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与游戏消费调查报告

2024-04-21

未成年犯罪与游戏消费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未成年犯罪与游戏消费调查报告

自1998年以来,笔者一直在检察机关从事审查批捕工作。在我所经手审查批捕的各类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中,我感触最深的始终是未成年人犯罪。每当我审查批捕一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我的心情都十分沉痛。

十五、六岁的年龄,是多么美好的花季,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年华。含苞初放的花朵,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一串串多么美好的字眼。然而,由于触

犯了刑律,由于走错了人生的第一步,他们从充满阳光的美好世界步入了高墙、电网的铁窗生活。因此,我们不得不为这一支支过于早谢的花朵而痛心、而惋惜;我们不得不为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而疾呼、而忧虑;我们不得不自觉地为有效控制、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而倾心、而尽力。因为,它关系到祖国、民族的未来与兴衰,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

(一)据至的统计数据表明,荆州区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犯罪势头逐年上升。,荆州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当年涉嫌犯罪总人数的3.16%;上升至13.19%;上升至18.6%;上升至22.3%;上升至22.6%;上升至26.7%。与相比,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上升了23.54%。这些逐年上升的数据不得不令人忧虑重重。

2、犯罪形式以团伙为主。在这六年的刑事犯罪案件中,团伙作案的明显增多,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其中,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远远高于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未成年人小的团伙一般不少于三、四人,大的团伙成员多达十几人,且有的团伙之间相互交叉作案,尤其是抢劫犯罪最为突出。如未成年人秦某某、万某某等10余人的团伙抢劫案。6月至9月,秦某某等人纠合在一起,先后窜到北环路的太晖村、大北门外的秦家巷、西门外的繁荣北街等地,以一人租乘“摩的”,其他人事先埋伏的方式,采取持刀威胁、使用暴力等手段,仅三个多月时间就抢劫作案9起,共抢得摩托车8辆、手机1部、现金548元。抢得的现金及物资共计价值2万余元,且持刀致伤1人。在这一犯罪团伙中,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领头的负责人,有现场抢劫的具体实施人,有中心现场附近的望风人,还有抢劫现场以外的专门销赃人。经审查,共依法批准逮捕6人,依法决定追捕4人。这伙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14岁,主犯秦某某年仅15岁。

3、犯罪类型复杂多样。至,我区经审查批捕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共有8种类型。其中抢劫案件占64.5%;故意伤害占16.1%;强奸占8.1%;盗窃、故意杀人各占3.2%;抢夺、敲诈勒索、寻衅滋事分别占1.6%。上述数据表明,侵财型的抢劫犯罪居于未成年人犯罪之首,故意伤害犯罪次之。

4、犯罪手段凶残恶劣。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时,绝大多数都携带凶器,被害人稍有不从,他们便残忍地使用凶器,且不计后果。如张某、彭某某等六人故意杀人案。他们为了“教训”受害人,残忍地使用钉锤、刀具,使其身体140余处受伤。经法医鉴定,受害人系被他人用单刃锐器刺破肺部及肝脏,引起失血性休克而死亡。据统计,至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使用暴力的占75.8%,明显高于成年人暴力犯罪比例。

5、犯罪主体特征显著。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突出”:一是男性犯罪突出。在至审查的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除1名帮助犯罪的系在校女学生外,其余全部为男性主体。二是低龄犯罪突出。据统计,在未成年人犯罪中,16周岁以下犯罪的占绝大多数。有些参与犯罪者,年龄最小的甚至不满14周岁,还达不到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这些低龄犯罪者,往往以在校中小学生为作案对象,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抢学生自行车变卖和搜荷包混天度日,致使有些学生晚上不敢到学校上晚自习。三是无业人员犯罪突出。有些未成年人还未读完小学、初中,便不思学业,匆匆离校。他们无职无业,四处游逛,广交“朋友”,浪迹社会,最终滑入了犯罪的泥潭。统计资料表明,学历层次低下的无业人员犯罪一直占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大多数,在校学生犯罪只占其中一少部分。

6、犯罪区域城镇居多。城镇人口密集,市场繁荣,文化活跃,交通方便,对未成年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因此,乡村无业人员以逐年增多的趋势向城镇集结、渗透。他们有的白天打工,晚上犯罪;有的甚至不上班,不就业,整天考虑的就是如何犯罪。小旅馆、出租房和日夜开放的网吧,往往成了他们谋划犯罪的据点,摩的、的士、在校学生和单身夜行的女性往往成了他们频频作案的对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那些以城镇学校为作案区域的各类未成年人侵财犯罪正日益由中小学校向大中专学校蔓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的侵财伤人,有的甚至侵财害命,给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害,留下了永远难以愈合的创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二)未成年人犯罪为什么如此之多,如此之猖獗?其原因

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家庭因素。这一因素集中表现为四个缺陷:一是家庭结构的缺陷。如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因打工、入狱服刑等原因,导致父母一方或双方缺损,家庭结构残缺不全,形成单亲家庭,教育管理不能到位,思想寂寞却无法正常交流。如苏某、高某等团伙抢劫案。14岁的苏某其母早年服毒自杀,其父现去向不明;15岁的高某父母双亡,与年近古稀的婆婆相伴为生,家庭结构严重缺损。二是家庭状况的缺陷。如多子女、独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非婚同居等家庭成员状况以及生活条件的差异等,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心理。三是家庭人际关系的缺陷。如因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不和睦家庭、情感淡漠家庭,使未成年人的情感受到孤立,对家庭无期望,无感情,不愿回家,不愿受到不和的冲击。四是家庭教养的缺陷。在家庭教养方面,有的溺爱,有的歧视,有的护短,有的专横,有的纵容,有的虐待。或管教不严,或管教过严,或期望不当。有的父母甚至不知如何管教子女,随其自然,任其发展。如犯罪嫌疑人张某,作案时年仅14岁,重庆市云阳县人,2岁随父母到沙市。1996年-在沙市读小学,9月在沙市某中学读了一周后自动下学,一直在家玩。父母因忙于生计,对其子不管不问。家庭管教的失控,使得张某无拘无束,如同脱缰的野马。2月,他离家出走,在荆沙城区以小旅馆和网吧为家,以偷自行车为生,从不回沙市的家。8月,张某因奸淫幼女被依法逮捕。当问及他父母的住所时,他的回答是:“我没回过家,听说他们搬家了,不知他们现在住在哪里。”

2、学校因素。学校方面主要不同程度地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内容问题。如有的片面强调教书应考,从而淡化和忽略了教书育人;有的重智育,轻德育;有的重文化知识教育,轻法律知识教育。以致于有的学生已触犯了刑律,构成了犯罪却还漠然不知。如:10月14日,某乡镇中学15岁的初二学生蔡某因其同学之间的矛盾被同学李某打了几耳光后,蔡持水果刀将李连捅6刀,伤及胰尾和左肾,形成重伤,构成故意伤害罪。当被抓获到派出所讯问审查时,距离派出所不远的学校放学铃声响了。蔡某说:“学校都放学了,我要回家。”全然不知这6刀要使他从宽敞明亮的教室走向高墙电网的监狱。二是教育方法问题。即重视重点班,忽略普通班;强化实验班,弱化平行班;善待优等生,歧视“差等生”。平衡工作跟不上,转化工作不得力,导致一些学生丧失了上进心,形成了自卑感和对立情绪。有的甚至置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而不顾,破罐子破摔,违法犯罪。如荆州城区某高中近年来曾发生过数起晚自习时在校学生偷偷溜出校外拦路抢劫的案件,其中有的还发案在临近高考之前,而这些学生均为所谓的“差等生”。三是教育管理问题。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学校管理或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对学生放任自由,出入随便。如某中学在校学生姚某(16岁)、何某(15岁)、李某(15岁)故意杀人案。姚某因与同班同学罗某有矛盾,4月13日凌晨一时许,姚、何、李三人以请罗玩电脑游戏为由,将罗某骗出校外后将其打倒、扼颈,直至罗停止挣扎。此时因发现有电筒光,三人从校外现场返回寝室。过后,三人又从寝室返回校外现场,发现罗还有气息。三人再次扼其颈部致其昏迷后,将罗从校外抬到校内一污水池边,扒开池内杂草,将罗藏于其中并用草盖住,然后回寝室睡觉,使罗入水溺死。试想,如果学校严格管理的话,姚某等人深夜还能随意多次进出校园吗?此案难道不可避免吗?正在成长中的受害人转眼之间被人为地、活生生地夺走了生命。三名犯罪嫌疑人以身试法,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其中姚某因未满18周岁被判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透折这起触目惊心的命案,难道我们学校管理的警钟还能不常鸣吗?

