提速,基础先行。要围绕扩大城市骨架、增强城镇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的目标,大力推进交通、园区、供水、供电、通讯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县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城镇服务功能仍较落后,需要大量的投资,一些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城市建设还需要大量投资加以改进。一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农业投入,着力解决好村道硬底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五通、五建、六进村”;着力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进“三农”加快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双十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来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创新资金筹措模式,大力推行BT等新型融资方式,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督办力度,推动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环城北路、飞鹅岭森林公园、大岭自来水厂等项目建设,迁建县妇幼保健院、县委党校、县广播电视大学、县老干活动中心、县武装部,加快“两馆一中心”、县城汽车客运站、第二人民医院等项目的建设。同时,更加重视民生事业发展,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投资,进一步增强城镇服务功能。

(五)坚持把确保投资增长的关键点放在工作的落实上,在检验工作成效上求突破。一是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推进项目落户建设。认真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时间表、一抓到底”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项目从洽谈、落户、动工、投产进行全程跟踪服务,进一步加大督办工作力度,监督重点项目的工作落实情况。二是加强对镇(街道、区)和部门的考核工作。把考核成绩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切实加强对各镇(街道、区)正职领导的责任考核,把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生产性项目建设等作为重点考核指标进行考核,促动工作出成效。加强部门领导班子和一把手的考核,增强政府服务能力,提高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工作落实。

篇2:拉动投资增长措施

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决策的原因

面对当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第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国际经济背景。

一是世界经济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激化。从初级产品到汽车之类复杂技术产品以及半导体芯片,几乎所有的成熟技术都出现了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并在实质经济领域缺乏强有力的新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层出不穷,大规模的金融资本在国际间迅速流动,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运行严重脱节,大大增强了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对于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各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呼吁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管,但由于各国之间复杂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绝非易事,短期内难以见到实质性突破。可以说以亚洲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大调整时期。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经济发展都会处在相当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在这种背景下,立足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就更为必要。

第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是中国经济的优势所在。总需求中以国内需求为主体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点。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出口商品最多的国家,其产品琳琅满目,外贸国家遍布世界,但其出口总额仅占国内生产总额的12%,其余88%都是靠国内需求完成的。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经济突飞猛进,当时外贸总额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主要原因也是其产品大部分在国内销售。与此相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日本,由于本国产品内销比例小,外销比例份额大,而当外部买方市场相对萎缩时,其产品就也只好积压。由于各生产部门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货币得不到有效回笼,产生恶性循环,经济、金融危机是相伴而生。而东南亚的一些金融危机国家,主要因为本国市场狭小,资金弱拟部分较大,再加上国际金融炒家的推波助澜,使这些曾一度繁荣的“亚洲四小龙”经济陷入了困境。

中国从基础设施到制造业、服务业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过程中,尤其在质的提高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这是中国经济能够长期保持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因之一,也是外资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需十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当国际市场环境不利时,我国仍可凭借国内市场潜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减轻国际经济风险的影响。同时,我国目前社会总储蓄率高达40%左右,预计在今

后相当长时期内应保持30%以上的高储蓄率。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利用外资,但全球投资资金80%以上来源于国内储蓄,而不是靠借外债来扩大国内需求的。

第三、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若想独立自主地发展对外贸易,与国际市场接轨,首先必须扩大国内需求,繁荣国内市场。20年来我国吸收外资4000多亿美元,世界第二,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为什么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把大量资金投放到我国?有人说是我国劳动力价格便宜,资源丰富。那么试想,他们为什么不到最不发达的非洲贫穷国家投资呢?那里的资源更丰富,劳动力价格更便宜。我看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他们看中了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既然一些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都要挤占我国市场份额,那么我国中央政府就更应该抓紧制定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使国内企业首先抓住国内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地发展。

第四、农村市场前景广大,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我国有12亿5千多万人口,农村有9亿多人口,占市场份额比重相当大,所以农村市场前景广大。由于农民生活水准偏低,购买力相对下降,影响了工业的扩大发展。而以前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靠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但是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放开,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农产品与国际市场的价格相差无几,靠提高粮食价格想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已无力可挖。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农民负担,农民收入增幅较其他行业明显偏低,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购买力的下滑,防碍了市场工业品的销售,加大了产品库存积压。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都要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增加农民的购买力。

二、开拓农村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市场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进程中,市场机制愈来愈大地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开拓农村市场对全局的经济影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广泛深刻。

第一、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发育滞后,开拓农村市场将使国内市场的空间大大扩张。一是市场容量大。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是人口构成的主体,可见居民消费的主体在农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的容量将日益扩大。二是需求增长的空间大。1997年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3199元,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仅1569元,如果农民达到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每年可形成600亿元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民消费层次的差别,导致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趋势,形成了需求增长的广阔空间。三是城乡之间存在的“消费断层”,使农村消费潜力转化为有效需求的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城市居民已经饱和的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率仍然很低,尽快促使农民消费填补上城市消费饱和后留下的市场空白,是支撑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迫切要求。

