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情况

2024-04-12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共6篇)

篇1:未成年人犯罪情况

自1998年以来,笔者一直在检察机关从事审查批捕工作。在我所经手审查批捕的各类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中,我感触最深的始终是未成年人犯罪。每当我审查批捕一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我的心情都十分沉痛。

十五、六岁的年龄,是多么美好的花季,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年华。含苞初放的花朵,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一串串多么美好的字眼。然而,由于触

犯了刑律,由于走错了人生的第一步,他们从充满阳光的美好世界步入了高墙、电网的铁窗生活。因此,我们不得不为这一支支过于早谢的花朵而痛心、而惋惜;我们不得不为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而疾呼、而忧虑;我们不得不自觉地为有效控制、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而倾心、而尽力。因为,它关系到祖国、民族的未来与兴衰,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

(一)据至的统计数据表明,荆州区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犯罪势头逐年上升。,荆州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当年涉嫌犯罪总人数的3.16%;上升至13.19%;上升至18.6%;上升至22.3%;上升至22.6%;上升至26.7%。与相比,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上升了23.54%。这些逐年上升的数据不得不令人忧虑重重。

2、犯罪形式以团伙为主。在这六年的刑事犯罪案件中,团伙作案的明显增多,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其中,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远远高于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未成年人小的团伙一般不少于三、四人,大的团伙成员多达十几人,且有的团伙之间相互交叉作案,尤其是抢劫犯罪最为突出。如未成年人秦某某、万某某等10余人的团伙抢劫案。6月至9月,秦某某等人纠合在一起,先后窜到北环路的太晖村、大北门外的秦家巷、西门外的繁荣北街等地,以一人租乘“摩的”,其他人事先埋伏的方式,采取持刀威胁、使用暴力等手段,仅三个多月时间就抢劫作案9起,共抢得摩托车8辆、手机1部、现金548元。抢得的现金及物资共计价值2万余元,且持刀致伤1人。在这一犯罪团伙中,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领头的负责人,有现场抢劫的具体实施人,有中心现场附近的望风人,还有抢劫现场以外的专门销赃人。经审查,共依法批准逮捕6人,依法决定追捕4人。这伙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14岁,主犯秦某某年仅15岁。

3、犯罪类型复杂多样。至,我区经审查批捕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共有8种类型。其中抢劫案件占64.5%;故意伤害占16.1%;强奸占8.1%;盗窃、故意杀人各占3.2%;抢夺、敲诈勒索、寻衅滋事分别占1.6%。上述数据表明,侵财型的抢劫犯罪居于未成年人犯罪之首,故意伤害犯罪次之。

4、犯罪手段凶残恶劣。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时,绝大多数都携带凶器,被害人稍有不从,他们便残忍地使用凶器,且不计后果。如张某、彭某某等六人故意杀人案。他们为了“教训”受害人,残忍地使用钉锤、刀具,使其身体140余处受伤。经法医鉴定,受害人系被他人用单刃锐器刺破肺部及肝脏,引起失血性休克而死亡。据统计,至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使用暴力的占75.8%,明显高于成年人暴力犯罪比例。

5、犯罪主体特征显著。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突出”:一是男性犯罪突出。在至审查的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除1名帮助犯罪的系在校女学生外,其余全部为男性主体。二是低龄犯罪突出。据统计,在未成年人犯罪中,16周岁以下犯罪的占绝大多数。有些参与犯罪者,年龄最小的甚至不满14周岁,还达不到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这些低龄犯罪者,往往以在校中小学生为作案对象,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抢学生自行车变卖和搜荷包混天度日,致使有些学生晚上不敢到学校上晚自习。三是无业人员犯罪突出。有些未成年人还未读完小学、初中,便不思学业,匆匆离校。他们无职无业,四处游逛,广交“朋友”,浪迹社会,最终滑入了犯罪的泥潭。统计资料表明,学历层次低下的无业人员犯罪一直占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大多数,在校学生犯罪只占其中一少部分。

6、犯罪区域城镇居多。城镇人口密集,市场繁荣,文化活跃,交通方便,对未成年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因此,乡村无业人员以逐年增多的趋势向城镇集结、渗透。他们有的白天打工,晚上犯罪;有的甚至不上班,不就业,整天考虑的就是如何犯罪。小旅馆、出租房和日夜开放的网吧,往往成了他们谋划犯罪的据点,摩的、的士、在校学生和单身夜行的女性往往成了他们频频作案的对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那些以城镇学校为作案区域的各类未成年人侵财犯罪正日益由中小学校向大中专学校蔓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的侵财伤人,有的甚至侵财害命,给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害,留下了永远难以愈合的创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二)未成年人犯罪为什么如此之多,如此之猖獗?其原因

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家庭因素。这一因素集中表现为四个缺陷:一是家庭结构的缺陷。如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因打工、入狱服刑等原因,导致父母一方或双方缺损,家庭结构残缺不全,形成单亲家庭,教育管理不能到位,思想寂寞却无法正常交流。如苏某、高某等团伙抢劫案。14岁的苏某其母早年服毒自杀,其父现去向不明;15岁的高某父母双亡,与年近古稀的婆婆相伴为生,家庭结构严重缺损。二是家庭状况的缺陷。如多子女、独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非婚同居等家庭成员状况以及生活条件的差异等,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心理。三是家庭人际关系的缺陷。如因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不和睦家庭、情感淡漠家庭,使未成年人的情感受到孤立,对家庭无期望,无感情,不愿回家,不愿受到不和的冲击。四是家庭教养的缺陷。在家庭教养方面,有的溺爱,有的歧视,有的护短,有的专横,有的纵容,有的虐待。或管教不严,或管教过严,或期望不当。有的父母甚至不知如何管教子女,随其自然,任其发展。如犯罪嫌疑人张某,作案时年仅14岁,重庆市云阳县人,2岁随父母到沙市。1996年-在沙市读小学,9月在沙市某中学读了一周后自动下学,一直在家玩。父母因忙于生计,对其子不管不问。家庭管教的失控,使得张某无拘无束,如同脱缰的野马。2月,他离家出走,在荆沙城区以小旅馆和网吧为家,以偷自行车为生,从不回沙市的家。8月,张某因奸淫幼女被依法逮捕。当问及他父母的住所时,他的回答是:“我没回过家,听说他们搬家了,不知他们现在住在哪里。”