3、社会因素。一是黄色的诱惑。如某技校在校学生陈某不爱学习,不思进取,沉溺于色情电视、录相之中,以致于发展到贪酒贪色的地步。4月27日晚11时许,酒后的陈某淫性大发,竟然将某女同学骗到本校足球场边的草地上将其强行奸淫。二是警匪片的刺激。如某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刘某,因与本校同学聂某为借五元钱一事产生矛盾,便模仿警匪片中的某些了断方法,双方约定各带数人到荆州城小北门外的太湖港堤上斗殴。到达目的地后,双方摆开阵势决斗。在斗殴过程中,刘某用脚猛踢聂某腹部,致使其脾脏、肾脏破裂,后手术切除,构成重伤。被伤害者成了终身残疾,伤害者因涉嫌犯罪被囚进了牢狱。三是教唆者的唆使。如未成年人林某原本是一起抢劫案的受害人,但他却在曾经抢过他的犯罪嫌疑人的诱惑和唆使下逐步滑入了泥潭,一起参与多起抢劫犯罪,林某由当初无辜的受害者摇身变成了违法犯罪的侵害者。四是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未成年人受金钱至上、享乐第一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并随着这些思想的不断侵蚀渗透,“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逐步加剧,一部分意志、立场不坚定者便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五是无业的困扰。如犯罪嫌疑人王某(15岁),重庆市巫山县人,来荆州打工、就业无着。当得知年迈的母亲远在深山老家生病后,孝顺的他想回家探望,但又苦于身无分文,只好愚蠢地伙同他人实施抢劫犯罪。第一次持刀抢劫单身女性未遂,第二次在同一地点持刀抢劫同一单身女性时被现场抓获。在看守所讯问他时,他神情黯然,泪水涟涟,呆望着双腕冰凉的手铐好久说不出话来。

4、自身因素。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未成年人处于少年期时,由于心理活动的增强,他们对事物有了某种向往,对需要有了一种强烈的欲望。但他们又往往不理解自己思想、意识、情感的目的和意义,不懂得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易受坏的影响。当他们进入青年初期时,他们的心理处于最活跃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显著增强,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开始变得十分强烈,在情感上易于激动,喜欢寻找刺激,喜欢各种交往,喜欢东跑西窜,聚团结伙。所以,一方面由于欲望的强烈,感情的冲动,一方面由于身体的巨大剩余能量等待释放,再加上某些特定的条件和诱发因素,就很容易犯罪。因此,有的未成年人为满足物质欲而抢劫、抢夺、盗窃、敲诈勒索;有的为满足性欲而强奸、淫乱嫖宿;有的为满足逞强好胜、“哥们义气”的精神欲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和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他们是非颠倒,爱憎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不分,荣辱不分,甚至往往把自己一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7月28日凌晨1时许,17岁的犯罪嫌疑人洪某伙同吴某、皮某、马某闲逛到荆州城区新南门夜市,本来明知兜里无钱,却硬着头皮去潇洒。因宵夜后无钱结帐,老板不让走。洪某提出抢“的士”。于是,将马某某押在餐馆,洪某等人持刀在长江大学农学院附近抢走的士司机现金290元。然后返回新南门夜市付清宵夜款,取出马某某,每人还分得赃款20元,不亦乐乎。然而,乐极生悲,他们很快便落入了疏而不漏的恢恢法网。

(三)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日趋严重。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向我们表明,我们必须采取控防对策,而绝不能束手无策。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提出强化“四个意识”的控制和预防对策:

1、大力宣传法制,强化法律意识。目前,还有为数不少的未成年人对什么是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等问题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首先要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从小学生抓起,使他们从小就受到全面的法制教育,使法制教育始终伴随他们一步步健康成长的过程。结合学生特点,要重点宣讲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要重点学习宣传《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要拓宽法制宣传渠道,通过上法制课、印资料、办橱窗、办图片展、看录像片、看电影、组织法制文艺宣传、开“模拟法庭”以及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学生逐步养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使我们的学校逐步形成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2、矫治不良行为,强化美德意识。党中央、国务院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学习,坚持用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矫治不道德不规范的言行。要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有些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十分错误地认为,用偷来的、抢来的、骗来的钱吃喝玩乐,尽情享受才是美,却不知这是丑恶,这是违法犯罪。作为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未成年人,要从小坚持以德为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陶冶美的思想,塑造美的灵魂,养成美的德行,人人争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3、坚持“三个结合”,强化综合防范意识。一是打击处理少数与教育挽救多数相结合。对社会危害结果较小的未成年初犯、偶犯、从犯和胁从犯,要尽量教育挽救;对罪大恶极、情节严重的主犯、累犯、惯犯和教唆犯,要严厉打击。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共同教育相结合。要形成制度,形成网络,形成规律。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防患未然。对于已毕业离校的学生,要尽量解决就业,让他们有事可做,防止过早流入社会后染上不良习气。通过各部门、全方位的共同努力,精心打造好控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三是清除精神“污染源”与净化、优化社会环境相结合。实践证明,电脑室(网吧)、电子游戏室、录相室、台球室和卡拉ok厅、歌舞厅这“四室两厅”往往是藏污纳垢的场所,滋生犯罪的温床。许多抢劫、盗窃、伤害、强奸等犯罪案件往往与这些场所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彻底清理整治,涉及学校周边的要重点整治,并教育未成年人自觉远离这些场所,防止精神污染。同时,要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未成年人积极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腐朽文化的侵蚀。

4、提高应变能力,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保护未成年人,除了法律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这五种保护措施之外,还应强调自我保护,这也是预防自身犯罪和防止犯罪对自身不法侵害的一条重要措施。自我保护要坚持“三要”:一要善于明辨是非。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事。作为在人生旅途刚刚起步的未成年人,要踏踏实实地迈好前进中的每一步。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要分清哪是合法,哪是非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什么样的事做得,什么样的事做不得。要谨慎交友,稳重处事,小心误入歧途,落入圈套,谨防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二要学会处理紧急情况。当其遭受不法侵害时,应当灵活地选择迅速脱身、大声呼救、奋力反抗、拖延周旋、电话报警等一系列的处理措施,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不要被动就范,任人摆布。三要依法自我保护。要帮助教育未成年人懂得:如果自我保护不合法,就有可能涉嫌犯罪,由受害人变成犯罪嫌疑人。当其遭受不法侵害时,完全可以奋起正当防卫。但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必须是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既不能事前防卫或事后防卫,也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去防卫。否则就是防卫不适时或防卫过当,就要追究自身的刑事责任。因此,自我保护必须依法进行。

篇2:未成年犯罪与游戏消费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动力。因此未成年人的品格的优劣,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民族未来的兴衰!我国未来的存亡!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首先了解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二)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

(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一点是,本地乃至全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始终得不到有效控制,犯罪事件起数时起时伏。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中,犯罪人通常具有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是非不分。一部分犯罪人还表现出在校违纪、冲撞老师、不服管教叛逆性强等。这些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因素。

提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更多一部分原因来自客观原因,列举如;(1)家庭不健全,(2)家庭管教不当(3)学校教书与育人脱节(4)社会原因

对于上述种种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司法机关在不遗余力的治理,保护未成年人。近几年来我们所见的措施有:一)提高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坚持社会综合治理,减少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三)充分发挥家庭预防的特殊作用。(四)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增强自控能力。

谈了这么多点,我想最后发表一下我的看法以及做个结束语。对于司法机关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以及保护未成年人所做的工作,我想提出一点建议:一是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文化教育,不能只抓表面,更应该从家庭、从社会入手,深入地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二是要政府加大投入,必须加强教育范围,否则就变成了治标不治本。

篇3:未成年犯罪与游戏消费调查报告

“跟班就读”这一概念源于“随班就读”, 原本是指让部分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等残障孩子进入普通班就读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 其目的就是要让这些特殊孩子能够与普通学生一起活动, 在相互交往的同时, 获得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 以及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 以便使这些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开发潜能, 为他们今后自主、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相对这些身体残疾的未成年学生, 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更需要积极的矫正措施, 以促进其回到健康成长的轨道。因而, 我们借用“跟班就读”这个概念, 将其赋予新的内涵, 即让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 (未收监或强制劳教) 仍回到原有的学校、班级学习, 有意识地采取相应的矫正教育措施和手段, 以达到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 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目的。

近年来,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势头, 且低龄化、侵财性、暴力性犯罪呈多发性趋势。如何做好这一群体的矫正工作, 使其尽快回归健康成长的轨道, 是当前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和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是, 仅仅依靠司法机关, 恐怕难以实现对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的有效监管和矫正。加之工读学校数量较少, 如让大量学生进入为矫正青少年罪错行为的专门学校, 也会给这些学生回归社会带来困难。对于这些社会危害性不大, 无需判刑收监的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来说, 最好的办法, 是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学习、生活环境, 跟班就读, 就地矫正。

作为其监护人的父母, 虽然恨铁不成钢, 但仍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普通教育。遗憾的是, 这些孩子的家长大多教育能力有限, 方法简单, 动辄打骂孩子或者放任自流, 导致这些孩子流离于家庭教育之外, 成为无人管、管不了的野孩子。而这些孩子所生活的社区也很担心, 惧怕他们继续为害乡里, 破坏社区安定。学校的教师、学生对这些孩子的习性比较了解, 对他们回到原班级就读心存疑虑, 担心他们再度违法犯罪, 对同学、班级、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这些本来“发育不良”的孩子, 如果再得不到应有的关怀, 将可能导致他们失学, 甚至失去家庭、亲人和朋友, 其中一部分孩子可能会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 成为具有极大社会危害性的罪犯, 这样不仅丧失了使其转变、重新做人的机会, 而且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1]。

