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024-04-23

在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通用6篇)

篇1:在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在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012年9月14日)

平鲁区委副书记、区长吴晓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这是在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袁书记“7〃27”重要讲话精神,意气风发书写转型跨越发展新图景,满怀豪情喜迎十八大的关键时刻,向全市发出的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员令和新号角,必将开启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新序幕,全面加快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建设步伐。

近年来,平鲁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和市委、市政府打造新基地新优势新朔州,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的战略部署,以转型综改试点区建设为统揽,以“70%的土地绿化,70%的农民进城”为抓手,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上进行了不懈探索,通过坚持不懈地实施“一城十镇百村”战略,初步形成了大县城、小集镇、新农村“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一城十镇百村”被誉为“平鲁模式”,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在第六届中国-1-

全面小康论坛上荣获“2011中国十大民生决策”之一。下一步,我们将借这次会议东风,全面加快农村改革和建设步伐,力争成为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先行者、引领者和创造者。为此,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构建“1430”城乡发展新样板。以“两个70%”为抓手,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从规划、体制、政策上打破城乡分割,科学定位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城四镇三十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形成具有平鲁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样板,开创平鲁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时代。五年内实现70%的农民进城,城市人口集聚规模达到15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6%,使平鲁成为全省城乡融合先导区。

二、不断夯实以工补农的坚实基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有强劲的经济基础作支撑。我们在全面完成煤矿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一矿一企”战略,坚持循环式发展,链条式延伸,园区式集聚,集群式培育,基地式建设,举全区之力,建设总投资1200亿元的北坪、东露天两大循环经济园区。力争到“十二五”末,两大循环经济园区年产值达到600亿元,实现利税160亿元,安置劳力1万多人,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劲的产业支撑。

三、努力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两个70%”的推

进,必然带来农村土地利用结构的大调整,我们将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政策,建立转户不以退地为前提、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的市场化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村庄整合,为城市建设提供土地占补平衡指标;稳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农村闲置的建设用地;探索推行土地审批、重点转型项目用地保障、未利用地审批等改革,为加快构建四大农业产业板块、加快中心城市和集镇建设、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提供土地保障。

四、不断拓宽农民进城就业渠道。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打造全新就业服务体系,五年内为新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其中,依托两大循环经济园区创造就业岗位1万多个;以“一城四镇”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五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为70%的农民进城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就业、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五、积极推进户籍改革和制度创新。借鉴城乡统筹发展先进地区的户籍制度改革办法,对农村居民转户后的承包地、宅基地处置设定3年过渡期,农村居民转户后,保留林地使用权、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农村各项补贴等农民原有权益。同时,农民进城后,可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政策,实现农民转户进城后“五件

衣服”一步到位,切实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六、探索推进金融财政体制创新。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借鉴新疆实施的征收地方经济发展基金的做法,探索尝试向煤矿超生产煤炭征收地方经济发展基金,用于改善民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造林绿化,把煤炭基金与财政资金整合使用。同时,积极引进商业金融机构,形成比较齐全的金融体系结构,大力鼓励银企合作,为银企沟通搭建平台,努力开拓多元融资渠道,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总之,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全力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打造新基地新优势新朔州、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篇2:在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发布:政治文教科 来源:未知 日期:2012-4-25 9:57:00 人气:30 标签:导读:同志们:这次全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暨农村工作会议,既是一次动员会,标志着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也是一次观摩会,通过昨天的现场观摩,大家相互学习借鉴;„

同志们:

这次全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暨农村工作会议,既是一次动员会,标志着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也是一次观摩会,通过昨天的现场观摩,大家相互学习借鉴;更是一次部署会,对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我市开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各区(市)都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改革试验。特别是昨天观摩的现场,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改革的成果:西王庄乡兴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结合临近市中区城郊的特点,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马兰屯镇道庄村,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半日闲”现状以及企业招工难等问题,把劳动力转移上升到镇村经济发展的层面,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带动了镇村建设,是台儿庄区在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生动实践。榴园镇大明官庄社区,是峄城区探索“众流归一”为农服务大部委制,建立覆盖区、镇、村三级“三农”服务体系的实例,具有很强的推广性。周营镇铁佛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过去条件较差,现在合作社蔬菜生产规模达到了5万吨,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欠发达、远郊的薄弱村如何发展的生动探索。洪绪镇龙庄村,积极发展旅游婚庆、塑料加工等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界河镇特色农业现场,推广马铃薯规模化经营,很好地把握住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桑村镇民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山亭区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度缩影。作为我市农地改革起步最早、规模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一个区,通过参观这个项目,使大家对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城头镇月亮湾及金城花苑社区,通过发展豆制品及机械加工、旅游等产业,以产业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初步探索了产城互动、产城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借鉴意义。

以上是对观摩情况的简要回顾和点评。刚才,会议隆重表彰了先进。王泽厚主任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体现了其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的心得体会、宝贵经验和战略思考,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了八个方面的问题,把握住当前“三农”工作的脉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级要结合实际,在具体实践中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全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以来的总体情况

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一证一所一社”为核心内容的“三位一体”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市以土地为纽带的合作社达到537家,规模经营土地34.7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5%,利用农地抵押贷款2.09亿元。改革前,农地抵押贷款主要靠五户联保,基本上贷不到款,银行有钱不敢贷,农民需要钱贷不来。这2亿多元的突破,在我市农业发展资金上是一笔大数目。市、区(市)两级试点合作社评估总价值17亿元,是去年年初的3倍。2011年,全市土地合作社亩均收益6660元,比一家一户分散耕种高出62%;参与改革的农民人均增收30%,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农民平均收入1100元。中央和省委对我们的改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枣庄被列为全国18个、山东唯一的国家农

村改革试验区。

在改革的带动下,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农业增产增效取得新成绩。粮食生产持续稳定,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90.3万吨,特别是小麦十亩方最高亩产788.8公斤,位居全省首位。优质商品粮、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分别扩大到200万亩、180万亩。国家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分别达到2家、28家,新认定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7个,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总数达到338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达到5个。实践证明,改革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促进了特色农业发展。农业不仅增产,还增效、提质。二是农民持续增收取得新成果。2011年,落实各项惠农补贴3.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97元,高于全国1420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新农合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新农保提前半年实现全覆盖,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4万人,改革的成果惠及全市广大农民。三是农村发展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双十双百”工程,其中十个欠发达乡镇实施帮扶项目45个,引导各项涉农投入3.27亿元;百个经济薄弱村投入资金9649万元,促进了农村均衡发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部完成,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1亿元。五年来,水利基础设施累计投资32亿元,村镇建设累计投资207.2亿元,分别是上个五年的1.03倍、1.73倍;新建改造农村住房17.3万户,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公路、有线电视和互联网。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上下贯彻落实上级强农惠农政策的结果,是坚定不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结果,是探索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农村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慰问!