2、学校因素。学校方面主要不同程度地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内容问题。如有的片面强调教书应考,从而淡化和忽略了教书育人;有的重智育,轻德育;有的重文化知识教育,轻法律知识教育。以致于有的学生已触犯了刑律,构成了犯罪却还漠然不知。如:10月14日,某乡镇中学15岁的初二学生蔡某因其同学之间的矛盾被同学李某打了几耳光后,蔡持水果刀将李连捅6刀,伤及胰尾和左肾,形成重伤,构成故意伤害罪。当被抓获到派出所讯问审查时,距离派出所不远的学校放学铃声响了。蔡某说:“学校都放学了,我要回家。”全然不知这6刀要使他从宽敞明亮的教室走向高墙电网的监狱。二是教育方法问题。即重视重点班,忽略普通班;强化实验班,弱化平行班;善待优等生,歧视“差等生”。平衡工作跟不上,转化工作不得力,导致一些学生丧失了上进心,形成了自卑感和对立情绪。有的甚至置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而不顾,破罐子破摔,违法犯罪。如荆州城区某高中近年来曾发生过数起晚自习时在校学生偷偷溜出校外拦路抢劫的案件,其中有的还发案在临近高考之前,而这些学生均为所谓的“差等生”。三是教育管理问题。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学校管理或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对学生放任自由,出入随便。如某中学在校学生姚某(16岁)、何某(15岁)、李某(15岁)故意杀人案。姚某因与同班同学罗某有矛盾,4月13日凌晨一时许,姚、何、李三人以请罗玩电脑游戏为由,将罗某骗出校外后将其打倒、扼颈,直至罗停止挣扎。此时因发现有电筒光,三人从校外现场返回寝室。过后,三人又从寝室返回校外现场,发现罗还有气息。三人再次扼其颈部致其昏迷后,将罗从校外抬到校内一污水池边,扒开池内杂草,将罗藏于其中并用草盖住,然后回寝室睡觉,使罗入水溺死。试想,如果学校严格管理的话,姚某等人深夜还能随意多次进出校园吗?此案难道不可避免吗?正在成长中的受害人转眼之间被人为地、活生生地夺走了生命。三名犯罪嫌疑人以身试法,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其中姚某因未满18周岁被判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透折这起触目惊心的命案,难道我们学校管理的警钟还能不常鸣吗?

3、社会因素。一是黄色的诱惑。如某技校在校学生陈某不爱学习,不思进取,沉溺于色情电视、录相之中,以致于发展到贪酒贪色的地步。4月27日晚11时许,酒后的陈某淫性大发,竟然将某女同学骗到本校足球场边的草地上将其强行奸淫。二是警匪片的刺激。如某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刘某,因与本校同学聂某为借五元钱一事产生矛盾,便模仿警匪片中的某些了断方法,双方约定各带数人到荆州城小北门外的太湖港堤上斗殴。到达目的地后,双方摆开阵势决斗。在斗殴过程中,刘某用脚猛踢聂某腹部,致使其脾脏、肾脏破裂,后手术切除,构成重伤。被伤害者成了终身残疾,伤害者因涉嫌犯罪被囚进了牢狱。三是教唆者的唆使。如未成年人林某原本是一起抢劫案的受害人,但他却在曾经抢过他的犯罪嫌疑人的诱惑和唆使下逐步滑入了泥潭,一起参与多起抢劫犯罪,林某由当初无辜的受害者摇身变成了违法犯罪的侵害者。四是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未成年人受金钱至上、享乐第一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并随着这些思想的不断侵蚀渗透,“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逐步加剧,一部分意志、立场不坚定者便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五是无业的困扰。如犯罪嫌疑人王某(15岁),重庆市巫山县人,来荆州打工、就业无着。当得知年迈的母亲远在深山老家生病后,孝顺的他想回家探望,但又苦于身无分文,只好愚蠢地伙同他人实施抢劫犯罪。第一次持刀抢劫单身女性未遂,第二次在同一地点持刀抢劫同一单身女性时被现场抓获。在看守所讯问他时,他神情黯然,泪水涟涟,呆望着双腕冰凉的手铐好久说不出话来。

4、自身因素。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未成年人处于少年期时,由于心理活动的增强,他们对事物有了某种向往,对需要有了一种强烈的欲望。但他们又往往不理解自己思想、意识、情感的目的和意义,不懂得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易受坏的影响。当他们进入青年初期时,他们的心理处于最活跃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显著增强,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开始变得十分强烈,在情感上易于激动,喜欢寻找刺激,喜欢各种交往,喜欢东跑西窜,聚团结伙。所以,一方面由于欲望的强烈,感情的冲动,一方面由于身体的巨大剩余能量等待释放,再加上某些特定的条件和诱发因素,就很容易犯罪。因此,有的未成年人为满足物质欲而抢劫、抢夺、盗窃、敲诈勒索;有的为满足性欲而强奸、淫乱嫖宿;有的为满足逞强好胜、“哥们义气”的精神欲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和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他们是非颠倒,爱憎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不分,荣辱不分,甚至往往把自己一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7月28日凌晨1时许,17岁的犯罪嫌疑人洪某伙同吴某、皮某、马某闲逛到荆州城区新南门夜市,本来明知兜里无钱,却硬着头皮去潇洒。因宵夜后无钱结帐,老板不让走。洪某提出抢“的士”。于是,将马某某押在餐馆,洪某等人持刀在长江大学农学院附近抢走的士司机现金290元。然后返回新南门夜市付清宵夜款,取出马某某,每人还分得赃款20元,不亦乐乎。然而,乐极生悲,他们很快便落入了疏而不漏的恢恢法网。

