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调研报告

2024-04-25

未成年人调研报告(共8篇)

篇1:未成年人调研报告

为推动法治__城市建设,__市妇联以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为宗旨,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题,以保障儿童权益为根本,在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方面扎实开展工作,着力创新家庭教育工作品牌,建立完善关爱留守儿童服务体系,推动实施《__市儿童发展规划》,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儿童、支持儿童的良好氛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我市妇联系统推动未成年人工作调研情况如下:

(一)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步伐。建议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家长与社会应尽的责任。完善家长及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体系,强化家长的法定监护责任,明确父母的监护主体责任,细化儿童不能脱离父母监护的具体规定,特别是规定年幼的.儿童不能脱离父母的监管和照顾;若双亲都外出打工,应该将子女带走,履行法定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对确因经济等实际困难无法带在身边而由亲属或其他监护人的留守儿童,要求外出务工人员定期联系监护人和留守子女,了解和关心留守子女学习生活情况。对拒不履行监护和家庭教育的责任人的处理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健全社会工作制度,完善社会工作者服务队伍建设。明确对社会专职社工的认定和管理,推广专业社工、志愿者、义工的关爱队伍建设,保证专职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经费。对参加社会工作的义工、社工和志愿者给予在招录公务员、工作(学业)考核、社会表彰等方面予以加分或激励,确保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长效性。

(三)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及时成立未成年保护委员会,进一步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切实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切实提升广大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维权意识,促进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提升,真正使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四)进一步加强家庭、社会保护。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引导父母切实履行好未成年人监护职责,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切实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关爱,通过各种形式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的缺失。注重社会保护。深入开展网吧专项整治,严厉查处“黑网吧”和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非法经营行为。继续加大社区、校园及校园周边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交通秩序整治力度,严格督促各商业网点在醒目位置设置禁止向未成年出售烟酒警示标志,努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加大公益性未成年人科教活动场所建设投入,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科教活动场所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文化服务。加大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公益文化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工作,切实增强展览陈列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进青少年幸福健康成长;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广场、社区、家庭、校园文化活动,活跃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陶冶未成年人情操。

篇2:未成年人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保护调研报告

一、未成年人自护能力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研究背景

自我保护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本能。它体现了未成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反应能力、主动行为能力等。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未成年人生长、教育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颠覆。相较以往,未成年人受到更多外界的冲击、影响,其成长环境日益复杂。食品安全、地震灾害、洪涝灾害、交通事故各种事件屡见不鲜、频繁发生,对青少年的安全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近年来,未成年人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而且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识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是青少年工作当务之急。

2、研究意义

近年来,全社会都开始关注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教育,而作为校外教育机构,对此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团xxxx区委始终把关注未成年人的安全自护作为青少年教育目标之一,加强未成年人安全自护能力培养,并在建立了相关的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对于在新时期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的暂时缺失和不完善的现状,立足校外教育的广阔平台,为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成长具有良好推动作用。

二、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xxxx区未成年人。具有xxxx户籍,年龄在6至16岁之间的青少年。

2、研究方法和内容

此次调研通过互动交流、我问你答、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内容涉及未成年人的交通常识、食品安全常识、生活常识、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人为事故、非法侵害的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限制,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避免侵害能力尚缺,集中表现在应对突发事件、非法侵害、人为事故等方面。在遇到突发事件,如同伴落水等一些威胁到生命安全时,不够机警,还有一些未成年人的认识不够深刻等等。小学生们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确实让人担忧,其中农村小学生的安全意识的缺乏尤为严重。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xxxx区未成年人安全自护教育现状

目前,xxxx区未成年安全自护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全区有公办中小学163所,其中村级完全小学137所;初中23所;高中3所。小学在校生52406人,初中在校生27873人,高中在校生6926人。

2、xxxx区未成年人安全自护教育阵地建设情况

一是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活动中心的建设,对增加广大青少年包括全区青少年参与安全自护活动实践,拓展青少年校外活动空间,丰富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推进素质教育以及促进青少年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校园活动阵地。学校建立有红领巾广播站、校园广播之声,开设黑板报宣传阵地,定期不定期宣传安全自护教育知识。

3、xxxx区未成年人安全自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活动阵地发展很不平衡。从xxxx区现状看,目前全区现有的团属活动阵地,无论从数量、布局、规模乃至功能、设备等方面都不能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社会筹措渠道有限,财政支持不多,严重制约事业发展。多数活动阵地项目建设都是靠自身的力量。大部分活动阵地,由于投入不足,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设备老化,阵地本身特有的资源、文化教育软硬件配套匮乏,在教育、引导、服务、凝聚未成年人安全自护方面捉襟见肘。