二、关于如何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

枣庄被列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体现了上级对我们农村改革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标志着我市“三农”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农村改革的“试验田”,肩负着为全国农村改革“趟路子”的重任。这不仅为我们深化改革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做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被列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后,与四年前相比,我们搞改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之处在于改革的目标、重点和方向没有变;不同之处在于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变化。30多年前,国家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分产到户,在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可以放手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先探索后规范。而4年前,我们搞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时候,法律体系基本健全,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改革。中央要求土地经营承包权不能抵押,我们就从承包权中剥离出使用权、收益权,在土地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农地性质“三不变”的原则下,还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财产化权能。我们以农地收益权作抵押,既不违背中央的要求,还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破解了规模经营的资金“瓶颈”。今天,枣庄被列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央赋予我们“先行先试,封闭运行”的特殊政策。“封闭运行”,就是要在枣庄范围内进行改革;“先行先试”,指的是在中央的总体方案范围内,我们就拥有了探索试验的权力,可以突破现有的法律政策,这就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意味着别的地方不能干的事枣庄可以探索着干,原来不能干的事现在根据需要可以干,但不能蛮干、乱干,而要积极稳妥。“先行先试”,这是和四年前改革时的最大区别,鼓励我们探索创新、有序推进。

(一)要以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我们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基础是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必须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必须走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人少地多,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到5%,一个农场主拥有成千上万亩土地,实施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非常充足。而我国人多地少,一个人也就“一亩三分地”,枣庄人均更少,仅为0.72亩。现在,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1.2%,鉴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农民不可能全部进城,城镇化率最高也就是70%左右,至少还有4亿多农民。因此,解决好农民的出路问题,必须在农村搞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的现实需要。

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经济是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通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土地合作社,走合作生产的道路。农民以土地为生产要素,必须从法律上明晰产权,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合作。60多年前,我们党抓住中国革命的根本,通过土地改革赢得民心,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政治基础,解决了农民“站起来”的问题;30多年前,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分产到户,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农民“有饭吃”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发展农村规模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因此,还要进一步在土地上做文章,围绕“确权、流转、市场”三个环节,纵深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努力让农民“富起来”。第一,确权。改革的过程是一个突破、深化、完善的过程。要积极探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改革,将农地的承包经营权由现行法律政策规定的三十年不变延长为七十年不变,同时在确权的内容和形式上也要有所突破。

第二,流转。通过确权明晰产权,能够更好地推动流转;只有大规模流转才能规模经营,才能发展集体经济。一是要扩大流转的土地范围。农村主要有“三块地”,即基本农田、宅基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我们通过前期的改革,盘活了基本农田,让“死地”变成了“活钱”,下步要探索土地流转从基本农田逐步扩大到农村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把更多的农村土地纳入到流转范围中。二是要把握好流转土地的去向。为了规避农民失地风险和经营风险,我们前期改革是将土地向合作社流转,规定土地使用权只能入股合作社。下步要探索土地流转从合作社逐步扩大到“家庭农场”,让更多有能力、有愿望的种田能手,以家庭为单位耕种更多的土地。但是要注意风险控制,步子不能迈得太大,流转到“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原则控制在80亩到200亩之间。

第三,市场。土地流转必须由要素市场向产权交易市场转换,形成土地产权交易的有形市场。下步在市场建设方面,要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立评估机构、中介机构等,为扩大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要从实际出发,提出指导性目标,在“不刮风”的前提下,各区(市)每年都要新增一批合作社,扩大规模经营面积,增加土地使用产权抵押额度,把农地改革推向深入。

(二)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产业发展。产业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石,缺乏产业支撑,小城镇就没有动力和后

劲。从历史上看,城镇源于集市,往往依托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人们进行商品交换,在“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城镇。而城市源于城镇,人们为了让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就地进行生产加工,随着产业聚集度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张,变成了现在的城市。可见,小城镇与城市的区别首先在于产业。只有产业发展了,小城镇才能变为小城市,才能聚集人气。小城镇如何发展产业?

一是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小城镇,下乡领办合作社。但工商资本具有趋利性,往往选择最为熟悉、利润最高的行业。农业包括农村二三产业,利润相对不高,吸引资本优势不明显。如何引进工商资本?现在很多乡镇的同志招商引资积极性很高,有一些项目也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大多数项目的成色还不是很高。关于产业发展,这里我举三个例子。像山亭区城头镇,打造豆制品专业镇。他们通过招商引资,从黑龙江、湖南等地引进了不少豆制品企业,正是这些企业支撑起该镇的豆制品产业,现在又延伸出豆制品机械加工业,同时开发了月亮湾湿地,积极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业。像滕州市龙庄村,过去什么产业都没有,后来他们把婚庆和旅游结合起来,层次越做越高,也带动了新农村社区建设。像台儿庄区马兰屯镇,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了产镇互动发展的雏形。昨天我们参观的道庄村现场,原来只有一个加工点,后来发展成一片加工点,现在又有一些大户办了小工厂,几排厂房林立。台儿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带动了360人、2.8万人和1.1亿元。最初,我们派了一个干部到义乌挂职市长助理,在台儿庄发展了360个农村经纪人,带他们去义乌要订单;这360个农村经纪人回来,培训当地农民,带动了2.8万人打工;这2.8万农民打工,一年就带来了1.1亿元的收入。因此,小城镇如何发展产业,不单单是招商引资,更要有“招数”。谁去招、怎么招、招什么,这三个地方都走出了不同的路子,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下一步,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合作社。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工商资本的进入不仅能解决资金、生产的问题,还能解决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的问题,解决提升品质和标准的问题。要鼓励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支持工商资本下乡领办合作社,带动合作社的发展。为避免工商资本的干预风险,我们前期改革规定合作社基本成员中农民不低于80%、农民表决权不低于80%。要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对工商资本如何进入合作社,包括分红的比例、表决的比例等方面进行探索突破。