(三)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日趋严重。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向我们表明,我们必须采取控防对策,而绝不能束手无策。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提出强化“四个意识”的控制和预防对策:

1、大力宣传法制,强化法律意识。目前,还有为数不少的未成年人对什么是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等问题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首先要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从小学生抓起,使他们从小就受到全面的法制教育,使法制教育始终伴随他们一步步健康成长的过程。结合学生特点,要重点宣讲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要重点学习宣传《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要拓宽法制宣传渠道,通过上法制课、印资料、办橱窗、办图片展、看录像片、看电影、组织法制文艺宣传、开“模拟法庭”以及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学生逐步养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使我们的学校逐步形成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2、矫治不良行为,强化美德意识。党中央、国务院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学习,坚持用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矫治不道德不规范的言行。要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有些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十分错误地认为,用偷来的、抢来的、骗来的钱吃喝玩乐,尽情享受才是美,却不知这是丑恶,这是违法犯罪。作为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未成年人,要从小坚持以德为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陶冶美的思想,塑造美的灵魂,养成美的德行,人人争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3、坚持“三个结合”,强化综合防范意识。一是打击处理少数与教育挽救多数相结合。对社会危害结果较小的未成年初犯、偶犯、从犯和胁从犯,要尽量教育挽救;对罪大恶极、情节严重的主犯、累犯、惯犯和教唆犯,要严厉打击。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共同教育相结合。要形成制度,形成网络,形成规律。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防患未然。对于已毕业离校的学生,要尽量解决就业,让他们有事可做,防止过早流入社会后染上不良习气。通过各部门、全方位的共同努力,精心打造好控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三是清除精神“污染源”与净化、优化社会环境相结合。实践证明,电脑室(网吧)、电子游戏室、录相室、台球室和卡拉ok厅、歌舞厅这“四室两厅”往往是藏污纳垢的场所,滋生犯罪的温床。许多抢劫、盗窃、伤害、强奸等犯罪案件往往与这些场所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彻底清理整治,涉及学校周边的要重点整治,并教育未成年人自觉远离这些场所,防止精神污染。同时,要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未成年人积极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腐朽文化的侵蚀。

4、提高应变能力,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保护未成年人,除了法律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这五种保护措施之外,还应强调自我保护,这也是预防自身犯罪和防止犯罪对自身不法侵害的一条重要措施。自我保护要坚持“三要”:一要善于明辨是非。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事。作为在人生旅途刚刚起步的未成年人,要踏踏实实地迈好前进中的每一步。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要分清哪是合法,哪是非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什么样的事做得,什么样的事做不得。要谨慎交友,稳重处事,小心误入歧途,落入圈套,谨防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二要学会处理紧急情况。当其遭受不法侵害时,应当灵活地选择迅速脱身、大声呼救、奋力反抗、拖延周旋、电话报警等一系列的处理措施,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不要被动就范,任人摆布。三要依法自我保护。要帮助教育未成年人懂得:如果自我保护不合法,就有可能涉嫌犯罪,由受害人变成犯罪嫌疑人。当其遭受不法侵害时,完全可以奋起正当防卫。但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必须是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既不能事前防卫或事后防卫,也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去防卫。否则就是防卫不适时或防卫过当,就要追究自身的刑事责任。因此,自我保护必须依法进行。

篇2:未成年人犯罪情况

一、犯罪概况

和特点

2008年,**区人民法院共计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88件,未成年人犯罪人数130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全院审结案件数量的8.74%。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犯罪类型看,种类呈现多元化

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刑法四大类10个罪名。抢劫案件32件,盗窃案件23件,敲诈勒索案件6件,诈骗案件1件,故意伤害案件15件,强奸案件2件,寻衅滋事案件13件,聚众斗殴案件2件,交通肇事案件1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1件。

(二)从犯罪形式看,共同犯罪较多

未成年人共同作案的犯罪案件43件,占全部案件的48.86%。未成年共同犯罪案件中多数是偶合性的共同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人之间往往是邻居、同学、朋友的关系,相互感染,在人多势众的心理影响下,相互纠合在一起实行犯罪;少数是结伙共同犯罪,不少未成年人,在他人的纠集下,结成团伙,连续作案,流窜作案,犯罪目的明确,暴力倾向明显。

(三)从犯罪手段看,成人化特征明显

未成年人有意识地模仿媒体上的犯罪方法现象较多,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时手段老练,作案后毁灭证据,伪造现场。有的未成年人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电子设备作为作案工具,犯罪手段现代化。

(四)从身份性别看,男性居多,在校生数量较大

130个未成年犯罪人中,女性仅6人,在校生31人。男性犯罪人中,闲散人员较多。在校生多为职业中学和民办学校的学生。

(五)从犯罪年龄看,低龄化趋势明显

130个未成年犯罪人中,14至16周岁的占到18人,且有数个犯罪人刚满14周岁。

(六)从犯罪结果看,社会危害严重

15件故意伤害案件中,致人死亡的案件为3件。抢劫犯罪案件中,将被害人殴打致伤的案件较多,且不少人实施了多次抢劫行为。

二、犯罪原因分析

(一)未成人本身的原因

未成人认知能力低,受暗示性强,情绪不稳定,易受情景感染。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未成年人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品质和行为,思想简单,行为盲目,因而喜欢模仿他人。视为潇洒有风度。好奇心强,喜欢录求刺激,少年时期,人心理上探求能力和好奇心也加速发展,因而他们好动、好问、好奇。对什么事情都想去试一试,有时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作出不顾后果的冒险行为,甚至产生犯罪的动机。精力过剩,缺乏支配力,少年迅速的生理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体力活动量,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这就使得少年缺乏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处于少年时期的末成年人,生理发育加速,特别是性的发育逐渐成熟,给末成年人的心理发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如把握不住,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诸因素的缩影,家庭教育、熏陶,环境好坏,对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1)家庭不健全,对子女失于管教。不健全的家庭往往家务负担重,生活紧张,愁苦多。子女往往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享受不到应有的欢乐。(2)家庭无力管教子女。这类家庭完整、父母健在,但往往由于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或享乐,无力顾及子女。还有一些家庭一方或双方作风不正,文化水平低,对子女疏于管教,或粗暴野蛮体罚性教育,或放任自流,有的家庭本身就是个“五毒”俱全的场所,孩子耳濡目染,养成不良恶习。(3)家庭管教不当。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有些家庭过于溺爱子女,助长小孩任性,放荡不羁。