4、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

一是年龄的限制,导致认知的不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和处事能力增强;二是经历的少,导致只有认识、没有实践。未成年人对遇到侵害事件时,清楚的知道“寻求他人帮助”、“机警处理”,但具体到如何寻求他人、如何机警处理时,却不知如何做。三是处理能力有限。有些事件的处理远远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必须借助家人和老师的帮助,才能得以解决。

(2)家庭教育方面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的意识薄弱,存在的安隐患较大的主要原因离不开家庭教育。小孩子的最初教育来自家庭,而在农村,家庭的教育状况依然存在较大的不足。大部分家长很少或者从来没有教育孩子怎么预测和防患安全隐患等安全知识。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行为、不当的处理对孩子有了错误的引导,这样在生活中不经意的行为对孩子的认知起到了坏的榜样作用。

(3)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教育的方法存在误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我们在跟学生的谈话交流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老师讲的有关的知识,很多是千篇一律,单调无味。所在学校除了每年安全疏散演练、法律进校园等活动以外,对于关于孩子自我保护、避免侵害方面的专题活动很少。

(4)社会方面

未成年人身边潜在侵害越来越多。比如:社会上存在销售含有暴力的、色情的等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现象影响青少年身心;生活环境中来自游戏机、网吧等场所的诱惑变多;地震、洪涝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交通事故、火灾、食品安全等各种人为事故频发

四、建议和措施

1、学校方面

一是适时适度地开展安全自护教育。由于现阶段的未成年人正处于好动,对事物的接受性比较强的基础层面,同时又因为自身知识及实际经验的不足,造成其对事物的接受的一种叛逆选择性。如果教育选择的不当,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厌学反抗性的行为。不但教育的没有意义,甚至可能会产生一种对这类知识的抵抗情绪。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不会形成这种安全的保护意识,更是没有对安全隐患的防范及应对的知识。为此,学生应加强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安全自护教育。这些安全自护教育应包括: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学生对事物安全度的判断,学生对突发事故作出的应急正确行动等。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提前教育、及时提醒教育;找好切入点,有效地行进说教;采用适当的方式,比如图文并茂的解说、小品相声的演绎。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同时,并进行模拟的文艺演习。逐渐引导学生将精力专注其中,慢慢将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自护能力培养起来。

二是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修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从意识还是行为上都要清楚并时刻记住自身的义务与责任,还有自身知识的丰富渊博性。为了应对学校的交发任务,上级的要求,不少老师都是口头上略微带过又或强硬平白的说教。所以,教育工作者更应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以正确的方法,合理丰富的知识来指导学生。

三是扩大学生寻求安全自护知识的来源。定时举行全校性,或者班级性的讲座说教。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要适当行进集中与分散教育的调整。举办“安全教育知识”的黑板报,采用班与班的比赛形式,调动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举行一些安全知识的有奖抢答活动,实行知识的相互流动性。编办一些图文并茂的安全书籍,放在图书流动室里传阅,以此来补办说教的不足。开设“安全教育”的课程,正常教学计划与第二课堂相连合,加强对知识掌握的巩固性。

2、家长方面

一是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模式。农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而且由于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造成他们知识的更新周期慢,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低。他们以自己前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来管教自己的孩子,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并且,在现阶段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大部分家长认为学习成绩为最最主要,其他的都应靠后再讲;有的还认为,把孩子送来学校进行教育,就相当于把孩子全部交给了学校。这些,都是非常陈旧并错误的教育思想。在当今这个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家长们要时刻清楚自身的义务与责任,尽快吸纳新的理念。同时还要转变旧的方式,以孩子的思维去教授知识。

二是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都有义务和责任去养育管教好孩子。而这种养育不只是将孩子抚养大,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还得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方面的教育要抓好落实,并做到全面的教育。虽然有很多自己也不明白,但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将其弄清楚,尽量将好的、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

3、学生方面

一是正视安全自护教育。小学生对于安全自护能力教育这一方面的知识往往会觉得枯燥厌烦,无心去留意接受这一方面的知识,形成一种错误去选择性学习的误区。又或许更多的同学会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安全事故离自己还远着呢,容易忽略周边的安全隐患。其实,生活的周围时刻有着一些不好的情况出现。所以,作为学生,必须正视安全教育,把它当作同样主要的知识来学习。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时刻重视安全。另外,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还要主动寻求老师家长们的帮助。