2 跟班就读、在校矫正的可能性讨论

对于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来说, 适当的惩罚和管制对于矫正其反社会个性品质和不良行为的习惯动力定型无疑是必要的, 但是要发展、健全其积极的、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意识要求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动力定型, 完成社会化进程或进行再社会化, 仅仅依靠封闭式的教育改造措施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 更可怕的是在封闭式强制性教育改造过程中, 彼此间的交叉感染往往难以避免, 这对于缺乏“免疫力”的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而言, 必将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将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召回学校, 继续跟班就读, 不仅非常必要, 而且具有可能性。首先, 学校教书育人的环境符合其转化矫正的要求。学校有良好的引人向上的氛围, 教师和善、同学友爱, 学习气氛良好, 置身其中, 更易使人求真向善。其次, 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跟班就读易达成矫正目的。无论是学校领导, 还是学校教师, 虽然不是违法犯罪行为的矫正专家, 但是他们都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训练, 熟知孩子的所思所想, 在如何转化后进生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次, 矫正成果巩固性好。对于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行为的矫正, 必须反复抓、抓反复, 没有足够的耐心、细心, 常常会前功尽弃。教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具有坚韧的工作品格、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能够确保矫正效果得到充分巩固。最后, 矫正责任便于落实。学校作为一个严密的教育教学部门, 组织性较好, 考核体系完善, 教师责任心强, 同学可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怀, 相关帮教措施易于得到充分落实。另外, 跟班就读有利于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回归社会。最好的矫正, 应该是在其原有生存环境和正常生活状况下的逐渐改善和巩固, 短时间的强制矫正, 巩固效果往往难以保证, 当他们回归社会时, 可能由于不适应而被边缘化。

3 跟班就读、在校矫正的意义

3.1 司法意义

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跟班就读, 是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义务教育法》中“学校”一章明确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 (第二十一条) 。为防止学校以违反学校管理规定为由, 拒绝接受这些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返校完成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 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 不得开除。

法律的目的是惩罚犯罪, 维护正义, 保障社会秩序。教育的目的是改善人, 促进人的发展, 最终提升社会文明水平。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随班就读, 可以对其进行品格完善和行为矫正, 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和立法目的是统一、相融的。当然, 对允许跟班就读的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即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不具有重大恶意 (其犯罪行为不是蓄谋已久的故意犯罪, 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之前并无犯罪记录, 显属初犯;在犯罪事实中并非主要策划人, 而是被主要罪犯或在成年罪犯的引诱、教唆, 甚至胁迫之下的从犯;达不到采取强制措施的严重程度, 不具有重大的社会危害性。

3.2 社会意义

如果孤立他们, 阻断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正常的社会联系和交往, 压缩、剥夺他们的生存空间, 易使其失去矫正机会, 从而自暴自弃, 甚至将其推向社会的对立面,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跟班就读, 用友善的阳光雨露温暖、滋润他们的心灵, 促进他们回归社会, 减少暴力、敌意, 增进理解、友情, 这对于构建和平、友爱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人文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关注全体人的发展, 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通常存在消极、自卑、焦虑、孤僻、对抗、暴力的心理痼疾, 他们获得尊重、友谊和正常发展的需要比起普通学生更加迫切。对他们的矫正需要从身心到情感的全面关怀, 给予他们足够的友爱、信任, 这对于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律、自强品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跟班就读, 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关怀。我们的口号就是“不让一个同学落下, 不让一个同学落下一个方面”。

4 跟班就读策略研究

4.1 建立专项学生档案

过去, 我们也针对部分学生建立过相关档案, 但是仔细研究后, 发现都不尽科学、合理。这里, 我们称做专项学生档案, 给定一个中性的名称, 意指需要照顾或应当予以关怀的学生。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一档案的建立和保管过程中, 只有相关人员才可以查阅, 任何人不得泄露档案信息, 否则不仅会影响相关学生的帮教转化工作, 还有可能涉及侵犯未成年学生隐私权的问题。

按照一人一卷的原则建立档案, 主要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监护人基本信息、主要社会关系、就读简历、过往情况记录 (优缺点) 、主要违法犯罪事实、转化帮教责任的落实和措施的实施情况, 转化情况等。该档案能较为详细地提供学生的相关情况, 记录了该生的教育转化过程, 对于根据实际认真研究, 制定相关转化措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4.2 健全帮教转化组织

虽然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在学校跟班就读, 但是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 难以达成最佳矫正效果, 因此, 建立一个能够对其进行帮教转化的组织显得十分必要。根据我们的经验, 要达成最佳帮教效果, 最好有下列单位的工作人员参与: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 (特别是基层派出所) 、社区、家庭、学校。其中, 主审法官、社区民警、班主任、社区志愿者参与其中, 能更好地发挥帮教作用。

法院、检察院熟知涉案人员案情, 精通法律法规, 有丰富的办案和帮教经验, 能够对在校矫正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公安部门是执法部门, 无论是对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本人, 还是对威胁、引诱他们的恶势力成员, 都有着极大的震撼力和威慑力。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着牵头协调责任, 学校是跟班就读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是落实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在校矫正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另外, 孩子的转化帮教, 其家庭不可能置身事外。各部门应组成帮教组织, 沟通信息, 协调矫治立场, 商讨帮教措施, 努力形成矫正合力。鉴于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家庭教育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上述有关部门还应对其家长进行指导、教育。

4.3 落实帮教转化责任

要做好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跟班就读工作, 实现其在校矫正目的, 必须落实责任, 各尽其能。

社区要充分发挥志愿者、党员社工的帮教作用, 让更多的热心人投身到关注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中来, 积极做好社区帮教的组织工作, 调动各方力量, 多方面、多角度做好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的转化工作。特别是社区内的司法界人员, 无论是否在职, 都应发挥在本社区对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的帮教转化作用。在这方面, 香港及许多省份都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学校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及时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和举止, 加强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 协助公安机关、家庭, 阻断他们与不良群体、人员的联系和交往。在平等要求的同时, 给予其更多的关怀、指导。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港湾,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然而, 追溯这些孩子违法犯罪的根源, 大多与其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有关, 与其家长不正确的示范有关。要达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目的, 家庭, 特别是其直系亲属, 是实施帮教转化的主要责任人。

5 跟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针对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自控力较差、易受到诱惑、易反复的特点, 在跟班就读在校矫正工作开展过程中, 要做好5个结合。

5.1 有效管控与适当放手相结合

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自控力较差, 跟班就读时需要强化对学生的严格管控, 全面把握其思想动态和行为举止。管控是必要的, 适当放手也必不可少。只有做到了没有管控下的自制、自律, 矫正才真正取得了效果。

5.2 经常帮教与重点防范相结合

经常性的帮教, 重在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 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但是, 我们不应对重点时期的防范疏忽大意。譬如, 节假日期间、上学放学路上, 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管控, 孩子易受到诱惑, 可能发生新的犯罪。根据5年来我们对全县在校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发现, 78.6%的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因此, 在加强对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进行经常性帮教的同时, 应当重视重点时期的防范, 决不能掉以轻心。

5.3 信息反馈与策略调整相结合

根据学生特点, 制定相应的矫正策略, 是落实跟班就读矫正工作的重要举措。但是, 帮教转化工作千变万化, 要随着情况的变化和发展, 准确收集信息, 及时调整帮教转化策略。例如矫正一个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 如果其去网吧较频繁, 那么矫正的重点就必须放在让其克制网瘾上来。

5.4 学校教育与家庭转化相结合

跟班就读, 工作重心在学校、班级、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上, 学校教育始终是学生跟班就读、在校矫正的核心内容。在学生跟班就读的过程中, 家庭转化工作也必不可少, 许多教育策略需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转化难, 根源大多在家庭。因此, 学校教育与家庭转化必须相互配合, 甚至学校教育的一些内容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5.5 适时奖赏与适度惩罚相结合

对于曾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 对其每一个进步的适时赞扬和奖励都是极其重要的。而当其重犯错误或行为举止严重违规的时候, 惩罚就成为必要。当然, 无论奖惩都要适时、适度。

摘要: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跟班就读, 实行在校矫正, 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在司法实践、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文关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跟班就读要取得确切效果, 必须采用科学的策略, 通过建立档案、健全组织、落实责任, 全面开展帮教工作, 努力达成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在校矫正目标。在矫正工作中注意5个结合, 管放有度, 奖惩并用, 既要有经常性帮教, 又要落实重点防范。

关键词:未成年违法犯罪学生,跟班就读,在校矫正

参考文献

篇4: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文化水平;社会环境;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DF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63(2009)04-0085-02

一、河南省某县2005-2008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统计

河南省某县2005-2008年未成年人因违法而被判有期徒刑或拘役、管制的共有183起,具体情况如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1、该县暴力犯罪比例高,多表现为抢劫、盗窃、抢夺、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犯罪等。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纯。多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自身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不能清楚地辨别是非。2008年15岁花季少女刘某某,不堪忍受同学张某长期的欺压、侮辱,与一帮朋友一起将张某打成重伤,等待她的将是三年有期徒刑。