(三)学校原因

篇3:未成年人犯罪情况

(一) 青少年毒品犯罪形势严峻。

据数据显示, 2011年未成年毒品犯罪11件, 占未成年犯罪量的5.98%;2012年未成年毒品犯罪9件, 占未成年犯罪总量的5.26%;2013年未成年毒品犯罪12件, 占未成年犯罪的11.54%;截至2014年10月受理未成年毒品犯罪10件, 占未成年犯罪的9.6%。据此可以看出, 目前W市市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数量大致呈现上升趋势, 亟待引起重视。

(二) 犯罪类型集中。

2011年-2014年10月涉及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40件案件中, 31件涉及贩卖毒品, 占77.5%;容留他人吸毒仅9件, 占22.5%。未成年人涉毒案件犯罪类型比较集中, 主要为贩卖型涉毒案件。

(三) 以简易程序审理为主。

截至2014年10月涉及未成年毒品犯罪案件共40个, 其中仅9个案件适用普通程序, 占22.5%。

(四) 未成年涉毒呈现低龄化。

在40件未成年毒品犯罪中共涉及42名未成年被告人, 14-15周岁8人, 占19.05%, 且其中7人为2013年-2014年期间犯案。可见, 未成年罪犯低龄化趋势开始显现。

(五) 结伴吸食毒品, 存在以贩养吸现象。

查阅案卷发现, 已归档案件中涉及的39名犯罪人中有15人吸食毒品 (3人曾因吸食毒品被行政处罚) , 并且多与周围朋友结伴共同吸食毒品, 对于该15名犯罪人中, 有4人因贩卖毒品被刑事处罚, 2人因抢劫被刑事处罚, 其余9人均因容留他人吸毒被刑事处罚。

(六) 罪犯文化程度较低。

据统计, 在未成年人罪犯中有2人为文盲或者半文盲;16人为小学文化程度;24人为初中学历;1人为高中学历。翻阅公安讯问笔录发现, 其中32人在12-14岁时就辍学来W市打工。

(七) 未成年女性毒品罪犯比例高于成年犯。

据已有数据分析, 未成年女性毒品犯罪人数为7人, 占总人数的16.28%, 高于成年女性毒品犯罪的15.43%。

(八) 家庭监管缺位。

根据案卷对未成年罪犯的家庭状况分析可以发现, 在39名罪犯中有36人为外地人, 且其中34人为脱离家庭独自在W市打工, 2人和父母一起在W市打工但不处于同一个区域;6人父母离异, 3人生活于单亲家庭, 4人父母在外经商或打工为留守儿童。这些数据显示家庭监管的缺位对于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具有重大影响。

(九) 罪犯基本无固定职业。

未成年罪犯多为外来打工者, 且在本地主要从事KTV、餐馆服务生等工作, 甚至有些人在W市一年多也没有找到固定工作, 这就为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埋下隐患。

二、犯罪原因分析

(一) 主观原因

1. 对毒品认识不清。

毒品的成瘾性以及对身体机能的严重危害是打击毒品主要原因, 但是在部分案件调查中发现, 较多青少年最初接触毒品仅是受好奇心驱使, 存在侥幸心理。据台州市戒毒所统计数据显示, 近80%的人第一次吸食毒品是因为对毒品的好奇, 对于毒品的成瘾性的怀疑以及过于自信。

2. 错误金钱观的驱使。

在缺乏有效的校园和家庭管理的情况下, 在需要塑造成熟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 众多的青少年过早接触到社会。由于技术知识以及年龄的限制, 他们无法获得固定工作和收入, 长期处于物质贫乏的状态, 对金钱的渴望往往强烈而扭曲, 进而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例如, 一名来自于云南镇雄的未成年犯, 在13岁时独自一人离开父母来浙江打工。因没有找到固定工作, 大多时间都辗转在KTV上班, 且没有固定住处, 因为想多挣点钱以获得更好的物质消费, 听从朋友误导走上贩卖毒品的道路。

3. 自身法制观念薄弱。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 高中前极少进行法制教育, 日常家庭教育也鲜少涉及, 导致青少年本身法制观念较为薄弱, 一旦家庭监管缺失, 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 客观原因

1. 家庭环境。

W市当地群众多从事商业活动, 长期外出或者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情况较为突出, 父母给予子女较高的物质条件, 但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 往往孩子走上犯罪道路也无法及时发现。外来务工的孩子, 过早脱离家庭到异地打工, 容易产生孤独情绪, 也极易交往上不正当的朋友。另外, 父母的不良示范也会为孩子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如家长的吸毒行为便极易造成子女吸食毒品。例如, W市市石桥头镇蒋某的父亲有吸毒史, 而他的母亲终日沉迷于赌博,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 蒋某自己也很快走上吸毒和赌博的道路。

2. 身边朋友的诱导。

当家庭监管、校园联系过于薄弱时, 朋友之间的关系就会日趋紧密, 而鲜有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就容易过于依赖身边的朋友。通过案卷分析发现, 42名未成年罪犯中有33名是通过工友、网友、男 (女) 朋友或者老乡等人接触到毒品, 其中具有吸毒史的几名罪犯身边也都聚集着一群吸食毒品的朋友, 更有甚者在第一次贩卖毒品时仅是帮助朋友。