二是主动扩宽获取安全知识途径。明白自己正处于一个接受及培养各方面知识和意识的阶段,尤其是自身的安全的意识培养。现在在做事情的时候都注意一下,慢慢将这种意识转移为自己脑里的潜意识。而且,在媒体传播发达的今天,不应将所有的不明白都靠老师父母去解决,自己更应积极主动去寻找答案,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的牢固。

4、社会方面

一是加大安全自护项目扶持力度。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在安全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应进一步加大活动阵地建设的财政支持资金投入,坚持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集中力量、注重布局的原则。

篇3:未成年人调研报告

关键词: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证据,自由裁量,鉴定意见

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内涵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指依据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相关法律规定, 由有资质的社会调查员运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等理论和调查方法, 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为中心, 对其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犯罪原因、是否具备有效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 以及涉嫌犯罪前后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 以衡量其人身危险性, 科学评估其再犯可能性, 最终形成影响司法机关对其适用逮捕、审查起诉和量刑的专业书面意见报告。

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法定位争论现状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法定位争论一直没有定论,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参考资料说”, 即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作为教育和量刑的参考材料, 而不具有证据属性。其核心观点是“社会调查报告可以作为司法机关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参考依据。”[1]理由主要有: (1) 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与案件事实本身没有直接关联, 只是涉罪未成年人品行的综合认定。因此, 将社会调查报告作为证据来使用十分牵强。[2]; (2) 应该将社会调查报告定位在预防、矫治、量刑参考的层面, 否定其刑事诉讼诉讼证据的法律属性, 而突出其预防、探究、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的本质功能[3]。 (3) 如果社会调查员不能归入证人或者鉴定人, 社会调查报告就很难纳入七种证据之一, 而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只能作为办案参考[4]。

二是“证据说”, 即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应当作为证据, 如北京师范大学杨雄教授认为社会调查报告从理论上应当视为证据。在这类观点中, 有的学者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应归类于证人证言[5], 有的学者认为, 立法应当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员的地位应当等同于鉴定人的地位。社会调查员必须参加庭审且不能照本宣科地朗读调查报告, 要根据庭审中不断发生的情况结合调查进行分析比较, 并将亲身经历的调查情况进行总结作出综合评定[6]。有的学者认为,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具有相关性、专业性和科学性、有用性, 属于专家意见证据[7]。有的学者认为, 从内容上看, 我国社会调查报告应该属于品格证据的一种[8]。有的学者认为, 获取社会调查报告的方式方法不同, 其外部表现形式也不同, 所属的证据类型也就不同。因而社会调查报告应该是这七类法定证据的上位概念, 而并非为这七种类型的某一种或几种所包含[9]。还有的学者认为, 报告虽然未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但是应当尽快将调查报告纳入证据范畴, 以彻底化解认识上的分歧, 同时保证所有调查报告都能经历庭审质证过程的检验而确保客观公正[10]。

三、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法定位辨析

(一)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应属于证据

1.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符合证据的定义和特征, 属于量刑证据

证据的定义是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2012修订) 》第四百三十五条第二款, 证据可以分为定罪证据与量刑证据。相应的, 案件事实也可以分为定罪事实和量刑事实。笔者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即属于证明量刑事实的量刑证据。原因如下:首先, 法律规定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和辩护人都应当搜集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所描述的未成年人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 是为了反映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 从而影响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对其是否适用逮捕、决定审查起诉和量刑, 故其属于酌定从轻或从重的量刑情节。其次, 《人民法院量刑程序指导意见 (试行) 》和六部委《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都明确规定, 涉及未成年人量刑的社会调查报告, 应当在法庭上宣读, 并接受质证。在司法解释和部委规章的层面肯定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包含证明量刑事实的证据能力。

