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试验区的汇报

2024-04-28

申请试验区的汇报(精选6篇)

篇1:申请试验区的汇报

叶集试验区职业卫生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

市督查组:

为切实加强职业健康监管工作,落实企业职业卫生主体责任,督促企业改善作业场所环境,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生命健康,进一步指导和帮助企业开展职业危害申报,叶集试验区职业卫生防治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领导重视,强化宣传学习一是结合“安全宣传月”开展宣传学习。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12]41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47号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安监总局48号令)、《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局49号令)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安监总局51号令)等法律法规,今年的“安全宣传月”以宣传职业病防治为主题,共发放200册宣传册,宣传单1800份,信息5000余条,在第二安委会例会上专门学习《职业病防治法》。通过宣传,提高了全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增强了企业法人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和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和职业卫生管理试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职业卫生监管机构的建设。为及时开展职业病防治职能划转,我区制定了《2012年叶集区职业卫生监管重点工作安排》(叶安办[2012]10号),以区安监局为职业卫生监管主体,区政府积极协调编委、卫生、安监、工会、人社开展对职业病防治职能的划分,摸索机构、编制、人员“三定”的模式。三是积极组织开展职业卫生法规网上竞赛活动。为广泛开展职业卫生防治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安委会成员单位,各乡镇开展网上职业卫生法规竞赛活动,截止7月16日,我区共有近700

人参加,全市摆第三。

二、突出重点,开展职业病危害“打非治违”工作 为有效开展职业病危害“打非治违”工作,我区制定了专门的职业病危害“打非治违”工作方案。一是强化重点行业建设项目“三同时”工作。叶集试验区确定了危化、矿山、制鞋、冶金、木质家具5个行业为职业危害重点监管行业,并且将5行业的建设项目职业危害“三同时”纳入联合审批范围内,今年7月15号六安叶集林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4000吨树脂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率先通过市安监局组织的专家审查。二是强化职业危害申报、检测、评价工作。为进一步做好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区安监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叶集试验区2012年度工作

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的通知》(叶安监[2012]10号),同时制定了15家职业危害检测评价重点企业,按计划开展检测评价工作,目前我区已有1家企业申报检测,1家在建企业进行了职业危害预评价。三是开展了职业卫生“打非治违”专项整治工作。结合实际,用20天的时间,联合公安、经济开发区管委对开发区的机械制造、人造板、冶金、制鞋、危化等5大行业20个单位开展联合“打非治违”专项整治工作,职业卫生是其中一项,并对15家下达整改指令书。通过本次检查,提高了企业对职业病防范意识,并建立了叶集试验区职业健康联合监管长效机制,落实了企业对职业健康工作的主体责任,确保职业危害申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开展木质家具板材企业摸底工作。经排查摸底,我区目前共有人造板生产企业和个体加工厂141家。

三、突出重点,加强指导

根据省、市职业危害申报和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安排,我区集中力量对粉尘危害严重、非煤矿山、人造板、冶金、机械制造等行业20余家企业进行督促检查,要求职工人数达到100人的企业必须建立专门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配备专

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对粉尘危害严重、存在有毒有害生产场所的企业,责令采取防护措施降低和减轻危害源,同时要求企业对存在危害因素作业岗位配备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责令企业业主采取工程防护措施降低和减轻危害源,同时要求企业对存在危害因素作业岗位配发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职工正确使用。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

检查中发现,多数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农村个体工商户,加工设备简陋,所采用的生产工艺、技术落后,没有配备基本的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极易引发职业病危害。职工健康检查率偏低,特别是岗前和离岗时的检查率更低,劳动者的职业病发病的潜在危险高。

二是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

企业负责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履行《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义务。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特别是农民工,多数没有用工记录,签订劳动合同不规范。很多企业无职工健康监护档案。

三是监管体制急需完善

目前,我区职业健康监管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与面临的职业健康监管执法任务不相适应,监督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执法水平也有待提高,职业卫生职能划转无力。

篇2:申请试验区的汇报

汊河镇关于推进新农村试验区建设的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汊河镇地处洪湖岸边,四湖流域下游,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洪湖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全镇国土面积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万亩(其中水田7万余亩),水产养殖面积2.1万亩,产业以粮食种植和水产养殖为

主。全镇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境内生产线在22.8—26.5米,素有“水袋子”之称,是典型的农业型乡镇。镇辖38个村,252个村民小组,1个集镇街道,1.34万户,总人口5.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万人)。共有基层党组织70个,党员1389名,共有村干部138人。2007年,全镇粮食总产量49284吨,水产品总量1423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203元。

省道仙洪公路在汊河镇境内全长15公里,沿公路有10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2562户,11270人,耕地面积15974亩(其中水田15338亩),水产养殖面积5452亩。农民大多居住在仙洪线两旁,农田主要分布在仙洪线以北。

二、我镇推进新农村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构想

按照省、地、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今年4月份以来,我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洪湖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订了我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镇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五个方面,共涉及建设项目8类130项,资金总投入预算5.94亿元,其中上级投入5.54亿元,自筹资金3425万元,其它投入582万元。2008年拟建设项目48项,预算投资12211.65万元。