第二、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紧密相连,从一定意义上说,开拓农村市场就是开拓城市市场,必将有力地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现在不少地方同时出现工业品“卖难”和农产品“卖难”,这两个“卖难”都不是孤立的工业问题或是农业问题,就工业论工业或就农业论农业,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关键是要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此必须开拓农村市场,使城市为农村提供生产和生活消费资料、输送技术和资金的渠道畅通,促进农村生产、消费水平的变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使城市企业从中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同时,农村农副产品、乡镇企业的产品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源源不断进入城市

市场,以满足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双向交流对缩小城乡差别、加快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第三、开拓农村市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应,更重要的是深刻地改变着农民的思想观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一代新人。农村市场的发展,使农民群众直接面对市场的严峻考验。市场风雨的洗礼,必然促使农民进一步强化农民的致富欲望和生产热情,从而更加主动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介入市场活动,从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必然促使农民更加自觉地学科技、学文化,转变消费观念,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提高了,农村和社会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三、对农村市场需要的再认识

我们现在面对的农村市场,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市场,认真分析研究这个市场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前提。从有关方面调查的情况看,当前农村市场正处在重要的成长发育阶段,其主要特征:

一是农村消费水平提高很快,但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消费差异明显,整体消费水平仍然不高。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目前一些地区农村的消费水平大致出处于三个不同层次:第一类是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郊区的农民,基本处于小康型消费水平。第二类是城郊以外的平原、丘陵地区的农民,基本处于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型消费水平。第三类是山区、老区贫困地区和重灾区的农民,基本处于温饱型消费水平。主要消费一些生活必需品、基本农业生产资料,以及一些中低档耐用消费品,以维持基本生活和简单再生产的需要。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这是我们开拓农村市场潜力所在。

二是农民自耕自食的消费模式已经打破,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但尽管农村市场上货源充足,却缺乏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由于长期以来,许多工业企业只盯住有限的城市市场,开发的产品大都偏重于城市的消费需求,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设计多数是以城市需求为基础,造成城乡市场商品结构趋同,不少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使本来有限的购买力难以实现。一些工商企业甚至把城市滞销的库存商品向农村推销,把农村当成了“过剩产品收购站”,结果中是“库存易位”,进不了消费环节。这是影响农村商品消费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尽管农村消费环境、消费观念有很大变化,但还是大大落后于城市。改革开放20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消费环境明显改善。从绝大多数农村来看,消费环境仍然较差,一些地方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台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由于电价太贵、缺自来水、商品标识多采用英文以及居住分散、信息不灵、售后服务差等因素,不少农民对家电仍是处于“买得起用不起或用不好”的窘境。特别是文化娱乐设施落后,这一部分消费没有得到有效启动。加上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较强,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使一些潜在购买力难变为现实购买力。

四是从发展趋势看,农村将进入新一轮的消费周期,开拓农村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相当一部分要转为现实购买力。农村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即期和远期消费需求旺盛,多数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需求正处在上升

期,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发展性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为了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对农业物质和社会化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可以预见,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栽培种植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农产品加工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新一轮的农村建房热的兴起,也将使建筑、建材、家具等成为农民的消费重点。可以说,全面开拓农村市场的总体条件已经成熟,只要我们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就可以大有作为。

四、扩大内需对开拓农村市场的影响

要想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完成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加他们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首先,扩大内需是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十五届三中会明确提出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农村进一步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条路。一旦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地在全国蓬博发展起来了,这就为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那么如何发展乡镇企业呢?一是靠国家政策扶持;二是靠投入,主要是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增加资金,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靠科技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只要把这三方面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完成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目标。

其次,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启动国内市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农业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关系,不断增长产业链条,向产业化经营目标迈进。与此同时,非农业的发展还应继续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必要的空间。只有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减少到一定程度,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整个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才能处于良性循环。

第三,要搞好国企改革、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关键是要扩大内需。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减小。而农民收入的减少势必导致购买力的下降,引起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而一旦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了,他们除了解决必要的生活资料所需之外,势必要购买一些日用消费品和必要的精神生活消费品。当农村这个巨大市场搞活了,工业品的销售渠道就畅通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就基本可以解决了,国家的税收收入就能够有所增长。国家通过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当前实行扩大内需的道路是解决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关键措施。

篇3:镇安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析

一、投资的拉动作用

通常提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即投资、消费和出口。镇安的货物和服务流入略大于流出, 即货物和服务净流出 (出口) 呈现一定的负值, 因而镇安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 其中投资拉动的主导作用日趋明显。那么, 投资又是如何拉动镇安经济增长的呢?