2.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符合证据的三个特征

(1)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符合证据的关联性特征。证据的关联性指的是证据必须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或争议事实具有一定的联系[11]。在审查批捕阶段,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 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未成年人逮捕必要性阶段, 应当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事实、主观恶性、有无监护与社会帮教条件等, 综合衡量其社会危险性, 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反映未成年人家庭情况、社会交往, 从而科学分析评估其是否具备有效监护条件, 正是证明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逮捕条件的证据。在审判阶段, 我国《关于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具体量刑时, 不但要根据犯罪性质、犯罪情节, 如犯罪手段、时间、地点、侵害对象、犯罪形态、后果等, 而且还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或者惯犯, 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 犯罪后有无悔改表现, 个人的一贯表现等情况, 决定对其适用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处罚, 以及从轻处罚和减轻处罚的幅度, 使判处的刑罚有利于未成年罪犯改过自新及健康成长。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正好反映了上述量刑情节, 比如, 其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可反映未成年人的一贯表现情况。

(2)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符合证据的客观性特征。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应该具有客观存在的属性, 或者说, 证据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东西[12]。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符合客观性的特点。首先,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书面形式, 具有证明事实的有效载体, 作为证据其形式具有客观性。其次,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作为证据其内容具有客观性。其调查内容是由专业社会调查员搜集评估的未成年人的性格、家庭情况、再犯可能性等材料, 其内容客观、中立、全面。

(3)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符合证据的合法性特征。证据的合法性体现的是国家基于一定的价值考量而赋予证据的特殊规定[13]。首先, 报告的负责主体有法律规定, 即当地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部门。其次, 报告的程序有法律规定。报告需要当庭出示并接受质证, 还有规定细致的随案移送程序。然后, 报告的搜集程序完善。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辩护人都可以委托法定机关出具社会调查报告。最后, 报告的搜集方法或提取手段有法律规定。报告是由法定部门工作人员通过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交流、心理测试, 走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家庭、学校、社区, 搜集其证人证言, 再经科学综合评估作出。是否走访未成年人的学校或工作单位也需征求未成年人意见。

(二)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宜划分为鉴定意见

虽然, 前文分析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符合证据的定义, 具备证据在诉讼中的三个基本特征。但是, 如不对报告进行证据种类划分, 就不能确定其证据地位。因为我国采用的是封闭式分类体系, 全部证据材料在法律上被划分为八个种类, 并被赋予证据资格, 凡是未纳入这些类别的材料就不能作为证据[14]。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 证据分为八种类型, 即:“ (一) 物证; (二) 书证; (三) 证人证言; (四) 被害人陈述; (五)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 鉴定意见; (七)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笔者认为社会调查报告属于其中的鉴定意见。

所谓鉴定意见是指在诉讼过程中, 对于案件的专门性问题, 按照诉讼法的规定, 经诉讼当事人的申请、司法机关决定, 或者司法机关主动决定, 指聘具有专门知识的鉴定人, 运用科学技术方法, 作出的科学判断结论[15]。鉴定意见一般具备五个核心特征: (1) 运行和形成必须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2) 针对专门性问题; (3) 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鉴定人; (4) 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 (5) 运用科学技术方法, 形成科学判断结论。根据鉴定意见的定义和特征, 可以断定社会调查报告确实属于鉴定意见, 因为社会调查报告符合鉴定意见的定义并具备鉴定意见的所有核心特征: (1) 社会调查报告是刑事诉讼过程形成; (2) 社会调查报告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开展; (3) 社会调查报告的执行主体是具备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的社会调查员; (4) 社会调查报告的必须依据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相关法律规定; (5) 社会调查报告是社会调查员运用科学的调查技术方法, 最终形成科学的评估书面意见。

四、结语

篇4: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文化水平;社会环境;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DF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63(2009)04-0085-02

一、河南省某县2005-2008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统计

河南省某县2005-2008年未成年人因违法而被判有期徒刑或拘役、管制的共有183起,具体情况如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1、该县暴力犯罪比例高,多表现为抢劫、盗窃、抢夺、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犯罪等。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纯。多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自身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不能清楚地辨别是非。2008年15岁花季少女刘某某,不堪忍受同学张某长期的欺压、侮辱,与一帮朋友一起将张某打成重伤,等待她的将是三年有期徒刑。

2、年龄主要集中在16-18周岁之间,农村未成年和城市闲散青少年犯罪比例高,约占总数的88%。2007年破获的一个盗窃摩托车团伙案,该团伙犯罪成员4男2女均为十七八岁的未成年人,他们辍学离家出走,在娱乐场所相遇成为恋人、知己,他们模仿着电影里的情人非法同居。16辆各种型号的摩托车成了他们的战利品和情人节礼物。

3、团伙性犯罪明显。由于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条件尚处在较薄弱时期,如果以个人的力量来达到犯罪目的,未免胆怯,因而往往形成一些较为稳定的犯罪组织。