二是发展壮大土地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对接城市和企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流通等二三产业,创办更多的社办企业。只有社办企业不断增多,合作社才会更快发展,进而推动小城镇产业发展。同时,鼓励社办企业将经营收益更多地投入到农村建设,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无论是工商资本下乡领办合作社,还是合作社壮大社办企业,都是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积极探索。

第二,基础设施。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关键是基础设施要配套。当前小城镇和城市的差别,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基础设施。像新城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大约投资10亿元,滕州大约6亿元,一般的县城大约4亿元。而小城镇要达到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水、电、气、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完整,至少一平方公里要2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解决好两大问题:

一是规划。中心城区规划我们抓得很紧,现在最缺的是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应当看到,很多小城镇虽然蓬勃发展,但规划无序的问题却十分突出。规划是刚性限制,必须高度重视。像这次观摩的龙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工作就搞得不错。

二是资金。也就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城市建设资金有两个主要渠道:一靠税收,即二三产业的发展;二靠土地,即土地的级差收益。而对小城镇来说,企业很少,交不了多少税;土地出让收益也不高,跟城市没法比。这两个渠道在小城镇都走不通。中国的财政体制几千年来就是“分灶吃饭”,靠上级的转移支付资金杯水车薪。像我们正在积极争取省里计划扶持的100个重点镇,每一个省里补助1000万,四年4000万,也就是五分之一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如果市里再配套1000万,加在一起四年也仅8000万,还不到半平方公里,资金缺口很大。因此,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问题,还是要靠发展产业,靠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经济,靠壮大土地合作社。同时,探索建立小城镇建设基金,以政府出资为主,引导吸纳农民在合作社的入股分红以及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建立以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小城镇建设资金运营机制,努力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第三,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小城镇是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在广大农村基本没有什么消费,而从农村到小城镇、再到小城市,消费不断升级,档次不断提高,内需也不断扩大。要通过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动内需。要探索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引导愿意到小城镇居住的农民把合作社分红拿出来,换取更高的社会保障,促进就地转移。

(三)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三农”工作落脚点在农民。无论实现农民增收还是发展现代农业,都要提高农民素质。像台儿庄,发展了360个农村经纪人,农民在经纪人的培训下提升了技能,2.8万人一年能挣到1.1亿元。像西王庄乡兴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领头人是农业专业人才,同时还雇了四个技术人员管理大棚,这就为实现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种植、市场化经营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智力保障。

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有三句话。第一句是品质为王。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质。品质包括良种和良法,好的品种再加上科学的方法,就等于好的品质。第二句是规模制胜。像周营镇铁佛村,蔬菜年产5万吨,本村土地不够用,又到别的地方流转了1500亩,目前已和全国20多个蔬菜销售市场建立了联系,外地客商主动过来收购,通过规模经营带来了巨大市场;像滕州,春秋两季马铃薯65万亩,种植面积占全省的1/4,产量占全省的1/3,出口量占全省的1/2,亩均收益万元以上,这说明有规模就有效益。第三句是市场第一。只有拥有市场,才能组织生产和整合各种资源。总之,培养新型农民要遵循农业发展的规律,做到“品质为王”,必须有科技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做到“规模制胜”,必须有职业农民和专业农民;做到“市场第一”,必须有懂市场的农业经纪人和经营人才。

三、关于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任务重、涉及面广。为此,我们正在争取省政府出台配套文件。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各级要认真抓好落实。工作中要做到“三个到位”:

组织领导到位。市里成立了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区(市)都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

盘棋”的思想,加大对改革工作的支持力度,该出台的措施要及早出台,该审批的项目要及早审批,该下达的资金要及早下达。改革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好“四个原则”:一是尊重农民意愿。改革是好事,但也要允许农民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不要追求一步到位,更不能搞行政强迫和刮风。要宣传好政策,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自愿参加到改革中来。二是遵循发展规律。要认真学习改革相关政策和法律,深入研究农业农村的发展规律,确保改革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勇于改革创新。既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更要有改革的智慧;我们可以宽容失败,鼓励先行先试,突破常规,但不能蛮干,要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四是积极稳妥推进。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态度上要积极,但操作上一定要谨慎,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和制度,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同时,市委将实施以十个强镇扩权试点、百个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双千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十百千”工程,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级要认真抓好落实。

制度设计到位。30多年前“分产到户”的改革,是自下而上进行的,改革主体是农民,只要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就可以。而我们实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光靠农民自身是推进不了的。农民的很多权利都掌握在政府职能部门手里,如果我们不下放到位,农民手中的权利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有关部门要加强调研,认真论证,综合方方面面的意见和智慧,扎实搞好制度设计,确保改革有章可循、顺利推进。要对外求“智”,邀请专家学者为我们把脉、支招,对已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个研究,拿出解决方案。要鼓励大家积极探索,培养典型,提炼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改革全面开展。

服务措施到位。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做好科技、信息、农资、资金等服务工作,确保整体工作扎实有效。要突出抓好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设立改革专项资金,研究成立专门为“三农”服务的担保公司,解决银行后顾之忧,缓解“三农”发展的资金制约。各级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促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信贷业务,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拓展涉农信贷抵押物范围。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土地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各级保险机构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种类,降低合作社经营风险。同时,各区(市)要借鉴峄城区的做法,积极整合涉农资源,探索建立“大部委制”的为农服务新体制,提高服务效率。

