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读学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4-08

工读学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工读学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XX学校的概况

厦门市XX学校1998年11月由厦门市人民政府批准建校,1999年4月正式开办。工读学校由市教育局主办、市公安局和司法局协办,并派员参加管理工作的一所特殊学校。它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接受工读教育的学生改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掌握一定生产劳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合格公民。在校学习期限一般是一至三年,参照原来的文化程度,将72名在校生编为初

一、初二各一个班,初三年段两个班,学籍仍保留在原学校,其进入工读学校的经历不记入学籍档案。毕业后由原校发给毕业证书,并一视同仁参加升学考试,在校生按同等初中收费,另收生活等费用450元。工读生毕业后,学校还有一年时间对他跟踪,发生问题,还要帮教。

五年多来,XX学校先后接收工读生372名,从其中145名调查的错误、违法性质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长期旷课,夜不归宿,严重违反校规的19名,占13.1%;二是打架斗殴,无理取闹,对抗辱骂老师的31人,占21.38%;三是有偷盗、赌博、抢劫、勒索行为的85人,占58.62%;四是有流氓习气,挑逗女同学,直至犯有两性错误的6人,占4.14%。

几年来,XX学校认真贯彻“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对在校生要求集中食宿,实行半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进校三个月不让回家,切断社会关系。在管理教育中坚持严格管理和耐心说服教育相结合;在课程安排上,以部编教材为主,正课教育与社会辅助教育、适当劳动锻炼相结合;在教育方法上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表扬鼓励与批评惩诫相结合。全体教师既是传道授业的师长,又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密友。几年来,他们在教育挽救这批后进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明显的成绩,把这批处于犯罪边缘的后进生中的大多数改造成好学上进,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好孩子。据已经离校的83名工读生调查,已拿到毕业证书的有34名,占离校总数的40.96%,有44名工读生因表现好,学习进步,被批准返回原校就读,占离校总数的51%。还有2人入团,1人入党参军。原工读生林某某,去年毕业后考入某中等专业学校。当他拿到入学通知书时,激动地哭了。他说:“我是个浪子,我所以有今天,是老师帮助教育的结果。”初二年段阮某某的妈妈一再夸工读学校办得好。她说:“是XX学校挽救了我的孩子,现在小阮的学习成绩不仅是公认的好,还学会了洗衣服,干劳动活。放假一回到家,就帮助家里干这干那。”现在她对孩子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二、在校生犯错违法的根源

从现有在校的72名工读生的年龄来看,大部分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最小年龄仅12岁,最大年龄也才16岁,他们是怎样走上错误违法道路的?从59名犯有各种错误违法行为工读生来看,大部分都可以从他们的家庭和家教中找到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情况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发展和健康成长。一是家庭结构不健全。有父无母或有母无父,或父母双亡或父母离异。这种不和谐的家庭在小孩的心理和性格形成上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家长丧失或缺乏监护管教能力。使这些小孩长期无人管束,致使他们为所欲为恶习不断。三是溺爱娇惯型的。使小孩从小养成娇横行为,无心读书,大把花钱,无钱便勒索同学。四是双职工、双劳力型的。家长平时没精力管,听之任之,孩子出了问题又不够冷静,态度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立。

篇2:工读学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厦门市**学校目前是**省唯一的工读学校。工读生90%是由家长送来的犯有严重不良行为或违法轻微犯罪行为难以管教的初中生,现有在校学生72人。最近,我们先后到该校进行调查。通过听取汇报,分别召开班主任和管教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干部座谈会,下发无记名测验卷,查阅学生档案,找部分在校工读生谈话,并有重点地走访一些工读学生家长等。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的概况

厦门市**学校1998年11月由厦门市人民政府批准建校,1999年4月正式开办。工读学校由市教育局主办、市公安局和司法局协办,并派员参加管理工作的一所特殊学校。它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接受工读教育的学生改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掌握一定生产劳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合格公民。在校学习期限一般是一至三年,参照原来的文化程度,将72名在校生编为初

一、初二各一个班,初三年段两个班,学籍仍保留在原学校,其进入工读学校的经历不记入学籍档案。毕业后由原校发给毕业证书,并一视同仁参加升学考试,在校生按同等初中收费,另收生活等费用450元。工读生毕业后,学校还有一年时间对他跟踪,发生问题,还要帮教。

五年多来,**学校先后接收工读生372名,从其中145名调查的错误、违法性质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长期旷课,夜不归宿,严重违反校规的19名,占13.1%;二是打架斗殴,无理取闹,对抗辱骂老师的31人,占21.38%;三是有偷盗、赌博、抢劫、勒索行为的85人,占58.62%;四是有流氓习气,挑逗女同学,直至犯有两性错误的6人,占4.14%。