4、盲目性、偶发性和冲动性是该县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二、该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很多,具体到该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文化水平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文化水平低。当今中国农村的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城镇,社会、家庭对教育重视不够,造成了农村犯罪问题严重。

该县犯罪未成年人大部分来自农村,有些是因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无人看管,就放纵自己。有些则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法与自己的同学一起坐在教室中上课,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而奔忙,他们用违法的行为来报复社会给他们的不公平。还有些是因为不愿再过父辈那种贫困的生活,却又不愿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换取幸福,而是怀着“法不责众”的心理,一步一步走向罪恶的深渊。17岁的余某某,因不愿让父母在半百之年仍为了自己外出务工,就萌生了偷的想法,他说他从小到大都是幸运的,这次估计也没事,于是趁人不注意时偷了一部手机,在转手销赃时被发现。

2、我国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尚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造成较大冲击,其中不正规的文化场所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深刻。

(1)影视书刊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近几年,宣传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一度泛滥。由于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有些青少年观看此类镜头后,受到这些低级趣味和反面内容的影响,模仿黑社会拉帮结派、称老大,寻求刺激,这些镜头往往是诱发青少年伤害案件及强奸案等暴力性犯罪的根源。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受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往往是“一看、二学、三堕落”。加上有关部门的管理、打击不力,使一些未成年人得以自由出入学校周边的电子游戏室、网吧、卡拉OK等场所,导致这些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心灵受到污染。该县2005年破获的最大的一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其主要成员大多在15岁至17岁,且多数均有前科,曾多次作案。被捕后,他们说当时就是因为看到电影中的“古惑仔”很厉害,就想试试,结果一发不可收,酿成苦果。

(2)社会不良风气也是诱发未成年犯罪的一个原因。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很容易侵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其产生畸形的金钱欲望,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该县马庄乡18岁的张某,看到邻居家新盖起的小洋楼,宽大舒适,再想想自家漏水的瓦房,心里很是不服气,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刚从银行取钱出来的某单位会计,突发了“抢了他的钱”的想法。于是,尾随其至一偏僻处,持刀抢劫,将五万元人民币归入囊中。案发后他逃往外地,到被抓捕时仅仅5天时间,他就已经用去了一万多元。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从小处着眼,从平时抓起,抓好各个环节,有效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1、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自我防范意识。

寻找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对策,应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人手,加强以学校为中心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主要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其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一是学校要通过各类活动,如聘请专职或兼职法制校长,外请法律辅导员,司法部门、村委会、共青团、少先队结合实际,组织举办各种展览会、时事法制报告会、演讲会等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

二是学校应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设专门的法律知识课程或组织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积极探索,避免走形式;同时,学校还应当正确对待“后进生”和“双差生”,对其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他们,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

三是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发现任何人对自己或其他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可以自己或通过学校、家长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对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举报犯罪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证其不受打击报复。

2、改善社会环境,完善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度。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更广的覆盖面、更大的辐射力和更深的渗透性。社会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以及官风不正、民风不淳的丑恶现象也在冲击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家庭学校提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中世风日下的现象所造成的反差,极易使青少年丧失原有的道德规范。在改善社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首先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保障未成年人获得健康的精神产品,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接受社会道德、成年以后推动社会进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5、51条规定:“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依法从重处罚。”其次,重点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和网络软件的监控,倡导文明的网络风气,严格审查面向青少年的游戏软件内容,对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软件坚决查处。再次,保障未成年人不受毒品、烟草、酒精等伤害。最后,建立国家监护制度。针对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和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是由于家庭或社会的原因使之缺乏必要的监护。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2条和《民法通则》第16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了相当的阻力。因此应在公民监护制度的基础上确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立法精神的国家监护制度。

3、完善法制体系,落实法律责任追究工作。

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其他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从各个方面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为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篇5: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一、犯罪概况

和特点

2008年,**区人民法院共计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88件,未成年人犯罪人数130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全院审结案件数量的8.74%。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犯罪类型看,种类呈现多元化

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刑法四大类10个罪名。抢劫案件32件,盗窃案件23件,敲诈勒索案件6件,诈骗案件1件,故意伤害案件15件,强奸案件2件,寻衅滋事案件13件,聚众斗殴案件2件,交通肇事案件1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1件。