围绕以上五个方面的建设内容,我们的主要构想是。

(一)以建设“三大板块,六大基地”为支撑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三大板块”,即:以红

三、槎头、赛武、黄台、白杨等村为中心的五合院万亩优质稻板块、以双河、龙坑、龙甲、五爱、港洪等村为中心的南港河万亩水产标准化养殖板块、以西池、双河、沿湖、沙嘴等村为中心的白涉垸万亩杂交高产油菜板块;“六大基地”,即按照“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思路,发展以洪城鱼场、麻田渔场、小港村为主的 5000亩生态养蟹基地、以十八家渔场为主的千亩蟹苗培育基地、以黄台、赛武等村为主的千亩稻虾连作基地、以红

三、槎头等村为主的万头畜禽养殖基地、五丰万头牲猪养殖基地、以农科、汊河、坛子、西池等村为主的2000亩设施蔬菜及藜蒿特色蔬菜种植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围绕这些板块和基地建设,我们将立足实际,突出“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用现代科技来改造,用现代产业体系来提升,用现代经营形式来推进,用现代发展理念来引领,不断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现代农业建设共涉及38个项目,投资预算8732.5万元,其中2008年建设项目15项,投资预算3176.5万元。

(二)以实施“十大工程”为突破点,切实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

1、沟渠治理工程。全镇计划疏洗排灌沟渠25条,162.48千米,完成土方208.98万方,其中2008年完成仙崇公路沿线10个村8.5公里灌渠、6.4公里村庄河等16条91.33千米沟渠的治理。

2、公路改造升级工程。一是16公里主干公路改造。汊大公路和南港河公路,两线全长16公里,其中汊大线汊河段长10公里,南港河公路长6公里,全面按县道标准改造建设。概算资金为960万元。二是兴建118公里的通村连组公路。全镇共有64处118公里的农村公路需要新建,其中通村公路24.5公里,通自然村公路93.5公里。概算资金2360万元。其中部分通自然村公路除国家政策补助资金外,其余部分村级按政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以及社会资助,市级财政按每公里4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解决缺口问题。三是公路桥梁新建与维修加固。主要是仙洪公路上的汊河桥、沙咀河桥、红三桥、红卫河桥,共有4座公路桥梁维修加固。概算资金200万元。四是汊河五级客运站和10个渡口达标建设。为红

三、洪城、小港、黄台、金湾、石杨、赛伍、西池、太洪、十八家等10个渡口添置渡船,建设码头和渡口公路。概算资金144万元。

3、“一建三改”工程。全镇三年计划建设1.1万户,其中2008年以红

三、黄台、西池、双河等村为重点,完成1200户。

4、安全饮水工程。全镇在三年内计划新建、改建日产5000吨的自来水厂4座(新建双河、集镇两座中心水厂,改建五丰、红三两座水厂),全面覆盖39个村(场)、居委会,基本实现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目标。其中2008年主要建设覆盖11个村1.3万人口的双河中心水厂。

5、农村电网设施改

造工程。以建设“三大板块,六大基地”为重点,主要解决农业生产用电设施严重不配套的问题。

以上五项投资预算22126.91万元,其中2008年投资预算4509.82万元。

6、集镇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工程。在集镇,主要建设商业步行街、天燃气门站、集镇下水管道、垃圾、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在农村,按照先净化,再美化,然后制度化的思路,发展中心村,建设垃圾填埋场,设置垃圾桶,配备保洁员,配套清扫清运工具,制订长效卫生保洁制度等。

7、“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新建便民超市8个,恢复修建集镇中心农贸市场1个。

以上两项投资预算2135万元,其中2008年投资预算1034万元。

8、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用两年时间将“五小二中”(一小、二小、三小、五丰小学、晏坊小学、前进中学、汊河中学)七所寄读制学校建设达到教育部颁发的标准。重点内容是:教学楼改造、学生食堂建设、学生宿舍建设、学生厕所建设、教学电脑配置等。

9、农村合作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一是新建中心卫生院综合医疗楼一栋、改扩建25个村卫生室和医疗设备添置等置。概算资金380万元。二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主要包括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三个方面。概算资金40万元。三是血防灭螺。概算资金230万元。四是农村合作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概算资金8万元。

10、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程,包括新建镇文化宫、村中心文化服务站、宽带入户工程、有线电视入户(安装4000户农村有线电视)等。

以上三项投资预算3026.5万元,其中2008年投资预算970.4万元。

(三)以大力开展“双强双创”主题活动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各类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新农村试验区建设步伐。

