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公共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加深,区域经济合作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等问题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在于官员政绩观念作祟、缺乏法律保障和政府制度缺失。而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发挥得好坏将直接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密切相关。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区域公共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 篇1:

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及发展创新策略分析

摘要:我们的社会正在进行快速发展,很多东西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本文讲的就是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公共管理是我们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管理,它影响着我们市场的走向,所以我們要时刻关注它的发展,要想办法解决现在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在这个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所做出的策略。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策略分析;创新策略

引言: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是一种适应的现代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如何做出改变和改进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多方面解决现在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方面包括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的调整等等。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作用

(一)区域公共发展的内涵

我们可能会想知道到底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其实所谓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就是将我们国家现在所存在的一些区域的经济和经济发展融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就现在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才延伸出了我们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名称,我们急需一种办法来把我们各地区统一管理起来避免不同地区经济不平衡的现状,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

(二)区域公共管理发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实施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能够完全是这种情况避免,通过实行这种方式,可以对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起到助力的作用,同时这种方式还能解决我国现在存在的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类似于政治文化这些方面,完全可以通过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解决地域差异,这种形式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做出的改变,也是我们其他问题解决的有效办法。

二、实现区域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问题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要想实施这种重要的方式,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大跨度的经济合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在部分地区的政府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他们各自当家,让自己的经济独立发展,不向外发展,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只为了获得短时间内的利益,眼光不够长远,认为只要自己发展就好,根本不去理会除自己外的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放弃更高的发展,不应该把自己的眼光变得十分短浅,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要想实施得起来,不可能缺少政府的支持,每个政府的干部应该把自己眼光看向远处,要知道倘若自己一直保持一种闭关锁国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经济发展,还会影响我们国家整个的经济发展,。

(二)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因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长期需要进行的一件事情,所以这种经济发展形势就需要一个十分威严的法律来约束和助推发展。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区域公共管理中法律的完整性十分不足,我们缺少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倘若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法律,区域公共更换里的发展可能会向着一个不正确的方式发展,俗话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如果有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来约束它的发展,那么将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完善法律体系,将法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2】

(三)缺少一个系统化的发展方向

因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这个概念是刚刚提出不久的一个概念,很多地方都不够完善,其中我认为最需要我们在意的是缺少一个系统化的发展方向,因为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是我们做成功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急切需要一个方向来规范化我们的经济合作发展。

三、实现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如何去做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上面我们也提出了,发展需要我们政府的大力支持,要想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就要使那些政府干部深刻了解到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要让他们以开放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让自己的视野得到开阔,把自己那些所谓的权利放下来,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完善法律体系

在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中,放驴起到一个约束和推进的作用,完善一个系统的法律体系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情,法律在约束的同时,还能起到一个保障的作用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一套完善的发展体系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法律是一个工具,更是我们发展合作经济的一个重要“朋友”。

(三)引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不论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我们区域公共管理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都需要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政府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发展的方向正确,我们在这条路才能够走得更远,方向正确,做的事情才会正确,只要我们将这事情做的正确了,们的经济发展才迈向一个光明的大道。

四、结束语

在这个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一项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可能做的还不够成熟,但是我们只要抱着必胜的决心就一定能够成功,等到我们真正成功的那一天,那些经济发展不平衡,那些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都会烟消云散。让我们携手并进,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炜光, 柳妍. 区域协同对我国企业创新和经济发展影响及完善路径探讨——以沪港通为例的研究[J]. 理论探讨, 2020, No.213(02):122-127.

[2]成龙飞. 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J]. 侨园, 2020, No.226(01):153-153.

作者简介:宋磊(1984-02),男,汉,湖北襄阳人,市招商局四级主任科员,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襄阳市招商局 湖北襄阳

作者:宋磊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 篇2:

试分析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加深,区域经济合作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等问题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在于官员政绩观念作祟、缺乏法律保障和政府制度缺失。而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发挥得好坏将直接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从公共管理角度,转变对区域经济合作的认识、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府制度,是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及原因;管理措施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受利益的驱使,使得区域内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等,阻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深入融合发展。因此,如何从公共管理的角度,通过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调整,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内涵