(二)从犯罪形式看,共同犯罪较多

未成年人共同作案的犯罪案件43件,占全部案件的48.86%。未成年共同犯罪案件中多数是偶合性的共同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人之间往往是邻居、同学、朋友的关系,相互感染,在人多势众的心理影响下,相互纠合在一起实行犯罪;少数是结伙共同犯罪,不少未成年人,在他人的纠集下,结成团伙,连续作案,流窜作案,犯罪目的明确,暴力倾向明显。

(三)从犯罪手段看,成人化特征明显

未成年人有意识地模仿媒体上的犯罪方法现象较多,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时手段老练,作案后毁灭证据,伪造现场。有的未成年人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电子设备作为作案工具,犯罪手段现代化。

(四)从身份性别看,男性居多,在校生数量较大

130个未成年犯罪人中,女性仅6人,在校生31人。男性犯罪人中,闲散人员较多。在校生多为职业中学和民办学校的学生。

(五)从犯罪年龄看,低龄化趋势明显

130个未成年犯罪人中,14至16周岁的占到18人,且有数个犯罪人刚满14周岁。

(六)从犯罪结果看,社会危害严重

15件故意伤害案件中,致人死亡的案件为3件。抢劫犯罪案件中,将被害人殴打致伤的案件较多,且不少人实施了多次抢劫行为。

二、犯罪原因分析

(一)未成人本身的原因

未成人认知能力低,受暗示性强,情绪不稳定,易受情景感染。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未成年人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品质和行为,思想简单,行为盲目,因而喜欢模仿他人。视为潇洒有风度。好奇心强,喜欢录求刺激,少年时期,人心理上探求能力和好奇心也加速发展,因而他们好动、好问、好奇。对什么事情都想去试一试,有时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作出不顾后果的冒险行为,甚至产生犯罪的动机。精力过剩,缺乏支配力,少年迅速的生理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体力活动量,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这就使得少年缺乏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处于少年时期的末成年人,生理发育加速,特别是性的发育逐渐成熟,给末成年人的心理发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如把握不住,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诸因素的缩影,家庭教育、熏陶,环境好坏,对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1)家庭不健全,对子女失于管教。不健全的家庭往往家务负担重,生活紧张,愁苦多。子女往往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享受不到应有的欢乐。(2)家庭无力管教子女。这类家庭完整、父母健在,但往往由于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或享乐,无力顾及子女。还有一些家庭一方或双方作风不正,文化水平低,对子女疏于管教,或粗暴野蛮体罚性教育,或放任自流,有的家庭本身就是个“五毒”俱全的场所,孩子耳濡目染,养成不良恶习。(3)家庭管教不当。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有些家庭过于溺爱子女,助长小孩任性,放荡不羁。

(三)学校原因

篇6:总工会未成年人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多年来,工会系统一直密切关注全区各企业单位的劳动用工情况,特别是未成年人就业情况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用人渠道用人关口进行把关积极督促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部署,结合工会工作实际,按照工会工作职责,区总工会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与人社局有关人员,对全区未成年人就业人员的劳动保护监督工作进行了社会调研。目前没有发现未成年人劳动用工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1、多方位宣传,多渠道监督

为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劳动用工保护工作,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区总工会联合区人社局,通过“春风行动”,人社招聘会议,开展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对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以及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2、开展“金秋助学”活动

区总工会通过与各基层工会组织密切联系长效沟通,有效的了解各基层职工家庭情况,将金秋助学活动作为工会组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有效载体,积极融入区委、区人大这次活动中。2019年“金秋助学”活动资助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子女共12人。

3、开展“七五”普法活动

通过“12.4”普法宣传活动,在平阳广场累计发放《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共计1000余册,宣传动员社会对企业用工行为进行监督、举报。

4、开展未成年人就业人员的劳动保护工作

区总工会在对企业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时也将已满16周岁和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就业的劳动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内容一并开展工作。

5、深入用工一线,掌握具体情况

区总工会配合区劳动监察大队,对在我区范围内的志强钢铁公司、万佳福超市等多家单位进行了抽查和调研,通过查阅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听取相关负责人关于开展未成年人用工保护工作的情况介绍,以及深入到车间、班组实地和工人交流等调研方式,对违法招用未成年人就业问题进行监督检查,没有发现用工单位非法招录未成年人就业的问题,也没有接到涉及未成年人就业的侵权问题方面的投诉。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会本身没有执法权,法律赋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定的未成年人保护的执法权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工会联合检查的工作机会较少,这样一旦有侵权案件包括非法雇佣童工的违法行为或涉及未成年人就业人员侵权案件发生,工会开展维权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2、在企业与未成年人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法律规定要在人社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备案,不能第一时间掌握未成年人员的就业情况。