以“强基固本、强村富民,创建‘五好’村党支部、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双强双创”主题活动,主要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构建“支部+基地+协会+农户”联接链,创新组织设置,探求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新路子。二是实行“三培养”(把致富带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党员和致富能手培养成后备干部)、“三诺两评”(年初承诺、年中践诺、年底述诺,党委考评、群众测评)和星级化管理,创新村干部选培管用新模式。三是建立“三先一挂五带头”制度(方针政策党员先知道、村级债务党员先讨论、决定决议党员先执行;对党员实行挂牌服务和管理;带头推广农业科技、促进生产发展,带头遵守村规民约、树立文明新风,带头增收致富、谋求生活富裕,带头扶贫帮困、实现共奔小康,带头参与环境整治、维护村容整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新途径。四是积极开展村级组织“三化”(规范化、标准化、示范化)建设,着力构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机制。五是实施新农村建设“桥头堡工程”,全力打造农村党员群众的精神家园。六是大力实施“三大计划”,即“牵手计划”、“项目兴村计划”、“新型农民培育计划”,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为全面推进我镇新农村试验区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三、当前工作开展情况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启动以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实现了试验区建设的良好开局。截止目前,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抓宣传发动,二抓规划编制,三抓项目启动。到现在为止,已经完成《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洪湖市汊河镇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镇共启动了六个建设项目。一是村镇环境整治项目,已在仙崇公路沿线10个村和集镇展开,制订了卫生保洁制度,配备了保洁人员和清运车辆,建了填埋场、垃圾池(桶)等,第二批14个村的环境整治工作也在陆续展开;二是公路建设,已完成建设里程22公里;三是沟渠治理工程,已疏挖沟渠3.8公里,护坡0.8公里;四是晒场建设,仙崇公路沿线村已建晒场8个,7600平方米;五是“一建三改”已完成仙崇公路沿线4个村的规划、拆障、挖沟、修路等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完工的有53户;六是双河中心水厂建设已全面启动,管网埋设已完成工程量的55%。

以上工程已投入资金385.6万元,其中上级政府预拨66万元,占已投入资金的17.1%。

四、下段工作打算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巩固环境整治成果,完善卫生保洁制度,启动第二批14个村的环境整治工作。

二是按照总体规划,完成在建项目2008年的计划。

三是依据总体规划,结合秋冬农业开发,落实产业发展中板块、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与部门的协调问题。比如,产业发展建设需要电力部门增加扩容计划和线路改造计划,公路建设中需要电力、电信、广电等部门配合进行杆线迁移等。

2、“一建三改”需要增加投入。从目前的情况看,按标准建设,每户需投入6000余元,地方政府还需配套资金用于修路、挖沟,而国家政策性投入每户1000元(仅限建沼气池),建设过程中的除障拆旧和新建有一定的工作难度。

3、公路建设需要增加以奖代补计划。

汊河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篇3:申请试验区的汇报

关键词:毕节试验区,党刊,宣传,实践,探索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由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在毕节试验区建立20周年之际, 为更好地总结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成功经验, 推动毕节试验区在新一轮改革试验中实现跨越发展, 中共毕节地 (市) 委研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毕节试验区》 (月刊) 。2007年5月,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正式成立。同年9月, 《毕节试验区》正式创刊。《毕节试验区》创刊以来,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突出特色, 集中宣传试验区, 为推进毕节试验区四个全面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发挥党刊优势彰显宣传引导作用

《毕节试验区》注重围绕重大主题加强舆论引导, 以高度增强指导性, 以深度扩大影响力, 为读者提供题材重大、视角宏观、分析深入的深度报道, 不断增强党刊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着力提升思想引领力和精神凝聚力。《毕节试验区》对毕节试验区发展建设成就的宣传报道, 多次受到了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的《贵州新闻出版广电管理与服务》的专题审读表扬。

《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突出宣传各级各界对毕节试验区的关怀与支持, 宣传报道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宣传报道好党中央、国务院及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毕节试验区的亲切关怀, 宣传报道好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有关部委及东部10省市统一战线、深圳市对毕节试验区的大力支持, 宣传报道毕节试验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的新路子, 宣传报道毕节试验区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出的新经验。

《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总基调和主战略, 突出宣传试验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的新路子和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的新经验。宣传报道省委、省政府对毕节试验区的大力支持, 对试验区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深度解读, 对试验区新能源汽车、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亮点进行全面扫描。为迎接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会的召开, 杂志社精心编辑制作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会特刊, 作为会议资料发给与会代表, 使其更加全面生动地了解试验区26年的辉煌发展历程和2011年以来的巨大变化, 为会议的成功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突出宣传试验区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大决策部署, 发挥党刊优势, 突出鲜明特色, 对市委一届五次全会、市人大一届四次全会和五次全会、市政协一届三次全会、2014年全省第二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走进毕节、毕节市乌蒙文化节·第二届文化艺术系列 (美术专业和精品剧目) 大赛等重大活动进行深度报道, 对“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区域公共品牌、民营经济发展、绿化毕节行动、县域文化品牌等决策部署进行重点报道。精心策划“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专题, 突出报道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 使文朝荣精神不断激励着全市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建设毕节试验区。

发挥品牌优势彰显激励作用

作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内部党刊, 《毕节试验区》在全国地市级党刊中第一家实现直发,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在全国地市级党刊社中首家面向社会开办读者之家。2014年12月3日,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发行工作暨公园读者之家创办一周年座谈会召开, 对党刊如何发挥品牌优势、更好服务读者、彰显激励作用做深入探讨。