投资作为一种特殊需求要素,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拉动社会消费两方面作用。

第一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推动作用) 。从本质上看,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有效供给形成的贡献, 即为社会生产提供有效的生产手段上, 即形成新的增长点, 从而扩大经济总量, 促进社会产品增加, 有效供给增加, 这是投资最基本特征。

第二是拉动社会消费 (拉动作用) 。投资是一种特殊的需求, 增加投资必然会体现在对有效需求形成的贡献, 即因投资活动而引起的对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上, 通过有效需求的增加, 而拉动经济发展, 这就是拉动作用。

二、投资对镇安经济增长的贡献

近年来, 镇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断攀升, 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2005-2009年, 镇安GDP总量从16.01亿元跃升至29.62亿元, 年均增速达12.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7.03亿元增加到24.88亿元, 年均增速保持在37.2%, 成为推动镇安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核算数字能够让我们得出三点结论:一是镇安经济增长加快与投资拉动作用逐年加强密切相关, 二者呈现正相关态势发展;二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 由2005年的41.4%提高到2009年的55.7%, 投资已成为拉动镇安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是今后几年镇安经济要加快发展步伐必须把投资做大。

三、对镇安投资拉动的理性认识

(一) 确保高投资率是支撑镇安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前提

镇安作为山区农业县, 工业化落后、城镇化水平低, 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投资的增长。理论和实践都能证明高投资率能够带来高增长率, 高投资率也成为快速增长的普遍现象。

投资作为需求拉动是对全社会而言的, 它拉动的是整个经济的总需求, 比如, 要投资建设, 就必须要钢材、水泥、工程机械和相关的机械设备, 但是就镇安而言, 没有钢材、工程机械和相关的机械设备等厂家, 我们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就会拉动其他地区相关钢材、工程机械和相关的机械设备的消费, 因此拉动是对全社会而言, 整个宏观经济的需求。

从整个宏观经济层面上来讲, 投资是生产总值 (即GDP) 的一部份, 它不可能大于GDP, 但是在一个县域来讲, 因为它拉动的是整个宏观经济的需求, 而不仅仅是镇安的需求, 所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于GDP总量是完全可能的。

从现实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跳跃发展趋势, 因此, 从投资拉动经济的角度来讲, 镇安2009年投资达到24.88亿元, 增长88.2%不足为喜, 县委、县政府制定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 达32.6亿元, 理论上是可行的, 现实上也是必要的。在未来的“十二五”期间, 镇安的投资总量完全有可能超过GDP总量。镇安实现率先突破发展高投资率支撑是前提。

(二) 提升投资效果是镇安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关键

投资效果系数即当年新增GDP与全社会投资的比率, 是衡量投资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镇安投资效果系数年度对比从直观上给人两点感觉:其一是近年来投资效果不佳, 其二是呈现边际效率递减现象。理论上讲, 高投资率并不一定带来高效率, 投资率过高挤压消费, 影响消费需求, 导致经济增长失衡, 降低效率, 当投资率高于一定水平, 呈现边际效率递减现象。但在镇安目前不属于这种情况, 2009年投资效果系数偏低, 主要与当年投资项目的结构和建设周期有关。我们在充分肯定镇安现阶段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还持续需要较高投资率来支撑的同时, 注重项目投资的效果将是今后能否实现镇安率先突破发展的关键。

四、确保投资拉动的两点建议

一是优化项目建设方式, 走内涵式投资之路。2010年, 镇安计划建设的58个重点项目, 总投资18.1亿元。其中, 新建项目投资8.5亿元, 占47%, 改建技改2.2亿元, 仅占12.1%, 呈现出明显的外延式投资扩张方式。新建项目由于一切从零开始, 各项配套设施投入较多, 投资成本明显要高于改扩建项目, 投资效率因而相对较低。为此, 必须要改变这种依赖外延扩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拼资源消耗的状况, 充分利用现有存量资产, 加大改扩建投资的力度,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加快服务业投入, 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升级。投资结构领先于GDP的实现, 换言之, 只有先行实现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 才能实现产业增加值结构的优化。2010重点项目投资中, 第三产业投资仅占20.4%, 不利于促进第三产业比例的提升。更重要的是, 在第三产业投资中, 能够产生持续经营能力的交通运输仓储、商贸物流、金融等投资更低, 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已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转变的需要。服务业投资应是今后镇安投资的重点。

摘要:介绍了镇安2009年社会投资的情况, 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各个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通过分析对镇安经济发展现状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篇4:引导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建议对《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坚定地打破垄断,地方政府应对照国务院文件中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法律法规来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精神,废止阻碍民间投资积极性发展的地方性政策规定,让民间资本更加顺畅地进入更多的投资领域。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但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平等问题,对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没有完全做到一视同仁,民资进入重要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还存在种种障碍,准入门槛高,扶持政策少。必须及时清理或修订带有所有制差别的政策规定,比如:在工商登记、项目核准、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土地使用、规划选址、环评审批、税费征收、水电供应、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待遇,不得对民间投资单独设置附加条件。政府要建立和健全综合性服务机构,对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产业结构、行业布局进行引导,为民间投资提供信息,人才、技术等社会中介服务。

民间投资基本上都是中小微企业,其资金来源主要靠民间融资,利率高,加上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原辅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负担不断加重,盈利空間变窄,活力减弱。政府应通过减税、减费,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使其增强活力。