3、农民工子女就近就学难度依然很大。

三、进一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是加大工会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合监督检查力度;

二是制定行之有效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就学问题;

篇7: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

一、学生品德呈现的特点、问题

当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呈现六大特点:

1、传统道德依然得到发扬。

2、道德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3、道德功利性日趋明显。

4、道德价值呈现多元化。

5、道德困惑与冲突加剧。

6、道德认知与行为有所脱节。未成年学生的民主与平等意识显著增强,独立自主愿望强烈。当代未成年人之间的合作意识较强,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不如以前紧密。多数未成年人认同社会主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并没有按他们所认同的那样去做,说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背离现象。

存在的问题

1、忽视时代特征对学生品德形成的潜在作用。

2、抢占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3、对学生品德发展认知不足。

4、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不够统一。

5、学生德育的内化过程没有真正实现。

二、教育进课堂情况

德育教育基本渗透到了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但是德育的主体地位,往往被现行的教育模式所削弱。维升学、分数论使得德育教育落不到实处。

三、课余假日活动环境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课余假日活动没有城市里孩子丰富多彩。虽然农村能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的环境。但需要学校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德育活动。

四、网络的正负面影响

简而言之,正面的影响是,网络生活是以后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网上的资源和便捷能帮助青少年更早的融入信息社会。负面影响是,如果利用不好,会导致青少年耽误学业,从而破坏整个一生。

五、家长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影响

家长教育的现状可总结为,内容不全面,方法不科学,影响不理想。

虽然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的必须项,但是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仍处在强调自我,唯分数论,升学论的阶段不能贯彻教育的三维目标。对孩子的影响,还停留在只要你分数高,能考上重点就是好孩子的层面。

篇8:未成年人调研报告

(一) 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教育挽救成效明显

2012年以来, 李沧区未成年人犯罪率连年下降, 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未成年人数从2012年的41人下降到2014年的年均28人,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同期受理审查起诉人数的比例从6.5%下降到3.1%。2012年来不捕未成人年14人, 不捕率为41.2%, 比同期成年人不捕率高出25.6个百分点;对1名未成年人做出不起诉决定, 不起诉率为3.7%, 比同期成年人不起诉率高出3.3个百分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人数从2012年的2.4%下降到2014年来的零。许多涉罪未成年人因得到及时帮教挽救重新回归社会。

(二) 积极争取, 不断加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2011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公诉厅专设了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指导处后, 该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从由侦查监督科牵头调整为公诉科牵头负责。调整后的维权办公室, 继续不断加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业务培训、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 探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 健全专业化工作模式和方法, 推动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工作深入开展。

(三) 认真探索, 完善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办案机制

多年来, 该院结合本地实际, 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 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顺应刑事诉讼法修改与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建设行之有效的办案制度和工作机制。

一是与区司法局、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同探索建立“同步法律援助制度”。对未成年犯罪案件在提前介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阶段, 经法律援助中心指定专门法律援助律师, 进行全程法律援助, 将法律宣传、人性关怀贯穿到整个案件审查过程中, 减少未成年人的心理恐慌和对抗情绪,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挽救。2012年制度实施以来, 共对32名未成年人进行了同步法律援助。在审查逮捕17岁中学生孙某暑期在一家婚庆店打工是, 因帮他人多次从老板处购买冰毒涉嫌贩卖毒品罪一案时, 孙某到案后悔罪态度好, 援助律师向检察院出具了律师函, 从犯罪嫌疑人孙某的主观恶性、客观行为、日常表现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说明, 提出的对孙某不予批准逮捕的建议被该院采纳, 此后, 在援助律师的教育和帮助下, 孙某不断取得进步, 并多次向本院青少年维权岗邮寄了思想汇报。目前, 孙健已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是开展社区、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帮教活动, 扩大维权的作用范围。为解决外来务工未成年人在本地缺少有效监管, 适有非羁押措施有困难的情况, 与在辖区企业探索建立帮教基地, 对涉案未成年人开展技能培训和安置帮教工作, 由企业安排专门人员协助检察机关对其思想波动进行动态了解, 帮助犯罪人逐步建立自信。2013年11月办理的未成年人冯某、郭某被成年人诱骗、教唆参加结伙抢劫案时, 检察机关审查认为郭某犯罪情节轻微, 社会危害不大, 其行为不宜作为犯罪处理, 但因二人皆系菏泽来请务工农村, 不具备开展家庭帮教的条件。考虑到二人有较强的在青谋生愿望, 该院即联系李沧区康顺利汽修厂协助检察机关对其二人开展帮教工作, 到帮教期限结束时二人都学到了汽修手艺, 并均未再发生违法现象, 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是与区法院、公安分局、司法局等部门共同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区分适用对象, 详细规定了申请、审核、决定、封存、解封的实施程序, 由专人保管, 并实行从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或者决定不起诉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封存。此制度自2009年实施以来有30余名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经申请被批准封存犯罪记录, 保证了他们正常的求学、就业, 被封存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无一发生再犯罪情况。