《毕节试验区》坚持“邮发直发相结合、抽查回访不间断”的发行工作模式, 在增大直发量、电话回访读者率方面实现新突破, 将通往各县 (区) 沿线的近80个乡 (镇、办事处) 纳入直发范围, 同时坚持对读者进行电话回访, 形成了“邮发直发相结合、抽查回访不间断”的发行工作新模式。不断完善和优化发行网络, 建立报刊亭赠阅网络, 读者可以在全市近200家报刊亭取阅《毕节试验区》;制作《毕节试验区》报刊架放置于全市各县 (区) 部分银行营业网点、车站、宾馆酒店、政务中心及毕节飞雄机场等人流量大的场所, 让读者了解毕节试验区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毕节试验区》面向社会开放公园读者之家, 在建设公共文化阵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方面实现新突破。在2010年8月建立《毕节试验区》读者之家后, 2013年10月在毕节城区人民公园内建立《毕节试验区》第二读者之家。制作读者之家管理人员工作制度牌、免费赠阅提示牌, 规范制作读者登记簿、读者意见簿, 设计制作《毕节试验区》杂志专用手提袋, 举行公园集体赠书活动和读者有奖知识竞赛活动。定期抽调人员协助读者之家工作,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使《毕节试验区》第二读者之家成为城区读者阅读党刊的温馨家园。

创造性地开展毕节试验区区情宣传活动, 在培育试验区意识、宣传试验区精神方面开创新局面。抽调6名记录、见证毕节试验区日新月异发展的记者 (编辑) 组成两个宣讲组,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会精神以及毕节试验区的建立背景、试验主题、建设成就、发展前景进行宣讲。从2014年4月16日举行首场区情宣讲报告会以来, 宣讲组已到大中专院校及中学、机关单位、窗口服务行业宣讲30多场次, 近3万人聆听区情宣传报告。

发挥试验优势, 彰显示范引领作用

《毕节试验区》持续不断地解放思想、探索创新, 强化品牌意识、价值概念、优质效果,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有为的作风、更加奋发的精神, 践行“三贴近”, 深化“走转改”, 发挥试验优势, 彰显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学习意识, 着力提升新闻采编水平, 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党性修养, 坚定理想信念, 提升精神境界, 着力提升新闻采编水平, 为宣传毕节试验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 每月集中学习1次, 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纠错分享制度, 通过记者本人自己纠、责任编辑重点纠、编辑之间相互纠、主编发稿把关纠, 把纠出来的错误整理在工作例会分享, 切实提高记者和编辑的业务水平。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 每年组织一次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 提高在职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职业道德高尚、业务水平精湛、工作作风优良的新闻采编队伍。中共毕节试验区杂志社支部委员会因工作突出、成绩显著, 2013年6月被中共毕节市委授予“全市‘五好’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成为受到表彰的10个市直五好基层党组织之一。

强化服务意识, 着力增强媒体社会责任, 坚持把敬老爱老助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结合新闻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及学习雷锋活动的开展, 从主要领导到普通职工全员参与, 分成9个组带着党刊走进社区, 与社区空巢老人、困难老人结成长期的帮扶关系, 用真心、动真情、下实劲、出实招, 为老年朋友提供许多实实在在的帮助, 帮助解决租住廉租房、安装闭路电视等一些实际困难, 受到社区老人的欢迎, 共帮扶慰问空巢老人、困难老人90多户 (次) 。因工作扎实出色,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先后荣获毕节市首批“敬老文明号”称号和“贵州省敬老文明号”、“贵州省敬老模范单位”称号, 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授予“敬老文明号”荣誉称号。

强化创新意识, 着力探索示范带动之路。2008年9月, 在《毕节试验区》创刊1周年之际,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主办网站“试验区之窗”开通, 初步实现刊网互动。杂志和网站相得益彰, 实现刊网互动、两翼齐飞的目标。2015年1月, 《毕节试验区》开通微信二维码“试验区之窗”, 适应新常态下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创办内参《毕节试验区·领导参阅》, 围绕全市关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把社情民意、群众关切、百姓呼声传递给各级领导, 为各级领导提供工作参考, 多次得到市领导的批示肯定。2013年10月,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成功承办全国城市党委系统政研 (党刊) 联席会第九届年会, 来自全国24个省 (市、区) 的59个城市近200名党刊界专家对《毕节试验区》的办刊经验进行总结、研究、推广, 更好地发挥《毕节试验区》在全国城市党刊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毕节试验区杂志社.毕节试验区 (总第1期至总第103期) [M], 贵州省 (报刊) 连续性内资字第BJDQK6号。

[2]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全国城市党委系统政研 (党刊) 联席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选编[C].2013.10.

[3]毕节年鉴编辑部.毕节年鉴 (2012年) [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2.12, 474-475.

[4]中共毕节市委党史研究室 (毕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毕节年鉴 (2013) [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13.12, 471-472.

[5]中共毕节市委党史研究室 (毕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毕节年鉴 (2014) [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14.12, 460-462.

[6]李霓.提高《毕节试验区》杂志影响力的探索和实践[J].新闻窗.2011 (4) .

[7]贵州省毕节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毕节试验区25周年文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3.11.