同志们,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责任重大、事关长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全面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3:在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总结近几年来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工作, 分析加快农村沼气建设面临的形势, 研究安排今年的重点任务, 统一认识, 共谋发展。今天上午, 大家现场参观了华池县农村沼气建设示范点。刚才, 天水市、华池县分别介绍了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省上与各市州和县市区签订了项目责任书。在今天的会议上, 泽巴足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 抓好贯彻落实, 全面推进我省农村沼气建设工作。下面, 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客观估价全省农村沼气发展形势,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2003年以来, 中央投入国债资金近200亿元支持推广农村沼气, 其中安排我省农村沼气建设投资11.2亿元, 占全国总投资的5.6%, 居全国前列、西北第一。全省除少数几个不适宜发展农村沼气的县区外, 绝大部分地方普遍开展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初步实现了全省整体推进的目标。自2007年以来, 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 进行了专门安排部署, 各地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力推进, 使我省农村沼气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连续五年居全国前列, 得到了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充分肯定。截至2008年底, 已在全省3467个村累计建成户用沼气45万户, 普及率由2002年的不到1%上升到10%左右。回顾近年来我省农村沼气建设, 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立足省情特点, 统筹谋划沼气建设。近年来, 各地立足全省农村能源短缺、消费水平低的现状, 以户用沼气为重点, 注重规划引导, 将农村沼气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开发、主导产业培育有机结合,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在“一池三改”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了“四位一体”和“五配套”建设。将农村沼气建设融入大生态、大农村、大产业的规划中统筹考虑, 积极推进中小型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试点工程建设, 组织开展秸秆原料沼气的试点工作, 推动了农村沼气产业协调发展。二是突出质量管理, 注重发挥建设效益。坚持把提高建设质量作为确保农村沼气健康发展的根本, 按照先示范后推广的思路, 加强示范培训、严格建设程序和资金管理, 强化工作措施, 狠抓关键环节, 连续五年计划落实率、资金到位率和“一池三改”完成率均达到100%, 使18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三是强化后续服务,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近年来, 各级主管部门着力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 注重综合利用, 注重规模化、产业化建设, 在加快推进“一池三改”的同时, 围绕主导技术、主推产品、主体模式, 积极推进了“三沼”综合利用;坚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和物业化管理方向, 通过政府引导、典型示范等多种措施, 推进了沼气后续服务;加强日常宣传培训,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事故报告制度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推进了沼气安全生产。总的来看, 农村沼气后续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四是依托沼气建设, 协调推进节能减排。全省上下把农村沼气建设放在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推进农村节能减排的大格局中来研究、来部署, 大力实施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采取以技术替代资源的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设施种植、着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 推进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和循环农业发展, 每年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五是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落实机制。自2003年以来, 按照国家对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三个100%”的要求, 始终将靠实责任作为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来抓, 省上每年都与各市州、项目县签订项目责任书, 实行目标管理。目前, 基本形成了“政府支持推动、农民积极参与、部门上下联动”的农村沼气建设格局, 初步健全了省级定期督查、市级跟踪监管、县级全面自查的项目建设监督机制。每年都对项目计划落实、资金管理、建设质量、公示公开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 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

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当前我省农村沼气建设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三个不够到位”。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农村沼气建设不仅能够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而且有利于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促进种养业良性发展,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但在一些地方仍未摆脱就能源抓沼气的思维定式。有的地方只建沼气池, 没有搞配套建设, 影响了综合效益的发挥;有的地方沼气池建设与畜牧养殖没有紧密结合, 料源不足, 靠卖原料启动沼气池, 既没有效益又难以实现持续生产;有的地方配套建设不规范、标准不高, 使沼气池不能常年正常运行。二是技术服务不够到位。在目前全省农村沼气大规模推进的新形势下, 还有部分项目县没有成立农村能源机构, 也没有足够的人员开展这项工作, 存在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 建设水平低等问题;有的地方沼气生产工数量不足, 没有完全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施工不规范, 埋下了安全隐患。三是后续管理和综合利用不够到位。目前, 个别地方对沼气建设后续服务管理和“三沼”综合利用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 既缺乏对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沼气后续管理模式的研究, 更缺乏对适合当地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的探索, 没有把后续服务和综合利用放在与建设沼气池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待, 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产气轻拓展的现象。部分地方沼气协会形同虚设, 报酬难以落实, 管护工作不到位, 影响了农户建池的积极性。

今年中央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明确提出加快农村沼气建设, 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 新增500万户沼气用户。省委、省政府将“新增30万户农村沼气用户”作为为民兴办的12件实事之一, 向全省人民作出了公开承诺, 并下发了实施方案。全省各级农牧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立足农村能源建设, 着眼农业农村发展, 致力改善农村民生, 突出重点、统筹谋划, 完善机制、狠抓落实, 更好地推进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工作。

二、着力抓好关键环节, 全面提升农村沼气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今年国家和省上共投入农村沼气建设资金7.6亿元, 计划建设40万户农村户用沼气、3510处村级服务网点和29处大型沼气工程。新增农村沼气户数接近前几年的总和, 可以说跨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同时工作任务也成倍增加, 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全省各级政府和农村能源部门一定要倍加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 全面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 紧紧抓住建设的关键环节, 真正把农村沼气这件好事办好, 实事办实。

㈠着力落实目标责任, 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是抓落实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对于掌握工作全局, 推动科学决策, 促进任务完成,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证明, 责任不明确只会出问题, 不会出实绩;压力不到位只会出懒汉, 不会出干才。面对沼气国债项目任务量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势, 各地要按照明确责任、分级负责、责权一致的原则, 将管理重心下移。省上已与各项目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各地要把沼气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定期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作为项目负责人, 要与项目所在乡签订责任状。各市、县农村能源部门要细化方案, 充实人员, 精心组织, 搞好服务, 努力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各市州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全面监管的责任, 定期深入项目县开展调查研究, 加强督导检查, 推进项目建设。特别要对工作进展缓慢、“三改”落实不好的县, 进行重点督导, 分析查找问题, 研究解决办法, 加快建设进度, 决不能拖全省的后腿。

㈡严格执行工作制度, 确保农村沼气建设质量靠制度理事, 可以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有步骤、高质量的落实。农村沼气建设涉及千家万户, 工作量大面宽。各地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上下达的项目方案, 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要严格执行项目计划, 坚决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村、项目投资计划的行为;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 切实落实“一池三改”。要坚持职业准入制度, 从事沼气池施工的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沼气建设技术工的职业资格证书;坚持招投标制度, 对省级统一采购的沼气灶具及配套产品, 货物到县必须进行抽查验收, 砖、水泥、PVC管等主要建材要坚持集中采购;要坚持项目公开制度, 做到“三公开一公布”, 切实加强项目户建档工作, 及时在网上公布进展情况, 接受社会监督。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国债资金管理制度, 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省农牧厅将进一步加强与财政、审计部门的协调配合, 加大资金跟踪检查力度;各市州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认真监督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进行经常化的财务检查;各项目县要加强警示教育, 做到严格自律, 切实管好、用好项目资金, 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