四是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犯罪综合治理和社会化帮教预防体系建设。组织编纂法制教育读本10余种, 在全区中小学以及各类法制宣传场合分发, 将青少年法制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内容中。开展家长讲堂、主体班会等活动, 让更多家长参与到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中。与公安机关、文化、城管等相关部门合作, 对本区内各中小学附近的网吧进行集中整治, 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保障青少年健康上网。营造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落实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 加强办案队伍专业化建设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工作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 对办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储备和社会责任要求更高, 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也更多。目前, 虽然大部分基层检察院在相关内设机构中成立了办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案件的专门小组, 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但由于基层检察院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 这些人员同时也要承办其他案件, 案件一多,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特殊政策和要求就会受到冲击, 难以很好落实。为此, 检察机关应当成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专门机构, 实行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模式, 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感化、挽救工作。

(二) 更加严格适用逮捕措施的限制

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易走极端, 一旦对其采取逮捕措施, 或将其推上庄严的法庭, 无疑会在其心理上留下难以消失的烙印, 容易造成自暴自弃的想法, 不利于今后的教育、改造。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过程中, 应当始终坚持谨慎批捕的原则, 着重审查有无逮捕必要的问题。对确有必要而被批捕的未成年人, 后续应有步骤的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 在必要性条件消失后, 及时解除羁押措施, 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涉案未成年人因司法羁押而造成心理障碍。

(三) 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一是应当建立严密的程序制度。应当包括:承办人经过审查材料认为符合附条件不起诉条件的案件, 应当听取被害人的意见, 并征得犯罪嫌疑人同意;附条件不起诉案件的适用, 应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并报上级检察机关备案;附条件不起诉应设立一年以上三年以下考验期、并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列明附加条件;检察机关对附条件不起诉执行的监督等内容。通过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严密的规范, 确保检察机关平、合理的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二是建议建立附条件不起诉的分类监督体系。建议根据对象主体身份、工作单位、居住地等条件的不同, 采用分类管理、单位联动的方式, 以就近就便为原则, 实行监督。一是单位监督。有工作单位的, 原则上由工作单位负责执行;二是学校监督。对在校生, 由所在学校负责;三是社区监督。对无单位、学校的, 由所在社区的矫正机构进行;四是检察监督。这主要针对外地人等采用前述3种方式无法落实监督的。分类监督不仅能提高了工作实效, 而且有利于修复被犯罪损害的社会关系, 帮助被附条件不起诉人重新融入社会。

(四) 探索建立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270条第1款明确规定了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为真正发挥其作用, 司法机关应当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 尤其对哪些人、按照什么顺位成为合适的成年参与人应当作出明确的规定。经过该院几年来的探索发现,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法定代理人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合适人选;此外, 在读未成年人所在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其对学生的了解也是比较理想的人选;再次, 未成年人居住街道社区司法所或者居委会、村委会的工作人员, 因具有青少年保护的工作职责, 也能较好的发挥参与作用;第四, 与司法机关建有联席机制的社会帮教机构, 因其本身的设立即具有参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目的, 且系未成人年后续处理的监督、监管机构, 其工作人员也是合适的选择;最后, 要重点提到的是, 通过该院近年来同步法律援助制度的实践, 援助律师因比较熟悉法律, 在旁听时能够切实监督司法机关是否存违法行为, 协助未成年人与司法机关沟通也较为容易, 发表的意见相对专业, 由其同时担任合适成年人和法律援助律师, 既能更为方便和有效的行使辩护权, 有可疑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是一类值得深入探索的合适成年人群体。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区域管理模式分享下一篇:论述李商隐的爱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