篇4:改革是毕节试验区的灵魂

【关键词】改革 毕节试验区 灵魂

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充分吸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三大精神基础上,针对当时贵州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两大突出问题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旨在通过改革的手段和开展多党合作共同帮扶的新机制,探索喀斯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8年的奋斗历程表明,正是得益于胡锦涛总书记在毕节试验区建立时确立的"以改革总揽全局"这一战略性指导思想的正确引领,才使毕节试验区不仅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而且在改革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多党合作之路,充分彰显了试验区"小试验、

大方向"的特殊功能。

1 改革是毕节试验区建立的思想基础

面对日益突出的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等世界性

难题,采用什么手段才能在现行的政策、体制和法律框架下使问题得以解决?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为此专程深入全省各地进行实地调研,在充分掌握省情的基础上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社会各方各界的建议后,提出将毕节作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采用灵活的梯度政策来弥补日益扩大的效益差距,探索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在试验区建立工作会议结束时,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曾20余次提及了改革,"改革"一词贯穿了整个讲话的始终。关于试验区建设的全局战略导向,胡锦涛同志说:"要以改革总揽全局,坚持从贵州的实际出发,坚持生产力标准,采取一切有利于消灭贫困落后的特殊措施,探索解决贫困和生态恶化的新途径"。关于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胡锦涛同志说:"'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首先必须是加强和深化改革的试验区,要实现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必须改革束缚商品经济发展的僵化体制;要实现由救济扶贫向开发扶贫的转变,就要改革扶贫方式和扶贫工作;要实现生态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的转变,就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生态建设。因此,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动力"。关于改革的内容,胡锦涛同志说:"在制定、落实更加灵活和更加优惠的政策,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必须引导企业和有关方面,把注意力放在深化内部改革,激发内在活力,改善经营机制,……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企业、金融、外贸、宏观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

从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改革是试验区建设的主导思想,改革的内容是引领试验区建设和长足发展的纲领性工作指南。18年来,毕节试验区建设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无不归功于改革这一战略性主导思想的确立;归功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确立;归功于试验区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及社会各方各界的倾力支持和帮助下,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2 毕节试验区的改革思路、措施及成效

试验区建立以后,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实际,根据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实践需要,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寓经济建设于生态建设之中,以开发扶贫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开发扶贫的改革思路,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建立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互动平台,探索和实践8大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共同定点帮扶毕节的新机制;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建立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完善经济制度,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经济;改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着力增强"造血功能";多形式开发非耕地资源,加强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推广适用技术,建立科教兴农新机制;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试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帮助农民进入城镇发展;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人地挂钩政策,形成控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新机制;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帮助农户减负增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到农村从事开发性生产经营和领办乡镇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改革试验中,试验区创造了许多适应我区农村新形势、具有毕节特色的工作方法,如按照"五子登科"的思路开发治理国土,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实施"规模、规范、系列、配套、效益"为重点的集约经营,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之路;以集团承包的形式推行计划生育工作,变突击式管理服务为经常性管理服务,以林下种草、林草配套、草畜结合的方式推进退耕还林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各出其资,各计其功,打捆使用"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推进生态建设等等。正是通过改革,才强有力地推动了试验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开发扶贫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截止2005年底,全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3.4亿元上升到231.02亿元;增长了9.87倍,年均增长9.55%以上,高出同期全国、全省的平均增长幅度。人均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412元上升到2005年的3200元,增长了7.76倍。三次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突破,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粮食产量达到247.22万吨,是1988年103.83万吨的2.38倍,基本解决了长期缺粮的突出矛盾。财政收入从1988年的3.02亿元升至3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226元上升到1876元,年均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10元,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312.2万减少到50余万人。

二是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首先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明显,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以平均每年50万亩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全区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5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提高到33.92%。其次是水土保持工作成果喜人,18年来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500平方公里,土壤侵蚀减少35%左右,最后是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成效明显,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得到加强。

三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进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005年,全区符合政策生育率从1988年的36.8%提高到90.64%,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1.29‰下降到8.59‰,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5‰,十八年间少生了80多万人。与此同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劳务经济成绩斐然。

四是综合开发实力明显增强,能源建设初见成效。固定投资从1988年2.4亿元提升到2005年的111.65亿元,以贵毕路、大纳路为标志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内昆铁路威宁段的建成通车和隆黄铁路黄织段的开工建设、地、县(市)、乡镇的油路改造和扩建等等,都将较大地改变了交通瓶颈性制约。以洪家渡水电站、纳雍火电厂等为标志的水电火电开发,奠定了毕节试验区黔电送粤主阵地的地位。一大批煤矿如鬃岭煤矿、林华煤矿、五轮山煤矿等大型矿井的建成和运营,初步形成了大煤保大电的格局。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如美国汉氏、山东兖矿、华电、国电、西洋等集团公司的进驻,势必为试验区的发展驻入强劲的活力与不竭的动力。

3 深化改革是毕节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

回顾试验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改革是托起和推动毕节发展的基石,改革也是毕节试验区在全国许多试验区今天已逐渐淡出改革试验历史舞台的背景下,仍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源泉。然而客观地讲,毕节试验区如今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工作都需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一些原有工作的改革力度、方式和内容等都有待拓展。而且改革的力度、方式、措施等也必将成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决定性因素,没有改革的试验区,是没有活力的试验区,其发展充其量只能是渐进式发展而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