3. 禁毒教育不到位。

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对于毒品危害的认识不清, 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他们自身的侥幸心理以及错误的金钱观, 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国对于毒品危害及禁毒宣传的不到位。多数人对于毒品的认知还停留在海洛因、大麻等传统型毒品的表现形式上, 不知道一些含有甲基苯丙胺以及苯丙胺类的兴奋剂MDMA、苯环利定, 氯胺酮 (K粉) 等也属于毒品的范畴。在不能分辨毒品的同时, 他们也不知道服用摇头丸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贩卖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的行为属于犯罪。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课程。

青少年的犯罪多发于年龄小、学历低、没有专业技能的群体。针对这一情况, 可以联合劳动局、财政局有针对性地对登记在册的青少年矫正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邀请职业技术学校的专职教师进行专门授课, 并组织他们进行技能的专业考试, 对于考试合格者发与培训证书并将他们推荐到对口的企业单位。

(二) 打破地域限制开展“帮教”。

W市法院联合司法局、关工委以及公益企业开展对未成年犯的“帮教”活动, 但限于户籍制度只能针对本地户籍的未成年犯。根据现有犯罪数据统计, 未成年犯九成以上为外来务工者, 这个庞大的群体如不能有效获得矫正将极容易走上二次犯罪的道路。对于不能回原籍进行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 建议可与其户籍所在地司法局取得联系, 将他们归入所在地未成年“帮教”活动范围, 安排他们到公益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生产工作。

(三) 依法强制戒毒, 帮助重返社会。

依法推进戒毒和社区康复以及重返社会工作, 设立街道居委会以及乡镇村委会为主体, 公安、民政、司法、劳动保障、戒毒所等部门协调一致, 向社会招募社工、技术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 认真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社会保障, 依法开展对吸毒人员进行强制戒毒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社区康复和重返社会机制, 对戒毒人员开展帮扶工作, 教授专业工作技能以及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转变他们的思想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回归社会。

(四) 加强青少年校园警示教育。

篇4: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查分析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广州市;犯罪特征

未成年人犯罪与吸毒、环境污染被视为世界三大公害。近10年,我国未成年犯罪呈现急速增长的态势。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逮捕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69780人,2006年批捕逮捕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92574人,2008年数字突破10万,达到101928人。自2000年起,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①广州作为常住人口高达1270万的大都市,其未成年犯罪数量以10%的高速增长,位居全国首位。

一、未成年犯罪基本情况

本文抽取700多份未成年犯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一)犯罪主体情况

一是无业人员、学生、农民为主,未成年犯多为90后(表一)。二是低龄化严重。16岁以下接近80%,其中16岁高达40%,15岁占28%,14岁占15%,年龄最小的仅11岁。三是普遍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学历占75.5%,52.3%初中没毕业,14.3%%小学没毕业,8.49%高中或中专没毕业,0.98%文盲。四是多数贪玩、厌学。80%以上未成年犯逃学旷课,多数经常接触不良少年、夜不归宿、离家出走。四是外来人口犯罪数量大,高达50%。

(二)犯罪类型情况

一是犯罪类型集中,财产犯罪居多。财产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以上,抢劫高居首位,暴力伤害迅速增长,犯罪类型成人化(表二)。二是共同犯罪比例大。抽样数据表明,未成年犯属于“共同犯罪”的达85%,多数犯罪活动有成年人参与(表三)。三是网络组织化严重。未成年犯主要通过QQ、MSN、网游等网络工具结识,形成较为固定组织进行犯罪活动,该种网络结社已成为未成年犯罪的主要方式。《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未成年人约占31.8%,②几乎成为网络传媒最大的用户群。90后犯罪受到网络影响的为多数,这是与其他年代未成年犯罪的最大区别。

3.犯罪背景情况:普遍家庭条件较差,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残缺和家庭教育缺位等。未成年犯为外来农民工占很大比例,其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居多。700余名未成年犯中,家庭比较困难占一半左右,还有不少未成年犯父母离异或幼时为留守儿童,自小由祖辈隔代教育,辍学后进大城市务工,在物欲、激情趋势下走上犯罪道路。据统计,该类犯罪中35%家庭结构残缺缺,28%父母离异或一方早逝,2.9%为孤儿。

二、未成年犯罪行为特征

与成年犯罪人不同,未成年犯罪可分为四种类型:冲动型、叛逆型、贪利型和跟风型,特点主要体现在:

其一是行为的模仿性、暴力性。未成年人辨识能力差、效仿能力强,极易被暴力、凶杀及黄赌毒等犯罪亚文化侵袭,为不法分子利用,同类人群易交叉感染。很大比例的未成年犯罪行为是模仿电影、游戏中暴力行为。

其二是行为的反复性、贪利性。根据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统计, 2006年未成年犯总数851人,重新犯罪人数31人;2007年未成年犯总数808人,重新犯罪人数21人;2008年未成年犯总数783人,重新犯罪人数71人,有些地区重新犯罪率达到10%以上。③可见未成年人犯罪的反复性甚高,其感受到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后,不断强化了违法犯罪意念。

其三是行为的纠合性、盲动性。未成年违法犯罪往往是受到问题同伴、不良亚文化等外界影响,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自控力薄弱,讲所谓江湖义气,趋同性、群体化严重,冲破脆弱的理智防范体系爆发激情,触犯法律。

三、未成年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犯罪数量逐年增高是主客观多重消极因素、社会矛盾相互渗透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观上是由未成年自身引起,客观上则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不良环境、风气造成的。

(一)未成人自身的身心缺陷

未成年人处于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比较特殊。身理上未成年人处成长发育快速的青春期,生理变化快,这使得其变得焦躁易怒,自制能力差时很容易因情绪冲动而犯罪。当然,未成年人生理上的变化也会引起心理上的变化,一方面认识能力和自尊心因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强,使其独立的同时也容易形成叛逆的心理,对管教抱着对立情绪,易结交不良友人,沾染不良嗜好。另一方面好奇心也随着增强,对于外界有强烈认知欲却没有正确引导,又加上自身不成熟,好奇心就会变成犯罪的推动力。