2、年龄主要集中在16-18周岁之间,农村未成年和城市闲散青少年犯罪比例高,约占总数的88%。2007年破获的一个盗窃摩托车团伙案,该团伙犯罪成员4男2女均为十七八岁的未成年人,他们辍学离家出走,在娱乐场所相遇成为恋人、知己,他们模仿着电影里的情人非法同居。16辆各种型号的摩托车成了他们的战利品和情人节礼物。

3、团伙性犯罪明显。由于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条件尚处在较薄弱时期,如果以个人的力量来达到犯罪目的,未免胆怯,因而往往形成一些较为稳定的犯罪组织。

4、盲目性、偶发性和冲动性是该县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二、该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很多,具体到该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文化水平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文化水平低。当今中国农村的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城镇,社会、家庭对教育重视不够,造成了农村犯罪问题严重。

该县犯罪未成年人大部分来自农村,有些是因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无人看管,就放纵自己。有些则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法与自己的同学一起坐在教室中上课,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而奔忙,他们用违法的行为来报复社会给他们的不公平。还有些是因为不愿再过父辈那种贫困的生活,却又不愿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换取幸福,而是怀着“法不责众”的心理,一步一步走向罪恶的深渊。17岁的余某某,因不愿让父母在半百之年仍为了自己外出务工,就萌生了偷的想法,他说他从小到大都是幸运的,这次估计也没事,于是趁人不注意时偷了一部手机,在转手销赃时被发现。

2、我国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尚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造成较大冲击,其中不正规的文化场所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深刻。

(1)影视书刊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近几年,宣传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一度泛滥。由于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有些青少年观看此类镜头后,受到这些低级趣味和反面内容的影响,模仿黑社会拉帮结派、称老大,寻求刺激,这些镜头往往是诱发青少年伤害案件及强奸案等暴力性犯罪的根源。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受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往往是“一看、二学、三堕落”。加上有关部门的管理、打击不力,使一些未成年人得以自由出入学校周边的电子游戏室、网吧、卡拉OK等场所,导致这些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心灵受到污染。该县2005年破获的最大的一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其主要成员大多在15岁至17岁,且多数均有前科,曾多次作案。被捕后,他们说当时就是因为看到电影中的“古惑仔”很厉害,就想试试,结果一发不可收,酿成苦果。

(2)社会不良风气也是诱发未成年犯罪的一个原因。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很容易侵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其产生畸形的金钱欲望,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该县马庄乡18岁的张某,看到邻居家新盖起的小洋楼,宽大舒适,再想想自家漏水的瓦房,心里很是不服气,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刚从银行取钱出来的某单位会计,突发了“抢了他的钱”的想法。于是,尾随其至一偏僻处,持刀抢劫,将五万元人民币归入囊中。案发后他逃往外地,到被抓捕时仅仅5天时间,他就已经用去了一万多元。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从小处着眼,从平时抓起,抓好各个环节,有效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1、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自我防范意识。

寻找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对策,应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人手,加强以学校为中心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主要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其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一是学校要通过各类活动,如聘请专职或兼职法制校长,外请法律辅导员,司法部门、村委会、共青团、少先队结合实际,组织举办各种展览会、时事法制报告会、演讲会等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

二是学校应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设专门的法律知识课程或组织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积极探索,避免走形式;同时,学校还应当正确对待“后进生”和“双差生”,对其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他们,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

三是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发现任何人对自己或其他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可以自己或通过学校、家长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对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举报犯罪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证其不受打击报复。

2、改善社会环境,完善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度。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更广的覆盖面、更大的辐射力和更深的渗透性。社会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以及官风不正、民风不淳的丑恶现象也在冲击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家庭学校提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中世风日下的现象所造成的反差,极易使青少年丧失原有的道德规范。在改善社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首先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保障未成年人获得健康的精神产品,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接受社会道德、成年以后推动社会进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5、51条规定:“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依法从重处罚。”其次,重点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和网络软件的监控,倡导文明的网络风气,严格审查面向青少年的游戏软件内容,对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软件坚决查处。再次,保障未成年人不受毒品、烟草、酒精等伤害。最后,建立国家监护制度。针对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和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是由于家庭或社会的原因使之缺乏必要的监护。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2条和《民法通则》第16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了相当的阻力。因此应在公民监护制度的基础上确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立法精神的国家监护制度。

3、完善法制体系,落实法律责任追究工作。

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其他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从各个方面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为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篇5:未成年犯罪与游戏消费调查报告

张家界武陵源区课题组

摘 要 本课题研究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建立学生的公民道德、价值观念意识、探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为目的,通过、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采用榜样示范、说服教育、环境熏陶、情境感染、意志磨炼、社会实践、齐抓共管等多种科学方式,取得了提高教育工作者育人水平,初步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全区中小学生5年中,连续4年无一人犯罪的显著成果;基本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教学生做人的问题;证明了育人要始终抓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不放,不留德育教育的真空,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具体体验,要从对学生的传统道德、基本行为、礼仪教育开始,从“心中有他人”起步,要直接预防与间接预防并举,要优化育人环境,要加强综合管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齐心协力运作,全社会的成年人都要关心未成年人成长。

一.“未成年人”概念的界定。

这里所指的“未成年人”为未满18周岁的在校中小学生,不包含已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而走上社会的未满18周岁的所有未成年人。

二、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自一九九五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张家界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开始,武陵源区政府就形成共识:作为世界名胜之地,社会秩序的稳定、文明程度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的指示落实。为了创建世界一流风景区和全国模范治安区,营造文明、卫生、安全、小康、和谐的武陵源,为此在每年年初与教育局签定的工作责任状中,均有争取“在校学生犯罪率为零”的硬要求。

此外,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传统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显得十分脆弱,改革大潮的冲击,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动摇了人们理想、信念的坚定,腐蚀着学生的灵魂,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见附表)学校德教育工作已经滞后于形势的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量事实证明,抓好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就把握了祖国的未来。缺乏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是未成年人发生违法行为最重要的原因。引导未成年人辨别是非,增强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从预防开始,已经刻不容缓。

在上述背景下,根据我区当时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现状以及在籍中小学生参加违法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的现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我们假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关键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仁爱心、同情心和羞耻心,归根结底是培养他们的良心。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探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为目的,于2000年8月成立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专题研究。

我们认为,该课题已经有如下意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学校德育工作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研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益于指导学校德育工作,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有益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有益于发展全社会的和谐,有益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益于文明平安武陵源的建成,更有益于武陵源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运用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木桶理论”原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原理等理论,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成因、心理特征及学校、家庭、社会如何预防的途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四.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建立学生的公民道德、价值观念意识、探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为目的,通过始终抓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不放,不留德育教育的真空,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具体体验,提高教育工作者育人水平,初步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争取全区在校中小学生思品合格率100%,在校中小学生无一人违法犯罪;基本解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教学生做人的问题;全社会的成年人都来关心未成年人成长,为创建世界一流风景区和营造文明、卫生、安全、和谐的武陵源、为快速发展武陵源旅游经济作出贡献。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通过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分析产生的原因,采取一系列教育、拯救活动与措施,从而达到研究的目标。研究的范畴涉及到公民道德、价值观念教育内容,以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条网络的28个子课题: ㈠.学校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2.未成年人心理分析与健康个性培养; 3.班主任工作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4.学校社团工作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5.校园文化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6.学校隐形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7.学科教学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8.网络教学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9.学校管理模式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㈡.家庭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0.家长与学生心理沟通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1.家长育子心理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2.家长善待和严格要求子女的态度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3.开办家长函校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4.家庭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5.家庭因素分析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6.家庭价值观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7.未成年人非智力因素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8.未成年人礼仪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㈢.社会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9.学校周边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及治理; 20.不良社会现象对孩子的影响及对策; 21.社会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及其引导; 22.孩子社会活动的参与及其引导; 23.孩子社会交际的引导及其培养; 24.开办法制学校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㈣.当地政府政策策略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25.政府干预学校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6.政府干预家庭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7政府干预社会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8.政府如何宏观调控,搞好综合预防。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是运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㈠调查研究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开题前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取得未成年人的基本表现情况以及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征等第一手资料,我们具体对全区8所中小学和一中、索溪中心学校、军地小学、中湖中心学校的4996人中的23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问卷见附件),1999年严重违纪学生为398人,占7.1%,违法犯罪学生4人,占0.99%,2000年严重违纪学生为373人,占7.9%,违法犯罪学生2人,占0.999%。取得未成年人的基本表现情况以及犯罪的现状和特征等第一手资料与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基本吻合(见后表1999和2000年数据),为以后的实践和研究、分析新情况、寻找新途径、解决新问题、推广新经验作依据,取得了发言权。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现在学校里的学生,呈现以下六个新特点: 1.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独生子女逐年增多,他们被两代家长视为“掌上明珠”,把对他们的痛爱变成“溺爱”,把对他们的关心变成“包办”,导致他们性格逐渐变得十分刚愎。2.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维发生变化,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得不到父母的亲情,甚至不少孩子失去了父爱和母爱。干脆把教育子女的义务甩给了学校,他们缺乏自律力,多数孩子性情变得孤辟。