㈢加强服务网络建设, 确保沼气发挥综合效益健全后续服务管理网络, 推进综合开发利用, 是农村沼气持久发挥效益的关键。各地要积极借鉴天水、定西、华池等地的先进经验, 按照以县级沼气协会为龙头、乡镇服务组织为支撑、村级服务网点为单元、农民沼气服务人员为基础的工作思路, 加快构建沼气物业服务体系。当前, 要把工作重点向乡村延伸,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创新机制、多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 因地制宜地采取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运行机制, 突出抓好村级服务网点示范建设。每处网点要达到“六个一”, 即一处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每个服务网点至少要配备1名专业技术服务人员, 抓好至少200户沼气用户的管理和服务。今年, 全省要力争建成2个县级农村能源服务示范基地、3510个高标准村级服务网点, 初步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功能齐全、运转自如、服务高效的农村沼气后续管理服务体系。要坚持推进“一池三改”和综合利用, 积极推广“一池四改”、“一池五改”、“四位一体”、“五配套”、“猪-沼-果 (菜、茶) ”等生态农业模式, 带动循环农业发展。要鼓励支持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自主创新, 因地制宜地开展“三沼”综合利用, 不断延伸技术和产业链条, 拓展应用范围, 充分发挥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 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㈣注重建设模式拓展, 确保沼气工程协调推进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 是农村沼气建设努力的方向。今年, 国家将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联户和养殖小区小型沼气工程建设作为拓宽农村沼气建设模式的重点, 加大了扶持力度。各地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和农业部关于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的有关要求, 督促建设单位切实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施工合同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 尤其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市县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主动与当地土地、环保、安监、消防等部门衔接, 及时帮助建设单位解决土地使用、发酵产物综合利用、供气安全、沼气工程消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确保建设一处, 成功一处, 努力推进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协调发展。各地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 对建设模式、供气方式、运行办法等进行深入研究, 积极探索总结加快推进我省沼气工程建设的路子, 不断拓展农村沼气发展领域。

三、统筹推进任务落实, 努力开创全省农村沼气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按照国家要求, 2008年批复下达的建设项目, 务必于6月底前全面完成;2009年新增农村沼气项目, 要求于10月底前全面完成, 11月验收上报。据调查分析, 近几年建设农村沼气的农户, 绝大多数积极性较高、家庭收入较好。与前几年相比, 今年全省农村沼气建设面临一些新的困难。一是工作任务繁重, 时间要求很紧, 按期完成任务的难度加大;二是农户建池的积极性没有前几年高, 组织发动的难度加大;三是相当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不高, 落实自筹资金难度加大;四是工作范围不断拓展, 指导服务的难度加大。各地要充分认识今年农村沼气项目实施的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建设与管理、政府推动与农民意愿的关系, 以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 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 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 积极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当前, 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㈠全面加快建设进度2008年国家批复下达的农村沼气项目, 按计划要求应于2009年2月底前完成全部中央投资。为保证工作进度, 除沼气配件采购资金和服务网点建设补助资金之外, 省上已于2008年12月底将其它中央补助资金全部拨付到各项目县。但在实施过程中, 一些县没有按期完成建材采购和施工合同的签定工作, 有的没有及时进行建材采购资金、技工工资的预支付工作, 使中央投资在拉动内需方面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目前, 随着天气转暖, 全省农村沼气将进入黄金建设期。各地一定要统筹谋划, 积极推动, 不折不扣地按期完成40万户农村沼气的建设任务。

㈡不断提高“三改”配套水平搞好“三改”是农村沼气发挥效益的重要条件。从近年来的情况看, 在项目建设中经常出现建池容易、“三改”到位难的问题。各地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 在进一步严格沼气技术规范和建设标准的同时, 千方百计提高“三改”配套水平。要积极协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加强与扶贫、卫生等部门的衔接, 积极推进农村沼气与扶贫开发、暖棚养畜、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农村改水改厕等项目的配套建设, 减轻农户的“三改”配套负担, 激发农民的建池热情。

㈢认真落实项目工作经费从检查的情况看, 目前一些地方无项目工作经费或项目工作经费不能足额到位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从农村沼气发展的趋势看, 建设地点离中心城镇越来越远, 建池农户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等越来越差, 农村能源部门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解决工作经费, 改善工作条件, 不能完全依赖省上。市、县两级都要积极筹措资金, 各县每年至少要安排5万元以上的工作经费, 支持业务部门开展项目建设。

㈣努力提高技工工资水平沼气池建设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根据各地现场作业测算, 按标准施工, 一个技工建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需7天时间;按每个技术工每日工资50元计算, 单池工资定额要达到350元左右。而目前多数项目县单池工资标准在250元~280元之间, 每个技术工每日工资不足40元, 与在公路、电力等建设工程中打工每天50元~60元的收入相比, 相差10元~20元。一些县区技工流失高达50%, 甚至出现了边培训边流失的现象。再加上建池技工需要参加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短期内很难得到及时补充, 使技工短缺问题相当突出, 直接影响到建设进度。各地一定要结合当地物价上涨水平, 认真分析测算, 在不超过项目规定最高限额的前提下, 合理确定技工工资标准, 改善基本条件, 稳定技工队伍, 确保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