(二)未成年人教育的匮乏

首先,家庭教育的不足。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很容易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偏差而违禁犯忌。在家庭冷漠型的教育方式中,不是粗暴专断就是放任不管,这类家庭教育下的未成年人不是有暴力倾向就是喜欢任意妄为导致行为出格。而在家庭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中,情亲过剩,重养轻教,这种偏失又易使未成年人骄奢淫逸,自满自大不融于群体。其次,学校教育理念的失衡。学校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力量。但是因为单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的教育成果使得大多数学校的教育理念失衡,学校以成绩评判学生,德育课和法制教育课备受冷落。眼里只有文化尖子生,放弃后进生,甚至挖苦歧视后进生,把他们丢弃在社会上。在调查的广州未成年犯罪群体里,有许多是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中学就缀学的青少年,他们闲散在家,社会游荡,自暴自弃下才被社会不良分子引入歧途。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污染

社会环境影响着社会成员,这是不可避免的,成年人都深受其害,尚且人身价值观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社会转型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文化思想的冲击也是不可估量的,现在各种价值观的并存,未成年人很难判断与取舍。首先,社会不良风气渐浓。因贫富差距的加大,部分人思想腐化堕落,“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之风盛行,这极易让未成年人产生不平衡的心理,渐渐成为金钱和物欲的奴隶,当他们的物质欲求不能完全满足时就会用构违法犯罪的方式强取豪夺。其次,社会文化氛围复杂,文化产品良莠不齐并且传播迅速。一些充斥着色情暴力的书籍、杂志、影视都进入未成年人生活的圈子,受此影响的未成年人不胜枚举,他们往往成了这些污浊文化的牺牲品。

[注释]

①摘自《我国“90后”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剧增8成犯罪受网络影响》http://news.jcrb.com/jxsw/201011/t20101109_463469.html

②2012年7月份我国网民数量调查统计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20719/657146.html

③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07.30

[参考文献]

[1]马柳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处遏制度研究[J].知识产权出版.2010.

[2]佟丽华.未成年人法学[J].法律出版社

[3]郑列,马方飞.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5.

[4]舒洪水.未成年犯罪人之社区矫正[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4.

[5]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郝赤勇副部长在全国社区矫正理论研讨会上强调按照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J].人民调解.2011.3.

篇5:某县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我县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日益重视和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及政法等部门都比较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本文来源于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罪工作,并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仍占犯罪总人数的10%一13%之间,并有反弹现象。由于犯罪总人数在逐年增加,因此,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对数也在增加,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仍是社会重大问题之一。根据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状况,县关工委组织了调研组,对去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走访了公、检、法及部分镇(乡)、学校、社区、村等单位,接触了大部分罪犯家长和部分罪犯,分析了犯罪原因,研究落实帮教措施。2003年中,全县共有未成年人犯罪90名,占犯罪总人数的 14.59,比上年增加 4.5%;经法院审理,被判处 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2人,判处3至10年有期徒刑的14人,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55人,判处管制的10人,拘役1人,其余己被提起公诉,法院尚在审理中。调查表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仍然比较严峻,应引起有关领导重视。

一、犯罪特点

分析去年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具有以下特点:

l、从职业看,以农民为主。农民孩子犯罪73人,占81%;无业人员犯罪6人,占6.6%;两者合计占87.6%。

2、从文化程度看,以初中以下文化占绝大多数。其中小学文化14人,占15.5%;初中文化62人,占68.9%:两项合计占84.4%。

3、从犯罪类型看,侵财型犯罪占多数。其中抢劫犯罪29人,占32.2%;盗窃犯罪24人,占26.7%;两项合计占58.9%。

4、从作案手段看,以共同作案为主。在去年56件90名未成年犯罪案件中,2人以上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作案参与成年人共同作案的有60人,占总人数的66.6%。这反映出未成年人存有害怕单独作案的心理状态及在成年人的诱惑下参与作案的状况。这些犯罪又大多集中在盗窃、抢劫、强奸、寻衅滋事等案件上,有的罪犯作案手段凶狠,不计后果,危害极大。如17岁的吴某,于去年4月23日至5月23日,伙同他人以拳打、掐头颈、持电警棍威胁等手段,在公园内实施抢劫5次,强奸2人,强制猥亵妇女3人,被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7年。

5、从年龄看,处低龄化趋势明显。18岁以下至16岁的有72人,占80%;16岁以下至14岁的有18人,占20%,比上年同期上升10.5%:低龄化趋势比原有更加凸现。

此外,还有外地流动、暂住**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多(9人,占10%)、强奸犯罪增多(11人,占12.2%,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 120%)、在校学生犯罪增多(10人,占11.1%)等。

二、原因分析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本人不好学上进外,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三方面如有一方面存在缺陷,就容易造成未成年人人格异化,加之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可塑性大、涉世浅、辨别是非能力差等因素,经不住诱惑,很容易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遂成为罪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l、缺乏正确的理想信仰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思想原因。当前我国社会还处于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正向纵深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迅速提高。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会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影响。面对社会各行各业及升学的激烈竞争。各种利益分配的调整,贫富差距的拉大,看到有的人生活富裕起来,心理极不平衡,自己又缺乏吃苦耐劳和勤劳致富的奋斗精神,加上自控能力差,心胸狭隘,当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去实施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从而达到自己消费享受的目的。未成年人犯罪既所以以侵财型为多数,正是这种被扭曲了的心灵的真实反映。