这些年,国家陆续出台了系列企业减税政策,2014年二季度打出了为企业减负的组合拳: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由年应纳税得额6万元进一步较大幅度提高,并将政策截止限制延长至2016年年底;将2013年底到期的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延长至2016年12月31日,并提高了征税扣除额上限,增加了扣减税费种类;2014年6月1日起将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以增加下游企业进项税抵扣,使更多企业获益;确定进一步减少和规范企业收费,取消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提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收费项目,把暂免小微企业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改为长期措施;从2014年7月1日起,将自来水、小型水力发电等特定一般纳税人使用的增值税由6%、5%、4%、3%四档征税率合并为一档,统一执行3%的征收率,每年将为相关企业减税约240亿元。现在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这些政策的作用,必须狠抓落实,确保尽快落地,不让政策“放空炮”,使中小微企业真正享受到优惠政策这场“及时雨”,从而增强成长活力。

民间投资有较高热情,增速也较快,但投资方式和投资结构较为单一,规模普遍较小,“小而散”特征较为明显,尤其投资研发意愿不高,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服务与指导。

篇5:关于促投资稳增长的六条措施

省发展改革委

一、把握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支持

紧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动向,着力抓好国家加快中西部铁路、能源项目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增加对民生领域投入等重大机遇,全力做好项目编制报批、汇报衔接等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全力争取国家调增我省铁路建设计划,加快贵广铁路、沪昆客专、渝黔铁路、成贵铁路等项目建设,推进渝怀二线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力争全年完成铁路投资330亿元,比年初目标增加20亿元。(请交通科填报我州具体项目和内容)

围绕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力争安顺电厂三期扩建、盘北低热值煤电厂二期、六枝电厂、普安电厂、清江电厂、黔西电厂等重大能源项目早日开工建设。(请产业科填报我州具体项目和内容)

抢抓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机遇,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确保2014年国家补助我省城镇保障性住房及配套基础设施资金比2013年净增35亿元以上。在扶贫、教育、卫生、就业等民生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的投入。确保完成全年新增中央补助资金200亿元的目标。积极争取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13.6万套左右,资金800亿元左右。(请投资科填报我州具体项目和内容)

二、强化协调服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推行重大项目领导定点联系制度。以实施“9+1”,服务企业 服务项目活动为契机,省、市(州)、县(市、区、特区)领导 分别定点联系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做好服务工作,及时协 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着力扩大新开工项目数量。要进一 步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省权限内审批核准备案的项 目,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实行集中和联动审批;对 需上报国家审批核准的项目,落实责任部门,派专人盯办,在确 保年初明确新开工41个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基础上,力争再新增开工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9个以上。(重点办:年初明确新开工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41个,项目总投资343.25亿元,截止目前已开工23个,累计完成投资17.62亿元。已开工项目分别:为凯里市高档建筑陶瓷生产项目、镇远县年产3000万瓶绩曲酒生产项目、黄平县永康科技园、麻江县牛皮坳风电项目、剑河县天堂界风电场建设项目、凯里经济开发区斯凯尔电子科技项目、黔东南州申黔互联凯里数据中心、麻江县城2号路、三穗县穗民城市综合体、三穗县高铁站前路网建设项目、岑巩县第三中学、雷山县雷公山景区开发建设、天柱县凤城镇第二中学项目、凯里市碧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环线路网建设工程、榕江县中心大道三期工程、三穗县城至高铁新区道路建设项目、麻江县第二中学、凯里市国际商贸城、施秉县桃子湾轻工建材产业区至恒盛硅系高新材料产业区城市道路、黄平县且兰医院、凯里市云商建材物流园、凯里市苏商物流园项目、丹寨县兴富祥立健机械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

铸件及精加工项目;未开工项目分别为:丹寨县浙商产业园、从江县两河口电站、剑河县老山界风电项目、台江昌平坳风力发电、黎平大稼风电场工程项目、黎平顺化风电场工程项目、黎平竹山风电场工程项目、凯里市炉山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凯里经济开发区下司至宣威城市主干道(一期)工程、锦屏敦寨至黎平城市快速通道、凯里经济开发区棉索至和平村滨江大道、凯里市一中新校区南侧片区城市综合体及物流园项目、三穗县民族风情商业街建设项目、凯里市白果井至粮校城市主干道建设工程、岑巩县下溪水库、凯里经济开发区苗侗医药文化产业园项目、凯里经济开发区“三城”及宏伟欢乐大世界项目、雷山县苗族风情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受雨季、征地拆迁困难和融资问题,项目开工较难,下一步建议政府简化流程,专人专项对项目进行审批,提高工作效率,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动会议,专题专议解决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症下药,保证项目如期开工。)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定期和不定期召开重大项目协调会和专题会议,及时开展现场协调服务,认真梳理并妥善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重点推进一批“6个20工程“项目(城市综合体方面重点推进麻江县郡悦时代城市综合体、黄平县云尚城镇综合体、从江县新都富泰城市综合体等城市综合体;产业园区方面重点推进进度较慢的施秉工业园区;旅游景区方面重点推进台江施洞苗文化旅游综合体、黎平翘街旅游景区、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区、榕江三宝侗寨旅游景区等;特色小城镇方面加快特色小城镇的项目申报和实施,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大力