所谓的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多个区域通过合作来组成一个共同体。从当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上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对区域经济加强合作意义重大。而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另外,区域公共管理指的是为了更好解决经济、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中多面或一面的公共问题并获得共同利益,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使用调节、协商等方式来对纵向层级与横向部分之间重叠交叉关系实施的管理。如今,在经济一体化日益突出的大形势下,区域经济合作必然要得到加强,不过区域不同,其文化、经济与政治都存在各自的特点,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活动时,把区域公共管理纳入进来作用重大,可以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所以,只有把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实施好、执行好,各区域之间的利益才能有效获得,进而确保各区域经济实现共同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对地方实施了一系列让利放权的举措。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具备了较强的自主性。在自主地位日益提高的基础上,经济发展上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另外一面,那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发展本地区经济以及增加地方收入,对于跨地域流动的生产要素,地方政府通过设置障碍来分割市场,于是地方保护主义逐渐盛行。从实际工作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地方经济发展、获得短期利益的目的,任意借助行政权力来设置不正当的质检标准、销售标准,还通過立法发文的形式抬高当地市场门槛,对外地商品实施歧视和封锁政策。由此可见,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化。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原材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态势,于是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原材料大战,包括烟叶、棉花、粮食、羊毛等在内。此后,在党召开十四大以后,开始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各地方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争相建成了经济开发区,并借助优惠政策的实行来吸引外资目光,甚至是一再降低成本、市场门槛和利润空间,因此政策大战又被打响。大多数地方政府为了最大程度地招商引资,以远远低于成本价格的土地对其进行优惠,并且税收也打破了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现如今,在一些地区,甚至对地方保护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借助明文条款来加大行政收费并提高质量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通过双重税收标准的设置来限制异地商品,从而实现对当地经济利益进行保护的目的。这样一来,市场被分割,地区与全国市场之间的交流不能顺利开展,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就使得整个区域甚至是国家经济、竞争秩序规范性被破坏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恶化,区域间的合作受到限制,长期如此,必然会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产业趋同现象严重

区域合作下要求各个地区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不断整合区域资源,实现该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此形成区域优势。但是,从我国整体来看,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还不是很到位,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还很严重。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往往会引入以下科技含量低、投资见效快和规模小的项目,以此造成区域产业水平不高,不能合理地实现规模经济发展,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三)行政区经济

我国区域经济的运行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即地方经济发展趋势与政府的工作重点有很大的关系。而造成这个问题的最为根本原因是我国行政区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条条”为主的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在各地方,“小而全”的地方工业体系逐步兴起,并呈现出独立和分散化的布局。此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地方政府开始成为利益主体。地方政府为提高财政收入和凸显政绩,开始积极发展经济,但其地区本位意识也逐步增强。由此,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只关注局部利益,而忽视了区域利益。权力对微观市场过分干预、金融本地化等问题,更是为行政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

制度是工作的依据和标准,没有制度就没有工作的思路和方向。对于目前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地方主义、行政区经济等问题,其关键还是在于政治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首先,由于不同区域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不同,导致区域公共管理很容易产生冲突,进而对不同区域的利益造成冲击,很难达成平衡。其次,我国典型的行政区经济使得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和政绩产生短视行为,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对该区域内的各种资源禀赋进行调整,从不同的区域进行分工合作,这种分工和合作在短期内会给地方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通常周期比较长,而对于一些在短期内为了捞取政绩的官员存在很大的不利。由此,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公共管理机制建设,成为当前破解问题的重要方式。

(二)缺乏完善的法保障

行政区经济严重制约着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过多的地方政府法规干预给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宏观层面的法律体系缺失,特别是制约地方保护主义和打破区域市场分割问题方面的法律还几乎是空白。而正是这种缺失,导致在区域发展中重复建设、资源配置率低等问题严重。

四、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要从优化区域公共管理入手,通过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法律体系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产业趋同等问题。

(一)完善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制度

制度是根本,也是依据。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好坏关键还是在于是否有好的制度对区域利益进行协调。因此,一方面,各地方政府要转变区域合作意识,树立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理念,这样才能为区域经济合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建设。首先,确立区域合作共同目标机制。所谓的区域合作目标机制,就是让区域经济参加者根据共同的动因,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实现区域合作目标,其关键在于制度安排。因此,各地方政府要为区域合作市场制度提供制度基础和框架,以此弥补市场缺失和失灵带来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还应该针对区域合作的共同目标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和物品,以此促进区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流动,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其次,构建区域市场合作机制。构建区域市场合作机制,就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地方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并冲突传统的区域内外分割,实现区域內的合理分工,促进市场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因此,区域内的各个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市场化的具体情况,制定共同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同时,针对市场外部性出现的问题,要制定辅助的规范性法律促使,从而保障区域内的正常交易秩序。

(二)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法律体系

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通过法律作为其基本的保障,从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法律可对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进行约束,继而更好地规范区域内的市场行为和秩序。同时,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区域内各方利益进行保护,防止出现区域内“合作博弈”失败的问题。对此,法律体系的构建需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界定清楚利益主体和法律协调的范围;第二,制定协调的总规划和进度;第三,明确区域协调机构的责任和义务;第四,协调的公正和执行效率。

五、结语

总之,随着区域经济合作这个必然趋势的加快,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要促进区域之间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合作中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产业趋同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给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制约。

参考文献:

[1] 罗若愚,邹玲.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治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

(1):126-131.