3.“以我为中心”者越来越多。

独生子女“小皇帝”的地位居高临下,单亲家庭子女 “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以我为中心”的劣根性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4.抗挫折能力差者越来越多。

由于溺爱,多数学生动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更差。他们受不起丁点儿苦,经不起打击,心理十分脆弱。对别人有反感,一次考试失利,就会消极不堪。他们只适应于一帆风顺,在逆境中就无所适从。5.“价值观发生变化大”者越来越多。

其特点主要表现是在价值上追明星,在消费上讲品牌,在接受新观念上喜欢新潮前沿,在了解知识上广泛猎奇。

6.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国家法规的不断完善,学校管理的不断加强,对他们的行为的约束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逆反心理。

随着以上六种类型学生的逐年增多,广大教育工作者无疑面临一种新的挑战。㈡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即我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运用边调查边分析,边研究边观察边实践的行动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通过开展大量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用理论的成果来指导实践,用实践的成果来丰富和发展理性的研究,让学生受教育,老师育人水平得提高。㈢经验总结法

通过一段实践与研究后,由课题组下到各子课题组视导,尔后召开课题研讨会,安排互相交流实践与研究的操作方法经验发言,互相取长补断,推动课题研究健康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我们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价值观念教育时,具体采用了“五步”、“六式”、“七学会”的操作板式: 1.“五步”即在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价值观念、法制观念教育具体实践时采用的五个步骤:环境熏陶—正面引导—警示教育—综合实践—自我提高 ㈠.环境熏陶。即利用教育环境陶冶学生情操。《三字经》云,“昔孟母,择邻处”。这说明未成年人的成长与环境的熏陶多么息息相关,多么重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中学校环境对学生最具影响。为了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在2000年12月,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政教主任、教导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参加实践的教师专程到慈利二中参观学习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紧接着又在军地学校召开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推动了全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现在,全区各校绿树成荫,绿草如茵,环境宜人。学校利用美化、绿化、教育化的校容校貌熏陶学生。一进校门,便见校训。宣传窗口内容经常更新,文化走廊,学习园地潜在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学校里感觉到舒畅清新,觉得学校是幸福乐园。校园文化建设在对学生的“陶情”、“冶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控流保学工作,提高了普及义务教育质量。全区近几年的“普九”均达优秀标准,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普九”先进单位。

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各校加快了建立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进程,利用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培养学生情绪、言论和行动上的共同倾向。中湖中心学校开展了以“向刘梅同学学习”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要求争做新时期的新“三好学生”(好学生、好公民、好子女)。还开展了重新学习、背诵《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指导他学生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

㈡.正面引导。就是让学生直接熟悉、明确公民道德、价值观念、法制观念的含义和意义。

①.直接宣讲公德法则价值、意义。学校政教处、团委会、少先大队辅导员利用团队活动时间集会或班级组织学习。

②.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强化道德、价值、法纪、规则。如索溪中心学校通过开展“法律小知识抢答赛”和“争做十佳小公民”的评选活动,举办“文化长廊”,使道德、价值、法纪、规则得到强化。③.书写、登载有关警句。

④.利用作品、新闻主人公的人格特征,揭示公德法则价值、意义。⑤.通过典型报告是如何遵纪守法及正面影响。⑥.具体熟悉某种道德法规行为。

a.情景展现。如开设模拟法庭、角色表演。

b.情景体验。如通过讲幽默故事,凸现故事价值,也可以进行行为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理。着重强调道德、价值、法纪、规则。

c.举办引导学生正确行为的宣传窗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办文化长廊、板报等。㈢.警示教育。即通过反面教材敲响警钟,用恶果警示他们不能这样做。

①通过张贴大量宣传图片,组织观看。如:恶性交通事故宣传图片、禁毒宣传图片等。

②组织“问题学生”去看守所参观,请公安干警讲话,并由在押犯罪分子现身说法,接受警示教育。㈣.综合实践。即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具体感悟。

①.纪录遵纪守法行为。由团支部、班委会、少先大队长记录学生遵纪守法情况,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时间,进行播放,然后进行分析评判。

②.写反思日记。小学生最喜欢这种实践活动,它可以促进自我进步。③.布置实践作业。注意做好记录报告。㈤.自我提高。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明理。

①.由班主任或团支部、少先队辅导员提出建设性意见:行为为啥不对?应该怎样做? ②.现场改正错误行为。③.现场表扬正确行为。

2.“六式”即在进行实践与研究时采用榜样示范、说服教育、情境感染、意志磨励、社会实践、齐抓共管等六种操作方式。

㈠.榜样示范。即让学生学有榜样。通过榜样的言行,把道德规范具体化。未成年人可塑性极强,抢占他们心理空间的早期道德世界,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潜在意义。而他们的情感往往带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化,极易受具体事物的感染。运用榜样示范法,首先是要求教师处处率先垂范。参加研究和实践的广大教师每天都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他们在讲道德知识时,用褒扬和谴责的对比语言对道德评价对象进行肯定或否定,促进了未成年人评价能力的提高,使自己的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步趋于深刻、稳定。每年中学生新生入学,都举行中学生宣誓活动,让中学生在提醒和勉励的同时,我们还利用贺龙故居、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以及贺龙公园等德育教育基地,领着学生重走红军路,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在贺龙铜像前举行新团员入团、新队员入队宣誓和老团员、老队员重温誓词活动;请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金正彪、舍己救人英雄赵民健、省、市“十大新闻人物”刘梅等英雄模范人物到学校报告英雄模范事迹;引导未成年人向历史伟人、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学习,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并利用文艺作品、影视中的典型形象教育未成年人,诱导学生学习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的崇高思想,学习历史伟人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和献身精神,同时我们还通过带领部分“问题学生”,到区看守所去参观,让在押犯罪人现身说法的警示教育,促进了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㈡.说服教育。即用讲解、谈话、讨论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让受教育者提高认识,提高修正错误的自觉性。

未成年人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意识薄弱,缺乏毅力。在研究和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从提高认识入手,心平气和地与之交换意见,不训斥,不体罚,不伤害自尊心,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区一中有几名学生曾发生过集体盗窃行为。事发后,该校的领导和教师意识到预防不力,立即成立帮教小组,从“心”开始,对这些失足者进行帮教。对其中因家庭困难而“饥寒起盗心”的人,政府和教育局给他们补助生活费,终于让这些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痛改前非。这件事情发生后,各校成立了心理健康中心,配合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差生”一份更多的关爱。实验老师一致认为,培养一个优生固然光荣,但转化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光荣。㈢.情境感染。即动之以情,与学生沟通,用情感感染学生。

未成年人的情绪容易因情境而波动。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一致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的热爱,最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一旦引起共鸣,学生就会爱屋及乌,努力按教师的要求身体力行。这种感染力对未成年人成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湖中学班主任胡定桂老师,对一位因沉溺于网吧而转学来的张×,每天找他谈话一次,坚持四十多天,还利用他的威信,让他担任寝室长。精诚所致,玉石为开。这位学生把胡老师当成他最信任的人,从此安心学习,成绩逐渐进入中上。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其入境,如利用献爱心、手拉心活动培养同情心。我们定期召开全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篮球运动会,文艺汇演、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利用文学艺术感染让学生认识人生,修养道德情操。

㈣.意志磨励。即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际锻炼中磨励意志,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修养的能力。

未成年人的许多过错行为是因为自制力不强所导致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觉得要让未成年人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并坚持克服困难,就必须磨炼他们的意志。于是,参加实践研究的学校在推行成功教育、让学生于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时,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实际锻炼活动,如重走“红军路”、远足野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锻炼,促进了学生自我控制力的提高。区一中周围原来有三家网吧,开始许多学生经不住诱惑,常常溜出去上网,老师捉了一次又一次,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来学校改变了策略,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课指导学生上网,一方面进行抗诱感磨炼,举行向“两室一厅”(电子游戏室、娱乐室、舞厅)告别签字仪式,让学生自我约束。不久,原来红火的三家网吧逐渐门庭冷落,生意萧条,最后关门了事。㈤.社会实践。即有目的的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锻炼意志,提高认识,增长才能。