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力度)、重大产业项目(请产业科填报我州具体项目和内容)、基础设施项目(请投资科填报我州具体项目和内容)和民生领域项目(请社发科填报我州具体项目和内容)建设,在确保年内竣工8个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力争再建成重大项目10个以上,重点加快凯里市华润雪花啤酒生产项目、榕江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黔东经济开发区白酒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凯里市体育馆至友庄路地下人防工程、凯里市韶山路与北京路地下人防工程建设工程、施秉县城滨河景观建设项目、岑巩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黔东南广播电视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黄平县且兰医院、麻江县第二中学、黄平县汽车管理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完工。

三、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在年初预算的基础上,各级财政要增加用于重点领域项目建 设的支出。各地各部门要加快资金下达进度,对中央补助投资要 做到随到随转,对省级各部门专项资金原则上上半年要下达60%以上、力争9月底前全部下达完毕,确保各类资金及时到位推动项目建设。

在水利、城建、民生、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筛选出 一批已纳入国家专项规划、能够得到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具备开 工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借力金融机构提前启动建设,所产生的 利息支出,按照项目隶属关系由各级财政给予贴息补助。(请农经科、投资科、社发科和环资科填报我州具体此类项目)

四、创新融资方式,打造政金企铁三角

围绕打造“政金企铁三角”,建立完善政金企合作常态化机 制,推动合作内容、方式与范围不断深化。定期召开金融推介 会,根据在建重点项目和新开工项目资金需求情况,不定期召开 协调会,加大信贷资金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 推进“引金入黔”工程,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向总行争取扩大信贷 规模,提高金融机构中长期信贷比例。结合国家下调县域金融机 构基准利率的政策,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向各地项目加大融资 力度。强化与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在扶贫、基础设施和 民生等领域积极争取支持。加快融资平台的资源整合,鼓励金融 机构对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给予贷款展期、续贷、增贷和借新还 旧等支持,特别是要发挥好铁投、水投、贵民公司等省级投融资平台的重要作用,强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能力。

紧紧抓住国家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机遇,鼓励企业通过 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 进行融资,鼓励和推动省内一批上市后备企业、中小微企业、5 个100工程等重大项目到股交中心挂牌并融资。积极争取国家支 持,发行适合不同投资群体的多样化债券品种。鼓励和引导创业 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私募基金的发展。放宽中介机构业务 准入,引进更多专业机构投资者。(请金融科修改此部分内容,最好能列出具体融资项目和申报的债券、基金等)

五、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制定进一步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权限的意见,在下放权限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赋予

企业更多投资自主权。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 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7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34号精神,完善“3个15万元”扶持微型企业 发展的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活力,确保全年完成民间投资 6200亿元。

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4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加大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融资模式推广力度,首期推出100万平方米空臵标准厂房,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由社会资本购买、承包,并组织招商、收取租金,提高标准厂房入驻率。在公路、铁路、水利、市政公用、文化旅游、节能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在2014年9月底前推出首批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着力做好面向珠三角、长三角、港澳台、对口帮扶城市等发 达地区的重大招商活动。精心策划组织好专业招商和专题招商,把产业园区和标准厂房作为推进工业化的基本路径和招商引资的 基本载体,重点开展大数据、医药、文化旅游、节能环保等产业 招商0。2014年5月或6月开展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产业专题招商活动,引进实施一批示范性、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对央企、民企、外企已签约的入黔重大项目,各地、各部门要逐个梳理,落实具体责任人盯办,确保项目落地建设。(由投资科和金融科共同完成此部分内容修改)

六、强化调度管理,确保投资进度质量

抓好投资任务和重点建设任务的分解落实和督促检查,将年

度目标任务按季分解落实到部门、地区,明确具体任务、责任人。加强运行调度,做到以句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按季通报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并与分解目标任务进行对照,对进度完成情况不好的进行批评,对进度完成情况与目标差距较大的责任单位领导进行约谈,责令提出限期“补差“措施。(重点办:进一步做好投资与重点项目的调度工作,调度要精准,针对重点项目要做到数据调度与照片调度相结合,明确各县市专职调度员,责任落实到人。对未按计划开工、建设进度完成较差甚至是停工的项目要进行通报并及时做好存在困难问题项目的专项协调会,由州级领导牵头会同相关部门集中讨论分批次解决,确保项目按序时进度有条不紊的建设。)

篇6: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

2.房地产业发展结果的房地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

开发营建出了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搬家公司、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第三次产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房屋,有了房屋为其发展提供了前提,促进其发展。

3.房地产品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是综合性消费、波及和带动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

房地产的消费使用特别是住房消费是种综合性消费,波及吃、穿、用、住、行、娱乐、健身、学习、社交、享受、发展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住房有高级低级之分,高级住宅不仅是生存资料,还是享受发展资料,世界某著名政治家说?quot;人造房屋,房屋造人“。

因而,发展房地产业,提高居民住房消费水平,从住房综合消费方面讲,为人们生活其他方面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进生活消费水平全面提高。就行来说、我国有些人想买车,就愁无停车之所。若住房水平提高,家有车库,想必促进轿车进家和消费。再如健身娱乐消费,不少家庭苦于住房窄小,想健身消费也不敢购置健身器械。总之,住房水平提高和居住环境改善,可促进生活消费的多方面,拉动多方面产品销售和劳务交换。