同志们, 要全面完成今年的农村沼气建设任务, 我们既面临良好的机遇, 也面临较大的挑战。全省各级政府和农牧部门一定要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深化认识、强化责任, 开拓创新、扎实工作, 积极推进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4:在全市文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关于文艺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投身建设现代化包头的生动实践,通过各种文艺样式讴歌人民、讴歌时代,凝聚力量、凝聚人心,我市文艺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一是文艺创作成绩显著。我们推出了一批优秀的舞台剧、影视、文学、艺术作品,荣获国家和自治区级重要奖项达100多项。电影《吴运铎》、广播剧《宗旨》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惊蛰》荣获中国话剧艺术最高奖“金狮奖”,舞蹈《醇香》、摄影《北纬45°心情草原》、撕纸《吉祥草原》、中国画《天韵草原·赛场》分别荣获“荷花奖”“金像奖”“山花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一大批好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二是特色文艺各领风骚。糅合包头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髓独创的地方剧种漫瀚剧,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区第一个走向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赴10多个国家进行交流演出,市漫瀚剧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土右旗连续两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被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永久举办地。我市民间剪纸艺术,兼具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文化特质,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剪纸艺术品牌。三是文艺人才声名远播。著名美术教育家兰尚濂老师,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成为中外知名的画家、教育家。美术大家刘大为、杨飞云,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和中国油画院院长职务,艺术成就非凡;著名书法家麻天佑半个多世纪笔耕不辍,其隶书作品人称“麻隶”;白铭、闫汝勤、任德超、潘志成等一批书画大家,作品广泛流传,形成了当代书画界的“包头现象”。著名诗人纪征民作词、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星铭作曲的歌曲《我从草原来》,传唱祖国大江南北。老一辈作家玛拉沁夫、歌唱家马玉涛,深受全国人民爱戴。国家一级编剧闫甫、郭长岐多年倾心戏曲创作,为漫瀚剧成为创新剧种奠定了基础。四是群众文艺方兴未艾。鹿城文化艺术节、新年音乐会等一批品牌文化,为文艺精品走进群众提供了展演展示平台。社区之光大舞台、少儿艺术节、农牧民文化大院风采大赛、老年艺术节、文博书法绘画展等一批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载体,既让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艺创作,又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成果,展现了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五是文艺队伍发展壮大。我市已拥有书法、美术、作家、摄影、曲艺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文艺协会会员3000多人;国家一级编剧、演员30多人;有影响力的民营文艺机构200余家;一批中青年艺术家迅速成长,业余作家、民间歌手、民间艺人不断涌现,网络作家、个体演艺人员等新生力量持续壮大,为包头文艺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艺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2014年10月,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透彻地阐述了文艺的重要作用、根本方向、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10月,中央制定下发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深入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是指导我国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意见》精神,努力推动我市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我市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璀璨明珠的关键时期。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既搭建了文艺事业的大空间大舞台,也呼唤着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文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履行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把自己的追求奋斗融汇到实现中国梦的伟业中去,融汇到建设现代化包头的实践中去,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努力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鼓舞和激励全市各族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一,坚守为民导向,努力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体现文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切实把握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始终怀有真挚爱民的情感。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古往今来,那些关心群众疾苦、关注人民生活的伟大诗人作家,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把万家的忧乐倾注笔端。比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寄托了对人民命运的悲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包含了对百姓冷暖的关切;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等等。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对人民饱含真挚的感情、怀有浓重的热爱,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放歌,从而赢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nlc20230909020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充分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文艺创作的根在基层、本在人民,只有让人民成为主体、成为主角,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文艺创作才会始终充满希望和活力,文艺工作者才真正践行了服务人民的创作导向。我国著名作曲家聂耳,始终坚持为劳动人民、劳苦大众进行创作,被称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创作和感情倾注于被压迫劳动人民、为劳苦大众而歌的作曲家”。我市创作的话剧《北梁人家》,描绘了2000多名干部与北梁群众肝胆相照、同心协力,共圆“宜居梦”的感人事迹,反映了北梁人民期盼和梦想,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共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就必须代表他们的利益、表达他们的心声,为他们写和作、为他们歌和唱、为他们鼓与呼,做他们多彩生活的演绎者、真实感情的传递者、心灵诉求的代言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有了更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不断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随着我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外地人对包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包头的经济社会、历史人文、民族风情、地方特色,这些光靠对外宣传、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地人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包头大地、传承包头文化、讲好包头故事、唱响包头声音、光大包头形象,让外地民众通过欣赏我市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包头的认识、增进对包头的了解。

第二,发扬精品意识,努力奉献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需要优秀作品来体现;一个地区的文艺高峰,需要优秀作品来构筑。当前,我市文艺创作总的态势是好的,但扛鼎之作、经典之作还不是很多,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紧抓住创作这个中心任务,努力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传世之作。

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当年柳青、丁玲等老一辈作家,为了创作一部好作品,在村子里一住就是几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作品的人物都是有着生活原型的;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亲自下煤窑、当矿工,感受其中的人物心态和生活。这些作品之所以有影响力、得到群众认可,是因为它们从劳动群众的最深厚根基中汲取了养分。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的创作态度,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努力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要建立健全作家、艺术家深入群众、体验生活的常态化制度和机制,大力弘扬“走转改”精神,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前线,深入重点民生工程最前沿,深入农村牧区、街道社区、企业学校最基层,使作品始终体现时代特色、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

要善于挖掘、善于发现。我市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与阴山文化、西口文化与工业文化多元交织、融汇发展,孕育形成了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独特文化品质,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资源。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根植包头文化沃土,努力推出更多具有包头特色、反映包头风格、体现包头气派、展现包头风貌的文艺精品,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当前,我市正在进行许多具有新时期特点的伟大建设,改革开放、创新创业、转型发展,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我市人民群众在这些伟大实践中的事迹,努力从实践中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推出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热火朝天搞建设、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励人作品。

要潜心研究、潜心创作。从古至今,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汉代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清代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铸就了世界文学史上的奇峰;我市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用近30年的时间酝酿打造《茫茫的草原》,创作了我国文学史上较早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与斗争的长篇小说。这些文学巨匠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树立了丰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先贤为范、向经典看齐,静下心来、克服浮躁、拒绝喧嚣、耐住寂寞,用情感和功夫锤炼、用时间和心灵酿造,努力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时代精品,创作更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巨制,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传世之作。

第三,大力铸造灵魂,努力在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中发挥作用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要切实担负起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崇高使命,履行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包头各族人民力量的神圣职责,真正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的重要作用。

要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紧紧围绕我市正在开展的“中国梦·尽责圆梦”“德润鹿城·文明包头”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以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文艺形式,深情讴歌各行各业践行“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全面反映包头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用优秀作品汇聚起建设包头、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继续发扬我市在蝉联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生动形象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唱响爱国主义的永恒旋律。正确、生动地反映和描写包头发展史,大力弘扬包头文化核心理念,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激发起各族人民热爱包头、建设包头、发展包头的豪迈热情和精神动力。

nlc202309090206

要弘扬真善美的时代主旋律。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民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比如,根据我市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朱清章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电影《守候》和话剧《惊蛰》,生动再现了朱清章三十年不离不弃,终于唤醒植物人母亲这段撼人心魄的人间真情,弘扬了中华民族孝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让广大观众受到极大的感染;以文艺志愿者为主题的《爱+1度》微电影,深刻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和快乐。这些作品不仅向世人生动传递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还引导人民增强了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做好新时期文艺创作工作,必须要继续坚持真善美的时代主旋律,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使人们感悟和认同社会主流价值。