几年来,**学校认真贯彻“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对在校生要求集中食宿,实行半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进校三个月不让回家,切断社会关系。在管理教育中坚持严格管理和耐心说服教育相结合;在课程安排上,以部编教材为主,正课教育与社会辅助教育、适当劳动锻炼相结合;在教育方法上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表扬鼓励与批评惩诫相结合。全体教师既是传道授业的师长,又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密友。几年来,他们在教育挽救这批后进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明显的成绩,把这批处于犯罪边缘的后进生中的大多数改造成好学上进,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好孩子。据已经离校的83名工读生调查,已拿到毕业证书的有34名,占离校总数的40.96%,有44名工读生因表现好,学习进步,被批准返回原校就读,占离校总数的51%。还有2人入团,1人入党参军。原工读生林某某,去年毕业后考入某中等专业学校。当他拿到入学通知书时,激动地哭了。他说:“我是个浪子,我所以有今天,是老师帮助教育的结果。”初二年段阮某某的妈妈一再夸工读学校办得好。她说:“是**学校挽救了我的孩子,现在小阮的学习成绩不仅是公认的好,还学会了洗衣服,干劳动活。放假一回到家,就帮助家里干这干那。”现在她对孩子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二、在校生犯错违法的根源

从现有在校的72名工读生的年龄来看,大部分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最小年龄仅12岁,最大年龄也才16岁,他们是怎样走上错误违法道路的?从59名犯有各种错误违法行为工读生来看,大部分都可以从他们的家庭和家教中找到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情况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发展和健康成长。一是家庭结构不健全。有父无母或有母无父,或父本文来源于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母双亡或父母离异。这种不和谐的家庭在小孩的心理和性格形成上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家长丧失或缺乏监护管教能力。使这些小孩长期无人管束,致使他们为所欲为恶习不断。三是溺爱娇惯型的。使小孩从小养成娇横行为,无心读书,大把花钱,无钱便勒索同学。四是双职工、双劳力型的。家长平时没精力管,听之任之,孩子出了问题又不够冷静,态度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立。

如果说家庭缺乏管教或管教方法不当,是孩子走向后进违法的主要原因,那么社会的不良影响就是它的外因或条件。一是受不良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诸如“金钱第一”、“利己主义”贪图享受等思想行为,对孩子们的毒害作用不可低估。二是受后进未成年人群体的影响。这些孩子不少人爱交朋友,如果交上了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就有可能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邪路。三是受不良娱乐场所的影响。一些孩子入迷于泡网吧、玩电子游戏机,这是许多孩子逃学旷课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孩子就是从玩游戏机、泡网吧开始,逐步走上偷窃“勒索”、赌博等违法道路的。在校学生出现错误违法行为,学校当然难辞其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一些教师对教育后进生缺乏爱心,总想把他们推出门去了事。一些老师管教方法不当,促使一些后进生越走越远。

三、调查后提出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对我们有以下几方面启示:

1、创办工读学校是预防未成年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有效形式。厦门市**学校创办五年多来,挽救了许多处于犯罪边缘的后进生,成绩是明显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工读学校,不知这372名后进生会有多少人走上犯罪道路。因

此,结论只有一个:工读学校只能办好,不能不办。

2、各中小学对在校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建议在初中阶段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真正、有效地进行一些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两法”的教育、《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教育、初步的《刑法》知识教育以及禁毒知识教育等,这对未成年学生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老师尤其要关爱帮助、引导后进生,包括犯有严重不良行为、轻微违法行为的后进生,使他们不致于滑入歧途,应把他们“拉进来”求进,而不能“推出去”变坏。

篇3:工读学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综观近几年刑事犯罪的发展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并越来越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20%。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共同课题。

1 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因未成年人阶段独特的主观心理状态与客观现实之间,生理与心理发育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诸如认识能力低下,辨别能力差,纪律和法观念淡薄等心理缺陷外,还受外部客观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刺激。新一代的未成年人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生活、学习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逐渐进入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时期巨大的社会变改和由此引发的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强然冲击,必然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渠道向未成年人辐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诱因。

1.1 思想幼稚,辨别是非能力差

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特别是16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由于他们尚未成年,在心理、生理等方面与成年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正处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时期,生理变化明显,智力发育很快,精力旺盛,心理上进入了由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但是,由于身体和智力还处在发育过程中,所以思想比较幼稚,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易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当前未成年人自身呈现新特点和新变化,以独生子女为主的“90后”正逐渐进入学校或走向社会,他们从个人到群体,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到生活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①由于独生子女比较多,从小都是被宠出来的;②他们吃苦少,自控能力相对来讲比较弱;③他们排斥约束和管理的心态比较普遍,对于任何规范化的行为、行动及组织对他们的约束管理,总有很不情愿接受的心态。再加上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青少年具有容易忽视社会规范,且感情容易冲动,缺乏自控能力,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和突发性这种共性,因此其犯罪诱发快,而且往往不计较后果。