[2] 李沛桐.试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6,(9):15-16.

[3] 张辉.加强和完善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J].环渤海经济望,2014,(11):3-8.

[4] 褚添有.论泛北部湾区域公共管理的构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6-32.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段莉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区域公共管理的区域环境治理对策分析

摘 要:受行政区行政思维模式的影响,目前区域环境治理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有悖于社会治理的规律,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无规律性迫切要求转变区域合作理念、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和完善区域环境政策,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启示。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环境治理;环境合作治理

1 区域公共管理的提出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区域性公共问题如环境污染、流域治理、公共危机、资源配置等急剧滋生起来,并且“区域化”和无界化的态势更加明显,由此引发新型的治理形态——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管理要求打破政府行政区划的刚性界限,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本地区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垄断管理,具有相当程度的封闭性和机械性的行政区行政。这里的区域不是以行政区划作为空间范畴,而是基于公共物品(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公共利益)标准上的同质性域场。在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上,区域公共管理以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为基本价值导向,而非以行政区划的切割为出发点,即“内向型行政”为“区域性行政”,打破行政区域的刚性壁垒,把日益凸显的“外溢性”公共问题和“区域性”公共事务纳入自身的管理范围之内,从而实现对区域公共事务的综合治理和分层治理。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选择上区域公共管理奉行的是合作治理的理念,是一种“强政府”的治理模,在治理主体的选择上,既包含了代表官方的政府组织,也包含了非营利性的第三部门和私营部门等。在公共问题治理的层次设计上,与行政区行政的刚性切割必然导致治理上的盲区不同而区域公共管理观认为,区域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这个“单中心”,在传统科层制的框架下,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区域公共问题分地区、分层次地解决。这种解决方式必然伴随大量的“搭便车”行为。因此,要有效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公共问题,必须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区域内各地方政府之间、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通力合作,借助科层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自组织制等复合机制进行“多中心”治理。在公共权力运行向度上区域公共管理追求的是“多中心”的、分散的、合作的权威,强调区域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以公共权力运行的多元性和分散性为其基本特征。

2 目前区域环境治理的困境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合作也日益成为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寻求环境治理的合作如:2004年6月,旨在促进长三角地区环保合作的“区域环境合作高层国际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环境合作倡议书》,为打造“绿色长三角”提供了合作平台。2005年,在原先《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中和9+2政府共同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由广东省牵头,又进一步编制出《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专项规范(2005-2010)》。然而,我们在看到地方政府之间开始形成一定合作的同时,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区域环境治理在实施中还存在着法制薄弱、机构缺乏、政策供给不足等问题。

2.1 对于环境合作治理认同上的困难

(1)中国行政区行政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再加上分权制改革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的地府之间的恶性竞争。(2)由于一贯坚持“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政治原则,这使得按行政区划切割的地方政府,必须严格遵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博弈规则,很难自觉生成一种“地方政府→区域公共管理共同体←地方政府”的谈判协调的制度安排,各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交流,资源缺乏有效而系统地得到整合与利用,环境污染跨区域转移,结果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这些都给区域环境合作治理带来很大的困难。(3)公共管理主体协作机制滞后导致对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缺乏效力。一方面指政府之间的协作机制缺乏。区域公共问题比较理想的解决方式是依靠政府间的横向协调机制自行解决,然而由于目前政府横向协作的法制基础薄弱、利益博弈的客观存在,加上公共问题的“外部性”特征和“搭便车”心理的存在,使许多具体问题还要诉诸于具有直接共同管辖权的上级政府来协调其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指政府与环保非政府组织、公民之间及其内部相互的协作机制,在区域问题的解决中政府仍然是主体,环保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数量少、规模小、能力不足、这些都限制了其在区域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2 区域环境政策供给不足

区域环境公共的治理,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政策作为保障框架。纵观我国区域环境政策的实践,既有像奥运空气质量保障这样成功的经验,也有太湖、滇池等流域污染防治政策难以奏效的案例。应当说,我国的区域环境政策还远未完善:区域环境政策的法律地位缺失以及政策执行能力不强,也是阻碍我国区域环境政策发展和完善的障碍。其次,区域政策手段存在“简单化”和“单一化”问题,以淮河流域水污染政策为例,强制性的政策手段居多,而经济调节性政策、鼓励性政策以及针对公众的自愿性政策手段很少;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涉及的利益方众多,单一化的政策手段难以应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多样化治理诉求,致使区域环境政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三是缺乏相应缺乏有效的环境政策监督与评估机制。