正因为房地产业发展有强烈的”波及效应“,有多方面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国际上对发展房地产业有如下的统计和记录:工业发达国家房地产值增加1个单位,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加l、5单位到2个单位。据上海社会科学院1981年对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研究表明,我国住宅业每投入增加1亿元,其他23个相关产业增加1.479亿元的投资,其中建材、冶金、农林业、机械工业等四部门增加投入0.70亿元。有学者估计发展房地产业直接间接可带动60多个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为此,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初期就指出,要将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6年我国政府在制定”九五“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将”住宅和汽车要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的思路。

二、我国启动房地产市场不力的诸多问题 为发展房地产业拉动国民经济,政府出台了减少税费、银行降息、公房售给个人、推行抵押贷款、开辟房屋二级市场等诸多政策措施,对促进房地产投资和发展房地产业不能说没起作用,但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我国存在不利于住房产品有效实现的根本的深层次的问题。

1.生产与消费不协调,消费率低。

发展房地产业拉动经济是有条件的,就是房地产品的实现。投资开发房地产最大的问题也是房屋实现。投资开发房地产既起需求效应拉动经济增长,但又有供给效应,并且这是投资本质上的效应。若投资开发房地产不能产生需求效应,不能实现,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只起饮鸩止渴作用,并加剧国民经济中房地产品积压。若投资开发房地产品有需求效应,能顺畅出售,对国民经济的拉动的乘数便大,房地市场供需运行保持良性状态。

但投资开发房地产品有需求效应,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作用大,必须国民有合理的最终消费率和有货币购买力。然而我国近2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虽居民最终消费绝对额也不断增长,但最终消费率呈下降趋势。1996年与1981年比,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下降10.6个百分点。原因在于1986年到199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比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少4个百分点,比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少2.6个百分点。于是导致这个时期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比”六五“时期的平均水平下降12个百分点;1998年这一比重为41.4%,比”六五“期间平均水平下降近20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60%左右。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进行一次实证研究表明,在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时消费率一般为61%,1997年我国人均GDP为860美元,但我国的消费率仅为47.5%,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我国消费率如此之低。是长期以来实行低工资和人们的收入增长率落后于GDP增长率积累而成的。这种情况导致产品积压,影响再生产顺畅进行。就拿开发出的住房讲,改革初城镇人均住房3个多平方米,现在不少城镇人均已超过l0平方米,并且房价翻了几番。然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到1997年只增长2.11倍,而现在各地还在大量投资开发。生产与消费不协调,消费率过低,是房地产难以启动的症结所在。

2.住房融资体制的转换不对称。改革前我国实行低工资制,职工和干部的劳动报酬实际上是以货币工资和实物报酬两种形式付给的。货币工资管吃、穿,实物报酬管住房、医疗、学习等。这与当时”一大二公“的左的思想、体制相适应。产品价值(c+v+m)中的v人为缩小,m人为扩大,职工住房基金等由扩大了的m收归财政,国家公共融资建房,住房国家所有,职工无偿使用。住房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转换财政公共融资体制为个人融资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住房基金进入职工工资,由职工个人融资到市场购房消费,政府再不福利实物分房。现在房改中也正是这样在改,一方面给职工住房补贴,一方面要职工货币购房。但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不对称不协调,职工货币购房是马上要将钱拿出来,而政府给职工的工资补贴是雷声大、雨点小。试想现在除沿海城市外,全国绝大多数城镇的年均职工收入才几千元左右,前几年更低。现在突然一下要拿出几万元、十几万元购房确有困难。就是实行抵押贷款,一个月支付本息几百元,不少职工也望而生畏,银行也不敢贷放。本来消费率过低,加之住房融资体制转换不对称,使房地市场的启动更加困难。3.”二律背反“和人们心理预期失衡。

当今要让人们乐于投资购房和启动房地产,关键在于居民心理预期信心十足,消除购房的心理障碍,对未来收支充满信心。但要居民对未来有信心,应有适当的消费政策、制度。消费政策说到底只能调节两个平衡关系:一是个人的金融资产用于投资与用于消费的平衡关系;二是即期消费与远期消费的平衡关系。用于投资多就用于消费少,用于近期消费多就用于远期消费少。

但现在的政策是:一方面鼓励人们投资股票,解决国有企业的筹资问题,变间接投资为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又以各传媒宣传鼓励人们到市场购置相对过剩商品,鼓励人们旅游花钱。一方面让人们快花钱,现在就花钱,购买市场当期消费相对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又推出房改、医改、教育改,特别是购房,为远期消费负更多责任。一方面是下岗、就业难,收入预期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支出预期增多,居民对未来收支的心理预期失去信心。政府政策将解决当前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难题和解决房屋积压问题,都压在银行储蓄存款6万亿上。