1.2 社会消极因素及大众文化传媒中消极内容的腐蚀

1.2.1 各种社会矛盾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大规模农民工流动、失地农民、企业职工下岗等社会问题,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剧、城乡矛盾突出、就业困难等深层矛盾。城乡之间流动加速,收入分配差距增大之后,许多未成年人通过切身经历和现代传媒感受到这种巨大差距。而新一代青少年群体中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突出,渴望在社会生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诉求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环境激变或者引导不当,就有可能演化为青少年的过激行为。

1.2.2 西方价值观等不良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西方价值观等不良思潮涌进国门。在西方价值论、“拜金主义”、“向钱看”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未成年人也产生了强烈的金钱欲、享受欲,而当他们用正当的手段无法满足自身的欲望时,便铤而走险,进行违法犯罪。

1.2.3 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负面作用

近年来,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很多积极的东西。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我国近3亿网民中,未成年人网民占了35.2%,手机上网的70%是未成年人。但是,由于一些媒体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的取向,使大量非法庸俗、格调低下的黄色书刊、影视作品及不良信息在文化产品市场及互联网上传播,黄色的“病毒”无情地侵蚀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使一些未成年人成为黄色浊流的牺牲品,直接诱发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学校教育在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时,育人的力度不够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社会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但是,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教育,轻德育教育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4 不良的家庭环境及缺陷家庭对未成年人有直接的消极影响

(1)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粗暴,动辄打骂,使子女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产生逆反心理,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未成年人遭受歧视和虐待,逐渐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一旦受到外界给予的“温暖”,便会不加分辨地接受,很容易受到坏人的欺骗和引诱。

(2)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大幅度提高,大量离异、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没能得到有效保护。特殊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困难使这些未成年人逐渐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

2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2.1 犯罪主体日趋低龄化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数量持续升高,范围不断扩大,年龄日趋低龄化。仅以2010年发生在柳州市柳南区一团伙抢劫案为例,涉案人员9人,年龄最大仅满16周岁,最小的不满14周岁。其中,年满16周岁的2人,占涉案人员的22.2%;年满15周岁的2人,占涉案人员的22.2%;年满14周岁的3人,占涉案人员的33.4%;不满14周岁的2人,占涉案人员的22.2%。

2.2 犯罪类型呈现多元化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未成年人犯罪由过去的以盗窃为主的犯罪,逐步向抢劫、绑架人质勒索钱财方向发展;由单一的流氓淫乱向强奸、轮奸犯罪发展;由简单的冲动冒险向预谋性的团伙犯罪、集团犯罪方向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由非暴力犯罪向暴力犯罪甚至严重暴力犯罪方向发展。

2.3 共同作案和团伙犯罪

近年来,一些未成年人为了谋取更大的非法利益纠集起来,进而带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性,通过增加犯罪的能力来提高犯罪的成功率,使未成年人犯罪带上了浓重的共同作案及团伙犯罪特征。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产生的人员大流动及通过网络及通信技术所构成的“虚拟空间”,使有相同爱好或兴趣的青少年自发形成了大量的青少年组织,在客观上又为他们组织起来犯罪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

犯罪手段发展主要表现在犯罪前有预谋,犯罪中有伪装,犯罪后有对策。一些未成年人为实施犯罪目的,时常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并吸收多种科学常识和技术手段,为其犯罪服务,例如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多种电器、电子设备、微机等作案,使未成年人犯罪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亿万家庭的最大关切,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根本保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安宁与幸福,关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民族的兴旺与发展。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要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要明确责任,大力协同,综合防治,通过教育和法制相结合,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得到明显好转。”因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必须整合社会各种资源,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实行综合治理。

3.1 大力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宣传教育,努力形成全社会帮教机制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专门法律,它们的颁布与实施,对于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消除不良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侵蚀和影响,共同做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运用各种社会资源,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此类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形成长效的社会帮教机制,使未成年人提高法制意识,加强法制观念,锻炼他们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2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夯实思想道德建设这道防线,对于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着眼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正面教育,社会教育和体验教育为基本途经,大力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抵御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腐蚀和诱惑的能力,有效地预防违法犯罪。

3.3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开展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构架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紧密结合教育机制。学校教育始终是灌输文化知识和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既要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教育,又要对他们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要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4 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切实履行法律赋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职责

公安机关作为预防和打击犯罪的重要职能部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负有重要职责,公安机关要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充分履行职责,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①在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过程中,要深挖隐藏的专门勾引、唆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教唆犯,并依法从重处罚。②对失足的青少年,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严格限制使用强制措施,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③对因违法犯罪在看守所、治安拘留所、强制戒毒所等公共场所收押或执行的未成年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采取分别收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的措施,严防“交叉感染”,并指定专人负责,有针对性地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思想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增强其遵纪守法观念,提高其文化水平。④要从广大未成年人、家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危害未成年人安全、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问题,特别是对拐卖儿童、教唆未成年人、向未成年人传授犯罪方法、绑架儿童勒索钱财及向未成年人传播淫秽物品、强迫、引诱未成年人卖淫等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案件,要坚持依法从重、从快查处,尽快解救和保护被侵害的未成年人。