未成年人的思想认识境界与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需要在家庭和学校内打基础,在社会实践中求发展,即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最好的教育。我们把三月和九月定为文明礼貌月,让学生每学期进校便参与到文明礼貌实践中,参与“雏鹰争章”、“手拉手”活动,去敬老院搞慰问,组织青年志愿者利用旅游“黄金周”到景区值勤、拾垃圾,保护景区环境。利用节假日去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区一中把德育社会实践与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开展索溪水质污染情况调查。区一中、中湖中学、索溪完小、军地小学等学校都举行了“保护母亲河”游行和签字仪式。区教育局作出了寒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决定,要求组织未成年人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五个一”活动(开展争做一个社区好小公民、好子女活动;帮助一位孤寡老人或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组织一支宣传队,宣传禁毒、预防爱滋病、关爱生命及安全知识;关心、关怀、关爱一位游客;接受一次民风、民俗教育);各校利用寒暑假,开展争创“好公民、好孩子、好学生”新三好活动,让所有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帮老助残,积极参加“爱我生命,远离毒品”宣传活动,为创建无毒区做贡献;组织学习小组和文体小组,复习功课,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毛娅娅、唐敏等20多名学生在暑假举行的全国中小学生器乐、书画大赛中获大奖。㈥.齐抓共管。即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因素和力量教育未成年人。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课题组论证开题后,对综合管理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一是开办了法制学校,聘请司法干警担任法制学校副校长,上法制课,宣讲法律知识。索溪完小等学校还坚持一年一度举行法律知识抢答赛。《张家界日报》曾专题报道该校开展法制教育和“十佳小公民”的活动。湖南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授予该校“湖南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二是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了综合治理力度。出台一系列改善学校周边环境的举措,保证课题组的实践与研究的正常顺利实施。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狠抓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区文化局与学校周边派出所多次组织力量专项整治网吧、书摊。三是成立家长函校。课题组成员之

一、特级教师向解放亲自到各家长函校上课,唤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共识,要家长言传身教,正确评价孩子,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从“以孝为教”开始,从“心中有他人”起步,对孩子进行健康有序的教育,教育孩子在家里能体贴父母,听从长辈教诲,出家门尊重他人,对人有礼貌、谦恭礼让。要求家长及早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引导孩子及时纠正。努力创建“亲子学习型家庭”,做到学校放假不放学。区关工委还在每年对家长组织一次家教知识测试。尤其是区老龄委发动未成年人到社区做成年人的工作,为社区的稳定作出了贡献。这是社区工作的一个创举。如军地小学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规劝家长不要打麻将赌博,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四是工、青、妇和公、检、法、司、法制学校副校长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3.“七学会”。即明确公民道德、价值、法纪的具体内涵。

①学会“忠、孝”。对国家要讲“忠”,学岳飞精忠报国;对家长要讲“孝”,孝顺父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学会诚信。在家庭、学校、社区要作到不欺诈、不说谎、不偷盗,不失信,有勇气做正确的事情。我们与关工委组织学生参加了市级以“诚信”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并取得很好成绩。

③.学会尊重。在家庭、学校、社区要作到在尊重自己的同时,更要尊重他人,能宽容不同意见;不威胁、打骂、伤害他人;能和平处置愤争、侮辱之事。

④.学会负责。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要作到自律自控、慎思稳行、凡事敢于负责不推委。

⑤.学会关爱。在家庭、学校、社区要作到具有仁慈之心,同情、关爱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还要能够宽恕他们。

⑥.学会公平。在家庭、学校、社区要作到一切按规则办事,办事要一视同仁。

⑦.学会守法。在家庭、学校、社区要作到尽力维护学校、家庭、社区的声誉,要为一方安定出力,做到遵纪守法;学会分清是非、除恶扬善;学会关注社会;参加民主选举;保护环境;厉行节约。4.效果.①.学生素质通过教育活动后的数据对比。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逐年统计对比表

抽测学校 2002年上学期 2002年下学期 2003年上学期 2003年下学期 2004年上学期 2004年下学期 第一中学 1529 95.6% 1899 96.3% 1891 96.7% 2153 97.3% 2110 97.5% 2059 98.1% 索溪中心 548 100% 552 100% 556 100% 564 100% 602 100% 602 100% 军地小学 745 100% 1147 100% 1171 100% 1136 100% 1135 100% 1125 100% 张家界公园 258 100% 243 100% 238 100% 223 100% 218 100% 207 100 % 中湖中学 704 99.7 % 717 99.4% 815 99.9% 838 99.8% 813 99.6% 860 99.7% 中湖中心 1364 100% 1185 100% 1169 100% 969 100% 954 100% 843 100% 天子山中心 513 100% 460 100% 448 100% 426 100% 424 100% 356 100% 全 区 5661 98.71 6280 98.8% 6288 97.54% 6309 99.03% 6256 99.11& 6052 99.3%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优秀率逐年统计对比表

抽测学校 2002年上学期 2002年下学期 2003年上学期 2003年下学期 2004年上学期 2004年下学期

第一中学 208 13% 256 13% 273 14% 331 15% 324 15% 335 16% 索溪中心 108 19.7% 109 19.75% 112 20.14% 125 21.4% 133 22.1% 135 22.4% 军地小学 528 70.9% 627 54.7% 645 55.1% 611 53.8% 716 63.1% 881 78.3% 张家界公园 59 22.9% 58 23.9% 61 25.6% 58 26% 56 25.7% 42 20.3% 中湖中学 179 25.3% 205 28.9% 257 31.4% 160 19.1% 280 34.3% 350 40.5% 中湖中心 341 25% 332 28% 351 30% 271 28% 286 30% 253 30% 天子山中心 155 30% 136 29% 136 30% 170 40% 129 30% 142 40% 全 区 1578 27.5% 1773 27.9% 1835 34.3% 1726 27.1% 1924 30.5% 2138 35.1%

②.学生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中小学违纪学生人数(次)逐年统计对比表 抽测学校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第一中学 746 192 922 171 1121 153 1202 141 1247 121 801 96 索溪完小 604 18 604 15 598 17 563 21 563 19 604 17 军地小学 617 0 632 2 708 0 1147 1 1136 2 1126 2 中湖中心 1722 25 1537 18 1346 14 1165 11 972 7 852 1 中湖中学 339 5 398 9 549 4 720 5 840 10 816 3 协和中心 802 154 738 156 736 145 716 100 663 53 646 41 张家界公园 258 4 275 2 259 3 243 0 223 0 207 0 天子山中心 523 0 512 0 548 0 486 5 437 0 395 0 全 区 5611 398 4696 373 5317 336 6242 284 6036 212 5447 160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人数逐年统计对比表

抽测学校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第一中学 746 4 922 2 1121 0 1202 1 1247 0 801 0 1260 0 索溪中心 604 0 604 0 598 0 563 0 563 0 604 0 796 0 军地小学 617 0 632 0 708 0 1147 0 1136 0 1126 0 1104 0 张家界公园 258 0 275 0 259 0 243 0 223 0 207 0 174 0 中湖中学 339 0 398 0 549 0 720 0 840 0 816 0 780 0 中湖中心 1722 0 1537 0 1346 0 1165 0 972 0 852 0 805 0 天子山中心 523 0 512 0 548 0 486 0 437 0 395 0 296 0 协和中心 802 0 738 0 736 0 716 0 663 0 646 0 580 0 全区合计 5611 4 4696 2 5317 0 6242 1 6036 0 5447 0 5795 0 全区犯罪率 5611 0.99 4696 0.999 5317 0 6242 0.999 6036 0 5447 0 5795 0 从上面四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 ⑴.我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在逐年上升。2004年由2002年的98.71%上升到99.3%,上升了0.59个百分点。

⑵.我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优秀率在逐年上升。2004年由2002年的27.5%上升到35.1%,上升了7.6个百分点。

⑶.我区中小学违纪学生人数(次)在逐年下降。2004年由2002年的398人(次)下降到160人(次),下降了238人(次)。

⑷.我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人数在逐年下降为“零”。2003-2005年连续三年为“零”。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

课题研究以来,共开展近百次实践活动,撰写研究论文158篇,结集3集,现精选108篇以《风雨欲来早护花》为题铅印结集。这些活动和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以下方面的问题。1.探索了新时期教育对象呈现出的新特点。既前面所述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多、“以我为中心”者越来越多、抗挫折能力差者越来越多 “价值观发生变化大”者越来越多、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等六种新特点。2.探索了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

⑴.侵财型犯罪占首位。主要是盗窃、敲诈、诈骗钱物,而且胆大妄为。他们作案所得钱物,大多用于挥霍。如一中毛某某等就曾去银行盗窃过。

⑵.寻衅滋事犯罪十分突出。在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中,大都表现在寻衅滋事、殴打他人,在歌舞厅、影剧院、网吧等公共场所滋事尤为突出。

⑶.暴力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暴力案件虽比例不高,但性质恶劣。主要是抢劫、伤害,对社会危害大。⑷.黄、赌、毒现象不断上升。中小学生赌博、观看传播淫秽物品、流氓淫乱、吸烟、饮酒,明显上升。3.探讨了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一种复杂社会现象,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其成因可归纳为三化:即正面影响淡化、负面冲击强化、教育力度弱化。⑴.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污染,异质文化侵害

一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影响。当今,社会全方位开放,社会政治、经济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物质财富空前增长,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各种矛盾互相冲突,受扭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冲击,扭曲了一些未成年人的心态。

二是异质文化的侵害。西方文化和腐朽没落的思想随着改革开放领域的扩大,趁机流入国内,与东方文化和传统思想发生激烈的碰撞。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文化垃圾”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这种异质文化的侵害,是未成年人“演变”的罪魁祸首。