2、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4%,这充分说明未成年人犯罪与文化素质高低是相对应的。文化程度低,接受各种教育就少,是非观念就较差,法制观念更淡薄,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这些犯罪人尚处于不能完全就业的年龄段,加上没有专业技术特长,在社会上职业难找,即使找到职业,也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报酬不高,难以达到自己的奢望要求,于是就在社会上混,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加上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就很容易走上冒险的道路。如17岁的胡某,初中毕业后未能升入高中,进入社会后,与一些不良行为的人混在一起,目无法制,参与共同抢劫3次,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3、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以考试和升学为中心。近年来虽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但还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据了解,有些学校很少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列入教育计划,作为课程重要内容,致使德育教育内容贫乏,授课时间少,学生对诸如公民基本道德的 “五句话、二十个字”的内容、什么是犯罪、我国《刑法》禁止那些行为等重大问题知之不多,导致学生道德观念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极易出现“越轨”行为,导致罪犯。如在校生胡某(15岁),感到钱不够花,就萌发去抢劫的歹念,周五放学后就到城关镇来,在凌晨抢劫一妇女拎包,当场被抓获,钱未抢到,被判有期徒刑1年。

4、家庭教育存在较多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单亲家庭、重新组合家庭、外出打工经商家庭等,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功能;二是有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过于宠爱溺爱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乱花钱、蛮横霸道等不良习气。三是有的家长“望于成龙,望女成凤”心理迫切,对孩子是恨铁不成钢,方法简单粗暴,结果适得其反。四是家长自身素质差,不知道怎样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和守法教育,不履行监护子女的责任,过早地把孩子推给社会,这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五是有的家庭家长行为不轨,道德败坏,赌博或酗酒成性,或有犯罪劣迹,对孩子长期耳儒目染,影响和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如农本文来源于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民胡某,不走勤劳致富之路,多次进行盗窃,而且还叫17岁的儿子同去帮助搬运赃物,结果胡某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儿子也构成犯罪被判处了刑罚。调查中,校长和家长对违规经营的电子游戏,特别是网吧等娱乐场所反映强烈,一些书刊、录像中的色情、暴力内容等过多过滥,严重污染和毒害了青少年,认为这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家长很难管住子女。

5、对性教育不够重视。由于长期受我国传统习惯的影响,很多人“谈性变色”,从目前来看。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都不够重视,出现了家庭因缺乏知识不会性教育、学校因人员太多不便教育、社会有关部门因不是“份内职责”未能教育的状况,使少男少女对性生理、性心理缺乏了解,产生迷茫,成为“性医药孤儿”; 对性道德、性法规、性法律教育更少,成为“性法盲”,致使未成年人早恋增多,少男少女同居增多,强奸案件增多。奸淫幼女案件增多。如16岁的郑某,明知女方不满14周岁,却与4名幼女发生两性关系,自认为只要女方自愿就不构成犯罪,被法院以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今年强奸案件急剧上升,值得引起警觉。

三、防范建议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进一步引起重视,共同努力,通过实施三个工程——“家庭细胞”工程、学校“育苗”工程、社会“护林”工程,积极预防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己成为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如不尽快得到遏制和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必须从这个高度来认识问题。对此,建议各级党政领导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按《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真正把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落实。我县茶院乡党委、政府作了积极努力的探索,做到领导重视、计划落实;建立组织、健全网络;摸清情况、因人施教;制定制度、明确责任;列入考核、兑现奖励。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效果是好的,一年多来该乡没有发生青少年犯罪案件,值得借鉴和推广。

(二)家庭、学校、社会要真正承担起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责任。

l、加强家庭教育。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子女教育负有重大责任。关键是要教育提高家长对子女管教能力和自身素质。因此,必须把办好家长学校作为一项十分突出的工作来抓。建议建立家长学校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要明确主管责任部门,制订计划,争取在二、三年内,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都要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全面教育培训。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学会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打骂、娇纵、溺爱等错误和偏面的方法,倡导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长的模范行为影响子女。克服消极的不良行为对子女的侵蚀;表扬教育有方、教子成才的家长,纠正家长不负责任的行为;对家长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家长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家庭守法的模范。

2、加强学校教育。学校要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键要建立一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学法、守法,要经常向学生讲法,热忱努力转化有违纪、违法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推向社会。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严峻事实告诫我们:各类学校,要在抓好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从小学五、六年级到中学,法制教育要列为课堂教育的必修课,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实施。学校应加强与公安、司法、关工委、工、青、妇和社区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学校和校外辅导员的作用。特别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进一步把学习成绩差、又有违法、违纪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作为重点帮助教育对象,并落实结对帮教措施,及时矫正其不良倾向,预防和减少犯罪。

篇6: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提要〕

●2003年浙江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0533人,为近十年最多,占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22.02%,占犯罪嫌疑人总数的10.62%;

●未成年人犯罪的增长率,略低于整个社会犯罪的增长率;

●低龄犯罪日益突出。2003年1-8月与1998年1-8月抓获的未满13周岁的犯罪嫌疑人占全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比例,分别是12.80%和11.11%,上升了1.71个百分点;

●在校学生(主要是初中生)犯罪比例较高。10年来在校学生作案比例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40%以上。1999年,犯罪的中小学生占当年所有犯罪学生的87.78%;

●有些法制教育、宣传流于形式,学生认为印象深刻的法制教育课只占20%;●近几年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辍学生的比例接近60%;

●在少年收容所的学生在原学校几乎都有不愉快的经历;

●在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残缺家庭、不和睦家庭合计占68%以上。

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王海华(省公安厅)、骆威(省文化厅)在对我省1994-2003年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浙江省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成为急需重视和改进的社会问题。

一、10年来全省未成年人犯罪状况

浙江未成年人犯罪是随着整个社会犯罪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1、犯罪的绝对数呈起伏式增长态势。调查和统计表明,从1994年至2003年10年间,我省整个社会犯罪的数量呈持续增长和严重化的态势,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也随之增长。1994年,全部犯罪嫌疑人为75360人,2003年为99213人,增加了31.65%。这几年全省17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有增长也有减少,始终处于不断的起伏波动中,但犯罪绝对数的总趋势则表现为增长的态势。1994年未成年(17岁以下)犯罪嫌疑人数为9000人,2003年增加到10533人,增加了17.03%。