3.5 加快制定少年刑事法律,完善对少年犯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

如前所述,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实行综合治理,而完善法治则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少年犯罪的处罚,不仅关系到少年犯的前途,而且还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其意义远远超出处罚犯罪少年本身。因此,必须将其纳入法治轨道,务必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我们国家尚没有专门的少年刑法(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少年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只有刑法中作了原则性规定,不便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不能适应有效地教育和挽救犯罪少年的需要。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在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借鉴国外的做法,针对现阶段少年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制定一个统一、完整的少年刑法。

摘要:未成年人违法是危害社会的隐患之一,如何教育、挽救、帮助、感化违法的青少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共同深题。文章探讨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分析导致其犯罪行为的诱因,寻求矫治的谋略,以求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篇4: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调查及预防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犯罪 特征 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希望未成年人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能为祖国的建设服务。然而,令人扼腕痛心的是:近年来,未成人犯罪的人数和比例呈上升趋势。笔者经过历时20多天的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未成人犯罪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犯罪主体分布特征

犯罪主体分布特征:农村的多于城市的,辍学生多于在校生,留守孩多于非留守孩。受教育低的多于受教育高的,闲散未成年人多于非闲散未成年人。

二、犯罪主体的犯罪特征

1.团伙化。几个少年中,往往有一个甚至多个的组织者,怂恿其他的随从人员纠合成群,少则两三人,多则七八人,甚至十几二十人,这些未成年人,有的是出于哥们义气的,有的是人云亦云的盲从,有的纯粹就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他们共同作案,或是盗窃、或是抢劫,或是打架斗殴,或是扰乱社会秩序……不一而足。

如,福建特大青少年犯罪团伙“罗源90帮”,就是青少年团伙作案中比较典型的案例。“罗源90帮”16名成员中有9人为1990年后出生。2006年,这个团伙先是在罗源县城关、松山镇从事敲诈勒索、容留卖淫等小规模犯罪活动。为进一步壮大“实力”,笼络、豢养更多成员,团伙主要人员林昌文等在罗源县松山镇以及邻近的连江县透堡镇和马鼻镇等地,分别开设多家地下赌场,并有组织地安排专车接送参赌人员,为参赌人员介绍高利贷等,每天通过抽头方式获利10多万元。2008年后,这个团伙一度发展到20多名成员。“实力”壮大后的“罗源90帮”开始进一步垄断市场、强迫交易,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个团伙还以“借钱”名义,多次向当地的海鲜批发店勒索巨额钱财。直至被我公安机关捣毁。

2.低龄化。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以前未成年人作犯罪的高峰年龄为16至18岁之间,而近几年则为14至16岁。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全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平均下降了2岁。在14岁至16岁初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占到了10%以上,出現了“危险的“14岁”现象,甚至还出现了更加危险的“13岁”现象。其中,在校生与闲散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十分严峻,分别占30%和60%以上。

如,一个绰号“十三省”的少年犯罪团伙,这个团伙由13个孩子组成,年纪最小的8岁,最大的13岁。令人揪心的是,他们全部是被亲人遗弃而流浪街头的孩子。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以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1 由此可见,家长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要负全部责任。

3.低质化。近年来,未成年罪犯中,大部分成员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是小学都没有毕业,就辍学在家。这些人文化水平低、素质低、法律意识淡泊,他们犯了法之后,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法,即使经过教育,他们也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对家庭造成严重的伤害。判刑后,经过政府的教育,才后悔自己触犯了《刑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如,16岁的刘小超身材瘦弱,说话慢声细语,却是一个10多次抢夺同龄人财物、打伤同学的少年。当他被派出所民警将他抓获时,他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甚至语出惊人,说他也曾被同学抢过,可他没有报告老师、家长,而是自己悟出了“道理”:“只有自己也去抢人,别人才不敢来抢你!”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小超是一个法律意识多么淡泊的少年。

4.外籍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不少未成年人跟随父母到城里读书,而父母又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管教孩子,久而久之,部分未成年人就被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利用,不知不觉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一些未成年人去城里打工,因不堪重负而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于是就参与了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还有一些找不到工作的未成年人,就不得不在社会上浪荡,成为社会的闲杂人员,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进行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

如,16 岁的小刘是河南农村人,征得父母同意来到郑州一家饭店打工,但他干了一个月便不想干了,因为,他实在是受不了每天夜里3点就要起床,一直干到晚上11点的高强度的工作,况且工资又低。他就想到了快速生财之道的方法──抢劫。于是,他就与另一个未成年打工者一拍即合。某天晚上,就带着作案工具,在一个胡同里对一个妇女实行抢劫,没多久就被请到当地派出所。