三是受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在校学生与外界有劣迹人员交往是未成年人走上邪路直到犯罪的主要原因。未成年人在与这些人群交往中,或者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模仿,或者受其教唆,或者形成亚文化群体在活动中发生交叉感染,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混入这种群体。⑵.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育不当,家庭作用失灵

一是过分溺爱的家庭。其子女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们一旦步入社会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面对社会道德、面对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二是简单粗暴的家庭。其子女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极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因此导致违法犯罪。

三是父母形象欠佳的家庭。由于父母行为不庄重、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使得子女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异常行为(包括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是气氛异常的家庭。主要是父母离异、分居,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温暖,使这些孩子过早地失去父爱、母爱,心灵严重创伤,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自卑感,容易形成感情冷漠、性情烦躁、性格孤独怪癖或玩世不恭。这种性格很容易成为罪犯的心理基础。

五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家境贫困、父母失业,使他们的就学和生活失去了必要的经济支持,不得不逃学、辍学;一些父母受“成才不如发财”的新“读书无用论”影响,不让孩子读书,使他们过早涉足社会,致使沾染不良社会行为。⑶.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教育畸形,教育阵地“失守”

学校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教育阵地“失守”,那么未成年人走入社会滑向犯罪就难以避免。当前部分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学校教育还存在着“四大误区”: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不少学校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

二是重优生轻差生。不少学校把教育精力瞄准在几个“尖子生”身上,歧视“后进生”,极大地伤害了这部分学生的幼小心灵,他们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

三是重教学轻管理。学校缺乏与家长的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

四是校园文化滞后。不少学校,校园建设简陋,学生课外活动场地狭窄、活动器材严重匮乏,校园文化底蕴不足。

⑷.学生自身因素:基本素质不高,抵御力差

一是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分辨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较差,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

二是盲目攀比和嫉妒心理。“嫉妒是人之天敌”,面对花花世界,面对富裕家庭子女的消费,家庭经济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如果不加强教育,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势必带来严重危害。

三是对社会上不良风气以及一些低级庸俗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导致走上邪路。

四是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五是好胜心理。逞强好胜心强,加之是非辨别能力差,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其犯罪动机盲目、模糊。

六是盲目好奇心理和消极模仿心理。未成年人是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对新事物具有神秘感,有强烈的得知要求,在认识上有好奇心理。如引导不当,也会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如一些青少年对异性、毒品等充满神秘感,其好奇心会驱使去寻求刺激,再加之自控力差,会进而模仿。

七是从众结伙心理。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从众心理会加剧团伙犯罪。

八是报复心理、仇视心理和反社会心理。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极易表面化、直观化。在多元思维并存的新时期,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腐败等现象,易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对法律、社会的信任度降低。加上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反差,使未成年人觉得无所适从。未成年人中那些思想不稳定、抑制力较弱、意志力较差的人,就有可能埋下违法犯罪的隐患。

4.探索了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基本方法。一是始终抓住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根线不放。在实践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要分两步走。一是抓住 “孝”、“贤”是儒家孔孟之道的核心不放。要从“以孝为教”开始,从“心中有他人”起步(如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即从抓德育教育启蒙入手。二是抓住法家的核心“法治”不放。即抓法制教育。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1-3年级),以抓德育教育启蒙为主,抓法制教育为辅;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则是以抓德育教育启蒙为辅,抓法制教育为主。三是充分利用网络知识和设备,堵塞利用网络进行智能犯罪违法行为的发生。四是与世俱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育人。5.探索了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基本措施。

①保护性预防。政府和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A.地方政府方面。完善立法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国外一些国家就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等法律,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我国1992年和1999年分别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但是,作为地方一级政府,也要相应制定一些法规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如《关于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通知》就很好。

B.家庭方面。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石,作为家长应当积极参加家长函授学校,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尤其应加强对法律知识、德育知识、科学育子常识的学习。家长要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积极创建“亲子学习型家庭”。家长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要学点心理学,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科学的育子常识和方法。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要注意孩子在社会上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C.学校方面。学校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在抓好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的同时,创造性的积极开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利用讲座等形式,从“孝”起步,“心中要有他人”开始,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坚守课堂阵地,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三要从抓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是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富有特色的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进行社区服务,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娇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调查显示,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爱,是学校的永恒主题。②.堵塞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尽量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预防犯罪的措施。学校开办法制学校,给学生普法,学校经常把政治课设为法制课,组织学生接受“庭审教育”,参观看守所。孩子懂法要主动而不能依赖课堂的灌输。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A社会方面:狠抓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教育,明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发挥政法机关的主力军作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各部门通力配合联合行动,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彻底清理,歌舞厅、电子游艺室等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设立禁区,加大消除视听力度,减少污染源,还学校一个优雅的周边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B家庭方面: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家长的素质如何,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对此,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习和掌握基础心理学、教育学知识,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惟命是从,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郁,努力缩小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C学校方面: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要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把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纳入德育课,并认真考核。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做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统一,以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贴近青少年实际,讲求科学,避免政治课、德育课教学形式化、教条化,把正确的是非观映入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中,积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的支柱。通过各种心理活动情景训练,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切实有效地促进人格完善。

③控制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A.社会方面:

a建设一支高素质、快速反应的专业化打击队伍是当务之急。

b建立一个资源共享、信息容量大、开放式的犯罪信息资源库非常必要。c公安机关对社会面的控制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

d深入调查研究盗窃、抢劫等各类案件的规律、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打击对策。e强化证据意识,加大深挖余罪力度。

f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净化治安环境刻不容缓。g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共同参与违法犯罪预防工作要常抓不懈。

h政法部门特别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营造一个青少年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i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J送工读学校教育等。

B.家庭方面: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正不良心理。心理作为内在活动,往往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以此为信号,家庭应与小区片警、学校之间经常沟通,在信息上相互交换,杜绝家长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没法管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动向。一旦发现有不良心理、症状苗头的时候,及时教育挽救,决不能掉以轻心。

C.学校方面:采取成立帮教小组等措施进行帮助、教育、挽救工作。决不能对已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症状掉以轻心。如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下降、纪律松懈、厌恶学校生活、经常与行为不轨者交往、爱说假话、大话、空话、贪玩无度、无所事事、经常成群结伙逛商店、过分追求吃喝玩乐、迷恋黄色读物、甚至聚众结伙、赌博、打架斗殴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有所警觉,要因势利导,及早矫治,把不良心理遏止在萌芽初期。

㈡实践上的成果

1.提高了参加研究实验的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水平。参加研究实验的全体教育工作者了解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诸多因素,从保护未成年人的愿望出发,坚持保护与教育结合,间接预防与直接预防并举,采取针对性很强的预防措施,标本兼治,有效地预防了所教学生的犯罪,挽救了一大批误入歧途的学生。2.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了。使学生懂得是非,懂得什么行为有利于社会,什么行为为社会所不耻。法律意识增强,能自觉抵制违法行为,不做缺德违法的事情。

3.学生的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得到培养,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得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学生能及时矫正不良行为,自我约束能力大大加强,基本具有责任心、仁爱心、同情心和羞耻心。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行。全区在校学生普遍尊敬师长,谦恭礼让,举止文明,诚实守信,珍惜荣誉,不失人格,思品合格率连年达100%,优秀率达 85% 以上。

5.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全区在校学生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有较强的环保意识。6.巩固了“普九”成果。小学辍学率连续五年为零,中学辍学率连续五年控制在2%以内,“普九”质量在全省保持优秀水平。

7.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健康发展。课题的开展,为文明武陵源、和谐武陵源、安全武陵源、卫生武陵源、先锋武陵源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赢得了武陵源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来武陵源景区观光的游客由2000年的250万人次,到2004年达到900万人次,2005年有望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一千多万元,到2004年达到八千多万元,2005年有望突破亿元大关。8.基本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

9.受到全社会成年人关注的未成年人又影响和关注成年人遵纪守法。如军地小学少先大队组织学生写给家长一封信,规劝家长不要参与打麻将,中湖中心小学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社区宣传禁毒,为社区的和谐作出了贡献。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我们的课题研究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㈠.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发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而我们的课题研究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开题,因而具有前瞻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分管领导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曾给予过高度评价。

㈡.自2000年8月开题以来,全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合格率年年达到100%,开创了全区中小学生犯罪率五年中连续四年为零的纪录。《张家界日报》以《为稚嫩的心灵层层设防——武陵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侧记》为题,报道了我们的研究。课题组成员、一中政教处主任杜李坪同志的事迹被《湖南教育》以《杜李坪:为学生的心“放哨”为题》作过典型报道。我们的课题研究,区教育局副局长、课题小组副组长黎兴明以《守望祖国的未来》为题,在全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作过专题发言,区文明委把课题研究以创新案例推荐上报省文明委,推荐课题研究小组长谷绍曹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上报省文明委。军地坪办事处高云居委会退伍军人毛诚叶代表其他群众,在《张家界日报》上撰写感谢信《感谢军地小学师生的深情厚谊》,感谢军地小学师生多次捐款关爱他们的深情厚谊。

㈢.省规划办在2004年《关于各市州2001年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中期检查情况通报》中,对我们的课题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给予三千元资助奖励。