这里不谈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因素,也不谈80%居民只占储蓄存款20%,仅就我国12.5亿人口,人均存款才5000元左右,家平(3.8人)才1.7万元,一般居民家庭户平存款就更少了。在收入预算减少,支出预期增加,就是实行抵押贷款购房,人们对购房也拘谨起来,即使家庭有少量存款,居民为了生活安全,储蓄谨慎功能就起主导作用,不敢贸然取出购房。4.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在我国一个人均GDP处于低水平的国家,当前最终消费水平58.8%,居民消费水平47.5%的明显偏低情况下,近几年来收入分配差距又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对全国3.5万户城镇居民和7万户农民抽样调查证实,199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83元,人均生活费收入3893元,均比1994年实际增长4.9%。199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费支出,又均比1995年实际增长4%以上。但与此同时在人均收入增长中居民收入的减收面又不断扩大。1994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减收面为37.9%,比1993年同期扩大2.7个百分点;1995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增长近5个百分点的同时,却有41%居民收入减少,比1994年居民减收面又扩大了。特别是减收面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群体中。1997年到1998年我国城镇人均收入仍呈增长趋势,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不景气导致大量职工下岗,收入减少,减收面仍集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甚至差距悬殊。这种收入差距表现在不同群体间,例如私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里雇主收入一般为普通工人的10倍,有的高达100倍以上。

有人估计现在我国百万富翁超过百万户,并有10多个超过亿元的富翁。这种过大的收入差距表现在我国的基尼系数上,20世纪80年代为28.8,90年代为38.8,贫富差距扩大。这种过大的收入差距反映在居民储蓄存款中,占人口总数20%的富人,拥有6万亿存款的80%,而占人口总数80%的居民,仅只有6万亿存款的20%。

生活消费支出中呈现规律是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低收入阶层的货币边际效率高于高收入阶层的货币边际效率。据1996年对36370户和1997年对37890户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也证实以上原理。1996年到1997年我国最低收入户消费支出增长率为0.25%,最高收入户消费支出增长率为12.78%,从纵向可以看出在人们收入提高过程中,消费支出的绝对额相应增长。但是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收入户的需求弹性系数,即消费支出增长率与全部收入增长率之比,最低收入户为2.5,最高收入户为1.13。这就是说前者增长的收入比后者增长的收入,有更大的比例用于消费支出。而我国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近几年减收面扩大,且减收面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群体中,增收面主要集中在高收入群体。这就导致1981年到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由0.84下降到0.64。

就对房地产的购置和房地产的启动而言,住房条件差,急于购房的低收入群体,虽收入需求弹性系数大,边际消费倾向高,但无能力购房,而收入分配中增收主要集中的高收入群体,有购房能力,但他们的需求弹性系数小,边际消费倾向低,住房条件也相对好,不急于购房。于是开发出的房屋难以实现,房地产难以启动。

三、启动我国房地产业的构想

1.继续实施反衰退和调节经济周期的政策措施。启动房地产,我们认为应区别一般政策措施和针对实际的特别方略。前段时间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应该看到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国家反衰退和调节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的做法;例如降低银行利息率,降低存款准备金和鼓励银行放款、扩大财政支出、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和增强居民购买力、减轻税费、鼓励居民投资股票、债券等等政策措施,对阻止物价继续下跌和低迷,防止国民经济不振和衰退,调节国民经济增长态势和稳定发展,从不同角度起着作用。当然也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起了不同程度调节作用。因为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寒暑表“的关系。今后,无论是为国民经济走出低谷,还是为启动房地产都需要继续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措施。

然而由于存在前述的不利房地产实现的深层次的问题,而且这些多年积累起来的问题也不是短期马上可以解决的,所以启动房地产仅仅依靠前述一般政策措施,不会理想,不会较快见效。例如: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落后于GDP增长率所形成的过低消费率,造成的居民购房货币支付能力不足,不可能在一两年通过提高工资,增加收入,补足占GDP近14个百分点,达到居民消费率60%的合理比例。因为这需要一个较长时期,要有一个复杂过程。除了逐年提高在职职工工资,还要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还要发展小城镇;要增加就业又有赖于经济结构调整到合理,而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又有赖政策制定和实施时间和过程。要较快启动房地产,除继续实施刺激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政策以外,还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实施一些特别方略。2.有针对性的启动房地产的近期方略。

(1)抓住收入水平较高群体,以税收配合启动房地产。目前我国银行6万亿储蓄存款,如果做具体分析,就不能简单说居民无购房能力,或有钱不敢花的结论。这6万亿存款中有相当大的部分为高收入或较高收入阶层所有。

据《经济日报》1999年5月20日头版郭克莎的文章”怎样看待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增长“所述:”目前我国科技教育界已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高收入阶层,他们拥有的银行存款在居民储蓄总额中估计占20%左右。“知识分子的住房条件要改善,政府极为重视,他们自己也企盼住房水平提高和居住环境改善。知识分子的收入不仅稳定且快速增长,对未来收支的心理预期也充满信心。如果政府以优惠价格批租出让一些环境较好土地,开发营建一些高档公寓、连体别墅,并以减免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的个人所得税相配合,他们应会乐意投资购房。这不仅能启动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大,还能改善知识分子生活工作条件,还有利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服务体系社会化。