5.犯罪手段成人化、凶残化。早些年的未成年人犯罪目的多是以敛财为目的,盗窃或一时冲动而引发的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简单犯罪活动,而犯罪手段也只是采用“言语威胁”、“以大欺小”等轻微暴力方式。2而近三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手段不再限于以往相对简单、单一的形式,而是逐渐显现出成人化、凶残化的发展趋势。

比如,有一名少年为报复另一少年小王,对小王实施严重的身体伤害,纠集一些同龄人一起殴打小王,并把小王的生殖器割下;比如,有的少年以拍摄被害人裸照的方式勒索钱财等等。

6.犯罪手段科技化。据中国西藏新闻网国内法制栏目报道:网吧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网络则是直接改变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利用网络进行高科技手段作案是‘90后’犯罪另一突出的特点。”

如,一名17岁的少年,得用他在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制作一个‘北京彩票预测网页’,发布到网络上,并对外宣称:想要彩票预测的结果,就要先交98元的会员注册费用,如果彩票预测的结果不正确,所有的押金全都退回。结果有不少人受骗。

由此看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有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1.加强家庭教育。要加强家庭教育,首先要不断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做父母的,应自觉努力地去提高自身的素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子女的成长摇篮。因此,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并努力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一个在快乐中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的。家长不能动不动就摆家长的威风,以居高临下的架式说训孩子;更不能动不动就对孩子实施暴力。否则,孩子的心理就不会健康,就会有逃避家庭的想法与做法,这样就容易沾染不良习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要特别提醒的是:那些单亲家庭,更要努力尽到监护人的作用,婚虽然离了,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因离婚而终止。另外,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俗话说,务极必反,过份地溺爱孩子,就会养成孩子不讲理的叼蛮习性,这样的孩子遇到一点事,就容易有过激的行为,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建议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多与孩子沟通,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如果发现子女行为不规范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发现子女有越轨行为要果断地加以控制和挽救,决不能包庇纵容或怨天忧人。

加强家庭教育,是扼制未成人犯罪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文明礼貌守法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是文明礼貌守法的。

2.加强学校的法治教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今的教育不够重视法律教育,许多学生没有法律意识,甚至是法盲。为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最好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让学生阅读普法教材,如《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普法教育读本》等,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思品课等组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并通过“法律知识”问答、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自觉地去学习。二是开法律讲座。请律师、或法律工作者结合省内外、国内外中小学生的热点问题、违法事件等开法律讲座,用现实中的案例来教育学生,以达到震摄心灵的目的。三是各班主任、科任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交往中的磨擦、矛盾、不良的思想苗头等,并将其扼制在萌芽状态,以免发生暴力、抢、偷等违法事件。是对那些后进生,一定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讲究教育方求,因材施教,帮助后进生改掉不良的习惯。四是观看图片与影片。组织学生观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图片展览,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影片。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的教育,做遵纪守法的文明人。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学校绝不能以任何借口,把已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赶出校门,而应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以及必要的心理疏导,否则,这些学生一旦“流浪”到社会上,那犯罪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学校是未成年人养成的主要阵地,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一所好的学校,一定能够给予青少年进行成功的养成教育。

3.强化社会的责任意识。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都有义务与责任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未成年人健康地成长。各地的执法部门,要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和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控制在校学生进入娱乐场所,规范娱乐场所的管理秩序,对低级庸俗和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要坚决清理、整顿、取缔。加强阵地建设,各种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和社会已有的阵地资源,要向未成年人开放,使他们能够就近就便参与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3

只有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了,社会环境净化了、文明了,那么滋生犯罪的温床就无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丁敏责编.法律法规汇编·刑法[M].《司法考试口袋书系列》中国法律出版社,2009-11,第5页

[2]李松.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日趋成人化凶残化[N].法制日报,2011-04-29

篇5: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学校责任

主讲人:谢志东,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部副教授

主讲人简介

谢志东,中共党员,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部教师,副教授,法学硕士。课程简介

本课件是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谢志东做的题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学校责任”的专题讲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日益突出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本讲中谢教授通过大量的实例向我们阐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原则、责任等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目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则和各方责任;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学校责任;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的学生的主要权利等。

录制时间

2008年1月

课程时长

100分钟

提纲

一、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目的1.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2.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

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则和各方责任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原则;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各方责任。

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学校责任

1.学校的主要教育责任;

2.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3.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四、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的学生的主要权利

1.学生依法享有受教育权;

2.学生享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

3.不得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4.依法保护未成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权;

5.学生人身自由权的保护;

6.学生表达自由权利的保护;

7.学生财产权的保护;

篇6:工读学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趋势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性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其现状与趋势如下:

(一)违法犯罪现状:

1、犯罪数量剧增。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至今仍居高不下。因此,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呈明显的上升势态,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2、犯罪主体变化。(1)低龄化趋向: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明显增多。(2)女性犯罪增多:80年代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增加,且增长率远高于男性。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大地腐蚀性,如不遏制会很快在社会上传染开来。(3)闲散人员居多: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过早流入社会后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法分子利用、引诱和唆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犯罪类型增多。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明显增多。有资料显示犯罪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其中抢劫和盗窃发案率最高约占75%左右,是当前青少年主要犯罪类型。据统计:2000年1至12月,抢劫罪占44.36%,盗窃罪占36%,伤害罪占15%;2001年1至6月,抢劫罪占48%,盗窃罪占44.2%,伤害罪占3.8%。近些年来,还出现了新类型犯罪。如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的犯罪日渐增多。

(二)违法犯罪趋向:

1、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青少年犯罪具有“偶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之外,近些年来,已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部分青少年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恶劣。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占65%,说明了青少年犯罪性质具有较明显的恶性化趋向。

2、趋向团伙性及黑帮化。有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中75%属于团伙或结帮作案。他们在一个自由结合的群体中,想法和行动会更多的得到认同和实现。他们结伙行动、互相壮胆、具有“纠合性”的特点。这类纠合起来的群体一旦被不法分子操纵,极易形成一个具有严密组织形式、分工明确的团伙,成为一种带黑社会性质的恶势力,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

3、向成人性及智能化。在我国90年代以后,新类型犯罪逐渐出现。如利用电子计算机犯罪,利用窃听技术犯罪,利用生物学、化学、医药学进行犯罪。涉及这类犯罪的青少年往往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善于模仿,将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犯罪活动中,其作案过程集中体现了犯罪主体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青少年犯罪已出现了成人化、智能化、科学化的趋势。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的分析与研究

(一)社会环境:不良因素是滋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

1、精神污染。改革开放以来,西方颓废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渗入,以及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使部分青少年正在形成的世界观受到污染,滋长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丧失理想与信念的追求。

2、文化腐败。现在社会上宣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泛滥,以及低格调的影视作品充斥业余文化生活。这类文化制(作)品对青少年社会化潜在效果不可低估。青少年的好奇、模仿、冒险的心理,容易使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的青少年情感冲动,失去理智,滑向腐化堕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堕落场所。遍及中小学周围的游戏厅、台球厅、网吧,以及随处可见的发廊、歌舞厅等场所中的不良内容,更是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极易造成青少年厌学、逃学、辍学的直接后果,使他们过早流入社会,成为”亚文化群体“的人员。

(二)教育环境:教育不当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源

1、家庭教育存在着“误区”。有研究资料表明,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青少年违法犯罪都与家庭生活、抚养和教育方式的影响有关。甚至,有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就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主要存在着两方面问题:

(1)孩子成长的环境先天不足。我国的离婚率呈直线上升,使“婚变型”家庭逐年增多。多项研究证明,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发因素。

(2)家庭结构健全,教育方法不当。主要表现为,一、“溺爱型”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达不到满足,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高压型”家庭教育:奉行棍棒政策,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

三、“放任型”家庭教育:易使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和监护,造成性格孤僻冷漠,经不起诱惑,一遇坏人引诱,容易沾染不良习气,走上歪路。家长的言传身教作用,尤其是父母的不良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作用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篇7:工读学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戴秀英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总体数量增长迅猛,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从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增长率超过了我国GDP增长率。2007年中国未成年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指出,“十五”期间我国未成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未成年罪犯五年间增长 12.6%,未成年人犯罪增长情况更为突出,五年间上涨 68%。未成年人犯罪逐年递增的趋势向社会拉响警钟。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自身前途、亿万个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民族兴衰。

2009年宁夏医科大学和农工党中央妇委会联合部分省市妇委会组成“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在全国部分省市对近三年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进行调查,资料收集覆盖全国11个省市105个县市区,走访了公、检、法、司及部分镇(街道)、学校,接触了部分未成年人罪犯和家长,整群抽样正在少管教所服刑的3000名未成年犯进行调查问卷。2009年9月8日-11日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汪纪戎带领农工党中央妇委会,在宁夏医科大学的支持下,对宁夏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了调研,与宁夏司法厅、公安厅、法院、检察院、团委、妇联、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未成年犯罪研究会等相关部门进行了细致的座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课题组对其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存在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探索我国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对策,为我国及当地政府综合有效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我国11个省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突出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十七高特点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犯罪人数逐年上升,平均每年上升11.2%;农村高于城市四倍,农村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调查总数的79.8%;西部高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未成年犯家庭经济困难比例高达71%;未成年男性罪犯居多,占调查总数94%;失学和辍学未成年犯比例高,占未成年犯罪总数的93.9%;“留守少年”犯罪比例高,占未成年犯罪总数的68%,其中农村占74.1%;团伙犯罪比例高,未成年犯中与他人一起违法犯罪占 83.1%;犯罪类型以侵财为目的案件比重高,盗窃、抢夺、抢劫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总数83.1%;犯重罪比率高,杀人、伤害、抢劫、爆炸、强奸等犯罪占调查总数68%,犯罪后果严重,影响恶劣;未成年犯在校期间,接触有不良行为的同伴比例高达84.6%;未成年犯的家人中有不良行为的比例较高,家人经常打架斗殴、打麻将、玩牌、赌博、家人被拘留、劳教或劳改过占72.3%;受过家长辱骂、体罚、家庭暴力伤害比例高达92.3%;家庭关系紧张,与家长不能沟通比例高达91.5%,感受不到家庭温暖66.2%;犯罪前,发生过不良行为的比例高达89.1%,有过吸烟与喝酒经历占96%,12至14岁初始发生比例最高;犯罪前,频繁接触网络比例高达81.8%,未成年犯因网络成瘾或受网络色情、暴力内容影响而诱发盗窃、抢劫、杀人等严重犯罪40.8%;未成年犯实施犯罪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比例高达69.4%,不清楚自己行为触动法律占46.6%;上学期间经常或有时被老师训斥、讽刺挖苦、打骂和惩罚比例高达91.1%;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比例高达60.1%。