18年来,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 试验区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正日益受到社会各方各界的关注和认同,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不少人至今仍将试验区作为争取支持、优惠和帮助的战术性措施(用他们的话说试验区就是金字招牌),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毕节试验区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也没有认识到国家建立试验区的初衷和目的。事实告诉我们,无论将试验区作为金字招牌还是银字招牌,甚至是王牌,只要是作为一张牌都是一种战术性措施而非战略性全局主导决策,其结果势必会影响和制约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务必果断地革除试验区建设与发展主导理念上的纯实用主义观念;务必继续将试验区作为推动贫困地区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在推动区域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同时,也为国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贡献的战略决策;务必明晰地认识到建立毕节试验区不是将其作为争取支持和帮助的手段,而是要在以改革试验的工作思路和手段使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试验区对全省、全国所肩负的"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特殊职能和使命。

在试验区未来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改革,用改革试验来探索和破解制约试验区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要围绕试验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这一目标,以改革总揽全局,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新阶段综合配套改革,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创造宽松的体制和机制;推动土地使用、征用和流转新机制的建立,盘活土地资源,增加土地收益,使广大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切实受益和得到实惠;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县(市)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使金融、信贷在试验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投资拉动作用;探索农业保险和银政合作新机制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有效改革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弊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探索矿产资源开采矿区农民补偿和安置机制,有效遏制因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和社会稳定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污染治理机制,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中推进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指针,进一步加大我区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努力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在经济建设中竞相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深化改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总结提练,使改革试验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试验区18年的发展史,是一部毕节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创造性地战胜困难、改革创新和大胆实践的历史,其间涌现了许多值得推广和宣传的有益经验。因此,我们要在继续深化改革、掀起改革热潮的同时,认真总结好各级政府,干部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所探索出的新机制、新方法,并以适当的方式在区内外宣传和推广,使改革试验取得的有益经验和新机制更好地为试验区建设服务,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的改革试验作出示范和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毕节试验区18年的显著成效雄辩地证明,改革是试验区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毕节人民向外展示自己,宣传自己,推介自己的成功之路。试验区要想获得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来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推动试验区建设走向新辉煌的实践中,只有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努力探索符合区情、省情和国情的新机制和方法,才能与时俱进地谱写试验区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1988.6.8)

〔2〕《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毕节试验区十五年回顾与展望》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若干问题》

篇5:张庄乡试验区建设工作汇报

自去年年底至今,在市、县关于建设农村特区和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工作指导下,张庄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掀起了该项工作的高潮。在整合规范基础工作的前提下,新成立了各级机构,八篇文章新机制都有新的创新。现将试验区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和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县动员会议召开之后,我乡立即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该项工作,成立全体班子成员参与的领导小组,指派一名副科级领导(后又充实一名选招副科级干部)专职负责该项工作,抽调全乡各站所三分之一工作人员和全体大学生村官集中负责该项工作,土管所和城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全程参与。购置道班两层办公楼作为固定办公场所,完善了办公设施,抽调人员全天候在试验办工作,办公经费实行单独核算。根据各阶段工作情况召开班子会议听取汇报,及时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措施。按照八篇文章机制创新又分别成立了领导机构和服务管理组织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创新。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一是召开全乡机关人员全体村干部、全体站所人员、全体乡直单位负责人会议,宣传动员传达方案,在全乡营造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工作氛围。二是在S216线两侧制作巨幅广告牌,刷写固定标语。乡试验办近期还将制作试验区政策明白墙,公开全乡试验区政策、信息、先进典型、事迹及乡全体班子成员姓名、职务、分工和手机号,真正达到群众动起来的效果。三是我乡试验办自己设计一套土地台帐,对全乡耕地、宅基地、林地和水塘进行普查登记造册,在登记造册时征求群众流转意见和流转价格意见,真正做到走村入户和群众面对面宣传。四是乡班子成员率各村支部书记奔赴全国各地与各村党建联络员和资产在100万以上的成功人士见面,使他们和试验区建设政策对接,鼓励他们回乡参与,同时通过他们宣传政策,吸引

外资,来我们这里投资建设。

三、制定方案,指导工作。在试验办成立初期,我们即出台一套实施方案,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于五月底我们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土地流转工作实施意见》及八项机制创新的一揽子方案,方案就各项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组织架构、操作办法及奖惩意见均作了详细阐述,为全乡试验区建设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政策依据。《张庄乡关于开展2009工作竞赛活动的意见》也重点规定了试验区建设工作在全年工作量化考核中的标准。半年和全年表彰试验区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共兑现奖金7万余元。

四、明确目标,细化工作。在先行先试试验区建设中,我乡结合实际,明确出台了试验区建设的五个方向和四个小区建设,五个方向即:

1、农作物和特种经济作物的规模种植;

2、各类畜牧产品的标准化养殖;

3、乡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建设及农副产品深加工;

4、乡统一规划的农民新村居住区建设;

5、沿淮河、兔子湖周边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四个小区即:

1、瓦门农民新村居住小区;

2、长堰蛋鸡规模养殖小区;

3、金三角产业集聚区;

4、兔子湖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小区。同时对每位班子成员、每个村的任务和时间都进行明确,使他们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标准是什么。