企业家、私营企业主、演艺明星等更是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住房有显示社会地位的功能。政府若能批租出让一些环境优雅的土地,开发营建出高水平的别墅,并冠以”企业家花园“、”明星别墅苑“,并完善配套”交流中心“、”谈判中心“、”社交场所“、娱乐宫、购物大厦,这里既居住环境优雅,又显示他们名誉和地位,还有利他们进行经营情报交流和社会交往。如果加上政府减免个人所得税、部分私营企业所得税相配合,他们便会乐意投资购置。

(2)抓住高校服务体系社会化,开发学生公寓及其生活配套设施肩动房地产。教育部计划今后五年连续扩招,到2005年达到在校学生1000万,赶上高校学习青年世界平均15%的水平。教育制度改革要求高校服务体系社会化,并到2005年达到师生比例为1:14。这一改革给房地产开发带来了机遇,大有可为。一个大学生每年正常消费(包括学费)1万元,千万大学生计1000亿元。仅就学生公寓讲,每个学生5平方米(包含厕所、洗漱间),就得兴建、改建5000万平方米;另外还要兴建、改建供千万大学生生活的食堂、洗理、娱乐、购物、通讯的配套房屋以及为他们服务的相关人员的生活用房。学生公寓及配套房屋的开发,是只愁开发营建而不愁销售租赁,不存在房屋价值实现难的问题。

目前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储蓄存款的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武汉市更有高达40%的储户是为了教育而存款。1998年12月武汉某高校房地产专业对该校200名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愿选择一室一厅兼卫生间居住的有90人,占47%;愿选择两室一厅兼卫生间居住的有60人,占32%;愿选择单间兼卫生间居住的有30人,占15%;愿选择单间与公用卫生间的有11人,占6%。但该校学生现在普通是6-8人一室,内廊式的布局学生宿舍,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环境之中,急待居住学生公寓。1999年上海菜大学新建学生公寓只能入住180名,而报名要求入住的学生多达1400人,公寓成为抢手货。凡此说明无论是新开发、改造,还是现在空置房的销售,抓住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对启动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都大有可为。(3)用房地产业的广义概念发展房地产业,启动房地产。现在不少人在启动房地产和发展房地产业问题上,思考仅局限于造房与卖房,苦于房屋难实现。若从房地产业的广义概念出发,便思路洞开,别有天地。房地产业性质是商业服务业,本质上属于第三次产业。它是以房地的交换流通为主,兼房地再生产过程的投资开发、消费使用两头,并为房地流通、投资开发、消费使用提供技术、中介、劳务的服务的产业。因而房地产业内部的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广。若从房地产业内涵全面考虑问题来发展房地产业,不仅有利于房地市场的健全完善,有利房地产开发和出售,而且也有助房地产启动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就以房屋在使用消费中的装饰行业讲,无论创造的产值还是对国民经济的拉动都不可小视。现在城市搬迁新住房进行装修投资,少则几万,多则十万、十几万元,甚至有个别的装修投资大于购房投资。不少不服新房的家庭,为改善居室环境,也在投资万元、几万元装修。

在武汉”99国际室内装饰博览会"上,湖北省经贸委主任谷玉川算了一笔账说,全省城市有700万个家庭,按每年1/20家庭进行装修,每户平均投资2万元,每年工程总量达60个亿。有关部门负责人说,目前湖北省家庭装饰行业以每年15%一20%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将达400亿元产值。还应看到由于当前装修市场散兵游勇多、技术水平低、欺诈现象常有,不少家庭想装饰怕花钱买气受,正等待观望。若装饰市场规范,形成大规模高技术有信誉的公司为市场主体,人们出了钱能真正买到装饰享受,装修市场潜力更大。再譬如,现在不少城市居住区,配套设施不全,居住服务缺乏,生活不方便。这些配套房屋开发和居住服务的完善,也是房地产业发展。

凡此等等房地产业活动领域,都是需要资金投入、劳力投入、物资器材投入,对启动房地产业有利,也有助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还可解决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4)对货币购房全面理解来启动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货币购房,就是废止单位实物福利分房,职工以自己的货币收入去解决住房问题。其实质是废除福利分房消费,以劳动收入交换住房。至于居民获得住房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另外一回事。他可以以自己的货币到市场购现房或期房,可以以自己的其他财产换取住房,可以买建材和劳力建房,可以合作建房,也可租房,可以单位集资建房。这些形式都是货币购房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对福利分房消费的革命。现在有些单位土地宽阔,职工愿集资建房,只要国家财政不支出,单位不补贴,应可继续集资建房。

事实上现在有些省如吉林省规定继续单位职工集资建房,有效解决住房和拉动经济增长。不能将集资建房与货币购房改革对立起来,将货币购房改革的实现形式绝对化,将形式与内容混为一谈。问题的关键是个人花钱住房。现在集资建房,其房价也大体相当或接近市场价格,如果职工乐意何乐而不为之。集资建房的潜力很大,武汉某大单位前两次集资建房资金近一个亿的投资。而且是一个星期集资款交齐。

上一篇:2016年医院行政部后勤工作总结下一篇:用离职换来的启示:人生没有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