(二)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七低特点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犯罪低龄化,平均年龄14岁-15.4岁,14至16岁初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占80.9% ;未成年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95%为初中以下文化,其中小学文化占24%,初中文化占72%,高中2.8%;两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晓率低,18%的家长知道这两部法,但是对具体内容都不清楚;未成年犯在校接受过法制教育仅占20.4%;未成年犯父母文化程度低,小学和文盲的比例占69.6%;学校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环节薄弱,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问题学生”在学校多受歧视,辍学流入社会;家庭教育“失当”,家长对孩子盲目溺爱、疏于管教或过于严厉等容易引发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社会文化场所奇缺,适合其特点的文化场所严重不足,社会法律保护环节薄弱。

(三)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八个不同特点

犯罪突发性大,事先很少预谋;犯罪动机简单,手段残酷;犯罪常因为小事引起,当场动武,行凶杀人;犯罪胆大妄为,缺少法制观念,不顾后果;犯罪明目张胆,对同龄人影响和感染力大;犯罪人数不多,社会影响恶劣;犯罪团伙哥儿们义气重;犯罪的反复性大,但可塑性大,改造有望。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身因素

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特殊时期阶段,表现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特性,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都处于未成型的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低,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不强,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使他们难以谋职,社会经验不足,一旦生活出现困境时很容易就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失当”、家庭关系“失和”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结构残缺,关系恶化、气氛恶劣,未成年人缺少父母的关怀,感情受挫,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个性扭曲或畸形;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对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失当,方式简单、粗暴,疏忽与其沟通交流,溺爱放任、粗暴打骂,未成年人心灵受到创伤,产生恐惧心理,常常会选择逃逸、远离家庭,在同龄、同经历的人群中寻找同情和温暖;家庭教育重视不够家长监护不力。父母为生计忙于奔波,无瑕照顾子女生活和学习,“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监护和教育,部分少年学业荒废,一旦遭到坏人的引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偏差,是促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智育,忽视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对差生放任自流,成了家长训斥、同学看不起、老师不关注的对象。对思想差、学习差的双差学生轻视、歧视,动辄开除、劝退,将他们推向社会,致使大批学生失学、辍学、自暴自弃,成为闲散未成年人,他们处事的盲目性和无知性很容易被社会上坏人引诱利用,在犯罪分子的拉拢、教唆下,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本组研究资料表明,失学辍学问题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有六成未成年人罪犯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社会因素

对不良文化管理不到位。不良的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暴力、色情、黑社会等内容的游戏卡、网卡、书刊杂志、影视作品在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到处都有。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这些场所,产生模仿心理从而走向犯罪。有些未成年人长期痴迷于网络,由于缺少上网费用,而实施抢劫、盗窃等犯罪;政府对未成年人的管理严重缺位。辍学、待业的未成年人在社会上放任自流,基本处于失控状态,政府有责任对他们加强管理,目前国家没有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机构,负责对离开学校的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一遇不良因素的诱惑他们就会误入歧途。各地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多是无人、无编、无资金的“三无”机构,为民间社团组织,会长多为当地司法部门领导兼任。

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律

199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过10年,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型的趋势。闲散未成年人、离异家庭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较高,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流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增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现有法律、法规有的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建议修订和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规定,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内容相衔接,并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增强法律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二)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保护

一是实行暂缓起诉制度。对于已构成犯罪,罪行较轻不宜直接作出不诉决定的未成年人,可以责令他在一定时间段内履行一定的义务劳动,他完成了这种义务,就不再追究他的刑事责任;二是审判时适用简易程序并尽量减刑。尽量少判监禁刑,把更多的未成年人罪犯放到社区进行改造和矫正,给他们更多的改过自新的机会,减少社会歧视;三是建立“前科消灭”制度。通过一定程序注销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从而恢复他正常的法律地位。使未成年犯罪者能顺利地回归社会,重新做人,为他的升学、就业、参军创造更公平的机会。