2、未成年人犯罪率基本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未成年人犯罪的增长略低于整个社会犯罪的增长趋势。1994—2003年,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基本在9.5%-12%之间波动,而且在1996年、2001年“严打”期间表现出略微下降的趋势。

犯罪嫌疑人总数 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总人数 未成年人占全部犯罪% 未成年人占青少年犯罪% 初中生占未成年人犯罪%

1994 75360 9000 11.94 20.63 42.01

1995 80076 8906 11.12 19.57 41.07

1996 73055 7663 10.49 19.08 42.35

1997 68529 7381 10.77 20.37 41.78

1998 72698 8332 11.46 21.94 39.97

1999 78327 8420 10.75 20.45 33.09

2000 87711 8303 9.47 19.00 35.98

2001 103173 9811 9.51↑ 19.65↑ 33.74

2002 87120 10476 12.02↑ 22.36↑ 32.53

2003 99213 10533 10.62↓ 22.02↑ 27.69

二、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未成年人犯罪中低龄犯罪日益突出。有专家指出,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城镇人口的平均发育年龄已提前3年,有的提前5年,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做出一些较为激烈并与社会稳定、发展相抵触的事情。我省17岁以下犯罪嫌疑人占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比例,从2000年的19%一直上升到2003年的22.02%,上升了3.02个百分点,绝对数增加了2230人(见上表)。比较2003年1-8月与1998年1—8月抓获的不满13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占抓获的全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比例,1998年为11.11%,2003年为12.80%,上升了1.71个百分点。可见,低龄化的未成年犯罪人数明显增多。如2001年丽水摧毁的一个由20多名未成年人组成的犯罪团伙,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17岁,光是盗窃作案就达70余次,价值6万余元。2003年全省未成年在校生犯罪人数3492人,其中14岁以下的有1250人,占35.80%。

2、在校学生(主要是初中生)犯罪比例较高。据这1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校学生作案比例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40%以上,尤其是小学、初中生群体最为堪忧(见上表)。1999年,犯罪的中小学生占所有犯罪学生的87.78%,占该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37.70%。2003年比例略有下降,但也占该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27.69%。

3、未成年人团伙犯罪、重新犯罪较为突出。

4、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科技化。

5、外来未成年人尤其是新疆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突出。新疆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年龄段是10—14岁,他们已成为成年新疆籍犯罪嫌疑人利用的作案工具。有的被遣返后又返回浙江,抓获次数最多的达五次。舟山成为新疆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灾区。

三、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1、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突出。调查表明,因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犯罪的未成年人约占总数的1/3以上。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②传播媒体中的不健康因素影响。如在这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反映校园周边录像点播放过不健康的片子,书摊里有不健康口袋书、动漫书及影碟出租。另外,有40%的学生经常上网,泡网吧。一些不法业主为达到获利目的,想方设法引诱学生,使他们沉溺其中。我省也发生过未成年人因欠网吧的钱而抢劫的案子。③社会法律保护有薄弱环节。特别是对直接关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贯彻不够。调查中有30%的人反映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法制教育,50%的人说不出这两部法律的大致内容。有些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反映印象深刻的法制教育课只占20%。同时,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文化场所严重不足,社会文化场所奇缺。

2、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调查显示,因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占20%。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成绩较差和有轻微劣迹的学生关心教育不够,尤其是对辍学生、流失生的管理控制不力。在近几年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当中,辍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接近60%。他们辍学的原因是厌学,感到读书没有趣味,这也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的缺陷和问题。据调查,被少年收容所收容教养的学生在原学校几乎都有不愉快的经历。对一些学校的调查显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还欠加强,感情交流不够,学生受到委屈主动找老师反映的仅占9.25%,与老师感情有抵触的占20%。

3、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残缺家庭与不和睦家庭对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形成带来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残缺家庭的占30%左右,家中常争吵打架的不和睦家庭占38%以上,合计占68%以上。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出现有一定关联。

4、未成年人自身因素,决定了其自我控制意识薄弱和心理上的不成熟。①人生观的歪曲导致犯罪。②道德和法制意识淡薄导致犯罪。③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导致犯罪。④心理失衡导

致犯罪。未成年人经常接触和感受正面教育,但幼稚的心理较为脆弱、不稳定,一旦遇到不良障碍或刺激就容易失衡、异变而导致犯罪。尤其是有的未成年人家长离异,失去温暖和爱护,生活状况逆转,经常会感到孤独而急需寻求新依靠,如果稍被社会不良分子拉拢利用,便会踏上贼船。还有一些学生面临家庭失爱、失教、失管的趋势,令人担忧。

法制教育听后感

听了严校长给我们讲的这个讲座,我觉得要防止、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措施有以下几点:

加强以遵纪守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制教育。现时的中小学教育中没有开设系统的法律常识课,常常是随思想品德课顺带进行,而且形式枯燥,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因此,建议法制部门会同工、青、妇、少工委、学校等有关单位编制适合未成年人学习的通俗易懂的普法教材,并将法制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建议中小学校聘请警察担任法制教育校外辅导员,适时举办法制讲座,根据未成年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运用身边案例,阐释有关法律知识。要组织未成年人自己参与犯罪调查,探索犯罪原因,参与对失足少年的帮教,在开放式的法制教育与实践中提高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和自身免疫力。

发挥家庭教育的前沿阵地作用,提高家教质量。父母作为未成年人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形象,加强思想修养。家庭教育要讲究教育艺术,提高教育质量。要杜绝家庭暴力,摒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从根本上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特别要对差生倾注爱心,切忌随便开除。要进一步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会同家长进行细致思想教育,解决实际问题,既对学生负责,也对社会负责。要净化校园环境,教师要严于律己,不要把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带到课堂上;要向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发挥社会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作用。净化社会环境,发挥文化工作优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青少年。倡导读好书、看好电影、讲奉献精神、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及英雄事迹等,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有了这些措施,才能有效的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希望未成年人能够及时醒悟,不再走上错误的道路。

上一篇:会思考的人作文1000字下一篇:版面设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