㈣.市电视台对张家界森林公园学校子课题组在《张家界新闻》栏目作过报道,区电视台亦在《武陵源新闻》报道过我们课题组的课题研究。

八.结论

一.本课题研究证明:

㈠.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与世俱进,不断调整工作思路,转变育人理念和策略。空洞地说教和简单地训导在新形式下已不可取,老师拿教鞭,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只有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具体体验,才能塑造学生的心灵。

㈡.育人必须要从对学生的儒家传统道德、基本行为、礼仪教育抓起,从“心中有他人”起步,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责任心、仁爱心、同情心和羞耻心,才能培养出孩子善良的品质。只有当未成年人具有善良品质的时候,才会自我约束,不缺德违法。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和根本。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直接预防与间接预防并举。

直接预防指的是应对性预防。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让学生知道不按规范的要求做就会产生恶果,以此防止学生出现不良行为。

间接预防就是引导学生怎样做人,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及预防犯罪的意识。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优化育人环境。这是育人的必要条件。

㈤.经费是制约课题研究健康发展的瓶颈。由于经费的制约,很多方面的研究和 探讨还很不到位。

九.尚待研究的问题

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方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仅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这正是本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只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在校中小学生,加之我们区情特殊,地盘小,学生少,提供的样板少,而未成年人指的是所有未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因而接受义务教育后未进入高中(含职高、中专)继续学习的广大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

㈢.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涉及四个方面,内容涉及28个子课题,有些内容尚未涉及,有些范围虽涉及,但深入不够。如“当地政府政策策略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就有待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执笔:谷绍曹)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参考文献

篇6:未成年犯罪调查报告

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未成年人1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3%。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两法”,在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法律实施总体情况较好。

(一)积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两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县各级比较重视,县上成立了县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预青办”),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制定了《xx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xx县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实施方案》、《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细则》、《青少年维权岗工作规定》等,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同时,县综治委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年度综治责任目标考核范围,有力推动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法院、检察院、团委、妇联、教育、文体广电、公安、司法等部门和单位从各自职能出发,以维护未成年人权益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重点,探索建立了青少年维权岗、学校法制教育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制度,为各学校选派法制副校长,成立家长学校,加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合力做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二)着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针对文化市场中一些非法网络游戏,宣扬凶杀、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的音像、图片、书刊,以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县文体广电、公安、教育、工商、消防等部门从加强管理入手,积极组织开展网吧、图书等文化市场及营业性娱乐场所集中整治工作,着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20xx年以来,共查处非法出版的图书5400册、音像制品120件,依法处理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18家(次),关闭取缔3家,查处违规经营娱乐场所21家(次)。加大对校园周边“两抢”等街面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及时处置涉校治安问题,近年来开展校园周边整治15次,查处涉校行政案件26起,刑事案件13起,抓获嫌疑人44人,有力维护了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同时,强化普法宣传教育,把“两法”学习宣传工作列入“五五”、“六五”普法规划,作为年度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法院、检察院、妇联、教育等单位经常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社)、街道(社区)和学校,开展“送法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和“青少年学法、用法、守法”宣讲、法律服务咨询等活动,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切实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

县法院设立了少年法庭,配备审判人员3名,认真做好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工作。县检察院按照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积极探索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办案机制,设立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组,确定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女检察官专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20xx年以来,县检察院审查后提起公诉的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22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3件64人;县法院共审结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刑事犯罪案件22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4件81人;公安机关加大对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先后破获抢劫、敲诈、勒索未成年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案件802起。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押分管规定,对所有看押的未成年罪犯实行单独关押,并安排专门干警负责文化课及其行为教育。重视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全县中小学选派法制副校长39人。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行为习惯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不断提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20xx年以来,共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28件,为未成年人义务提供法律咨询128人次。

(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帮扶教育工作。

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先后组织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农民工子女”“法制进校园”“政法干部结对帮教问题青少年”等活动,着力推动解决未成年人中弱势群体实际困难,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团县委组织有关企业、城区学校、志愿者等结对帮扶在校农民工子女1905人,争取“希望工程”助学金34.9万元,奖励资助优秀贫困学生241名。县妇联多渠道募集资金4.8万元,为600名贫困留守儿童捐助了运动鞋,累计争取资金10.4万元,分别资助30名困难小学生重返校园,40名贫困春蕾女童完成高中学业。县残联、民政等部门积极为残疾儿童、孤儿等提供必要的医疗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救助,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强闲散青少年和犯罪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针对因犯罪被判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的未成年被告人,及时通过社区矫正与回访帮教,做好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各乡镇、街道(社区)、学校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等形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区流动儿童的监管,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贯彻实施“两法”中,虽然做了一定工作,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一)贯彻实施“两法”的氛围还不浓厚。

一是工作协调机制还未形成。县上虽然成立了预青办、妇儿工委、关工委等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构或组织,但责任主体不明确,各成员单位之间协调配合不紧密,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现象。一些职能部门对承担的法律职责认识不清,责任意识不强,措施办法不多,研究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较少,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宣传教育不到位。各级各部门对“两法”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大,社会各界知晓率低,甚至一些从事教育、治安工作的人员,对“两法”及其相关条文知之甚少,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法律规定。

(二)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比较严重。

部分学生家长、学校负责人反映,社会不良文化特别是网吧、游戏厅、ktv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及内容不健康的图书,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营业性网吧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并向他们提供暴力、色情、淫秽网站、游戏服务;个别书店仍违规经营玄幻暴力、淫秽色情等内容不健康的书籍,对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起到极坏的教唆作用。同时,随着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大量普及,中小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问题比较突出。检查中,一些学校及教师反映,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在校学生持有手机,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个别学生甚至通过手机传播一些不健康短信、视频、图片等,一方面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另一方面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个别未成年人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一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仍需加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部分学校忽视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学生急需的法制、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等教育跟不上,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一些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个别教师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因材施教,忽视学生个性成长,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教育管理不到位,学生校外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等现象比较突出,社会反响强烈;部分学校学生宿舍短缺,一些学生在校外租住,形成管理上的漏洞,容易出现各类行为失范和违法乱纪问题。二是家庭教育没有及时跟进。一些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法律意识淡薄,不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多数家庭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其思想品德、个性发展关心较少。部分家庭过分溺爱、姑息、纵容孩子,造成孩子性格自私任性;有些家长个人素质不高,没有很好的发挥言传身教作用。一些特殊家庭的子女在失去家庭幸福后,到社会上寻找“关心”、“同情”,往往被坏人拉拢、引诱,走向犯罪。同时,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猛增,由于父母管教不到位或不及时,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导致他们心理、性格发展不健全,极易受到不法侵害。三是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场所相对缺乏。目前,我县有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一处,但从未向社会开放,仅作为德顺小学学生活动阵地,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等虽然制定了相应办法,向未成年人及在校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但管理模式陈旧、设施落后、功能单一,满足不了未成年人学校之外的文体娱乐需要。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落实不到位。

一方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不容忽视。据统计,20xx年至20xx年,公安部门共抓获未成年刑事作案成员40人,占所有抓获作案成员的15.8%;县法院共审判未成年罪犯71人,占所有审判罪犯的1.4%。另一方面,预防和帮教工作仍需加强。目前我县有将近1.3%的未成年人在没有完成学业的情况下已步入社会,成为社会闲散人员。由于脱离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管理,加之受社会消极文化和不良风气影响,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重点对象。部分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尤其是外来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或得不到学习、培训、就业的机会而重新走向犯罪。

三、工作建议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既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好、培养好未成年人,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既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进一步认清肩负的重大责任,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强化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真正将法律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工作面广,综合性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因此,县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将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组织领导到位,职责履行到位,任务落实到位。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指导,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真正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各职能部门和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遵循责任明晰、责任到位的原则,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建立和落实领导责任制,切实做到任务和责任到岗、到人。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并推进家庭教育。各乡镇、社区及社会团体要经常组织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构建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二)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对学校及周边文化环境和治安、交通秩序的整治,加大对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网吧、电子阅览室、游戏厅、ktv等文化娱乐场所的打击力度,彻底清理各种传播淫秽、色情、凶杀、封建迷信的非法出版物,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对学校周边不符合规定的网吧、电子阅览室、游戏厅、ktv等要坚决予以取缔。加强对各类文化经营场所业主的法制教育,真正让他们学法、懂法、守法,规范经营。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行为,对扰乱、破坏学校教学环境及侵害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人员,要加大惩处力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讯管理部门要加强移动通讯、网络接入服务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发布违法有害信息,进一步净化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环境。

(三)坚持统筹兼顾,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旧城区改建或新城区开发建设中,配套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经济实用、功能配套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社区综合文化站和中小学校的作用,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现有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办法,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其使用率。积极开展绿色网吧、绿色书店评选挂牌活动,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选机制和办法,对经营规范、设施完备的网吧、书店进行命名挂牌,以解决学生节假日期间没地方去、没健康场所去的问题。

(四)强化工作措施,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控制工作。

上一篇:”大圣豪杯”台球赛 计划下一篇:张川镇中心卫生院2012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