(三)发挥学校的重点教育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列入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地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学校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学校应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在他们思想深处牢牢筑起抵御社会上消极因素侵袭的大堤;学校的法制教育须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学校应当设置法制教育必修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采取积极措施和帮教,不要把“双差生”推向社会犯罪的边缘。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矫治有心理障碍学生,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四)重视家庭预防的作用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道路,家庭的责任不可推卸,必须从家庭中开始强化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倡导和鼓励各级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各地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使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身作则,强化家庭教育功能,重视家庭教育。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对其进行管制和约束。对子女的任何越轨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制止,不能姑息纵容,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走向歧途。同时,父母对子女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寻根溯源,寻求国家和社会的帮助。

(五)加强社区教育,优化外部育人环境

加强失学、失业、失管状态的闲散未成年人的管教工作。对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父母双亡家庭子女、父母均外出家庭子女、单独外出打工的未成年人及辍学的未成年人,社区应负起责任,成立帮教小组,想方设法切实解决未成年人再就学和就业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注意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施教,预防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做好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人罪犯的帮教工作。社区应建立相应的帮教机构,实行对口管理,组织未成年人罪犯参加社区的公益劳动,通过实施人性化的惩戒达到改造的目的。社区应注重解决未成年人中“两劳”释放人员的就业问题,认真执行“不歧视,给出路”的政策,巩固改造成果。

(六)铲除诱因,净化社会环境

篇8:工读学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及成因

通过对案件分析, 我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趋于低龄化。二是闲散未成年人犯罪增多。三是作案手段野蛮凶残, 日趋成人化。四是犯罪动机具有盲目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家庭教育缺失

调查中发现, 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娇惯、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忽视预防教育工作。特别是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 留守儿童数量连年上升, 目前共有留守儿童23171人, 其中有65.1%的留守儿童和祖辈生活在一起, 委托亲朋监护的占6.88%。这种隔代抚养和寄养教育, 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只要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 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造成部分留守儿童分辨能力低, 行为偏差,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从而极易走向歧途。

2. 学校教育不当

受应试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 部分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倾向, 造成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弱化, 导致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法律常识, 不懂法、不知法, 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有些学校和老师, 对“双差生”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 加之受校舍限制, 目前我县共有15000多名学生在农户家中住宿, 学生放学后出现一个管理的真空时段。集中在一起的学生容易激动, 发生一些意外事故。

3. 社会环境影响

目前我县没有一处校外活动场所, 许多学生周末无所事事。加之随着网络的普及, 信息飞速传播, 一些低俗糜烂的文化观念不断冲击学校。广大中小学生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往往容易受其影响而误入歧途, 迷恋网吧、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学校教育一周, 一个周末可能就会使教育效果变为0, 出现一种“5-2=0”的现象。

4. 个人素质不高

一是未成年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和自制能力, 把握不住行为准则;二是未成年人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 自我评价高, 而自控能力差, 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三是哥们义气重, 常喜欢拉帮结伙;四是贪图享受, 厌恶劳动。

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未成年人犯罪, 社会责任大于未成年人自身的责任。因此, 打击是低层次的防范, 加强预防才是最有效的手段。为此, 我们要建立有效的机制, 齐抓共管, 进一步加强我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范工作。

1. 强化家长责任, 建立家庭防线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 但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培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因此, 要继续完善“家长会”制度, 开办“家长学校”, 指导家长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教育子女;其次建立家庭安全责任制。当未成年人犯罪受司法机关追究责任时, 可根据情节轻重和家长的实际表现, 由有关部门给予未尽责任的家长以相应处罚。

2. 加强德育教育, 筑牢学校防线

一是端正办学思想, 真正把基础教育办成塑造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启蒙教育”。二是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 推进教育规模发展, 保证全体住宿学生均在校内住宿, 确保学生管理不留空当。三是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教处和群团组织的作用, 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 完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聘任制度, 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四是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 有效减少不良思潮对未成年人的侵蚀。五是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六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开展心理咨询, 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和指导, 排除心理困扰,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发展。七是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捐资助学, 救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 妥善解决留守儿童和残缺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控制学生辍学, 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3. 优化成长环境

构建社会防线。一是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各民主党派, 都应在各自领域内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组织各种健康的文体和社会公益活动, 协助做好帮教工作。二是不断加大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力度, 不定期督查营业性游戏机房、网吧。严禁未成年人进入游戏室、录像室、赌博室、迪厅和网吧。三是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文化市场及特殊行业和场所的管理, 对违法者要及时做出处罚, 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4. 惩防帮教并举, 强化司法防线

上一篇:王烈桥中心学校九月份督学工作下一篇:在向上级提建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