五、严格奖惩,促进工作。乡党委、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对土地流转工作规定了奖惩,即:

1、从政策项目上给予支持;

2、对乡机关人员直接连片流转500亩的奖5000元现金,并在组织提拔、股级干部空缺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同时鼓励带职、带薪、带岗参与土地流转;

3、对村级连片流转1000亩者,给予10000元奖励;但如果每村完不成连片流转200亩者,将给予2000元经济处罚,限期完不成者对支书、副支书诫勉谈话。包村乡干部调离岗位。

4、对成立农村合作组织给予2000元—5000元奖励,同时允许正式注册的专业合作社成员可以以每3万元一股的形式融资,但最高限制在100万元以内。

通过以上各种宣传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大大促进了我乡试验区建设工作的进展,截止目前创新八项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创新农村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工作

全乡共流转土地42335亩,超过全县平均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20%,合同签订经营权证书发放工作全部落实,创建徐营、余庄等土地流转新基地,创新了新机制,做到了农民增收、土地增效。乡政府制定了激励政策并及时给予了兑现。固始籍承包大户刘传林在承包1700亩耕地后,又在全乡率先成立了土地合作组织。现在,我乡土地流转工作正稳步向前推进。

2、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今年,我乡详细制定和分解了工作目标和推进工作的计划及措施。加大了专题学习和专题培训力度,今年我乡共进行了4次专题培训和4次调研。吸纳了一批在外成功人士返乡投资,有力的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工作。瓦门村整村城镇化迁建迅速推进,现在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毕。道路、学校、卫生室、自来水厂敬老院等公益设施全部投入使用。群众高标准住房已建成近500套,占全村总比例的75%。淮潢交界处茶场新农村建设128套住房及集贸市场已进展30%。余庄新农村建设工作已经启动,张庄集贸大市场已完成前期拆迁和土地平整。城乡经济融合度、社会发展融合度、居民生活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生态环境融合度已逐步趋向城市化。

3、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工作

今年新成立的养殖、种植、农技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带动效益已经初步显现出来。才帮蛋鸡养殖合作社依规范化管理得到了市里的肯定,各级政府对合作组织分别给予了2000---5000元的奖励。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大幅提高。农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得到完善。农业保险品种达到了3种,参保面积达到了70%以上。

4、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体制机制工作

我乡出台了专门文件鼓励支持人才创业,强力推动该项工作 的落实。引导支持党政、企事业单位和创业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到农村创业,引导他们到农村创办、领办、协办各类经济实体、合作组织等。定期培训农村人才,建立人才示范基地。截止目前涌现出了大学生村官丁超、回归人才卢彦平、吴彦风等一批示范性人才。

5、创新农村社会化保障体制机制工作

截止目前,全乡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3个村级卫生室,农民参合率达到了91.5%。劳务输出超过6500人,农村低保户做到了有评议、有记录、有签字、有公布榜,做到了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实现了应保尽保,并且建立了低保工作数据库,对低保对象和日常工作信息进行电脑录入保存。同时对查证属实的违法违规问题做到了及时查办和责任追究。

6、创新文化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工作

(1)、加快了文化资源开发和后续产业的发展。自筹资金组建了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电影放映队,开办了博物馆、图书馆,切实加强了豫东南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重视青石板街等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使其成为新的旅游亮点。

(2)、着力打造地城文化品牌,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兔子湖生态休闲旅游小区。

(3)、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和鼓励民间花鼓戏、秧歌、舞狮子等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主体。

7、创新农村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工作

(1)、财政支农投入方面。全额落实了财政支农、惠农资金,做到了无挤占、无挪用,确保了各项支农、惠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2)、培育农村金融体系方面。成立了一家农村金融担保中心和一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并健全了制度,规范了运营。

(3)、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张庄农贸大市场建设、茶场新农村建设和余庄村新农村建设点建设均为社会资金

投入,总量达到了5000万元以上。

(4)、创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方面。积极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13个村级卫生室自筹资金136.5万元,村级公路备土自筹资金达20余万元。

8、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体制机制工作(1)、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在非公企业建立党支部,实施班子成员与贫困党员接对子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党员队伍,今年全年发展党员平均每村不少于3人。继续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

(2)、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方面。全乡14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了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制度。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并多次得到市县两级的表扬和肯定,市县领导多次来我乡调研并召开现场会。

(3)、村干部培养选任何激励保障机制方面。定期召开村干部培训会,建立了优秀村干部培养、选任长效工作机制。注重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和激励。为在职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落实了正常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对困难的党员进行了结对救济。

总之,我乡在做好创新八项机制工作中做了一定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试验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庞大的工程,我们只是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大量而艰巨的工作等待着我们继续去努力,继续去试去干。今后,我们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大胆尝试、积极进取、锐意先行,争取在试验区建设工作上再创辉煌。

篇6:申请试验区的汇报

工作简报

州推动办(2011)01期

黔西南州星火试验区办公室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

黔西南试验区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

2010年,是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成立20周年。为总结多党合作联合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经验,进一步完善试验区功能,赋予试验区新的内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0年12月28日在兴义隆重举行了黔西南试验区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现将2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如下:

一、以总结经验、完善功能为主线,扎实开展试验区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

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成立20周年纪念 活动,由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黔西南试验区联合推动组、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为加强对纪念活动筹备工作的领导,黔西南州于2010年4月成立了以州委副书记、州长陈鸣明为组长的试验区20周年纪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在纪念活动筹备期间,省委统战部多次给予指导。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龙超云要求:“确保活动高水平、高质量、有实效”;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王茂爱以及试验区办公室的同志加强协调、参与筹备;州委副书记、州长陈鸣明和州委副书记廖飞等州领导分别于2010年3月和12月率队到北京,向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有关部委和黔西南试验区联合推动组汇报纪念活动筹备情况。

通过系统总结20年发展的成效和经验,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1、黔西南试验区较好地完成了“探索西南岩溶山区振兴地方经济之路”的试验任务,成功探索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黔西南模式。即:“因地制宜、生态治理;扶贫开发、帮扶到户;以短养长、滚动发展;科技先行、集成创新”。从1990年到2009年,黔西南试验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分别比全国、全省 高1.7、2.0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46%,分别比全国、全省高6.18、5.91个百分点。在全省9个市(州、地)和全国30个自治州中,黔西南试验区的主要经济指标由挂末进位到居中。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州绝对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134.9 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49.2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7.62%下降到16.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7%。

2、黔西南试验区的特点是:以“星火计划、科技扶贫”为平台,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定项扶贫为载体,以民主党派、工商联联合推动为主体,以民族区域自治为保障,上下联动,在石漠化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在2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黔西南试验区早已超越当年的“星火计划、科技扶贫”目标,扩展到更广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范畴,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了独特贡献。

二、以展示成果、增进共识为重点,认真做好试验区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

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历时1天。活动安排得隆重、简朴、高效,明晰了试验区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参加纪念大会的嘉宾共260人。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联合推动组秘书长何丕洁,民革中央原副主席胡敏,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龙超云,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贵州省委主委顾久,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民建贵州省委主委武鸿麟等领导出席纪念大会。来宾还包括:中央统战部、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联合推动组的有关领导;省委、省人大、省政协有关领导及省委统战部、省民委、省科技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智力支边办、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人;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有关领导及各县(市、开发区)党政主要领导,州直单位主要负责人等。

纪念大会由中共黔西南州委书记陈敏主持。会议首先观看了《黔西南试验》专题片。州委副书记、州长陈鸣明介绍了试验区成立的背景、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年深入实践所形成的经验、完善试验区功能的思路打算等。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联合推动组秘书长何丕洁,国家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巡视员曹一化在会上讲话,对试验区20年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将加大帮扶力度,推动试验区新一轮的发展。

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龙超云代表省委在会 上作了《坚持以智力、科技为引领,推动黔西南试验区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讲话。龙超云同志指出,科技星火点燃了黔西南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希望,助推了黔西南州20年来的新发展。20年试验的重大成果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试验区建设,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各方面倾力帮助,黔西南州发展跃上新的台阶;二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以智力扶持努力探索科学发展;三是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地区自治制度建设,以政治优势推动试验区加快发展;五是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勇于担当,后来居上;六是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开放成果及实惠。

龙超云同志强调,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试验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总体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基础条件加快改善、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的新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黔西南试验区的改革发展,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高举发展、团结、奋斗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贵州“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基调和主战略,进一步深化“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内涵,通过智力支边、科技进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进一步夯实历史性跨越的坚实基础;进一步突出发展的科学性、合作性、自主性,将新一轮试验区工作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积极争取新的试验任务,努力丰富新的试验内容,大力探索联合推动新方式,不断提高试验水平,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内陆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试验区。

参加纪念大会的嘉宾现场考察了兴义城市建设规划展、以种植金银花致富并绽放出“贵州精神”的冷洞村、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绿化村、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新校区、黔西南复烤厂。

在纪念活动期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华工商时报等中央媒体和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当代贵州杂志社、贵州政协报、贵州民族报、金黔在线等省级媒体共18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加大了对黔西南试验区的宣传力度。

三、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为动力,努力建设“内陆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试验区

试验区20年的探索和实践,为黔西南州做好新一轮试验区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必须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三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大力探索符合黔西南实际的产业发展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四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丰富黔西南试验区内涵。

黔西南州对新一轮试验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积极向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贵州省委统战部等上级机关进行汇报,初步明晰了新一轮试验的主题和目标,即围绕“智力支边、科技进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主题,进一步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良性互动,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内陆民族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试验区,推动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跨越发展。

黔西南州将以试验区成立20周年为新起点,加大工作力度,深化改革开放、改善发展环境、丰富试验内容。2011年将重点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充分借助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智力优势,做好“十二五”的各项发展规划;二是丰富联合推动的工作载体,建立“水墨金州”经济论坛,使其成为智力支边的平台、政企交流的平台、产权交易的平台、同 行交流的平台。

黔西南州“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

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2月23日

主题词:试验区 20周年总结 简报

报:联合推动组20份,省委统战部黔西南试验区联席会议办公室20份,省科技厅5份,州试验区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及成员单位30份。送:局党组及存档7份。

州“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2月23日

上一篇:无奇不有作文下一篇:校园足球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