要坚守中华文化自信和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些年,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润作品,使文艺创作有了更为丰富的哲学内涵、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底蕴。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续好中华文脉,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挖掘出来,把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要找准当代生活的底蕴和传统文化血脉之间的契合点,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彰显包头独特魅力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第四,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文艺人才

文艺能否给人以价值导向、精神引领、审美启迪,取决于艺术家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德艺修养这个根本,追求德艺双馨,赢得人民尊敬。

要提高艺术修为。现在,有些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人们不喜欢,不是曲高和寡,而是曲低和寡,主要原因是文化功底不深,实践功底不深;有的不注重积累积淀,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宣传、广告、公关上,结果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遗忘了。古人经常讲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实际上只有学富五车、才能才高八斗。我们一些文学大师、艺术大家,无不是经过日积月累、艰苦磨练才修成正果的。历史只承认真正的艺术,关键是要舍得下硬功夫、下苦功夫。广大艺术工作者尤其是年轻艺术工作者,一定要学习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自觉坚守艺术理想,讲品位、重品质,不断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和艺术训练,持续提升自己的学养、涵养、修养,努力通过潜心钻研、苦心历练达到成功的彼岸、艺术的高峰。

要恪守道德情操。精品力作都是有大德的文化人所作,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之所以千古传颂,就是他们本身的为人境界高。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注重品德修养,自觉锻造人格修为,打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底,严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恪守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职业道德,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文化人。要处理好义利关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风尚,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赞誉。

要强化文艺担当。文艺有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功能,但教育是第一位的功能。一部好的作品可以引导人们崇德向善、积极向上;一部坏的作品可能让人走火入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文学艺术家影响的是全社会的人,一定要在文艺育人、弘扬正气上发挥更大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担负重要责任。总书记在《忆大山》一文中写到,大山是一位非党民主人士,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来。他利用与基层民众水乳交融的关系,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合情入理的分析,乐观豁达的情绪,去劝说人们、影响人们,主动地做一些疏导和化解矛盾的工作,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大家一定要学习贾大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在团结人民群众、营造社会和谐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努力为全市文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领导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自觉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极端重要性,从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明包头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要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文艺工作的宏观指导,贯彻落实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处理好党性和人民性、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切实做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艺改革发展领导权。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熟悉文艺工作规律、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要高度重视文艺阵地建设特别是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决不给错误文艺思潮和不良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各级宣传部门要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文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和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

要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力度。文艺的发展首先看作品,作品的背后是人才。没有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没有好的作家、艺术家。要加强高端人才、人民喜爱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的培养、锻炼和使用力度,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文艺领军人物。要大力宣传推介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名家,整合社会资源,对他们承担的重点项目、重要演出等给予支持,力争有更多的名人入选自治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要引导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业余作家、民间歌手、民间艺人,发展壮大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要强化文化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后备人才库,发挥老专家、老学者、知名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接班人,推动青年文化人才快速成长。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积极探索凝聚、吸纳、利用各类文艺人才的有效渠道,加强文艺人才引进,壮大文艺人才队伍。

要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环境。环境关系文艺生态的涵养,关系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拿出细化、量化、具体化的落实措施,更好促进文艺创作生产。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文艺人才、尊重文艺创造的良好氛围,使优秀作家艺术家专业上有权威、社会上受尊重。要加强对文艺队伍的团结引领,诚心诚意同他们交朋友、为他们办实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心愿,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形成健康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出作品、出人才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充分涌现、文艺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扩大的生动局面。

各位艺术家、同志们,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助推伟大的时代。希望大家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望,多出精品、多创佳绩,为开创我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6年4月15日)

篇5: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

做“精”第一产业

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2012年2月3日

2012年,是XXX县转变一产发展方式、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一年。按照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将围绕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挖掘草原畜牧业潜力、扶强现代种植产业、扩大设施养殖规模、加强新农村建设五项目标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提质增效、强基固本、和谐稳定为目标,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真抓实干、勇于创新,全面开创农牧村工作新局面。

一、目标任务

一是农村经济总量稳中求进。2012年实现农牧业总产值5200万元,农业增加值38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30元,分别较2011年增长7%、8.6%、12%。二是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2012年,全县牲畜饲养量达到23.5万头(只),适龄母畜比例达到70%以上,年出栏牲畜9.3万头(只)。三是现代种植产业初具规模。通过政策扶持、土地流转、技术指导等措施,大力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每个种植户力争实现1亩万元田,2亩五千元田。新建日光温室50座,棚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每个农民从日光温室产业中平均增收1000元。四是设施养殖功能日臻完善。完善疫病防控、科技推广、标准化养殖等服务体系,建成2个畜种改良站点,调引种畜760头(只),设施养殖规模达到3万头(只),力争农牧民从设施养殖业中平均增收5000元。五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把多坝沟村和红柳湾村作为今年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开展以“三清五改”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全面完成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小康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二、重点工作

1、做“优”草原畜牧业,为做“精”一产打造发展新优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一是调优畜群结构。引导牧民扩大基础母畜比例,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把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转移到以质量和效益同步发展为中心的轨道上,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效益。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组织开展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打造以哈尔腾羊肉为主的绿色畜产品品牌。二是建好饲草保育基地。投资150万元,在柳城子开发饲草种植基地300亩,使饲草保育面积达到5000亩,使百亩连片的饲草面积达到8个。建成2个饲草料应急物资储备库,贮备饲草料60万斤,为突发灾害和抗灾保畜提供饲草保障。三是保护草原生态。认真贯彻落实草原保护