3 对区域环境治理的展望

3.1 理念的转变

由各自为政到合作治理。社会治理的发展规律和现代生态环境领域作为一个系统的出无序性、随机性、非线性、非平衡性、不确定性等各种复杂性决定了区域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依靠某个政府或某个组织各自为政能解决,区域环境合作治理是历史的趋势和选择。应该认识到环境合作治理,应当是指面向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合作形式,是在环境领域中建立的一种超越环境工具理性和体现高级的环境价值理性的合作形态。不断树立政府的环境合作理念。这种环境合作理念既包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生态环境理念,也包含基于自我与共同体共在的总体性体验以及人的道德自主性的合作理念。树立政府环境合作理念的目标就在于使政府人员成为“生态人”和“道德人”,其核心在于能够激发政府人员的原始道德冲动。因为这里的环境合作在主观上主要是基于一种真诚的信任而不是某种强制力量或互惠诱导的作用,所以,树立环境合作理念也不能通过传统的知识教育或知识灌输就可以完全做到的,而是主要在于通过体现包括生态环境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规范在内的伦理化或道德化制度的引导和保障才能见效,当然也在于通过一定的环境合作的舆论导向和典型的环境合作的行为示范和感化去得以实现。

3.2 合作机制的创新

综合运用科层制、市场机制和网络治理机制。加强中央宏观调控的能力,提高地方政府对于中央下达的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在对于区域内或区域之间政府因各自利益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上级部门应该做好调解协调工作,必要时应采取行政强制命令。区域政府之间可以通过项目合作、市场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生态环境的整治。发挥网络治理机制的优势:网络治理是建立在交易互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合作、协调、谈判、伙伴关系,确立集体行动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区域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这种联合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相互合作。另外,在公共权力的运行向度上,网络倚赖的是多元的、分散的、上下互动的权威,彼此间是合作网络和交叉重叠的关系。参与者之间“并不具有任何的权力平等,只是意味着权威是分散的”。权威中心的分散化能够代表多样化的利益团体,能够更好地将区域环境问题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呼声反映出来,可以更好地修补不同决策机制产生的偏差,保障政府合作的顺利进行。因此而形成的局面是每一公共事务都具有相应的权威中心,这些权威中心彼此交叉重疊,共同构成一种公民自主自我服务与民营、政府服务相结合的复合的网络治理体系。在当前我国区域合作中,主角仍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来自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未有积极参与。尽管很多人认识到区域公共问题的解决应当留给市场和社会,但事实上市场是否有自由去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合作选择仍值得怀疑。区域合作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市场和社会的自发合作创造和提供适当的制度框架,让它们能够自由地寻找自己觉得最为必需、也最为合适的资源。至于它们是否选择合作,以及是否按照政治家或学者们的意愿进行区域合作,则不应该受到干涉。

3.3 完善区域环境政策

(1)建立多样化的区域政策手段。环境问题形成机制复杂多样,涉及的因素众多,为确保区域环境政策能够发挥效力,就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政策工具来以应用。而简单化、单一性的政策工具,已被证明难以应对区域公共环境问题的多样化治理诉求。因此,在充分了解区域境问题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特点,采用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劝说鼓励型等多管齐下的政策手段,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形成多样化的政策工具体系,将是确保区域环境政策充分有效的重要条件。(2)完善区域环境政策保障体系。首先,完善我国区域环境政策的法律基础。目前已有的环境法律尚未对实施区域环境政策进行清晰地界定,从而使得区域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缺少法律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策的效力。其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中央政府由于没有相应的利益存在,因此可以公正的监督区域政策的执行情况、协调相关各方的利益,从而有助于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就监督机构而言,应充分发挥区域督查中心的能力,作为环保部的派出机构,其可以代表环保部行使监督的职能。再次,完善区域协调机制。采用区域联席会议、区域论坛等多种形式,建立区域间的协调机制,将有助于促进了解,增强信息、技术的交流,增进区域互动,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2005,(5).

[2]马小伟.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11).

[3]黄爱宝.论走向后工业社会的环境合作治理[J].社会科学,2009,(3).

[4]陈瑞莲,刘亚平.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J].学术研究,2007,(1).

作者简介:

刘志琳(1973-),女,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调控、公共物品。

作者:任 洁

上一篇:高校学生消费论文下一篇:项目管理创新论文