奖励机制,推进草原畜牧业由经济功能型向生态功能型转变。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核定草原适宜载畜量,制定减畜计划,实现草畜平衡。投资3000万元,开展网围栏休牧130万亩,划区轮牧10万亩,补播改良10万亩,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2、做“大”现代种植业,为做“精”一产打造发展新特色。按照“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牧民创业、促进农牧民就业”的要求,带动农牧民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着力培育以日光温室产业为重点的“万元田”。采取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引进技术人员、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确保每个种植户全面掌握设施蔬菜种植技术,解决城乡居民“菜篮子” 问题。在目前种植日光温室60座50亩的基础上,2012年新建日光温室50座40亩,大田拱棚22座40亩,使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130亩。二是着力培育以优质果品和特色经济作物为重点的“五千元田”。逐步推广葡萄、枸杞、大枣种植,建立林果种植基地,使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油葵、甜叶菊、瓜果等经济作物,扩大种植面积,使全县经济作物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三是着力培育以优质苜蓿为重点的订单农业。不断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重点开展优质苜蓿和饲用玉米种植,普及套种及复种牧草,对饲草料种植进行订单收购,使饲草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四是着力培育农田节水灌溉渠系。投资982万元,争取组织实施红柳湾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铺设干管5.3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9座,改造节水灌溉面积8000亩。

3、做“强”设施养殖业,为做“精”一产打造发展新动力。以红柳湾农牧业科技示范园为平台,大力发展以牧养农、以农补牧、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设施养殖业。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0万元,在设施养殖园区内修建储草棚、管理房及围墙、水、电等配套设施。二是抓好管理服务。创新经营理念,完善管理办法,出台优惠政策,调动农牧民群众的创业热情,实现设施养殖规模化,完善疫病防控、科技推广、标准化养殖等服务体系,为农牧户提供优质畜种。三是抓好生态循环农牧业推广。大力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建立“秸秆—青贮氨化—羊”、“羊—沼—菜”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设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辐射和带动园区农牧业的优化转型和产业升级。

4、做“活”产业化经营,为做“精”一产打造发展新活力。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引导农牧民组建各种农牧业合作社,形成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一方经济。一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以羔羊肉、风干羊肉、奶制品等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形成精包装、易贮存、规模化的精品,引进1—2家有实力的外地企业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大力发展农牧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扶持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对接,鼓励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

度。新增1—2个引导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社组织。三是大力推进土地、草场流转。建立健全农牧村土地、草场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农牧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草场经营权,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做“倩”新农村建设,为做“精”一产打造发展新形象。一是高起点编制规划。把多坝沟村和红柳湾村的产业发展、村庄布局纳入全县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多坝沟村和红柳湾村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和村庄总体规划。二是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开展以“三清五改”(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道路、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工作,引导农户推广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对村组主街道及居民点进行硬化、美化、亮化,改善街道面貌。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新建小康住房、廉租住房建设等项目,解决好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88万元,完成省道314线XXX至XXXX15公里三级沥青公路改建项目和半个洼至燕丹图14.9公里四级沥青公路改建项目。争取投资59万元,在阿克旗乡多坝沟村通过钻打深井提取地下水的办法,解决840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三、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做“精”一产的强大带动力。结合农牧业农牧村发展形势,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体制建设,不断完

善乡镇、农口部门的考核,切实加大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的考核力度,整体推进农牧业工作,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工作力量到位,齐心协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2、强化科技培训,形成做“精”一产的强大支撑力。全方位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等活动,大力开展高新技术的培训和农牧村实用技术、技能的普及利用,以及民族特色的刺绣、奶制品加工及电焊、家政服务等技能化培训,培训人数达到300人(次),输转富余劳动力100人(次)。

3、强化行政执法,形成做“精”一产的强大保障力。加大多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禁止高毒有机磷农药的使用。进一步加大对经营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净化农畜产品市场,切实保障农牧业生产安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篇6:在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郭家堡乡2014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作一简要汇报。

2014年,我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项目为纲、产业富民、夯基固本、和谐跨越;工作思路是: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统领全局,以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契机,以加快“生态绿色枣乡”和“养羊育羊强乡”为目标,奋力“打造一乡,建设四区,发展三带”,努力实现全乡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一、主攻“两红两白”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实现新突破 2014年,我们以建设生态绿色枣乡为目标,做大“两红”产业。巩固原有面积,按照提质增效的具体要求,推广标准化栽培,提升产品品质,引进优质品种,提升农业效益,新植红枣1800亩,葡萄3000亩,建设红枣标准化栽培示范点2个,新建红枣精深加工厂1个,引进收购公司2家。做强“两白”产业。以园区带动大场大户,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建成梁家堡村、大泉村养殖小区3个、100户以上,建成敦煌市温精授配中心,力争2014年全乡肉羊饲养量突破16万只,规模养殖户达到460户。在示范、试验的基础上,推广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用良种良

法不断提升棉花产量和效益。创新发展模式,推行“林草”、“林苗”等六大“种养模式”,将红枣种植与家禽养殖、苗木培育、饲草种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生态种养循环产业发展区。

二、坚持项目为纲,在撬动全乡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项目是发展之基,是拉动发展的总抓手。2014年,我们将围绕能源资源,重点建设投资1亿元、年产200兆瓦光伏汇流箱建设项目,投资8.5亿元、乾瀚新能源5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续建项目;围绕农业资源,引进建设1—2个红枣或畜禽深加工项目;围绕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引进农耕文化、红枣文化、土塔复建、特色餐饮项目;围绕民生建设,完成一批渠、路、林网建设项目。

三、狠抓园区建设,在构建现代农业上实现新突破

园区是发展的载体,是带动全局的突破口。一是进一步完善六号桥村养殖园区渠路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1户44栋圈舍的修建、庭院绿化、种养调引等工作,实现养羊自动饮水、自动控温等自动化管理;二是要将文化元素注入土塔红枣园区,推动园区和旅游深度融合。2014年重点建设园区绿色长廊、垂钓区、农耕文化展示区等设施,探索建设农家食宿、文化大院等功能区。三是新建前进村百亩塑料大棚、大泉村千家万户养殖小区、七号桥村百亩红枣示范点、梁家堡村200亩连片葡萄等一批示范小区,带动全乡发展。

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在改善农村环境上实现新突

2014年,我乡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根本,以整治村庄“脏、乱、差”状况为切入点,着力构筑城乡统筹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基础设施方面,完成敦郭、荆州路、墩湾路等道路25.7 公里,新建、改建支斗农渠10公里;在生态建设方面,植绿色通道、农田防护林3公里,完成防风治沙造林300亩;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新建小康住宅65户,卫生改厕80户,在全市率先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15户。并全面启动实施了环境卫生连片整治项目,建成废弃农膜集放点3处。

上一篇:《胡杨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读屈原故事后感悟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